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段 說宋遼金夏
蜨戀花
檢盡殘編并斷簡,細數興亡,總是英雄漢。
物有無常人有限,到頭落得空長歎。
富貴榮華春過眼,漢主長陵,霸王烏江岸。
早悟夜筵終有散,當初賭甚英雄漢。
詩曰
賭勝休嫌力不加,功名富貴眼前花。千年田地八百主,守到如今有幾家。
鐵甲將軍夜過關,馬蹄到處骨如山。氣高無奈烏江阻,色重方知蜀道難。長夜酒能渰社稷,瓊林富不救飢寒。若將四堵牆推倒,海宴河清日月閒。
筆底詩詞成笑語,閒中今古要知闻。書生靜坐寒窗下,永夜挑燈索用心。看盡殘編和斷簡,參同往古共來今。鋪張短話成長話,褒貶前人勸後人。耳聽忠良增感慨,情關孝義長酸辛。斬釘截鐵言詞壯,畫虎描龍圖樣眞。萬壑風生因虎嘯,九天雲起為龍吟。龍吟虎嘯誇爭戰,鳳舞鸞歌起太平。細撥冰絃調玉軫,勝聽檀板醉紅裙。知音達者同高會,收拾新詞佐酒巡。
話說五代并僭號十國,那時世道衰微,又有甚於晉十亦國之時者。唐明宗焚香告天,願早生聖人。宋儒信之,謂宋太祖應期降生。後來果得掃蕩羣雄,混一華夏。然中間又有遼夏金元四家,割據起滅,與宋始終。較之秦漢隋唐,到底不是一統。有識者自能辨之。
宋太祖趙匡胤者,受周主禪位稱帝。傳太宗炅、眞宗恒、仁宗禎、英宗曙、神宗頊、哲宗煦、徽宗佶、欽宗桓,是為北宋。金人內犯,徽欽北狩,髙宗構南渡,即位臨安,再傳孝宗眘、光宗惇、寧宗擴、理宗昀、度宗禥、恭帝㬎、端宗昰、帝昺,是為南宋。前後凡一十八主,共三百二十年(北宋九主一百六十七年,起太祖建隆元年庚申,終欽宗靖康元年丙午。南宋九主一百五十三年,起髙祖建炎元年丁未,終帝昺祥興二年己卯),元世祖滅之,天下歸元。
遼太祖者,契丹部人,姓耶律氏,名阿保機,據幽燕稱帝。傳太宗德光、世宗阮、穆宗明、景宗賢、聖宗隆緖、興宗宗眞、道宗洪基、天祚帝延禧,凡九主,二百十年(起梁末帝貞明二年丙子,終宋徽宗宣和七年乙巳)。金太宗滅之。
西遼德宗者,名大石,遼太祖八世孫。遼亡,稱帝於起兒漫,傳感天后蕭氏、仁宗夷列、承天太后普速完、天禧帝直魯古。凡五主,七十七年(起宋徽宗宗和七年乙巳,終寧宗嘉泰元年立酉),為乃蠻王所擒。
金太祖者,女眞部人,姓完顔氏,名旻,叛遼稱帝。傳太宗晟,滅遼,又克宋,傳熙宗亶、海陵王亮、世宗雍、章宗璟、衛紹王允濟、宣宗珣、哀宗守緖、末帝承麟。凡十主,一百二十年(起宋徽宗政和五年乙未,終理宗端平元年甲子)。蒙古太宗滅之。
夏景宗者,姓趙氏,名曩霄。其先乃黨項羌(西羌遺種),姓拓拔氏,唐太宗時來歸,入居銀夏。唐末,拓拔思恭為夏州偏將,以與破黄巢功,賜姓李氏,拜夏州節度使。傳李思諫、李彝昌、李仁福、李彝超、李彝興、李克叡、李繼筠、李繼捧。宋太祖時入朝,獻銀、夏、綏、宥四州。族弟繼遷叛,據銀州,宋以為銀州觀察使,賜姓名趙保吉。自後叛服不常,中流矢死(追號太祖)。子德明嗣,仁宗封為夏王。卒(追號太宗),子元昊嗣,更名曩霄,盡有河北等州稱帝,是為西夏。傳毅宗諒祚、惠宗秉常、崇宗乾順、仁宗仁孝、桓宗純佑、襄宗安全、神宗遵頊、献宗德旺、末主睍。凡十主,一百九十年(起宋仁宗寳元元年戊寅,終理宗寳慶三年丁亥)。蒙古太祖滅之。
今將宋、遼、金、夏興亡起滅,畧舉大端。
五代史,運將衰,中原粉碎。
漢劉崇,因雪恨,鐵騎南征。
宋太祖,事周朝,官封點檢。
領三軍,搪北漢,出掃邊塵。
感天象,動日光,陳橋兵變。
應雲龍,登寶位,南面稱尊。
周殿前都檢點趙匡胤,數從世宗征伐有功,人望歸之。恭帝立,主少國疑,中外密有推戴之心。會北漢主劉崇以契丹兵入冦,遣匡胤禦之。軍校苗訓,號知天文,見日下復有一日,黑光磨盪,指示匡胤親吏曰:此天命也。師次陳橋驛,將士共册匡胤為天子,遂還汴,以周主詔禪位焉,是為宋太祖。
即位初,便施仁,諸州賑貸。
武成廟,除白起,深惡傷生。
遣使分賑諸州。○帝歴觀武成廟兩廡,指白起曰:起殺已降,不武之甚。命去其像。
討南漢,定西蜀,八方拱手。
取江南,朝吳越,四海來賓。
命潘美伐南漢,劉鋹降。王全斌伐蜀,孟昶降。○唐貶國號曰江南,遣曹彬伐之,李煜降。吳越王錢俶入朝。
廟堂間,文用著,能謀趙普。
邊關上,武用著,不殺曹彬。
普性深沈,能斷大事,帝以為相,倚任之。○彬將克金陵,忽稱疾,諸將來問,彬曰:諸君自誓,克城之日,不殺一人,吾疾自愈矣。
勸藩鎮,解兵權,君臣定體。
石守信、王審琦等,皆帝故人,有功典禁兵。帝與之飲,謂曰:天子亦大艱難,朕終夕未嘗安枕卧也。守信等請其故,曰:是不難知,此位谁不欲為。守信曰:天位已定,誰有異心。曰:卿等固然,其如麾下欲富貴何?守信等謝曰:惟陛下指示可生之途。曰:卿等何不釋去兵權,出守大藩,市好田宅,為子孫立永遠之業。君臣之間,兩無猜疑,不亦可乎。於是守信等皆稱疾,乞罷典兵。從之。
誡行兵,毋殺掠,遠近蒙恩。
曹彬伐江南,帝誡之曰:切勿暴掠生民,城陷之日,慎無殺戮。
遵母命,保家邦,惇行孝友。
把龍牀,傳乃弟,不負其心。
怎承望,壽將終,人遮燭影。
哭啼啼,同富貴,就裏分明。
太后杜氏疾革,召趙普受遺命。且問帝曰:汝知所以得天下乎?正由柴氏使幼兒主天下耳。汝百嵗後,當傳位光義,光義傳光美,光美傳德昭。光義、光美,皆太祖弟。德昭,太祖子也。帝曰:敢不如教。普即榻前為誓書,藏之金匱。太后崩。開寳九年冬十月,上不豫,夜召晉王光義,屬以後事。左右皆不得聞,但遥見光義燭影下,時或離席,若有遜避狀。旣而上引柱斧戮地,大聲謂光義曰:好為之。遂崩。后宋氏見光義駭愕曰:母子之命,託於官家。曰:共保富貴無他也。光義立,更名炅,是為太宗。遷后於西宮。○光美後更廷美。
宋太宗,美天姿,龍行虎步。
敗遼兵,平北漢,際會風雲。
太祖每言光義龍行虎步,他日必為太平天子。帝自將伐北漢,契丹救之,都部署郭進邀擊敗之,遂圍太原,劉繼元降。
鑒前史,退中官,朝綱整治。
宦者王繼恩以討蜀冦功,宰相欲除宣徽使,帝曰:朕讀前代史,不欲令宦官預政,宣徽使執政之漸也。乃别立宣政使以授之。
采直言,薄稅斂,政教脩明。
堪恨處,奉先兄,曾承顧命。
殺德昭,貶廷美,痛恨人心。
金匱裏,一緘書,難容再悞。
香烟中,四箇字,得罪神明。
德昭從帝征契丹,軍中夜驚,不知帝所在,有謀立德昭者,帝聞不悦。及還,以征北不利,久不行太原之賞,德昭以為言,帝怒曰:待汝自為之,賞未晚也。德昭退而自刎。趙普與盧多遜不協免相,太宗立,晉邸舊僚柴禹錫,告秦王廷美將有陰謀竊發,普因言,願備樞軸,以察奸變,遂為侍中。或又告廷美欲為亂,乃罷廷美開封尹。初,杜太后遺命,欲光義傳位廷美,以及德昭,故以廷美尹開封,德昭稱皇子。及德昭不得其死,廷美始不自安。帝以傳國意訪普,對曰:太祖已誤,陛下豈容再誤。廷美遂得罪,貶為縣公,安置房州,以憂卒。後普病,遣親吏醮謝,道士為普乞神語,神曰:奈寃累不可避。道士叩寃者為誰,神以淡墨一巨牌示之,濃煙罩其上,但識牌末一火字,吏以告普曰:必秦王廷美也。遂卒。
朝登極,暮改元,何其急躁。
嫂后喪,不成禮,怎愜人心。
帝以十月即位,十二月改元太平興國。宋后崩,殯於佛寺,羣臣不成服。學士王禹偁諫,知濮州。○帝崩,太子恒立,是為眞宗。
宋眞宗,恰稱尊,蕭娘犯境。
寇萊公,扶主上,御駕親征。
蕭撻覽,箭下亡,契丹奪氣。
黃羅蓋,數十里,萬歲呼聲。
和北虜,罷行營,生民樂業。
王欽若,進讒言,城下羞盟。
契丹主隆緖,同其母蕭氏,入寇抵澶州,宰相寇準請帝自將禦之。契丹將蕭撻覽有機勇,所領皆鋭兵,宋軍射殺之,虜大挫衂。帝至澶州,御城樓,軍民見御蓋,踴躍呼萬嵗,聲聞數十里,契丹請盟而還。罷諸路行營,河北民得安業。帝待寇準甚厚,封萊國公。王欽若嫉之,言於帝曰:城下之盟,春秋恥之。澶淵之舉,以萬乘而為城下之盟,何恥如之。乃出寇準知陝州。○澶州,今大名府開州。
興異說,降天書,誇張海內。
封泰山,祠后土,哆享昇平。
玉清宮,寶符閣,紛紛繼作。
朝元殿,延恩殿,聖祖頻臨。
帝深恥澶州之盟。王欽若曰:惟封禪可以鎮服四海。但自古封禪,當得天瑞。然不可必得,前代蓋有人為之者。惟人主深信崇奉之,則與天瑞無異也。於是帝謂羣臣曰:去冬夜半見神人來告曰,當降天書,大中祥符三篇。適皇城司奏,有黄帛曳承天門鴟尾上,緘物如書卷,蓋神人所謂天降之書也。欽若復奏得天書於泰山。乃作玉清昭應宮,奉天書於寳符閣。帝封泰山,禪社首。復自言聖祖趙玄朗降於延恩殿,判亳州丁謂獻芝草,遂詔内侍,獻天書於朝元殿。
玉釵卜,金錢賜,晚生儲嗣。
資善堂,設王友,就學堪稱。
皇子受益生母,司寢李氏。旣有娠,從帝臨砌台,玉釵墜,帝私下卜釵,完當生男,左右取釵以進如故。已果生子。知開封府周起方奏事,帝曰:知朕有喜乎?朕始生子。即入禁中,懷金錢出以賜起。天禧二年,立受益爲太子,更名禎,命就學於資善堂,以張士遜、崔遵度爲王友。
召寇老,拔眼丁,民謠怨望。
賴王曾,扶末路,正色朝廷。
丁謂逐寇準,京師語曰:欲得天下寍,當拔眼中釘;欲得天下好,莫如召寇老。帝崩,太子禎立,是爲仁宗。時内侍雷允恭恃勢專恣,丁謂權傾中外,衆莫能抗。獨王曾正色立朝,時倚爲重。
宋仁宗,奉嫡母,垂簾聽政。
尚寬慈,存節儉,救濟流民。
尊嫡母劉氏爲太后,同聽政。○契丹饑,流民至境上,帝曰:皆吾赤子也。給以唐鄧州間田,仍令所過給養。
因內寵,貶中宮,過聽謬語。
欠斟酌,無遠慮,黜降賢臣。
尚美人有寵,與郭后忿争於帝前。后怒批其頰,帝起救之,誤批帝頸。帝怒以告呂夷簡,夷簡有恨於后,遂贊帝廢之。孔道輔、范仲淹諫,俱謫知遠州。
夏國主,李曩霄,乘時入寇。
據西河,連北虜,小樣三分。
范龍圖,寒西賊,胸蟠兵甲。
趙元昊反,寇環慶。旣悉有夏、银、綏、宥、靜、靈、鹽、會、勝、甘、涼,又取瓜、沙、肅州,地方萬里,遂稱帝,國號夏,稱藩於契丹。安撫使范雍經畧夏州,爲元昊所敗。以范仲淹知延州,於是訓練州兵,量賊眾寡,使更番出禦。敵人聞之相戒曰:今小范老子腹中有數萬甲兵,不比大范老子可欺也。大范,謂雍也。時韓琦與仲淹俱爲陜西經畧使,名重一時。邊人謡曰:軍中有一韓,西賊聞之心膽寒;軍中有一范,西賊聞之驚破膽。
狄天使,破南蠻,凱奏金鉦。
廣源州蠻儂智髙反,宣慰使狄青討平之。
慶厯中,眾賢人,如茅斯拔。
時呂夷簡罷相,章得象、晏殊、賈昌朝、韓琦、范仲淹、富弼同時執政,而歐陽修、蔡襄、王素、余靖並爲諫官。夏竦拜樞密使,復罷之,以杜衍代。國子監直講石介,乃作慶厯聖德詩,有曰:眾賢之進,如茅斯拔,大奸之去,如距斯脫。大奸,蓋斥竦也。慶厯,仁宗年號。
歐陽修,起八代,變怪時文。
自五代以來,文體卑弱,修得韓愈遺文,讀而心慕之,苦心探賾,遂以文章名冠天下。時士子習尚險澀之文,修知貢舉,痛抑之。時所推譽者,皆被黜。自是埸屋之習遂變。
任開封,比河清,閻羅包老。
宰端揆,驚遼使,潞國文公。
包拯知開封府,立朝剛毅,人以其笑比黄河清。京師語曰: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遼使來聘,見文彥博,却立改容曰:此潞公也耶,天下異人也。
黑王公,任樞密,軍容整肅。
富鄭公,却献納,夷狄馳名。
王德用爲樞密使,遼使語譯者曰:黑王相公乃復起耶。德用面黑,頸以下白晳,人皆異之。○遼議增嵗幣,使富弼往。遼主曰:南朝遺我之辭當曰獻。弼不可。曰:然則爲納。弼又不可。帝竟以納字許之。弼名聞夷狄,遼使至,必問其出處安否。
中夜裏,惜燒羊,存心不忍。
通天犀,出和藥,救療生民。
帝嘗中夜思燒羊,戒勿宣索,曰:恐膳夫自此戕物命,以備不時之需。〇京城疫,内出通天犀角,令和藥以療民,左右請留供服御,帝曰:吾豈貴異物而賤百姓哉。
薄征徭,省刑罰,弢兵不用。
四十年,恩澤厚,果是仁君。
呂中曰:仁宗四十二年深仁厚澤,刑以不殺爲威,財以不蓄爲富,兵以不用爲功。○帝崩,太子曙立,是爲英宗。
宋英宗,濮王子,韓琦輔助。
撤垂簾,貶内侍,母子如初。
帝初名宗實,太宗曾孫,父濮王允讓。仁宗無嗣,幼育於宮中。即位後有疾,太后權同聽政。疾瘳,韓琦欲太后還政,乃求去,后曰:相公不可去,我當居深宮耳。遂起。琦命撤簾。内侍任守忠乘帝疾,交搆兩宮,琦竄之南方。
禮大臣,好儒術,政稽古治。
凡裁決,出意表,傳頌彰聞。
史臣曰:英宗臨政,必問故事與古治所宜。每裁決,皆出羣臣意表。
為私親,立園廟,羣爭築舍。
歐陽子,主濮議,被擊純仁。
詔以崇奉濮王典禮。司馬光言,爲人後者,不得顧私親。王宜尊以髙官大國,夫人並封太夫人。王珪等議,帝當稱濮王爲皇伯。歐陽修言,本生之親,改稱皇伯,厯攷前世,皆無典據。進封大國,則又禮無加爵之道。侍御史范純仁等,以爲珪議爲是,因劾修首開邪說,陷帝於過舉。旣而太后詔帝稱濮王爲親,即園立廟。○帝崩,太子頊立,是爲神宗。
宋神宗,勤且儉,勵精求治。
天津橋,啼杜宇,禍亂將興。
史臣曰:神宗勵精圖治,不事遊幸,將大有爲。王安石以偏見曲學,起而乘之,天下騷動。祖宗良法美意,變壞幾盡。自是邪佞日進,禍亂日起。○初,英宗時杜鵑啼於洛陽,河南人邵雍,步天津橋聞之不樂。客問其故,雍曰:洛陽舊無杜鵑,今始至,天下將治。地氣自北而南,將亂自南而北,天下自此多事矣。
用新法,改舊章,勞煩百姓。
王安石,性執抝,貶竄朝臣。
司馬光,蘇軾輩,紛紛外出。
呂惠卿,韓絳等,箇箇誇能。
王安石立青苗、免役、均輸、保甲等法,號爲新法,薦呂惠卿、韓絳等與共事,朝臣言新法不便者皆貶竄之。出司馬光知永興軍,蘇軾知杭州。老成正士,廢黜殆盡。光嘗云:人言安石奸邪,則毁之太過。但不曉事,又執拗耳。
農商困,怨嗷嗷,路盈械鎖。
天人怒,變彰彰,不足關心。
監門繪,流民圖,立時大雨。
嵗饑,征斂苛急。東北流民,羸疾愁苦,至身被鎖械,而負瓦揭木賣以償官,累累不絶。熙寧七年,自去秋不雨,至夏四月。帝憂形於色,安石曰:水旱常數,堯湯不免。又嘗言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監安上門鄭俠,繪流民圖奏之,帝乃權罷新法凡十八事,民間懽呼相賀。是日大雨,遠近沾洽。
議疆事,七百里,地畀遼人。
遼以河東路沿邊戍壘,侵入蔚、應、朔三州界内,乞行毁撤,别立界趾。安石勸帝從遼使議,於是分嶺爲界,割新疆與之。凡東西失地七百里,遂爲異日興兵之端。
原初意,求富强,輕前制度。
畢竟是,福建子,誤了金陵。
安石免相判江寍府。旣退處金陵,往往寫福建子三字,蓋深悔爲呂惠卿所誤也。惠卿閩人。○帝崩,太子煦立,是爲哲宗。
宋哲宗,尊太后,女中堯舜。
一眨眼,調官家,另一番人。
太皇太后髙氏臨朝九年,朝廷清明,華夏綏定,人以為女中堯舜。及不豫,呂大防等問疾,太后曰:老身没後,必多有調戲官家者,宜勿聽,公等亦宜早退,令官家别用一番人。
洛蜀朔,朋黨興,眾賢相厄。
程頣在經筵,以禮法自持。蘇軾謂其不近人情,深嫉之。頣洛人,賈易等劾輕謗仙。時羣賢在朝,不能以類從,遂有洛黨、蜀黨、朔黨之語。洛黨頣為首,蜀黨軾為首,朔黨劉摯、梁燾為首。時熙豐用事之臣,退休散地,怨入骨髄,陰伺間隙,而諸臣不悟,各為朋黨,以相訾議。○熙豐、熙寍、元豐,皆神宗年號。
用調停,延匪類,二蔡章惇。
倡紹述,報私仇,端人貶錮。
自司馬光卒後,王安石之徒多為蜚語,以摇在位。大臣為自全計,呂大防、范純仁二相尤畏之,欲用其黨,以平舊怨,謂之調停。二蔡,蔡京、蔡汴也。曾布李清臣請復先帝政事,由是託名紹述,以報復仇怨,元祐名臣,皆被貶黜,禁錮其父兄子弟。○元佑,哲宗初立年號。
廢賢后,詆擅國,陰斥宣仁。
無子嗣,弟端王,承家即位。
后孟氏賢淑,宣仁厚愛之。章惇欲誣宣仁,有廢立計。以后逮事宣仁,遂搆廢之。林希為貶黜諸名臣制詞,極其醜詆,至以老奸、擅國之語,陰斥宣仁。宣仁,髙太后諡。帝崩無子,弟端王佶立,是為徽宗。
宋徽宗,因弄巧,國祚凋零。
仍用著,奸佞臣,蔡京王黼。
更信任,閹寺輩,童貫師成。
王黼善佞,寵傾一時。供奉官童貫,性巧媚,善擇人主所指,先事順承,故得幸。内侍梁師成,善逢迎,官至太尉,黼以父事之。
鑄九鼎,運花石,尊崇道教。
用方士魏漢津言,鑄九鼎,奉安於九成宮,中央曰帝鼎,北曰寳鼎,東曰牡鼎,東北曰蒼鼎,東南曰剛鼎,南曰彤鼎,西南曰阜鼎,西曰皛鼎,西北曰魁鼎。○帝垂意花石,蔡京諷朱勔取浙中珍異以進,号花石綱。○帝嚮道術,方士王老志、王仔昔、林靈素皆賜號先生,作諸宮觀徧天下,自稱教主道君皇帝。道家之徒,美衣玉食者幾二萬人。
狐妖興,黑眚見,怪異縱横。
有狐升御榻坐。黑眚見禁中,其形彷彿若龜,黑氣蒙之,或變人形,或為驢,晝夜出入無時。
遊市井,串花街,結心楊戬。
好風流,稱浪子,專喜微行。
以李邦彦為尚書右丞。邦彦本銀工子,善謳謔,每綴街市俚語為詞曲,自號李浪子,以善事中人得官。帝自政和以後,數為微行。蔡京謝表,有輕車小輦,七賜臨幸之語。又嘗幸娼李師師家。
民力窮,盜賊興,宋江方臘。
淮南盜宋江,以三十六人横行河朔,轉掠十郡。睦州人方臘作亂。○睦州,今浙江嚴州府。
婦生髭,男子孕,災異流行。
都城中朱氏女忽生髭,長六七寸。又有賣青菓男子,孕而生子。
李良嗣,浮海來,起兵北伐。
郭藥師,為嚮導,惹動番兵。
粘沒喝,下太行,大河失守。
宋欽宗,承內禪,勉强支撐。
童貫使遼,燕人馬植見貫,自言有滅遼之策。貫易其姓名曰李良嗣,薦諸朝。植獻策言:本朝若自登萊入海,結好女眞,相约攻遼,其國可圖也。帝納之,賜良嗣姓趙,圖燕之議自此始。遣馬政使金,约夾攻遼。遼將郭藥師,以涿、易二州來降,金人歸燕金山前六州,以藥師知燕山府。金張穀以平州降,金人責以納叛,乃殺穀,函首畀金。藥師曰:金人欲穀即與,若求藥師,亦將與之乎。由是降將皆解體。金人來索叛亡户口,朝議不遣。金遣斡離不、粘没喝分道伐宋,藥師叛降金。斡離不益知宋虛實,以為嚮導,懸軍深入。粘没喝自太原趨汴,遂渡河陷西京。金師日廹,帝乃禪位於太子桓,是為欽帝。
罷李綱,謝金人,登聞撾碎。
刼營輸,魂膽落,括獻金銀。
种師道,良計策,棄而不用。
偏信靠,妖邪說,六甲天神。
金兵圍京師,東京留守李綱,力戰禦之。方議和,都統制姚平仲,夜斫敵營兵敗。金詰責用兵之故,乃罷綱以謝金人。太學生陳東上書,請復用綱,軍民不期而集者數萬人,撾壞登聞鼓,喧呼動地。○斡離不邀求金幣,乃括借都城金帛,得金二十萬兩,銀四百萬兩,而民間已空。初,兩河宣撫使种師道,揣敵必大舉,請幸長安,以避其鋒。大臣以為怯,召師道還。妖人郭京,自言能施六甲法,可生擒金將,朝廷信之。使自募兵,無問伎能,但擇年命合六甲者,所得皆市井遊惰。金人攻城,京出禦,兵敗遁走。
上降表,割兩河,衣冠血肉。
玉乾坤,金世界,父子遭擒。
青城營,好打毬,若冰死節。
五國城,結果了,昏德重昏。
粘没喝於城南青城屯兵,斡離不於城北劉家寺屯兵。帝出郊六日,方見二酋,士庶每日望車駕還内。時大雨雪,十餘日不止。金人傳詔云:元帥留上打毬來,得晴俟毬畢即還内。○京城陷,帝奉表降,割河東北以畀金。金兵刼二帝如青城營,吏部侍郎李若冰死之,金人遂以二帝北去。金主封徽宗為昏德公,欽宗為重昏侯,居之五國城。至髙宗紹興五年,徽宗卒,二十六年,欽宗卒。初,徽宗嘗賦中秋晚景一聯云:日射晚霞金世界,月臨天宇玉乾坤。遂成先兆云。
一騎馬,渡康王,江南立帝。
建中興,無計策,航海逃生。
康王構,徽宗第九子,即位於應天府,是為髙宗,都臨安。《南渡錄》云:康王質於金,與金太子射三箭中筈,金人疑其非眞王,命宋换質。王間道奔竄,倦息崔府君廟,夢神告以追騎將至,宜速去,已備馬門首候矣。王驚覺,馬已在側,因乘之,南馳七百里。旣渡而馬不前,下視乃泥馬也。金兀朮陷臨安,帝奔明州,兀朮追之,航於海。○明州,今寧波府。
宗留守,固京城,表還車駕。
汪黃沮,抑鬱死,淚滿衣襟。
東京留守宗澤,屢出師挫敵,請帝還京。帝用汪伯彦、黃潛善計,決意幸東南。澤每建議,輙為二人所沮。澤憂憤,疽發於背,歎曰: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連呼渡河者三而卒。
振軍聲,累得勝,張韓吳岳,
苗劉變,遭禁制,不勝疑心。
張浚、韓世忠、吳玠、吳璘、岳飛,屢敗金兵。○扈從統制苗傳、劉正彦,以功多賞薄作亂,刼帝傳位於皇子旉,時年三嵗,改元明受。未幾,張浚等討誅之,帝復位。
賊檜歸,決講和,稱臣奉貢。
初,金人執御史中丞秦檜以去,金主以賜撻懶,為其任用。及撻懶南侵,檜自軍中趨漣水軍,自言殺金監己者,奪舟而來見帝。拜尚書。先是朝廷雖數遣使於金,但且守且和,專意主和,則自檜始。蓋檜首倡和議,故撻懶陰縱之還。及和議成,奉表稱臣於金。
殺忠良,三字獄,匿怨忘親。
岳飛以恢復為己任,不肯附和議。金兀朮遺檜書曰:必殺飛始可和。檜亦以飛不死,終梗和議,己必及祸。乃諷中丞何鑄,論飛罷其兵柄。復與張俊謀,誘飛部將王俊,告飛子雲手書,命統制張憲,謀據襄陽,還飛兵柄。檜矯詔下飛父子於獄,使万俟卨鞫之,傅會具獄。韓世忠詣檜詰實,檜曰:雲與憲書,雖不明,其事莫須有。世忠曰:莫須有三字,何以服天下也。嵗已莫而飛獄不成,一日,檜手書小紙付獄,即報飛死矣,雲、憲皆棄市。○史臣曰:髙宗始惑於汪、黃,終制於秦檜,偷安忍耻,匿怨忘親,貽譏來世,悲夫。
完顏亮,再背盟,吳山立馬。
賴儒生,戰采石,江左苻秦。
金主亮謀南侵,令畫工寫臨安湖山以歸,為屏而圖己之像,策馬於吳山絶頂,題詩其上,有“立馬吳山第一峰”之句,遂大舉入冦。中書舍人虞允文大敗之采石。劉錡曰:朝廷養兵三十年,而大功乃出一儒生,我輩愧死矣。○江左苻秦言亮之敗,如秦符堅之敗於江左也。是時金兵四十萬人,允文所將止萬八千人。
明受亡,乏儲嗣,謀庸羣議。
得賢能,早付託,亦見公心。
宋孝宗,承七世,開基太祖。
子旉旣卒,無嗣。上虞縣丞婁寅亮上書曰:太祖舍其子而立其弟,此天下之大公。今昌陵之後,僅同民庶,藝祖在上,莫肯顧歆,此金人所以未悔禍也。帝大感歎,乃育太祖子秦王德芳五世孫子偁之子伯琮於宮中,賜名眘,立為太子。尋傳位,是為孝宗,自稱太上皇,謂羣臣曰:付托得人,吾無恨矣。
傷斷弦,攜漆杖,有志經論。
帝嘗以射弩弦斷傷目,宮中嘗攜一漆裹鐵杖,蓋習勞也。
張紫巖,再出師,符離阻喪。
邵宏淵,李顯忠,兩不相能。
命張浚開府建康,浚使顯忠、宏淵,分道伐金。顯忠復靈璧,宏淵圍虹縣,久不下,恥之。由是二將不協。金兵攻宿州,顯忠擊之,宏淵按兵不動。又言金添生兵來,倘我兵不返,恐不測生變。顯忠知其無固志,遂引還,師至符離大潰。紫巌,浚字。
湯思退,劾忠良,脅和諭敵。
滿朝中,皆婦女,歎殺豪英。
宰相湯思退欲和好成,諷正言尹穡劾罷張浚,陰遣使諭敵以重兵脅和。於是使魏杞使金書,稱姪大宋皇帝某再拜,奉於叔大金皇帝。侍郎胡銓言臣恐再拜不已,至稱臣請降納土輿櫬,今日舉朝之士,皆婦人也。
德壽宮,親奉養,極其孝順。
史臣曰:自古人君外藩繼統而能盡宮庭之孝,未有如帝者。廟號孝宗,無愧焉。
南北和,臣改侄,保境安民。
魏杞還自金,始正敵國體,詔畧曰:正皇帝之稱,為叔侄之國,可使歸正之士,咸起寧居之心。帝傳位於太子惇,是為光宗。
宋光宗,惑李后,婦原將種。
李后,慶遠節度使道之女。道士皇甫坦善相人,言於髙宗曰:此女當母天下。光宗封王時,聘為妃,性妒悍,嘗訴帝左右於髙宗,髙宗不悦曰:是婦將種,皇甫坦誤我。
重華宮,一二載,不見嚴親。
宮人手,煮成羹,齋壇告變。
宦官言,搬出禍,感病傷心。
躬定策,立寧宗,太皇太后。
韓仛冑,弄國柄,貶竄宗臣。
孝宗旣傳位,退居重華宮。光宗欲誅宦官,近習懼,遂謀離間三宮,帝疑之。會得心疾,孝宗購得良藥,欲因帝遇宮受之,宦者遂訴於后曰:太上合藥一大丸,俟宮車過即投藥,萬一不虞,奈宗社何。后銜之,頃之内宴,后請立嘉王擴為太子,孝宗不許。后曰:妾六禮所聘,嘉王妾親生,何為不可?孝宗怒,后泣訴於帝,謂太上有廢立意。帝惑之,遂不朝重華宮。熙寍三年四年皆一朝。○帝浣手,見宮人手白悦之。他日后遣人送食盒於帝,啟之則宮人兩手也。后又以黄貴妃有寵,因帝祭太廟殺之,以暴卒聞。翌日,郊大風雨,燭盡滅,不能成禮而罷。帝旣聞妃卒,又值此變,震懼增疾,不視朝,政事多決於后,后益驕恣。孝宗聞而責之,后怒愈深。孝宗崩,帝稱疾不出。未幾,帝臨朝,忽仆於地,知樞密院事趙汝愚,遣知閤門事韓仛胄,因内侍以奏太后,乃以太皇太后詔傳位於嘉王,是為寧宗。仛胄,太后女弟之子也。仛胄欲推定策功,汝愚曰:吾宗臣,汝外戚,何可言功。但遷仛胄防禦使,仛胄大失望,然以傳導詔旨見親幸,竊弄威福,罷汝愚相,尋竄永州,暴卒。
用内批,禁偽學,驅除正士。
仛胄用事,内批罷丞相留正、侍講朱熹等。士大夫為清議所擯者,疏道學諸人姓名授仛胄,目為偽學,詔禁用其黨。
眾讒諂,蠅附羶,犬吠雞鳴。
仛胄生日,羣公畢集上壽,吏部尚書許及之後至,閽人掩關拒之,門閘未及閉,及之遂俯僂而入。居尚書二年不見遷,見仛胄流涕屈膝,遂遷同知樞密院事。時有屈膝執政,由竇尚書之語。諫議大夫程松市一妾獻仛胄,名曰松壽,仛胄曰:奈何與大諫同名。曰:欲使賤名常達尊聽耳。仛胄嘗與客過山莊,顧竹籬草舍,曰:此眞田舍間氣象,但欠犬吠雞鳴耳。俄聞犬嘷叢薄,視之乃上部侍郎趙師睪也。
元太祖,起幽燕,中原膽碎。
金章宗,渡淮水,殺氣憑陵。
開禧二年,蒙古鐵木眞稱帝,後為元太祖。○金兵入冦,自清河口渡淮,淮西縣鎮皆没。
蜀吳曦,献地圖,通金背叛。
賴安丙,誅逆黨,克復階成。
四川宣撫使吳曦反,奉表獻蜀地圖於金。轉運使安丙討誅之,遣將復階、成等州。
歡樂極,悲哀來,朝堂生故。
伐金詔,思立著,蓋世功名。
安豐破,江淮騷,追求首祸。
本希榮,反重辱,函首胡庭。
史彌遠,誅仛冑,結交楊后。
金為北鄙阻韃所擾,連嵗興師討伐,國勢日弱。有勸韓仛胄立蓋世功名以自固者,恢復之議遂起,乃下詔伐金。師出無功,金人遂分道入冦,陷安豐軍,江表大震。仛胄募人赴敵請和,金僕散揆曰:獻首祸者乃可。禮部侍郎史彌遠請誅仛胄,楊后與仛胄有怨,力贊之,遂斬仛胄,函其首畀金。
使心機,壞家法,易置儲君。
帝未有儲嗣,育太祖十世孫貴和為皇子,更名竑,以沂王嗣子貴誠為秉義郎。貴誠,燕王德昭之後,史彌遠善相,見而奇之。時楊后專政,彌遠用事,竑不能平,嘗書后及彌遠事於几上,曰:彌遠嘗決配八千里。彌遠聞之懼。帝崩,彌遠矯詔立貴誠,更名昀,是為理宗,封竑濟王。宋代家法最正傳授最明,自理宗之立,遂掃地矣。
宋理宗,沂王子,中宮策立。
害濟王,貪聚斂,委政奸臣。
湖州人潘壬起兵,謀立濟王竑,竑討平之,史彌遠矯詔殺竑。○聚斂謂買公田,行推排法,作銀關等事。奸臣謂史彌遠、丁大全、賈似道諸人。
焚楚州,寇揚州,李全作亂。
賴兩趙,奮兵擊,收復淮城。
金維州人李全,鈔掠山東,後率眾來歸,以為節度使,驕暴難制。淮西都統許國,言全必反,遂以國為淮東節度使。至鎮,全庭叅,國坐納其拜。全怒,遂作亂。焚楚州,又寇揚州。節制鎮江滁州軍馬趙克、趙葵擊殺之,收復淮安。
仗胡馬,掃邊塵,謀吞西夏。
孟無菴,身百戰,併力平金。
寳慶三年,蒙古滅夏。○蒙古約同伐金,史嵩之使孟珙帥師會之。端平元月正月,珙以蒙古師入蔡州,遂滅金。無菴,珙字。
纔滅金,先敗盟,元兵又至。
據西湖,一洼水,怎濟蒼生。
趙范、趙葵等欲乘時撫定中原,遣將入洛陽。蒙古使來責敗盟,遂入冦。
史嵩之,毒賓僚,每遭堂食。
史嵩之丁父憂,詔起復將作監。徐元杰論之,乃詔終喪。左司諫劉漢弼亦勸帝拔去奸邪。未幾元杰、漢弼相繼暴卒,時謂諸公中毒,堂食無敢下箸者。
丁大全,逐宰相,夜調臺兵。
侍御史丁大全竊弄威權,右丞相董槐言其邪佞不可近。大全劾槐章未下,大全夜半以臺檄調隅兵圍槐第,驅廹之出,脅令至大理寺。須臾,棄槐而散。
表章着,諸大儒,關閩濂洛。
詔加周敦頣、程顥、程頣封爵,與朱熹並從祀孔子廟庭,又加張栻、呂祖謙伯爵。
朱紫陽,繼春秋,綱目書成。
孝宗時,朱熹以司馬光《資治通鑑》做春秋例提綱,以光所編作目,名曰《資治通鑑綱目》,至是詔經筵進講。
賈似道,把朝權,通降誤國。
買公田,立關會,害殺生靈。
似道,賈貴妃弟也,參知政事,威權日盛。蒙古圍鄂州時,似道為京湖四川宣撫使,即拜右丞相援鄂。蒙古攻城急,似道密遣使請稱臣納幣,蒙古引還。似道以大捷聞,帝以為有再造功名,入朝加少師,封衛國公。詔買公田,似道之謀也,以官品計頃,以品格計數,先行歸併詭析,後將官户田產逾限之數,抽三分之一回買,以充公田。民之破家失業者甚眾,有至自經者。又請行經界推排法,由是江南尺寸之地皆有稅,而民力竭矣。又以物貴由於楮賤,楮賤由於楮多,乃更造銀關行之。每一准十八界會之三,出奉宸庫珍貨收弊會於官,廢十七界會,不用銀關行。物益貴,楮益賤。○帝崩,太子禥立,母弟與芮之子,是為度宗。
宋度宗,不知機,仍尊師相。
木綿菴,遭鄭虎,結子收成。
以似道有定策功,加太師平章軍國重事,稱師臣而不名。蒙古圍樊、襄急,似道日坐葛嶺,起樓閣亭榭,作半間堂。嘗與羣妾踞地鬬蟋蟀,所狎客戲之曰:此軍國重事耶。樊城陷,呂文焕以襄陽降,似道庇其子姪,詔皆不問。初,似道畏蒙古將劉整,及聞整死,乃出師次蕪湖。兵潰奔揚州,尋罷免,放循州。監押官鄭虎臣殺之於漳州木綿菴。初,似道常齋雲水千人,其數已足,又有一道士衣裾藍縷,至門求齋。主者以數足,不肯引入,道士堅求不去,不得已於門側齋焉。齋罷,覆其缽於案而去,衆舉之不動,啟似道,自往舉之,乃有詩二句云:得好休時便好休,收花结子在棉州。後果有木棉菴之厄。○循州,今廣東惠州府。
㬎昰昺,軟𦞦𦞦,弟兄三個。
人心離,天命去,閩廣飄零。
帝崩,眾以昰長當立,似道主嫡乃立㬎,年四嵗,是為德祐帝。立二年,元伯顔入臨安,以㬎北去,元降封瀛國公。時昰開府福州,乃即位,是為端宗。元兵逼,航海走潮州,次惠州,奉表降元,尋殂,弟昺立。
錢塘潮,偏生的,三日不至。
兩大星,中天鬬,南者先沉。
元軍分駐江沙上,杭人方幸之,潮汐三日不至。○德祐二年,有星鬬於中天,一星隕。
李潭州,守孤城,合門受刃。
徐太學,同男女,焚死梯雲。
元破潭州,知州事李芾,命帳下盡殺其家人,芾亦引頸受刃。○行省籍三學諸生赴北,太學生徐應儦(犭麃biāo),與其二男一女,登梯雲樓自焚死。
元伯顏,下江南,山川席捲。
半逃城,半獻册,趙氏無人。
李庭芝,張世傑,鐵心不改。
臨安陷,太皇太后手詔諭庭芝使降,不答。元主以詔招之,庭芝焚詔斬使,後為元將所執,憤罵被殺。張世傑奉帝駐厓山,帝崩,世傑墮海死。
陳文龍,謝枋得,義骨芳馨。
元入興化軍,知軍事陳文龍不食死。○元冦江東,知信州謝枋得與戰兵敗,奔建寧山中,後執至燕,不食而死。
陸秀夫,義不辱,負君投海。
元軍至厓山,丞相陸秀夫知不可為,啟帝曰:國事至此,太皇太后辱已甚,陛下不可再辱。遂抱帝投海中,宋亡。
文天祥,歌正氣,柴市成仁。
元執少保文天祥至燕,不屈囚之,後乃殺於都城之柴市。居獄時作正氣歌,臨死自為贊曰: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唯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
三百載,宋朝君,一十八帝。
夏遼金,將世界,碎扯零分。
一汴國,二杭州,三閩四廣。
被金兀,欺負殺,稱子稱臣。
遼國主,姓耶律,契丹胡種。
阿保機,大唐末,建國黃龍。
取渤海,占中原,威行河朔。
西流沙,北大漠,萬里咸賓。
統諸國,自稱尊,天皇聖祖。
子人皇,妻地后,大度寬仁。
五代之際,夷狄以名見中國者十七八,契丹最盛。或曰與庫莫奚同類而異種,或曰鮮卑遺種。其部族之大者有八,阿保機不知何部人。其居在潢水之南,黃龍之北,以所居橫帳地名為姓,曰世里,譯曰耶律。阿保機雄勇,以兵擊滅七部,東北諸夷多畏服之。攻渤海,拔扶餘城。梁龍德元年冦幽州,拔涿州。貞明二年稱帝,更名億,是為太祖,國人謂之天皇。王長子突欲號人皇,王妻述律氏為地皇后。後唐同光四年卒。史臣曰:太祖建國,東自海,西至流沙,北絶大漠,信威南里。弟剌葛安端謀反,貸其死而復用之,有人君之度焉。○次子德光立,是為太宗。○黃龍府,在遼東開元衛北。
遼太宗,名德光,平欺石晉。
占中原,稱皇帝,氣象崢嶸。
晉天福元年,德光將兵救石敬塘,大敗唐兵,立敬塘為晉帝,册曰:予視爾猶子,爾視予猶父。晉割燕雲十六州以賂之,改國號遼。漢天福十二年滅晉,被中國冠服以視朝。
打草穀,盜繁興,思還故土。
殺狐林,鹽載了,也算南征。
契丹在大梁,縱兵四出摽掠,謂之打草穀,遠近怨嗟。漢髙祖起太原,所在州鎮,多殺契丹守將歸漢。德光乃北歸曰:吾在上國以射獵為樂,至此令人悒悒,今得歸死無恨矣。至殺狐林而卒,國人破其腹,實之以鹽,載而北。
趙延壽,入恆州,權知國事。
遼世宗,鎖小醜,自立为尊。
囚祖母,木葉山,輕賢傲士。
貪酒色,諸部叛,無暇南侵。
任麻荅,守鎮州,恣為酷虐。
德光以恒州為中京,命趙延壽留守,延壽自稱權知南朝軍國事。德光卒,兄突欲之子兀欲,召延壽飲,兀欲妻延壽以為妹。酒數行,謂延壽曰:妹自上國來,當一見之。延壽與俱入,兀欲鎖之,遂宣德光遺制即位,更名阮,是為世宗。祖母述律太后聞之怒,發兵拒之,兵敗,兀欲遂幽太后於木葉山。兀欲荒於酒色,輕慢諸酋,國人不附,諸部數叛,故數年之間,無暇南冦。命麻荅守鎮州,麻荅性酷虐,多掠中國人剝面抉目而殺之。
馬不嘶,星月蝕,諸部睽擕。
燕述軋,起謀心,弒君奪位。
遼穆宗,名述律,討罪除凶。
契丹入冦,常以馬嘶為候。其攻邢州,馬不甚嘶鳴。又月蝕,虜眾皆懼。後復謀入冦,諸部皆不欲,兀欲强之。周廣順元年,燕王述軋作亂,殺兀欲而自立。諸部奉德光子述律攻殺之,述律立,更名璟,是為穆宗。
喪瀛莫,與周家,睡王當國。
獵禽多,貪飲宴,遇弒庖人。
周世宗伐契丹,取瀛莫州。述律耽酒嗜殺,國人怨之。每酣飲,自夜至旦,晝則常睡,國人謂之睡王。宋開寳二年,畋於懷州,獲熊歡飲,庖人辛古殺之。世宗次子賢立,是為景宗。
遼景宗,嬰風疾,中宮決事。
任休哥,為于越,攻戰如神。
賢嬰風疾,國事皆后蕭氏決之。以耶律休哥為于越,契丹至貴之職也。休哥智略宏遠,料敵如神。
援北漢,歸使人,南朝通好。
宋擊北漢,契丹救之,北漢使先被拘者,皆禮而遣之,亦遣使通好於宋。
高梁河,大得采,結怨於心。
宋太宗伐契丹,與耶律休哥戰於髙梁河,宋兵大敗,契丹追之,僅得脫。凡行在服御寳器,盡為所奪,從行宮嬪皆陷没。自是契丹之好遂絶。○太宗太平興國七年卒,子隆緖立,是為聖宗。
遼聖宗,十二載,權歸母后。
復國號曰大契丹,母蕭太后專國事。
下高麗,戰河北,與宋和平。
髙麗康肇,弒其主誦而立誦兄詢,契丹伐之誅肇,進攻開京,詢出奔,契丹焚其宮室府庫俱盡。○大舉侵宋,眞宗自將禦之,次澶州,請盟而還,自是聘問不絶。
舉才行,察貪殘,設科取士。
減奢華,却女樂,富國强兵。
所可惜,凱風譏,中冓難道。
韓德讓,賜國姓,陪葬慈陵。
史臣曰:聖宗親御甲胄,一舉而復燕雲,再舉而躪河朔,不亦偉歟。踐祚四十九年,舉才行,察貪殘,抑奢僭,却髙麗女樂之歸。○統和六年,始詔開貢舉。○蕭太后與韓德讓通,專擅國政,賜姓耶律氏封王。蕭氏死,未幾德讓亦死,賜地陪葬陵旁。○仁宗天聖九年卒,子宗眞立,是為興宗。
遼興宗,違父命,特尊其母。
正宮中,齊天后,做了寃魂。
蕭耨斤,被幽囚,五年迎復。
宗眞,宮人蕭耨斤所生,齊天后蕭氏養為子。隆緖疾革,謂宗眞曰:后事我四十年,以其無子,命汝為嗣,汝母子切勿殺之。及宗眞立,耨斤自為太后,遷齊天后於上京。明年,遣人弒之。耨斤陰欲立少子重元,重元白之宗眞,遂幽其母於慶州,五年乃迎還。○上京,在遼東。
求關南,增歲幣,南北停兵。
求關南地於宋,嵗增銀絹各十萬,通好如故。
性佻㒓,變衣冠,混身樂隊。
入秋山,因宴飲,猝疾而薨。
宗眞性佻㒓,嘗因夜宴,自入樂隊,又數變服入酒肆寺觀。仁宗至和二年,入秋山有疾卒,子洪基立,是為道宗,復國號曰遼。
遼道宗,瞻宋主,御容驚拜。
洪基來求御容,及瞻視驚肅,再拜曰:我若生中國,不過與之執鞭持蓋,一都虞侯耳。
叔重元,犯帷殿,骨肉兵爭。
洪基寵其叔重元,重元陰懷異圖。會洪基出畋,重元以弩手軍犯帷殿,兵敗自殺。
重浮屠,歲齋僧,三十六萬。
信奸臣,殺妻子,不算聰明。
傳寶位,與其孫,是為天祚。
史臣曰:道宗一嵗而飯僧三十六萬,一日而祝髮三千,徒勤小惠,蔑計大本。○后蕭氏姿容冠絶,工詩。樞密使耶律乙辛專政,忌后明敏,誣后與伶官私通賜死。又構廢太子濬,遣人殺之。徽宗建中靖國元年,洪基卒,孫延禧立,是為天祚帝。
阿骨打,行跋扈,弄起刀兵。
女眞阿骨打叛,遣兵伐之,阿骨打逆戰,大敗遼兵。
信讒口,殺其妃,及其愛子。
樂遊畋,失政事,散了親臣。
天祚子晉王,文妃蕭氏所生,積有人望,次秦王,次許王。女眞興兵,境内郡縣所失幾半,而天祚好畋獵,怠於政事,忠臣多被疎斥。文妃作歌諷諫,天祚啣之。樞密使蕭奉先,秦、許王舅也,以國人屬意晉王,恐秦王不得立,誣文妃與都統耶律余覩等謀立晉王,天祚遂賜妃死。余覩叛,降金,引金兵下澤州。奉先曰:余覩來欲立晉王耳,若不惜一子誅之,可不戰而退。天祚遂殺晉王。
遺玉璽,走夾山,家亡國破。
應州城,風雪裏,束手遭擒。
金兵逼,天祚走雲中,遺傳國璽於桑乾河,遂輕騎入夾山奔黨項,途次絶糧,從者囓冰雪以濟飢。至應州,金將獲之以歸。
蕭特烈,李處溫,連扶二主。
可憐人,支不住,土裂中崩。
天祚之走雲中,燕京留守李處溫,以興宗孫淳稱帝。尋卒,妻蕭氏稱制。處溫欲挾蕭氏納土於金,己為内應,事覺伏誅,蕭氏後為天祚所殺。都統蕭特立立天祚次子梁王雅里,未幾,卒。復立聖宗孫𤇍烈,復皆為亂兵所殺,遼亡。
西遼主,名大石,虎思創國。
號德宗,圖興復,十載因循。
徽宗宣和七年,金滅遼,大石乃稱帝於起兒漫,是為西遼德宗。欽宗靖康二年,建都城於虎思幹耳朵,髙宗紹興六年卒,子夷列幼,母蕭氏權國稱制,號感天后。
感天后,輔皇儲,六年翻掌。
至仁宗,傳乃弟,穢德彰聞。
承天后,普速完,疑夫行弑。
斡里剌,誅惡婦,策立儲君。
直魯古,號天禧,三十四載。
乃蠻王,屈出律,併滅除根。
紹興十二年,后卒,夷列立,是為仁宗,二十四年卒。子幼,其妹普速完權國事,自號承天太后,與其夫蕭朶魯不之弟朴古只沙里通,出朶魯不為東平王而殺之。孝宗乾道四年,朶魯不之父斡里剌殺普速完及朴古只沙里,迎立夷列次子直魯古,改元天禧。寧宗嘉泰元年,直魯古出獵,乃蠻王屈出律伏兵擒之,而據其位,尊直魯古為太上皇,尋卒,西遼亡,遼祀始絶。○乃蠻部,在漢北斡難河之東。
大金國,生女眞,完顏姓氏。
阿骨打,叛遼主,虎視乾坤。
稱太祖,展雄謨,算無遺策。
混同江,鞭指處,兵不留停。
女眞之先,居古肅愼地,元魏時號勿吉,隋時號靺鞨,唐初有黑水、粟末兩部。後粟末强盛,號渤海國,役屬黑水部。渤海旣滅,黑水民在南者,繫籍於契丹,號熟女眞。在北者不籍於契丹,號女眞,後避遼興宗諱,改曰女直。宋神宗熙寍七年,遼五國蒲聶部節度使拔乙門叛,女眞烏古迺襲擒以獻,遼以為女眞部節度使。卒,子劾里缽嗣,基業始大。哲宗元祐七年卒,有二子,長烏雅束,次阿骨打。徽宗政和三年,阿骨打自稱都勃極烈,華言官長也。四年,叛遼,遼伐之,阿骨打迎戰於混同江,遼將士多死。五年,阿骨打稱帝,更名旻,國號金,是為太祖。攻遼黃龍府,次混同江,無舟以渡,乘馬徑涉,曰:視吾鞭所指而行。諸軍隨之,遂克黃龍府。宣和五年卒,弟吳乞買立,更名晟,是為金太宗。
金太宗,吳乞買,滅遼擒宋。
捨所生,立世嫡,不背其兄。
宣和七年滅遼,欽宗靖康二年侵宋,執二帝北去,髙宗紹興五年卒。兄之孫亶立,是為熙宗。
熙宗亶,厭言兵,通和宋國。
歸徽宗及鄭后、邢后之喪,并歸韋太后,和好成。邢,髙宗后。韋,髙宗母。
過中年,貪醉酒,手刃朝臣。
殺其后,亂宗門,人懷危懼。
海陵王,行篡弑,大展燕京。
恣淫佚,滿門親,行同犬彘。
后裴滿氏干政,亶為所制,心不能平,縱酒自遣,酗怒至於刄侍臣九人。又以事杖平章乘德,右丞相唐括辨,二人怨望,謀廢立,以告平章完顔亮。亮,太祖長子宗幹之子,自以長房孫當立,因問辨曰:若舉大事,谁可立者。辨曰:胙王常勝乎。亮由是忌常勝,搆於亶而殺之。亶積怨於裴滿后,亦殺之,而召常勝妃入宮繼之。紹興十九年,亮弒亶自立,徙都燕京,後世宗追貶為海陵王。亮納其叔母阿懶及宗婦於宮,召葛王烏祿妻烏林答氏於濟南,未至自殺,復納其從姊妹什古等。什古等皆有夫,亮無所忌恥,皆召與私。
滅宗人,殺親母,舉眾南征。
擬策馬,在吳山,高峯第一。
遇允文,瓜洲渡,戰艦犂沈。
龜山寺,眾番酋,同心一怒。
箭先來,刀接應,再贈麻繩。
妻共子,砍成堆,屍橫血泊。
一家兒,都做了,怨魄强魂。
亮忌太宗子孫盛强,殺七十餘人,又殺粘没喝子孫三十餘人,諸宗室五十餘人,弒嫡母徒單氏,遂侵宋至瓜州。虞允文大敗之於采石,以海鰌船衝敵舟皆平沈。亮兵敗,趨揚州,居於龜山寺,召諸將約以三日濟江,否則盡殺之。軍士益懼,欲亡歸,且聞烏祿卽位於遼陽,都統制耶律元宜等,遂以衆薄亮營,亮中箭仆地,納合斡魯補刄之,手足猶動,遂縊殺之,并其妃嬪。元宜使人殺太子光英於汴。○采石,卽牛渚圻,在江南太平府。
金世宗,仁且孝,遼陽即位。
賢其妻,能守節,不立中宮。
初,亮發汴京曷蘇舘,猛安福壽等在道亡歸,從者至二萬餘。時東京留守烏祿,太祖之孫,性仁孝,眾心歸之。亮常遣人圖淮北諸王,烏祿聞而憂懼。適福壽等以軍入東京,乃共殺副留守,烏祿遂卽位,更名雍,是為世宗。是嵗紹興三十一年也。以夫人烏林答氏守節而死,終身不立后。○曷蘇舘,女眞别郡名。猛安,華言千夫長。東京,即遼陽。
排異端,尚文儒,與民休息。
崇節儉,戒服飾,勿用黃金。
斷死囚,十七人,幾乎刑措。
世稱呼,小堯舜,有道仁君。
金祖謂侍臣曰:朕於佛法尤所未信,梁武帝為同泰寺奴,遼道宗以民户賜僧,其惑深矣。有近侍進言罷科舉者,金主問張浩曰:自古帝王有不用文字者乎?浩曰:秦始皇。金主顧近侍曰:豈可使我為秦始皇。卽位五年,南北講和,與民休息。雅尙儉素,命宮中之飾勿用黃金。刑部斷死罪,嵗或十七人,國人稱小堯舜。孝宗淳熙十六年卒,孫璟立,是為章宗。
金章宗,承祖蔭,昇平未久。
李元妃,持國政,疎遠宗親。
李妃得幸,自嫌寒門,欲藉外庭為重,數稱參知政事胥持國,金主信任之。持國柔佞,與妃表裏擅政。金主無子,疏忌宗室,以世宗第七子衛王永濟柔弱愛之。寍宗嘉定元年卒,李妃立永濟,是為衛紹王。
元太祖,斡難河,稱尊建號。
衞紹王,無計策,不敢支撐。
胡沙虎,弒其君,自稱監國。
金宣宗,受策立,國勢将傾。
蒙古鐵木眞稱帝,侵掠金邊境,西北諸州皆降,金主遣使求和不許。○寍宗嘉定六年,副元帥紇石烈胡沙虎作亂,以兵入宮,自稱监國,逼金主出居衛邸弒之,迎立章宗庶長兄昇王珣,是為宣宗。
宋來伐,夏來侵,元兵得志。
把中原,都棄了,無地安身。
嘉定十年,詔伐金。○夏,侵金保安、慶陽,自是搆難十年,乃復修好。○蒙古分兵攻,拔河北、河東諸州郡,金主徙都汴。十六年卒,子守緖立,是為哀宗。
金哀宗,亂亡世,十年天子。
汴京城,瘟疫起,死盡生靈。
汴京大疫凡五十日,諸門出柩九十餘萬,貧不能葬者,不在是數。
崔立亂,執后妃,送降蒙古。
速不臺,殺二王,解發和林。
金主棄汴奔河北,汴京西面元帥崔立作亂,以城降蒙古,送后妃及梁王、荆王赴青城,蒙古速不臺殺二王而送后妃等於和林。
殺廏馬,犒軍卒,明知喪敗。
把虛名,傳禪與,元帥承麟。
死社稷,禮之常,可憐天命。
幽蘭軒,一炬火,送了殘生。
金主走蔡州,蒙古圍之急,乃殺廏馬以犒將士,謂左右曰:我為人主十年,自知無大過,所恨祖宗傳祚至我而絶,與古荒暴之君,等為亡國耳。理宗端平元年正月,傳位與東面元帥承麟。宋孟珙以蒙古兵入蔡州,金主命近侍曰:死便火我。遂自經於幽蘭軒。承麟亦為亂兵所殺,金亡。
夏國主,李曩霄,依遼附宋。
據西京,稱兀卒,吾祖傳名。
唐末夏州節度使李思恭卒,七傳至李繼捧。宋太宗太平興國七年入朝獻銀、夏、綏、宥四州,其族弟繼遷叛,走地斤澤,據銀州,降於契丹。淳化二年降宋,五年冦靈州,至道三年復降,眞宗咸平四年復叛。六年,中流矢死,子德明嗣。景德三年降,仁宗明道元年封夏王。卒,子元昊嗣,寳元元年稱帝,國號夏,是為景宗。上書請和,自稱男邦泥定國兀卒,上書父大宋皇帝。更名曩霄,而不稱臣。兀卒,如可汗號。蔡襄言元昊自稱兀卒,譯為吾祖,特以侮慢朝廷,使朝廷賜詔,亦曰吾祖,是何等語耶。○斤澤,在榆林衛東北三百里。
曳石歌,氣飛揚,張元吳昊。
初,華州有張、吳二生,久困場屋,負氣倜儻,嘗薄遊塞上,有經畧西鄙意,欲謁朝、花二帥,恥自屈,乃為詩刻石上,使人曳之市而笑。二帥召見之,躊蹰未用。聞元昊有意窺中國,遂叛而往。念欲出奇以動其聽,乃自更其名,卽其都門之酒家劇飲,書壁曰:張元吳昊來飲此。邏者執之,元昊責以入國問諱之義,二人大言曰:姓尚不理會,乃理會名耶。時元昊未更名,且用賜姓也。元昊異之,日尊寵用事。立國規模,入冦方畧,都二人導之。
分鐵騎,左右翼,野利天都。
分鐵騎三千為十部,其將剛浪陵,號野利,又有將號天都王,元昊倚為腹心。凡勝宋軍,皆二將之策也。
全不記,錦綺恩,自圖王霸。
初,元昊諫其父勿臣宋,德明曰:吾祖三十年,衣錦綺,此宋恩不可負也。元昊曰:英雄之主,當王霸耳,何錦綺為。
錯殺了,心腹將,牙爪離心。
宋將种世衡用間殺野利、天都王,元昊力孤,遂定講和之策。
製文字,斂刀兵,併包銀夏。
元昊自製番書以教國人紀事,置十二監軍司,委酋豪分統其衆。又選豪族善弓馬五千人迭直,號六班直。所據之地東據河,西至玉門,南臨蕭關,北控大漠,延袤千里。
晚年來,新臺行,劓鼻亡身。
元昊娶野利氏,生甯令哥,以為太子,為納没移氏為妻,見其美自娶之。甯令哥憤殺元昊不死,劓其鼻而去,匿於母族訛龎家,訛龎殺之。仁宗慶曆八年,元昊因劓鼻死,子諒祚立,是為英宗。
李諒祚,號英宗,養於母族。
三大將,持國柄,政出多門。
諒祚方期嵗,養於母族訛龎家,以三大將分治國政。
與契丹,互交兵,叛興黨項。
賀蘭山,兵敗了,母被遼擒。
初,元昊侵黨項諸部,黨項叛契丹降夏,契丹伐夏,獲諒祚之母於賀蘭山以歸。
寇環慶,擾保安,綏州入宋。
停歲賜,仍求欵,賄費金銀。
英宗治平三年,冦環慶。四年夏,監軍嵬名山弟夷山請降於靑澗守將种諤。諤襲虜名山復綏州,諒祚乃誘殺知保安軍楊定,邊釁復起。於是停其嵗賜,諒祚大沮,因復歸欵 class="kindle-cn-kai"。是嵗卒,子秉常立,是為惠宗。
夏惠宗,名秉常,被拘國母。
數上書,求經史,保境安民。
夏將李淸,說秉常以河南地歸宋,其母梁氏誅淸,奪秉常政而幽之。○初,諒祚數上表求經史,仁宗以九經賜之。
敗宋家,兵五路,乘乎李憲。
夏人幽其主,知慶州俞充請帝興師問罪,詔熙河經制李憲,會陝西河東五路之師討之,敗還。○熙河,卽陜西臨洮府。
寇秦州,旋誓表,兩下渝盟。
神宗熙寍二年冦秦州,殺守將。哲宗元祐元年,秉常卒,子乾順立,是為崇宗。
夏崇宗,名乾順,請婚遼主。
至遼亡,依然又,入貢於金。
累請婚於遼,遼以宗女妻之。宋徽宗宣和六年,稱藩於金。金髙宗紹興九年卒,子仁孝立,是為仁宗。
夏仁宗,名仁孝,國中多難。
被權臣,任得敬,殺害宗親。
無禁制,儘教他,瓜分國土。
金世宗,却貢献,務討權臣。
初,仁宗立,國中多難,任得敬抗禦有功,遂為相,專政二十餘年,陰蓄異志,誣殺宗親大臣。仁孝不能治,乃分國與得敬,且上表於金,為得敬求封。金世宗不許,却其貢物,仁孝乃用計誅之。○光宗紹熙四年,仁孝卒,子純佑立,是為桓宗。
夏桓宗,十二載,遭人所廢。
李安全,奪了位,立號襄宗。
剛四載,苦元兵,投降獻女。
寧宗開禧二年,崇宗孫安全廢純佑自立,是為襄宗,純佑尋卒。嘉定三年,蒙古入靈州,安全降,納女以請和。四年卒,子遵頊立,是為神宗。
夏神宗,叛金主,反面興兵。
元太祖,圍興州,西奔逃難。
稱上皇,傳位與,德旺相承。
侵金保安、慶陽,又請宋會師伐金。嘉定十年,蒙古圍興州,遵頊奔西涼。十六年蒙古復來攻,遵頊傳國於其子德旺,是為獻宗,自號上皇。
夏獻宗,立四載,憂惶致死。
南平王,歸附與,大國元君。
理宗寳慶元年,蒙古伐夏,城邑多降,德旺憂悸而卒,弟子南平王睍立。三年,元滅夏,以睍歸,夏亡。
西夏主,十代君,二百餘载。
宋遼金,三下裏,見景依從。
似一點,水浮漚,生生化化。
弄刀兵,何曾見,一日昇平。
繁華過眼如春夢,斷簡殘編說姓名。
西江月
三百餘年宋史,遼金西夏縱横。爭强賭勝弄刀兵,誰解倒懸民命。 富貴草梢垂露,英雄水上浮萍。是非成敗總虛名,一枕南柯夢醒。
龍爭虎鬬無蹤跡 ,剩水殘山自古今。
二十五史彈詞輯注卷第九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