【题解】
“礼运”即礼之运行。郑玄《礼记目录》曰:“名曰‘礼运’者,以其记五帝、三王相变易,阴阳转旋之道。”
本篇讨论的是礼的源流与运行、运用,以孔子答言偃问的形式,论述三王、五帝的“大同”、“小康”之治,提出礼的起源、发展、演变至完善的过程,探讨圣王制礼的原则,批评周末礼衰、天子诸侯违礼失政,进一步论述礼在治国安民上的重要作用,同时指出人与天地、阴阳、鬼神、五行的密切关系。
昔者仲尼与于蜡宾①,事毕,出游于观之上②,喟然而叹。仲尼之叹,盖叹鲁也。言偃在侧③,曰:“君子何叹?”孔子曰:“大道之行也④,与三代之英⑤,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⑥。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⑦,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⑧。男有分⑨,女有归⑩。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⑪。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⑫。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⑬,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注释】
①蜡(zhà)宾:蜡祭的助祭之宾。蜡,祭名。据《郊特牲》,蜡祭在每年十二月举行,合祭百神。宾,助祭者。当时孔子在鲁国为官,因而充当助祭者。
②观(guàn):宫廷门前两侧的楼台式建筑,可登高远眺,或称“阙”,或称“台”。
③言偃:姓言名偃,字子游。孔子的弟子。
④大道之行:指能够遵行广大之道的五帝时代。五帝,历来有不同说法,《史记·五帝本纪》记为轩辕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⑤英:指才德出众的人。“三代之英”即下文所说禹、汤、文、武、成王、周公。
⑥志:识。指记载。
⑦与(jǔ):通“举”。《大戴礼记·主言》作“选贤举能”。
⑧矜(guān):亦作“鳏”。
⑨分(fèn):职分,职业。
⑩归:孔疏:“女谓嫁为归。”
⑪大人:指诸侯。世及:诸侯传位,父子相传为“世”,兄弟相传为“及”,即世袭制度。
⑫由:用。选:英才。
⑬埶:同“势”。
【译文】
从前,鲁国举行岁末的蜡祭,孔子担任了宾,祭事结束后,他走出宫廷,登于宫外台观之上,不禁长长地叹息。孔子的叹息,大抵是为鲁国而发的。当时言偃在旁,便问道:“老师为什么叹息?”孔子说:“五帝之时是大道施行的时代,三代时的英明的君臣,我都没能赶得上,但古书里是有记载的。
“大道施行的时代,人们公有天下。选拔有德行的贤人、举荐有道德的能人,讲求诚信、修行和睦,所以人们不只是孝敬自己的双亲,不只是慈爱自己的子女,而是使老年人可以颐养天年,使壮年人可以发挥所能,使幼年人能健康地成长,鳏夫或寡妇、孤儿或无后者、残废或生病的人,都可以得到照顾与供养。使男子各有职业,使女子出嫁各有归属。财货,厌恶它被任意抛弃在地上,却不必只是自己想占有收藏;力气,厌恶自己有能力却没有用出来,尽力却不必只是为自己。因此,阴谋被堵住而不能兴起,盗窃、作乱、贼杀都不会发生,所以家家户户的大门可以不关闭。这就叫作大同社会。
“而今大道已衰微不行,天下成了一家所有,人们各自孝敬自己的双亲,各自慈爱自己的子女,财货人力都只为了自己,诸侯世袭相承成为礼制。修筑城郭沟池以防守,将礼义视为纲纪;以此端正君臣关系,以加深父子关系,以和睦兄弟关系,以调和夫妻关系,以设立制度规章,以划分田土宅里,以尊敬勇士与智者。由于成就功业都是为了自己,因此阴谋也就产生了,战争也由此而发生。禹、汤、文、武、成王、周公,都是用礼义来治国的英才。这六君子,没有不是谨慎行礼的人。透过礼制以彰显道义,以成就诚信,以明察过失,以仁为模范且讲求谦让,向人们昭示治国的常法。如果有不遵行礼义的,在位者就会因罪而被黜退,百姓会认为这是祸害。这就叫作小康社会。”
言偃复问曰:“如此乎礼之急也?”孔子曰:“夫礼,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故失之者死,得之者生。《诗》曰:‘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不遄死①?’是故夫礼必本于天,殽于地②,列于鬼神,达于丧、祭、射、御、冠、昏、朝、聘。故圣人以礼示之,故天下国家可得而正也。”
【注释】
①“相鼠有体”四句:出自《诗经·鄘风·相鼠》。相鼠,即今之黄鼠。遄(chuán),快,迅速。
②殽(xiào):通“效”。
【译文】
言偃又问:“礼是如此的急需吗?”孔子回答说:“礼,是先代圣王用来顺应天道,用来治理人情的,所以失去礼的人就会死,得到礼的人就能生。《诗经》中说:‘老鼠还有身体,人怎么能没有礼。如果人没有礼,怎么不快点儿去死?’所以说礼一定是源于上天,效法于大地,与鬼神并列,体现在丧葬、祭祀、射礼、乡饮酒礼、冠礼、婚礼、朝见、聘问的礼仪中。所以圣人用礼向人们展示,所以天下国家可以得到并能正确地治理。”
言偃复问曰:“夫子之极言礼也,可得而闻与?”孔子曰:“我欲观夏道,是故之杞①,而不足征也,吾得《夏时》焉②。我欲观殷道,是故之宋③,而不足征也,吾得《坤乾》焉④。《坤乾》之义,《夏时》之等,吾以是观之。
“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豚⑤,污尊而抔饮⑥,蒉桴而土鼓⑦,犹若可以致其敬于鬼神。及其死也,升屋而号,告曰:‘皋某复⑧。’然后饭腥而苴孰⑨,故天望而地藏也⑩。体魄则降,知气在上,故死者北首,生者南乡⑪,皆从其初。
“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⑫,夏则居橧巢⑬。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未有麻丝,衣其羽皮。后圣有作,然后修火之利,范金⑭,合土,以为台榭、宫室、牖户;以炮以燔⑮,以亨以炙,以为醴酪⑯;治其麻丝,以为布帛。以养生送死,以事鬼神上帝,皆从其朔。
“故玄酒在室,醴、在户⑰,粢醍在堂⑱,澄酒在下⑲。陈其牺牲,备其鼎、俎,列其琴、瑟、管、磬、钟、鼓,修其祝、嘏⑳,以降上神与其先祖,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齐上下,夫妇有所。是谓承天之祜㉑。
“作其祝号㉒,玄酒以祭,荐其血、毛,腥其俎,孰其殽。与其越席㉓,疏布以幂㉔,衣其浣帛㉕;醴、以献,荐其燔、炙。君与夫人交献㉖,以嘉魂魄㉗。是谓合莫㉘。然后退而合亨㉙,体其犬豕牛羊,实其簠、簋、笾、豆、铏羹㉚,祝以孝告,嘏以慈告㉛。是谓大祥。此礼之大成也。”
【注释】
①杞:周分封夏的后裔的国名。
②《夏时》:夏代的历书。
③宋:周分封殷的后裔的国名。
④《坤乾》:有关阴阳占筮的书。
⑤燔(fán)黍:孔疏:“以水洮释黍米,加于烧石之上以燔之。”即将黍放在烧热的石头上再烧熟。燔,用火烤。捭(bò)豚:孔疏:“捭析豚肉,加于烧石之上而孰之。”捭,分开,撕裂。
⑥污尊:凿地为尊。污,通“洿(wū)”,掘地。抔(póu)饮:双手捧水而饮。
⑦蒉桴(kuài fú):抟土为土桴。桴,击鼓的鼓槌。鼓:郑注:“筑土为鼓。”
⑧皋:引声之辞。某:死者名。
⑨饭腥:饭含用生米。苴(jū)孰:用草叶包裹熟肉。孰,同“熟”。下同。
⑩天望:望天而招魂。地藏:葬地以藏尸。
⑪“故死者”二句:因北属阴,南属阳,所以死者朝北,生者朝南。
⑫营窟:挖地洞或垒土为洞穴。
⑬橧(zēng)巢:堆积柴薪为巢屋。
⑭范金:烧熔金属,注入模型中,铸作器用。
⑮炮:用泥涂裹食物,然后放置火中烤。
⑯醴:未经过滤糟滓的酒,类似汉代的甜酒。酪(lào):醋浆。
⑰(zhǎn):即盎齐,一种葱白色的浊酒。《周礼·天官·酒正》载五齐(jì):“一曰泛齐,二曰醴齐,三曰盎齐,四曰缇齐,五曰沈齐。”盎齐盛之以,故曰“”。
⑱粢(jì)醍(tǐ):浅红色的清酒。粢,通“齐”(jì)。醍,浅红色的清酒。
⑲澄酒:即沈齐,糟滓下沉的清酒。
⑳祝:代表主人的飨神之辞。嘏(gǔ):尸向主人致辞,以传达神明的祝福。
㉑祜(hù):福。
㉒祝号:祝向鬼神报告祭祀所用牺牲玉帛。号,用来尊神显物的美称。
㉓越(huó)席:用蒲草编织的席。
㉔幂:覆盖酒樽。
㉕浣帛:祭服,练染而成。
㉖交献:孔疏:“第一君献,第二夫人献,第三君献,第四夫人献,是君与夫人交错而献也。”
㉗嘉:郑注:“乐也。”
㉘合莫:孔疏:“莫谓虚无寂寞。言死者精神虚无寂寞,得生者嘉善,而神来歆飨,是生者和合于寂寞。”
㉙合亨:上文言“孰其殽”,牲肉并未完全煮熟,所以再合牲体烹熟。亨,同“烹”。
㉚簠、簋、笾、豆、铏(xíng)羹:都是盛放食品的器具。详见《曾子问》篇。铏,形制如鼎而小,盛装菜汤和肉汤。
㉛祝以孝告,嘏以慈告:孔疏:“此论祭祀祝嘏之辞”,“言祝嘏于时,以神之恩慈而告主人”。
【译文】
言偃又问:“老师极力强调礼,可以详细地说明吗?”孔子说:“我想要了解夏代的礼制,所以到杞国去,但杞国的文献不足,我只得到了一本《夏时》的历法书。我想要了解殷代的礼制,所以到宋国去,但宋国的文献也不足,我只得到了一本《坤乾》的占卜书。通过《坤乾》的含义,《夏时》的等次,我从中来观察礼制。
“礼产生之初,开始用于饮食上,把黍放在烧热的石头上烧熟,把小猪烤熟,凿地为酒樽,双手捧水而饮,抟土为鼓槌,筑土为鼓,即使这样简陋,也可以向鬼神致敬。等到人去世,亲人就登上屋顶哭号,说:‘啊!某回来吧!’然后为死者饭含生米,用草叶包裹熟肉,所以这样望天招魂,葬地藏尸。因为人死后形体降入地下,精气则上升,所以死者头朝北,生者则朝南居住,现在依然实行这些礼仪,都是跟从最初而来的。
“从前先王没有宫室,冬天就住在洞穴中,夏天就住在柴薪搭成的巢屋里。那时候还不懂得用火煮食,生吃草木的果实和鸟兽的肉,喝鸟兽的血,连肉带毛生吞;那时候还不知道丝麻可以织布做衣,就披上鸟羽兽皮当衣服。后来有圣人兴起,才懂得火的作用,于是烧熔金属注入模型中,铸作器皿,用泥土烧制陶器,用来建造台榭、宫室、门窗;又用火来焙、来烧、来煮、来烤,酿造醴酒和醋浆;又缫治丝麻,织成布帛。用来供养活人,送走死者,用来祭祀鬼神和上帝,凡此种种,也都是沿袭上古最初的做法。
“为了表示不忘先人,所以在祭祀时玄酒摆在室内,醴和摆在门旁,粢醍摆在堂上,澄酒摆在堂下,同时陈列牺牲,备齐鼎、俎,排列琴、瑟、管、磬、钟、鼓等乐器,精心修制飨神之辞和神佑之辞,用以迎接天神和祖宗的降临,通过祭祀中的各种礼仪,来规范君臣的关系,加深父子的感情,和睦兄弟的情意,使上下均可得到神惠,使夫妇各有自己应处的地位。这样的祭祀就叫承受上天的赐福。
“制作祝辞中的种种美称,设置玄酒以祭神,先进献牲的血、毛,再将生肉载于俎上进献,再将稍煮的半熟的骨肉献上。主人铺上蒲席,用粗布覆盖酒樽,身穿祭服;向尸献上醴酒和酒,又献上烤肉和烤肝。国君与夫人向神交替进献,使祖先的灵魂感到愉悦。这就叫子孙和祖先的灵魂在冥冥之中相会。然后退出,把撤下来的肉和刚才半熟的肉一起放在镬里煮熟,然后区别狗猪牛羊的不同部位,放到簠、簋、笾、豆、铏羹等不同的容器里,来招待宾客,祝的祝辞要表达主人对神的孝敬之意,神的保佑之辞要表达对子孙的爱护之心。这就叫大的吉祥。这样祭礼就算完成了。”
孔子曰:“於呼哀哉①!吾观周道,幽、厉伤之②,吾舍鲁何适矣③?鲁之郊、禘④,非礼也。周公其衰矣!杞之郊也,禹也;宋之郊也,契也⑤。是天子之事守也。故天子祭天地,诸侯祭社稷。
【注释】
①於(wū):叹词。
②幽、厉:周幽王、周厉王。西周时的两个昏君。伤:破坏。
③吾舍鲁何适矣:鲁国是周公之后,在诸侯国中保存礼制最多,要观周道只能去鲁国,所以孔子说“舍鲁何适”。
④郊:天子在南郊举行的祭天之礼。禘(dì):天子在太庙举行的祭祀始祖之礼。只有天子才能行郊祭和禘祭,鲁是诸侯,却也行郊、禘之礼,所以后文说是“非礼也”。
⑤“杞之郊也“四句:因为杞国和宋国是禹和契(xiè)的后裔,只有他们能够祭拜先圣,所以即使是诸侯也可以行郊祭,这与鲁国是不同的,周与鲁的祖先相同,所以只有周天子可以行郊、禘之祭。
【译文】
孔子说:“哎,真是可悲啊!我考察周代的礼,发现经过幽、厉之乱,已被破坏得差不多了,我不去鲁国的话还能去哪里呢?但是,鲁国却举行郊天禘祖之礼,这不合乎礼的规定。只能说明周礼真是衰败了!杞国国君可以行郊祭,是因为他是禹的后代;宋国国君可以行郊祭,是因为他是契的后代。这是只有天子可以行郊祭。所以天子祭天地,诸侯祭祀自己国土内的土地神与谷物神。
“祝、嘏莫敢易其常古,是谓大假①。祝、嘏辞说,藏于宗、祝、巫、史,非礼也。是谓幽国②。、斝及尸君③,非礼也。是谓僭君④。冕、弁、兵、革藏于私家,非礼也。是谓胁君⑤。大夫具官⑥,祭器不假⑦,声乐皆具⑧,非礼也。是谓乱国⑨。故仕于公曰‘臣’,仕于家曰‘仆’。三年之丧,与新有昏者,期不使。以衰裳入朝⑩,与家仆杂居齐齿,非礼也。是谓君与臣同国。故天子有田以处其子孙,诸侯有国以处其子孙,大夫有采以处其子孙⑪。是谓制度。故天子适诸侯,必舍其祖庙,而不以礼籍入⑫,是谓天子坏法乱纪。诸侯非问疾吊丧,而入诸臣之家。是谓君臣为谑。是故礼者,君之大柄也⑬。所以别嫌明微,傧鬼神,考制度,别仁义,所以治政安君也。故政不正则君位危,君位危则大臣倍,小臣窃。刑肃而俗敝,则法无常,法无常而礼无列,礼无列,则士不事也。刑肃而俗敝,则民弗归也。是谓疵国⑭。
【注释】
①假:陈澔说,亦当作“嘏”。嘏,福也。
②幽国:孙希旦曰:“言其国之典礼幽暗不明也。”
③(zhǎn):用同“盏”,夏代天子使用的酒器。斝(jiǎ):殷代天子使用的酒器。、斝只有鲁国和杞、宋二国可以使用,其他诸侯使用便是僭越。
④僭君:郑注:“僭礼之君也。”
⑤胁君:郑注:“劫胁之君也。”孔疏:“私藏公物,则见此君恒被臣之劫胁。”
⑥大夫具官:大夫具备官员。只有天子、诸侯能设置多种官员,管理政事。大夫只有宰一人,兼管数事。
⑦祭器不假:这是指庶子为大夫之家。按礼,只有宗子家才可以准备祭器,支子则不可以。支子如有需要,可到宗子家去借。
⑧声乐皆具:八音齐备。八音,即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种乐器。诸侯有时还不能八音皆备,大夫就更加不可以。
⑨乱国:郑注:“臣之奢富儗(拟)于国君,败乱之国也。”
⑩以衰裳入朝:穿着丧服进入朝廷。按礼,居丧当归还政事。
⑪采:采地,古代卿大夫的封地。
⑫礼籍:指有关礼典制度的册子。
⑬柄:斧柄。这里指国君治国的工具。
⑭疵国:孔疏:“君既危于上,臣又叛于下,刑肃严重,风俗凋敝,皆国之病,故云‘疵国’。”
【译文】
“祝辞和嘏辞不敢改变其传统的规定,这就叫大福。祝辞和嘏辞,本当藏于宗庙,现在却藏于宗伯、太祝、巫官和史官的家中,这不合于礼制。这就叫国家的礼制幽暗不明。、斝是天子用的酒器,现在诸侯用来献尸,这不合于礼制。这就叫作僭越礼仪的国君。冕、弁是国君的礼服,兵器、甲胄是国君的装备,现在却藏于大夫的家中,这不合于礼制。这就令国君遭劫迫被威胁。大夫具备百官,祭器不用外借,八音齐备,这不合于礼制。这就叫扰乱国家法纪。在国君那里任职叫做‘臣’,在大夫家里任职叫做‘仆’。臣仆如果遇到要为父母服三年之丧,或是刚结婚,国君和大夫一年内就不要向他们派差使。在居丧期间穿丧服上班,或是和家仆杂居一起,这不合于礼制。这就叫君臣共有国家。天子有土地可以授给子孙为诸侯,诸侯有国家可以授给子孙为大夫,大夫有采地可以授给子孙。这就叫制度。所以天子到诸侯国去,一定要住在诸侯的祖庙,但如果住进时无视礼书的规定。这就叫天子违法乱纪。诸侯如果不是由于探病、吊丧而随随便便到诸臣家里去,那就叫君臣戏闹互谑。所以说,礼是国君治理国家最有力的工具。有了它才能区别混杂,明察微隐,敬事鬼神,订立制度,分别仁义,所以说礼是用来治理国家,安定君权的。因此,国家政事如果不端正就会导致君位动摇,君位动摇就会导致大臣悖逆,小臣偷窃。如果用严刑峻罚就会导致风俗败坏,那么法令就会无常,法令无常又会导致礼仪乱套,礼仪乱套就让士人无法做事。刑罚严峻而又风俗败坏,百姓就不会归附了。这就叫有病的国家。
“故政者,君之所以藏身也。是故夫政必本于天,殽以降命①。命降于社之谓殽地②,降于祖庙之谓仁义③,降于山川之谓兴作④,降于五祀之谓制度⑤。此圣人所以藏身之固也。故圣人参于天地,并于鬼神⑥,以治政也。处其所存,礼之序也;玩其所乐,民之治也。故天生时而地生财,人,其父生而师教之,四者君以正用之,故君者立于无过之地也。
【注释】
①殽:通“效”,效法。孔疏:“言人君法效天气,以降下政教之命;效星辰运转于北极,为昏媾姻亚(娅);效天之阴阳寒暑,为刑狱赏罚,是‘殽以降命’。”命:政令。
②命:政令。社:土地神。殽地:效地,效法大地。各地的土壤不同,生物也不同,因此政令根据土地条件与需求而下达就叫效法大地。
③降于祖庙之谓仁义:祖庙之中,父庙虽亲而不尊,始祖、高祖之庙虽尊而不亲。亲出于仁,尊出于义,故政教之命出于宗庙体现着仁义。
④降于山川之谓兴作:山川中的自然资源是制作器物的资料,所以政教之命出于山川叫做“兴作”。兴作,生发制作万物。
⑤降于五祀之谓制度:政教之命从五祀而来,以五祀之神的大小形制为法度,据以制定等级制度。五祀,参见《王制》、《月令》篇。
⑥并:郑注:“谓比方之也。”即比较、参照。鬼神:指祖庙、山川、五祀。
【译文】
“所以政令是国君用来安身的法宝。所以政令一定要源于上天,效仿天道而下达。政令根据土地的条件与需求而下达就叫效仿大地,政令根据祖庙亲尊意义而下达就叫仁义,政令根据山川资源而下达就叫兴发制作,政令根据五祀规范而下达就叫制定法規制度。这就是圣人能够稳固地立身的原因。所以圣人是参看了天地,又比照了鬼神,以此来制定政令。圣王能处理所观察到的,使得礼制有次序;能玩味人们所爱好的,使得民众能够被治理。天生四时,地生财货,人由父母所生,由老师所教,这四条,如果国君都能够正确利用,就能够立于不出过错之地。
“故君者所明也①,非明人者也;君者所养也,非养人者也;君者所事也,非事人者也。故君明人则有过,养人则不足,事人则失位。故百姓则君以自治也,养君以自安也,事君以自显也。故礼达而分定,故人皆爱其死而患其生。故用人之知,去其诈;用人之勇,去其怒;用人之仁,去其贪。故国有患,君死社稷谓之义,大夫死宗庙谓之变。故圣人耐以天下为一家②,以中国为一人者,非意之也,必知其情,辟于其义,明于其利,达于其患,然后能为之。
【注释】
①明:陈澔认为当作“则”,效法之意。
②耐(néng):即“能”。
【译文】
“因此国君是人们所效法的,而不是效法他人的;是人们所供养的,而不是供养他人的;是人们所服侍的,而不是服侍他人的。所以,如果国君效法他人就会犯有过错,供养他人肯定其力不足,服侍他人就意味着失去了国君之位。所以百姓都是效法国君以达到自我管理,供养国君以达到自我安定,服侍国君以达到显示自己的职业。所以这样的礼制上下都明了,那么上下名分就能确定,所以人人都乐于为合于礼而牺牲,耻于不合于礼却偷生。国君要重用有智慧的人,去掉他的诈伪;任用勇敢的人,去掉他易怒的性格;任用仁义的人,去掉他的贪婪。国家有了外患,国君与国土共存亡,这是正义;大夫为保卫国君宗庙而死,这是职责所在,这是正道。所以圣人能够使天下成为一个家庭,全中国人民像是一个人,并不是凭着主观臆想,而是凭着了解人情,通晓人义,明白人利,熟知人患,然后才做到的。
“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何谓人义?父慈、子孝、兄良、弟弟、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十者谓之人义。讲信修睦,谓之人利;争夺相杀,谓之人患。故圣人之所以治人七情,修十义,讲信修睦,尚辞让,去争夺,舍礼何以治之?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死亡贫苦,人之大恶存焉。故欲恶者,心之大端也。人藏其心,不可测度也。美恶皆在其心,不见其色也,欲一以穷之,舍礼何以哉?
【译文】
“什么叫做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这七种不学就会的感情就是人情。什么叫做人义?父亲慈爱,儿子孝敬,兄长善良,幼弟敬长,丈夫守义,妻子听从,长者施惠,幼者恭顺,君主仁慈,臣子忠诚,这十种伦理关系准则就叫人义。讲究信用,维持和睦,这叫做人利;互相争夺残杀,这叫做人患。所以圣人要治理人的七情,修正十种伦理关系准则,讲究信用,维持和睦,崇尚谦让,避免争夺,除了礼还有更好的办法整治吗?饮食与求偶,是人最大的欲望所在;死亡与贫苦,是人最大的厌恶所在。所以欲望和厌恶,是人心中的两件大事。人人都把心思藏起来,深不可测。美好或丑恶的念头都深藏在心,外表上不表现出来,要想彻底搞清楚,除了礼还能用什么呢?
“故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①,五行之秀气也。故天秉阳,垂日星②;地秉阴,窍于山川。播五行于四时③,和而后月生也。是以三五而盈,三五而阙④。五行之动,迭相竭也⑤。五行、四时、十二月,还相为本也。五声、六律、十二管⑥,还相为宫也⑦。五味、六和、十二食⑧,还相为质也⑨。五色、六章、十二衣⑩,还相为质也。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⑪,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⑫。
【注释】
①鬼神:孔疏:“鬼谓形体,神谓精气。”
②垂:在上照临下。与下文“窍”相对。
③播五行于四时:把五行与四季相配,即木配春,火配夏,金配秋,水配冬,土配于季夏与孟秋之间。详《月令》篇。播,分散。
④“是以”二句:月亮在一个月的前十五天是从月牙逐渐成为满月,后十五天,又由满月逐渐变成月牙。
⑤迭相竭:指五行交替衰竭。即春为木,夏为火,火旺则木竭。
⑥五声:宫、商、角、徵、羽。六律:见《月令》“孟春之月”节注⑩。十二管:即十二律。见《月令》“孟春之月”节注⑩。
⑦还(xuán)相为宫:意谓十二管依次更迭充当宫声。
⑧五味:郑注:“酸、苦、辛、咸、甘也。”六和:郑注:“和之者,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皆有滑甘,是为‘六和’。”
⑨质:阮元《十三经注疏》说,戴震考证,此“质”当作“滑”,唐以前古本作“滑”。甚是。滑为六和之一,犹如上文宫为五音之一。
⑩五色:指服饰的色彩绘画,青、赤、黄、白、黑为五方之色。六章:五色加上天玄(黑)。
⑪五行之端:孔疏:“万物悉由五行而生,而人最得其妙气,明仁义礼智信为五行之首也。”
⑫食味:孔疏:“五行各有味,人则并食之。”别声:孔疏:“五行各有声,人则含之,皆有分别也。”被色:孔疏:“五行各有色,人则被之以生。”
【译文】
“所以人是感于天地所载之德,阴阳二气交合,形体和精气结合,吸收五行的精华而生。所以天持阳气,垂示日月星辰的光芒;地持阴气,借助山河的孔穴而通气。分散五行于四季,五行、四季调和后月亮才会出现。所以每月的前十五天,月亮逐渐变成满月,后十五天,又逐渐残缺。五行的运转,交替往来衰竭。五行、四季、十二月,依次交替为本始。五声、六律、十二管,依次交替为宫声。五味、六和、十二食,依次交替为主味。五色、六章、十二衣,依次交替为主色。所以说,人是天地的核心,是五行的端首,知道调和品尝五种不同滋味、辨别五种不同声音、穿着五种不同颜色的衣服而生活的。
“故圣人作则,必以天地为本,以阴阳为端,以四时为柄,以日星为纪,月以为量,鬼神以为徒,五行以为质,礼义以为器,人情以为田,四灵以为畜①。以天地为本,故物可举也;以阴阳为端,故情可睹也;以四时为柄,故事可劝也;以日星为纪,故事可列也。月以为量,故功有艺也;鬼神以为徒,故事有守也;五行以为质,故事可复也;礼义以为器,故事行有考也;人情以为田,故人以为奥也②;四灵以为畜,故饮食有由也。
【注释】
①四灵:见下节文与注。
②奥:郑注:“犹主也。田无主则荒。”
【译文】
所以圣人制作法则,一定要以天地为万物的根本,以阴阳为启动的开端,以四时为操控的把柄,以日和星为运作的纲纪,以月为区分的衡量,以鬼神为协助的徒属,以五行为运行的主干,以礼义为操作的器具,以人情为耕作的田地,以四灵为禽畜的首领。因为以天地为万物的根本,所以万物都能包罗。以阴阳为启动的开端,所以人情可以察觉。以四时为操控的把柄,所以农事可以劝勉。以日和星为运作的纲纪,所以做事便于排列;以月为区分的衡量,所以事情就有了准则。以鬼神为协助的徒属,所以人人皆有职守。以五行为运行的主干,所以事情可以周而复始。以礼义为操作的器具,所以事事才能办成;以人情为耕作的田地,所以人就是田地的主人。以四灵为禽畜的首领,所以饮食就有了来源。
“何谓四灵?麟、凤、龟、龙①,谓之四灵。故龙以为畜,故鱼鲔不淰②;凤以为畜,故鸟不獝;麟以为畜,故兽不狘;龟以为畜,故人情不失。故先王秉蓍龟,列祭祀,瘗缯③,宣祝嘏辞说,设制度④。故国有礼,官有御,事有职,礼有序。
【注释】
①麟:麒麟,毛虫之长。凤:凤凰,羽虫之长。龟:甲虫之长。龙:鳞虫之长。
②鲔(wěi):鲟鱼。此处泛指鱼类。淰(shěn):惊骇逃散的样子。与下文的“獝”(xù)、“狘”(xuè)意义相同。獝,惊飞。狘,惊走。
③瘗(yì)缯:把帛埋在地下。这是祭地的礼仪。瘗,埋。缯,币帛。
④制度:孔疏:“谓造宫室、城隍、车旗之属也。”
【译文】
“什么叫四灵?麒麟、凤凰、龟、龙,这四种动物叫做四灵。所以龙如果为家畜,那么鱼类就不会惊骇逃走;如果凤凰为家畜,那么鸟类就不会惊骇逃走;如果麒麟为家畜,那么百兽就不会惊骇逃走;如果龟为家畜,那么就可以占卜以预知人情。所以先王秉持蓍草和龟甲,安排祭祀,把币帛埋在地下,宣读祝辞和嘏辞,设立各种宫室、建筑、车旗的制度。于是国家有礼制,百官各自管理各自的事务,事情有分职,礼仪有秩序。
“故先王患礼之不达于下也,故祭帝于郊,所以定天位也;祀社于国,所以列地利也;祖庙,所以本仁也;山川,所以傧鬼神也;五祀,所以本事也。故宗祝在庙①,三公在朝,三老在学,王前巫而后史,卜筮瞽侑皆在左右②。王中心无为也,以守至正。故礼行于郊而百神受职焉,礼行于社而百货可极焉,礼行于祖庙而孝慈服焉,礼行于五祀而正法则焉。故自郊、社、祖庙、山川、五祀,义之修而礼之藏也③。
【注释】
①宗祝:宗伯和太祝。天子祭祖庙,宗祝是其助手。
②瞽(gǔ):郑注:“乐人也。”侑:孔疏:“侑是四辅,典于规谏者也。”
③义之修而礼之藏:孔疏:“祭在上诸神,是义之修饰、礼之府藏也。”
【译文】
“先王担心礼教不能普及于下民,所以在南郊祭祀上帝,来确定天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在国内祭祀土地神,来陈列大地为人类所提供的便利;在庙中祭祀祖先,来表达人的仁爱之本;祭祀山川,来表达对鬼神的礼敬之情;举行五祀之祭,来表达各种制度本源于此。所以天子在宗庙中,有宗伯和太祝相助;在朝中,有三公辅佐;在大学中,有三老讲学,天子前有掌管神事的巫,后有负责记录言行的史,负责卜筮的官员、负责奏乐的官员、负责规劝的官员,都在天子的左右。天子心中没有任何杂念,恪守至正之道。所以在南郊祭天,天上的众神就会各司其职;在国中祭祀土地神,地上的资源就可充分利用,在庙中祭祖,孝慈之道就能推行,举行五祀之祭,就能规正各种法则制度。所以祭天、祭地、祭祖、祭山川、祭五祀,都是修治了义又蕴藏了礼。
“是故夫礼,必本于大一①,分而为天地,转而为阴阳,变而为四时,列而为鬼神。其降曰‘命’,其官于天也。夫礼必本于天,动而之地,列而之事,变而从时,协于分艺。其居人也曰‘养’,其行之以货、力、辞让、饮食、冠、昏、丧、祭、射、御、朝、聘。
【注释】
①大一:即太一,指天地未分之前混沌状态的元气。郭店楚简《太一生水》:“太一生水,水反辅太一,是以成天。天反辅太一,是以成地。天地复相辅也,是以成神明。神明复相辅也,是以成阴阳。阴阳复相辅也,是以成四时。”大,同“太”。
【译文】
“因此,礼必定以太一为本,太一划分为天和地,天地转化为阴和阳,阴阳又变化为春、夏、秋、冬四季,四季又序列为鬼神。圣人据此而颁降的政令就叫做‘命’,这都是主法于天的。礼一定以上天为本,动用于大地,分列吉凶等事,根据四季变化,合乎每月行令的准则。礼在人事上叫做‘养’,礼的实行表现在财货、精力、辞让、饮食、冠礼、婚礼、丧礼、祭祀、射礼、驾车、朝见、聘问等事中。
“故礼义也者,人之大端也。所以讲信修睦,而固人肌肤之会,筋骸之束也;所以养生送死,事鬼神之大端也;所以达天道,顺人情之大窦也①。故唯圣人为知礼之不可以已也。故坏国、丧家、亡人,必先去其礼。
【注释】
①窦:孔穴。这里指人情出入的渠道。
【译文】
“所以礼义这个东西,是人的头等大事。所以用礼来讲究信用,维持和睦,就像巩固人的肌肤会合、筋骨相连一样;所以礼是养生送死,敬事鬼神的头等大事;所以礼是通达天理、顺应人情的重要渠道。因此只有圣人才知道礼是不可废止的。因此,凡是国坏乱、家丧败、人死亡的,一定是因为先抛弃了礼才会如此。
“故礼之于人也,犹酒之有糵也①,君子以厚,小人以薄。故圣王修义之柄,礼之序,以治人情。故人情者,圣王之田也,修礼以耕之,陈义以种之,讲学以耨之,本仁以聚之,播乐以安之。故礼也者,义之实也。协诸义而协,则礼虽先王未之有,可以义起也。义者,艺之分,仁之节也。协于艺,讲于仁,得之者强。仁者,义之本也,顺之体也,得之者尊。故治国不以礼,犹无耜而耕也;为礼不本于义,犹耕而弗种也;为义而不讲之以学,犹种而弗耨也;讲之以学而不合之以仁,犹耨而弗获也;合之以仁而不安之以乐,犹获而弗食也;安之以乐而不达于顺,犹食而弗肥也。
【注释】
①糵(niè):酿酒的曲。
【译文】
“所以礼对于人来说,好比是酿酒要用的曲,君子礼厚,酿成的酒也便醇厚,小人礼薄,酿成的酒也便味薄。所以圣王操着义这件工具,根据礼的秩序,用来治理人情。所以人情这东西,好像是圣王的田地,圣王修治礼来耕作,陈说义来下种,讲解教导来除草,以仁爱为本来收获,播放音乐使其安逸。所以说礼,是根据义制定的。礼要合于义并将二者协合,这样的礼即使先王没有,也可以根据义来创作。义是区分事理的标准,节度仁爱的尺度。能协和事理,符合仁爱,做到这两条的人就是强者。仁是义的根本,是顺的主体,谁能做到仁谁就受人尊敬。所以治国不用礼,就好比耕作却没有农具;制定礼而不本于义,就好比耕地了却不下种;有了义而不讲解教育,就好比下种了却不除草;有了讲解教育而不和仁爱结合,就好比除草了却不去收获;和仁爱结合了而不用音乐安置,就好比收获了却不让食用;用音乐安置而没有达到自然而然的境界,就好比吃了饭身体却不肥壮。
“四体既正,肤革充盈,人之肥也。父子笃,兄弟睦,夫妇和,家之肥也。大臣法,小臣廉,官职相序,君臣相正,国之肥也。天子以德为车,以乐为御,诸侯以礼相与,大夫以法相序,士以信相考,百姓以睦相守,天下之肥也。是谓大顺。大顺者,所以养生、送死、事鬼神之常也。故事大积焉而不苑,并行而不缪,细行而不失,深而通,茂而有间,连而不相及也,动而不相害也,此顺之至也。故明于顺,然后能守危也。
【译文】
“四肢健全,肌肤丰满,这是个人身体的肥壮。父子情笃,兄弟和睦,夫妇和谐,这是家庭的肥壮。大臣守法,小臣廉洁,百官各守其职而上下有序,君臣相互规正,这是国家的肥壮。天子把道德当作车辆,把音乐当作驾车者,诸侯用礼相互往来,大夫用法排列次序,士用诚信完成事情,百姓用和睦维持关系,这可以看作是整个天下的肥壮。天下的肥壮就叫做大顺。大顺,是用来养生、送死、敬事鬼神的常法。因此,达到了大顺,即使事情积聚也不会滞留,事情同时进行也不会出错,事情虽然细小也没有闪失,事情深奥却可以通达,事情茂密但有间距,事情相互关联却不干扰,事情同时运作却不互相排斥,这便是顺的最高境界。由此看来,明白了顺的重要性,才能安守君位没有危险。
“故礼之不同也,不丰也,不杀也,所以持情而合危也。故圣王所以顺,山者不使居川,不使渚者居中原①,而弗敝也。用水、火、金、木、饮食必时②,合男女、颁爵位必当年、德,用民必顺。故无水旱昆虫之灾,民无凶饥妖孽之疾③。故天不爱其道,地不爱其宝,人不爱其情。故天降膏露,地出醴泉,山出器、车④,河出马图⑤,凤凰、麒麟皆在郊棷⑥,龟、龙在宫沼,其余鸟兽之卵胎,皆可俯而窥也。则是无故,先王能修礼以达义,体信以达顺故。此顺之实也。”
【注释】
①渚(zhǔ):水中小块陆地。
②用水、火、金、木、饮食必时:水、火、金、木等自然资源的利用和饮食,都要根据四时的不同而作不同的规定。详见《月令》篇的记述。
③妖:衣服、歌谣、草木之怪。孽:禽兽、虫蝗之怪。
④器:郑注:“谓若银瓮丹甑也。”车:孔疏:引纬书说,“自然之车”。皆指天降祥瑞之器物。
⑤河出马图:孔疏:“伏羲氏有天下,龙马负图出于河,遂法之画八卦。”《易·系辞上》:“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⑥棷(sǒu):通“薮”,泽。
【译文】
“礼的最大特点在于区别不同,礼制规定的不能增加,也不能减少,只有这样才能维系人情而各安其位。所以圣王顺应人情而制礼,不让居住在山中的人去水旁居住,不让居住在河洲的人去平原居住,这样人们都不会疲敝。使用水、火、金、木和饮食,一定要因时制宜;男婚女嫁,年龄应相当;颁赐爵位,应依据德行;任用百姓要顺应民心,不夺农时。这样就没有水旱蝗螟之灾,百姓就没有凶灾饥荒和怪病。所以天不吝惜道义,地不吝惜宝物,人不吝惜感情。于是天降甘露,地涌甘泉,山中出现宝器和天然形成的车辆,大河中出现龙马负图,凤凰、麒麟都栖息在郊外的沼泽,神龟、蛟龙出现在宫中的水池,其余鸟兽产的卵、怀的胎,人们低头俯身就可以看到。这没有其他的原因,就是由于先王能够修治礼仪而通达各种义理,又通过诚信以达到顺应天理人情的缘故。而这就是天下大顺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