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幕话剧,只发表了两幕。创作于1944年至1945年间,连载于1946年《文艺复兴》第1卷第3期至第5期。《桥》主要反映了抗战时期民族资本家同官僚资本家的斗争。“桥”是一种象征,如要到达彼岸的幸福世界,就要架起一座桥来,寄寓着剧中的那些爱国知识分子所具有的献身精神。也表明了曹禺对推翻旧世界,迎来光明与自由的渴盼。剧本围绕私营工业懋华钢铁公司被官僚资本并吞摧残的过程,揭露了官僚资本的罪恶,提出了民族工业的出路问题;同时,剧本还表现了有才华的爱国知识分子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徒具热情而毫无作为的悲愤。由民族工业家沈蛰夫,工程技术人员沈承灿、凌光斗、吴天长、古恭宪等组成的知识分子群体,为了加快发展中国民族工业,不惜流血流汗。尽管他们在追求这一理想的过程中受到了来自于以何湘如为代表的官僚资本的挤兑和贪图个人私利的杨味斋、易范奇之流的阻挠破坏,面临着设备工艺落后,动力原材料不足、一线员工技能较差等多重困难,但他们自始至终充满了负重前行、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顽强拼搏精神,表现了那个战争年代苦难岁月知识分子的赤子情怀。沈承灿是一个具有刚毅性格和进取精神的人物。他留学美国,掌握了专业知识,有一种献身民族工业的事业心,即使面临重重困难,仍充满脚踏实地的进取精神,是一个探索真理、追求进步的知识分子形象。《桥》在艺术上进行了可贵的探索。在此之前,还没有一个剧作家把工业题材搬上舞台。这个剧本人物众多,头绪纷繁,矛盾冲突复杂激烈,在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相争斗,为公与图私相抗衡,生产技术的优劣争论等一系列冲突的推进过程中,还穿插着沈承灿与归容熙的感情纠葛,因而显得多姿多彩,尽管只发表了两幕,总体上看,剧情比较完整,人物也比较丰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