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

郑玄《礼记目录》:“名曰‘三年问’者,善其问以知丧服年月所由。”

本篇以问答的形式来说明亲疏关系不同,居丧的时间也不同,有三年、一年、九月、五月、三月之分。孙希旦《集解》说是“其实总问三年以下五服之义也”。本篇文字与《荀子·礼论》基本相同,或认为《礼记》抄录《荀子》,也有人认为是荀子抄录《礼记》。

三年之丧何也?曰:称情而立文,因以饰群①,别亲疏、贵贱之节,而弗可损益也。故曰“无易之道也”。创巨者其日久,痛甚者其愈迟。三年者,称情而立文,所以为至痛极也。斩衰、苴杖②,居倚庐,食粥,寝苫枕块,所以为至痛饰也。三年之丧,二十五月而毕③,哀痛未尽,思慕未忘,然而服以是断之者,岂不送死有已,复生有节也哉!

【注释】

①饰群:孔疏:“饰,谓章表也。群,谓五服之亲也。因此三年之丧差降,各表其亲党。”即服丧依三年之丧以下的差别,反映亲疏关系的差异。此句或读为“因以饰群别、亲疏、贵贱之节”,亦通。

②苴杖:见《丧服小记》“苴杖,竹也”节注①。

③“三年之丧”二句:三年之丧实为二十五月,服丧在第二十五月举行大祥之祭。大祥祭后就可以除去丧服穿上平日的吉服。详见《檀弓上》“鲁人有朝祥而莫歌者”节。

【译文】

居丧三年是如何规定的呢?回答说:这是依据人的悲哀的感情而制定的礼仪,以此来表明亲属关系,区别亲疏、贵贱等级,因而是不可以减损或增加的。所以说是“不能改变的原则”。创伤严重,恢复起来时间就长;悲痛得越厉害,平复起来就越慢。居丧三年,就是根据人心悲伤的感情而制定的礼仪,用以表示悲痛到了极点。穿着斩衰之服,手执苴木之杖,身居倚庐之中,喝着稀粥维持生命,睡着草苫做床铺,垫着土块做枕头,这些都是极度哀痛的表现。居丧三年,二十五个月完毕,哀痛并没有结束,思念并没有忘记,然而服丧之期截止了,送别死者的活动终结了,生者恢复正常的生活了,这岂不是表示这些都是有时限、有节制的吗!

凡生天地之间者,有血气之属必有知,有知之属莫不知爱其类。今是大鸟兽,则失丧其群匹,越月逾时焉,则必反巡过其故乡,翔回焉,鸣号焉,蹢躅焉①,踟蹰焉,然后乃能去之。小者至于燕雀,犹有啁噍之顷焉②,然后乃能去之。故有血气之属者莫知于人,故人于其亲也,至死不穷。将由夫患邪淫之人与③?则彼朝死而夕忘之,然而从之,则是曾鸟兽之不若也,夫焉能相与群居而不乱乎?将由夫修饰之君子与?则三年之丧,二十五月而毕,若驷之过隙④,然而遂之,则是无穷也。故先王焉为之立中制节⑤,壹使足以成文理⑥,则释之矣⑦。

【注释】

①蹢躅(zhí zhú):同下文“踯躅”,徘徊不前的样子。

②啁噍(zhōu jiū):鸟的鸣叫声。噍,同“啾”。

③患邪淫之人与:《训纂》引王念孙说,“‘患邪淫之人’当作‘愚陋邪淫之人’,谓至愚极陋,不知礼义也”,“《荀子·礼论》正作‘愚陋邪淫’”。

④驷之过隙:孔疏:“驷马骏疾,空隙狭小,以骏疾而过狭小,言急速之甚。”从缝隙中看四马驾车奔过,形容时间过得飞快。

⑤立中制节:孔疏:“立中人之制,以为年月限节。”即按照中等标准,制定了三年的服丧期限。

⑥壹使足以成文理:孔疏:“所以成三年文理者,以三年一闰,天道小成,又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故服以三年成文章义理。”

⑦释:除丧。

【译文】

凡是天地间的万物,只要是有血气的动物一定都有知觉,而有知觉的动物没有不知道爱自己的同类的。现在就拿大的鸟兽来说,如果丧失了自己群里的同伴,过了一月,过了一季,都要返回来巡视,经过过去居住的地方,一定要盘旋飞翔,要鸣叫,徘徊不前,然后才能离去。小到像燕子、麻雀之类,还要哀鸣一阵子,然后才会离去。在所有有血气的动物中,没有比人更富于智慧的了,所以人对于死去的亲人,思念的感情到死也不会停止。能由着那些愚蠢粗鄙淫邪的人吗?他们早上死了亲人,晚上就忘记了,如果依从着他们的想法做事,就是连鸟兽也不如了,这样怎么能让人们生活在一起而不发生混乱呢?能由着那些讲究修养的君子吗?他们认为三年服丧,二十五个月就结束,就像看四马驾车从缝隙间奔过那么短暂,如果顺从他们的想法,那丧期就无穷无尽了。所以先王制定了适中的丧期来加以节制,使人们按照义理一道完成礼节,然后就除去丧服。

然则何以至期也①?曰:至亲以期断②。是何也?曰:天地则已易矣,四时则已变矣③,其在天地之中者,莫不更始焉,以是象之也。然则何以三年也?曰:加隆焉尔也,焉使倍之,故再期也④。由九月以下何也?曰:焉使弗及也。故三年以为隆,缌、小功以为杀⑤,期、九月以为间。上取象于天,下取法于地,中取则于人,人之所以群居和壹之理尽矣。故三年之丧,人道之至文者也,夫是之谓至隆,是百王之所同,古今之所壹也,未有知其所由来者也。孔子曰:“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达丧也。”⑥

【注释】

①期(jī):周年。郑注:“言三年之义如此,则何以有降至于期也。期者,谓为人后者,父在为母也。”

②至亲以期断:郑注:“言服之正,虽至亲皆期而除也。”

③“天地”二句:孔疏:“言期是一年之周匝,而天气换矣,前时已毕,今时又来,是变改矣。”

④再期:两周年。二十五个月实际上是满两年,而经过三年。

⑤杀(shài):减降。

⑥“孔子曰”以下四句:见于《论语·阳货》。达丧,《论语》作“通丧”。

【译文】

那么为什么丧期有为一年的呢?回答说:为至亲服丧原本应为一年。这是为什么呢?回答说:一年当中,天地已变化运行一周,四季已变化更替一轮,凡是在天地间的万物,没有不重新开始的,所以服丧一年就是象征天地四时的变化。那么,有的丧期为什么要规定三年呢?回答说:这是为了表示更加隆重,于是使丧期延长一倍的时间,服丧要满两年。那么,有的丧期在九个月以下又是为什么呢?回答说:因为有的亲属不是至亲,丧期也就达不到一年。所以丧期中,父母恩情最重,服斩衰三年最为隆重,服缌麻三月和小功五月,恩情递减、丧期递减;齐衰期年和大功九月,恩情与丧期都介于前后两者之间。这种规定,上取象于天时循环,下取法于大地变化,中间则取法于人情,人们之所以能够群体居住而又和谐一致的道理,都极尽地包涵在里面了。所以三年之丧,是人情之道最完美的表现,是极致隆盛的礼仪,是历代明王所共同实行的,是古往今来所一直遵行的,没有人知道其由来已经多久了。孔子说:“孩子生下来三年,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所以为父母服丧三年,是天下通行的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