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西山樵者孫治宇台初輯
吳門而菴居士徐增子能重修
住靈隱第二代戒顯晦山校訂
開山始迹
原夫西方聖人之教被于震旦也。漢明帝兆金身之夢,白馬馱經;康僧會恊舍利之求,赤烏建塔。由是而降,聖教大行。彼方聖賢乘運顯迹,或遙空振錫,或隨處託生,所在之處,建立道場以保佑君國、利濟民生,其心甚遠,其功甚大。近代天下大剎在吳越間者,推靈隱寺為首。然開山實自理公,踵其後者豈得忘其所始耶?誌開山第一。
靈隱寺在今杭州武林山,去城十餘里。其山控湖扼江,有龍盤鳳翥之狀,為仙靈區宅。東晉咸和三年,竺僧慧理遊至武林,見飛來峰而歎曰:「此為天竺靈鷲峰小嶺,不知何代飛來。」人咸不信。理公曰:「此峰向有黑白二猿在洞修行,必相隨至此。」理公即于洞口呼之,二猿立出。有此因緣,連建五剎:靈鷲、靈山、靈峰等;或廢或更,而靈隱獨存,厯代以來永為禪窟,五燈互照,臨濟子孫居多。今重興者為具德和尚,是法運使然也。
重興緣起
吾于興廢之際而重有感乎其人也。古來大剎不一,其始也有善知識以創之;迨其後,至瓜分房屋,各利其生,殿閣荒涼,鞠為茂草,往往然也。今觀靈隱,金碧莊嚴冠于諸方,而亦知二十年前衰落之不堪也。嗟乎!不有住持,其何以寺?不有廢者,其何以興?然則靈隱之廢,天之所以開大善知識也。誌重興第二。
昔理公之開山也,固非偶然;今靈隱之重興也,亦多奇兆。明季以來,寺已廢敗。本山二十四房,于順治六年己丑,敦請臨濟正宗三十二代具德大和尚住持。和尚乃三峰老人之嫡嗣、天童老人之法孫也。天童一棒,當下直捷;三峰玄要,宏暢綱宗。具和尚兼而行之,道風廣被;十坐道場,位下法從動以千計。是時和尚在佛日,先有烏程金姓者寓靈隱,夢寺中鼓吹迎大慧禪師至;又僧數輩夢明教禪師囑迎和尚。更有異者,佛日忽一日至夜半,四無人聲,聞伽藍殿閧然。細聆之,則靈隱伽藍與佛日伽藍相爭也。于是本山僧眾、闔郡護法敦請不已,而和尚于己丑進院。至則慨然曰:「夫所謂道場者,上以莊嚴尊像、敬禮三寶,使人得以瞻仰;下以鍵鎚衲子、傳佛祖慧命;外以接待宰官、居士,內以安置諸執事、一應僧眾,寮屋缺一不可。今無歇足處,則鷲嶺飛來之瑞、理公開建之功乃至于此!」即率大眾,躬親秉耒,斬棘除壤。凡事先之,不辭勞苦,乃于庚寅冬集料興工。若法堂、方丈、客舍、僧寮、鐘樓、浴室等,次第而成,煥然一新矣。大殿歲久方思修葺,而大殿灾,此豈神天佛祖以為非和尚不能鼎建,而故以是委和尚歟?舊殿高十三丈,度非百萬金錢不可就。功程浩大,揆之世情,人咸難之。和尚立排眾議,乃發誓願曰:「大丈夫出家學佛,身非我有。擔荷重遠,為末劫津梁,顧造一佛殿而便束手卸肩耶?」于是堅金剛心,奮勇猛力,眾心既齊,人天協助。所最難辦者無如巨材,乃命工師求諸徽、嚴、常、玉等山。山深水遠,卒不能下。不日水大發,從空瀉出,咸驚靈異。宰官、護法、檀越施財,貧者用力,役夫助工,其聚如雲,其心如火,不三年而殿成。上梁之日,人來觀者十有餘萬,擁塞如山,咸頌和尚法力,其聲如雷,諸山谷應。說者謂:「自建造以來,未見若斯之盛者也。」其餘寮舍,寛敞足以容眾,四方來參者歲以萬指計,雲水往來日以二三千指計。賓客輻輳,無一寧晷。使人虛往實歸,譬如甘露水,咸得滿願。因緣福報至矣極矣,非天下大善知識,何以有此?未幾,應徑山之請,乃請法嗣雲居補處,即今之晦山和尚也。和尚具大才,少與吳梅村祭酒同筆研,名籍甚。甲申春,聞李賊破京,慟哭焚書,即以金剛王寶劒斬斷葛藤,于千華老人處受具,于具德老人處傳法印。日夜究心綱宗,與從前祖師如鏡照花、如水和乳,化行江楚。連踞雲居、四祖、疏山、薦福諸大祖席。曾著《鍛鍊禪人說》十三篇,諸方畏仰。每結制一七之期,必有數人省發。正法眼藏之利益學人有如此。滹沱絕學重開生面,以大展具老人未竟之緒。靈隱重興固不在殿宇鼎新已也。
武林山水
誌靈隱為寺也,而何以及武林?蓋先有武林山水而後有寺也。從古聖賢負佛祖慧命、為人天眼目者,往往遠城市而居山林,非耽名勝、重道場也。道場為莊嚴法寶、陶鑄衲子之地,豈擾擾名利之藪可得而混雜者哉?故古剎必在名山,不惟使皈心法道者得山水清迥之氣以資其禪定,且使遨遊山水者瞻仰紺宇以發其道心。然則助道因緣,莫名山若也。乃誌武林山水為第三。
武林山水,其載于邑乘、見于遊人記詠,亦既詳且備矣,而茲何以誌之?武林山,峰嶺不一,名剎甚多,而世之稱靈隱者,必曰「武林靈隱」。說者又以北高峰西麓、寺之所坐之山為武林,則安得有六十里之廣?要之,武林是合六十里之山而言之也。孫宇台誌云:「武林在錢唐縣,發源于天目,森列錢唐。東至赤山埠、進龍浦,西至古蕩西溪,北環西湖,南控浙江,週迴六十餘里為當。」吾于是知靈隱之得以武林稱者。當理公未創寺之前,祗有武林;及理公建寺,武林山亦止一靈隱,故稱「武林靈隱」。今之三竺諸剎分踞武林者,皆在靈隱既建之後,是以不聞稱「武林三竺」,明乎不得與靈隱抗行也。夫廣六十里之武林山,既為三竺諸寺所分踞,則誌靈隱寺者不可得而盡舉。若就所坐之山而誌之,則又非稱「武林靈隱」之義矣。吾今就其西山迤邐一帶以誌之。
其峰則有:
飛來峰
即靈鷲峰也,為靈隱寺案山,以竺僧理公得名,高五十餘丈。此峰中空外奇,玲瓏磊塊,說者謂其如矯龍、奔象、伏虎、驚猿,墮者將壓、翹者欲飛是也;然未能盡其形容也。其石有竅、有罅、有筋、有稜、有如手指攢撮者、有如鐵線疏剔者、有如老松皮者、有如蟲蝕者、有如蟻穴湧起者、有如蜂房相比者、有如波浪衝激者、有如凍雲合遝者。下本淺土,勢若懸浮;橫豎反側,非人思想之所得及。石色非青非紫,帶白帶綠。石隙生樹木,甚老甚瘦,輒有無根藤附之。秋有紅葉,豔若布錦。坐冷泉亭望去,迥出世外。多生藥草,鮮知其名。其從西天飛來無疑,洵武林山之第一峰也。(其洞另詳)
蓮華峰
在飛來峰西,高起而聯屬者是也。《水經》謂孤石壁立,大三十圍,高百丈。今從下遙望,下闊上銳;從頂視下,其石四面敷開如蓮華瓣狀,故名。
宰相峰
在蓮華峰北下向西,如宰相執笏待漏狀。
月桂峰
在飛來峰西。南唐天寶中嘗雨桂子,有一子成樹。慈雲懺主居此十二年。宋天聖中,丁卯秋七、八月兩望夜,殿堂左右天降若雨,其大若豆、其圓若珠,有黃白黑三種色,帶殻、味辛,此月中桂子也。因取播種林下,浹旬而甲坼,彌月盈寸,綠葉可玩。明年春,移植白猿峰下迴軒亭,凡二十有五株。其它桂樹甚多,而今無存者,以花時多得煩惱,不去培植,漸至彫盡。康熙五年,靈隱大殿落成。後八月十三日早起,載堂禪師聞屋上歷落有聲,出而視之,其狀圓而長,大踰萆麻子,殼有文,亦相類。大殿、法堂、方丈前後都有。拈取呈具德和尚,曰:「此月中桂子,吾已見過二次。」載公,秦川人,今為晦山和尚法嗣;曾住持石門虎嘯寺,曩在具和尚位下。因收貯二合許,將移至秦中種之。時有好事者聞之,咸索觀,輒取四五枚去。纔至揚州而桂子已盡。駱賓王有句云:「桂子月中落,天香雲外飄。」其語不虛,則唐初已落過。然落必有瑞應,具和尚重興靈隱寺,十有七年間凡三見矣。
白猿峰
理公嘗畜白猿于此。
稽留峰
在蓮華峰。峰形正不偏,無別峰。迤邐、傾昃、突兀之狀,俗譌為「雞籠山」是也。
北高峰
武林山左支之最高者,自下至頂九十二丈。樵蹊陡峻,以曲折為灣,共三十六灣。登絕頂瞻眺,羣山孫列,湖水鏡涵;江流折為帶環,海色宿為莽沆,真大觀也。上有五顯廟塔一座。
烏石峰
在北高峰西,上有烏石,故名。昔趙清獻判奪法安院歸靈隱作形勝,又名「形勝山」。
龍門峰
在烏石西,上有石對峙如門。
西原峰
在龍門西南,武林水北澗發源處也。
雙檜峰
在龍門南,上竺右山也。上有雙檜,望之如蓋。
白雲峰
上竺坐山,常有白雲覆其上。
中印峰
在上竺左。昔寶掌開中竺山,掌乃西域五印度之中印人,故名中印。
乳竇峰
山下有乳泉,白色。
獅子峰
與中印峰左右相夾,為上竺路也。頂有奇石,狀如獅踞。
香罏峰
善住峰
善住峰與中印相連,因寶掌住世故名。《悲華經》:摩尼太子成道,號「善住珍寶山王」。
其嶺則有:
駝巘嶺
北峰東,盡處宛如駝肩,今作桃源。
石人嶺
北峰西,高六十二丈,路屈曲如羊腸,通西溪。
東墓嶺
通黃山。
楓木嶺
中印峰路。
白沙嶺
以沙白得名。通梵村。
郎當嶺
又名「捫壁嶺」。左迫削嶂,右臨深溪。緣木扳蘿方可舉趾,故稱「郎當」。又上為天門,東通龍井、南通五雲。
幽淙嶺
深壑泠泠,巉石齒齒,陟此者須前後牽挽。草樹周密,仰天一線,俗名「水出嶺」,與郎當嶺接。
東嶺
下竺東大路。
西嶺
道標和尚結廬于此。
仙芝嶺
月桂峰下,南北二山通衢,俗名「胭脂嶺」。
黃泥嶺
胭脂嶺餘氣。
其塢則有:
於家塢
雷院西,玄本塔基。
水岡塢
在北高峰,水從東下。
巢居塢
泝澗而西,達韜光。許由夏則巢居,又云:「巢父所居」,故名。
大桐塢
烏石峰西。
石人塢
石人嶺下。
白沙塢
白沙嶺下。
桐木塢
楓木嶺下,舊有吳寺,通中竺。
騰雲塢
上竺後,通白雲峰。
楊梅塢
廢興福寺路對上竺(興福舊名「彌陀教院」,得月輝老宿重興。)
永清塢
對中竺,內有菴,名永清。
神道塢
與下竺對。
慈雲塢
以慈雲建塔得名。
葛塢
葛井處也。
活沙塢
上至天門,諸山下伏。
水竹塢
珍珠塢
瑞岡塢
鷂子塢
其洞則有:
龍泓洞
前當迴龍橋,後通冷泉澗,[山*含]岈懸、挂碧湧金,似真非真。內有通天處,漏天如井,後人題「通天洞」三字。其側有小洞,底地無垠,傳聞昔有採石乳者入之不已,聞篙櫓、風浪之聲,謂度浙江、通蕭山者,即此洞也。內有蔣之奇篆書(未見)、賈似道題名(見後卷八)。唐丁飛宅於中。
玉乳洞
一名巖石室,一名羅漢洞。吳赤烏二年,葛孝先于此得道,後人就道畔鑿住世羅漢十六尊。其迴旋曲折,小有蠻蝸;涓滴沁凝,大旱不竭。豈上仙蛻白石之繭而龍鼻為大陰之耶?
射旭洞
一名青林巖,即理公巖,有唐楊遵篆書三大字見石隙,乃理公燕寂之處,又名燕寂巖。其下四極三門,鰲撐而立;其上豐額險足,龜殼猶存。外視則洞可容百數人,內視則巖可樹百椽屋。藤蘿聯絡,峰石縱橫,無愧署書「八面玲瓏」四字者也。內小石有「金光洞」字,側有周伯琦篆書〈理公巖記〉一碑(見文內)。山多櫧桂,木葉常青,淩冬不彫,故曰青林。又曰香林。
呼猿洞
在蓮華峰麓,即慧公驗飛來峰處。六朝宋時有僧智一訪舊蹟,畜猿于此。其洞門甚狹,側身乃容;內廣堂皇,[宴-女+六]如長夜。又一洞,炬火傴行數百武,或高平如砥,或齰齰如牙。又一洞,非螣蚺不入,故人憚而未詳。
金佛洞
飛來峰南,下竺薝蔔堂後。
香林洞
亦名香桂林,黃初菴有詩。
圓公洞
三生石側,為圓澤會處也。
其巖則有:
龍泓巖
在龍泓洞,洞有室曰巖。
青林巖
在青林洞。
理公巖
理公燕寂處也。
玉女巖
飛來峰頂,一名新婦石。巖下石罅有水如玉。女潭也
日月巖
在下竺山,一圓如日,一半灣如月。
虎頭巖
在蓮華峰下,虎頭禪師以此為號。
千歲巖
以寶掌為名。
天香巖
在中印峰山半,又名百歲巖。
白雲巖
永清塢新菴。
百丈巖
雙檜峰後。
烏石巖
白雲峰後。
其石則有:
石蓮
即蓮華峰也。
石梁
在飛來峰頂,長一丈,亘石上如梁。
三生石
(下竺右。)
水波石
(下竺後。石上有水波紋,舊時江水至此。)
鬬鷄石
無考。
卧龍石
慈雲種梅其上,其詩有「梅有和羹實,龍無為雨時」之句。
一指石
龍泓洞旁。
石筍
烏石峰山半,高數仞,周可七八抱。圓峭特立,亦名卓筆峰。
石室
在韜光山後。真觀坐其中得道者名「頭陀石室」,理公巖下者名「巖石室」。其一未詳。
獅子石
韜光山後,高數仞。
石人
在嶺上。近視如將軍戴鐵笠之狀,遠望又如幼女雙髻也。
棋盤石
在永清塢中,高數丈,色赤如丹,廣丈許,平如砥。嘗有老僧謂:邵山子埽葉林中,得石棋子。
醉石
方廣一尋,在洪有竹園浴蓮池側。主人以其平踞可觴咏也,名曰「水臺盤」。白珩〈靈隱記〉曰:「至是搜名勝而此石以小見遺。夜夢人指曰:何忘醉石也?」
其棧則有:
伏虎棧
陸羽《二寺記》言:「靈隱澗中奇石,後為朱勔取去。」
連巖棧
飛來峰頂,石級猶存。白子佩原誌謂:連雲棧與伏虎棧皆峰麓奇石,楊真伽鑿為佛像。
其水則有:
南澗
一會支澗七。
南發源于五雲山,水出嶺。
西合上竺兩山支澗,徑靈隱房小橋合流,過五雲山路小廟橋,又合觀音井水,經時橋(匯水陰溝),出金佛橋(在普門內),過天巖房橋。
東合楊梅塢支澗,出琮老橋(僧琮建)。東合中竺永清塢支澗,北出中竺寺橋。東合下竺神道塢支澗,北過下竺寺橋。東合月桂峰支澗(三水橫出如川,名葛洪水),過慈雲北澗,出飛來峰,至龍迹橋會北澗。
北澗
一會支澗十。
發源于西源峰,南合白沙塢支澗,西合永安支澗,西北合大桐塢支澗。流過吳寺橋西北,合烏石峰水,南會呼猿澗暗水。南合冷泉水源、北合石筍支澗。又北會金沙、銀沙支澗,又北合韜光支澗。東流過曹家橋,渟匯于靈隱石門澗,經瀑雷橋(今廢)、迴龍橋,會南澗水于合澗橋下(舊橋三洞,今修),曰靈隱浦(南宋通舟至此)。北合水架塢支澗,西流過白樂橋,北合瑞雲塢水,經雷院名「後澗溪」。出唐家橋東南,趨西行春橋、逕東行春橋、逕金沙灘裏五橋,匯為西湖。
其泉則有:
冷泉
相傳在蓮華峰麓,今在寺前。堆藍漾碧,冬夏常盈。池旁有嶔崎空洞,形家以招提擁北高而面飛來,宜匯此澗,置閘以蓄水。建亭其上者,唐刺史元藇;廣池者,宋僧如璧也。
溫泉
在冷泉之上首,今涸。
渦渚泉
臨安誌云:在東嶼。
卧龍泉
在渦渚側。
醴泉
在渦渚右。大曆六年出,酌之療疾。
蕭公泉
在寺右。
伏犀泉
在飛來峰頂。
瓔珞泉
下竺後巖。元時竭僧允若祝曰:「吾緣在是,泉當再來!」已而泉出。
蓮華泉 跳珠泉
此二泉疑在慈雲塔院處。東坡有〈和周次元跳珠泉詩〉。
上永福
(劉宋,慧琳禪師開山。明弘治間,洪水堙廢。順治間,靜照法師重興。)
金沙泉 銀沙泉
俱在上永福,二方石池現存。
觀音泉
上竺為大悲泉,在講堂下,流繞殿前,經如意池。池以青石闌之,方丈許,石面鏤如意文。
夢泉
宋崇寧元年,浙西大旱,寺中廚水不給。主僧玉法師夢泉發于西坡,鑿之果得。
薈泉
在雙檜峰。
華光泉
在白雲西院。
凝翠泉
在獅子峰下。
水月泉
在中印峰前。
孫公泉
《上竺誌》謂孫思邈。
玉液泉
永清塢。
小龍泓泉
閻妃墓側。
白公茶井泉
在形勝山麓,舊鐵秀菴處。
龍王泉
(康熙辛亥夏大旱,韜光道上澗泉盡涸。忽於龍王祠前迸出一泉,充潤常住,真龍神賜也。)
其池則有:
蘸筆池
在本寺東廊下,丁行者學書處。
茯苓池
在本寺西,僧堂劚苓成池。
金蓮池
在韜光。
福泉池
下永福寺,福王建亭其上。
雲液池
在白雲峰。
七星池
中竺殿前。
金波池
集慶寺後。
其井則有:
葛翁大井
普福寺後。洪丹井,天下凡十三,而在杭者三。此與下竺井為二,其一則在龍井翁家山。有壇在雷院慶化山,所植松在履泰將軍廟。
天澤井
天澤井,履泰將軍為天澤侯,此其井也。
武林靈隱寺誌卷一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