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段 說淸朝

臨江仙

世事滔滔如逝水,興波作浪汹湧,源頭歸結盡流東。

江山依舊在,幾易主人翁。

漫說五胡常亂夏,請看天際長虹,縱橫碧落勢如弓。

彩光誇閃爍,一瞬卽成空。

詩曰

周尋地角與天涯,不見千年帝胄家。富貴榮華何所似,水中明月鏡中花。

水中明月鏡中花,分外姸鮮不染瑕。引得雄心銷白日,常教流血泛红霞。競爭羣逐秦奔鹿,附會喧傳漢斬蛇。回首不堪懷往事,金陵飛燕在誰家。

且把新詩休諷咏,再來說古並談今。鋪張短話成長話,褒貶前人勸後人。流水浮雲無了日,閒花幽草幾回春。功名原是倘來物,成敗誰非枉用心。蓋世榮華鴛枕夢,驚人事業馬蹄塵。光陰荏苒來旋去,天運循環舊換新。虎鬬龍爭分否泰,烏飛兎走遞恒升。青山不老今猶昔,皓月當空缺復盈。玉軫頻調諧妙韵,氷絃細撥奉知音。知音說與知音聽,說罷明朝又說淸。

話說前段講到明京殘破,莊烈殉國,滿淸因吳三桂之請,擁兵入關,乘機竊據燕京,佔主中原。今試敘其興廢始末,上至太祖開基,下至宣統遜位。

淸太祖髙皇帝努爾哈赤者,姓愛新覺羅,其始祖曰布庫里雍順,為女眞之一部分。至太祖始建號稱帝,傳位於太宗皇太極,三傳至世祖福臨,遂主中夏,遷都燕京。傳聖主玄爗、世宗胤禎、髙宗弘曆、仁宗顒琰、宣宗旻寧、文宗弈詝、穆宗載淳、德宗載湉、宣統帝溥儀。自順治甲申,至宣統辛亥,凡二百六十有七載,而中華革命軍光復焉。

大明國,至崇禎,適遭末刼。

李自成,勢猖獗,攻破燕京。

吳三桂,為圓圓,淸廷乞助。

逞私恩,忘大義,無父無君。

北京旣破,闖賊拘吳三桂之父襄,迫令以書招三桂降。時三桂適奉檄自寗遠入援,師次灤州,而家人以招降書進。三桂命入,問曰:聖上如何?曰:已殉國。三桂默然。又問曰:老將軍與老夫人何如?曰:已被囚矣。三桂之態如初。旣而猝問曰:邢夫人無恙乎?邢夫人卽圓圓,乃三桂之愛妾也。家人答曰:已經賊將劉宗敏掠去矣。三桂投袂而起,擊案怒曰:吾不誓殺此賊,以還我圓圓,非丈夫也。遂作書絶父赴滿洲乞師。後雖闖賊盪平,而中華卒為滿淸所佔。暱婦女之私情,置君父於無地,明亡之罪,三桂其一焉。

淸世祖,年六齡,初承父統。

世祖章皇帝,於崇禎十七年甲申登基,改元順治。此為滿淸佔有中國之第一主,在位十八年。

攝政王,多爾袞,奉命南征。

世祖冲齡踐阼,王叔多爾衮攝行軍國事務。

一片石,大鏖兵,闖賊喪魄。

李自成率馬步卒二十餘萬,與淸軍相遇於一片石,自北山橫亘至海,列陣以待。是日大風迅作,塵沙蔽天,攝政王謂其部下曰:此兵不可輕擊,須各努力破此,則大業成矣。及進兵,令軍士呼噪者再。時風已止,各對陣奮擊,李自成大敗,遁走,奔還北京。鑄宮中之金銀器皿為餅,約數千,盡以車載之,送歸西安。北京遂為淸兵所據。

入燕京,肅軍紀,雞太不驚。

淸軍抵燕京,攝政王下令諸將士,不許入民家。由是百姓安堵,雞犬不驚。

葬莊烈,並皇后,官民悅服。

一時間,令薙髮,滿城風行。

攝政王令官民人等,為崇禎帝服喪三日,著禮部太常備帝禮具葬。除服後,復令官民遵制薙髮,一時人心悅服。王遂遣官奏報捷音至燕京。

順治帝,整鑾輿,入主中夏。

依漢人,定限制,有革有因。

大學士金之俊,明時官禮部,順治登極,以原官視事,洊陞樞要,為内大臣,拜大學士,當時與滿淸嚴定限制,如滿漢不准為婚,旗人不得經商營業,以奪民利,王公不得私離京城,内奄出宮者斬之類。其初降時,嘗以十從十不從相要。所謂十從十不從者,卽男從女不從,生從死不從,陽從陰不從,官從隸不從,老從少不從,儒從而釋道不從,娼從而優伶不從,仕宦從而婚姻不從,國號從而官號不從,役稅從而語言文字不從是也。淸主悉允之。

死闖賊,斬獻忠,流寇盡滅。

李闖棄北京,逃回陝西,淸軍躡其後,由河南攻潼關,大破之。闖遂棄西安,由龍駒寨走武岡入襄陽,復走武關,復為淸軍所迫,部衆多降,或逃散。闖賊走咸寗蒲圻,至通城,竄於九宮山,掠食山中,為村民所困,不能脫,自縊死。○張獻忠據成都,殺戮甚慘,川中民盡。乃謀窺西安,盡焚成都之宮室,夷其城,率衆出川北。又欲盡殺川兵,其將劉進忠故統川兵聞之,率一軍逃。會淸軍至漢中,進忠乞降,願為鄉導。至鹽亭界大霧,獻忠適曉行,猝遇淸軍於鳳凰坡,中矢墜馬,伏積薪下,淸軍擒而斬之。降及敗死者,二三十萬人,餘衆悉潰,走川南。

定中原,武功懋,文教又興。

定鼎以來,平羣寇,追明裔,齊晉秦豫,傳檄而定。平江淮,收楚蜀,征浙閩兩粤滇黔,成八旗一統,以彰武功。脩文華殿,令大學士知經筵事,翰林官二員進講。諭宗人府設立宗學,令宗室子弟讀書。編孝經衍義,博採羣書,令天下人識孝治至意。經訓史策,不離左右,以文教。

雖然是,明諸王,後先建號。

順治元年,明福王由崧卽帝位於南京,改元弘光。順治二年,明魯王以海稱監國於紹興,唐王聿鍵稱帝於福建,改元隆武。順治四年,明桂王由榔稱帝於肇慶,改元永厯。然皆為淸軍所困,旋興旋滅,無一能光復舊業者。

遇淸軍,猶如那,風捲殘雲。

天不祿,攝政王,帝始親政。

順治七年十二月,攝政睿親王多爾衮崩,殂於喀喇城,年適三十九嵗。訃聞,帝震悼,詔臣民易服舉喪。

蠲賦徭,禁貢獻,兼又恤刑。

江西進龍碗,漢中、江南、河南貢獻橘柑石榴,帝悉禁絶。首除三餉,都城被兵者,免其賦役。山西被兵,田租僅收其半。江南被兵,免其漕三之一。漢滿諸臣,犯重大事,情應審問者,令在部守候,不免冠帶鎖褻,辱難堪矜恤。秋决諭刑部現在監候罪犯,槪從減等。有應决者,姑緩處决。網開三面,萬民感戴。

汰宮女,淘内監,減脂粉費。

明時宮女九千人,内監十萬人,帝淘汰至三四百人而止。宮中脂粉錢數百萬兩裁減殆盡。

首崇儒,親釋奠,孔聖廟廷。

御寳座,十八年,中外懾服。

東至朝鮮,南至南洋諸國,西至葱嶺外回部,俱歸附入貢。

瑜中瑕,只為着,胡俗風淫。

滿洲史,嘗大書,太后下嫁。

順治帝生母博爾濟吉特氏,有私於攝政王多爾衮,王遂授意於范文程,使倡言於朝曰:攝政王功髙望重,德莫與京,推位讓國於我皇上,不可不有以報之。夫王固皇上之叔父也,今日之事,猶父傳其子也。王旣以子視上,上亦當以父視王。今王新賦斷絃,而我皇太后又寡居無偶。愚意上旣以父視王,今不可使父母異居,宜請王與太后同宮。諸廷臣皆議曰可。於是滿洲史臣,乃大書於其策曰:皇太后下嫁於攝政王。羣臣交上賀表。同時張蒼水先生作滿洲宮詞有云:上壽稱為合卺尊,慈寧宮裏爛盈門。春官昨進新儀注,大禮恭逢太后婚。迨乾隆時,修滿洲史,始塗之以滅其迹,兹事後世遂罕知之者。

内庭中,歡喜佛,獻盡醜形。

案淸内宮,奉有歡喜佛,其像極穢。或婦人裸體,與鰥魚交媾;或作惡鬼狀,裸體屹立,擁抱美婦人;或形似牛,其上有露出陽根之菩薩騎之;或婦人裸體,自背割開,注以馬尾。如是之佛像七八體。又鬼神殿中,奉有惡魔,長一丈三尺餘,人身狗靣有角,與美貌女神作淫狀。又有惡鬼手持凶器,閃閃有光,足下踏有裸體男女二人。是等不可思議之佛像,蓋肇自胡元。元時於幽州建佛母殿,鑄佛裸形與妖女合,卽此可証。

因反抗,曾幾屠,江南諸郡。

南京以下諸郡縣,如揚州、嘉定、江陰等處,猶倔强反抗,負固不服。淸軍曾幾次屠其城。

逞兇殘,傷人道,德累聖明。

名開創,實守成,坐享天賜。

有明之季,滿淸寖强。至太宗皇太極時,内修政治,外急武功,浸浸乎有并吞中國之勢。祭天之夜,嘗夢見明太祖以玉璽親授之。天數攸歸,非偶然也。乃創業未半,身先殂崩。順治帝以冲齡嗣位,適大明有三月十七日之變,京城鼎沸,中夏無主,君亡國破,邊將乞師,天賜之緣,遂坐收漁人之利。論者謂順治雖為開創之主,實與守成等耳。

晏駕時,年纔屆,二十四齡。

或謂順治帝未嘗晏駕,因參透紅塵,削髮入山為僧,以求眞果。《紅樓夢》一書,賈寳玉卽其影也。

淸聖祖,方幼冲,聰明天縱。

名玄爗,世祖太子,改元康熙,在位六十一年。

坐龍庭,繼父統,一代賢君。

山東境,除妖匪,于七匿跡。

登州于七名小喜,本徐鴻儒之餘蘖,順治之季,踞齒牙山為亂,焚刼八邑。聖祖卽位,命都統濟世哈為靖東將軍,以勦平之,又分駐登萊膠三處,以防範海汛。

平西王,執永曆,備藩滇黔。

明永曆帝由榔,為淸兵所逼,奔往緬甸。吳三桂、愛星河等,兩路進攻,直逼緬京。緬酋莽應時懼,送永曆帝至三桂營。三桂見之,初甚倨傲,長揖不拜,帝問為誰,三桂噤不敢對,數問始稱名,帝切責之,三桂伏不能答。左右挾之出,靣色如灰,汗流浹背,後不復見。尋八旗兵,望見永曆帝出,皆呼萬嵗,曰:此眞主也,不如奉此以為不世之功。事將成而洩,三桂大驚,卽輦永曆帝及太子出,以弓絃絞於市,明祚自此斬絶。康熙帝進封吳三桂為親王,備藩雲貴。

尚可喜,耿進忠,並吳三桂。

尚可喜,明降將,進封平南王,備藩廣東。耿進忠,明降將耿仲明之孫,繼茂之子,進封靖南王,備藩福建。

這三藩,太跋扈,漸次削平。

康熙帝於六年親政,以後軍政全權,大半操在强藩之手。粤閩兩藩,各有五十佐領,綠旗兵各有六七千,丁口各有兩萬。吳藩三桂佐領五十有三,綠旗兵一萬二千,丁口數萬,其所選文武官吏,布滿天下。各省督撫提鎭,只知有藩王教令,不知有上諭。帝早慮及尾大難掉,欲漸削其兵柄以遏制之。適尚可喜奏請歸老遼東,以藩邸事務,交其子之信管理。帝遂准其請,諭令撤藩回籍。耿進忠、吳三桂聞之,頗不自安,亦假意奏請撤兵,以探上意。不料竟如所請,吳三桂乃結連尚可喜、耿進忠同時舉兵,自稱為天下都招討兵馬大元帥,旋建國號曰周,改元昭武。蓄髮易衣冠,旗幟皆白,長江以南,率為響應。帝乃用反間計,停撤粤閩二藩,削吳三桂之勢,使無聲援。一靣命將出師,節節進攻。未幾三桂卒,其孫世璠繼立,改元洪化。至康熙二十年,章泰等始收復雲南省城,吳世璠伏誅。康熙十九年,尚可喜之子之信賜死,其時尚可喜已卒。康熙二十一年,殺耿進忠。自此强藩悉滅,主權歸一焉。

靖内亂,兼又能,弭銷外患。

戡台灣,鄭克塽,歸附投誠。

初,鄭成功痛明室之亡,散家財募義兵,力圖恢復。因中原已無用武之地,乃浮海至台灣,逐荷蘭人,據以自立,秣馬厲兵。通商海外,以足餉食。二次進攻中國,由厦門台州諸路而入,東南大震。淸廷與之議和,如朝鮮例,不薙髮,不稱臣,卽不納貢亦可,但求無相侵擾,鄭成功猶不允。會鄭成功卒,其子鄭經亦能繼父之志,為清廷之大患,侵入邊疆。後因部下各將士驕功橫恣,軍機屢失。鄭經卒,其子克塽,年在冲齡,遂降淸焉。

喀爾喀,鄂羅斯,稽顙請附。

康熙二十一年,中原事定,乃决意征俄羅斯,屢敗其師。俄遣使乞和允之,旋與訂尼布楚條約,劃定疆界。二十九年,下詔親征凖喀爾,喀爾喀三汗内附,蒙古主權,盡歸中國所有。

噶爾丹,厄魯特,授首疲兵。

康熙三十五年,帝親征噶爾丹,命皇太子留守京師,大敗其兵於昭英多。三十六年,復征之,噶飲藥自盡。五十九年,大舉入藏,厄魯特兵敗,留兵戍之。

東海外,封琉球,羅刹歸命。

康熙五十七年,册封琉球國王尚敬。

西藏中,立喇嘛,四海來賓。

康熙五十九年,封新胡必爾汗為第六世达賴喇嘛,派滿漢官衆及靑海官兵,送入西藏。

朂吏治,重河工,尊崇理學。

于成龍大吏也,操守淸廉,特加官銜以奬勵之。陸隴其縣令也,學問深醇,薦升科道以委任之。朂督撫以淸愼勤,戒言官以台省箴。○黃河屢决,淮揚橫遭淹没,特遣大吏以修築之,復命閱視海口以疏通之。○升朱考亭配享,賜白鹿洞書院、嶽麓書院懸額。又親御經筵,命儒臣逐日進講,試翰林以理學眞偽論。

厚民生,常蠲免,各處賦征。

如免天津雜稅,減江西浮糧,除蘇松役累,停四川木貢之類。偶有水旱,必全蠲其租。雖無荒歉,亦常輪免天下之賦。

宏著述,羅羣書,文諳中外。

帝重文學,於羣書無所不覽,兼通蒙古、西藏拉丁文字。不獨選韵臨池,炳炳麟麟,足冠千古也。

曉天文,識地理,曆算精明。

西洋代數術,輸入中國,帝與梅穀成互相研究,令天元一術,復明後世。皇輿全覽圖,測量極度,分一度為二百里,經緯線秩然不紊。

稱盛世,歌昇平,臣侍游釣。

名勝區,屢駕幸,六度南廵。

康熙帝二十三年,廵幸蘇州。二十八年,至杭州。三十七年,廵幸五台山,至涿州閱漕河。三十八年,帝奉皇太后南廵至杭州。三十九年,閱化家口攔河壩。四十一年,復幸廵五台山,廵視子牙河。四十二年,復南廵至杭州。是年又廵幸塞外兼廵太原。四十四年及四十六年,又南廵至杭州。四十七年,廵幸畿甸。四十九年,又幸五台山兼廵塞外。五十年,廵視通州河堤。

文字獄,曾兩興,殺戮太酷。

浙江湖州莊胤城,以私刻明史,凡書内有名之人皆坐誅。又江南沈天甫、呂中、夏麟奇等,選逆詩二卷,詭稱黃尊素等百七十人作,陳濟生編集,故明大學士吳牲等六人為之序。沈天甫使夏麟奇詣吳牲之子中書吳元萊所,詐索財物。吳元萊察其書,非父手蹟,控於廵城御史以聞。帝以奸民謀叛,誣陷平人,大干法紀,下所司嚴鞫。沈天甫等皆棄市,其被誣者,悉置之不問。

失好生,損盛德,有玷聖明。

性倜儻,擅風流,狐綏衛女。

衛女,係京城雜貨店主衛大胖子之妾,聖祖微行,見而艷之,以重金購取入宮為妃,後生胤禎。

易東宮,妃格格,大悖人倫。

康熙四十七年,廢太子胤礽,踰年復立之,五十一年再廢之,禁錮咸安宮。太宗皇太極之幼女七格格,帝寵愛之,收納為妃。

御寳極,久且長,六十一載。

駕崩時,諭傳位,四子胤禎。

胤禎嗣位,改元雍正,在位十三年,廟號世宗。

雍正帝,塗御書,千古疑案。

聖祖兩廢太子,儲位未定。及疾革,召皇世子胤禎至,旋駕崩。遺詔内有塗改之迹,諸皇子咸懷怨憤,謂其寳位實係篡奪而得。以致骨肉相殘,株連甚廣。

兄弟間,失友愛,情傷脊鴒。

塞思黑,阿其那,名弟以畜。

塞思黑,滿洲語曰猪,帝以其名弟允禟。阿其那,滿洲語曰狗,帝以名其弟允禩。

取人頭,血滴子,實駭聞聽。

帝嘗陰蓄飛檐走壁之士數十,專以邏察人之陰謀。製有利器,形圓如斗,俾邏者㩗之以行,遇有怨仇陰謀者,卽以器罩其頭上,用機一撥,其頭立斷入斗内,㨗飛而去。雖大衆圍坐,亦倉卒不及覺也,一時咸憚之,因名其器曰血滴子。

文字獄,汪與曾,各正其罪。

雍正三年,汪景祺以作西征隨筆,其詩中認為有謗訕聖祖仁皇帝語,詔大逆不道罪論斬。○雍正七年,湖南生員曾靜,以書投川陝總督岳鍾琪,勸其同謀舉事,鍾琪以聞,詔刑部拘提曾靜質訊。曾靜供稱因應試州城,得見呂留良評選時文,内有論夷夏之防,及井田封建等語,又與呂留良之徒,嚴鴻達、沈在寛等往來投契等語。遂命往搜呂留良、沈在寛、嚴鴻達等家藏書籍,所獲日記等書,並其人一併解部。帝以呂留良等之罪,更在曾靜之上,旋將呂留良、嚴鴻達,及留良之子呂葆中,皆剉尸梟示,子孫遣戍,婦女入官。沈在寛凌遲處死,曾靜減等治罪。

年羹堯,遭滅族,太不徇情。

大將軍年羹堯,立功靑海,位髙望重,諸廷臣多忌之。雍正三年,議政大臣等,交章彈劾,舉其大逆之罪有五,欺罔之罪有九,僭越之罪十六,專擅之罪六,貪黷之罪十八,侵蝕之罪十五,殘忍之罪四。帝不審其是非,令自裁,其父遐齡,以老恕死,子年富立斬,其有匿養年羹堯子孫者,以黨附逆叛例治。

待臣下,似寡恩,上同漢景。

漢景帝居心刻薄,殺戮功臣。

振乾綱,除積弊,不失英明。

如錢糧奏銷弊,驛遞抑勒弊,編審增減弊,帝皆髙懸厲禁,明定條文。

定儲位,勘密封,傳為家法。

帝以立儲預立,每起爭端,遺命終非正軌,乃以密書對勘之法,使後世子孫遵為定例,而建儲之流弊,遂自此絶。

考試官,翻舊制,專任責成。

舊制鄉會兩試,一房有二考官,積久不相鈐制,朋比更易瞻徇,帝則專任責成,毋使推諉。自是選拔皆眞才,而科場之隱弊悉除。

覺迷錄,詔頒行,明申大義。

帝以草野之弊,在無是非,特頒行大義,覺迷錄,以申儆之。

朋黨論,嘗御製,誥誡廷臣。

帝嘗製朋黨論,以誥誡廷臣,使毋私好惡。

革隸籍,並削除,山西樂籍。

隷籍,如甯國世僕,徽州伴當,與蘇州丐屬之類。

升棚民,兼開脫,紹興惰民。

詔江西、浙江、福建等處棚民,與廣東濱海蜑户,皆編為氓。

四海内,不揚波,祥光迭見。

蠻貊邦,稱中國,復出聖人。

雍正馭世,瑞芝迭生,祥雲屢見,海不揚波,荒服無疾風苦雨,謂中國聖人復出。

十三載,馭中華,萬民樂業。

十三年八月己丑,帝崩,壽五十有八。

淸髙宗,名弘曆,繼統為君。

髙宗嗣位,改元乾隆,係世宗之第四子。

頒經史,訪遺書,特設宗學。

乾隆元年,頒十三經、二十一史於各省會及府州縣學,又設盛京宗學,及覺羅學。六年,命採訪遺書。

煥文章,定禮樂,鳴盛和聲。

定禮制,如帝祈穀,后躬桑,殿賜脯,鄉飲酒,諸臣入覲,藩服來賓之類。樂章,如辨五六上工尺之音,叶宮商角徴羽之律等。

抒民困,蠲賦征,釐剔漕弊。

乾隆十年,命江南釐剔收漕積弊。十一年,詔普免各省錢糧一次。

揚國威,苗回凖,諸部悉平。

乾隆十九年,凖部阿睦爾撒納來降。踰年,凖部内亂,命阿睦爾撒納等取之。二十四年,兆惠等撫定喀什、噶爾二城,回部平。三十年,烏什回人作亂,命明瑞、阿桂等,前往平定之。

金川亂,整王師,㨗告阿桂。

乾隆四十一年,阿桂克噶爾厓,金川之亂悉平。

征山東,舒赫德,剿平王倫。

乾隆三十九年,山東王倫作亂,舒赫德等剿平之。

孫世毅,征安南,阮氏入瑾。

乾隆五十三年,帝命孫世毅征安南,踰年封阮光平為安南國王,五十五年入覲。

林爽文,亂台閩,勢蹙就擒。

乾隆五十二年,福建林爽文作亂,延及台灣。帝命福康安、柴大紀等往討。踰年林爽文就擒,台灣平。

降緬甸,服暹羅,鄭昭入貢。

乾隆三十二年,命楊應琚以兵入緬甸。三十三年,又命傅恒為經略進剿之。三十四年,緬人請和,乃班師。乾隆四十六年,暹羅鄭昭入貢。

收全藏,廓爾喀,命將往征。

乾隆五十六年,命福康安等往征廓爾喀。五十七年,福康安入後藏,並定西藏達賴喇嘛繼世法。

張殺伐,兼懷柔,威恩並用。

法先王,時猶豫,東狩南廵。

乾隆十三年,帝奉皇太后東廵至濟南。十五年,奉皇太后廵幸開封。十六年,奉皇太后南廵至杭州,祭禹陵。是年復廵閱蔣家壩至泰安府。二十二年,奉皇太后二次南廵至杭州。二十七年,奉皇太后三次廵至海寧。三十年,奉皇太后四次南廵至杭州。三十五年,帝廵幸天津。三十六年,奉皇太后東廵謁孔林。四十一年,又奉皇太后廵幸山東。四十五年,奉皇太后五次南廵至海寧觀潮。四十九年,帝六次南廵至海寧。五十五年,廵幸山東。五十七年,廵幸五台山。五十九年,廵幸天津。

駐蹕地,多品題,碑鐫御筆。

帝廵遊所至之地,或賦詩,或題額,或製碑文。足跡所經,莫不留傳御筆。

幸海寧,嘗屈駕,陳氏門庭。

或云,乾隆帝係海寧陳氏所出。初,雍正帝未登極時,與陳氏相善。會兩家各生子,其嵗月日時皆同,雍正帝聞之大喜,命抱以來,其妃竊易之。久始送還,陳氏視之,竟易男為女,遂力秘之。

昭雅化,應運生,熈朝人瑞。

乾隆之季,有六世同居、七世同居、八世同居、九世同居者。又有翰林院臣一百另二嵗,五世同堂。均給賜熈朝人瑞匾額。

寵和珅,亂國政,暮嵗倦勤。

和珅本滿洲官學生,應役鑾儀衛以選舁御轎。帝見其儀度俊雅,因詢其出身,奏對稱旨悅之,擢充總官,累遷至軍機處行走,拜大學士。乾隆之季,盗弄權柄,以致吏風日壞,釀為亂堦。康、雍、乾三世之積德累功,幾於喪敗垂盡。

文字獄,鍳先朝,矯枉過正。

王錫侯,改字典,罪及疆臣。

江西新昌舉人王錫侯,删改康熈字典,另刻字貫。帝命交刑部審訊治罪。江西廵撫海成,曁藩臬各官,均以失察褫其職。

胡中藻,沈歸愚,以詩遭戮。

湖南學政胡中藻,故鄂爾泰門生也。初,鄂爾泰、張廷玉二人,互相齟齬,彼此攻訐,帝聞而惡之,嘗引世宗朋黨論以為戒。已而鄂爾泰卒,張廷玉亦乞休去,而兩人門下之在朝列者,尚傾軋不已,亙目為宵小。適胡中藻所著《堅磨生詩集》中有記出西林(謂鄂爾泰)第一門之句,又用讒舌靑蠅等語,以隱斥廷玉。而鄂爾泰之姪鄂昌,與中藻往復唱和。時帝方深怒兩黨門户之見,積久未除,因欲借文字之獄,以一儆百,乃挑剔中藻集中詩句,指為悖逆詆毁之証。又以鄂昌本滿人,而所作塞上吟,乃稱蒙古為胡兒,沾染漢人習氣,斥為喪心病狂。先後逮問,廷議坐中藻大逆律論磔,詔改棄市。以鄂昌等負恩黨逆賜死。○江南沈歸愚,前禮部尚書也,其錄咏黑牡丹詩,有“奪朱非正色,異種亦稱王”之句,死後戮尸,以正其罪。

一柱樓,含譏刺,子孫罹刑。

已故浙江舉人徐述虁,注一柱樓詩,其詠正德杯有云:大明天子重相見,且把壼兒擱半邊。帝謂壼兒卽諧音胡兒,又有“明朝期振翮,一舉去淸都”之句,帝謂其顯有欲興明朝去淸朝之意,命戮其尸,子孫處斬。

勤政殿,立嗣君,退閒禪位。

乾隆六十年九月,帝御勤政殿,召皇子皇孫王公大臣入見,宣示立第十五子嘉親王顒琰為皇太子,以明年丙辰為嗣皇帝嘉慶元年也。

享髙年,臻上壽,駕始遐昇。

乾隆帝退位後,尊為太上皇帝,於嘉慶四年正月晏駕,壽滿九旬。

嘉慶帝,初改元,白蓮教反。

川陝中,曁湖北,草木皆兵。

嘉慶元年,白蓮教徒作亂,聚衆戕官。教首齊林之妻王氏,起於襄陽,孫士鳳、徐天德、冷天祿起於四川,張士龍、張漢潮、張天倫起於陝西,大有席捲西都諸省之勢。

九年内,衆教徒,蔓延五省。

川陝鄂楚豫五省,皆被教匪蹂躪。

擒巨魁,荀文潤,亂始敉平。

白蓮教徒,自嘉慶元年紛起於四川、湖北,馴至陝西、湖南、河南,九年之内,蔓延五省。湖廣總督畢沅破之於靑河口,南充知縣劉淸破之於方山,巴江虁州千總羅思舉破之於豐城,將軍額勒登保破之於雲陽,將軍德楞泰破之於通江,福寧總兵朱射斗破之於儀隴,甘州提督楊遇春破之於大池壩龍洞溪,先後斬擒教首之妻齊王氏、張天倫、王三槐、姚之富、羅其淸、張漢潮等,待荀文潤、羅思蘭等就擒,亂始平。

天理教,李文成,旋興旋滅。

河南天理教,卽白蓮教之變名也,其魁首李文成,與直隸之魁首林淸,暗中糾合,賄通内侍,將乘帝幸木蘭秋獮時,伏莽行在。謀定,滑縣知縣探聞消息,急捕李文成,斷脛下獄,其黨刼出之,戕官起事。於是直隸之長垣、東明,山東之曹縣、定陶、金鄉,同時殺官圍城。後被提督楊遇春擊敗於道口鎭,進圍滑縣。李文成突圍而走,總兵楊芳追之,伏騎白土岡。是時李文成又招黨四千入輝縣山據司寨,楊芳誘之出,佯敗走,至伏處還擊,大敗之,李文成自燔死。旣而山東教首朱成貴亦伏誅。

擾京城,闖宮禁,林淸就擒。

李文成起事後,直隸天理教首林淸,先遣其黨二百人,伏内城,藏兵械,混酒肆中。日晡,乃分乘東西華門,以白帽為號,太監劉全引其東,髙福廣引其西,閻進喜為内應,林淸則自居黃村,以待援師之至。時入東華門之甲,為護軍關門格拒奔散,其入西華門者,凡八十人,獨反關以拒滿兵。惟以路徑不熟,雖明知大内在西,却悞由尚衣監文頴館斬關而入,至隆宗門,卒為侍衛所閉拒,竟不得入。其由東華門進者,亦為太監常永貴殿斃二人於蒼震門中。皇子等在上書房聞變,皇次子緜寧,急命取撤袋鳥銃腰刀至,斃手執白旗攀垣欲登者數人。俄而衛兵自神武門入,遂相擊於中和殿門外。薄暮大雷雨,林衆觸電死者數人,餘多被俘,並獲内監數人,又續獲林淸,皆就戮,無一免者。是役也,緜寧以功封智親王,後遂繼承大統。

剿海盗,李長庚,中礟喪命。

海盗蔡牽、朱濆等,橫行浙閩海道。浙江提督李長庚剿擊之,大捷,牽勢稍殺。後朱濆為許松年所殲,李長庚追擊蔡牽於粤海,中礟陣亡。

邱良功,雪仇憤,蔡牽船沉。

李长庚死,帝命禆將邱良功嗣為浙江提督,與福建提督王德祿合剿蔡牽,以為李長庚雪仇。二人旋合擊蔡牽於定海之漁山,俱乘上風。蔡牽懼,向東南敗走,轉戰至綠水深洋。逼攻之,血戰一晝夜,賊夥黨舟,皆為諸鎭所隔,不得救援。蔡牽知不免,舉礟自裂其船沉於海,餘黨悉降。

苗民叛,擾湖南,週年始定。

嘉慶元年,命福康安督七省官兵征湖南苗,與苗相持一年有餘,勞師費財,始行平定。旋命湖廣總督畢沅循撫苗寨,淸理苗民地畝給還耕種,而苗民咸伏地感泣,各安生業。各省兵馬,亦次第撤回。

汝光間,曁頴亳,捻匪橫行。

嘉慶十九年,河南汝光一帶,及安徽頴亳等處,紅鬍匪徒,日聚日衆,橫行日甚。每一股謂之一捻子,小捻子數人數十人,大捻子一二百人不等。其首領係王妮子、李東山、馬大振三人。旋命方受疇等捕之。

雖然是,廿五年,亂無寧嵗。

論宸衷,也不失,明順慈仁。

初秉政,除巨奸,和珅下獄。

帝受内禪三年,髙宗居太上皇之位,猶訓政遵行,是以恭己無為,父臣不改。迨上皇崩,乃下巨奸和珅於獄,籍其家,宣其罪於天下。

體好生,停秋讞,申禁非刑。

帝仰體髙宗法外之仁,曾停辨讞並申禁地方官秋擅造非刑。

伊犂内,謀屯田,給牛開墾。

命伊犂廣開屯田,其無耕牛者,悉官給之。

遇凶年,急民食,祈雨步行。

頒官箴,十六章,嚴整史治。

遏漏巵,禁鴉片,訂定章程。

嘉慶十五年,嚴禁鴉片入京城。二十年,訂定禁鴉片章程。

庚辰嵗,離北京,木蘭秋獮。

獮音線,秋狩也。○嘉慶二十五年庚辰,秋七月壬申,帝秋獮木蘭。戊寅,駐避暑山莊不豫。己卯,大漸,遂崩。在位二十五年,享年六十有七,諡曰睿,廟號仁宗。

皇駕崩,詔傳位,次子緜寧。

林淸闖宫之亂,皇次子緜寧,曾殪賊首數人,立有大功,故遺詔立之。卽位後,改元道光,又改名旻寧。

道光帝,初改元,回亂旋定。

回民張格爾者,故回酋大和卓博羅尼都之裔也。博羅尼都,當乾隆初,以叛被誅,其子薩木克,自巴達克山逃匿敖罕。有三子,次卽張格爾,以誦經祈福,傳食部落。回人假餽和卓之名,歛財聚衆,時有譌言。會南路參贊斌靜荒淫,失回衆心,張格爾始糾布魯特數萬寇邊。有頭目蘇蘭奇入報,為章京綏善叱逐,蘇蘭奇憤走出塞,遂與張合。領隊大臣色普徴額率兵敗之,張格爾遁。道光八年,始就擒。

那川番,又變叛,命將往征。

道光二年九月,四川果洛克番人作亂,旋命提督桂涵督兵討平之。

臺灣亂,曾遣師,征平兩次。

道光六年,台灣黃文潤、李迪等作亂,旋卽平定。二十四年,洪協等又亂,被擒伏誅。

諸猺民,復倡叛,此仆彼興。

道光十二年,猺人趙金龍作亂,命盧坤討之,旋盪平。十六年,湖南武岡猺作亂,尋就肅淸。二十七年,猺人又亂,官兵討平之。

英吉利,為禁烟,興兵犯粤。

道光十九年,詔各省厲行鴉片烟之禁,簡放林則徐為欽差大臣,查辦廣東海港事宜。林至粤,嚴捕華商之業烟不悛者,戮於外國商館之前,限三日内,將所存鴉片,盡行交出。英商不從,林怒,乃捕其洋行買辦等,且行封艙之令,並令水軍嚴守口門,斷絶交通,以絶其糧道。英商大困,旋獻出鴉片二萬另二百八十三箱,悉焚之於虎門海岸。踰年,英人以索鴉片價為詞,興兵犯粤。

林則徐,嚴戰備,屢却英軍。

道光二十年,英陸軍統將義律,海軍統將伯冷麻,率海陸軍一萬五千人,軍艦二十六艘,直犯澳門。其時林則徐已任兩廣總督,大修戰備,命火船乘風攻燒英艦,英軍敗績。屢次進攻,終不得逞。

英統將,變方針,移師攻浙。

英統將義律等,以廣東有備,乃改變方針,駛入福建厦門,又不利。旋攻浙江,陷定海,進錢塘,攻乍浦。其時各處營務廢弛,毫無戰備,故到處不戰自潰。

進錢塘,陷定海,政府罪林。

定海陷,警報至京,頑固派多造蜚語中傷林則徐。帝為所惑,因革林則徐職,留粤聽勘,旋遣戍伊犂。

派琦善,與議和,條件難認。

林則徐革職後,命琦善往代,乃與英人議和。其提出條件有六:(一)賠償烟值;(二)開放廣州、福州、厦門、定海、上海五處為商埠;(三)國際交涉,行平等禮式;(四)賠償兵費;(五)不得以秘密烟商,累及無辜英商。(六)盡裁洋商浮費。又見琦善庸懦易欺,更於六條件外,提議割讓香港。琦善不敢遽諾,英人遂以兵威脅之。

那英軍,復進薄,廣州省城。

英統將義律等,見和議不成,乃於二十一年二月,攻陷橫當虎門各炮台。四月二日,英軍大隊進攻,我國水師覆敗。翌日上陸,進圍廣州。其時弈山方代琦善督粤,大恐乞和,爰再訂休戰條約。卒以賠償烟值,割讓香港,二事决裂,英軍乃率艦北犯。

和局裂,陷厦門,復陷鎭海。

吳淞殘,鎭江破,和約始成。

和局不成,英人乃北犯厦門,攻陷沿海各炮台。又犯寧波,陷鎭海,旋率艦隊抵吳淞。守兵不敢接戰,棄炮台而遁,英軍乃進取上海。江南提督陳化龍苦戰,沉英艦二艘,卒中彈身亡,上海遂陷。於是直逼鎭江,副都統海齡死之,城遂破。復乘勝進攻南京,上游各省大震。杭州將軍耆英、兩江總督牛鑑、浙江廵撫劉韻珂合詞上疏,請與議和。政府遂以耆英、伊里布、牛鑑三人,同為議和全權大臣,便宜行事。其所訂條約,共十三欵,大旨盡如英人之要求,是謂南京條約。自此割讓香港,並開放廣州、厦門、福州、上海、寧波五口,為外人通商居住之地,鴉片戰爭,至此終局。割地賠欵,開放口岸,俱自此始。

香港讓,五口開,主權喪盡。

纔弭平,那外患,内亂又興。

洪楊輩,起廣西,共謀革命。

道光二十七年,洪秀全與馮雲山、韋昌輝聚衆二千餘人,約期舉事。桂平知縣賈令寧,先期探悉,捕洪秀全等,籍其軍器,送潯州獄。廣西廵撫鄭祖琛耄而昏,嗔其多事。知府顧元愷伺其意,不審訊而釋之。秀全等回廣東,聚衆益甚,楊秀清、石達開等復歸之。至三十年,起事於廣西桂平縣之金田村,洪秀全率衆數千,襲破平樂府,楊秀淸率衆數萬,攻鬱林北流縣,武舉金廷彪又率義勇千餘人來援,聲勢大振。尋陷永安等數城,四方多起應之。

三十年,御駕崩,四子繼承。

帝崩,皇四子弈詝卽位,以明年為咸豐元年。

咸豐帝,紹箕裘,乃文乃武。

帝仰承家法,履信書屋,積有卷帙詩文。而外練藝習勞槍法二十八勢,宣宗賜名曰棣華協力。刀法十八勢,宣宗賜名曰寳鍔宣威。其在潛邸時,乃文乃武,固與宣宗成皇帝有默相契合者。

初改元,遭世亂,太平軍興。

咸豐元年閏八月,洪秀全入永安州,建國號為太平天國,秀全自為天王,封楊秀淸為東王,蕭朝貴為西王,馮雲山為南王,韋昌輝為北王,石達開為翼王,洪大全為天德王,秦日綱、羅亞旺、范連德、胡以胱等,各各稱丞相、軍師等職。

全州陷,由廣西,侵入湘境。

咸豐二年四月,太平軍陷全州,五月陷道州,旋攻桂陽及郴州,復陷之,直趨長沙,進陷岳州等處。

曾國藩,未終制,在籍練軍。

太平軍旣陷岳州,盡得吳三桂時所遺軍械,進攻漢陽陷之,十二月進攻武昌。時太平軍蔽江而東,所過披靡。咸豐帝乃起丁憂在籍侍郎曾國藩,治團練駐長沙。國藩提袂而起,仿明戚繼光編束隊伍法,創為湘勇營。其制每營五百人,擇官紳誠樸者,日事訓練,湘勇遂以勁旅稱。

失武漢,下九江,並陷安慶。

咸豐三年正月,太平軍東下取蘄黃,順流攻九江,安慶唾手而得下,又東下圖江寧。

陸建瀛,為眷屬,獻出金陵。

太平軍東下圖江寧,總督陸建瀛,先期使人送眷屬回里,半途為太平軍所擄。詢係陸建瀛眷屬,迫令獻出金陵放還之,陸建瀛不能忘情於其妻妾,遂獻出金陵,易服夜遁。

上尊號,洪天王,南京正位。

金陵旣下,羣請天王秀全正大位,上尊號,俾天下知所趨向,秀全納之。

設官階,立制度,革故鼎新。

天王卽登大位,升江寧為天京,柴燎上帝大赦,立賴氏為皇后,子福瑱為太子,設六官,立朝儀,制法律,設學校,進楊秀淸等軍師、丞相、主將、將軍職,其餘文武人員,封賞有差。

定新曆,編新軍,兼開科選。

以三百六十六日為一年,有閏日,無閏月,每七日一禮拜,讚美上帝。設髙座說法,謂之講道理。其軍制每軍一軍帥,統五師帥,一師帥,統五旅帥,一旅帥,統五百長,一百長,統十司馬,萬二千五百人為一軍,而總之以監軍,行省文武將帥各一,文方伯,武主將,佐將副之。縣為令,州為牧,府為太守。開科選士,一時赴試者,二萬餘人。

論規模,也宏遠,惜不同心。

正位後,未北征,諸王先亂。

韋昌輝,矯洪命,殺楊秀淸。

東王楊秀淸,素以洪天王為贅疣,久欲行篡,惟懼沛王羅大綱。大綱多謀善戰,功亦最髙,屢勸天王親自統帥北伐。時秀淸方專權,不納其議,忌之愈深。會大綱有疾,秀淸乃使醫毒殺之,自此驕恣愈甚,令其部下呼萬嵗。賴漢英等積不能平,密助天王,召韋昌輝、石達開令圖之。昌輝先至,秀淸招之飲,昌輝於飲次刺殺之,盡殺其黨至二千餘人。達開至,責昌輝太酷,昌輝至,將殺達開,達開縋城夜遁,昌輝盡殺其妻子女。秀全懼,密諭秀淸黨攻殺昌輝。

曾胡向,左彭楊,乘機克復。

曾國藩、胡林翼、向榮、左宗棠、彭玉麟、楊載福,皆為太平之勁旅,先後克復所陷城池,不下百餘。

李鴻章,曾國荃,效死淸廷。

皖湘鄂,並江南,捻匪又起。

袁甲三,張撻伐,曾立功勲。

咸豐三年,捻匪初稱亂於淮河,袁甲三駐臨淮關剿之,殄戮甚衆。自此連擾亂安徽、江南、湖南諸省之地,無不蔓延,至同治初始剿平。

廣東省,虐洋商,聯軍麕至。

葉名琛督粤,一味輕視外人,擅捕入英籍之華民,兼毁英旗。英領事巴夏禮以為有意相辱,遂攻省城,陷之,後因兵力單薄,回國請兵。粤人見英兵退去,爭起暴動,縱火焚燒洋房。凡美、法、英各商舘,及十三家洋行,一切燔燒殆盡,致動各國公憤法則。以廣西前曾戕殺彼國牧師,求償未得,且與英有同盟之誼,遂與英聯軍來粤問罪。

葉名琛,被擄去,辱國辱身。

英法聯軍至粤,同貽葉名琛書,約期會議償欵,美領事亦以毁屋失財,移文責償,皆置之不答。將軍、廵撫、司道,見事急,就商戰守,亦怡然若無事。聯軍復貽最後通牒,仍置不答。於是聯軍襲據海珠砲台,進陷廣州,擄葉名琛去,囚之於印度加爾格答,百般侮辱,越年餘病死。時人惡其辱身辱國也,為之歌曰:不戰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

第一次,陷大沽,天津定約。

聯軍旣擄葉名琛以去,復統軍北犯大沽,攻陷之。政府以東南半壁,戰禍方劇,不敢久開外衅,乃命大學士桂良、尚書花沙納為全權大臣,赴天津與英、法兩使會議。兩使各出其擬就條約,迫令畫押,始肯罷兵。桂、花二人,據實入奏,政府以内憂外患交逼而來,不得已,竟如其請。英約凡五十六條,法約凡四十二欵,未經雙方談判,卽照預定條約签押,喪失國權,恥辱殊甚。此謂無談判之天津條約。

圓明園,被焚燬,二次約成。

咸豐九年,英以普勒司為中國駐使,法以把爾特隆為中國駐使,聯翩來北京,並交換御筆批准之正式條約。行抵白河,為我國大沽守將僧格林沁所阻,致起爭端。英艦隊長,炸毁我河中守備,我軍還擊,沉其炮艦四艘。英、法政府聞之大怒,復聯軍深入,先取舟山為根據地,復進兵攻陷大沽,要求增開天津為商埠,並償英、法軍費八百萬両。清政府不肯承認,於是進逼京城陷之,咸豐帝北幸熱河,留恭親王奕訢為全權大臣,便宜行事。聯軍復焚毁圓明園,累朝羅致之精華,盡為英、法之戰利品。後經俄使調停,就北京訂定條約,英九欵,法十欵,賠欵割地,惟人所欲,實外交上之傷心史也。

劃邊界,俄羅斯,蠶食上國。

璦琿城,訂條約,損失非輕。

初,俄人通商,惟恰克圖一處,自五口通商後,俄人乘隙,大改康熈時尼布楚條約。咸豐三年,行文中國,謂自黑龍江格爾必齊河上流以達於海,未設立界標,卽屬未定之地,請派員商議。蓋俄人乘中國多事,已於黑龍江北岸設兵屯守。四年,復以艦隊順黑龍江而下通過璦琿,中國官吏止之不得。五年,弈山與木喇福等會議界務,俄欲以黑龍江及烏蘇里江為界,不諧而罷。後弈山懾俄之兵威,於八年四月,竟與俄訂約於璦琿城,舉黑龍江、大興安嶺以南之地,割讓於俄。九年,英、法聯軍陷北京,俄使出為調和,大局定後,俄使自負有斡旋之功,牽烏蘇里以東至海濱之兩國公有地為報償。十年十月,又增訂續約十五條,將烏蘇里河以東之地,全送於俄。自此俄國在東方之勢力益雄矣。

淸政府,當是時,内外交迫。

皇駕崩,將寳位,傳於載淳。

帝崩於熱河,享壽三十一嵗,在位十一年,諡曰顯皇帝,廟號文宗。太子載淳卽位,改元同治。

同治帝,方幼冲,兩后聽政。

曾國藩,深任用,節制諸軍。

帝嫡母鈕祜祿氏,尊為慈安皇太后,生母那拉氏,尊為慈禧皇太后,以帝年少,俱垂簾聽政。

先遣派,李鴻章,赴援上海。

初,上海官紳立會防局,議結外國兵助剿,請清政府得允行,至是又僱備船隻,至安慶迎援師。時曾國藩適駐安慶,遂保奏道員李鴻章。遂付以江蘇事,令至淮上,召募得八千人。國藩定為營制,選將官,以湘軍之良教之,名曰淮軍。李鴻章率程學啟等乘輪東下,時太平軍已為英、法、美各國軍擊退,李鴻章乃營於上海城南。未幾,詔以李鴻章署江蘇廵撫,先後克復蘇州、常州各地。

專責成,曾國荃,克復江寧。

曾國藩之弟曾國荃,於同治元年,破太平軍於和州,奪梁山關。嗣又與彭玉麟攻金柱關克之,遂復蕪湖。又攻秣陵關克之,進逼江寧,駐軍雨花台。太平忠王李秀成,侍王李世賢,率師來援,擊走之。同治二年,曾國荃攻雨花台,拔九壘,敵勢大挫。三年正月,攻克锺山天保城,遂圍江寧,六月克復之。

更命那,左宗棠,平定兩浙。

曾國藩保舉左宗棠以兵部郎中,襄辦軍務。咸豐之季,兩浙為太平軍所縻爛,乃於同治元年,命左宗棠收復兩浙。自婺源進攻大破之,先後收復杭州、金華、嚴州、紹興諸屬。

太平軍,當此際,如扇撲螢。

事勢急,洪天王,仰藥自盡。

曾國荃圍江寧,城中糧絶,城垂危。洪天王仰藥死,遺命以太子福瑱嗣位,忠王李秀成輔國。

江西軍,伺要隘,擒洪福瑱。

江寧旣破,洪福瑱走廣德。鮑超又大敗之於許灣,黃文金挾福瑱走浙江之淳安。又為浙軍黃少春所破,文金死,福瑱輾轉走廣信。江西軍席寳田率輕兵緊躡其後,至石城,俘斬過半,又伏要隘以伺之,卒擒洪福瑱於荒谷中。械送南昌,磔於市。天王之兄卹王洪仁政,弟干王洪仁玗,及黃文金之弟昭王黃文英等,悉為席寳田所擒。於是太平遺衆,僅存李世賢、汪海洋入閩一股矣。

自此後,太平軍,踪跡淨盡。

諸捻匪,與回亂,相繼戡平。

同治四年,官軍蕩平太平餘衆於廣東嘉應州。六年,鮑超大敗捻匪於中隆河,是年東捻平。踰年,西捻又平。○同治初,甘肅回民滋事,雲南回民亦同時倡亂,戕殺總督潘鐸,嗣據烏魯木齊反,都統平瑞等死之。同治七年,左宗棠檄劉松山收撫鎭靖堡,官軍遂得專剿回匪。踰年,陝西境内回匪平。又踰年,官軍攻破金積堡,甘回平。十一年,雲南杜文秀自殺,回亂肅淸。

淸政府,内顧憂,到此終結。

論起來,同治帝,也算中興。

内亂靖,對外交,猶有遺憾。

俄羅斯,竟乘隙,據伊犂城。

初,俄乘中國有事,漸蠶食邊界。卡倫外甌脫地,及哈薩克、布魯特諸部,伊犂塔爾巴哈台,遂與逼處。迨同治十年,俄以兵入據伊犂。

雲南境,殺英人,土民排外。

同治十三年,雲南騰越土民,殺英探險隊瑪加理數人。英公使與總理衙門交涉,幾釀戰禍。

焚教堂,斃教士,案起天津。

同治九年,天津人民,毆斃法國教士,焚毁教堂。法使請以府縣官抵償,不許,旋有兵船至津,欲以兵威恫嚇。經曾國藩再三道歉,始得定議,正法滋事人民十五人,軍流二十一人,天津府縣官皆遣戍。

大婚後,乾淸宮,終嵗獨宿。

同治十一年,行大婚禮。皇后阿魯特氏,才德兼備,頗稱帝意。慈禧太后,以偏愛慧妃,故不慊意於阿魯特后,且時常語帝曰:慧妃賢明,宜加靑眷,皇后年少,未嫻禮節,毋輙至中宮,致妨政務。又使内監時復監視,帝大不懌,故終嵗獨宿乾淸宮。

致起居,多不律,宿娼微行。

帝獨居乾淸宮,與内奄為伍,因私出外城,至各窰子宿娼。

受瘡毒,出天花,遽然殂逝。

年十九嵗,在位十三年,無嗣。廟號穆宗,諡曰毅。

廟堂中,及草野,議論紛紜。

帝宿娼,久受瘡毒,又值出天花痘,慈禧太后聞之,不為治。或云慈禧后因安得海之死,恨帝入骨,遂因其病,而使人鴆殺之。一時朝野,皆議論紛紜,謂帝遽然崩駕,生死不明。然終懾於慈禧太后之勢力,莫能窮究其底蘊。按安得海,慈禧太后之嬖倖内監也,帝恥其所為,故使出京,而授意於山東廵撫以殺之。

那拉氏,立幼君,貪圖干政。

遂徑行,將載湉,繼統為君。

那拉氏,卽慈禧西太后也。后利幼主無知,仍可垂簾聽政,故立醇親王奕譞之子載湉,承繼文宗顯皇帝為子,入承大統,為嗣皇帝。

光緖帝,初踐祚,民康物阜。

略新疆,西南北,諸路悉平。

光緖二年,官軍收復烏魯木齊,新疆北路略定。踰年,又克吐魯番,復新疆南路東四城,旋克西四城,新疆諸路悉平。

瑪加理,被戕殘,烟臺訂約。

同治十三年,雲南土民,殺英國探險隊瑪加理等,英人指為大吏所主使,要挾多端。迨光緖二年,李鴻章始與英人訂約烟台,此案遂結。

收伊犂,曾紀澤,奉使俄京。

伊犂卽為俄據,政府乃以崇厚為全權大臣,往俄國交涉,僅返伊犂城部,忒克司河上流地域,俄仍占據,且我國須償兵費五百萬,政府否認之,幾至開戰。後經英人戈登出作調人,始得和平解决。旋派曾紀澤為欽差大臣,赴俄京另訂新約,允償俄費九百萬盧布,俄許以特克斯河流域返還中國,於光緖七年正月,條約成立,其條文凡二十欵。

日本國,滅琉球,東鄰漸逼。

琉球為我屬國,光緖五年,日本滅之,夷為冲繩縣。

平朝鮮,吳長慶,執大院君。

光緖八年,朝鮮内亂,命吳長慶督兵往平之,執大院君歸,以安置保定。

越南地,與法爭,終歸割讓。

越南為我之屬國,法人久思吞之,經營不遺餘力。光緖九年,越南與法締結保護條約,我國政府聞之大怒,遂與法人開釁。我軍屢戰屢北,乃命李鴻章出任和局,法與越南條約,一槪承認,並准法人於雲南、廣西諸省通商,一時輿論大譁。法政府對於此約猶不滿意,以致戰局復開。光緖十一年,馮子材與蘇元春襲攻法軍,大破之,並克復廣盛、承祥諸邑,法軍敗報歸國,始允和議。我國政府仍以李鴻章為全權大臣,飭各路停戰撤兵。馮子材等,方謀乘勝恢復,遽奉朝命,大為氣阻。其條約結果,將越南割讓。

西南藩,嗟緬甸,又滅於英。

光緖十一年,英滅緬甸。

親政後,舉臺澎,盡歸烏有。

為朝鮮,開戰局,割讓東鄰。

光緖十五年,帝始親政。二十年,朝鮮内亂,日使干涉,擁兵入衛,我國遂與日本宣戰,大敗,割臺灣、澎湖以和。

劉公島,我海軍,全隊被虜。

我國旣與日本宣戰,日軍攻平壤,我國駐朝鮮各軍,均敗績。丁汝昌又率海軍與日軍戰於大東溝口外海靣,又大敗,日軍遂陷我之九連城及安東縣,由金州花園港登岸,進逼旅順陷之,嗣又陷威海衛。二十一年,日軍又進陷劉公島,我國海軍,全隊被虜。

李鴻章,仍覥為,議和大臣。

李鴻章與日本議定和約十一欵,另約三欵,其最要者:(一)朝鮮自主。(二)割奉天之安東、寛甸、鳳凰城、巖岫及澎湖列島。(三)賠兵費二萬萬兩。後經俄、法、德三國抗議日本之割我遼東地,日本遂以遼東各地歸還,僅割臺灣與澎湖。增索兵費,不肯讓步,後又經三國公斷,卒以三千萬兩償之,和約始成。此為中日馬關條約。

因戰敗,圖自强,東施顰效。

詔准行,袁世凱,小站練兵。

小站在天津東南七十里,甲午與日本戰敗,改練新軍,仿西洋式。

德意志,膠州灣,先據後借。

光緖二十三年,山東鉅野縣,戕殺德國教士二人,德國海軍,遂佔我膠州灣礟台。踰年,我國與德國訂膠澳租界條約,其租期以九十九年為限,並許膠濟鐵路之建築權。

大連灣,與旅順,租約又成。

德人旣租膠州灣,俄人大憤,其使臣援例向我國交涉,租借旅順口大連灣,以為西伯利亞鐵路,通過東三省之尾閭,以二十五年為限,凡鐵路所經,許俄國派兵保護。我國政府均允之,遂訂租借條約。

九畝地,已擴張,香港界址。

光緖二十三年,英人要求於廣東九龍司地方,擴展租界,以為香港保衛之用。尋命李鴻章,與英使訂立中英展拓香港界址專約。

未週年,威海衛,又租於英。

自俄人租借旅順、大連,英人亦索威海衛期限,亦與俄同。我國遂與英人訂立租借威海衛專約。

那拉氏,嬖蓮英,方甘同夢。

李蓮英,西太后那拉氏之宮監也,后嬖倖之,與安得海無二。

頣和園,圖行樂,逐色徵聲。

景皇帝,痛外交,兼羞内穢。

康有為,倡變法,實獲君心。

工部主事康有為,廣東南海人也,於光緖十五年時,以諸生伏闕上書,極陳時局,請及時改革,以圖自强,格不得上。二十一年,代表公舉千三百人,上書請變法,亦不得達。旋通籍授工部主事。自是四年之間,凡七上書申前議,仍寢不上。乃立强學會於京師,又設分會於上海,尋復開保國會於北京。至二十四年,由翰林院侍讀學士徐致靖保薦,帝大用之,遂倡變法,以行新政。

除舊派,洩機謀,反遭幽禁。

光緖二十四年,康有為倡議變法,朝臣遂分維新、守舊兩派,維新派附帝,守舊派附太后。每行新政,太后悉多制肘,帝心憂之。乃與康有為之黨楊銳、譚嗣同等,密謀盡除守舊派。但維新派中,無握重兵者。時袁世凱方在小站練兵,亦新黨中之一分子也,乃决意召之入京,賜以密詔,授左侍郎,使按期率師圍頣和園,誅榮祿。後袁世凱告密,太后乃幽帝於瀛台。

康與梁,得幸免,六人罹刑。

帝遭幽禁,康有為與梁啟超聞風遠遁。太后命盡捕新黨,乃收康廣仁、譚嗣同、楊銳、楊深秀、林旭、劉光第六人斬之,張蔭桓發往新疆,徐致靖永遠監禁。

自此後,那拉后,臨朝訓政。

義和團,主排外,滅洋扶淸。

山東義和團匪,以扶淸滅洋為名,仇殺外人。

袁世凱,蒙殊恩,廵撫魯省。

驅團匪,使北上,蔓延京津。

山東義和團旣起,廵撫毓賢罷職,西太后使袁世凱往代之。世凱至魯,對外人力任保護之責,一靣命馮國璋等屯札諸要口,一靣設計誅其首領,其餘黨均逐出境外。是山東之團匪,乃蔓延於北京、天津。

攻使館,焚教堂,兵匪混一。

問罪師,如雲集,各國聯軍。

團匪旣蔓延京、津,朝貴皆為所惑,於是兵匪相合。又有紅燈照者,皆女子,亦與之相輔而行。圍攻各國使舘,焚掠教堂。各國以救援公使為名,興師問罪。朝廷遂下詔,與各國宣戰,召各省兵入援。各國聯軍,力攻天津,據大沽炮台,又進攻北京陷之。

京津破,傷國威,兩宮西幸。

北京旣破,西太后挈帝巡幸陝西。

李鴻章,訂和約,得旨允行。

先是事勢危急,電調粤督李鴻章迅速來京,仍為北洋大臣。至是與各國訂立和約十二條,得旨允行。

賠巨欵,懲罪魁,兩宮還駕。

袁廵撫,特任為,北洋大臣。

和局旣成,李鴻章逝。山東廵撫袁世凱於兩宮西幸之際,曾命夏辛酉等,率兵護駕,供奉無缺。太后感之,故命承李鴻章之乏。

淸政府,經此番,流離喪敗。

乃皮毛,革舊制,粉飾維新。

停科舉,設學堂,預備立憲。

開礦藏,造鐵路,權屬外人。

日俄戰,袖手觀,局外中立。

先是中日和約旣成,日本還我遼東地,俄以重兵據之。日本政府,屢與交涉不諧,遂開戰。我國宣告中立。

作戰場,東三省,殺氣騰雲。

倡革命,徐與秋,先後遭戮。

鎭南關,又擊敗,孫文黃興。

光緖三十三年,安徽道員徐錫麟,倡義革命,槍斃廵撫恩銘。事未成,與其黨陳伯平等,均為官軍所殺。又捕其餘黨秋瑾女士,均殺之。是年十一月,孫文、黃興等,潛由越南進攻廣西鎭南關,奪炮台三座,旋為官軍擊退。

萬壽節,僅週旬,帝后並逝。

立溥儀,承繼祧,坐嗣龍庭。

光緖三十四年,十月初十日,為西太后萬壽節。帝以經年抱病,不能親詣行禮。至二十日,西太后亦不豫,乃命載灃暫攝朝政,並取其子溥儀入宮,使皇后鞠之,時年方三嵗。二十一日,帝崩,諡曰景皇帝,廟號德宗。溥儀承大統,為嗣皇帝,改元宣統,承嗣穆宗為子,兼祧德宗,攝政王載灃監國。二十二日,西太后那拉氏,相繼而崩,諡曰孝欽。

宣統帝,方冲齡,載灃攝政。

初登臺,詔立憲,預備實行。

諮議局,各省區,紛紛開幕。

又頒行,各州縣,自治章程。

資政院,宣訓詞,實由民意。

宣統二年,資政院開院,監國攝政王臨院,宣布訓詞。

揚國威,整武備,籌辦海軍。

命載洵、薩鎭冰充籌辦海軍大臣,廵視沿江沿海各省武備。旋又派赴歐洲各國考察海軍。

論政治,也曾勞,一番振作。

惜早被,革命派,激動人心。

汪精衛,試雄圖,謀刺永禁。

宣統二年,汪精衛等謀刺攝政王,事洩被獲,命永遠監禁。

黃花岡,遭失敗,叢塜壘盈。

宣統三年,三月二十九日,黃興等起事於廣州,燬總督衙門,被官軍擊敗,死者七十二人,事後叢葬於黃花岡。黃興縋城出,逃往香港。

收鐵路,拂輿情,川民反抗。

淸廷實行收鐵路為國有政策,四川鐵路公司股東,開保路大會,决意罷市,學堂亦停課,商民供德宗牌位舉哀。將軍玉崑,總督趙爾豐等,奏請川路暫歸商辦。淸廷不允,又命端方自湖北帶兵入川查辦。川民舉代表詣督署,求阻端方帶兵入川。爾豐允為代奏,旣而知朝旨不欲轉圜,遂誘保路會會長鄧可孝,股東會會長顏楷、張瀾,及諮議局議長蒲殿俊、羅倫等,入署拘禁。人民相率至督署,哀求釋放。統領田徴葵,命官兵開槍擊斃多人。及督署電奏至京,朝命爾豐嚴飭各屬各軍,相機剿辦。時近省民團,多為官軍焚殺,死者甚衆,而全國公憤動矣。

黎元洪,起湖北,石破天驚。

初,革命黨定期八月十八夜起事,先為總督瑞徵、統制張彪等偵知,捕獲數十人。十八夜,斬劉汝夔、楊宏勝、彭楚藩三人於都署前,電奏至京,朝旨嘉奬。十九夜,工程營起事,先奪楚望台軍械局輜重營,縱火攻督署。瑞澂倉皇登楚豫兵輪,張彪亦棄營遁,民軍遂佔武昌,分兵下漢陽、漢口及兵工厰,推二十一混成旅協統黎元洪為都督。二十一日,朝命廕昌督兵兩鎭,前往湖北,薩鎭冰督兵艦,程允和督長江水師赴援,均無效。

袁世凱,已三年,罷官回里。

仍出山,督軍務,漢陽鏖兵。

袁世凱於光緖三十三年,由直隸總督,進為外務部尚書,兼軍機大臣。宣統卽位,攝政王忌其權重難制,欲殺之以除後患,因張之洞諫阻,乃以足疾開缺,回里養疴。及武昌起事,淸廷束手無策,因弈劻之請,乃詔袁世凱出山,授為湖廣總督,率師南下,與革命軍大戰於漢陽。黃興敗遁,旋詔袁世凱回京。

旋北上,蓄宏謀,組織内閣。

攝政王,退邸第,匿跡銷聲。

袁世凱至京,嗷資政院,奏請取消親貴内閣。攝政王辭去,退回邸里。滿人之有勢力者,或故使之出京,或擯去勿用。於是奕劻、載澤等,均自請罷斥,而袁内閣成立。

湘陝晉,川滇黔,以及魯奉。

與東南,各行省,相繼迭興。

自武昌光復以後,湖南、陝西、山西、江西、浙江、江蘇、山東、安徽、廣東、福建、雲南、廣西、貴州、四川,以迄奉天,均相繼推翻舊政府,另舉都督。

南京破,張勲逃,民國成立。

舉孫文,為總統,萬姓同欽。

江南提督張勲,負固南京,與民軍相抗。於是各省之民軍紛集,浙軍奮勇猛進,各軍繼之,南京遂下,張勲遁走。民軍遂於南京組織共和政府,各省派遣代表與會,設參政院,開臨時國會,推舉孫文為臨時大總統,黎元洪副之。

段祺瑞,統北軍,領銜請願。

伍廷芳,為代表,和議訂成。

先是袁世凱派唐紹儀為全權代表,與民軍代表伍廷芳議和,决定國民會議召集方法。電逹北京,世凱不允,唐紹儀辭職。厥後磋商事件,袁世凱遂與伍廷芳直接電商。時段祺瑞等,方上書請願,速定共和國體。隆裕太后知人心已去,遂授袁世全權,與民軍商酌遜位條件。議定優待皇室八條,待遇皇族四條,待遇滿、蒙、回、藏七條,乃下詔遜位,淸亡。

淸政府,留虛名,下詔遜位。

大中華,合五族,共和告成。

願此後,化大同,民國萬嵗。

為全球,第一國,坐享昇平。

廿五史,細評論,幾場興廢。

古至今,屈指數,多少豪英。

傳道統,古曾聞,三皇五帝。

論征伐,起商周,歴代相承。

一箇箇,使機謀,圖王創霸。

一朝朝,爭社稷,遣將調兵。

運籌策,定功勞,朝中宰相。

辨風雲,別氣色,閫外將軍。

誰智勇,誰才能,南柯一夢。

誰英雄,誰俊傑,高塚麒麟。

遇飲酒,得高歌,開懷作樂。

把新詞,聽一會,淡盡利名。

偶然间,與知音,逢場作戲。

收拾了,乾扯淡,吊古談今。

功名富貴如朝露,一見陽光永不留

西江月

默化羲皇上世,唐虞揖讓流光。征誅湯武始濫觴,歷代葫蘆依樣。 稱寡道孤已久,自由平等何妨。推翻帝主共和良,干戈玉帛相像。

自兹世界文明甚,萬嵗千秋慶大同。

二十五史彈詞輯注卷第十二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