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壬戌编成
阳 湖 恽世临鉴定
邑 人 陈启迈纂辑
学校志第一
于乐乡校,一道同风。南郡北邑,各立学宫。临江壮阔,奎阁[1]振雄。带河秀绕,泮水环通。祠庑庄肃,殿宇崇隆。仪娴俎豆[2],乐备鼓钟。儒官秉铎[3],训士课功。东西两序,戈版从容。赡负租裕,增额恩浓。义塾广建,弦歌化隆[4]。志学校。
学 宫学田学额
案:汉武帝令天下郡国立学校,官置弟子员。梁天监四年(505),请立孔子庙,置五经博士[5],立州郡学。唐贞观四年(630),诏州县皆立孔子庙。宋庆历四年(1044),诏诸路、州、军、监各立学,始置教授,以经术行义训导诸生,掌其课试之事。常郡之学,立于唐。以上皆不可考,仅叙其可考者于左。
府学圣庙 在府治西南一里,前瞰沅水。
宋咸淳八年(1272),知府龚日升建有钟蜚英《碑记》。
元延祐六年(1319),常德路达鲁花赤哈重修,筑基以石,环以石栏,为露台,东、西庑各十三间,前为戟门,左右为碑亭,棂星门滨大江。筑石柜,左为泮宫门,翼以观澜、朝宗二亭。
明洪武(1368—1398)中,指挥孙德增修。永乐十五年(1417),知府应履平增修。景泰三年(1452),知府朱缙增修。天顺(1457—1464)中,同知赵炎、通判崔谦、徐璟增修。成化五年(1469),知府杨宣、八年,同知李泰、通判邓察、教授周鉴增修,知府王绩增置乐器。弘治二年(1489),知府卜钊、通判姚纶重修周瑛有《记》。嘉靖六年(1527),知府方仕增修陈洪谟有《记》。九年,知府赵永淳奉制撤去塑像,易以木主,改题“至圣先师孔子神位”;四配[6]以下,俱去旧号,题木主曰“先贤某子之位”。十六年,知府陆垹增修。万历四十二年(1614),知府胡大年重修龙膺有《记》。崇祯五年(1632),推官陈之龙、十三年,知府潘士彦先后加修。寻燬。
国朝顺治十六年(1659),知府王来庆重建。康熙六年(1667),知府胡向华增修。邑人刘昌臣《记略》云:“戊戌(1718)之岁,郡守王公捐俸重修,有殿、有堂、有门,顿复旧观。但以急欲落成,不可经久。太守胡公下车,谒先圣,解俸募工,宏大其制,置师位于数仞之上,正殿翻盖之、明伦堂鼎新之,启圣祠、两庑次第整理,仿古棂星之制,三建坊楼。涤茅茨[7]之旧,迭加金石。邦人士咸欣欣赋召伯[8]《甘棠》[9]。余躬逢其盛,故为勒石以记。”六十一年,知府胡忠本、乾隆元年(1736),知府高纲增修。五年,知府王志遴增修戟门、左右名宦、乡贤祠。二十八年,知府李文在建钟鼓楼二。五十年,教授易文基增修棂星门、泮宫门并戟门前东、西黉墙。嘉庆五年(1800),知府孙鉴增修,略备加高广。十五年,知府应先烈始落成。道光二十一年(1841),知府黄宅中增修。
崇圣祠 旧名“启圣祠”,在大成殿东北。明嘉靖九年(1530),知府赵永淳建。时诏天下祀孔子父,以四配先贤之父配,程子父珦、朱子父松、蔡沇父元定、周子父辅成从祀。
国朝雍正元年(1723),追封孔子五代王爵,改祠名。二年,增张子父迪从祀。乾隆元年,知府高纲改建于大成殿后,以明伦堂互易,东、西两庑在戟门内。
文庙春秋二祭 一遵《会典》。礼器、乐器,旧多残阙。甲寅(1674)城陷,散失,无一存者。咸丰六年(1856),知府葆亨增置笾、豆、爵、镫[10]如制,余阙。明伦堂在大成殿东北,旧在殿后,其上为尊经阁,元·哈建。国朝乾隆元年(1736),知府高纲改建。
尊经阁 原即今崇圣祠地。明成化八年(1472),废。国朝颁发《钦定十三经注疏》十二函[11]、《日讲四书》二函、《周易折中》二函、《书经传说汇纂》二函、《诗经传说汇纂》二函、《春秋传说汇纂》二函、《三礼义疏》二十五函、《性理精义》二函、《孝经近思录》二函、《朱子全书》四函、《大学衍义》二函、《廿二史》六十六函、《明史》十二函、《通鉴纲目》八函、《纲目三编》二本、《唐宋文醇》一函、《唐宋诗醇》二函、《古文渊鉴》四函、《四书文》二部各二函、《学政全书》二函,旧藏教授署中。咸丰四年,悉燬于寇。
名宦祠 在戟门左。
先贤祠 在戟门右。《府志》:二祠旧在黉墙外,东偏面大街。顺治十六年(1659),知府王来庆移建。
忠义祠 旧在教授署后,今在戟门左名宦祠旁。
节孝祠 旧在崇圣祠西,今在戟门右乡贤祠旁。
泮池 在学西,周八十五丈。
涤牲池 在学东。
射圃 在泮池西。明嘉靖六年(1527),知府方仕辟地为之,建观德亭。久废。
牌坊 在涤牲池北,面大街。乾隆元年,知府高纲建,书“斯文在兹”额。咸丰七年,知府葆亨重修,改额“宫墙在望”。
卧碑 在明伦堂内,刻顺治九年《钦定学校数条》。
碑亭 二[12],在戟门外。
灵聪祠 在教授署前。
敬一亭 在大成殿东。明嘉靖(1522—1566)中,知府方仕建观澜、朝宗二亭,在泮门左右。今俱圮。
鼎文阁 在涤牲池南城上。《府志》:元延祐六年(1319),达鲁花赤哈建咏归亭于府学前石柜上。寻,燬废。明洪武七年(1374),卫指挥孙德明因故址建南熏楼。永乐(1403—1424)间,知府应履平重葺。旋,圮。万历(1573—1620)间,杨时芳建鼎文阁,督学董其昌书额。复圮。国朝乾隆二十二年(1757),知府耿兴宗建奎星楼,燬。嘉庆十二年(1807),教授范仲映增修。咸丰四年(1854),燬于寇。八年,知府葆亨重修,复今名。
教授署 在黉墙东。创建岁月无考。
训导署 旧在涤牲池北。乾隆五十一年,训导曹学移建黉墙西。咸丰六年,燬。七年,训导黄崇文重修。
学基 前抵城垣,后至大街,左至谢姓砖墙,右至杜姓砖墙西。四围方正,有民房数十间,均官地。每年租钱十一千零,为岁修学署之费。《府志稿》:牌坊前街北灵聪祠旧址一方,南至街,北至火星池,东至本街土地祠,西至喻姓墙脚。乾隆二十七年,有悍民抵崇圣祠造屋,一夜,雷雨,悉倾,复树之。教授欧阳定枢详府勘复。
学田 九处,共四百六十一亩零。仁丰村田三十亩四分零,佃户李荣承种;上淰村田一百一十九亩零,佃户贾大亨承种;长乐村田七十七亩零,佃户史廷鸾承种;永南村田十九亩零,佃户彭清承种;赵塘村田二十五亩零,佃户陈韬种;永北村田五十七亩零,佃户赵润承种;进溪村田五亩零,佃户杨继贤承种;新陂村田七十一亩零,佃户杨注承种;新陂村田六十四亩零,佃户沈栢承种。共租谷二百七十四石六斗七升零。乾隆十二年,奉文折中定价,每石易银三钱六分,实征租银九十八两八钱零。除完正赋、耗银贰拾两七钱零,实存银七十八两一分零,批解学院赈给贫生。咸丰七年,知府葆亨清出老道司基租,每年得钱五十三千。又训导黄崇文将丁世发置买杨云海华严街房屋一所,抵缴白池湖藜渊基租,每年约得租钱二十余千。均作学宫灯油、岁修费用。《学册》《府志》
学额 明洪武初,定府学四十八人、州学三十人、县学二十人,日给廪膳,免其差徭。二十五年,定月给米一石。宣德十年(1435),增广生员如额,不给廪,谓之“增广生”。正统(1436—1449)初,令佥与膳夫二名。十二年,于廪、增外选俊秀附学,谓之“附学生”。成化十三年(1477),定提学官躬历各学,督教官化导诸生,仍置簿考验其德行,优文艺、瞻治事长者,列上等簿。或有德行而劣于经义、或有经义而短于治事者,列二等簿。或经义优、治事长而德行阙者,列三等簿。过恶彰著者,不品文艺,即行革退。
国朝定制:府学廪、增生各四十名,岁科试各入附生二十名,岁试入武生二十名,于四县新进童生内拨取。挨贡[13]每岁一人。国家覃恩[14]之年,以正贡[15]作恩贡,次贡[16]作岁贡。拔贡十二年选二人。
县学圣庙 在县治北里许。宋绍熙二年(1191),知县林梦英创修。陆九渊有《记》,见《艺文》。嘉定十三年(1220),知县戴重熙增修,置祭器。
元至正四年(1344),县丞忽都海牙继修。寻,燬。
明洪武元年(1368),知县张子源建。三十一年,知县张九畴增修。景泰(1450—1457)初,知府蔡寿改建大成殿、知县张海建东、西庑。
成化(1465—1487)初,通判徐璟增修戟门。九年,知县徐必敩、县丞源政增修。
弘治(1488—1505)中,知县应能重修,春、秋仿行释菜礼。
嘉靖十四年(1535),知县钟銮改建明伦堂。十六年,知府陆垹增修庙庑。三十六年,知县黄日敬重修。
万历四十二年(1614),知府胡大年、知县李可柱增修。龙膺《记略》云:郡学有带水屏山之胜,而邑学府城西隅,城东南之水俱西折,汇于泮之前,为火星池,复折而西从秀水斗门,而北据形胜矣。顾创殿仅三楹,为左、右庑者四。嘉(1522—1566)、隆(1567—1572)以来,稍稍修葺,未闻有碑而拓焉。癸丑(1613)秋,邑士上其事于直指[17],得请监司蔡公、冯公檄所司议行,郡伯胡公、邑令李侯更张皇之,首捐金若干,而博士易君可贤、知事何君自胜戴星从事,拓大成殿为五,从祀庑为十二,若祠若堂若门,无不精坚整靓。首植于去年仲秋之哉生明[18],考成于今年仲秋之下浣[19]。
崇祯三年(1630),知县宋学显、十二年,知县甘大绶先后增修。寻,燬。
国朝康熙五年(1666),教谕闵才、八年,知县黎上材重建,加高广。知府胡向华捐资佐修。二十五年,知县郭昌时增修。雍正五年(1727),知县高菘先后增修。乾隆十年(1745),知县翁运标、教谕石鹏翥增修知县沈华有《记》。五十八年,知县杨鹏翱及邑士莫惟毅、陈诗砻等重修,加高广。
崇圣祠 旧在明伦堂后。乾隆三十八年,教谕周忠恕移建于大成殿后。嘉庆元年(1796),邑人金殿扬等倡修。
明伦堂 旧在大成殿后。乾隆三十八年,教谕周忠恕移建于崇圣祠东。五十二年,邑绅士增修。
尊经阁 在崇圣祠后,即祠故址。嘉庆十三年,重修,颁发书目详府学。
名宦乡贤二祠 在戟门左、右。雍正十三年建;乾隆五十八年重修。
忠义节孝二祠 在崇圣祠左、右。乾隆五十二年建。案:二祠例应别建,各处无异,武陵独在学内,且与崇圣祠并列,似所未安。此异日修建所当改移动者。
泮池 在棂星门前。明弘治(1488—1505)间,知县应能濬。正德十一年(1516),为势家侵塞,都御使秦金丈出,归学。十三年,都御使吴廷举浚修。嘉靖十三年(1534),教谕朱尚恩缭出土垣。
国朝乾隆十年,知县翁运标建石栏。四十年,教谕张正笏增修。六十年,改修围墙。
射圃 在学西。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署县事张世卿建。久废。
灵聪祠 在教谕署前。
教谕署 在黉墙东。康熙八年(1669),教谕吴瑾建。
训导署 在黉墙西,创建无考。
学舍 旧在明伦堂东,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知县张九畴建。成化(1465—1487)间,知县徐必敩增修。弘治(1488—1505)间,知县应能增修。久废。
学基 前至照墙沟外,后至黄家巷,东至长街,西至无垢庵墙。乾隆二十六年(1761),拓前营箭道旧址,东西广一十一丈,南北袤四十六丈五尺,左、右有池沟。其界前至街,后至城,东至园堤,西至长寿庵。知府耿兴宗有《碑记》,见《艺文》。
学田《通志》:田五处,共二百八十一亩。《府志》:田七处,成熟田一百二十四亩一分地一十七亩。永北村土名王家垱,田二十六亩;进阳村土名湾牛陂,田二十四亩、基地一段、谢家堰一半、小堰一口;上东村土名郑公庙,田十八亩;万金村土名万家坪,田三十六亩、基地一块、石家堰一口、学垱一口;土枫林土名发旺桥,田十亩;赵塘村土名张公桥,田十亩一分;东江村土名张家堰,堤地十七亩。除完饷外,实纳租八十一石四斗。乾隆十二年,奉文折中定价,每石易银三钱六分,地课银二两四钱五分。案,据《学册》:田十处,共三十五石六斗三升地十八亩,每年赈贫银二十六两一钱零。学左、右地,课钱二十五千零。与《通志》《府志》数目不符,疑年久或有变更,并存之。
学额 明时定制详见府学学额。国朝定制:县学廪增、生各二十名,岁科试各入附生二十名,岁试入武生十五名。咸丰八年(1858),捐输诏永广文、武学额各一名。九年,又加永广二名、暂广四名。十一年,又永广二名、暂广一名。同治元年(1862),暂广二名。挨贡每两岁一人。国家覃恩之年,以正贡作恩贡,次贡作岁贡。拔贡十二年选一人。
月课学田 明天启(1621—1627)间,分巡道杜诗捐置,供月课诸生之费。有碑勒明伦堂,田亩已失其处。《贺志》
学仓 在本学内。明成化间,知府杨宣建,令各学捐米,以赡增广生。后废。《府志》
贡士过省庄 在府南。宋知府袁申儒以所籍没民田易之,供贡士过省之费,已失其处。袁申儒有《记》,详《艺文》。
论曰:汉以来,尊祀孔子,至八佾[20]十二旒[21]。而明世宗以“先师”易去封爵,岂非以万世之师,不可以常例哉?吾邑自罹兵燹以来,学宫渐就颓圮,士大夫曾莫过而问焉。如云:疮痍之后,惧伤民财也。彼浮屠老子之徒,方且邀一纸钤朱之牍[22],而金碧其棼楣[23]矣,而葶苕其甍宇[24]矣,吾徒顾有所谦让未遑。呜呼!是乌足以致尊崇哉。
【注释】
[1]奎阁:收藏珍贵典籍文物的楼阁。
[2]俎豆:祭祀、宴客用的器具。
[3]秉铎:古人执木铎以施教,后称执掌教化人民的官吏为“秉铎”。
[4]化隆:教化隆盛。
[5]五经博士:教授五经的学官,汉武帝始置,正五品上。
[6]四配:指颜渊、子思、曾参、孟轲。旧时以此四人配祀孔子庙。颜渊、子思居东,曾参、孟轲居西,通称四配。
[7]茅茨:用茅草盖的屋子。泛指平民居所。
[8]召伯:姬奭,生卒年不详,又称召公(一作邵公)、召伯、召康公、召公奭,西周宗室、大臣,与周武王、周公旦同辈(一说是周文王庶子)。姬奭辅佐周武王灭商后,受封于蓟(今北京),建立臣属西周的诸侯国燕国(北燕)。
[9]《甘棠》:《诗经·召南》的一篇。全诗三章,每章三句,由睹物到思人,由思人到爱物,人、物交融为一,均认为是怀念召伯的诗作。
[10]笾、豆、爵、镫:笾、豆,古代食器,竹制为笾,木制为豆,用于祭祀时盛放祭品。爵,古代饮酒的器皿,三足,以不同的形状显示使用者的身份。镫,古代盛熟食的器皿。
[11]函:套子,引申为量词。
[12]二:为衍字。
[13]挨贡:明清科举制度,府、州、县学生员,按规定次序选升为贡生,谓之挨贡。
[14]覃恩:广施恩泽。旧时多用以称帝王对臣民的封赏。
[15]正贡:谓正途出身的贡生,别于例贡(即捐纳取得的贡生)。
[16]次贡:即副贡,乡试取入副榜直接送经国子监的称为副贡。
[17]直指:职官名。汉武帝时置,为奉派出巡或至各地处理政事的官员。
[18]哉生明:农历每月初三,月亮开始有光,故称。
[19]下浣:农历每月二十一日至三十日。
[20]八佾:亦作“八溢”“八羽”。古代天子用的一种乐舞。纵横都是八人,共六十四人。佾,舞列。
[21]十二旒:天子冕冠前后各悬垂的十二条玉串,借指天子。
[22]钤朱之牍:官方文书。钤,印章。
[23]棼楣:楼阁的栋梁。
[24]葶苕其甍宇:在房屋周围种上各种植物加以美化之意。葶,一年生草本植物,开黄色小花,果实椭圆形。种子黑褐色,可入药。苕,草本植物,茎细长,花紫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