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
清晓妆成寒食天,柳球斜袅间花钿。卷帘直出画堂前。
指点牡丹初绽朵,日高犹自凭朱栏。含颦不语恨春残。
◎柳球:随风卷成团的柳絮。
浣溪沙
欲上秋千四体慵,拟交人送又心忪。画堂帘幕月明风。
此夜有情谁不极,隔墙梨雪又玲珑。玉容憔翠惹微红。
◎心忪:心慌,害怕。
浣溪沙
惆怅梦馀山月斜,孤灯照壁背窗纱。小楼高阁谢娘家。
暗想玉容何所似?一枝春雪冻梅花。满身香雾簇朝霞。
◎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唐韦庄《含山店梦觉作》)
◎谢娘:唐宰相李德裕家谢秋娘为名歌妓。后因以“谢娘”泛指歌妓。
◎肠断东风各回首,一枝春雪冻梅花。(唐韦庄《春陌二首》)
◆以“暗想”句问起,越见下二句形容快绝。(明汤显祖评《花间集》)
◆为花锡宠。……美人洵花真身,花洵美人小影。(明沈际飞《草堂诗馀别集》)
◆“一枝春”句,妙。(明潘游龙《古今诗馀醉》)
◆“梨花一枝春带雨”,“一枝春雪冻梅花”,皆善于拟人,妙于形容,视“滴粉搓脂”以为美者,何啻仙凡。(李冰若《花间集评注·栩庄漫记》)
◆端己写人,不似飞卿就人一一刻画,而只是为约略写出一美人丰姿绰约之状态,如《浣溪沙》云:“暗想玉容何所似,一枝春雪冻梅花。满身香雾簇朝霞。”(唐圭璋《词学论丛·温韦词之比较》)
浣溪沙
绿树藏莺莺正啼,柳丝斜拂白铜堤。弄珠江上草萋萋。
日暮饮归何处客?绣鞍骢马一声嘶。满身兰麝醉如泥。
◎啼莺绿树深。(唐王维《闺人赠远》)
◎弄珠江上草,无日不萋萋。(唐无名氏诗)
◆痛饮真吾师。(明汤显祖评《花间集》)
浣溪沙
夜夜相思更漏残,伤心明月凭栏干。想君思我锦衾寒。
咫尺画堂深似海,忆来唯把旧书看。几时携手入长安?
◎长安复携手。(唐李白《赠崔侍御》)
◆“想君”、“忆来”二句,皆意中意、言外言也。水中着盐,甘苦自知。(明汤显祖评《花间集》)
◆替他思,妙。(明沈际飞《草堂诗馀别集》)
◆对面着笔妙甚,好声情。(清陈廷焯《云韶集》)
◆韦端己《浣溪沙》云:“咫尺画堂深似海,忆来惟把旧书看。”……一意化两,并皆佳妙。(清况周颐《餐樱庑词话》)
◆善为淡语,气古使然。(李冰若《花间集评注》引郑文焯云)
◆“想君思我锦衾寒”句由己推人,代人念己,语弥淡而情弥深矣。(李冰若《花间集评注·栩庄漫记》)
◆端己相蜀后,爱妾生离,故乡难返,所作词本此两意为多。此词冀其“携手入长安”,则两意兼有。端己哀感诸作,传播蜀宫,姬见之益恸,不食而卒。惜未见端己悼逝之篇也。(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
◆《全唐诗话》崔郊有婢鬻于连帅,郊有诗曰:“侯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故此句言伊人所居,虽近而不得见面也。此词疑亦思念旧姬所作。(丁寿田等《唐五代四大名家词》乙篇)
◆“想君思我锦衾寒”,一句叠用两个动词,代对方想到自己,透过一层,曲而能达。句法亦新。“咫尺画堂深似海”,仍是室迩人远、咫尺天涯意。下三句说出本事。人不必远,必阻隔而堂深;其所以阻隔却未说破。“携手入长安”者,盖旧约也,今惟有把书重看耳,几时得实现耶?宋周邦彦《浣溪沙》:“不为萧娘旧约寒,何因容易别长安。”殆即由此变化,而句意较明白,可作为解释读。(俞平伯《唐宋词选释》)
◆若庄有姬为王建所夺一事果真,则此首必为忆姬之作,“咫尺画堂深似海”,便是最好说明。且此句在其他任何情形之下,皆用不上。因姬被夺故悔恨欲返长安,其留蜀当为等候机会,犹望能与之团圆也。(吴世昌《词林新话》)
◆此首怀人。上片,从对面着想,甚似老杜“今夜鄜州月”一首作法。下片,言己之忆人,一句一层。“咫尺”句,言人去不返;“忆来”句,言相忆之深;“几时”句,叹相见之难,亦“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之意。(唐圭璋《唐宋词简释》)
◆其馀之作,大抵景真情真,一往清俊。《浣溪沙》云(略)。从己之忆人,推到人之忆己,又从相忆之深,推到相见之难。文字全用赋体白描,不着粉泽,而沉哀人骨,宛转动人。南唐二主之尚赋体,当受韦氏之影响。(唐圭璋《词学论丛·唐宋两代蜀词》)
◆前阙写相思,后阕写造成相思的具体情况和殷切的希望。写相思仍分几层写:第一句通写相思,是常情;第二句特写对月凭栏而感到伤心,比前更进一步。第三句本来是要写因离别而被冷衾寒,通宵不寐的难堪情状的,却透过一层不从自己说而代对方设想,就越发体贴周到、亲切有味了……又含蓄,又浑融,这种艺术手法是很高的。后阕第一句写客观环境,即“门外天涯”意,正惟其距离很近而无缘聚首,越发感到难受……“忆来惟把旧书看”,完全不透露出看了旧时的书信之后心情上有什么变化,让读者自己去体会,这又是他很高明的运用浑融含蓄的艺术手法的一种见证。结尾一句,把同对方共到帝都享受富贵荣华的快乐生活的意愿和盘托出了,但在表明这种意愿时,仍然避免一些庸俗的写法,用“携手入长安”来切定两人的情爱,使人看到的是一对情人双双携手入长安的影子。(詹安泰《詹安泰词学论稿》下编)
菩萨蛮
红楼别夜堪惆怅,香灯半卷流苏帐。残月出门时,美人和泪辞。
琵琶金翠羽,弦上黄莺语。劝我早归家,绿窗人似花。
◆词本《菩萨蛮》,而语近《江南弄》、《梦江南》等,亦作者之变风也。(明汤显祖评《花间集》)
◆《菩萨蛮》一词,倡自青莲。嗣后温飞卿辈辄多佳句,然高艳涵养有情,觉端己此首大饶奇想。(明周珽《删补唐诗选脉笺释会通评林》)
◆词有与《风》诗意义相近者,自唐迄宋,前人巨制,多寓微旨。……韦端己“红楼别夜”,《匪风》怨也。(清张德瀛《词徵》)
◆此词盖留蜀后寄意之作。一章言奉使之志,本欲速归。(清张惠言《词选》)
◆亦填词中《古诗十九首》,即以读《十九首》心眼读之。(清谭献《谭评词辨》)
◆情词凄绝,柳耆卿之祖。婉约。(清陈廷焯《云韶集》)
◆深情苦调,意婉词直,屈子《九章》之遗。(清陈廷焯《词则·大雅集》)
◆张(惠言)曰:“此词盖留蜀后寄意之作,一章言奉使之志本欲速归。”此言离别之始也,“香灯”句境界极妙,周清真曾拟之。说见另一文中(《杂拌》二)。“残月出门时”以普通语法言或费解,词中习见。“美人”句从对面说出,若说我辞美人则径直矣。下片述其初心。“早归”二字一章主脑。“绿窗人似花”,早归固人情也,说得极其自然。“琵琶”二句取以加重色彩,金翠羽者,其饰也;黄莺语者,其声也。琵琶之饰,在捍拨上,王建诗“凤皇飞上四条弦”,牛峤词“捍拨双盘金凤”是也。此词殊妥贴,闲闲说出,正合开篇光景,其平淡处皆妙境也。王静安《人间词话》,扬后主而抑温韦,与周介存异趣。两家之说各有见地,只王氏所谓“‘画屏金鹧鸪’,飞卿语也,其词品似之;‘弦上黄莺语’,端己语也,其词品似之”;颇不足以使人心折。鹧鸪、黄莺,固足以尽温、韦哉?转不如周氏“严妆”“淡妆”之喻,犹为妙譬也。(俞平伯《读词偶得》)
◆此首追忆当年离别之词。起言别夜之情景,次言天明之分别。换头承上,写美人琵琶之妙。末两句,记美人别时言语。前事历历,思之惨痛,而欲归之心,亦愈迫切。韦词清秀绝伦,与温词之浓艳者不同,然各极其妙。(唐圭璋《唐宋词简释》)
◆“残月”,天将晓也。“和泪辞”,犹未别也。不便口说,以音乐劝我早归,所谓“弦上黄莺语”也。上曰“红楼”,与下“绿窗”相对比。或谓“美人和泪辞”可有二解:一乃美人和泪与我相辞,垂泪者乃是美人,一乃我与美人和泪而辞,则垂泪者乃是行人。此解殊不懂文法,“美人和泪辞”,“美人”乃“和泪”之主语,岂可改为“行人”?(吴世昌《词林新话》)
菩萨蛮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胡姬年十五,春日独当垆。(汉辛延年《羽林郎》)
◆晏元献“春水碧于天”,盖全用唐韦庄词中五字。(宋曾季狸《艇斋诗话》)
◆(“春水”二句)江南好,只如此耶。(明汤显祖评《花间集》)
◆或云,江南好处,如斯而已耶?然此景此情,生长雍冀者实未曾梦见也。(清许昂霄《词综偶评》)
◆昔汤义仍评韦词“春水碧于天”二句云:“江南好,只如此耶?”此当是谐戏之言,末可为典要。韦词佳处不能识,尚足为义仍耶?(清杨希闵《词轨》)
◆此章述蜀人劝留之辞,即下章云“满楼红袖招”也。江南即指蜀。中原沸乱,故曰“还乡须断肠”。(清张惠言《词选》)
◆强颜作欢快语,怕肠断,肠亦断矣。(清谭献《谭评词辨》)
◆一幅春水画图。意中是乡思,笔下却说江南风景好,真是泪溢中肠,无人省得。结言风尘辛苦,不到暮年,不得回乡,预知他日还乡必断肠也,与第二语口气合。(清陈廷焯《云韶集》)
◆讳蜀为江南,是其良心不殁处。(清陈廷焯《词则·大雅集》)
◆端己《菩萨蛮》云:“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又云:“凝恨对斜晖,忆君君不知。”……皆留蜀后思君之辞。时中原鼎沸,欲归不能。端己人品未为高,然其情亦可哀矣。(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
◆其《菩萨蛮》诸作,倦倦故国之思,尤耐寻味。盖唐末中原鼎沸,韦以避乱入蜀,欲归未得,言愁始悲,所谓“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也。(顾宪融《词论》)
◆《菩萨蛮》云:“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又云:“凝恨对斜晖,忆君君不知。”……皆望蜀后思君之辞。时中原鼎沸,欲归未能,言愁始愁。其情大可哀矣。(吴梅《词学通论》)
◆韦氏此词隐寓其生平。《词学季刊》一卷四号有夏承焘《韦端己年谱》,罗列行谊甚详,以为“人人尽说江南好”,“如今却忆江南乐”诸首,中和三年客江南后作,“洛阳城里春光好”一首,客洛阳作,与旧说异。皋文当时似疏于考证韦氏之生平,而夏君之说亦有可商处,如“洛阳城里春光好”下句为“洛阳才子他乡老”,其非在洛阳作甚明,若曰“长安才子洛阳老”,始是客洛时之口吻也。夏君又曰,“时端己已五十馀岁,亦称年少(《黄藤山下闻猿》),盖词章泛语不可为考据”,是则弘通之论也。惟似与前说违异,今亦不得详辨。据夏谱,端己客江南已逾中年,其入蜀已在暮年,而诗词中辄曰“年少”,固不必拘泥,所谓“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也。盖生活者,不过平凡之境,文章者,必须美妙之情也。以如彼美妙之文章,述如此平凡之生活,其间不得不有相当之距离者,势也。遇此等空白,欲以考证填之,事属甚难。此是一般的情形,又不独诗词然耳。如皋文说此词,谓“江南即指蜀”,良亦未必,但固不妨移用。彼虽曾客洛阳,而词中洛阳则明明非洛阳而是长安,端己固京兆杜陵人也,“《秦妇吟》秀才”,固一长安才子也。洛阳既可代长安,则江南缘何不可代蜀耶?——虽不能证实。(俞平伯《读词偶得》)
◆此作清丽婉畅,真天生好言语,为人人所共见。就章法论,亦另有其胜场也。起首一句已扼题旨,下边的“江南好”都是从他人口中说出,而游人可以终老于此,自己却一言不发。“春水”两句,景之芊丽也;“垆边”两句,人之姝妙也。“垆边”更暗用卓文君事,所谓本地风光,“皓腕”一句,其描写殆本之《西京杂记》及《美人赋》。“绿窗人似花”,“垆边人似月”,何处无佳丽乎,遥遥相对,真好看煞人也。如此说来,原情酌理,游人只合老于江南,千真万确矣。但自己却偏偏说“未老莫还乡”,然则老则仍须还乡欤?忽然把他人所说的一笔抹杀了。思乡之切透过一层,而作者之意犹若不足,更足之曰“还乡须断肠”。原来这个“莫还乡”是有条件的,其意若曰:因为“须断肠”,所以未老则不会还乡;若没有此项情形,则何必待老而始还乡乎。岂非又把上文夸说江南之美尽情涂抹乎?古人用笔,每有透过数层处,此类是也。(同上)
◆此首写江南之佳丽,但有思归之意。起两句,自为呼应。人人既尽说江南之好,劝我久住,我亦可以老于此间也。“只合”二字。无限凄怆,意谓天下丧乱,游人飘泊,虽有乡不得还,虽有家不得归,惟有羁滞江南,以待终老。“春水”两句,极写江南景色之丽。“炉边”两句,极写江南人物之美。皆从一己之经历,证明江南果然是好也。“未老”句陡转,谓江南纵好,我仍思还乡,但今日若还乡,目击离乱,只令人断肠,故惟有暂不还乡,以待时定。情意宛转,哀伤之至。(唐圭璋《唐宋词简释》)
◆此词正作于八八三年至江南周宝幕府后,此时关中及中原均有战事,江南平静,故云:“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其时长安(即韦之家乡)尚为黄巢所占,故曰“还乡须断肠”也。《词选注》:“人人”一首,“述蜀人劝留之辞”,又云“江南,即指蜀”,全是臆想。(吴世昌《词林新话》)
◆顾宪融《词论》评端己词一段,了无新意,只抄袭周止庵、张皋文、清陈廷焯诸家之说。全不知张、陈说以为其《菩萨蛮》作于蜀中,根本错误。且韦奉使人蜀,非避乱入蜀,其避乱在江南。既不弄清史实,一味人云亦云,不知有何必要写此一段!(同上)
◆按此章与下章皆端己初会宠姬时之情景也。(华钟彦《花间集注》)
菩萨蛮
如今却忆江南乐,当时年少春衫薄。骑马倚斜桥,满楼红袖招。
翠屏金屈曲,醉入花丛宿。此度见花枝,白头誓不归。
◎高楼红袖客纷纷。(唐王建《夜看扬州》)
◎金屈曲:即金屈戌,门窗、屏风、橱柜等的环纽、搭扣。
◆上云“未老莫还乡”,犹冀老而还乡也。其后朱温篡成,中原愈乱,遂决劝进之志。故曰:“如今却忆江南乐。”又曰:“白头誓不归。”则此词之作,其在相蜀时乎?(清张惠言《词选》)
◆(“如今却忆江南乐”)是半面语,(后半阕)意不尽而语尽。“却忆”、“此度”四字,度人金针。(清谭献《谭评词辨》)
◆风流自赏,决绝语正是凄楚语。(清陈廷焯《云韶集》)
◆端己此二首自是佳词,其妙处如芙蓉出水,自然秀艳。按韦曾二度至江南,此或在中和时作,与入蜀后无关。张氏《词选》好为附会,其言不足据也。(李冰若《花间集评注·栩庄漫记》)
◆张氏之言似病拘泥穿凿,惟大旨不误。起句即承上文而来,当年之乐当年不自知,如今同忆,江南正有乐处也。上章“江南好”,好是人家说的;此章“江南乐”,乐是自己说的,故并不犯复。乐处何在?偏重于人的方面,更偏重人家对他的恩情——知遇之感。此章与下章皆从此点发挥,说出自己终老他乡之缘由,而早归之夙愿至此真不可酬矣。下片说出一种决心,有咬牙切齿、勉强挣扎之苦。“屈曲”疑即屈戌,亦作屈膝,《邺中记》“石虎作金银屈膝屏风”是也。今北京犹有“屈曲”之语。“此度”两句,一章之主意。清谭献曰:“意不尽而语尽。”此评极精。把话说得斩钉截铁,似无馀味,而意却深长,愈坚决则愈缠绵,愈忍心则愈温厚,合下文观,此旨极明晰。若当时只作此一章,结尾殆不会如此,善读者必审之也。(俞平伯《读词偶得》)
◆此首陈不归之意。语虽决绝,而意实伤痛。起言“江南乐”,承前首“江南好”。以下皆申言江南之乐。春衫纵马,红袖相招,花丛醉宿,翠屏相映,皆江南乐事也。而红袖之盛意殷勤,尤可恋可感。“此度”与“如今”相应。词言江南之乐,则家乡之苦可知。兵干满眼,乱无已时,故不如永住江南,即老亦不归也。(唐圭璋《唐宋词简释》)
◆庄至江南依周宝幕府已四十八岁,已非年少,则“当时年少”当指其年轻时曾游江南,此为第二次去;或庄在江南原有亲故,故黄巢时再去。末二句正说明此词在第二次赴江南途中作。《词选》注“则此词之作,其在相蜀时乎”云云,信口胡说。(吴世昌《词林新话》)
菩萨蛮
劝君今夜须沉醉,尊前莫话明朝事。珍重主人心,酒深情亦深。
须愁春漏短,莫诉金杯满。遇酒且呵呵,人生能几何?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三国魏曹操《短歌行》)
◆一起一结,直写旷达之思。与郭璞《仙游》、阮籍《咏怀》,将无同调。(明汤显祖评《花间集》)
◆“珍重”二句,以风流蕴藉之笔调,写沉郁潦倒之心情,真绝妙好词也。最后“人生能几何”一语,有将以前“年少”、“白头”等字样一笔勾消之概。(丁寿田等《唐五代四大名家词》)
◆端己身经离乱,富于感伤,此词意实沉痛。谓近阮公《咏怀》,庶几近之,但非旷达语也。其源盖出于《唐风·蟋蟀》之什。(李冰若《花间集评注·栩庄漫记》)
◆上三章由早归而说到不早归,更说到誓不归,可谓一步逼紧一步,有水穷山尽之势。此章忽然宽泛,与上文似不称,故自来选家每删此使上下紧接,完成章法。平心论之,此等见解亦非全无是处,但削趾适履,终嫌颠倒,窃谓不必。况依结构言,此章亦有可存之价值乎。“醉”字即从上章“醉入花丛宿”来。此章醉后口气,故通脱而不凝炼,与前后异趣。端己在蜀功名显达,特眷怀故国,不能自已耳。此章写得恰好,自己之无聊与他人对己之恩遇,俱曲曲传神。“珍重”二句,以风流蕴藉之笔调,写沉郁潦倒之心情,宁非绝妙好词,岂有删却之必要哉。人之待我既如此其厚,即欲不强颜欢笑,亦不可得矣。上章未尽之意,俱于此章尽之,久留西川之故,至此大明。总之中原离乱,欲归则事势有所不能;西蜀遇我厚,欲归则情理有所不许;所以说到这里,方才真正到山穷水尽地位,转出结尾的本旨来。就章法言,又岂可删哉。“人生能几何”句,有将“年少”、“白头”……种种字样一笔钩却气象。(俞平伯《读词偶得》)
◆此首似在席上为歌女代作劝酒词。唱者为歌女,“君”指客。歌女为主人劝客酒,故曰:“珍重主人心,酒深情亦深。”是劝客饮,故曰:“莫诉金杯满。”……按词客为歌女作词,小山言之至详,柳永亦为歌女作词。此风实起于晚唐,《花间》、《尊前》,皆其例也。叶嘉莹评此章“遇酒且呵呵”中“呵呵”二字一段,所论极是。(吴世昌《词林新话》)
菩萨蛮
洛阳城里春光好,洛阳才子他乡老。柳暗魏王堤,此时心转迷。
桃花春水绿,水上鸳鸯浴。凝恨对残晖,忆君君不知。
◎何处未春先有思,柳条无力魏王堤。(唐白居易《魏王堤》)
◎春半如秋意转迷。(唐柳宗元《柳州二月榕树叶落偶题》)
◆可怜可怜,使我心恻。(明汤显祖评《花间集》)
◆此章致思唐之意。(清张惠言《词选》)
◆项庄舞剑,怨而不怒之义。(评“洛阳才子”句)至此揭出。(清谭献《谭评词辨》)
◆端己《菩萨蛮》词:“凝恨对斜辉,忆君君不知。”未尝不妙,然不及“断肠君信否”。(清陈廷焯《云韶集》)
◆中有难言之隐。(清陈廷焯《词则·大雅集》)
◆端己《菩萨蛮》四章,倦倦故国之思,而意婉词直,一变飞卿面目,然消息正自相通。余尝谓:后主之视飞卿,合而离者也;端己之视飞卿,离而合者也。(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
◆词有貌不深而意深者,韦端己《菩萨蛮》、冯正中《蝶恋花》是也。(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
◆韦端己《菩萨蛮》四章,辛稼轩《水调歌头》、《鹧鸪天》等阕,间有朴实处,而伊郁即寓其中;浅率粗鄙者,不得藉口。(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
◆端己奉使入蜀,蜀王羁留之,重其才,举以为相,欲归不得,不胜恋阙之思。此《菩萨蛮》词四章,乃隐寓留蜀之感。首章言奉使之日,僚友赠行,家人泣别,出门惘惘,预订归期。次章“江南好”指蜀中而言。皓腕相招,喻蜀王縻以好爵;还乡断肠,言中原板荡,阻其归路。“未老莫还乡”句犹冀老年归去。而三章言“白头誓不归”者,以朱温篡位,朝市都非,遂决意居蜀,应楼中红袖之招。见花枝而一醉,喻留相蜀王,但身不能归,而怀乡望阙之情,安能恝置?故四章致其乡国之思。洛池风景,为唐初以来都城胜处,魏堤柳色,回首依依。结句言“忆君君不知”者,言君门万重,不知羁臣恋主之忱也。(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
◆端己《菩萨蛮》四章,倦倦故国之思,最耐寻味。(吴梅《词学通论》)
◆此首以词意按之,似是客洛阳时作。与前诸首无可联系处,亦无从推断为入蜀暮年之词也。(李冰若《花间集评注·栩庄漫记》)
◆结尾二语,怨而不怒,无限低徊,可谓语重心长矣。(丁寿田等《唐五代四大名家词》)
◆张(惠言)曰:“此章致思唐之意。”谭(献)于“洛阳才子”句旁批曰:“至此揭出。”按,二家之说均是。以上列四章的讲释,读者或者觉得其词固佳,却有小题大做之嫌,岂狮子搏兔必用全力欤。其实端己此词,表面上看是故乡之思,骨子里说是故国之思。思故乡之题小,宜乎小做;怀故国之题大,宜乎大做。此点明,则上述怀疑可以冰释矣。更进一步说,不仅有故国之思也,且兼有兴亡治乱之感焉。故此词五章,重叠回环,大有“言之不足故长言之”之概。上边四章,一二为一转折,三四为一转折,全由此章而发。此章全用中锋,无一旁敲侧击之笔。夫洛阳城里之春光何尝不好,只是才子老于他乡耳。“柳暗”句承首句而来……想象之景,下接曰“此时心转迷”,“迷”字下得固妙,“转”字衬托得非常得力。综观全作,首章之早归,二章之待老而归,既为事实所不许,三四两章之泥醉寻欢,立誓老死异乡矣,而一念之来,转生迷惘,无奈之情一至于此。情致固厚,笔力又实在能够宛转洞达,称为名作,洵非偶然。下片是眼前光景,“春水”直呼应二章之“春水碧于天”,用鸳鸯点缀,在无意间。江南好,洛阳未始不好,洛阳好而江南也未始不好,迷之谓也,不但心迷,眼亦迷矣。结尾二句,无限低回,谭评“怨而不怒”,已得诗人之旨。此等境界,妙在丰神,妙在口角,一涉言诠便不甚好。谭评周邦彦《兰陵王》:“斜阳七字微吟千百遍,当入三昧出三昧。”其言固神秘,非无见而发,吾于此亦云然,说了半天,还是要想的;赌了半天咒,还是不中用;无家可归,还是要回家,痴顽得妙。夫痴顽者,温柔敦厚之别名也,此古今诗人之所同具也。(俞平伯《读词偶得》)
◆此首忆洛阳之词。身在江南,还乡固不能,即洛阳亦不得去,回忆洛阳之乐,不禁心迷矣。起两句,述人在他乡,回忆洛阳春光之好。“柳暗”句,设想此际洛阳魏王堤上之繁盛。“桃花”两句,又说到眼前景色,使人心恻。末句,对景怀人,朴厚沉郁。(唐圭璋《唐宋词简释》)
◆所作《菩萨蛮》五首,谭复堂至谓可当词中之《古诗十九首》。盖深厚之情,无处不流露也。如:“劝我早归家,绿窗人似花。”何等缠绵!“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何等高华!“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何等哀伤!“凝恨对斜晖,忆君君不知。”何等沉郁!(唐圭璋《词学论丛·唐宋两代蜀词》)
◆此在洛阳有所忆而作,故末句云:“忆君君不知。”否则便是代女子作闺怨词,但无论如何,均为在洛阳所作。《浣花集》卷三《洛阳吟》自注:“时大驾在蜀,巢寇未平,洛中寓居,作七言。”可证。……韦庄非洛阳人,则洛阳才子另有所指,非自谓。且自称才子,亦决无此理。末句云“忆君君不知”,所忆即洛阳才子。此词第二句及末句似女子口吻,但三、四句证明为作者自白。(吴世昌《词林新话》)
◆亦峰曰:“端己《菩萨蛮》四章,惓惓故国之思,而意婉词直,一变飞卿面目,然消息正自相通。余尝谓:后主之视飞卿,合而离者也,端己之视飞卿,离而合者也。”又指其《菩萨蛮》、《归国遥》、《应天长》等阕曰“皆留蜀思君之辞”。此论中清张惠言之毒,全无是处。其所列诸词,皆思妇之辞。(同上)
◆《菩萨蛮》五首,情思婉曲,风神俊逸,把它们和温庭筠的同调作品相对比,最足看出他们不同的艺术风格。(詹安泰《詹安泰词学论稿》)
◆韦相词五首,皆为宠姬而作,非同时也。(华钟彦《花间集注》)
归国遥
春欲暮,满地落花红带雨。惆怅玉笼鹦鹉,单栖无伴侣。
南望去程何许?问花花不语。早晚得同归去,归无双翠羽。
◎桃花乱落如红雨。(唐李贺《将进酒》)
◆还不是解语花,不问也得。(明汤显祖评《花间集》)
归国遥
金翡翠,为我南飞传我意。罨画桥边春水,几年花下醉?
别后只知相愧,泪珠难远寄。罗幕绣帷鸳被,旧欢如梦里。
◎罨画:色彩鲜明的绘画。
◆“别后只知相愧”,真有此情。(清陈廷焯《云韶集》)
◆端己《菩萨蛮》四章,惓惓故国之思,而意婉词直,一变飞卿面目,然消息正自相通。余尝谓:后主之视飞卿,合而离者也。端己之视飞卿,离而合者也。端己《菩萨蛮》云:“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又云:“凝恨对斜晖。忆君君不知。”《归国遥》云:“别后只知相愧。泪珠难远寄。”《应天长》云:“夜夜绿窗风雨。断肠君信否。”皆留蜀后思君之辞。时中原鼎沸,欲归不能。端己人品未为高,然其情亦可哀矣。(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
◆此亦《菩萨蛮》之意。(清陈廷焯《词则·大雅集》)
◆五代词有语极朴拙而情致极深者,如韦相“别后只知相愧,泪珠难远寄”是也。(李冰若《花间集评注·栩若漫记》)
◆端己《菩萨蛮》四章,惓惓故国之思,最耐寻味。而此词南飞传意,别后知愧,其意更为明显。(吴梅《词学通论》)
◆此二章皆为赴江南途中作。“玉笼鹦鹉”殆其江南旧欢。曰“南望去程”则在途中作甚明。末云“恨无双翠羽”,即玉谿“身无彩风双飞翼”之意。次章首二句托飞鸟以通词,“金翡翠”即传书邮。三、四句亦证明端己前已到过江南,并有“几年花下醉”。从“别后只知相愧”一句可知前次曾离江南。此词盖寄与江南“旧欢”,由此可知庄第一次在江南有数年之久,后入京失意,约在八八三年之前数年。(吴世昌《词林新话》)
归国遥
春欲晚,戏蝶游蜂花烂漫。日落谢家池馆,柳丝金缕断。
睡觉绿鬟风乱,画屏云雨散。闲倚博山长叹,泪流沾皓腕。
◎昔者楚襄王与宋玉游于云梦之台,望高唐之观,其上独有云气……王问玉曰:“此何气也?”玉对曰:“所谓朝云者也。”王曰:“何谓朝云?”玉曰:“昔者先王尝游高唐,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曰:妾巫山之女也,为高唐之客,闻君游高唐,愿荐枕席。王因幸之。去而辞曰:‘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岨,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文选·宋玉〈高唐赋〉序》)
◎博山:博山炉的简称,香炉。
◆(“睡觉”句)好光景。(明汤显祖评《花间集》)
◆“柳丝金缕断”,“断”字极劣。(李冰若《花间集评注·栩庄漫记》)
◆端己《归国遥》(春欲晚)、《应天长》三首皆代作闺怨。(吴世昌《词林新话》)
应天长
绿槐阴里黄莺语,深院无人春昼午。画帘垂,金凤舞,寂寞绣屏香一炷。
碧天云,无定处,空有梦魂来去。夜夜绿窗风雨,断肠君信否?
◎啼莺绿树深。(唐王维《闺人赠远》)
◆端己《菩萨蛮》:“凝恨对斜晖,忆君君不知。”未尝不妙,然不及“断肠君信否”。(清陈廷焯《云韶集》)
◆《应天长》云:“夜夜绿窗风雨,断肠君信否?”皆留蜀后思君之辞。(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
◆亦“忆君君不知”意。(清陈廷焯《词则·大雅集》)
◆此首,上片写昼景,下片写夜景。起两句,写帘外之静。次三句,写帘内之寂。深院莺语,绣屏香袅,其境幽绝。换头,述相思之切。着末,言风雨断肠,更觉深婉。(唐圭璋《唐宋词简释》)
应天长
别来半岁音书绝,一寸离肠千万结。难相见,易相别,又是玉楼花似雪。
暗相思,无处说,惆怅夜来烟月。想得此时情切,泪沾红袖黦。
◆“黦”,黑而有文也,字一作 甄,于勿、于月二切。周处《风土记》:“梅雨沾衣服,皆败黦。”此字文人罕用,惟《花间集》韦庄及毛熙震词中见之。韦庄《应天长》词云(略)。毛熙震《后庭花》词曰(略)。此二词皆工。(明杨慎《词品》)
◆以来一字而生一首之色。(明卓人月《古今词统》卷六徐士俊评)
◆《花间》字法,最着意设色,异纹细艳,非后人纂组所及。如“泪沾红袖黦”……山谷所谓蕃锦者,其殆是耶?(清王士禛《花草蒙拾》)
◆押韵须如此,信笔直书,方无痕迹。(清陈廷焯《云韶集》)
◆端己《归国遥》、《应天长》二三首皆代作闺怨。《应天长》两首殆即代其姬作,想象此姬为王建夺去后之心境。(吴世昌《词林新话》)
荷叶杯
绝代佳人难得,倾国。花下见无期。一双愁黛远山眉,不忍更思惟。
闲掩翠屏金凤,残梦。罗幕画堂空。碧天无路信难通,惆怅旧房栊。
◆韦庄,字端己,以才名寓蜀。王建割据,遂羁留之。庄有宠人,姿质艳丽,兼擅词翰。建闻之,托以教内人为辞,强夺去。庄追念悒怏,作《荷叶杯》、《小重山》词,情意凄惋,人相传诵,盛行于时。姬后传闻之,遂不食而卒。(《历代诗馀》引《古今词话》)
◆“不忍更思惟”五字,凄然欲绝。姬独何心能勿肠断耶?(清陈廷焯《词则·别调集》)
◆韦相词二首,皆怀念宠姬之作。(华钟彦《花间集注》)
荷叶杯
记得那年花下,深夜,初识谢娘时。水堂西面画帘垂,携手暗相期。
惆怅晚莺残月,相别,从此隔音尘。如今俱是异乡人,相见更无因。
◎谢娘:唐宰相李德裕家谢秋娘为名歌妓。后因以“谢娘”泛指歌妓。
◆情景逼真,自与寻常艳语不同。(明汤显祖评《花间集》)
◆韦相清空善转。殆与温尉异曲同工。所赋《荷叶杯》,真能摅摽擗之忧,发踟蹰之爱。(吴衡照《莲子居词语》)
◆《荷叶杯》二阕,语淡而悲,不堪多读。(清许昂霄《词综偶评》)
◆《古今词话》称韦庄为蜀王所羁,庄有爱姬,资质艳美,兼工词翰。蜀王闻之,托言教授宫人,强夺之去。庄追念悒怏,作《荷叶杯》诸词,情意凄怨。《荷叶杯》之第一首言含怨入宫,次首回忆初见之时。《小重山》词则明言“一闭昭阳”,经年经岁,“红袂”、“黄昏”等句,设想其深宫之幽恨。《望远行》亦纪送别之时。四词中《荷叶杯》之前首及《小重山》,尤为凄恻。(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
◆《浣花集》悼念亡姬之作甚多,《荷叶杯》、《小重山》当属同类。杨湜宋人纪宋事且多错忤,其言不足据为典要。即如此词第二首纯为追念所欢之词,亦不似《章台柳》也。(李冰若《花间集评注·栩庄漫记》)
◆“惆怅晓莺残月,相别”,足抵柳屯田“杨柳岸,晓风残月”一阕。(同上)
◆此词伤今怀昔,亦是纯用白描,自“记得”以下直至“相别”,皆回忆当年之事。当年之时间,当年之地点,当年之情景,皆叙得历历分明,如在昨日。“从此”三句,陡转相见无因之恨,沉着已极。(唐圭璋《词学论丛·唐宋两代蜀词》)
◆此首伤今怀昔。“记得”以下,直至“相别”,皆回忆当年初识时及相别时之情景。“从此”以下句,言别后之思念,语浅情深。(唐圭璋《唐宋词简释》)
◆此两首为一组,皆想念情人之作,但次序颠倒。“记得那年花下”,为第一首,忆旧之作。清真《少年游》即用此章法,惜后人多不知耳。“花下见无期”,为第二首,对比上首。“一双”以下为想象伊人念我之状,即“想君思我锦衾寒”之意。(吴世昌《词林新话》)
◆这两首词,《花间集》和以后的选本都把前后的次序倒转过来,就比较难以看出它们有所联系的迹象,照我们这样的排列(按,即一二首倒换),韦庄在这词里所怀念的是一个什么等样的女人以及前后不同的情况就明显得多了。韦庄这词所指的是一个什么等样的人呢?是一个深夜在花下“携手暗相期”的女人,不用说,这是一种幽会的场合,并不是自己的“宠姬”,到了天色微明一别之后,就“俱是异乡人”了。把这个女人看成是韦庄的“宠姬”,这首先就是错误的。由于“花下见无期”,就愈觉得那人的容华绝代,倾城倾国,就愈感到那人临别时的眷恋深情(“一双愁黛远山眉”)和别后彼此难通消息的惆怅不堪,魂销肠断,这和“悼念亡姬”(直至现人夏承焘、华连圃、李冰若还是这样说)又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因此,说《荷叶杯》是韦庄为被王建夺去的宠姬而作或者是悼念亡姬之作,都是不能成立的。(詹安泰《詹安泰词学论稿》下编)
清平乐
春愁南陌,故国音书隔。细雨霏霏梨花白,燕拂画帘金额。
尽日相望王孙,尘满衣上泪痕。谁向桥边吹笛?驻马西望销魂。
◎金额:金饰的匾额。
◆下半阕笔极灵婉。(李冰若《花间集评注·栩庄漫记》)
◆此首亦在江南作,故云:“故国音书隔”、“驻马西望销魂”。“故国”指长安或成都。“尽日”句犹云“王孙尽日相望”,为韵脚故倒装,下句“尘满”亦指“王孙”之衣,即自己。(吴世昌《词林新话》)
清平乐
野花芳草,寂寞关山道。柳吐金丝莺语早,惆怅香闺暗老。
罗带悔结同心,独凭朱栏思深。梦觉半床斜月,小窗风触鸣琴。
◎千条垂柳拂金丝。(唐李绅《柳》)
◆坡老咏琴,已脱风幡之案。风触鸣琴,是风是琴,须更转一解。(明汤显祖评《花间集》)
◆前阕说远,后阕说近。又三四与飞卿“门外草萋萋”二语意正相仪。(清许昂霄《词综偶评》)
◆起笔冷,清绝孤绝。(清陈廷焯《云韶集》)
◆其首章云“故国音书隔”,又云“驻马西望销魂”,知此章亦思唐之意。其言悔结同心,倚阑深思者,身仕霸朝,欲退不可,徒费深思,迨梦觉而风琴触绪,斜月在窗,写来悲楚欲绝。(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
◆昔爱玉谿生“三更三点万家眠,露结为霜月堕烟。斗鼠上堂蝙蝠出,玉琴时动倚窗弦”一诗,以为清婉超绝。韦相此词以“惆怅香闺暗老”为骨,亦盛年自惜之意。而以“梦觉半床斜月,小窗风触鸣琴”为点醒,其声情绵邈,设色隽美,抑又过之。(李冰若《花间集评注·栩庄漫记》)
◆忆故姬之作。(吴世昌《词林新话》)
清平乐
何处游女?蜀国多云雨。云解有情花解语,窣地绣罗金缕。
妆成不整金钿,含羞待月秋千。住在绿槐阴里,门临春水桥边。
◎明皇秋八月,太液池有千叶白莲,数枝盛开。帝与贵戚宴赏焉,左右皆叹羡。久之,帝指贵妃,示于左右曰:“争如我解语花。”(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
◆末二句写景如画。(李冰若《花间集评注·栩庄漫记)
清平乐
莺啼残月,绣阁香灯灭。门外马嘶郎欲别,正是落花时节。
妆成不画蛾眉,含愁独倚金扉。去路香尘莫扫,扫即郎去归迟。
◆情与时会,倍觉其惨。如此想头,几转《法华》。(明汤显祖评《花间集》)
◆杜少陵“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一逢一别,感慨共深。(明沈际飞《草堂诗馀别集》)
◆三、四句与飞卿“门外草萋萋”二语,意正相似。(清许昂霄《词综偶评》)
◆端己《清平乐》(野花芳草)以下诸首皆蜀中作。“何处游女”咏成都妓女。“莺啼残月”亦为妇女代作闺怨之类,末联“去路香尘莫扫,扫即郎去归迟”是嘱咐使女之语,写当时风俗迷信,痴语愈见真情。(吴世昌《词林新话》)
清平乐
绿杨春雨,金线飘千缕。花折香枝黄鹂语,玉勒雕鞍何处?
碧窗望断燕鸿,翠帘睡眼溟濛。宝瑟谁家弹罢?含悲斜倚屏风。
◎万条金线带春烟,深染青丝不直钱。(唐施肩吾《禁中新柳》)
◎控玉勒而摇星,跨金鞍而动月。(北周庾信《三月三日华林园马射赋》)
◎燕鸿:燕地的雁。泛指北雁。
清平乐
琐窗春暮,满地梨花雨。君不归来情又去,红泪散沾金缕。
梦魂飞断烟波,伤心不奈春何。空把金针独坐,鸳鸯愁绣双窠。
望远行
欲别无言倚画屏,含恨暗伤情。谢家庭树锦鸡鸣,残月落边城。
人欲别,马频嘶,绿槐千里长堤。出门芳草路萋萋,云雨别来易东西。不忍别君后,却入旧香闺。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唐李白《送友人》)
◎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楚辞·招隐士》)
◆《望远行》亦纪送别之时。(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
◆端己《望远行》亦蜀中作。“残月落边城”,成都在当时为“边城”,故云。(吴世昌《词林新话》)
谒金门
春漏促,金烬暗挑残烛。一夜帘前风撼竹,梦魂相断续。
有个娇娆如玉,夜夜绣屏孤宿。闲抱琵琶寻旧曲,远山眉黛绿。
◎曾是寂寥金烬暗。(唐李商隐《无题》)
◆(评“夜夜”句)惨!(明汤显祖评《花间集》)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闲抱琵琶寻旧曲”,直是无聊之思。(明汤显祖评《花间集》)
◆末二句与“弹到断肠时,春山眉黛低”相类,而《花间》、《草堂》,语致自异,心手不知。(明卓人月《古今词统》卷五徐士俊评)
谒金门
空相忆,无计得传消息。天上嫦娥人不识,寄书何处觅?
新睡觉来无力,不忍把伊书迹。满院落花春寂寂,断肠芳草碧。
◆韦庄以才名寓蜀,王建割据,遂羁留之。庄有宠人,资质艳丽,兼善词翰。建闻之,托以教内人为词,强庄夺去。庄追念悒怏,作《小重山》及《空相忆》云:“空相忆,无计得传消息(略)。”情意凄怨,人相传播,盛行于时。姬后传闻之,遂不食而卒。(宋杨湜《古今词话》)
◆“天上”句粗恶。“把伊书迹”四字颇秀。“落花寂寂”,淡语之有景者。(明沈际飞《草堂诗馀正集》)
◆《谒金门》云:“新睡觉来无力,不忍把君书迹。”一意化两,并皆佳妙。(清况周颐《餐樱庑词话》)
◆忆故姬之作。(吴世昌《词林新话》)
◆案《诗集补遗》有《悼亡姬》一首,及《独吟》、《悔恨》、《虚席》、《旧居》四首,注:“俱悼亡姬作。”诗云:“若无少女花应老,为有姮娥月易沉。”“湘江水阔苍梧远,何处相思弄舜琴。”与前词“天上嫦娥”及《忆帝乡》“说尽人间天上两心知”,《荷叶杯》“碧天无路信难通”诸句,语意相类。疑词亦悼亡姬作。杨湜所云,近于附会。以调名《忆帝乡》,词有“天上姮娥”句,云王建夺去;以“不忍把伊书迹”,云“兼善词翰”。湜宋人,其词话记东坡词事,尚有误者,此尤无征难信。《新五代史》六三《前蜀世家》称:“(王)建虽起盗贼,而为人多智诈,善待士。”似不致有此。又《悔恨》一首悼亡姬云:“才闻及第心先喜,试说求婚泪便流。”是悼亡在初及第时,亦非入蜀后事也。(夏承焘《唐宋词人年谱·韦端己年谱》)
◆其《悔恨》云:“六七年来春又秋,也同欢乐也同愁。才闻及第心先喜,试说求婚泪便流。几为妒来频敛黛,每思闲事不梳头。如今悔恨将何益,肠断千休与万休。”此诗首联明言与姬共同生活已有六七年。颔联乃追述及第求婚事。颈联写婚后之情爱。尾联述悔恨之痛苦。夏承焘先生《韦端己年谱》记云:“大顺二年,五十六岁……端己五十以后,六七年间,求仕求食,来往万里,至此仍失意归。”“景福二年,五十八岁。入京应试,落第。昭宗乾宁元年,五十九岁第进士,为校书郎。”以此观之,韦庄求婚之事,不可能在为“求仕求食,来往万里”,漂泊失意之时,诗亦明言在“才闻及第心先喜”之后。韦庄六十二岁时奉使入蜀,六十六岁为西蜀掌书记,自此终身仕蜀。诗中所云共同生活已有六七年,正值此时也。诗为悼亡姬作,而题作《悔恨》,所悔恨者何?似有难言之隐。惟尾联“肠断千休与万休”句,说明悔恨之深,痛苦之极,已非一般。细读之,所悔恨者,似当在颔联中求之,求婚之事适才闻及第之后,而今每试说之则悔恨泪流矣!盖姬因婚而随庄入蜀,遂有王建强夺、不食而卒之事。故题虽为《悔恨》,然诗中又不能明言之矣。韦蔼编庄集在蜀,故讳而不录其悼亡姬诸诗。后始收入《集外补遗》中,此亦王建夺姬事之一证。(曾昭岷《温韦冯词新校》)
谒金门
春雨足,染就一溪新绿。柳外飞来双羽玉,弄晴相对浴。
楼外翠帘高轴,倚边栏干几曲。云淡水平烟树簇,寸心千里目。
◎弄晴:指禽鸟在初晴时鸣啭、戏耍。
◆“染就”句,丽。说得双羽有情。《鱼游春水》词“云山万重,寸心千里”亦自妙。此以上文布景,找一“目”字,意思完全,韵脚警策。(明沈际飞《草堂诗馀正集》)
◆倚遍阑干,无由消千里之恨。(明董其昌《新锓订正评注便读草堂诗馀》)
◆“染就”句,最艳丽。(明潘游龙《古今诗馀醉》)
◆卷帘倚阑,睹溪鸟双双对浴,因起闺人之想,心目之间,何能自堪。写情委婉。(明周珽《删补唐诗选脉笺释会通评林》)
◆端己以才名入蜀后,王建割据,遂被羁留,为蜀散骑常侍,判中书门下事。曰“弄晴对浴”,其自喻仕蜀乎?同“寸心千里”,又可以悲其志矣!(清黄苏《蓼园词选》)
◆此录其首章也。观其次首,有“天上嫦娥人不识”及“不忍把君书迹”句,则此首亦怀人之作。写春晴景物,倚阑凝望,而相忆之情自见。(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
江城子
恩重娇多情易伤,漏更长,解鸳鸯。朱唇未动,先觉口脂香。缓揭绣衾抽皓腕,移凤枕,枕潘郎。
◆全篇摹画乐境而不觉其流连狼藉,言简而旨远矣。(明汤显祖评《花间集》)
江城子
髻鬟狼藉黛眉长,出兰房,别檀郎。角声呜咽,星斗渐微茫。露冷月残人未起,留不住,泪千行。
◆韦相《江城子》二首,描写顽艳,情事如绘,其殆作于江南客游时乎?(李冰若《花间集评注·栩庄漫记》)
◆此二首亦为一连续记事之词。“檀郎”为二词关键,殆初在江南时恋爱之事。首句末三字应作“易情伤”。后首起句末三字作仄平平,可证。……后首首句出自杜甫《北征》诗:“狼藉画眉阔。”“人未起”,当作“人未去”,“未去”,故欲留他,若“未起”,则不想去矣,已被留住,何得“出兰房,别檀郎”?(吴世昌《词林新话》)
河传
何处?烟雨。隋堤春暮,柳色葱茏。画桡金缕,翠旗高飐香风,水光融。
春娥殿脚春妆媚,轻云里,绰约司花妓。江都宫阙,清淮月映迷楼,古今愁。
◎隋堤:隋炀帝时沿通济渠、邗沟河岸修筑的御道,道旁植杨柳,后人谓之隋堤。
◎至汴,(隋炀)帝御龙舟,萧妃乘凤舸,锦帆彩缆,穷极侈靡。舟前为舞台,台上垂蔽日帘,帘即蒲泽国所进,以负山蛟睫幼莲根丝贯小珠间睫编成,虽晓日激射,而光不能透。每舟择妙丽长白女子千人,执雕板缕金楫,号为殿脚女。(唐颜师古《大业拾遗记》)
◎迷楼凡役夫数万,经岁而成。楼阁高下,轩窗掩映,幽房曲室,玉栏朱楯,互相连属。帝大喜,顾左右曰:“使真仙游其中,亦当自迷也。”故云。(唐冯贽《南部烟花记·迷楼》)
◆“清淮月映”句,感慨一时,涕泪千古。(明汤显祖评《花间集》)
◆苍凉。《浣花集》中,此词最有骨。(清陈廷焯《云韶集》)
◆全词以“何处”领起,中段词藻极其富丽,而以“古今愁”三字结之,化实为空,以盛映衰,笔极宕动空灵。(李冰若《花间集评注·栩庄漫记》)
河传
春晚,风暖。锦城花满,狂杀游人。玉鞭金勒,寻胜驰骤轻尘,惜良辰。
翠娥争劝临邛酒,纤纤手,拂面垂丝柳。归时烟里,钟鼓正是黄昏,暗销魂。
◎相如与俱之临邛,尽卖车骑,买酒舍,乃令文君当垆。相如身自着犊鼻裈,与庸保杂作,涤器于市中。(《汉书·司马相如传上》)
◆“归时烟里”三句,尤极融景入情之妙。(李冰若《花间集评注》引清况周颐云)
河传
锦浦,春女。绣衣金缕,雾薄云轻。花深柳暗,时节正是清明,雨初晴。
玉鞭魂断烟霞路,莺莺语,一望巫山雨。香尘隐映,遥见翠槛红楼,黛眉愁。
◎春女:怀春的女子。
◆端己《河传》三首,“何处”为扬州吊古之作。“春晚”及“锦浦”二首皆在蜀中作。此调前二首均有四韵,而“锦浦”一首只三韵,乃偶然如此,原应作四韵也。又“何处”上片之“堤”、“旗”,“春晚”之“城”、“胜”,似均为句中韵。(吴世昌《词林新话》)
怨王孙
锦里,蚕市。满街珠翠,千万红妆。玉蝉金雀,宝髻花簇鸣珰,绣衣长。
日斜归去人难见,青楼远,队队行云散。不知今夜,何处深锁兰房,隔仙乡。
天仙子
怅望前回梦里期,看花不语苦寻思。露桃宫里小腰肢。眉眼细,鬓云垂。唯有多情宋玉知。
◆有此和法,便不觉其酒气,虽烂醉如泥,受用矣。(明汤显祖评《花间集》)
◆此词写醉公子憨态如掬。与“门外猧儿吠”一词可合看也。(李冰若《花间集评注·栩庄漫记》)
天仙子
深夜归来长酩酊,扶入流苏犹未醒。醺醺酒气麝兰和。惊睡觉,笑呵呵。长道人生能几何?
天仙子
蟾彩霜华夜不分,天外鸿声枕上闻。绣衾香冷懒重熏。人寂寂,叶纷纷。才睡依前梦见君。
◆端己词时露故君之思,读者当会意于言外。(清陈廷焯《词则·别调集》)
◆月冷霜严,雁啼月落,写长夜见闻之凄寂。注重在结句醒而复睡,依旧梦之,可知其“长毋相忘”也。(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
◆“依前”别作“依稀”,但不若作“依前”胜。盖着一“前”字,可知梦见非一次矣。(丁寿田等《唐五代四大名家词》乙篇)
◆清婉。(李冰若《花间集评注·栩庄漫记》)
天仙子
梦觉云屏依旧空,杜鹃声咽隔帘栊。玉郎薄幸去无踪。一日日,恨重重,泪界莲腮两线红。
◆词用“界”字始韦端己,《天仙子》词云:“泪界莲腮两线红。”宋于京《蝶恋花》词效之云:“泪落胭脂,界破蜂黄浅。”遂成名句。(清李调元《雨村词话》)
◆韦词运密入疏,寓浓于淡,如《天仙子》“蟾彩霜华”、“梦觉云屏”二首及《浣溪沙》、《谒金门》、《清平乐》诸词,非徒以丽句擅长也。(清况周颐《餐樱庑词话》)
天仙子
金似衣裳玉似身,眼如秋水鬓如云。霞裙月帔一群群。来洞口,望烟分,刘阮不归春日曛。
◆无此结句,确乎当删。(明汤显祖评《花间集》)
◆以上四章俱佳绝,卒章何率意乃尔。岂强弩之末,江郎才尽耶?(同上)
◆太白词有“云想衣裳花想容”,已成绝唱,韦庄效之,“金似衣裳玉似身”,尚堪入目。(清李调元《雨村词话》)
◆此词盖借用刘阮事咏美人窝耳。“曛”字极佳,宋祁“红杏枝头春意闹”之“闹”字,不能过也。(丁寿田等《唐五代四大名家词》乙篇)
◆此首正合题目,唐五代词词意即用本题者多有之,似非强驽之末也。(李冰若《花间集评注·栩庄漫记》)
◆《天仙子》“金似衣裳玉似身,眼如秋水鬓如云”,皆提空写人,潇洒出尘之态,与飞卿所写矜贵雍容之态,各不相同。(唐圭璋《词学论丛·温韦词之比较》)
◆端己《天仙子》(金似衣裳玉似身)咏女冠。(吴世昌《词林新话》)
喜迁莺
人汹汹,鼓鼕鼕,襟袖五更风。大罗天上月朦胧,骑马上虚空。
香满衣,云满路,鸾凤绕身飞舞。霓旌绛节一群群,引见玉华君。
◎大罗天:道教所称三十六天中最高一重天。
◆按端己词二首,皆咏登科事。以喻出于幽谷,迁于乔木也。亦属就题发挥之作。(华钟彦《花间集注》)
◆《喜迁莺》(人汹汹)咏道醮。(吴世昌《词林新话》)
喜迁莺
街鼓动,禁城开,天上探人回。凤衔金榜出云来,平地一声雷。
莺已迁,龙已化,一夜满城车马。家家楼上簇神仙,争看鹤冲天。
◎旧制,京城内金吾晓暝传呼,以戒行者。马周献封章,始置街鼓,俗号冬冬,公私便焉。(唐刘肃《大唐新语·厘革》)
◎今谓进士登第为迁莺者久矣,盖自《毛诗·伐木篇》。(唐韦绚《刘宾客嘉话录》)
◎鹤冲天:飞鹤直上云天,比喻科举登第。
◆读《张道陵传》,每恨白日鬼话,便头痛欲睡,二词亦复类此。(明汤显祖评《花间集》)
◆《艺林伐山》云:“世传大罗天,放榜于蕊珠宫。”韦相此词所咏,虽涉神仙,究指及第而言,未得以鬼话目之。(李冰若《花间集评注·栩庄漫记》)
◆《喜迁莺》“街鼓动”殆中进士后作喜词。(吴世昌《词林新话》)
◆昭宗乾宁元年甲寅(894),五十九岁。第进士,为校书郎。《直斋书录解题》十九《浣花集》:“韦庄,唐乾宁元年进士也。”《唐才子传》:“乾宁元年,苏俭榜进士,释褐校书郎。”案《集》八《南省伴直》注:“甲寅年,自江南到京后作。”《集》九《与东吴生相遇》云:“十年身事各如萍,白首相逢泪满缨。”注:“及第后出关作。”《词集》《喜迁莺》二首咏及第,或本年作。(夏承焘《唐宋词人年谱·韦端己年谱》)
思帝乡
云髻坠,凤钗垂。髻坠钗垂无力,枕函欹。翡翠屏深月落,漏依依。说尽人间天上,两心知。
◆调倚《思帝乡》,当是思唐之作,而托为绮词。身既相蜀,焉能求谅于故君,结句言此心终不忘唐,犹李陵降胡,未能忘汉也。(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
◆词中起法,不一而足。……写人则往往从容貌写起,唐五代人,多用此法。如飞卿云“蕊黄无限当山额,宿妆隐笑纱窗隔”,端己云“云髻坠,凤钗垂。髻坠钗垂无力”,李后主云“云一緺,玉一梭。淡淡衫儿薄薄罗。轻颦双黛螺”皆是。(唐圭璋《词学论丛·论词之作法》)
思帝乡
春日游,杏花吹满头。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纵被无情弃,不能羞。
◆死心塌地。(明卓人月《古今词统》卷三徐士俊评)
◆小词以含蓄为佳,亦有作决绝语而妙者。如韦庄“谁家年少,足风流。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纵被无情弃,不能羞”之类是也。牛峤“须作一生拚,尽君今日欢”,抑亦其次。柳耆卿“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亦即韦意,而气加婉矣。(清贺裳《皱水轩词筌》)
◆词有写景入神者。……亦有言情得妙者,韦庄云:“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纵被无情弃,不能羞。”牛峤云:“朝暮几般心,为他情谩真。”抑亦其次。(清沈雄《古今词话·词品》)
◆爽隽如读北朝乐府“阿婆不嫁女,那得孙儿抱”诸作。(李冰若《花间集评注·栩庄漫记》)
◆“休”,罢。这一辈子也就此算了。“无情”作名词用,仿佛说“薄情”,指薄情的男子。(俞平伯《唐宋词选释》)
◆写闺情,如《思帝乡》:“春日游(略)。”此写少女心思,缠绵妩媚。(唐圭璋《词学论丛·温韦词之比较》)
◆这是文人词中描写爱情极为突出的一首,十分像民歌。韦庄这首与我们前面讲过的敦煌曲子词《菩萨蛮》“枕前发尽千般愿”一首,内容虽然不尽相同,但感情的热烈、真挚却没有两样。这样真率抒情,像元人散曲,很明显是受民间作品的影响。温庭筠写爱情的词,最明朗的像“偷眼暗相形,不如从嫁与,作鸳鸯”,他至多只能说到这样,与韦庄的作品比较起来,仍是婉约含蓄的。(夏承焘《唐宋词欣赏·不同风格的温韦词》)
诉衷情
烛烬香残帘半卷,梦初惊。花欲谢,深夜,月胧明。何处按歌声?轻轻。舞衣尘暗生,负春情。
◆音节极谐婉。(李冰若《花间集评注·栩庄漫记》)
诉衷情
碧沼红芳烟雨静,倚兰桡。垂玉珮,交带,袅纤腰。鸳梦隔星桥,迢迢。越罗香暗销,坠花翘。
◆韦庄《诉衷情》词云(略)。按此词在成都作也。蜀之妓女,至今有花翘之饰,名曰“翘花儿”云。(明杨慎《词品》)
◆此词在成都作,蜀之伎女至今有花翘之饰,名曰“翘花儿”云。(明汤显祖评《花间集》)
◆“鸳梦隔星桥”五字,有仙气,亦有鬼气。(清陈廷焯《云韶集》)
◆《诉衷情》可考证当时妆饰,又岂徒资考证为胜哉。(姜方锬《蜀词人评传》)
上行杯
芳草灞陵春岸,柳烟深、满楼弦管。一曲离声肠寸断。
今日送君千万,红缕玉盘金镂盏。须劝。珍重意,莫辞满。
◆殷勤悃款,令人情醉。(清陈廷焯《词则·闲情集》)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同此凄艳。(清陈廷焯《云韶集》)
◆玩其词意,今日送君而忆及当日灞陵饯别,殆在蜀中送友归国,回思奉使之日,灞桥折柳,何等伤怀,君今无恙还乡,勿辞饮满,愈见己之穷年羁泊为可悲也。(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
◆代歌女作别词劝酒。(吴世昌《词林新话》)
上行杯
白马玉鞭金辔,少年郎、离别容易。迢递去程千万里。
惆怅异乡云水,满酌一杯劝和泪。须愧。珍重意,莫辞醉。
女冠子
四月十七,正是去年今日。别君时,忍泪佯低面,含羞半敛眉。
不知魂已断,空有梦相随。除却天边月,没人知。
◆直书情绪,怨而不怒,《骚》、《雅》之遗也。但嫌与题义稍远,类今日之博士家言。(明汤显祖评《花间集》)
◆冲口而出,不假妆砌。(明卓人月《古今词统》卷四徐士俊评)
◆月知不知都妙。(明沈际飞《草堂诗馀别集》)
◆起得洒落。“忍泪”十字,真写得出。(清陈廷焯《云韶集》)
◆一往情深,不着力而自胜。(清陈廷焯《词则·闲情集》)
◆不知得妙,梦随乃知耳。若先知那得有梦?惟有月知,则常语矣。(王闿运《湘绮楼词选》)
◆以句法看,(“别君时”)当连上“四月十七”为一句;以韵脚论,仄韵换平韵,“时”与“眉”叶;就意思论,“时”字承上,“别君”启下离别光景;如这等地方,句读只可活看。单看上片,好像是一般的回忆,且确说某月某日,哪知却是梦景。径用“不知”点醒上文,句法挺秀。韦另有《女冠子》,情事相同,当是一题两作,那首结句说:“觉来知是梦,不胜悲。”就太明白了。结句以“天边月”和上“四月十七”时光相应,以“没人知”的重叠来加强上文的“不知”,思路亦细。(俞平伯《唐宋词选释》)
◆第一首的上片写情人相别,下片写别后相思。第二首的上片是因相思而入梦,下片结句写梦醒。两首写一件事,这和敦煌曲子词的两首《凤归云》相似,都是“联章体”。(夏承焘《唐宋词欣赏·不同风格的温韦词》评《女冠子》二首)
◆第一首的开头明记日月毫无修饰,这是民间文学的朴素的风格,在文人词中是很少见的。整首词略有作意的只是末两句:“除却天边月,没人知。”含意也是明白易懂的。(同上)
◆此首上片,记去年别时之苦况。一起直叙,点明时间。“忍泪”十字,写别时状态极真切。下片,写思极入梦,无人知情,亦凄婉。(唐圭璋《唐宋词简释》)
◆纯用白描,明晰如话,而自情深一往。此类抒情之词,求之于飞卿词中,不得而见也。(唐圭璋《词学论丛·温韦词之比较》)
◆端己词,直达而已。如“去年今日”,全是直抒胸臆,如出水芙蓉,了无雕饰。曰“纡”曰“郁”,都是厚诬作者,硬欺读者。(吴世昌《词林新话》)
女冠子
昨夜夜半,枕上分明梦见。语多时,依旧桃花面,频低柳叶眉。
半羞还半喜,欲去又依依。觉来知是梦,不胜悲。
◎隋文宫中梳九真髻红妆,谓之桃花面。(唐宇文士及《妆台记》)
◆韦相《女冠子》“四月十七”一首,描摹情景,使人怊怅。而“昨夜夜半”一首稍为不及,以结句意尽故也。若士谓与题意稍远,实为胶柱之见。唐词不尽本题意,何足为病。(李冰若《花间集评注·栩庄漫记》)
◆此二首乃追念其宠姬之词。前首是回忆临别时情事;后首则梦中相见之情事也。明言“四月十七”者,姬人被夺之日,不能忘也。“忍泪”、“含羞”,皆迫于强权,抑制情感之状。魂断、梦随,则情感萦系无已之语。次首乃从梦后忆梦中。“分明”二字,言记忆甚真也。“羞”与“喜”并在一句,“欲去”与“又依依”亦并在一句,遂使心中复杂矛盾之情均能表达,既喜又羞,既不敢留又不忍去,写来甚工细而出语却自然。此种手法,与温飞卿异曲同工。(刘永济《唐五代两宋词简析》)
◆第一首的上片写情人相别,下片写别后相思;第二首的上片写由相思而入梦,下片结句写梦醒后的悲苦。两首合起来只写一件事。前人论文有“密不容针”、“疏可走马”的说法,这正可用来分别评论温庭筠、韦庄两位词家的某些小令的不同风格。(夏承焘《唐宋词欣赏·论韦庄词》)
◆《女冠子》两首,写梦中之情景,亦真切生动。词云(略)。前首记去年离别之情,后首记梦中相遇之情,皆刻画细微,如见其面,如闻其声。两结句重笔翻腾,畅发尽致,尤觉哀思洋溢,警动无比。蜀自李白以还,若韦氏者,可谓第一二大词人矣。(唐圭璋《词学论丛·唐宋两代蜀词》)
◆此首通篇记梦境,一气赶下。梦中言语、情态皆真切生动。着末一句翻腾,将梦境点明,凝重而沉痛。韦词结句多畅发尽致,与温词之多含蓄者不同。(唐圭璋《唐宋词简释》)
◆《女冠子》(二首)亦皆为忆故姬之作。(吴世昌《词林新话》)
◆妙语生成,丝毫不见雕琢的痕迹,而款款深情,自然流露出来……这二首应该是同时写的,前首由作别时的情态写到别后的难堪,“空有梦相随”;后者紧接着由“梦相随”的情态写到梦觉后的难堪,“不胜悲”!线索分明,结构严谨。前首的“忍泪”两句和后首的“半羞”两句,从形象的精细刻画中来展现出无比深切的爱情,尤其具有十分动人的感染力。(詹安泰《詹安泰词学论稿》下编)
◆按端己《女冠子》二首,皆为怀念宠姬而作。(华钟彦《花间集注》)
更漏子
钟鼓寒,楼阁暝,月照古铜金井。深院闭,小庭空,落花香露红。
烟柳重,春雾薄。灯背小窗高阁。闲倚户,暗沾衣,待郎郎不归。
◆“落花”五字,凄绝秀绝。结笔楚楚可怜。(清陈廷焯《云韶集》)
◆按唐五代词,《更漏子》调后阕起句均与二三句叶韵,惟此词则否,是为变格。(华钟彦《花间集注》)
酒泉子
月落星沉,楼上美人春睡。绿云倾,金枕腻,画屏深。
子规啼破相思梦,曙色东方才动。柳烟轻,花露重,思难任。
◆不做美的子规,故当夜半啼血。(明汤显祖评《花间集》)
木兰花
独上小楼春欲暮,愁望玉关芳草路。消息断,不逢人,却敛细眉归绣户。
坐看落花空叹息,罗袂湿斑红泪滴。千山万水不曾行,魂梦欲教何处觅?
◆与“梦中不识路”、“打起黄莺儿”可并不朽。(明汤显祖评《花间集》)
◆此词意欲归唐,与《菩萨蛮》第四首同。结句言水复山重,梦魂难觅,与沈休文诗“梦中不识路,何以慰相思”,皆情至之语。(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
◆“千山”、“魂梦”二语,荡气回肠,声哀情苦。(李冰若《花间集评注·栩庄漫记》)
小重山
一闭昭阳春又春。夜寒宫漏永、梦君恩。卧思陈事暗消魂。罗衣湿,红袂有啼痕。
歌吹隔重阍。绕庭芳草绿、倚长门。万般惆怅向谁论?凝情立,宫殿欲黄昏。
◎昭阳:汉昭阳殿。
◎孝武皇帝陈皇后,时得幸,颇妒,别在长门宫,愁闷悲思。闻蜀郡成都司马相如,天下工为文,奉黄金百斤,为相如、文君取酒,因于解悲愁之词。而相如为文以悟主上,陈皇后复得亲幸。(汉司马相如《长门赋》序)
◆韦庄以才名寓蜀,王建割据,遂羁留之。庄有宠人,资质艳丽,兼善词翰。建闻之,托以教内人为词,强庄夺去。庄追念悒怏,作《小重山》及《空相忆》云(略)。情意凄怨,人相传播,盛行于时。姬后传闻之,遂不食而卒。(宋杨湜《古今词话》)
◆韦庄《小重山》前段,今本“罗衣湿”下,遗“新揾旧啼痕”五字。(明杨慎《词品》)
◆“长门一步地,不肯暂回车。”此词可谓善于黼案。(明杨慎《评点草堂诗馀》)
◆(“红袂”句)向作“新揾旧啼痕”,语更超远。“宫殿欲黄昏”,何等凄绝!宫词中妙句也。(明汤显祖评《花间集》)
◆雨露难沾,自是恩不胜怨。(明茅暎《词的》)
◆“红袂有啼痕”与“罗衣湿”句复。秦词“新啼痕间旧啼痕”亦始诸此。(同上)
◆“夜寒宫漏永”,“卧思陈事暗销魂”之句,已见夜深矣。末云“宫殿欲黄昏”又见未晚,与前相反。(李廷机《新刻注释草堂诗馀评林》)
◆宫词有云:“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所谓怨而不怒,最为得体者。(董其昌《新锓订正评注便读草堂诗馀》)
◆《小重山》词则明言“一闭昭阳”,经年经岁。“红袂”、“黄昏”等句,设想其深宫之幽恨。……尤为凄恻。(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
◆此代姬人抒离情也。“春又春”,不止一年也。“梦君思”,梦昔日韦之恩情也。下即因梦而更细思前事,不禁痛苦湿衣袂也。“歌吹”句,言别殿正在作乐,而己则独倚长门,满腹忧愁,无人可语,但凝情而对黄昏耳。细观此词,表面乃写汉陈皇后退居长门故事,实则代其姬人抒情,因恐犯王建之忌,故托言之也。其姬人能通文词,深知此意,故为之不食而死。(刘永济《唐五代两宋词简析》)
◆犹是唐人宫怨绝句,而杨湜乃附会穿凿,谓因建夺其宠姬而作矣。(李冰若《花间集评注·栩庄漫记》)
◆《应天长》两首殆即代其姬作,想象此姬为王建夺去后之心境。……《小重山》各首亦皆为忆故姬之作。(吴世昌《词林新话》)
◆这词是写宫人不得承君恩的哀怨情思,从吸取题材到具体表现都明显可以看出,和宠姬被夺或悼念亡姬毫无共通之点。“闭昭阳”、“倚长门”和“梦君恩”都是指宫人的情事,不可能宫殿属王建,而梦的对象却是韦庄,支离破碎地来加以曲解。(詹安泰《詹安泰词学论稿》下编)
定西番
挑尽金灯红烬,人灼灼,漏迟迟,未眠时。
斜倚银屏无语,闲愁上翠眉。闷煞梧桐残雨,滴相思。
◆韦端己《定西番》云:“挑尽金灯红烬,人灼灼,漏迟迟,未眠时。”韦有《伤灼灼涛序》云:“灼灼,蜀之丽人也。近闻贫且老,殂落于成都酒市中,因以四韵吊之:‘尝闻灼灼丽于花,石髻盘时未破瓜。桃脸漫长横绿水,玉肌香腻透红纱。多情不住神仙界,薄命曾嫌富贵家。流落锦江无处问,断魂飞作碧天霞。’”《定西蕃》所云“灼灼”,疑指其人盛时。其又一阕云:“塞远久无音问,愁消镜里红。”是时玉容消息,即已不堪回首矣。(清况周颐《餐樱庑词话》)
◆佳处亦在结句,情景兼到,与飞卿《更漏子》词“空阶滴到明”句相似。(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
定西番
芳草丛生缕结,花艳艳,雨濛濛,晓庭中。
塞远久无音问,愁销镜里红。紫燕黄鹂犹生,恨何穷!
存疑词
日照玉楼花似锦,楼上醉和春色寝。绿杨风送小莺声,残梦不成离玉枕。
堪爱晚来韶景甚,宝柱秦筝方再品。青娥红脸笑来迎,又向海棠花下饮。
◆此词一作欧阳炯作。
◆把人惊觉,直而有致;残梦不成,婉而多风。(明沈际飞《草堂诗馀别集》)
小重山
春到长门春草青,玉阶花露滴,月胧明。东风吹断紫箫声。宫漏促,帘外啼晓莺。
愁极梦难成,红妆流宿泪,不胜情。手挼带绕阶行。思君切,罗幌暗尘生。
◆此词一作薛绍蕴作。
◆比古曲“老女不嫁,蹋地唤天”隐些,然亦急矣。三月无君则吊,士何异此。(明沈际飞《草堂诗馀别集》)
◆怨女弃才,千古同恨。(明茅暎《词的》)
◆不为诡奇,却是古雅。(明卓人月《古今词统》徐士俊评)
◆尚有古意。(清陈廷焯《词则·别调集》)
◆词无新意,笔却流折自如。(李冰若《花间集评注·栩庄漫记》)
小重山
秋到长门秋草黄,画梁双燕去,出宫墙。玉箫无复理霓裳。金蝉坠,鸾镜掩休汝。
忆昔在昭阳,舞衣红绶带,绣鸳鸯。至今犹惹御炉香。魂梦断,愁听漏更长。
◆此词一作薛绍蕴作。
◆两调之首句,非特相应,且音节入古。“裙带”句旧恨新愁,一时并赴,皆在绕花徐步之时。“尘生”句即“君王不到,草与阶平”之意。次首之下阕,忆昔年之荣宠,见今日之悲凉。“炉香”句恋罗袂之馀薰,惜檀槽之馀暖,怨而不怒,诗之教也。(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