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幕喜剧。1939年根据墨西哥作家约瑟菲纳·尼格里的 《红丝绒的山羊》大意重写。1940年7月发表于上海《剧场艺术》第2卷第6、7期合刊,同年10月由重庆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单行本。曹禺认为原作是个“很有乡土气息的作品”,因而在改编时,把背景搬到了北京天桥,那里是各种艺人麇集的地方。此剧写马家班班主老窝瓜自小跑江湖,至今已有几十年,妻子小甜瓜曾经在平民娱乐场所说书、弹唱,盛极一时。现在徐娘半老,只好帮助丈夫变些滑稽戏法,拌以半洋歌舞,聊以糊口。但生意还是一天比一天清淡,戏法没人看。马家班不改行,眼看着只有饿死。老窝瓜便同班里人绞尽脑汁,改演时下最受欢迎的 “文明” 话剧,由于洋相百出,仍然不受欢迎。小甜瓜催逼老窝瓜拿出新的能招徕人的节目来,老窝瓜无可奈何,只好推说“正在想”。剧本在一片嘈杂混乱喧嚣中,写出了战乱频仍年代民间艺人谋生的艰难和辛酸。老窝瓜耽于梦想又琐屑烦躁,小甜瓜伶俐势利,性情轻浮,小秃子无知无识爱好虚荣……,这些人物的性格都得到了鲜明的揭示。其他如老盖儿、哈哈笑等形象也较生动。剧本揭示了社会底层生活的真实状貌,特别是人物语言具有底层社会人物的鲜明特色。曹禺改编此剧的目的,是为了讽刺大汉奸汪精卫,但是人们大多只把它当成一幕滑稽喜剧,了解它的真正面目的人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