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
郑玄《礼记目录》云:“名曰‘杂记’者,以其杂记诸侯以下至士之丧事。”
本篇所记,包括招魂、讣告、柩车装饰、祔祭、丧服、含、禭、赗等与丧事有关的事宜及礼节,可与《檀弓》、《曾子问》、《丧服小记》、《丧大记》互相参看,也可对《仪礼·士丧礼》、《仪礼·丧服》二篇进行补充说明。孙希旦指出:“《丧服小记》者,以其所记之琐碎而名之也。《丧大记》者,以其所记之繁重而名之也。此篇所记,有与《小记》相似者,有与《大记》相似者,又有非丧事而亦记之者。以其所记者杂,故曰《杂记》。”由于篇幅较长,本篇分上、下两部分。
诸侯行而死于馆①,则其复如于其国②;如于道,则升其乘车之左毂③,以其绥复。其有裧④,缁布裳帷⑤,素锦以为屋而行⑥。至于庙门,不毁墙⑦,遂入,适所殡⑧,唯为说于庙门外⑨。
【注释】
①馆:他国的馆舍。
②复:郑注:“招魂复魄也。”如于其国:按照诸侯死在本国的办法招魂,即拿着死者的衣服,登梯从正屋东檐上屋脊(“升屋东荣”),在西边面朝北大声呼喊死者的名字。
③升其乘车之左毂(gǔ):象征死于家时的“升屋东荣”。毂,车轮中心部位,外接车辐内受车轴。
④(qiàn):柩车的顶盖。孙希旦曰:“者,载尸车饰之总名。若分而言之,则盖于上者为,属于而四垂者为裧,周于四旁者为裳帷,在之内而周于尸者为屋。”裧(chān):指连着而四周下垂的缘边。
⑤裳帷:柩车四周的帷布。郑注:“裳帷用缁,则用赤。”
⑥屋:在之下,裳帷之内,覆盖棺材的小帐子。
⑦墙:指裳帷。
⑧适所殡:到达停殡之处,停殡在堂上两楹柱之间。
⑨说:通“脱”。指去除。
【译文】
诸侯出行而死在他国的宾馆里,那么为他招魂的仪式就如同他死在本国一样;如果他死在路上,那么为他招魂时就登上他生前所乘之车左轮轮毂上,挥动登车时拉手的绳子来招魂。柩车上有顶盖,顶盖的四周有下垂的缘边,柩车的四周是用黑布围成的帷幕,用素锦做的帐子覆盖在棺椁上,这样装饰后柩车才出行。到达本国的殡宫,不用撤掉柩车四周的帷布就可进入,把灵柩停放在堂上两楹柱之间,进入殡宫前只把柩车上的顶盖撤掉,放在殡宫门外。
大夫、士死于道,则升其乘车之左毂,以其绥复;如于馆死,则其复如于家。大夫以布为而行,至于家而说,载以车①,入自门至于阼阶下而说车,举自阼阶,升适所殡。士,苇席以为屋,蒲席以为裳帷。
【注释】
①(chuán)车:无辐条,以圆木为四轮的载尸或载柩之车。
【译文】
大夫、士出行,死在路上,那么招魂时就登上他们生前所乘之车左轮轮毂上,挥动登车时拉手的绳子来招魂;如果死在他国的宾馆里,那么为他招魂的仪式就如同他死在家里一样。大夫去世,柩车用白布为顶盖出行,到达自家门口,撤下顶盖,把棺木放到车上,从大门进到东阶下,把棺木从车上搬下,从东阶抬上堂,抬到堂上两楹柱之间。士去世,柩车也有顶盖,用苇席覆棺,用蒲席遮围充当柩车四周的裳帷。
凡讣于其君①,曰:“君之臣某死。”父、母、妻、长子,曰:“君之臣某之某死②。”君讣于他国之君,曰:“寡君不禄③,敢告于执事。”夫人,曰:“寡小君不禄。”大子之丧④,曰:“寡君之適子某死。”大夫讣于同国适者⑤,曰:“某不禄。”讣于士,亦曰:“某不禄。”讣于他国之君,曰:“君之外臣寡大夫某死”⑥。讣于适者,曰:“吾子之外私寡大夫某不禄⑦,使某实⑧。”讣于士,亦曰:“吾子之外私寡大夫某不禄,使某实。”士讣于同国大夫,曰:“某死。”讣于士,亦曰:“某死。”讣于他国之君,曰:“君之外臣某死。”讣于大夫,曰:“吾子之外私某死。”讣于士,亦曰:“吾子之外私某死。”
【注释】
①讣(fù):讣告,即报丧。
②君之臣某之某死:上“某”指臣名,下“某”指去世的亲属。
③寡君:向他国国君称本国国君时的谦辞。不禄:据《曲礼下》:“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这里称国君死为“不禄”,是向他国之君报丧的谦词。下同。
④大:同“太”。
⑤适:郑注:“读为‘匹敌’之‘敌’,谓爵同者也。”齐等。
⑥外臣:无直接统属关系的臣子。寡:寡德。
⑦外私:外国的私交、朋友。
⑧某:为使者之名。实(zhì):通“至”,告。
【译文】
凡臣子去世,向本国国君报丧,报丧者要说:“国君的臣子某死了。”如果是臣子的父亲、母亲、妻子、长子去世,报丧者要说:“君的臣子某的某位亲属死了。”国君去世,派使臣向他国国君报丧,要说:“寡君不禄了,敢向您的官员通告。”夫人去世,向他国国君报丧,要说:“寡小君不禄了。”太子去世,向他国国君报丧,要说:“寡君的嫡子某死了。”大夫去世,向本国爵位相等的人报丧,要说:“某不禄了。”如果向士报丧,也要说:“某不禄了。”如果向他国国君报丧,要说:“国君的外臣、寡大夫某死了。”如果向他国爵位相当的人报丧,要说:“您外国的私交、寡大夫某不禄了,丧家派我前来报告。”如果向他国的士报丧,也要说:“您的外国私交、寡大夫某不禄,丧家派我前来通告。”士去世,向本国大夫报丧,要说:“某死了。”如果向本国的士报丧,也要说:“某死了。”如果向他国国君报丧,要说:“君的外臣某死了。”如果向他国的大夫报丧,要说:“您外国的私交某死了。”如果向他国的士报丧,也要说:“您外国的私交某死了。”
大夫次于公馆以终丧①,士练而归②。士次于公馆,大夫居庐③,士居垩室④。
【注释】
①大夫次于公馆以终丧:孔疏:“君之舍也,大夫恩深禄重,故为君丧居庐。终丧毕,乃还家也。”次,舍。
②练:练祭。小祥以后,孝子除去首绖,改戴练冠,故称“练祭”。孔疏:“士卑恩轻,故至小祥,而反其所治邑也。”
③庐:即“倚庐”,居丧时的临时草棚,地点在中门外东墙下。
④垩(è)室:居丧时用砖垒成的小草屋,地点也在中门外东墙下,屋草不涂泥,只用白垩涂墙。按礼,“垩室”是孝子在练祭以后的住处。垩,涂饰的白土。
【译文】
国君去世,大夫要在国君的馆舍中居丧三年才能回家,士可以在练祭后回家。士也要在国君的馆舍中居丧,在国君馆舍中居丧时,大夫住在倚庐中,士住在垩室中。
大夫为其父母、兄弟之未为大夫者之丧,服如士服。士为其父、母兄弟之为大夫者之丧,服如士服。大夫之適子,服大夫之服。大夫之庶子为大夫,则为其父母服大夫服;其位,与未为大夫者齿。士之子为大夫,则其父母弗能主也,使其子主之;无子,则为之置后。
【译文】
身为大夫,为去世的父母、兄弟没有做到大夫者服丧,就按士礼为之服丧。身为士,为去世的父母、兄弟已做到大夫者服丧,也按士礼为之服丧。大夫的嫡子,为去世的大夫也按大夫之礼服丧。大夫的庶子若已身为大夫,为去世的父母也按大夫之礼服丧;但举行丧礼排位时,与不是大夫的家人只能按年龄排位。士之子做了大夫去世了,他的父母因身份低就不能作为丧主主持丧事,要由他的儿子来主丧;如果他没有儿子,就要为他立一个后嗣主丧。
大夫卜宅与葬日①,有司麻衣、布衰、布带②,因丧屦,缁布冠不蕤③。占者皮弁④。如筮⑤,则史练冠、长衣以筮⑥。占者朝服⑦。
【注释】
①卜宅与葬日:用龟卜选定墓地与下葬日期。在墓地卜宅,在殡宫门外卜葬日。宅,葬地。
②有司:郑注:“卜人也。”麻衣、布衰、布带:郑注:“此服非纯吉,亦非纯凶也。”孙希旦说,此有司系大夫之臣,其本应服斩衰,即纯凶之服,但因参与卜筮不敢以凶服临鬼神,故服此既非纯吉亦非纯凶之服。麻衣,白布深衣,属于吉服。布衰,指缀于胸前和背后的两块粗麻布。缀于胸前的长六寸,宽四寸;缀于后背的长一尺六寸,宽四寸,又称“负版”。“布衰”、“布带”都属于凶服。
③蕤(ruí):通“”,冠缨在下巴处打结后垂下的部分。缁布冠本就无,这里特别言之,是怕人误以为因事变服。
④占者:郑注:“占者尊于有司。”孙希旦说,“占者乃公有司”,即“莅卜者”,“命龟、作龟,于接鬼神尤亲,宜使无服者,故以公有司莅卜”。“公有司”是国君派去的官员,地位高于大夫的家臣。“莅卜”是观看卜龟后龟甲裂纹判断吉凶宜忌。皮弁:即皮弁服,是纯吉之服。见《郊特牲》“天子适四方”节注⑬。
⑤筮:指用蓍草来占卜。
⑥史:郑注:“筮史,筮人也。”练冠:用练过的白绢所制之冠。长衣:即深衣。
⑦朝服:玄冠、缁衣、素裳、冕弁,是纯吉之服。
【译文】
大夫去世,龟卜墓地和下葬日期,卜人要身穿白麻布衣,前胸缀着一块粗麻布,腰系布带,脚穿麻绳编的丧鞋,头戴缁布冠,没有下垂的冠缨的饰带。占验贞卜吉凶者穿皮弁服。如果用蓍草来占卜墓地和葬期,筮占的史官就头戴练冠、身穿长衣。占验贞卜者身穿朝服。
大夫之丧,既荐马①。荐马者,哭踊②,出乃包奠而读书③。
【注释】
①荐马:指将牵引柩车之马牵进庙门的礼仪。孔疏引《士丧礼》谓:“荐马之节,凡有三时,一者柩初出至祖庙,设奠为迁祖之奠讫,乃荐马,是其一也。至日侧祖奠之时又荐马,是其二也。明日将行,设遣奠之时又荐马,是其三也。”此处所说“荐马”,指的是第三次。荐,孔疏:“进也。”
②荐马者,哭踊:孔疏:“谓主人见荐马”,“进马至乃哭踊”。孙希旦认为,指圉人与御者,“丧无人不致其哀,故荐马者虽贱亦哭,成踊乃出也”。
③包奠:将祭奠所用的牺牲的下体用苇席包裹起来,用以随柩入葬。读书:即读赗。见《檀弓上》“读赗”节注①。
【译文】
大夫的丧礼,等到下葬那天要出发时行“荐马”礼,即把拉柩车的马牵进祖庙。御者将马拉进去的时候,大家一起哭泣跳脚,马牵出庙门后,将祭奠所用的牺牲的牲体包裹好,主人之史开始宣读亲属朋友们赠送的助丧物品的清单。
大夫之丧,大宗人相①,小宗人命龟②,卜人作龟③。
【注释】
①大宗人:与下文“小宗人”均为大夫的相礼者。因尊卑而分为大、小。相:佐助主人举行礼仪活动。
②命龟:告诉龟甲所要占问的事项。
③卜人:卜师,掌管卜事的官员。作龟:郑注:“扬火灼之以出兆。”指用加热的金属物烧灼龟甲,使其出现裂纹,即兆象,再根据兆象占验吉凶。
【译文】
大夫的丧事,大宗人辅佐丧主行礼,小宗人将所要占问之事告诉龟甲,卜人灼龟获取兆象。
复:诸侯以褒衣、冕服、爵弁服①。夫人税衣、揄狄②,狄、税素沙③。内子以鞠衣、褒衣④,素沙。下大夫以襢衣⑤。其余如士。复西上⑥。
【注释】
①褒衣:天子所褒赐之衣。冕服:五等诸侯之上服。上公的冕服叫“衮服”,侯、伯的冕服叫“(bì)服”,子、男的冕服叫“(cuì)服”。冕服均为玄衣裳,衣裳上的图案各不相同。详见《礼器》“礼有以文为贵者”节注①。爵弁:指赤而微黑的一种冠。爵弁服是配合爵弁所穿的礼服,即缁衣、缁带、裳、赤黄色的蔽膝。爵,通“雀”。从本句开始至“狄、税素沙”本在“其余如士”之后,现按郑注移正。
②税(tuàn)衣:即褖衣。与“揄(yáo)狄”皆见《玉藻》“王后袆衣”节注②④。这里是说诸侯夫人招魂时可用褖衣至揄狄五种礼服。
③素沙:指以素纱为里。
④内子:卿之正妻。鞠(jū)衣:见《玉藻》“王后袆衣”节注④。
⑤襢(zhàn)衣:见《玉藻》“王后袆衣”节注④。
⑥西上:孙希旦说,“凡位以西为尊”,“衣之尊者在西也”。
【译文】
招魂礼,不同等级的人要用不同的衣服:为诸侯招魂,要用褒衣、冕服和爵弁服。为诸侯夫人招魂,要用褖衣、揄狄、阙狄、鞠衣、襢衣等五种衣服,这五种衣服都用素纱作里子。为卿的正妻招魂,要用鞠衣和褒衣,也都以素纱作里子。为下大夫之妻招魂,要用襢衣。为其他的人招魂都和士妻一样,用褖衣。招魂时以西边为尊位。
大夫不揄绞属于池下①。
【注释】
①揄绞(yáo xiáo):指画有雉形图案的青黄色缯带。“揄绞”是一种葬时车饰。诸侯的柩车池下缀有绘有雉鸡图案的缯带,大夫以下的柩车则不许有。揄,揄狄,即画雉鸡于绞。绞,青黄色的采。池:柩车上竹制的装饰,位于荒(柩车装饰性的篷顶)下,象征着屋子的承霤。详《檀弓上》“池视重霤”节注①。据郑注,此处只说大夫而无君与士,因竹简“烂脱”。
【译文】
大夫的柩车池下不可以缀揄绞。
大夫附于士①。士不附于大夫,附于大夫之昆弟,无昆弟则从其昭穆②。虽王父母在亦然。妇附于其夫之所附之妃③。无妃,则亦从其昭穆之妃④。妾附于妾祖姑,无妾祖姑则亦从其昭穆之妾。男子附于王父则配⑤,女子附于王母⑥,则不配。公子附于公子⑦。
【注释】
①附:郑注:“读皆为‘祔’”,“祔于先死者”,即将死者的神主按昭穆顺序移入祖庙与先祖一道祭祀。“祔”不仅要求按照昭穆顺序,也要求讲究身份和嫡庶。可与《丧服小记》“袝葬者不筮宅”节互相参看。
②无昆弟则从其昭穆:孔疏:“谓祖为大夫,无昆弟为士,则从其昭穆,谓祔于高祖为士者。若高祖为大夫,则祔于高祖昆弟为士者。”
③其夫之所附之妃:指祖父的配偶,即祖姑。
④“无妃”二句:孙希旦说:“无妃,谓夫所祔之妃尚在也。从其昭穆之妃中一而祔于高祖姑也。”
⑤配:郑注:“谓并祭。”指并祭所祔祖先之配偶。
⑥女子:指未出嫁或出嫁未满三月而死的女子。
⑦公子:国君的庶子。
【译文】
大夫的神主可祔于生前为士的祖父的神主一道祭祀。士的神主却不能祔于生前为大夫的祖父的神主一道祭祀,只能祔于生前为士的祖父的兄弟的神主一道祭祀,如果没有身份为士的叔伯祖父,就按昭穆顺序祔于身份为士的高祖神主一道祭祀。即使祖父母尚健在,也是这样。妇人的神主应祔于其丈夫所祔的祖父配偶的神主一道祭祀。如果没有祖父配偶的神主,祖父配偶尚健在,就按昭穆顺序祔于高祖配偶的神主一道祭祀。妾的神主应祔于妾的祖姑的神主一道祭祀,如果没有妾祖父配偶的神主,妾祖姑尚健在,就按昭穆顺序祔于高祖之妾的神主一道祭祀。男子的神主祔于祖父神主祭祀,要并祭祖母,但未出嫁或出嫁未满三月而死的女子的神主祔于祖母神主祭祀时,就不用并祭祖父。国君庶子的神主只能祔于同样身为庶子的祖辈的神主一道祭祀。
君薨①,大子号称“子”②,待犹君也。
【注释】
①君薨:郑注:“谓未逾年也。”孔疏:“若逾年则称君。”
②大:同“太”。
【译文】
国君去世未满一年,即位的世子只称“子”,不能称“君”,但大臣们待之和国君一样。
有三年之练冠,则以大功之麻易之①,唯杖、屦不易②。
【注释】
①“有三年”二句:郑注:“谓既练而遭大功之丧者也。”即刚为父母服完三年之丧,小祥祭后改戴练冠,除去了首绖,此时又遭遇要为亲人服大功之丧,就要改戴大功之丧的丧冠、麻绖。
②唯杖、屦不易:大功之丧本无丧杖,丧鞋又与大功相同,因而不用改换。
【译文】
为父母服完三年之丧小祥祭后改戴练冠,又遇到亲属去世应服大功之丧,就要把头上的练冠、腰上的葛带改为大功的丧冠和麻绖,只有丧杖和丧鞋不用更换。
有父母之丧,尚功衰①,而附兄弟之殇,则练冠,附于殇,称“阳童某甫”②,不名神也。
【注释】
①功衰(cuī):斩衰、齐衰之丧在小祥之后所穿的丧服。孔疏:“衰为三年练后之衰”,“今已有父母之丧,犹尚身着功衰”。功,大功。此丧服与大功初丧的丧服相同,故称“功衰”。
②阳童:郑注:“谓庶殇也。宗子则曰阴童。”孙希旦说,男子为殇称为“阳童”,女子为殇称为“阴童”。殇,指未成年而夭折。某甫:郑注:“尊神不名,为之造字。”殇者本无字,为表示对神灵的尊敬,特地为之起一个字。“某”即指给殇者起的字,“甫”是男子的美称。
【译文】
为父母服丧三年,已过小祥祭,换上了功衰,此时又遇到举行未成年而夭折的兄弟的祔祭,则仍戴着练冠参加祔祭;未成年而夭折的亲人的祭文中,要给死者起一个字,叫“阳童某甫”,不能直呼其名,这是表示对神灵的尊重。
凡异居,始闻兄弟之丧,唯以哭对可也①。其始麻,散带绖②。未服麻而奔丧,及主人之未成绖也③,疏者与主人皆成之④,亲者终其麻带绖之日数⑤。
【注释】
①唯以哭对可也:孔疏:“初闻其丧,恻怛情重,不暇闻其余事,唯哭对使者,则于礼可也。”
②其始麻,散带绖:据孔疏,这是指要服大功丧以上的兄弟,初闻丧事始服麻绖,散垂其腰绖。如果是服小功以下的丧,就将腰绖垂散的部分缠于腰间,以示哀痛。
③成绖:即成服而系好腰绖。成服,即将丧服穿戴齐备。死者死后第一天小殓,亲人加绖,第二天大殓,第三天亲人成服。
④疏者:郑注:“为小功以下也。”疏者与主人同日成服。
⑤亲者:郑注:“大功以上也。”终其麻带绖之日数:亲者从到家加麻散带之日算起,无论主人是否成服,都要到第三天才成服。
【译文】
凡是异地而居的兄弟,初听到兄弟死讯时,对着报丧者哭泣就可以了。然后开始加麻制丧服,腰绖束腰后多余的部分任其散开下垂。如果回家奔丧时没有备好丧服戴首绖、腰绖,而主人也还没有成服,这种情况下,小功以下的亲属就可以和主人一道成服,大功以上的亲属按礼仪服满麻绖的日数再成服。
主妾之丧①,则自祔②,至于练、祥,皆使其子主之。其殡、祭不于正室。
【注释】
①主:主持,主办。妾:嫡妻死后代理其职的妾。
②则自祔:郑注:“祔自为之者,以其祭于祖庙。”孔疏:“以其祔祭于祖姑,尊祖,故自祔也。”《训纂》引江永说,认为“自祔”应与下文“至于练、祥”连读,即从祔祭到练、祥之祭,皆由妾子主持。
【译文】
君为妾主持丧事,亲自主持将妾之神主移入祖庙祔祭,其他的到练祭、祥祭,都由她的儿子主持。停殡和各种祭祀都在侧室,而不在正室举行。
君不抚仆、妾①。
【注释】
①抚:抚尸而哭踊。
【译文】
臣仆、妾去世,国君不抚尸而哭踊。
女君死①,则妾为女君之党服②。摄女君,则不为先女君之党服③。
【注释】
①女君:指嫡妻。
②妾为女君之党服:郑注:“妾于女君之亲,若其亲然。”
③“摄女君”二句:《训纂》引虞喜说:“此摄当为相代摄,是谓继室则妾之,后女君也。有后女君,则不复服先女君之党者,以当服后女君之党故也。”摄女君,代摄女君,即继室。
【译文】
嫡妻已去世,嫡妻娘家的亲属死了,众妾要为之服丧。但有了代摄嫡妻的继室,就不再为嫡妻的亲属服丧。
闻兄弟之丧,大功以上,见丧者之乡而哭。适兄弟之送葬者弗及,遇主人于道,则遂之于墓。凡主兄弟之丧,虽疏亦虞之①。
【注释】
①虽疏亦虞之:孔疏:“此疏谓小功、缌麻,丧事虞、祔乃毕,虽服缌、小功之疏,彼既无主,故疏缌、小功者亦为之主虞、祔之祭。”虞,祭名。见《檀弓上》“孔子在卫”节注③。
【译文】
听到兄弟的死讯回乡奔丧,服大功以上的亲属,远望见死者的家乡就要痛哭。为兄弟送葬而没有赶上,在路上遇到葬毕回家的丧主,不能与丧主一道回家,要独自前往墓地哭送。凡为兄弟主持丧事,即使是小功以下的亲属,也要举办虞祭、祔祭完毕才算结束。
凡丧服未毕①,有吊者,则为位而哭,拜,踊。
【注释】
①凡丧服未毕:孔疏,服丧即将终了,丧礼程式会稍减,此时有宾客来吊唁,不得对新来的宾客减少礼仪程式。
【译文】
凡服丧期没有结束,若有宾客前来吊唁,丧主都应安排好在规定的哭丧位置上哭,向吊唁宾客行拜礼,跳脚致哀。
大夫之哭大夫,弁绖①。大夫与殡,亦弁绖。大夫有私丧之葛②,则于其兄弟之轻丧③,则弁绖。
【注释】
①弁绖:皮弁上加一环形麻绖。
②私丧:郑注:“妻子之丧也。”妻子之丧,卒哭祭后,丈夫要以葛绖代替麻绖。
③轻丧:缌麻之丧。
【译文】
大夫去哭吊大夫,要头戴皮弁,皮弁上加一环形麻绖。大夫参加大夫的殡葬礼,也头戴皮弁,皮弁上加麻绖。大夫有妻子之丧,卒哭祭后已由麻绖改戴葛绖,如果这时遇到要为之服缌麻的兄弟去世,大夫就要去除妻子之丧的葛绖而改戴皮弁,皮弁上也要加一环形麻绖。
为长子杖,则其子不以杖即位①。为妻,父母在②,不杖,不稽颡③。母在,不稽颡。稽颡者,其赠也拜④。
【注释】
①“为长子杖”二句:郑注:“辟(避)尊者。”丧无二主,祖、孙不可同位执杖。
②父母在:因下文有“母在”,故此“母”是衍字。
③不稽颡:郑注:“尊者在,不敢尽礼于私丧也。”稽颡,是向前来吊唁的客人跪拜磕头的拜宾礼。
④其赠也拜:孔疏:“他人以物来赠己,其恩既重,其谢此赠之人时为拜得稽颡。”
【译文】
长子去世,其父为长子执丧杖,那么长子之子就不能再执丧杖即孝子之位。为妻服丧,如果父亲健在,那就不能手持丧杖,拜宾行礼也不能额头触地。如果父亲去世而母亲健在,可以手持丧杖,但拜宾行礼仍不能额头触地。如果来吊唁的客人赠送了助丧的财物,拜宾行礼时就要额头触地拜谢。
违诸侯,之大夫,不反服;违大夫,之诸侯,不反服。①
【注释】
①孙希旦《集解》云:“二者之不服,皆为尊诸侯也。一则尊其旧君而不敢自援,一则尊其新君而不敢自贬。”
【译文】
本是诸侯之臣,后来离开诸侯到大夫那里为臣,如果诸侯去世,不再反过来为他服丧;本是大夫家的臣,后来离开大夫家到诸侯那里为臣,如果大夫去世,也不再反过来为他服丧。
丧冠条属①,以别吉凶。三年之练冠,亦条属,右缝②。小功以下左,缌冠缲缨③。
【注释】
①丧冠条属(zhǔ):郑注:“别吉凶者,吉冠不条属也。”讲吉冠、凶冠之别。冠之形制,有一冠圈套在发髻上,叫做“武”。武上有一道冠梁,从前到后,覆于头顶。武的两侧各有一根系冠的丝绳结于颔下以固冠,即帽带,叫做“缨”。帽带绾好以后余下部分下垂,叫做“”(ruí)。丧冠的“武”是一条麻绳圈,绕成冠圈后多余的部分垂在右边就是缨;吉冠的“武”和“缨”的材质不同,由两根丝组做成,分别缝在冠圈左、右两侧,戴冠后,将两组冠缨在颔下系住,垂穗为饰。条属,孔疏:“属,犹着也。谓取一条绳屈之为武,垂下为缨,以着冠。”丧冠要将垂下的冠缨绕颔下而上结于冠圈左侧,这就是“条属”。属,连接。
②右缝:冠梁上的冠布由左向右打皱褶缝起来。
③缲:郑注当为“澡”。澡,指经过漂洗处理过的麻布。
【译文】
丧冠是用一条麻绳缠绕来连接武与缨,这是为了和吉冠相区别。三年之丧,小祥祭后改戴练冠,此练冠的武与缨也是用一条麻绳缠绕来连接的,但冠梁上的皱褶要由左向右侧缝。服小功丧以下的亲属,所戴丧冠冠梁上的皱褶就由右向左侧缝,服缌麻丧的亲属,所戴丧冠用漂洗过的麻布做冠缨。
大功以上散带①。
【注释】
①大功以上散带:见本篇“凡异居”节注②。
【译文】
服大功丧以上的亲属,在小殓之后到成服之前,扎好腰绖后多余的部分散开下垂。
朝服十五升①,去其半而缌②,加灰锡也③。
【注释】
①升:计算布粗细的单位。经线八十缕为一升。升数越多,布越细密。
②去其半而缌:十五升的布为一千二百缕经线,抽去一半经线为六百缕,用六百缕经线织成的布就是缌麻布。
③加灰锡也:即锡衰,指用加灰治过的、较细较平滑的布制成的丧服。
【译文】
朝服是用十五升的细布制成的,十五升的布抽掉一半经线,就是缌麻丧服所用的布,把这种布加灰捶洗,就是锡衰之服所用之布。
诸侯相襚①,以后路与冕服②。先路与褒衣不以襚③。
【注释】
①襚(suì):向死者赠送衣服。
②后路:即副车。因副车随行在正车之后,故称。冕服:见《玉藻》“诸侯玄端以祭”节注②。
③先路:诸侯所乘之正车。褒衣:见本篇“复,诸侯以褒衣、冕服、爵弁服”节注①。
【译文】
诸侯赠送入殓下葬的衣服,可以用副车和冕服。自己所乘之车和天子所赐之衣不能赠送给死者。
遣车视牢具①,疏布,四面有章②,置于四隅。载③,有子曰:“非礼也。丧奠脯、醢而已。”
【注释】
①遣车:孔疏:“送葬载牲体之车也。”下葬时,遣车与牲体一同埋入墓圹。牢具:即上文所言“包奠”的个数。据《檀弓下》载:“国君七个,遣车七乘。大夫五个,遣车五乘。”
②章:通“障”。
③(zhāng):郑注:“米粮也。”
【译文】
遣车的个数要根据包奠的个数决定,遣车用粗布作顶盖,四面有屏障,祭奠的牲肉与遣车一起入葬,放在外椁的四角。有的人家在遣车里载着粮食,有子说:“这不合乎礼制。丧礼规定祭奠所用食品,就肉脯、肉酱而已。”
祭称“孝子”、“孝孙”①,丧称“哀子”、“哀孙”。
【注释】
①祭:谓吉祭。丧礼至卒哭祭后为吉祭,此前为丧祭。
【译文】
卒哭祭后的吉祭时,要自称“孝子”、“孝孙”,卒哭祭之前的丧祭时,则自称“哀子”、“哀孙”。
端衰、丧车①,皆无等。
【注释】
①端衰:指丧服上衣。丧服的上衣与吉服的玄端式样相同,只是丧服上衣胸前缀有一根长六寸、宽四寸的衰布,故称。
【译文】
孝子穿的丧服、乘的丧车,没有贵贱等级的差别。
大白冠、缁布之冠①,皆不蕤②。委武玄、缟而后蕤③。
【注释】
①大(tài)白冠:上古的白布冠。缁布之冠:黑布冠。
②蕤(ruí):通“”。见本篇“大夫卜宅与葬日”节注③。
③委武:郑注:“冠卷也。秦人曰‘委’,齐东曰‘武’。”即冠之武。玄:玄冠。缟:缟冠。《训纂》引江永说,玄冠用黑缯制作,缟冠用绢制作,因此冠缨打结下垂为饰。
【译文】
上古的白布冠和黑布冠,都是没有缨饰的。有冠圈的玄冠和缟冠才有下垂的缨饰。
大夫冕而祭于公①,弁而祭于己②。士弁而祭于公,冠而祭于己③。士弁而亲迎,然则士弁而祭于己可也④。
【注释】
①祭于公:郑注:“助君祭也。”孔疏:“助祭为尊,故服冕。”
②弁:爵弁。孔疏:“自祭为卑,故服爵弁。”
③冠:指玄冠。
④“士弁”二句:士可以戴着爵弁迎亲,因为这属于己事。因此,同样作为己事,士也可以戴着爵弁参加家祭。亲迎,迎亲,婚礼中新郎要亲自到新娘家迎娶新娘。
【译文】
大夫参加国君举行的祭祀要穿戴冕服,而参加自家举行的家祭可以穿戴爵弁服。士参加国君举行的祭祀要穿戴爵弁服,而参加自家举行的家祭可以穿戴玄冠服。士结婚时迎娶新娘可以穿戴爵弁服,由此看来,士参加自己的家祭也是可以穿戴爵弁服的。
畅①,臼以椈②,杵以梧③。枇以桑④,长三尺,或曰五尺。毕用桑⑤,长三尺,刊其柄与末⑥。
【注释】
①畅:通“鬯”,即郁鬯,一种用捣碎的郁金香草调制的酒。
②臼(jiù):捣物的盛器。椈(jú):柏木。
③杵(chǔ):捣物的木棍。梧:梧桐木。
④枇(bǐ):是从烹煮牲体的鼎镬中捞取牲肉的木勺。丧祭用桑枇,吉祭用棘枇。
⑤毕:也是从烹煮牲体的鼎镬中捞取牲体的器具,形制如木叉。
⑥刊:削。
【译文】
制作祭祀用酒的郁金香草,捣碎它的臼用柏木制作,杵用梧桐木制作。从烹煮牲体的鼎镬中捞取牲肉的木勺用桑木制成,长三尺,也有人说长五尺。捞取牲肉的木叉也用桑木制作,长三尺,木柄与顶端要加工刮削。
率带①,诸侯、大夫皆五采,士二采。
【注释】
①率(lǜ)带:郑注:“此谓袭尸之大带也。”指死者生前外衣所系的大带,死后入殓毕用于袭尸,即将穿着多重衣服的尸体捆束起来。率,通“”,缉边。
【译文】
袭尸用的带,诸侯、大夫五色具备,士只有红、绿二色。
醴者①,稻醴也。瓮、甒、筲、衡②,实见间③,而后折入④。
【注释】
①醴:甜酒。
②瓮(wèng):盛醋、酱的陶器。甒(wǔ):盛酒之器。筲(shāo):盛黍稷的竹器。衡:即“桁”(héng),木架子。这些都是盛放随葬物品的器具。郑注:“此谓葬时藏物也。”
③实见间:孔疏:“藏于见外、椁内。”“见”为荒、帷等棺外之饰,这是说将盛放随葬品的器具装好后,放置在椁内与棺饰之间。
④折:放置在棺椁上的长方形盖板,折上再加席后填土。
【译文】
随葬用的醴酒,是用稻米酿制的。盛放醋酱的瓮,盛放酒的甒,盛放黍稷的筲,盛放各种容器的木架,这些盛放随葬物品的器具装好后,都放置到椁内与棺饰之间,然后将折拿进墓穴放在棺椁之上。
重①,既虞而埋之。
【注释】
①重(chóng):虞祭前还没有制作神主,“重”作为死者灵魂的凭依先替代神主,死者出殡后次日将到祖庙祭祀,重即在祖庙东门外就地掩埋。见《檀弓下》“丧礼,哀戚之至也”节注⑦。
【译文】
作为暂时替代神主的重,虞祭以后就要埋葬。
凡妇人,从其夫之爵位。
【译文】
凡是妇人的丧礼,都根据其夫的爵位高下尊卑来办。
小敛、大敛、启,皆辩拜①。
【注释】
①辩:通“遍”。
【译文】
小殓、大殓和启殡,每件事结束,丧主都要在东阶前的丧位遍拜前来的宾客。
朝夕哭不帷①,无柩者不帷②。
【注释】
①朝夕哭:既停殡至出葬之间,每天早、晚,亲人都要入殡宫哭灵,就叫“朝夕哭”。传说鬼神尚幽暗,因此停放灵柩处要用帷幕遮挡。
②无柩者:郑注:“谓既葬也。”
【译文】
朝夕哭时,要拉开殡宫堂上遮挡灵柩的帷幕,如果灵柩已出葬,殡宫堂上就不用再悬挂帷幕了。
君若载而后吊之①,则主人东面而拜,门右北面而踊。出待②,反而后奠③。
【注释】
①君若载而后吊之:孔疏:“谓君来吊臣之葬,臣丧朝庙,柩已下堂,载在柩车,而君吊之。”
②出待:出庙门等待国君离去,这是不敢让国君久留的意思。
③奠:设祖奠,向灵柩报告国君来吊丧事。见《檀弓上》“曾子吊于负夏”节注②。
【译文】
国君到臣子家吊丧,如果灵柩已载到柩车上,国君来吊问,国君站在柩车的东面,面朝西,丧主就要面朝东跪拜,再到门内右边面朝北痛哭、跳脚。然后到庙门外等待国君离去,然后再返回庙内设置祖奠。
子羔之袭也①,茧衣裳与税衣、袡为一②,素端一,皮弁一,爵弁一,玄冕一③。曾子曰:“不袭妇服④。”
【注释】
①子羔:孔子的弟子高柴。袭:小殓所穿之衣。
②茧衣裳:上衣下裳相连之袍。此指新丝绵长袍。税(tuàn)衣:即褖衣。衣裳相连、镶有绛色边缘的黑衣,罩在茧衣裳之外。:绛色。袡(rán):下裳的衣缘。郑注:“纩为茧,缊为袍,表之以税衣,乃为一称尔。”此为一套。
③“素端一”四句:素端,白布衣、素裳。皮弁,即皮弁服,素衣素裳。爵弁,即爵弁服,缁衣裳。玄冕,即玄冕服,玄衣裳,上衣无文饰,下裳有黻形图案。孔疏,袭衣共五称(套)。
④不袭妇服:这是曾子批评子羔袭衣不合乎礼制的话。曾子认为,“袡”是妇人之衣,子羔不应穿用。
【译文】
子羔小殓时穿的袭衣有五套,一套是絮有丝绵的长袍,外面罩上一件镶有绛红色下缘的黑衣;一套是素端,布衣素裳;一套是皮弁服,素衣素裳;一套是爵弁服,缁衣裳;一套是玄冕服,玄衣裳。曾子说:“镶有绛红色下缘的黑衣是妇人的袭衣,子羔不应该穿用。”
为君使而死,公馆复,私馆不复。公馆者,公宫与公所为也;私馆者,自卿大夫以下之家也。①
【注释】
①此节文字见《曾子问》“曾子问曰:为君使而卒于舍”节。
【译文】
为国君出使国外而去世,如果死在公馆中就可以举行招魂祭,如果死在私馆里就不能举行。所谓公馆,就是他国国君的宫室或国君所建造的馆舍;所谓私馆,就是卿大夫以下的私宅。
公七踊①,大夫五踊②,妇人居间③;士三踊④,妇人皆居间。
【注释】
①公:国君。七踊:诸侯死五日而殡,每天一踊,加上小殓、大殓时各一踊,共七踊。
②大夫五踊:大夫死三日而殡,每天一踊,加上小殓、大殓时各一踊,共五踊。
③妇人居间:踊时男子在先,妇女居中,宾客最后。
④士三踊:士死三日而殡,始死日一踊,小殓、大殓各一踊,共三踊。
【译文】
从始死之日到停殡期间,要为国君痛哭跳脚七次,为大夫痛哭跳脚五次,为士痛哭跳脚三次。每一次跳脚,都是男子在先,妇人居中,宾客在最后。
公袭:卷衣一,玄端一,朝服一,素积一,裳一,爵弁二,玄冕一,褒衣一①,朱绿带②,申加大带于上③。
【注释】
①“卷(gǔn)衣一”八句:卷衣,衮服。玄端,缁衣黄裳。朝服,缁衣素裳。素积,即皮弁服。裳,绛色的裳。爵弁、玄冕、褒衣,见本篇“子羔之袭”节注③。褒衣,见本篇“复:诸侯以褒衣、冕服、爵弁服”节注①。
②朱绿带:郑注:“袭衣之带。”纹饰杂以朱、绿两色,与生前之带不同。
③申:郑注:“重也,重于革带也。”大带:即上文“率带”。
【译文】
国君小殓所穿的衣服有九套:一套是绣有龙纹的衮服,一套是缁衣黄裳的玄端服,一套是缁衣素裳的朝服,一套是素衣素裳的皮弁服,一套是裳,两套缁衣裳的爵弁服,一套玄衣裳的玄冕服,一套褒衣,再用朱、绿两色的带子系腰,外面再束一条大带。
小敛环绖①,公、大夫、士一也。
【注释】
①环绖:用麻绳绕成环形,系在头上。见《檀弓下》“叔仲皮学子柳”节注⑤。
【译文】
小殓时丧主要头戴环绖,无论国君、大夫还是士,都一样。
公视大敛,公升,商祝铺席①,乃敛。
【注释】
①商祝:孔疏:“主敛事者也。”指熟悉主持丧殓礼仪的太祝。
【译文】
臣丧大殓,国君亲自到临视察,即使臣已经入殓,国君升堂后,商祝也要重新铺设殓席,再开始大殓。
鲁人之赠也①,三玄二,广尺,长终幅②。
【注释】
①鲁人之赠:孔疏:“记鲁失也。赠谓以物送亡人于椁中也。”这是批评鲁人给死者赠送的布帛随葬品太少,不合礼制。
②“三玄二”三句:据《仪礼·士丧礼》:“赠用制币玄束。”即要用十块长一丈八尺、宽二尺四寸的玄色色之帛。现在鲁国只用宽一尺、长二尺四寸的,不合于礼制。幅,宽。
【译文】
鲁国人赠送死者入墓圹的布帛,三块是玄色,两块是绛色,每块只一尺宽,二尺四寸长。
吊者即位于门西①,东面。其介在其东南②,北面,西上,西于门。主孤西面③。相者受命曰④:“孤某使某请事⑤。”客曰:“寡君使某⑥,如何不淑⑦!”相者入告,出曰:“孤某须矣⑧。”吊者入,主人升堂,西面。吊者升自西阶,东面,致命曰:“寡君闻君之丧,寡君使某,如何不淑!”子拜稽颡,吊者降,反位。
【注释】
①吊者:指诸侯派遣到别国吊唁亡君的使者。此节记述诸侯派使者参加他国亡故诸侯吊丧活动的礼仪。
②介:指使者的随从人员。
③主孤:丧主,即已故诸侯的嗣子。西面:郑注:“立于阼阶下。”
④相者:孔疏:“相主人传命者也。”即丧礼中辅助丧主帮忙传话的人。
⑤孤某使某:上“某”是嗣子之名,下“某”是相者之名。
⑥使某:此“某”为使者名。
⑦如何不淑:郑注:“如何不善,言君痛之甚。”这是表示哀悼之辞。淑,善。
⑧须:等待。
【译文】
诸侯去世,他国诸侯派使者吊丧,使者就站在殡宫门外以西,面朝东。使者的随从人员介,站在使者的东南,面朝北,以西边为上位,使者及其随员都要站在大门西,不能挡住大门。门内,嗣子面朝西站在东阶下。辅助嗣子传话的相者接受嗣君的命令,走出门来对使者说:“嗣子某命某来请问有何事。”使者答:“敝国国君派某前来,对贵国遭遇极大的不幸表示沉痛的哀悼!”相者进去报告,然后又走出来说:“嗣子某已在恭候了。”吊丧的使者进门,嗣子从阼阶登堂,面朝西。使者从西阼阶升堂,面朝东,致告君命说:“敝国国君惊悉贵国国君去世,派某前来,对贵国遭遇极大的不幸表示沉痛的哀悼!”嗣子磕头拜谢,于是吊丧的使者从西阶下堂,返回门外原位。
含者执璧将命①,曰:“寡君使某含。”相者入告,出曰:“孤某须矣。”含者入,升堂致命。子拜稽颡。含者坐委于殡东南,有苇席,既葬蒲席。降,出反位。宰夫朝服②,即丧屦,升自西阶,西面坐取璧,降自西阶,以东。
【注释】
①含者:诸侯派往别国吊唁亡君的使者的随员副介,负责进献给死者口中含的玉璧。孔疏:“含者、禭者当是副介、末介。”含,放在死者口中的玉。
②宰夫:“夫”字为衍文。此指小宰,为太宰助手。
【译文】
负责赠送含玉的副介含者,手持玉璧致告君命,说:“敝国国君派某前来进献含玉。”辅助嗣子传话的相者进门禀告,然后又走出来,说:“嗣子某已在恭候。”含者于是进门,从西阶登堂致告君命。嗣子听后磕头拜谢。含者跪坐,将玉璧放在灵柩东南的苇席上,如果死者已下葬使者才来到,就在行礼之后将玉璧放在准备好的蒲席上。然后含者从西阶下堂,出门,返回原位。诸侯的小宰身穿朝服,脚穿丧鞋,从西阶升堂,面朝西,跪坐拿起所赠之璧,从西阶下堂向东走出,将玉璧收藏起来。
襚者曰①:“寡君使某襚。”相者入告,出曰:“孤某须矣。”襚者执冕服,左执领,右执要②,入,升堂致命曰:“寡君使某襚。”子拜稽颡。委衣于殡东③。襚者降,受爵弁服于门内霤④,将命,子拜稽颡如初。受皮弁服于中庭,自西阶受朝服,自堂受玄端,将命,子拜稽颡,皆如初。襚者降,出,反位。宰夫五人举以东⑤,降自西阶。其举亦西面。
【注释】
①禭者:诸侯派往别国吊唁亡君的使者之副手(末介),负责向死者赠送衣服。
②要:同“腰”。
③委衣于殡东:放置在灵柩东侧的苇席上,在放玉璧的位置的北边。
④霤(liù):屋檐。
⑤宰夫:也是太宰的属官。
【译文】
负责赠送衣服的末介禭者说:“敝国国君派某来赠送衣服。”辅助嗣子传话的相者就进门禀告嗣子,然后又走出来,说:“嗣子某已在恭候。”禭者就拿起冕服,左手执衣领,右手执衣服的腰部,进门,从西阶升堂,致告君命说:“敝国国君特派某来赠送衣服。”嗣子跪拜磕头。于是禭者就将冕服放在灵柩东侧的席子上。然后自西阶下堂,走到门内屋檐下,再接过爵弁服,升堂,致告君命,嗣子磕头拜谢,行礼如前。禭者再在庭院中接受皮弁服,在西阶下接受朝服,在堂上接受玄端,都一一致告君命,嗣子跪拜磕头也都和最初一样。最后,禭者从西阶下堂,出门,返回原位。五个宰夫每人从席上拿起一套禭服,自西下阶向东走出,存放起来。下堂要从西阶下,宰夫拿衣服时也面朝西。
上介赗①,执圭将命,曰:“寡君使某赗。”相者入告,反命曰:“孤某须矣。”陈乘黄、大路于中庭②,北辀③,执圭将命。客使自下由路西④。子拜稽颡,坐委于殡东南隅。宰举以东。
【注释】
①上介:诸侯派往别国吊唁亡君的使者的第一副手。赗(fèng):赠送丧家助葬的车马。
②乘黄:四匹黄马。大路:即上文所说的“后路”,也就是副车。
③辀(zhōu):车辕。
④客使:使者副手上介的手下。自下由路西:郑注:“下,谓马也。马在路之下。”这是说马在车的西侧。
【译文】
吊唁亡君的使者的第一副手上介担任赗者,负责向丧家赠送助葬的车马,手执玉圭致告君命说:“敝国国君派某前来赠送助葬的车马。”辅助嗣子传话的相者入内禀告,然后出来传达,说:“嗣子某已在恭候。”上介就将四匹黄马和一辆副车陈设在院子中间,车辕朝北,手执玉圭登堂致告君命。手下人陈设车马,牵着马站在副车西面。嗣子跪拜磕头,上介跪坐,把圭放在灵柩东南角的席上。小宰跪下将圭取走,下阶向东走出。
凡将命,乡殡将命①,子拜稽颡。西面而坐委之。宰举璧与圭,宰夫举襚,升自西阶,西面坐取之,降自西阶。赗者出,反位于门外。
【注释】
①乡:通“向”。
【译文】
凡致告君命,都要面朝灵柩报告国君的命令,嗣子听后都要跪拜磕头。凡赠送物品都要面向西跪坐,把物品放在席子上。主国的宰将圭和璧从席上取走,宰夫将来客送上的衣服从席上取走,都由西阶升堂,面朝西跪坐取走物品,然后从西阶下堂。赗者上介赠送助葬的车马后,从西阶走下出门,返回原位。
上客临①,曰:“寡君有宗庙之事,不得承事,使一介老某相执②。”相者反命,曰:“孤某须矣。”临者入门右③,介者皆从之,立于其左,东上。宗人纳宾④,升,受命于君。降曰:“孤敢辞吾子之辱,请吾子之复位。”客对曰:“寡君命,某毋敢视宾客,敢辞。”宗人反命曰:“孤敢固辞吾子之辱,请吾子之复位。”客对曰:“寡君命,某毋敢视宾客,敢固辞。”宗人反命曰:“孤敢固辞吾子之辱,请吾子之复位。”客对曰:“寡君命,使臣某毋敢视宾客,是以敢固辞。固辞不获命,敢不敬从。”客立于门西,介立于其左,东上。孤降自阼阶,拜之,升,哭,与客拾踊三⑤。客出,送于门外,拜稽颡。
【注释】
①上客:郑注:“吊者也。”即诸侯派往别国吊唁亡君的正使。临:入哭。孙希旦据孔疏说,吊所以慰主人,临则使者自致其哀。上四事皆奉君命而行,临则使者之私礼也。
②一介:孙希旦说:“犹一个也。”(fú):同“绋”,牵引棺柩车往墓穴的绳索。
③入门右:郑注:“不自同于宾客。”门右之位是臣位,吊者不以使者身份来“临”,因此立于门右。而下文中嗣子则三次劝吊者“复位”,就是仍然要以客礼优待使者。
④宗人:诸侯的礼官。
⑤拾(jié):轮流,交替。踊三:跳脚三次为一节。
【译文】
正使要入门吊唁行礼哭丧,对辅助嗣子传话的相者说:“敝国国君因有宗庙之事,不能亲自前来承当助丧之事,派一个老臣某前来帮助牵拉柩车。”相者入门禀告后,走出来,说:“嗣子某已在恭候。”正使入门,站在门内右侧,其随行人员都跟随着,站在使者的左边,以东边为上位。宗人迎进宾客,升堂,接受嗣君的命令。然后宗子下堂对宾客说:“嗣子某请求您不要受辱屈尊处于臣位,请求您恢复尊位回到原来的位置。”正使回答说:“敝国国君命令我,不得自视为宾客,您的命令就辞谢了。”宗人禀报后再次返回说:“嗣子某再次请求您不要受辱屈尊处于臣位,请求您恢复尊位回到原来的位置。”正使也再次回答说:“敝国国君命令我,不得自视为宾客,您的命令坚决辞谢了。”宗人又一次禀报后返回说:“嗣子某再次坚决请求您不要受辱屈尊处于臣位,请求您恢复尊位回到原来的位置。”正使回答说:“敝国国君命令我,不得自视为宾客,您的命令坚决辞谢了。如此坚决辞谢都不肯允准,只好恭敬从命。”于是,正使站在门内西侧,随从人员站在他的左边,以东边为上位。嗣子从阼阶下堂,向宾客拜谢,后再升堂,客人从西阶升堂,行哭礼,嗣子与客人轮流哀哭,跳脚三次。宾客出门,嗣子送于门外,跪拜磕头。
其国有君丧,不敢受吊①。
【注释】
①“其国”二句:孔疏:“此谓国有君丧,而臣又有亲丧,则不敢受他国宾来吊也。以义断恩,哀痛主于君,不私于亲也。”
【译文】
本国国君死了,臣子恰巧也有亲人去世,臣子要以国君之丧为重,不敢接受别国来宾的吊唁。
外宗房中南面①,小臣铺席,商祝铺绞、、衾②,士盥于盘北③,举迁尸于敛上。卒敛,宰告,子冯之踊④,夫人东面坐冯之,兴踊。
【注释】
①外宗:指国君家之女性亲属,包括姑、姊妹之女,舅之女,及从母等。郑注:“此《丧大记》脱字,重著于是。”此节与《丧大记》一节文字基本相同。
②商祝:见本篇“公视大敛”节注①。绞:包束尸体殓衣的布带。(jìn):单被,大殓时用。衾(qīn):被子。三者皆为人死后殓尸所用的物品。
③士:也是丧祝的成员。盘:承水之器。
④冯(píng):抚尸。
【译文】
外宗的女性亲属站在西房中,面朝南,小臣在阼阶上铺好殓席,商祝依次铺好包束尸体殓衣的布带、单被、被子,丧祝开始在盘子上洗手,抬起尸体放到铺好的衣被上,包裹扎束。大殓结束,太宰向嗣子报告,嗣子抚着尸体痛哭并跳脚,夫人面朝东而坐,也抚着尸体痛哭,起身跳脚。
士丧有与天子同者三:其终夜燎①,及乘人②,专道而行。
【注释】
①终夜燎(liào):孔疏:“谓柩迁之夜须光明,故竟夜燎也。”燎,点燃火炬照明。
②乘(shèng)人:指用人力拉车。
【译文】
士的丧礼有三件事和天子的丧礼相同:一是灵柩迁到祖庙的当夜要彻夜点燃火炬照明,二是由人来拉柩车,三是柩车有专道而行,行人要避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