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

郑玄说:“名曰‘表记’者,以其记君子之德,见于仪表。”

本篇所记,据孙希旦归纳,包括明君子持身庄敬、恭信之道;明仁、义之道以及二者结合的功用;明恺悌君子之义;明事君之道;明言行之要;明卜、筮之道。《集解》引朱申曰:“仁者,天下之表也。此篇记孔子言仁为详,故以《表记》名篇。”

子言之:“归乎①!君子隐而显②,不矜而庄③,不厉而威,不言而信。”

【注释】

①归乎:郑注:“此孔子行应聘,诸侯莫能用己,心厌倦之辞也。”

②君子隐而显:孔疏:“君子身虽幽隐而道德潜通,声名显著。”

③不矜而庄:孔疏:“矜,谓自尊大。庄,敬也。”

【译文】

孔子说:“回去吧!君子即使身在幽隐之处也能声名显著,不必自矜就能得到人们的尊重敬爱,不必严厉而自有威仪,不必说话就能得到信任。”

子曰:“君子不失足于人①,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是故君子貌足畏也,色足惮也,言足信也。《甫刑》曰②:‘敬忌而罔有择言在躬③。’”

【注释】

①失:郑注:“谓失其容止之节也。”

②《甫刑》:《尚书·周书》篇名。甫,郭店楚墓竹简《缁衣》、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缁衣》皆作“吕”。“吕”、“甫”音近可通。该篇内容记西周刑罚,由吕侯受命而作,故名《吕刑》。

③敬忌而罔有择言在躬:出自《尚书·吕刑》。罔,无。择言,挑剔的语言。

【译文】

孔子说:“君子举止行为对人不失礼仪,神情容色对人不失礼仪,言语说话对人不失礼仪。所以,君子的容貌足以令人敬惧,神色足以令人畏惮,言语足以令人信服。《甫刑》上说:‘为人敬戒谨慎,那些挑剔的言语就不会加在自己身上。’”

子曰:“裼、袭之不相因也①,欲民之毋相渎也②。”

【注释】

①裼(xī)、袭:见《曲礼下》“凡奉者当心”节注⑪。

②欲民之毋相渎(dú)也:孙希旦《集解》:“盖礼以变为敬,若相因则渎,渎则不敬矣。”渎,轻慢,亵渎。

【译文】

孔子说:“在行礼时,有时要露出裼衣,有时要掩好衣襟不露出裼衣,二者不相因袭,这是为了让人们不要相互轻慢亵渎。”

子曰:“祭极敬,不继之以乐①。朝极辨,不继之以倦②。”

【注释】

①“祭极敬”二句:孔疏:“言祭祀极尽于敬,不可以终末继之以乐而不敬。”

②“朝极辨”二句:孔疏:“言朝礼极尽于分别政事,不可以终末继之以解(懈)倦而不分别也。”辨,谓辨治,即处理政事。

【译文】

孔子说:“进行祭祀尽力表达恭敬,不能结束祭礼就接着娱乐。在朝廷尽力办理政事,不能搞得懈怠疲倦无法继续工作。”

子曰:“君子慎以辟祸,笃以不揜①,恭以远耻。”

【注释】

①笃:厚。揜:同“掩”,困迫。

【译文】

孔子说:“君子为人谨慎得以避免灾祸,为人厚道得以不受困窘,为人恭敬得以远离耻辱。”

子曰:“君子庄敬日强①,安肆日偷②。君子不以一日使其躬儳焉如不终日③。”

【注释】

①庄敬日强:孔疏:“言君子之人恒能庄敬,故德业日强。”

②肆:放恣。偷:苟且。

③儳(chàn):郑注:“可轻贱之貌也。”

【译文】

孔子说:“君子端庄恭敬,德行日益增强;小人安乐放肆,日益苟且偷安。君子一天也不能让自己被人轻贱鄙薄,如果被人鄙视会惶惶不可终日。”

子曰:“齐戒以事鬼神①,择日月以见君,恐民之不敬也。”

【注释】

①齐(zhāi):同“斋”。

【译文】

孔子说:“斋戒后才能进行祭祀事奉鬼神,选择好日期后才能朝见国君,这是害怕人们对鬼神、对国君不够恭敬。”

子曰:“狎侮死焉而不畏也①。”

【注释】

①狎(xiá)侮:轻狎侮慢。

【译文】

孔子说:“小人轻狎侮慢,到死也不知道畏惧。”

子曰:“无辞不相接也①,无礼不相见也②,欲民之毋相亵也。《易》曰:‘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③。’”

【注释】

①无辞不相接也:孔疏:“言朝聘会聚之时,必有言辞以通情意。”

②无礼不相见也:孔疏:“贽币所以示己情,若无贽币之礼,不得相见。”即见面要赠送见面礼物。

③“《易》曰”以下三句:出自《易·蒙卦》。

【译文】

孔子说:“没有言辞传达就不相接见,没有见面礼物就不相接见,这是让百姓不要轻慢失敬。《易》上说:‘初次占筮就告知了吉凶,如果又一而再、再而三地占筮,就是对神明的亵渎,亵渎了神明,神明就不会再告知吉凶了。’”

子言之:“仁者,天下之表也①;义者,天下之制也②;报者,天下之利也③。”

【注释】

①“仁者”二句:孔疏:“表,谓仪表。言仁恩是行之盛极,故为天下之仪表也。”

②“义者”二句:孔疏:“义,宜也。制,谓裁断。既使物各得其宜,是能裁断于事也。”

③“报者”二句:孔疏:“报,谓礼也。礼尚往来,相反报物得其利,故云天下之利也。”

【译文】

孔子说:“仁,是天下的仪表;义,是天下的裁断制约;礼物的往来报答,是天下的利益。”

子曰:“以德报德,则民有所劝。以怨报怨,则民有所惩。《诗》曰:‘无言不雠,无德不报。’①《大甲》曰:‘民非后,无能胥以宁;后非民,无以辟四方。’②”

【注释】

①“《诗》曰”以下二句:出自《诗经·大雅·抑》。雠(chóu),答。

②“《大甲》曰”以下四句:出自《尚书·太甲》。今本伪《古文尚书》有《太甲》上、中、下三篇,与本文所记略有不同。后,君。胥,互相。辟(bì),君。

【译文】

孔子说:“以恩惠回报别人对自己的恩惠,这样对人们就会有所勉励。以怨恨回报别人对自己的怨恨,这样对人们就会有所惩戒。《诗经》上说:‘不会说了话却得不到回答,不会施予了恩惠却得不到回报。’《太甲》说:‘百姓没有国君,就不能得到安宁;国君没有百姓,就无法统治四方。’”

子曰:“以德报怨,则宽身之仁也①;以怨报德,则刑戮之民也。”

【注释】

①仁:朱彬《训纂》云:“‘仁’即‘人’字,古通用。”

【译文】

孔子说:“以恩惠回报别人对自己的怨恨,这是爱身以息怨的人;以怨恨回报别人对自己的恩惠,这是该被处刑的人。”

子曰:“无欲而好仁者,无畏而恶不仁者,天下一人而已矣①。是故君子议道自己,而置法以民。”

【注释】

①一人而已:不是确数,是喻人数极少。

【译文】

孔子说:“没有私欲而爱好仁德的,没有畏惧而厌恶不仁的,这样的人普天下是很少的。所以君子在议论道德时以自己为准,设定法律时却以百姓为准。”

子曰:“仁有三①,与仁同功而异情。与仁同功,其仁未可知也。与仁同过②,然后其仁可知也。仁者安仁,知者利仁,畏罪者强仁。仁者右也,道者左也③。仁者人也,道者义也。厚于仁者薄于义,亲而不尊;厚于义者薄于仁,尊而不亲。道有至、义、有考④。至道以王,义道以霸,考道以为无失⑤。”

【注释】

①仁有三:即后文的“安仁”、“利仁”、“强仁”。孔疏:“此明仁道有三”:“一则无所求为而安静行仁,一则规求其利而行仁,一则畏惧于罪而行仁”。

②与仁同过:孔疏:“过,谓利之与害,若遭遇利害之事,其行仁之情,则可知也。”

③“仁者右也”二句:孔疏:“仁恩者,若人之右手,右手是用之便也,仁恩亦行之急也。道者,左也。道是履蹈而行,比仁恩稍劣,故为左也。”

④道有至、义、有考:郑注:“此读当言‘道有至、有义、有考’,字脱一‘有’耳。”有至,兼仁义。有义,无仁。

⑤考道:《集解》引马晞孟说:“考道,非体道者也,惟稽考而已,故止于无失。”

【译文】

孔子说:“仁有三种情况,行仁爱的功用是相同的,但情况却各自不同。行仁爱的功用是相同的,但看不出是属于哪种情况。在行仁爱时如果遇到利害之事,这就可以看出行仁爱的动机了。仁人安静地行仁爱,智者为谋求利益行仁爱,畏惧刑罚的人为避罪勉强行仁爱。仁好比是右手,道好比是左手。仁就是爱人,道就是道义。仁施行得多而义施行得少,就会让人亲近但不受到尊敬;义施行得多而仁施行得少,就会得到尊敬但缺少亲近。道有仁义并行的极致之道,有裁决得宜的义道,有稽查的考道。行至道可以称王,行义道可以称霸,行考道可以没有过失。”

子言之:“仁有数,义有长短小大①。中心憯怛②,爱人之仁也。率法而强之,资仁者也③。《诗》云:‘丰水有芑,武王岂不仕?诒厥孙谋,以燕翼子,武王烝哉!’④数世之仁也。《国风》曰:‘我今不阅,皇恤我后。’⑤终身之仁也。”

【注释】

①“仁有数”二句:郑注:“数,与长短、小大互言之耳。性仁义者其数长大,取仁义者其数短小。”即“仁”与“义”都是有数的,其长短、大小是可辨识核检的。

②憯怛(cǎn dá):凄惨伤痛。憯,惨痛。

③资:郑注:“取也。”

④“《诗》云”以下五句:出自《诗经·大雅·文王有声》。丰水,即“沣水”。芑(qǐ),芑菜,一种草本植物。诒,遗。烝(zhēng),君。孔疏:“君哉武王,美之也。”乃赞美君主之词。引此诗是表示仁有长、大。

⑤“《国风》曰”以下二句:出自《诗经·邶风·谷风》。引此诗是表示仁有短、小。我今不阅,今本《毛诗》作“我躬不阅”。阅,容纳。皇,通“遑”,空闲。

【译文】

孔子说:“仁与义都有数,仁与义都有程度高低及长短大小之别。心中有悲悯的感情,这是出于天性的爱人之仁。遵循法律而强力行仁,这是由外取仁而加以推行。《诗经》上说:‘沣水中难道没有芑菜吗,武王难道不念着天下之事吗?他为子孙留下美好谋划,他荫庇子孙长享安乐,武王真是明王啊!’这是长久施惠于后世的仁。《国风》上说:‘我现在自身难保,哪里来得及为我的后代考虑着想。’这是短暂的终止于自己一身的仁。”

子曰:“仁之为器重,其为道远。举者莫能胜也,行者莫能致也。取数多者,仁也①。夫勉于仁者,不亦难乎!是故君子以义度人,则难为人;以人望人②,则贤者可知已矣。”

【注释】

①取数多者,仁也:孔疏:“言于万种善事之中,论利益于物,取数最多者是仁也。”即对事物有利有益最多的就是仁。

②望:比。

【译文】

孔子说:“仁如果是器物一定是重器,如果是行道一定是远途。举重者没有人能举起重器,行道者没有人能走完远途。对事物有利有益最多的就是仁。勉力行仁,不也是很难的吗!所以君子如果用义来衡量,就很难达标选到人;如果用人与人相比较,那么就可以知道谁是贤者了。”

子曰:“中心安仁者,天下一人而已矣。《大雅》曰:‘德如毛,民鲜克举之。我仪图之,惟仲山甫举之,爱莫助之。’①”

【注释】

①“《大雅》曰”以下五句:出自《诗经·大雅·烝民》。这是一首赞美周宣王大臣仲山甫的诗。(yóu),轻。仪图,揣度。

【译文】

孔子说:“内心安于行仁的人,普天下是很少的。《大雅》上说:‘德,说起来轻得如鸿毛,却很少有人真能举起它。想来想去我揣度,唯有仲山甫能够举起来,可惜无人帮助他。’”

《小雅》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①子曰:“《诗》之好仁如此。乡道而行②,中道而废,忘身之老也。不知年数之不足也,俛焉日有孳孳③,毙而后已。”

【注释】

①“《小雅》曰”以下二句:出自《诗经·小雅·车舝》。景行(háng),大路。朱熹说,高山则可仰,大道则可行。

②乡(xiàng):通“向”。

③俛(miǎn):勤劳貌。孙希旦说:“俛焉,用力之笃而无他顾之意。”孳孳:即“孜孜”。

【译文】

《小雅》上说:“高山,众人仰望之;大路,众人行走之。”孔子说:“《诗》是如此地爱好仁。我以仁为己任向着仁之道前行,无奈却半途而废,我已忘记了自己已经衰老。也不知自己在世的时日已经不多,仍然勤奋努力孜孜不倦,要一直到死才中止。”

子曰:“仁之难成久矣。人人失其所好①,故仁者之过易辞也②。”子曰:“恭近礼,俭近仁,信近情,敬让以行,此虽有过,其不甚矣。夫恭寡过,情可信,俭易容也。以此失之者,不亦鲜乎!《诗》曰:‘温温恭人,惟德之基。’③”

【注释】

①人人失其所好:孙希旦说:“愚谓仁之为道,人莫不知其可好,此秉彝好德之心也。然鲜能胜其重,致其远,此所以人人失之也。”

②辞:郑注:“犹解说也。”

③“《诗》曰”以下二句:出自《诗经·大雅·抑》。

【译文】

孔子说:“行仁难以成功已经很久了。虽然众人都说仁好却难实行,所以众人都舍弃了仁,因此行仁者会犯错误是很容易解释的。”孔子说:“恭敬近于礼,节俭近于仁,诚信近于情性善良,恭敬谦让地行事,能如此做即使有过错,也不会太过分。恭敬就会少犯过错,情性善良让人信赖,节约俭省易于被人包容。能这样做还出现过失的,不是很少吗!《诗经》上说:‘对人温和恭敬,那是道德的根基。’”

子曰:“仁之难成久矣,唯君子能之。是故君子不以其所能者病人,不以人之所不能者愧人。是故圣人之制行也,不制以己,使民有所劝勉愧耻,以行其言。礼以节之,信以结之,容貌以文之,衣服以移之,朋友以极之,欲民之有壹也①。《小雅》曰:‘不愧于人,不畏于天。’②是故君子服其服,则文以君子之容;有其容,则文以君子之辞;遂其辞,则实以君子之德。是故君子耻服其服而无其容,耻有其容而无其辞,耻有其辞而无其德,耻有其德而无其行。是故君子衰绖则有哀色③,端冕则有敬色④,甲胄则有不可辱之色。《诗》云:‘维鹈在梁,不濡其翼。彼记之子,不称其服。’⑤”

【注释】

①壹:孔疏:“欲使民人专心壹意于善道也。”

②“《小雅》曰”以下二句:出自《诗经·小雅·何人斯》。

③衰绖:身穿丧服,戴着首绖、腰绖。

④端冕:身穿玄端礼服,头戴玄冠。

⑤“《诗》云”以下四句:出自《诗经·曹风·候人》。鹈(tí),鹈鹕,水鸟名。梁,水中捕鱼的堤坝。记,今本《毛诗》作“其”,二者都是语助词,无义。孔疏:“言彼曹朝小人之子,内无其德,不能称可其在外之服。”

【译文】

孔子说:“行仁难以成功已经很久了,唯有君子才能成功。所以君子不以自己所能做到的事去责备别人,也不以别人做不到的事羞辱别人。所以圣人在制定行为标准时,不以自己为标准,而使百姓自相劝勉,懂得愧疚,圣人的训言得以实行。用礼仪来节制约束,用诚信来团结,用仪容面貌来装扮文饰,用衣服来改变,用朋友来互相鼓励,使民众专一为善。《小雅》上说:‘不有愧于人,不畏惧上天。’所以君子穿上符合君子身份的衣服,用君子的仪容来装扮文饰;有了君子的仪容,就以君子的言辞加以修饰;有了君子的言辞,就以君子的道德加以充实。所以君子穿上符合君子身份的衣服,却无君子的仪容,君子深以为耻;有了君子的仪容,却无君子的言辞,君子深以为耻;有了君子的言辞,却无君子的道德,君子深以为耻;有了君子的道德,却无君子的行为,君子深以为耻。所以君子身着丧服,戴着首绖、腰绖,就会有悲哀的神色;身着玄端礼服、头戴玄冠,就会有恭敬的神色;身穿盔甲,就会有不可侵辱的神色。《诗经》上说:‘鹈鹕站在河梁上,却没有沾湿翅膀。那帮无德之人,不能和他们所穿的衣服相称。’”

子言之:“君子之所谓义者,贵贱皆有事于天下。天子亲耕,粢盛、秬鬯以事上帝①,故诸侯勤以辅事于天子。”

【注释】

①粢盛(zī chéng):供祭祀用的黍稷。粢,黍稷。盛,盛黍稷的容器。秬鬯(jù chàng):用黑黍制成的酒。

【译文】

孔子说:“君子所说的‘义’,意思是无论贵贱都有恭敬所行之事。天子也要亲自耕作藉田,产出供祭祀用的黍稷、酿造黑米所制成的香酒,来尊事上帝,所以诸侯要勤勉地辅佐天子。”

子曰:“下之事上也,虽有庇民之大德,不敢有君民之心①,仁之厚也。是故君子恭俭以求役仁②,信让以求役礼,不自尚其事,不自尊其身,俭于位而寡于欲,让于贤,卑己而尊人,小心而畏义,求以事君,得之自是,不得自是③,以听天命。《诗》云:‘莫莫葛藟,施于条枚。凯弟君子,求福不回。’④其舜、禹、文王、周公之谓与?有君民之大德,有事君之小心。《诗》云:‘惟此文王,小心翼翼,昭事上帝,聿怀多福。厥德不回,以受方国。’⑤”

【注释】

①不敢有君民之心:郑注:“无‘君民之心’,是思不出其位。”

②役:为。

③“得之”二句:孔疏:“虽得利禄,亦自行其为是之道,若不得利禄,亦自行其为是之道,言不问得之与失,恒行其是,而不行非也。”

④“《诗》云”以下四句:出自《诗经·大雅·旱麓》。莫莫,众多的样子。葛藟(lěi),葛藤。施(yì),伸展蔓延。条枚,树枝和树干。凯弟,即恺悌,和乐平易。回,邪僻。

⑤“《诗》云”以下六句:出自《诗经·大雅·大明》。聿(yù),语助词,无义。怀,招徕。方国,四方诸侯之国。

【译文】

孔子说:“身居下位而事奉在上位的,即使有庇护民众的大德,也不敢有统治民众的想法,这是仁爱深厚。所以君子恭敬节俭以求做到仁,诚信谦让以求做到礼,不抬高自己所做之事,不尊崇自己的身份,虽身居官位但俭省节约,且欲求淡薄,让位于贤人,虚心自谦而推崇别人,小心谨慎而敬畏道义,要求自己以这样的态度事奉国君,有得时这么做,无得时也要这么做,不论得失,持之以恒,听从天命。《诗经》上说:‘繁多的葛藤,缠绕着树枝和树干。和乐平易的君子,求福有道不奸邪。’大概说的就是舜、禹、文王、周公吧?他们都有治理民众的大德,有事奉君主的小心。《诗经》上说:‘唯有文王,小心翼翼,昭明道德,敬事上帝,称述帝德,福佑众多。文王德行,光明磊落,立为天子,四方拥戴。’”

子曰:“先王谥以尊名①,节以壹惠②,耻名之浮于行也。是故君子不自大其事,不自尚其功,以求处情;过行弗率③,以求处厚;彰人之善,而美人之功,以求下贤。是故君子虽自卑而民敬尊之。”子曰:“后稷④,天下之为烈也⑤。岂一手一足哉?唯欲行之浮于名也,故自谓便人⑥。”

【注释】

①谥:人死后按其生前事迹所拟的具有褒贬性质的称号。

②节以壹惠:郑注:“言声誉虽有众多者,即以其行一大善者为谥耳。”惠,善。

③过行弗率:郑注:“率,循也。行过不复循行,犹不二过。”

④后稷:周的始祖,生于稷山,名弃。被尧举为农师,被舜命为后稷,教导百姓耕作。

⑤烈:业。

⑥便人:郑注:“亦言其谦也”,“云自便习于此事之人耳”。即稼穑之人。

【译文】

孔子说:“先王按例为死者拟定谥号,以尊崇他的名声,谥号要节取死者生前善行最大的一点来制定,以死者的名声超过实际的功绩为耻。所以君子不夸大自己做的事,不推崇自己的功劳,以求符合实情;行为有过失,不再因循重犯,以求符合仁厚之道;表彰别人的善行,赞美别人的功劳,以求推崇贤者。这样,君子虽然自谦自贬,但民众仍然尊敬他。”孔子说:“后稷,为天下建立了功业。受惠的岂止是一两个人?只是他想使自己做的事超过名声,所以自称是个懂得种庄稼的人。”

子言之:“君子之所谓仁者,其难乎!《诗》云:‘凯弟君子,民之父母。’①凯以强教之,弟以说安之②。乐而毋荒,有礼而亲,威庄而安,孝慈而敬。使民有父之尊,有母之亲,如此而后可以为民父母矣,非至德其孰能如此乎?今父之亲子也,亲贤而下无能;母之亲子也,贤则亲之,无能则怜之。母亲而不尊,父尊而不亲。水之于民也,亲而不尊,火尊而不亲。土之于民也,亲而不尊,天尊而不亲。命之于民也③,亲而不尊,鬼尊而不亲。”

【注释】

①“《诗》云”以下二句:出自《诗经·大雅·泂酌》。

②说:同“悦”。

③命:郑注:“谓四时政令,所以教民勤事也。”

【译文】

孔子说:“君子所谓的仁,是很难做到的!《诗经》上说:‘和乐平易的君子,是百姓的父母。’君子用和乐教人自强,用平易安抚使人喜悦。百姓快乐就不会荒废事业,有礼而相亲相爱,威严庄重而安宁,孝顺慈爱而恭敬。使百姓感到父亲般的尊严,母亲般的慈爱,这样才可以作为百姓的父母,没有至高的德行谁能做得到呢?现在父亲慈爱儿子,亲爱贤能的而轻视无能的;母亲慈爱儿子,亲爱贤能的而怜惜无能的。所以子女对母亲亲而不尊,对父亲尊而不亲。人们对水亲而不尊,对火尊而不亲。百姓对土地亲而不尊,对苍天尊而不亲。人们对君王的政令亲而不尊,对鬼神尊而不亲。”

子曰:“夏道尊命①,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先禄而后威,先赏而后罚,亲而不尊。其民之敝,憃而愚,乔而野②,朴而不文。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先罚而后赏,尊而不亲。其民之敝,荡而不静,胜而无耻。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其赏罚用爵列③,亲而不尊。其民之敝,利而巧,文而不惭,贼而蔽。”

【注释】

①夏道尊命:孔疏:“言夏之为政之道,尊重四时政教之命,使人劝事乐功也。”

②乔:通“骄”。

③爵列:爵位的等级。

【译文】

孔子说:“夏人的治国之道是尊重政令,敬奉鬼神却对它敬而远之,接近人情而讲求忠信,先提供俸禄而后施威,先赏赐而后处罚,所以夏人的政教,可亲而不可尊。这样的流弊是,百姓变得愚蠢笨拙,骄横粗野,质朴而无文饰。殷人尊崇鬼神,国君率领百姓事奉鬼神,先敬奉鬼神而后施行礼仪,先处罚而后赏赐,所以殷人的政教,可尊而不可亲。这样的流弊是,百姓变得放荡而不安静,好胜而不知羞耻。周人尊崇礼法,崇尚施惠,敬奉鬼神而对他敬而远之,接近人情而讲求忠信,行赏论罚都按着爵位尊卑高下为序,所以周人的政教,可亲而不可尊。这样的流弊是,百姓变得贪利而取巧,文辞夸夸而无惭愧之心,互相残害而困蔽。”

子曰:“夏道未渎辞①,不求备,不大望于民②,民未厌其亲。殷人未渎礼,而求备于民。周人强民,未渎神,而赏爵、刑罚穷矣③。”

【注释】

①未渎辞:郑注:“谓时王不尚辞。”孔疏:“渎谓亵渎。”

②“不求备”二句:郑注:“言其政宽,贡税轻也。”孔疏:“求备,谓每事征求,皆令备足。大望,谓赋税既重,大所责望于民。”

③穷:尽。

【译文】

孔子说:“夏代的政令不亵渎言辞,对百姓不苛求责备,不征重税,百姓没有生发亲人上下厌弃之心。殷人的政令不亵渎礼法,但对百姓求全责备。周人施政则强迫百姓服从,虽不亵渎鬼神,但赏赐、加爵、刑罚,名目繁多,手段用尽。”

子曰:“虞、夏之道,寡怨于民;殷、周之道,不胜其敝①。”子曰:“虞、夏之质,殷、周之文,至矣。虞、夏之文不胜其质,殷、周之质不胜其文。”

【注释】

①“殷、周之道”二句:孔疏:“殷、周文烦,失在苛碎,故其民不堪胜敝败也。”

【译文】

孔子说:“虞、夏的治国之道,民怨很少;殷、周的治国之道,百姓难以承受敝败。”孔子说:“虞、夏的质朴,殷、周的文饰,都达到了极致。虞、夏,它的文饰比不过它的质朴;殷、周,它的质朴比不过它的文饰。”

子言之曰:“后世虽有作者,虞帝弗可及也已矣。君天下,生无私,死不厚其子,子民如父母,有憯怛之爱,有忠利之教①,亲而尊,安而敬,威而爱,富而有礼,惠而能散。其君子尊仁畏义,耻费轻实②,忠而不犯,义而顺,文而静③,宽而有辨。《甫刑》曰:‘德威惟威,德明惟明。’④非虞帝其孰能如此乎?”

【注释】

①有忠利之教:孔疏:“言有忠恕利益之教也。”

②费:孔疏:“辞费也,言而不行,谓之‘辞费’也。”实:财货。

③文而静:静,或作“情”。《训纂》引王引之说,情,正字也。文而情者,外有文章而内诚实也。

④“《甫刑》曰”以下二句:出自《尚书·吕刑》。惟威,“威”是畏的意思。惟明,“明”是尊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后世即使有明王,也赶不上虞帝了。虞帝君临天下,活着时没有私心,要死了也不厚待自己的儿子,传位给他,如父母爱护子女般慈爱百姓,有忧伤悲悯的慈爱,有忠恕利益的教导,亲近而尊崇,安详而恭敬,威严而仁爱,富裕而有礼,施惠散布于人。虞帝的大臣们尊崇仁爱,敬畏道义,以讲空话废话为耻,轻视财货而无贪心,忠心耿耿而不会犯事,恪守义理而和顺,外有文采而内有情感,宽容而明辨。《甫刑》上说:‘道德的威严使人敬畏,道德的光明使人尊敬。’除了虞帝还有谁能做得到?”

子言之:“事君先资其言①,拜自献其身②,以成其信。是故君有责于其臣,臣有死于其言。故其受禄不诬③,其受罪益寡。”

【注释】

①资:孙希旦说:“藉(借)也。”

②拜:谓受其命。献:谓进于朝。

③诬:郑注:“不信曰诬。”

【译文】

孔子说:“事奉国君,要先凭借自己的言语建议,受命于君主,奉献自身,实践成就自己的主张证明其可信。所以国君责成考稽其臣子,臣子要为践行实施自己的建议而奉献致死。所以臣子接受的俸禄和做出的业绩没有不相符合,由于言行不符而受到惩罚的情形就很少。”

子曰:“事君,大言入则望大利,小言入则望小利①。故君子不以小言受大禄,不以大言受小禄。《易》曰:‘不家食吉②。’”

【注释】

①“大言入”二句:孙希旦《集解》引吕大临曰:“利及天下,泽及万世,大利也。进一介之善,治一官之事,小利也。”

②不家食吉:出自《易·大畜·彖辞》。孔疏:“言君有大畜积,不惟与家人食之而已,当与贤人食之,故得吉。”

【译文】

孔子说:“事奉国君,大的谋划建议被采纳,就期望为天下带来大的利益,小的谋划建议被采纳,就期望为天下带来小的利益。所以君子不会以小的谋划建议而接受大的俸禄,也不会以大的谋划建议而接受小的俸禄。《易》上说:‘国君有大蓄积,不仅与家人分享,还用来招徕贤人,因此就吉利。’”

子曰:“事君不下达①,不尚辞②,非其人弗自③。《小雅》曰:‘靖共尔位,正直是与。神之听之,式穀以女。’④”

【注释】

①不下达:郑注:“不以私事自通于君也。”

②不尚辞:郑注:“不多出浮华之言也。”

③自:孙希旦说:“由也,所由以进者也。”

④“《小雅》曰”以下四句:出自《诗经·小雅·小明》。靖,治。共(gōng),通“恭”。式,用。穀,福禄。女,通“汝”。

【译文】

孔子说:“事奉国君,不以私事去通达国君,不说虚浮夸大之辞,不是正派人引荐就不求上进。《小雅》上说:‘恭敬地履行好你的职责,和正直的人亲近。神明会听到你的德行,会赐予你福禄。’”

子曰:“事君远而谏则也①,近而不谏则尸利也②。”

【注释】

①事君远而谏则(chǎn)也:孔疏:“若与君疏远,强欲谏诤,则是佞之人,望欲自达也。”,同“谄”。

②尸利:指祭祀之礼尸无言辞而空受祭享。

【译文】

孔子说:“事奉国君,如果是疏远之臣强行进谏,那是谄佞;如果是身边的近臣却不进谏,就是处于尸位而空享利禄。”

子曰:“迩臣守和,宰正百官,大臣虑四方。”

【译文】

孔子说:“近臣辅佐君王调和国家万事,冢宰负责管理百官,大臣谋划考虑四方之事。”

子曰:“事君欲谏不欲陈①。《诗》云:‘心乎爱矣,瑕不谓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②”

【注释】

①陈:郑注:“谓言其过于外也。”即公开批评指责国君的过失。

②“《诗》云”以下四句:出自《诗经·小雅·隰桑》。瑕,孔疏:“瑕之言胡,胡,何也。”谓,告诉。藏,通“臧”,善。

【译文】

孔子说:“事奉国君,对国君的过失要进谏,但不要公开批评。《诗经》上说:‘心里敬爱着君子,为何不告诉他?心中总惦念着他的好,哪天哪时忘记过?’”

子曰:“事君难进而易退,则位有序①;易进而难退,则乱也。故君子三揖而进,一辞而退,以远乱也。”

【注释】

①有序:孔疏:“谓贤愚别也。”指贤者与愚者可以加以区分辨别了。与后文的“乱”相对,“乱”指贤愚不别。

【译文】

孔子说:“事奉国君,晋升提拔困难但罢黜降级容易,那么就能够辨别贤者与愚者做到官阶有序;如果晋升提拔容易但罢黜降级困难,那么就无法区别贤者与愚者。所以君子去访问,见主人要三次揖让后才能进门,而一次告辞就可离去,这就是为了避免出现混乱。”

子曰:“事君三违而不出竟①,则利禄也。人虽曰‘不要’②,我弗信也。”

【注释】

①竟:通“境”。

②要(yāo):求。

【译文】

孔子说:“事奉国君,如果多次与国君意见不合,还不辞职出国,那就是贪图俸禄。即使他说‘没有要求’,我也不信。”

子曰:“事君慎始而敬终①。”

【注释】

①慎始而敬终:孙希旦说:“慎始,不敢苟进;敬终,不敢苟去也。”

【译文】

孔子说:“事奉国君,要谨慎地开始交往,而恭敬地结束离去。”

子曰:“事君可贵可贱,可富可贫,可生可杀,而不可使为乱①。”

【注释】

①乱:孔疏:“谓废事君之礼也。”

【译文】

孔子说:“事奉国君的臣子,国君可以晋升他让他地位高贵,也可以废黜他让他地位低贱;可以让他富有也可以让他贫穷;可以让他生存让他活,也可以杀了他让他死,但不可以让他违礼为乱。”

子曰:“事君军旅不辟难,朝廷不辞贱。处其位而不履其事,则乱也。故君使其臣,得志则慎虑而从之,否则孰虑而从之,终事而退,臣之厚也。《易》曰:‘不事王侯,高尚其事。’①”

【注释】

①“《易》曰”以下二句:出自《易·蛊卦》。

【译文】

孔子说:“事奉国君,在战争中不逃避危难,在朝廷上不推辞卑贱的职务。处于某个职位却不履行相应的职事,就会发生混乱。所以国君派遣臣子做事,臣子认为与自己的心志才干相合,就审慎考虑后去做;如果认为与自己的心志才干不合,就深思熟虑后去做,事情完成后就辞职退出,这是作为臣子的忠诚笃厚。《易》上说:‘不事奉王侯,崇尚自己的事业。’”

子曰:“唯天子受命于天,士受命于君。故君命顺则臣有顺命,君命逆则臣有逆命①。《诗》曰:‘鹊之姜姜,鹑之贲贲。人之无良,我以为君。’②”

【注释】

①“故君命顺”二句:《集解》引吕大临说:“君命合乎理义为顺天命,为臣者将不令而从;不合则为逆天命,为臣者虽令不从矣。”

②“《诗》曰”以下四句:出自《诗经·鄘风·鹑之奔奔》。姜姜,今本《毛诗》作“强强”,与“贲贲”都是形容二鸟相随而飞的样子。鹑,鸟名。即鹌鹑。

【译文】

孔子说:“唯有天子受命于天,官员受命于天子。如果国君之命顺应天命,那么臣子也跟着顺应君命;如果国君之命违背天命,那么臣子也会违背君命。《诗经》上说:‘喜鹊双双飞翔,鹌鹑对对依傍。那个人实在太差,我却要把他当作君王。’”

子曰:“君子不以辞尽人①,故天下有道,则行有枝叶;天下无道,则辞有枝叶②。是故君子于有丧者之侧,不能赙焉,则不问其所费;于有病者之侧,不能馈焉,则不问其所欲;有客不能馆,则不问其所舍③。故君子之接如水,小人之接如醴。君子淡以成,小人甘以坏。《小雅》曰:‘盗言孔甘,乱是用。’④”

【注释】

①不以辞尽人:不仅凭言辞评价人之贤不贤。

②“故天下”四句:孙希旦说:“天下有道,则人尚行,故行有枝叶;天下无道,则人尚辞,故辞有枝叶。行有枝叶,则行有余于其言;言有枝叶,则言有余于其行。”

③“是故”八句:赙(fù),送财物给丧家助办丧事。馈,赠送礼物。馆,安置。

④“《小雅》曰”以下二句:出自《诗经·小雅·巧言》。孔疏:“言盗贼小人,其言甚美,幽王信之,祸乱用是进益。”孔,很。(tán),进食。

【译文】

孔子说:“君子不仅凭言辞评判人,所以天下有道,实干会‘枝叶繁茂’,人们做得多说得少;天下无道,空谈会‘枝叶繁茂’,人们说得多做得少。所以君子在有丧事的人旁边,如果不能用财物帮助料理丧事,就不要问丧家花费多少;在有疾病的人旁边,如果不能馈赠礼物帮助治病,就不要问病人需要什么;看到旅人,如果不能为旅人安排旅馆住宿,就不要问旅人住在何处。所以君子之间的交往清淡如水,小人之间的交往浓甜如醴。君子之交虽清淡,但能成就事业;小人之交虽甘甜,但必败坏事业。《小雅》上说:‘盗贼小人,说话动听,祸由此出,乱由此生。’”

子曰:“君子不以口誉人①,则民作忠。故君子问人之寒则衣之,问人之饥则食之,称人之美则爵之。《国风》曰:‘心之忧矣!于我归说。’②”

【注释】

①以口誉人:孙希旦说:“言徒誉之以口,而不根于实心也。”

②“《国风》曰”以下二句:出自《诗经·曹风·蜉蝣》。孔疏:“言虚华之人,心忧矣,我今归此所说忠信之人。”于,与。说(shuì),舍。

【译文】

孔子说:“君子不用空话赞誉人,这样百姓就会形成忠信诚实、不说虚言的风气。所以君子询问人家冷不冷,就送衣服给他穿;询问人家饿不饿,就送食物给他吃;称赞人家的美行,就授给他爵位。《国风》上说:‘虚华之人令我心忧,还是让我与忠信之人一道归去吧!’”

子曰:“口惠而实不至,怨菑及其身①。是故君子与其有诺责也,宁有已怨②。《国风》曰:‘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③”

【注释】

①菑(zāi):同“灾”。

②已:郑注:“谓不许也。”

③“《国风》曰”以下五句:出自《诗经·卫风·氓》。晏晏,和悦的样子。反,反复,变心。是,这。指赌咒发誓。

【译文】

孔子说:“嘴上施给人家好处实际却不兑现,这样怨恨和灾祸就会降临自身。所以君子与其承担承诺不能兑现的责任,不如承担拒绝承诺的抱怨。《国风》上说:‘从前和我一起说笑,你张口就是诚恳的誓言。没想到你的心说变就变,完全违背过去的誓言。忘掉你的誓言吧,从此了结义绝恩断!’”

子曰:“君子不以色亲人①。情疏而貌亲,在小人则穿窬之盗也与②?”

【注释】

①君子不以色亲人:孔疏:“谓不以虚伪善色诈亲于人也。”

②穿窬(yú)之盗:指打洞入室行窃的盗贼。穿窬,打洞翻墙,多指行窃。

【译文】

孔子说:“君子不用虚伪的表情假装与人亲近。明明感情疏远而外表要做出亲近的样子,这种小人不就是打洞入室行窃的盗贼吗?”

子曰:“情欲信,辞欲巧。”

【译文】

孔子说:“内心的感情要诚信真实,嘴上的言辞要和顺美巧。”

子言之:“昔三代明王,皆事天地之神明,无非卜、筮之用,不敢以其私亵事上帝。是故不犯日月①,不违卜、筮。卜、筮不相袭也。大事有时日,小事无时日,有筮。外事用刚日,内事用柔日②。不违龟筮③。”

【注释】

①不犯日月:孙希旦说:“犯,谓犯其不吉之日也。卜、筮吉,然后用,故不犯日月。”

②“外事”二句:见《曲礼上》“外事以刚日”节注①②。

③不违龟筮:孙希旦认为此四字应在下文的“子曰”之下。

【译文】

孔子说:“从前夏、商、周三代的明王,都祭祀天地神明,没有不通过占卜、占筮来决定的,不敢以私意而亵渎上帝。所以不会冲犯不吉利的日子,不会违背卜、筮的结果。龟卜和蓍筮不能因袭使用。大的祭祀有固定的时日,小的祭祀没有固定的时日,以占筮决定日期。郊外的祭祀要在奇数日进行,城内的祭祀要在偶数日进行。不能违背龟卜筮占的结果。”

子曰:“牲牷、礼乐、齐盛①,是以无害乎鬼神,无怨乎百姓。”

【注释】

①牲:纯色之牲。牷(quán):完好无损伤之牲。齐盛:即“粢盛”。见《祭义》“君子反古复始”节注⑤。

【译文】

孔子说:“祭祀用的牺牲毛色纯正、身体完好,礼仪舞乐齐备,祭献神明的谷物清洁,因此所有的礼节对鬼神都是无害的,百姓也不会有抱怨。”

子曰:“后稷之祀易富也①。其辞恭,其欲俭,其禄及子孙。《诗》曰:‘后稷兆祀,庶无罪悔,以迄于今。’②”

【注释】

①富:郑注:“富之言备也。”

②“《诗》曰”以下三句:出自《诗经·大雅·生民》。兆,今本《毛诗》作“肇”,开始。

【译文】

孔子说:“对后稷的祭祀是容易置办的。因为他的言辞恭敬,他的欲望寡薄,他的福禄延及子孙。《诗经》上说:‘后稷起始之祭祀,合乎礼仪无罪无悔,一直延续至今。’”

子曰:“大人之器威敬①。天子无筮②,诸侯有守筮③。天子道以筮④,诸侯非其国不以筮⑤,卜宅寝室⑥。天子不卜处大庙⑦。”

【注释】

①大人之器:孙希旦说:“谓龟策也。”大人,孔疏:“谓天子。”

②天子无筮:天子地位尊贵,有大事则用卜不用筮。

③守筮:郑注:“守国之筮,国有事则用之。”诸侯低于天子,在国内居守,有事可用筮。

④天子道以筮:天子出行于道路,临时有小事时可用筮。

⑤诸侯非其国不以筮:郑注:“入他国则不筮,不敢问吉凶于人之国也。”

⑥卜宅寝室:孙希旦说:“诸侯适他国,于所舍之寝室,卜而后处之,备不虞也。”

⑦天子不卜处大庙:国君在建国时已通过占卜获得吉地,太庙在国都内,所以无需再卜。大,同“太”。

【译文】

孔子说:“天子所用龟策等占筮之器威重严敬,不可轻易动用。天子对大事用卜而不用筮,诸侯有守国之筮。天子出行在路上,临时有事可以用筮,诸侯如果不在本国境内,就不能用筮,但所入住的宅或寝室要占卜。天子不占卜太庙应建在什么地方。”

子曰:“君子敬则用祭器①。是以不废日月②,不违龟筮,以敬事其君长。是以上不渎于民,下不亵于上。”

【注释】

①敬则用祭器:主人接待来宾,为表示尊敬,郑重其事,不用燕饮之器而用祭祀之器。

②不废日月:郑注:“总明朝聘之时,依其日月。”

【译文】

孔子说:“君子使用祭祀器具来表示对宾客的尊敬。所以朝聘君长时要遵守日期,不违背龟筮占卜的指示,以恭敬地事奉君长。居上位者不干扰民众,居下位者不轻慢君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