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持禪祖
叢林之有住持,猶國之有君也。國不可一日無君,而叢林可一日無住持乎?住持者,必須善知識,知眾生病,識治病藥,然後開法道,濟度生民。火以薪傳,道因人舉,以其行解相應,稱之為祖,其來久矣。靈隱自東晉咸和至明萬曆,共一百三十餘代,有為天子所命者,有為大臣所請者,五燈互耀,號稱祖窟。易菴而後,浸以衰矣。大清順治間,具德老人暨晦山和尚,父子相繼,三十年來,臨濟一燈,光明獨盛。茲考歷代住持次第,系其行實暨法語,以見大槩焉。為誌禪祖第七。
開山慧理祖師
西天竺人。東晉咸和初來武林,見靈鷲峰,識其從天竺飛來;以呼出黑白二猿為證,建靈鷲、靈隱、靈山、靈峰諸剎。今靈隱獨存,為開山始祖。常晏坐靈鷲後巖,因號理公巖,又名晏寂巖。今迴龍橋東首瘞塔存焉。
智一法師
劉宋時居靈隱山半峰,精守戒範而善長嘯,牽曳其聲,杳入雲際,如吹笳葉,若揭遊絲,颼飀淒切,聞者悲涼,謂之哀松梵。澗邊養一白猿,有時不還,一乃吮吻張喉,林木振響,則猿至矣。謂之白猿梵,稱為猿父。其後澗邊羣狙聚焉,有好事者往往從而飯之,故今有飯猿臺。
曇超法師
姓張,清河人。形長八尺,每獨宿樹下,虎兕不傷。齊建元末,適錢塘靈苑山,每一入禪,累日不起。一日忽聞風雷之聲,俄見一人秉笏,稱嚴陳通。須臾又一人,形甚端偉,羽衛連翩,自稱七里灘弟子,曰:「富陽邑人冬鑿麓山,侵壞龍室,羣龍忿,誓三百日不雨。今已百餘日,井泉枯涸,無論田禾。法師道德通神,欲屈前行,必感甘澤。」超遂達赤亭山,遙為龍咒願。至夜,羣龍悉人形,詣超所禮拜,因乞三皈。明日即降大雨,高下皆足。至永明十年卒。宋寧宗嘉定三年,賜號「靈悟大師」。
寶達禪師
不知何許人;晦迹武林山,住剎利院,因名剎利禪師。寺中有印沙牀、照佛鑑,乃其遺迹。往者浙江驚濤為害,激射湖上諸山,師憫之,持誦祕咒累日。一夜,江濤中有玄冠朱衣偉人、謂師曰:「弟子吳行人也,憤心未雪。師慈心為物,敬聞命矣。」自是潮擊西興,浙之東岸沙漲數里,後罔知所終。
聖達貞觀禪師
姓范,錢塘人,世顯仕。幼奇相,掌有仙人字,舌紫羅紋。居靈隱山石室,戒行精專,受天台禪觀,高譚寂照,金石相宣,時人語曰:「錢塘有貞觀,當天下一半。」隋開皇年,眾建南天竺寺,請師居焉。嘗講《法華》心要,感皋亭神,請講捨祠為殿;刺史劉景安請講《海龍王經》,驟雨沛然。師能文,有雅操,文帝三徵,秦孝王兩延,皆以疾辭。仁壽中,手標塟地於寺東岡。大業四年,一日聞空中伎樂,遂趺化,壽七十四。
堅道守直律師
姓范,齊信安太守瑝八葉孫,錢塘人也。詣蘇州支硎圓公,受具足律儀,是夜眼中現光,燄長一丈餘,蓋得戒之驗也。立願誦《華嚴經》還,夜夢神人施珠一顆,及覺,尚烱烱然如在屋中。唐玄宗開元間,有制舉請正名,隸大林寺。後移籍武林靈隱。大曆五年三月,告眾曰:「夫至人乘如而來、乘如而去,應跡如此;而愚夫欲以長繩繫白日,安可得乎?」乃寂。春秋七十一,臘四十五。徒清晝著塔銘。
道標法師
姓秦,富陽人。七歲時,有僧摩其頂曰:「此子目秀如青蓮,得非釋氏威鳳耶?」遂出家,事靈隱白雲峰海公。肅宗乾元元年,試通經七百紙者得度,師首中選。後習毘尼,有高行。往南天竺結茆峰西,號西嶺草堂。尤善詩,與皎然、靈徹齊名,時人語曰:「霅之晝,能清秀;越之徹,洞冰雪;杭之標,摩雲霄。」杭人尊之,呼西嶺和尚,又稱為僧中十哲。李吉甫、韋皋、孟簡皆心交物外,分契塵中。長慶三年示寂,壽八十四,葬本山,塔今無考。
皎然清晝律師
姓謝,長城人,康樂十世孫。受戒於靈隱戒壇,事守直律師,當時號為釋門偉器。文章雋麗,後博訪名山。晚入抒峰獨處,絕去詩詠;孤松片雲,禪坐相對。永貞初年終。
道齊尊師
姓趙,錢塘人。少遊庠序,經籍淹博。剃染,投靈隱寺學《華嚴》經義,於天竺寺修習禪定。靈山上有石室,齊於中坐,忽巨蟒唅呀為吞噬之狀,怡然不動;復有虎豹近於石室,時時馴擾。又山頂乏水,以錫杖刺地,清泉迸流。貞元二十一年,四方學者請講《華嚴經》,時嚴冬飛雪,忽生花二本,狀若芙蕖,熠爚光發,觀者嗟歎。後終於石室。
抱玉慧琳禪師
姓戈,新安人。丱齡,受業靈隱西峰金和尚。唐大曆中住下竺,郡守杜陟、裴棠棣、陸則、楊憑、盧元輔、白居易、李幼、崔鄯、路異先後並禮遇之,比諸簪組上流。辭學高等,或號「毘曇孔子」,或名「勝力菩薩」。於靈隱講訓生徒二十載。太和六年四月示寂,春秋八十三,法臘六十又四。塔永安院西瑪瑙坡。
鑑空法師
姓齊、名佐,吳郡人,少貧困。元和初遊錢塘,年四十五矣。屬歲荒,求餐於天竺寺。至孤山,餒甚,不能前。俄有梵僧顧之笑曰:「秀才法師,旅遊滋味足未?」空不省。僧曰:「子不憶講《法華》於同德寺乎?子應為饑火所燒。」遂探囊出一棗,大如拳許,曰:「食之自知。」空食棗,頃刻,悟同德寺如昨日焉。因涕泣,歷問:「當時雲水五人,唯公得解脫,獨某修法不完,坐於饑凍。」僧曰:「由獅子座廣說異端,使學空之人心生疑惑。戒珠曾缺,羶氣微存,聲渾響清,終不可致;質傴影曲,報應宜然。」乃探囊取一鑑,曰:「要知貴賤修短、佛法興替,宜一鑑焉。」空照久之,了然默記。遂投靈隱出家,受具足戒,後行高節苦。太和元年過河東柳珵,說其由,又曰:「我生世七十有七,尚九年在世。吾捨世之日,佛法其衰乎?」乃索筆題數行於經藏北垣,曰:「興恒河沙,衰恒河沙,兔而罝,犬而挐;牛虎相交與角牙,寶檀終不滅其華。」後周遊名山,未卜所終。(此為會昌乙丑毀法,武宗厭代事也。)
韜光禪師
穆宗時辭師出遊,師囑曰:「遇天可前,逢巢則止。」至靈隱山巢居隖,時白樂天守郡,題其堂曰「法安」。白嘗於元旦為詩招師,師不赴。(詩載後)
無著文喜禪師
仰宗,姓朱,嘉禾人。參仰山,契悟。常往五臺山禮文殊,逢童子曰:「面上無嗔供養具,口裏無嗔吐妙香,心裏無嗔是珍寶,無垢無染是真常。」遂止五臺山為典座,文殊現形。乾寧四年住靈山無著院,武肅王表賜紫袈裟,號無著禪師。光化三年告眾曰:「三界心盡即是涅槃。」跏趺而逝,春秋八十,僧夏六十。終時有白光之祥,竹樹一色。塔本山東塢。
永明延壽禪師
法眼宗,字沖元,賜號智覺。姓王,餘杭人。七歲誦《法華經》,五行俱下。年二十八為華亭鎮將,以官錢放生,坐死。錢文穆王赦之,聽其出家,住天台智者巖習定,有[斥*鳥]鷃巢於衣裓。禪觀中,見觀音以甘露灌其口,遂獲辨才。參韶國師,聞墮薪而有悟。建隆元年,錢忠懿王請重創靈隱,靈隱之興由此。故後稱住持靈隱者,以為第一代也。繼遷永明道場,以心為宗,以悟為旨,著《宗鏡錄》一百卷。每日行一百八善;弟子二千餘人,夜施鬼食,晝放生命,世人號「慈氏下生」。開寶八年趺逝,火,舍利五色,鱗砌於地,塔大慈山。(明神廟中,遷於淨慈宗鏡堂,後號壽寧之塔。)
清聳禪師
法眼宗,福清人。初參淨慧,慧指雨謂師曰:「滴滴落上座眼裏。」師不喻旨,後閱《華嚴》感悟。節度使錢億執師禮事之。忠懿王命住靈隱,署「了悟禪師」。有僧問:「如何是摩訶般若?」師曰:「雪落茫茫。」僧不領,師示偈曰:「摩訶般若,非取非捨;若人不會,風寒雪下。」師嗣金陵清涼文益。
贊寧律師
德清人,姓高。出家靈隱,習南山律宗。錢武肅王署為「兩浙僧統」。宋太祖徵入京,賜號通慧,賜紫。淳化三年兼翰林史館編修。寧博物强記,辯說縱橫。著《通論》,有駁董仲舒、難王充、斥顏師古、證蔡邕、非《史通》等說,王禹偁深服之。年七十,入至道九老會。後二年示寂,塔龍井。
處光禪師
法眼宗,天台德韶法嗣。
韶光禪師
法眼宗,天台德韶法嗣。
道端禪師
法眼宗,靈隱清聳法嗣。僧問:「如何是佛?」師曰:「高聲問著。」曰:「莫便是也無?」曰:「沒交涉。」
雲知慈覺禪師
雲門宗,泐潭懷澄法嗣。僧問:「一佛出世,各坐一華;和尚出世,有何祥瑞?」師曰:「白雲橫谷口。」曰:「光前絕後去也?」師曰:「錯!」曰:「大眾證明,學人禮謝。」師曰:「默!」
王童圓明禪師
雲門宗,雲知法嗣。僧問:「如何是道?」師曰:「夜行莫踏白。」曰:「如何是道中人?」師曰:「胡張三,黑李四。」
文勝禪師
法眼宗,字慈濟,嗣雲居齊公,住靈隱,嗣法弟子二十五人。僧問:「古鑑未磨時如何?」師曰:「古鑑。」「磨後時如何?」師曰:「古鑑。」「未審分不分?」師曰:「更照看。」「如何是和尚家風?」師曰:「莫訝荒疏。」曰:「忽遇客來作麽?」師曰:「喫茶去。」
慧明延珊禪師
法眼宗,本寺文勝法嗣。僧問:「如何是道?」師曰:「道遠乎哉?」僧問:「如何真正一路?」師曰:「絲髮不通。」曰:「恁麼則依而行之?」師曰:「莫亂走。」天聖二年,章懿太后賜莊田,令祝延仁宗聖壽。至天聖八年,奏免所賜莊田糧稅,有勅存寺。賜號禪定大師。
德章禪師
臨濟宗。初住汴京大相國寺,嗣石霜圓公。仁宗累詔於延春閣化成殿,與普照大師論道,賜號「明覺」。皇祐二年乞歸山,御批:住持靈隱寺也。
慧中禪師
法眼宗,靈隱僧,天童清遂法嗣。
慧照藴聰禪師
法眼宗,天童清遂法嗣。僧問:「如何是和尚家風?」師曰:「索喚即有。」曰:「未審有箇恁麼?」師曰:「天台楖[木*栗]。」問:「古路重修時如何?」師曰:「平高就下。」
幻旻禪師
法眼宗,姓葉,信陽玉山人。既納戒,來虎林,見慧明禪師於靈隱,即執弟子禮,盡學其法。慶曆八年住靈隱。嘉祐己亥感微疾而逝,契嵩為之碑,賜號「普慈大師」。
武林靈隱寺誌卷之三上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