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命[1]之谓性,率性[2]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3]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4]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5]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6],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7]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8]也。致[9]中和,天地位[10]焉,万物育焉。

【注释】

[1]天命:上天赋予。

[2]率性:遵循本性。

[3]须臾:片刻,指很短的时间。

[4]戒慎:警惕,谨慎。

[5]见:易于看见,明显。

[6]中节:合于礼法。

[7]大本:最大的根本。

[8]达道:共同的准则。

[9]致:达到。

[10]位:居处其位。

【译文】

天赋予的叫做性,遵循性的叫做道,修持道的叫做教。道,不可以离开片刻,可以离开的不是道。所以君子在别人看不到他的地方也保持谨慎的态度,在别人听不到的时候也存有畏惧的心理。没有比隐秘更易见的,没有比细微更明显的,所以君子在独处时也要谨慎。喜怒哀乐还没有表现出来,叫做中;表现出而都合于礼法,叫做和。中,是天下最大的根本;和,是天下共同的准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就会居处其位,万物得以生长繁育。

【原文】

仲尼[1]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2]而时中[3];小人之中庸也,小人[4]而无忌惮也。”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5]能久矣!”

子曰:“道[6]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7]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8]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子曰:“道其不行矣夫!”

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9],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子曰:“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擭[10]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11]也。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12]守也。”

子曰:“回[13]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14]弗失之矣。”

子曰:“天下国家[15]可均[16]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17]也。”

【注释】

[1]仲尼:孔子名丘,字仲尼。

[2]君子:指有君子之德。

[3]时中:随时居处中正。

[4]小人:指有小人之心。

[5]鲜:少。

[6]道:指中庸之道。

[7]知者:有智慧的人。知,同“智”。

[8]不肖:不贤。

[9]迩言:浅显易懂的话。

[10]罟擭:捕捉野兽的网、笼等工具。

[11]辟:通“避”,躲避。

[12]期月:一整月。

[13]回:颜回,字渊,孔子的弟子。

[14]拳拳服膺:牢记在心。拳拳,勤勉的样子。膺,胸口。

[15]天下国家:诸侯的封地称国,大夫的封地称家,而普天之下都归天子所有。

[16]均:治理。

[17]能:完成,做到。

【译文】

孔子说:“君子持守中庸之道,小人违背中庸之道。君子的中庸,有君子之德而随时居处中正;小人的中庸,有小人之心而无所顾忌。”

孔子说:“中庸大概是最高准则了吧!民众已经很少有人能够长久持守了。”

孔子说:“中庸之道不能通行的原因,我知道了。智慧之人做得过分,愚钝之人做得不够。中庸之道不能彰明的原因,我知道了。贤能之人做得过分,不贤之人做得不够。人没有不吃不喝的,却很少能识别味道。”

孔子说:“中庸之道大概不能通行了!”

孔子说:“舜大概是个有大智慧的人吧!舜勤于向别人请教而善于审察浅显的话,隐藏别人的过失而褒扬别人的好事,把持事物的两个方面,采取适中的方式来治理民众。大概这就是他之所以是舜的原因吧!”

孔子说:“人们都说自己有智慧,把他们驱赶进罗网陷阱之中,却没有人知道躲避。人们都说自己有智慧,选择中庸之道,却不能持守一整月的时间。”

孔子说:“颜回做人的态度,选择中庸之道,学到一个好的道理,就牢记在心不会失去了。”

孔子说:“天下国家可以治理,爵位俸禄可以放弃,雪白利刃可以踩踏,中庸却不能做到。”

【原文】

子路[1]问强。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2]与?宽柔以教,不报[3]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衽金革[4],死而不厌[5],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6],强哉矫[7]!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8]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子曰:“素隐行怪[9],后世有述[10]焉,吾弗为之矣。君子遵道而行,半涂[11]而废,吾弗能已[12]矣。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13]而不悔,唯圣者能之。”

【注释】

[1]子路:仲由,字子路,孔子的弟子。

[2]抑而强:或是你所认为的强。抑,或。而,你。

[3]报:报复。

[4]衽金革:枕卧兵器和铠甲,指时刻准备迎敌。衽,睡卧。

[5]厌:满足。

[6]和而不流:平和而不随波逐流。与《论语·子路》中的“和而不同”意思相近。

[7]矫:刚强的样子。

[8]塞:困窘,这里指困窘时的志向。

[9]素隐行怪:探究隐秘的道理而故作怪异的行为。素,当作“索”,探究。

[10]述:记述。

[11]涂:同“途”,路途。

[12]已:停止。

[13]见知:被人了解。

【译文】

子路询问强的含义。孔子说:“是南方的强呢?还是北方的强呢?或是你所认为的强呢?用宽容柔和的方法去教化,不报复不持守正道的人,是南方的强,君子会持守这种强。枕卧兵器和铠甲,到死也不满足,这是北方的强,而刚强的人会持守这种强。所以君子平和而不随波逐流,多么刚强啊!中立而不偏离原则,多么刚强啊!国家政治清明,不改变困窘时的志向,多么刚强啊!国家政治黑暗,到死也不改变,多么刚强啊!”

孔子说:“探究隐秘的道理而故作怪异的行为,就会在后世留下记载,我就不这样做了。君子遵循正道而前行,有人走在半路而放弃,我却不能停止了。君子依从中庸之道,隐居不被人了解而不悔恨,只有圣人能够做到。”

【原文】

君子之道费而隐[1]。夫妇[2]之愚,可以与知[3]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故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4]焉。《诗》[5]云:“鸢飞戾天[6],鱼跃于渊。”言其上下察也。君子之道,造端[7]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注释】

[1]费而隐:广大而精微。

[2]夫妇:匹夫匹妇,指普通人。

[3]与知:参与得知。

[4]破:破解,分割。

[5]《诗》:指《诗经·大雅·旱麓》。

[6]鸢飞戾天:老鹰飞到天空。鸢,老鹰。戾,到达。

[7]造端:发端,开始。

【译文】

君子之道广大而精微。以普通人的愚钝,也可以参与得知,达到最高境界时,即使是圣人也有不能得知的;以普通人的不贤能,也可以做到实行,达到最高境界时,即使是圣人也有不能做到的。以天地的广大,人们还是有所遗憾。所以君子谈论大的问题,天下没有人能够承载;谈论小的问题,天下没有人能够破解。《诗》中说:“老鹰飞上天,鱼儿跳深渊。”说的是在天地间表现得很明显。君子之道,开始于普通人,达到最高境界时,彰显于天地。

【原文】

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诗》[1]云:‘伐柯[2]伐柯,其则[3]不远。’执柯以伐柯,睨[4]而视之,犹以为远。故君子以人治人[5],改而止。忠恕[6]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君子之道四,丘[7]未能一焉。所求[8]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庸德[9]之行,庸言之谨,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余不敢尽。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慥慥[10]尔!”

【注释】

[1]《诗》:指《诗经·豳风·伐柯》。

[2]伐柯:伐木制作斧柄。柯,斧柄。

[3]则:法则,指斧柄的式样。

[4]睨:斜着眼睛看。

[5]以人治人:用那个人的方式去对待那个人。

[6]忠恕:忠诚和宽容。

[7]丘:孔子的名。古人自称其名表示谦虚。

[8]求:要求。

[9]庸德:普通的道德。

[10]慥慥:忠厚的样子。

【译文】

孔子说:“道不远离人,有人修持道却远离他人,就不可以修持道。《诗》中说:‘伐木为斧柄,法则并不远。’拿着斧柄伐木制作斧柄,斜着眼睛看一下,还是有人认为远。所以君子用那个人的方式去对待那个人,直到他改正错误才停止。忠诚和宽容离道不远,不愿意施加给自己的,也不要施加给别人。君子之道有四个方面,我一个方面也没有做到。要求做儿子的,用道去事奉父亲,我没有做到;要求做大臣的,用道去事奉国君,我没有做到;要求做弟弟的,用道去事奉哥哥,我没有做到;要求做朋友的,率先施行道,我也没有做到。普通道德的践行,普通言论的谨慎,有不足的地方,不敢不努力去做,达到也不敢说尽。言论顾及行为,行为顾及言论,君子怎么会不忠厚呢!”

【原文】

君子素其位[1]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2],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3]焉。在上位不陵[4]下,在下位不援[5]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6]以俟命[7],小人行险以徼幸[8]。子曰:“射[9]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10],反求诸其身。”

【注释】

[1]素其位:现在居处的位置。

[2]夷狄:泛指边远地区文化落后的各民族。

[3]无入而不自得:无论处在什么境地都会自得其乐。

[4]陵:欺压。

[5]援:攀附。

[6]居易:安处其位。易,平安。

[7]俟命:等待天命。

[8]徼幸:存非分之想。

[9]射:射箭,这里指乡射礼,即比试射箭后饮酒的一项社交礼仪。

[10]正鹄:靶心。

【译文】

君子根据当前的地位而做事,不要奢望地位以外的名利。居处富贵,就以富贵的标准做事;居处贫贱,就以贫贱的标准做事;居处夷狄,就以夷狄的标准做事;居处危难,就以危难的标准做事。君子无论处在什么境地都会自得其乐。处在上位不要欺压下级,处在下位不要攀附上级,端正自身而不苛责于人,就没有怨恨。对上不怨恨上天,对下不怪罪别人。所以君子安处其位来等待天命,小人冒险行事存非分之想。孔子说:“射箭就像君子之道,没有射中靶心,反过来对自己严格要求。”

【原文】

君子之道,辟如[1]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诗》[2]曰:“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3],和乐且耽[4]。宜[5]尔室家,乐尔妻帑[6]。”子曰:“父母其顺矣乎!”

【注释】

[1]辟如:譬如。

[2]《诗》:指《诗经·小雅·常棣》。

[3]翕:聚合,团结。

[4]耽:欢喜。今本《诗经》作“湛”,意思是深厚。

[5]宜:和顺。

[6]妻帑:妻儿。帑,通“孥”,儿女。

【译文】

君子之道,譬如前往远处一定从近处出发,譬如登上高处一定从低处开始。《诗》中说:“夫妻相恩爱,琴瑟能和鸣。兄弟已团结,和乐又欣欢。家人都和顺,妻儿共欢喜。”孔子说:“父母大概也顺心了吧!”

【原文】

子曰:“鬼神[1]之为德,其盛矣乎!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2],使天下之人齐明盛服[3],以承祭祀。洋洋[4]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诗》[5]曰:‘神之格思[6]!不可度思!矧[7]可射[8]思!’夫微之显,诚之不可揜[9]如此夫!”

【注释】

[1]鬼神:指祖先和神灵。

[2]体物:生养万物。

[3]齐明盛服:在祭祀前斋戒沐浴,身穿盛装。齐,同“斋”,斋戒。明,洁净,指沐浴。

[4]洋洋:流动充盈的样子。

[5]《诗》:指《诗经·大雅·抑》。

[6]神之格思:神灵降临。格,来到。思,语气助词,没有实际意义。这首诗主要是劝规周朝统治者要修德守礼,指责某些执政者的昏庸无能。

[7]矧:何况。

[8]射:通“斁”,厌倦。

[9]揜:掩盖。

【译文】

孔子说:“鬼神的功德,大概很盛大了吧!看却看不见,听却听不到,生养万物而不遗漏,让天下的人斋戒沐浴身穿盛装,来承奉祭祀。那流动充盈的样子就像在头上,就像在身边。《诗》中说:‘神灵降凡间啊!精微不可测啊!怎么能厌倦啊!’精微之处显现出来,实在不能这样掩盖啊!”

【原文】

子曰:“舜其大孝也与!德为圣人,尊[1]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2]之,子孙保[3]之。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4],必得其名,必得其寿。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笃[5]焉。故栽者培之,倾者覆之。《诗》[6]曰:‘嘉乐[7]君子,宪宪令德[8]。宜民宜人[9],受禄于天。保佑命之,自天申[10]之。’故大德者必受命。”

【注释】

[1]尊:指崇高的地位。

[2]飨:祭祀。

[3]保:保持,指延续祭祀。

[4]禄:指福运。

[5]笃:指厚待。

[6]《诗》:指《诗经·大雅·假乐》。

[7]嘉乐:美好欢乐。今本《诗经》作“假乐”。

[8]宪宪令德:鲜明的美德。今本《诗经》作“显显令德”。

[9]宜民宜人:指爱民和善于用人。宜民,使民众安定。人,指为政的君子。

[10]申:申诫。

【译文】

孔子说:“舜大概是个大孝之人吧!在道德方面堪称圣人,居崇高地位贵为天子,完全拥有四海之内的土地。宗庙祭祀他,子孙将其延续。所以具有大德的人一定会得到应有的地位,一定会得到应有的福运,一定会得到应有的名声,一定会得到应有的寿数。所以上天生养万物,一定会根据各自的天性而予以厚待。所以能栽种的就加以培育,已倾斜的就将其掀翻。《诗》中说:‘君子真欢乐,鲜明有美德。爱民善用人,上天赐福运。天命保佑他,上天申诫他。’所以具有大德的人一定会领受天命。”

【原文】

子曰:“无忧者,其惟文王[1]乎!以王季[2]为父,以武王[3]为子,父作[4]之,子述[5]之。武王缵[6]大王[7]、王季、文王之绪[8],一戎衣而有天下。身不失天下之显名,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武王末受命[9],周公[10]成文、武之德,追王[11]大王、王季,上祀先公[12]以天子之礼。斯礼也,达乎诸侯、大夫,及士[13]、庶人。父为大夫,子为士,葬以大夫,祭以士。父为士,子为大夫,葬以士,祭以大夫。期之丧[14],达乎大夫。三年之丧,达乎天子。父母之丧,无贵贱,一也[15]。”

【注释】

[1]文王:姬姓,名昌,商末为西伯,其子武王伐纣灭商后建立周朝。

[2]王季:名季历,文王之父,周朝追尊其为王季。

[3]武王:名发,周朝建立者。

[4]作:指开创基业。

[5]述:指继承遗志。

[6]缵:继承。

[7]大王:也作“太王”,即古公亶父,周朝先祖,相传为王季之父。

[8]绪:指前人未竟的事业。

[9]武王末受命:指武王晚年留下遗命。末,老,指晚年。受,通“授”,授予。

[10]周公:名旦,武王之弟,曾辅佐年幼的成王平定叛乱。

[11]追王:追尊先祖为王。

[12]先公:先祖。

[13]士:西周封建制下的末等贵族,有俸禄而无封邑。

[14]期之丧:为堂兄弟、姐妹、姑、侄等亲属服丧九个月,视为一年。期,一整年。

[15]一也:指父母之丧无论贵贱,一律为三年。

【译文】

孔子说:“没有忧虑的人,大概只有文王吧!王季是他的父亲,武王是他的儿子,父亲创建基业,儿子继承遗志。武王继承大王、王季、文王未竟的事业,一穿上戎装就拥有全天下了。他自己不失掉天下显赫的名声,居崇高地位贵为天子,完全拥有四海之内的土地。宗庙祭祀他,子孙将其延续。武王晚年留下遗命,周公成就文王、武王的大德,追尊大王、王季为王,对上用天子的礼仪祭祀先祖。这种礼仪,上达诸侯、大夫,下及士、庶人。父亲是大夫,儿子是士,用大夫的规格下葬,用士的规格祭祀。父亲是士,儿子是大夫,用士的规格下葬,用大夫的规格祭祀。一年的丧期,上达大夫。三年的丧期,上达天子。为父母服丧的期限,不论地位高贵和卑贱,都是一样的。”

【原文】

子曰:“武王、周公,其达孝[1]矣乎!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春秋[2]修其祖庙,陈其宗器[3],设其裳衣[4],荐其时食[5]。宗庙之礼,所以序昭穆[6]也。序爵[7],所以辨贵贱也。序事[8],所以辨贤也。旅酬下为上[9],所以逮贱[10]也。燕毛[11],所以序齿[12]也。践其位[13],行其礼,奏其乐,敬其所尊,爱其所亲,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郊社之礼[14],所以事上帝也。宗庙之礼,所以祀乎其先也。明乎郊社之礼、禘尝[15]之义,治国其如示[16]诸掌乎!”

【注释】

[1]达孝:至孝,最大的孝。

[2]春秋:指一年四季。

[3]宗器:宗庙祭祀所用的器物。

[4]裳衣:指祖先生前穿过的衣服。裳指下衣,衣指上装。

[5]荐其时食:进献时令鲜食。荐,进献祭品。

[6]序昭穆:排列历代祖先的次序。宗庙中神主的摆放次序,始祖居中,以下二世、四世、六世居左称为昭,三世、五世、七世居右称为穆。

[7]序爵:参与祭祀的人按照爵位排列次序。

[8]序事:按照在祭祀中所承担的职事排列次序。

[9]旅酬下为上:祭祀完毕主宾双方相互敬酒,幼者、卑者先饮。

[10]逮贱:指恩惠及于卑贱的人。

[11]燕毛:按照头发颜色在宴会上入座。燕,通“宴”,宴会。毛,头发,以头发的颜色区分长幼。

[12]序齿:按照年龄排列次序。齿,年龄。

[13]践其位:各就各位。

[14]郊社之礼:祭祀天地的礼仪。冬至在南郊祭天称为“郊”,夏至在北郊祭地称为“社”。

[15]禘尝:祭祀祖先的礼仪。夏季祭祖称为“禘”,秋季祭祖称为“尝”。

[16]示:通“视”,看。

【译文】

孔子说:“武王、周公,大概是至孝之人了吧!孝道,就是善于继承先人的遗志,善于追述先人的事迹。四季在宗庙中举行祭祀,陈设祭祀用的器物,摆放祖先穿过的衣服,进献应时的新鲜食品。宗庙的礼仪,是为了排列历代祖先的次序。参与祭祀者按照爵位排列次序,是为了区分贵贱。按照在祭祀中所承担的职事排列次序,是为了明辨贤人。祭祀完毕众人相互敬酒时居下位者先饮酒,是为了惠及卑贱的人。宴会上根据头发的颜色入座,是为了按照年龄排列次序。人们坐在各自的位置,遵行各自的礼节,演奏各自的音乐,礼敬各自所应尊崇的人,关爱各自所应亲近的人,事奉死者就像事奉生者,事奉不在的人就像事奉仍在的人,是孝道的最高境界。祭祀天地的礼仪,是为了事奉上帝。宗庙的礼仪,是为了祭祀各自的祖先。明白祭祀天地之礼、祭祀祖先之礼的意义,治理国家大概就像看自己的手掌一样容易了吧!”

【原文】

哀公[1]问政。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2]。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人道敏政,地道敏树。夫政也者,蒲卢[3]也。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亲亲[4]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5],尊贤之等,礼所生也。在下位不获乎上[6],民不可得而治矣。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注释】

[1]哀公:春秋时鲁国国君,名蒋。

[2]布在方策:记载在简册上。布,记述。方策,木牍和竹简。

[3]蒲卢:香蒲和芦苇,两种水生植物,由于生长迅速,因此用来比喻“人存政举”。

[4]亲亲:亲近亲人。

[5]亲亲之杀:指根据血缘关系的亲疏,为亲人服丧的规格递减。杀,降杀,即递减。

[6]在下位不获乎上:郑玄认为,此句为错简重出。

【译文】

哀公询问为政的问题。孔子说:“文王和武王为政的事迹,记载在简册上。为政的人存在,他的政策就能得到贯彻;那个人不在了,他的政策就会荒废。人道在于处理政事的勤敏,地道在于栽种草木的勤敏。政事,就像香蒲和芦苇。所以为政在于人才,根据身心选择人才,根据大道修养身心,根据仁爱修持大道。仁就是做人,亲近亲人是最重要的。义就是适宜,尊崇贤人是最重要的。亲近亲人的规格递减,尊崇贤人的等级划分,都是由礼仪所产生的。在下位的人不能得到上级的信任,民众就不能得到治理了。所以君子不可以不修养身心;想到修养身心,就不可以不事奉双亲;想到事奉双亲,就不可以不明辨人才;想到明辨人才,就不可以不懂得天命。

【原文】

“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1]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2]也,所以行之者一也。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3]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注释】

[1]昆弟:兄弟。

[2]达德:通行的道德。

[3]勉强:尽力去做。

【译文】

“天下公认的准则有五种,用来奉行的有三条。其中君臣关系,父子关系,夫妻关系,兄弟关系,朋友之间的交情,这五种是天下公认的准则。智慧、仁爱、勇敢,这三条是天下通行的道德,用来奉行的道理是一样的。有人生来就懂得道理,有人通过学习才懂得道理,有人遇到困难才懂得道理,等到他们懂得道理后,结果是一样的。有人安心去奉行,有人为追求利益去奉行,有人尽力去奉行,等到他们做成事情后,结果是一样的。”

【原文】

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1]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注释】

[1]力行:努力做事。

【译文】

孔子说:“喜好学习就接近智慧,努力做事就接近仁爱,知道羞耻就接近勇敢。知道这三点,就知道修养身心的方法;知道修养身心的方法,就知道治理人民的方法;知道治理人民的方法,就知道治理天下国家的方法了。

【原文】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1],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2]群臣也,子庶民[3]也,来百工[4]也,柔远人[5]也,怀[6]诸侯也。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则不眩[7],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子庶民则百姓劝[8],来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齐明盛服,非礼不动,所以修身也;去谗远色,贱货[9]而贵德,所以劝贤也;尊其位,重其禄,同其好恶,所以劝亲亲也;官盛任使[10],所以劝大臣也;忠信重禄,所以劝士也;时使[11]薄敛,所以劝百姓也;日省月试[12],既廪称事[13],所以劝百工也;送往迎来,嘉善而矜[14]不能,所以柔远人也;继绝世[15],举废国[16],治乱持[17]危,朝聘[18]以时,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也。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所以行之者一也。

【注释】

[1]经:准则。

[2]体:体恤。

[3]子庶民:以庶民为子女,即爱民如子。

[4]来百工:招来各种工匠。来,通“徕”,招来。

[5]柔远人:怀柔边远地区的人。柔,怀柔,安抚。

[6]怀:安抚。

[7]眩:指昏庸。

[8]劝:勉力。

[9]贱货:轻视财货。贱,轻视。

[10]官盛任使:官员众多足以供驱使。

[11]时使:指役使民众不占用农时。

[12]日省月试:经常考核政绩。省,视察。试,考核。

[13]既廪称事:俸禄与政绩相称。既:通“饩”。饩廪,官府提供的粮食,这里指俸禄。

[14]矜:怜悯。

[15]继绝世:延续断绝爵禄的世家。

[16]举废国:复兴衰落灭亡的国家。

[17]持:扶持,解救。

[18]朝聘:指诸侯朝见天子。每年一见叫小聘,三年一见叫大聘,五年一见叫朝。

【译文】

“大凡治理天下国家有九条准则,分别是修养身心,尊崇贤人,亲近亲人,礼敬大臣,体恤群臣,爱民如子,招来各种工匠,怀柔远方之人,安抚诸侯。修养身心就会树立大道,尊崇贤人就会不被迷惑,亲近亲人就会使众父辈和兄弟没有怨恨,礼敬大臣就不会昏庸,体恤群臣就会使士用重礼来回报,爱民如子就会使百姓努力劳作,招来各种工匠就会财用丰足,怀柔远方之人就会使四方前来归附,安抚诸侯就会使天下敬畏王室。斋戒沐浴身穿盛装,不符合礼制的事情不去做,是为了修养身心;排斥谗言远离美色,轻视财货而重视德行,是为了劝勉贤人;尊崇官位,增加俸禄,拥有共同的好恶,是为了劝勉亲近亲人;官员众多足以供驱使,是为了劝勉大臣;增加忠贞诚信之人的俸禄,是为了劝勉士;按时役使民众而减轻赋税,是为了劝勉百姓;每天视察每月考核,使俸禄和政绩相称,是为了劝勉各种工匠;送走往者迎接来者,嘉奖善行而怜悯才能不足的人,是为了怀柔远方之人;延续断绝爵禄的世家,复兴衰落灭亡的国家,治理乱世扶救危局,使其按时朝见天子,赏赐丰厚而索取微薄,是为了安抚诸侯。大凡治理天下国家有九条准则,用来奉行的道理是一样的。

【原文】

“凡事豫[1]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2],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3],道前定则不穷。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4],不信乎朋友矣;顺乎亲有道,反[5]诸身不诚,不顺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诚者,天之道也;诚之[6]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7]之者也。

【注释】

[1]豫:通“预”,预先准备。

[2]跲:牵绊,这里指语言迟钝。

[3]疚:内心不安。

[4]顺乎亲:使双亲顺心。

[5]反:反省。

[6]诚之:使之诚,即使人拥有诚信之心。

[7]固执:坚持。

【译文】

“大凡做事预先准备就会成功,不预先准备就会失败。说话预先想好就不会迟钝,做事预先想好就不会困惑,行动预先想好就不会内疚,修道预先想好就不会窘迫。在下位的人不能得到上级的信任,民众就不能得到治理了。得到上级的信任而遵循道,却不能让朋友信任,就不会得到上级的信任了;让朋友信任而遵循道,却不能让双亲顺心,就不能让朋友信任了;让双亲顺心而遵循道,反省自身却没有诚信之心,就不会让双亲顺心了;使自己拥有诚信之心而遵循道,却不能明白善良的意义,就不能拥有诚信之心了。诚信,是天的道;使人拥有诚信之心,是人的道。诚信的人不努力遵循道也能中正,不可以思考道也有收获,从容地居于中庸之道的,是圣人。使人拥有诚信之心的,是选择善行而坚持去做的人。

【原文】

“博学之,审问[1]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2]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3]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注释】

[1]审问:仔细追问。

[2]笃行:专心践行。

[3]措:放弃。

【译文】

“广博地学习它,仔细地追问它,慎重地思考它,明确地分辨它,专心地践行它。或者不学习,只要学习不提高才能就不放弃;或者不追问,只要追问不得到知识就不放弃;或者不思考,只要思考不取得收获就不放弃;或者不分辨,只要分辨不明白事理就不放弃;或者不践行,只要践行不专心致志就不放弃。别人有一种才能自己就要付出一百倍的努力,别人有十种才能自己就要付出一千倍的努力。真的能这样做了,即使愚钝也一定会变得明智,即使柔弱也一定会变得刚强。”

【原文】

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1]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2]矣。

其次致曲[3]。曲能有诚,诚则形[4],形则著[5],著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唯天下至诚为能化。

【注释】

[1]赞:帮助。

[2]与天地参:和天地并立为三。参:通“叁”,三。

[3]致曲:及于琐碎的事物。曲,指琐碎的事物。

[4]形:显现。

[5]著:卓著。

【译文】

由诚信变得明白,叫做性。由明白变得诚信,叫做教。诚信就明白了,明白就诚信了。

只有天下最高境界的诚信才能充分展现它的本性;能充分展现它的本性,就能充分展现人的本性;能充分展现人的本性,就能充分展现物的本性;能充分展现物的本性,就可以用来帮助天地生养万物;可以用来帮助天地生养万物,就可以和天地并立为三了。

次一等的诚信及于琐碎的事务。琐碎的事务能有诚信,诚信就能显现,显现就能卓著,卓著就能明白,明白就能行动,行动就能变革,变革就能教化。只有天下最高境界的诚信才能教化。

【原文】

至诚之道,可以前知。国家将兴,必有祯祥[1];国家将亡,必有妖孽[2]。见乎蓍龟[3],动乎四体[4]。祸福将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诚如神。

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5]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6]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7]也。

【注释】

[1]祯祥:吉祥的预兆。

[2]妖孽:怪异和灾变。

[3]蓍龟:蓍草和龟甲,代指占卜。

[4]四体:四肢,代指行为举止。

[5]自道:自行引导。道,同“导”,引导。

[6]成物:成就外物,指身外的成就。

[7]时措之宜:根据时机采取相应的举措。

【译文】

最高境界的诚信之道,可以预先知道。国家将要兴盛,一定会有吉祥的预兆;国家将要灭亡,一定会有怪异和灾变。这些都显现在占卜上,表现在行为上。祸患和福运将要到来,有好事,一定会事先知道;有不好的事,一定会事先知道。所以最高境界的诚信就像神灵一样。

诚信的人成全自己,而大道会自行引导。诚信是事物发展的终结和开始,不诚信就没有事物的发展。所以君子使人拥有诚信之心是很可贵的。诚信的人不只是成全自己就罢了,还要成就外物。成全自己,是仁爱;成就外物,是智慧。二者是本性的德行,是融合内心和外物的准则,所以要根据时机采取相应的举措。

【原文】

故至诚无息[1]。不息则久,久则征[2],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3]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4]。如此者,不见而章[5],不动而变,无为而成。天地之道,可一言[6]而尽也。其为物不贰[7],则其生物不测。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今夫天,斯昭昭[8]之多,及其无穷也,日月星辰系焉,万物覆焉。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广厚,载华岳[9]而不重,振[10]河海而不泄,万物载焉。今夫山,一卷石[11]之多,及其广大,草木生之,禽兽居之,宝藏兴焉。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测,鼋[12]、鼍[13]、蛟、龙、鱼、鳖生焉,货财殖焉。《诗》[14]曰:“惟天之命,於穆[15]不已!”盖曰天之所以为天也。“於乎不显,文王之德之纯!”盖曰文王之所以为文也,纯亦不已。

【注释】

[1]息:休止。

[2]征:验证。

[3]配:匹配。

[4]无疆:无穷尽。

[5]章:同“彰”,彰显。

[6]一言:一个字,指“诚”字。

[7]不贰:不分心。

[8]昭昭:光明。

[9]华岳:西岳华山。

[10]振:举,承载。

[11]一卷石:一块拳头大的石头。卷:通“拳”。

[12]鼋:大鳖。

[13]鼍:鼍龙,即扬子鳄。

[14]《诗》:指《诗经·周颂·维天之命》。

[15]穆:庄严。

【译文】

所以最高境界的诚信没有休止。不休止就会长久,长久就会有验证,有验证就会悠长辽远,悠长辽远就会广博厚重,广博厚重就会高大明亮。广博厚重,用来承载万物;高大明亮,用来覆盖万物;悠长久远,用来成就万物。广博厚重匹配大地,高大明亮匹配上天,悠长久远没有尽头。像这样,不显现就会彰明,不行动就会变革,没有作为就会有成就。天地之道,可以用一个字充分概括。它作为一种事物不分心,它生养万物就不可测度。天地之道,广博,厚重,高大,明亮,悠长,久远。今天所说的天,这是众多光明聚集起来的,以至于没有穷尽,日月星辰被它维系,万物被它覆盖。今天所说的地,是众多沙土聚集起来的,以至于广博厚重,承载华山也不嫌沉重,托举河海也不会泄漏,万物被它承载。今天所说的山,是众多石块聚集起来的,以至于宽广巨大,草木在上面生长,禽兽在上面居住,宝藏产生在那里。今天所说的水,是众多细流聚集起来的,以至于深不可测,鼋、鼍、蛟、龙、鱼、鳖在里面生长,财富在里面增殖。《诗》中说:“上天降符命,庄严无止境!”大概说的是上天能够成为上天的原因。“从不显扬啊,文王德行真纯正!”大概说的是文王能够被称为文的原因,纯正也无止境。

【原文】

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1]于天。优优[2]大哉!礼仪[3]三百,威仪[4]三千。待其人[5]然后行。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6]焉。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7],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是故居上不骄,为下不倍[8]。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9]。《诗》[10]曰:“既明且哲[11],以保其身。”其此之谓与!

【注释】

[1]峻极:高峻到极点。

[2]优优:丰足的样子。

[3]礼仪:礼仪的主要规则,又称经礼。

[4]威仪:日常行为规范和待人接物的细节,又称曲礼。

[5]其人:指圣人。

[6]凝:凝聚,指成功。

[7]道问学:取法于求学。道,取道。问学,求学。

[8]倍:通“背”,背弃,背叛。

[9]容:容身,指保全自己。

[10]《诗》:指《诗经·大雅·烝民》。

[11]哲:智慧。

【译文】

伟大啊!圣人之道!流动充盈地生养万物,高峻到极点直达上天。丰足而伟大啊!礼仪三百条,威仪三千条。等到圣人出现后再实行。所以说,如果没有最高境界的德,最高境界的道就不能成功。所以君子尊崇道德天性而取法于求学,达到广大的境界而极尽精微的妙处,直抵高明的极点而取法于中庸之道。温习旧知识并能领悟新知识,用质朴宽厚的态度来尊崇礼制。所以身处上位不骄横,身处下位不背叛。国家政治清明,这样的言论足以使其兴盛;国家政治黑暗,这样的沉默足以保全自身。《诗》中说:“明达有智慧,足以保自身。”大概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吧!

【原文】

子曰:“愚而好自用[1],贱而好自专[2],生乎今之世,反[3]古之道,如此者,烖[4]及其身者也。”非天子,不议礼,不制度[5],不考文[6]。今天下车同轨[7],书同文[8],行同伦[9]。虽有其位,苟无其德,不敢作礼乐焉;虽有其德,苟无其位,亦不敢作礼乐焉。子曰:“吾说夏礼,杞[10]不足征也。吾学殷[11]礼,有宋[12]存焉。吾学周礼,今用之,吾从周[13]。”

【注释】

[1]自用:自以为是。

[2]自专:自作主张。

[3]反:同“返”,回归。

[4]烖:同“灾”,灾祸。

[5]制度:创制法度。

[6]考文:考订文辞。

[7]车同轨:车子的轮距相同。

[8]书同文:文字的写法相同。“车同轨”、“书同文”是秦朝推行的措施,可知《中庸》有些章节出自秦汉以后的儒生之手。

[9]行同伦:行动的次序相同。

[10]杞:西周封国,始祖东楼公为大禹的后裔。

[11]殷:商朝。商王盘庚迁都于殷后,商又称殷。

[12]宋:西周封国,始祖微子为商纣王的庶兄。

[13]从周:遵从周礼。

【译文】

孔子说:“愚钝却喜欢自以为是,卑贱却喜欢自作主张,生在当今的时代,却回归古代的做法,像这样,灾祸就要降临到他身上了。”不是天子,就不能议论礼仪,不能创制法度,不能考订文辞。现在天下车子的轮距相同,文字的写法相同,行动的次序相同。即使身处应有的地位,如果不具备应有的道德,就不敢创制礼乐;即使具备应有的道德,如果不身处应有的地位,也不敢创制礼乐。孔子说:“我解说夏朝的礼制,杞国不值得验证。我学习殷朝的礼制,还有宋国存在。我学习周朝的礼制,现在正在使用,我遵从周朝的礼制。”

【原文】

王天下[1]有三重焉,其寡过矣乎!上焉者[2]虽善无征,无征不信,不信民弗从;下焉者虽善不尊[3],不尊不信,不信民弗从。故君子之道,本诸身,征诸庶民,考诸三王[4]而不缪[5],建[6]诸天地而不悖[7],质[8]诸鬼神而无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质诸鬼神而无疑,知天也;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知人也。是故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远之则有望[9],近之则不厌。《诗》[10]曰:“在彼无恶,在此无射[11]。庶几夙夜[12],以永终誉[13]!”君子未有不如此而蚤[14]有誉于天下者也。

【注释】

[1]王天下:称王于天下,即统治天下。

[2]上焉者:居上位的人。

[3]不尊:没有尊贵的地位。

[4]三王:指夏、商、周的开国之君。

[5]缪:通“谬”,错误。

[6]建:立。

[7]悖:违背。

[8]质:问。

[9]有望:寄予厚望。

[10]《诗》:指《诗经·周颂·振鹭》。

[11]无射:不厌倦。射,通“斁”,厌倦。

[12]夙夜:夙兴夜寐,即早起晚睡,指勤于政事。

[13]以永终誉:长久保有荣誉。

[14]蚤:通“早”。

【译文】

称王于天下做到三个层面,大概就会少犯错误了吧!居上位的人虽有善行却没有验证,没有验证就不被信任,不被信任民众就不会服从;居下位的人虽有善行却没有尊位,没有尊位就不被信任,不被信任民众就不会服从。所以君子之道,以自身为根本,向庶民求得验证,考查三王的制度而没有错误,挺立在天地间而不会悖逆,责问鬼神而没有疑虑,百世以后等待圣人而不会迷惑。责问鬼神而没有疑虑,就是知天命;百世以后等待圣人而不会迷惑,就是知人事。所以君子有举动就会世代为天下的正道,行正道就会世代为天下的法度,讲法度就会世代为天下的准则。离他远就会寄予厚望,离他近也不会满足。《诗》中说:“在那远方不憎恶,在这近处不厌烦。早起晚睡勤政务,美名传扬保福禄。”君子没有不这样做却能很早获得天下人赞誉的。

【原文】

仲尼祖述尧舜[1],宪章文武[2],上律[3]天时,下袭[4]水土。辟如天地之无不持载[5],无不覆帱[6],辟如四时之错行[7],如日月之代明[8]。万物并育[9]而不相害[10],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11],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

【注释】

[1]祖述尧舜:继承唐尧和虞舜的治国之道。

[2]宪章文武:效法文王和武王的典章制度。

[3]律:遵循。

[4]袭:调和。

[5]持载:承载。

[6]覆帱:覆盖。

[7]错行:交错运行。

[8]代明:交替发光。

[9]并育:共同生长。

[10]相害:相互妨碍。

[11]敦化:敦厚地教化。

【译文】

孔子继承唐尧和虞舜的治国之道,效法文王和武王的典章制度,对上遵循天时,对下调和水土。譬如天地没有什么不能承载,没有什么不能覆盖,譬如四季的交错运行,譬如日月的交替发光。万物共同生长却不相互妨碍,大道同时进行却不相互违背,小仁德像江河流淌,大仁德敦厚地教化,这就是天地能够如此广大的原因。

【原文】

唯天下至圣为能聪明睿知,足以有临[1]也;宽裕[2]温柔,足以有容[3]也;发强[4]刚毅,足以有执[5]也;齐庄[6]中正,足以有敬也;文理密察[7],足以有别也。溥博渊泉[8],而时出之。溥博如天,渊泉如渊。见而民莫不敬,言而民莫不信,行而民莫不说[9]。是以声名洋溢[10]乎中国,施及蛮貉[11]。舟车所至,人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日月所照,霜露所队[12],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故曰配天。

【注释】

[1]临:居高临下,引申为统治。

[2]宽裕:宽宏大量。

[3]容:包容。

[4]发强:奋发图强。

[5]执:指决断大事。

[6]齐庄:恭肃庄严。

[7]文理密察:使事物的层次缜密明晰。文理,条理。

[8]溥博渊泉:周遍广大的深泉。渊泉,比喻深邃的思想。

[9]说:通“悦”,高兴。

[10]洋溢:广泛传播。

[11]蛮貉:泛指边远地区文化落后的各民族。貉,通“貃”,指东北部的少数民族。

[12]队:通“坠”,降下。

【译文】

只有天下最高境界的圣人能够耳聪目明而通达智慧,足以统治民众;能够宽宏大量而温和柔顺,足以包容万物;能够发愤图强而刚猛坚毅,足以决断大事;能够恭肃庄严平和正直,足以谨慎做事;能够使事物的层次缜密明晰,足以辨别区分。周遍广大的深邃泉水,时常涌现而出。周遍广大如同上天,深邃泉水如同深潭。显现后民众没有不崇敬的,发言后民众没有不相信的,行动后民众没有不高兴的。所以声名在中原广泛传播,也传播到蛮貉地区。车船所到之处,人力所达之地,上天所覆盖的,大地所承载的,日月所照耀的,霜露所降下的,凡是有血液和气息的,没有不尊敬亲近的,所以说可以匹配上天。

有虞二妃

舜品德高尚,时人尊崇,于是尧决定将帝位禅让于他,并将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他为妃。

【原文】

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1]天下之大经[2],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夫焉有所倚?肫肫[3]其仁!渊渊其渊[4]!浩浩其天[5]!苟不固聪明圣知达天德者,其孰能知之?

【注释】

[1]经纶:治理。

[2]大经:常规。

[3]肫肫:诚挚的样子。

[4]渊渊其渊:深邃的渊水,指圣人幽深的思虑。

[5]浩浩其天:广阔的天空,指圣人宏大的胸襟。

【译文】

只有天下最高境界的诚信能够创制天下的常规,建立天下的根本,知道天地的化育。还能倚仗什么呢?诚挚的仁德!深邃的渊水!广阔的天空!如果不是真的具备耳聪目明和圣哲睿智而通达天性的人,哪个又能知道呢?

【原文】

《诗》[1]曰:“衣锦尚[2]”,恶其文之著也。故君子之道,闇然[3]而日章[4];小人之道,然[5]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6],知风之自[7],知微之显,可与入德[8]矣。

《诗》[9]云:“潜虽伏矣,亦孔之昭[10]。”故君子内省不疚,无恶[11]于志。君子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见乎!

《诗》[12]云:“相[13]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14]。”故君子不动而敬,不言而信。

【注释】

[1]《诗》:指《诗经·卫风·硕人》。

[2]衣锦尚:在锦绣衣服的外面穿上细麻布单衣,乘车时用来遮蔽尘土。今本《诗经》作“衣锦褧衣”。尚,同“上”,指穿在外面。,同“褧”,细麻布单衣。

[3]闇然:隐晦的样子。

[4]日章:日益彰显。

[5]然:暴露的样子。

[6]远之近:知道远的起始。

[7]风之自:风的方向。

[8]入德:进入道德的境界。

[9]《诗》:指《诗经·小雅·正月》。

[10]孔之昭:非常明显。孔,大。昭,彰显。

[11]无恶:无愧。

[12]《诗》:《诗经·大雅·抑》。

[13]相:看。

[14]屋漏:古人在室内西北角设小帐,置神主,称“屋漏”。这里代指神灵。

【译文】

《诗》中说:“锦绣外面穿单衣”,这是厌恶花纹太明显了。所以君子之道,隐晦而日益彰显;小人之道,暴露而日益衰亡。君子之道,恬淡而不满足,简单而文雅,温和而有条理,知道远的起始,知道风的方向,知道精微的明显之处,就可以与其进入道德的境界了。

《诗》中说:“即使潜又伏,也能显现出。”所以君子自我反省不会内疚,无愧于志向。君子所不能做到的,大概只是人们所不能见到的吧!

《诗》中说:“看你独自在家中,也能无愧于神灵。”所以君子不行动也很谨慎,不发言也有信用。

【原文】

《诗》[1]曰:“奏假[2]无言,时靡有争。”是故君子不赏而民劝,不怒而民威于鈇钺[3]。

《诗》[4]曰:“不显[5]惟德,百辟[6]其刑[7]之。”是故君子笃恭而天下平。

《诗》[8]云:“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9]。”子曰:“声色之于以化民,末也。”

《诗》[10]曰:“德輶[11]如毛。”毛犹有伦[12]。“上天之载,无声无臭[13]”,至矣。

【注释】

[1]《诗》:指《诗经·商颂·烈祖》。

[2]奏假:召集众人举行祭祀。今本《诗经》作“鬷假”。

[3]鈇钺:斧钺,代指刑罚。

[4]《诗》:指《诗经·周颂·烈文》。

[5]不显:大显。不,通“丕”,大。

[6]百辟:诸侯。

[7]刑:通“型”,效法。

[8]《诗》:指《诗经·大雅·皇矣》。

[9]不大声以色:不以疾言厉色为重。大,重视。以,与。声、色,指疾言、厉色。

[10]《诗》:指《诗经·大雅·烝民》。

[11]輶:轻。

[12]伦:比拟。

[13]臭:气味。“上天之载,无声无臭”引自《诗经·大雅·文王》。

【译文】

《诗》中说:“众人祭祀不发言,没有争论很庄严。”所以君子不用奖赏民众也能相互劝勉,不用发怒民众也会敬畏刑罚。

《诗》中说:“天子弘扬美德,是为诸侯楷模。”所以君子敦厚恭敬而天下太平。

《诗》中说:“我有美好恩与德,不用严厉声与色。”孔子说:“疾言厉色用来教化民众,是最末端的方法。”

《诗》中说:“德行轻微如鸿毛。”毛还是有事物可以比拟的。“上天所承载,无声又无味”,这就是最高境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