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宇
伊夫佛屋之緣起,地廣由旬,世閱人代;開山於唐季,鼎盛於皇朝。其間迭興迭廢,不恒厥居。其廢也,把茅蓋頭而不足;其興也,莊嚴煥儼,輪奐甲於寰宇,供養備極其隆。溯其締造之勤、功行之苦,則法雨大師實為法門龍象。重以迦陵之遭遇布金長者,乃獲自不世出之人主。法界重新,金繩永奠。雖曰人事,蓋有天焉。志梵宇。
古涌泉禪院亦名法雨寺,在九溪十八澗。吳越時,伏虎逢禪師卓錫於此,錢忠懿王為之建寺。宋理宗曾幸寺中,以祝國泰民安,敕改「理安」。明弘治四年六月二十四日,寺廢於洪水,隤林堙谷,滌蕩無餘。寺基為仁和湯氏所有,六十年無過而問者。萬歷甲午,法雨大師仲光掛瓢巖壁間,與蛇虎共處。為蒲龕,覆之以蓋;拾橡栗以自給,獨居者八年。嘗掘地至丈餘,得柱礎,舊趾歷然。巖洞中,流泉注灑如雨,即法雨泉也。旁一泉從地涌出,為涌泉石。壁上有大「佛」字,為佛石巖。石甃六方施生臺,石塔半座,刻《涅槃經》偈。萬歲石牌、涌泉龍王石牌,凡寺中故蹟,皆於榛莽中搜訪而得之。植援激流,周以虎落四方,參訪者漸眾。辛亥十二月,湯氏感師德化,復捨寺基。郡人吳之鯨、黃汝亨為之草疏勸募;方伯吳用先、竇子偁捐俸錢助之重建。禪堂五楹、佛宇、僧寮,諸廢具舉。峰頂有靜明尊者塔、普同塔,及寺前後山數百畝。(按:施生臺、石塔、石牌暨靜明尊者塔,今皆不存。茲據法雨大師舊志錄入,以備搜考)。吳方伯給帖歸之寺中,而規模式廓矣。大師祝髮弟子箬菴問禪師,得法於磬山天隱修禪師,與玉琳琇國師為同門兄弟。崇禎丙子,大師示寂,問禪師歸寺住持,提唱宗風,學徒雲萃。嗣法者至三十人,彬彬乎稱極盛焉。繼問禪師住持者,天竺珍禪師,鉗椎妙密,非真切參究、期脫生死者,不敢親附,海內緇流因有「生死理安」之目。數傳至康熙中,歲久法衰,寺亦漸圮;寺僧之不法者,復乘其衰敝而鬻寺田,常住日益困。壬辰歲大侵,越鑑徹禪師入城乞食,餒死於萬安橋下。訃至京師,時迦陵音禪師住持柏林寺,為位而哭甚哀。世宗憲皇帝龍潛雍邸,適幸柏林,詢知其故;念理安為選佛勝場,興願重修,以祝延萬壽。命僧越宗賫帑金至寺中,撤其殿材而新之。又命僧成鑑為置山六百餘畝、齋田二百畝。鳩工於癸巳,落成於乙未。奏聞聖祖仁皇帝,御賜匾額、對聯,命僧性音來主方丈。由是琳宮貝宇藻耀山阿,永為皇家祝釐之地,扶萬祀而不傾矣。
刑部尚書(臣)胡會恩:敕建理安寺膳僧山田記
西湖之西有十八澗,澗繞山而流,凡十八折。深曲幽邃,為臨安勝境。其上有理安寺,明弘治四年遭陽侯之厄,片瓦無存。至崇禎間,法雨大師駐錫於此,誅茅結菴,獨居數十年,有《法雨山居詩》行世。再傳箬菴禪師(法公剃度弟子也),以磬山衣鉢繼師演教,弘其規制,始為叢林。梵鐘花雨,一時稱盛。傳及天竺夢菴,宗風大暢,凡十方名山無不知有理安寺云。夢菴奉雍親王命來主柏林方丈;迦陵音和尚嗣之,道行精卓,極見優禮。然茲寺年遠圮壞,迦陵仰承師志,修整未遑。康熙五十二年,恭遇皇上六旬大慶,維時久道化成,羣生樂利;京畿外郡所在名剎,廣建道場,華祝嵩呼洋溢宇內。王念理安為名宿淵源,遂命即其勝槩修建一新,永奉香燈,祝延萬壽。蒙賜「敕建理安寺」額,並御書「石磬正音」四字,龍章爛然,山川增色。王又發帑捐金,於錢塘、秀水兩邑置買山田若干畝,以供膳僧之用。隨經署藩司事(臣)呂猶龍飭行,知錢塘縣事(臣)董天眷查明過,設立城西二圖自運甲,令「僧俗不相干預,毋得指派差徭,借端滋擾」在案。會恩祗奉王命,俾紀其事,刻石以示久遠,將靈山勝果並垂不朽云。
康熙五十四年二月日記
謹將梵剎規制備列於左方。
御碑亭在九溪橋外。乾隆辛未春,聖駕幸理安寺,御製七言律一首,恭摹勒石,奉安於亭中。((詩載恩寵門))
山門一楹,有敕建理安寺舊額。
彌勒殿五楹,有樓,恭懸聖祖仁皇帝御書「理安寺」額。和碩裕親王對聯:
蒲團染就烟霞色;
布袋熏成知見香。
大雄寶殿三楹,舊有「微笑堂」額。聖祖仁皇帝御題對聯二副:
法雨晴飛,繞殿香風至;
天花晝下,交空瑞日懸。
勢到嶽邊,千峰環秀色;
聲歸海上,萬水涌洪濤。
俱奉懸殿柱。辛未春,御書「樹最勝幢」匾額,恭懸大殿正中。和碩恒親王題「微笑一枝」額。多羅淳郡王對聯:
香靄橫、金風靜、拈花去。
蓮苞綻、玉露寒、踏月歸。
並懸於前楹梁柱。
孫儀:微笑堂詩
登堂禮佛餘 羣巒薦蔥峭
十月杜鵑紅 開花代師笑
禪堂五楹,有和碩顯親王題「選佛場開」額。多羅淳郡王對聯:
七尺棒頭有句超香象;
一彈指下無心攝毒龍。
法堂(即宗堂)五楹,內供箬菴問禪師以來諸住持香火。和碩誠親王題「善獅子吼」額。又對聯二副:
喝下龍蛇林泉,受潤終何極?
杖頭日月雲漢,昭回不記年!
香閣搖星簾,陰移夜月;
碧池涵藻波,影映禪關。
和碩顯親王對聯:
思而知、慮而解,鬼窟裏作活計,縱經三大劫來,何曾見我未生面目?
斬不斷、割不開,牛頷下逞風流,猶有一絲毫許,爭免累他鐵鑄心肝?
多羅淳郡王題「宗風丕振」額。又對聯:
座涌千華天地震;
筵圍萬指象龍奔。
分懸於梁柱間。法堂之上為螺月樓,左右有廊房共十楹。
藏樓(即螺月樓)五楹,恭藏御賜藏經全部,恭懸聖祖仁皇帝御書「石磬正音」額。世宗憲皇帝御製對聯:
作佛念輕,縱然自在還為妄!
度生心切,須信慈悲也是貪!
松巔閣五楹,恭懸世宗憲皇帝御題「來機亦赴」額。御製對聯:
杖履得回遊子腳;
葛藤灰盡老婆心。
曹寅:松巔閣記
南澗理安寺,文章家紀述甚詳。松巔閣,自佛石以來即有其名,而不知所緣起。夢公告余曰:「閣俯層巔,據南澗之最勝;萬松肅立,法雨泉正注其下,登斯閣者咸泠然有遺世之思。」故陳眉公有「老我松巔,煮朮蒸梨」之句。夢公曾侍師秉拂於此,久繫懷,囑余為記。康熙四十三年甲申,余視鹺揚州,理安僧眾亦請夢公繼祖席;馳書相報曰「閣將圮」,勉余為之重葺;而平湖遜亭高編修亦出資相助。是夏閣成,夢公徵前約。夫松巔閣之勝,余熟之耳中,而端居凝思,每芒然無以應。徘徊浹旬,始覺有岧嶤崒嵂者,蒼然露沒於楮墨之間,卒攬之而不得也。偶閱釋門雜著云:「雪天有三種僧,上種坐禪,中點筆詠詩,下則圍爐說食。」嘗摭其語以期夢公、遜亭,為他日遊觀之笑樂。然余從駕再至湖上,咫尺不得至南澗。今五月,織部金公歿,擬赴弔便道一遊,又值詩局事不果。因思眉公者世之倖民;當其時蒸梨煮朮,求敵一下種僧不可得,矧以中上之事?將寄老茲閣,徜徉於其間,誠無異說夢也已。又思今之僧,足跡放浪,無所底止;以世諦計之,三種之中,於中下似較易,而理安之僧於中下則最難。此磬山立宗之本意也。夢公迥與世遠,不闌入場隊。世之士夫恒怪其清苦,以為不情。余獨見其寒儉若素士,輒心禮之,豈方以內外、復同具調也乎?夫心之洽於心者,久而不渝,則事必有以相契。他日登斯閣,其所事事固不出中下之間,而遊觀之笑樂或有出於三者之外,則畢世之願備矣,世故不得而蘄之也。於是乎記。
趙韓:登理安寺山閣望江詩
由來登此地 閣幾人攀
越嶺當孤寺 江聲入萬山
供餘猿弄鉢 慈力虎投關
歸到湖堤上 如聞戒律還
吳之鯨:松巔閣詩
窗外高松不礙山 泉飛巖竇日潺湲
閣中晏坐雖無事 聽水看山也不閑
蔣全昌:松巔閣詩
巖棲福過清 脆筍飯香秔
磬引問奇客 鈴驅盜杮鶯
雲生窗紙潤 松落瓦溝平
僧臘吾知得 年來耳順盈
蔣泰濂:松閣待月詩
山影沿溪換 竹烟羃寺深
峰高逗月慢 籐壽絡樓陰
古壁疑僧面 空泉悟佛心
憐余塵夢雜 光不照前林
趙之翰:雪晴登閣詩
石閣多奇勝 扶藜踏凍來
雪深埋曲磴 松臥掩平臺
日映山容變 雲移江色開
惟師享清樂 啜茗對瓶梅
方丈三楹,有樓在法堂左。陳奕禧書額,和碩恒親王對聯:
一句當天朱點窄;
全鋒敵勝寶光寒。
西方丈(即官客堂)三楹,有樓在法堂右。多羅淳郡王題萬木森然,額懸於樓上。又題「啐啄同時」額懸於堂中。
伏虎堂三楹,在禪堂左上,有樓曰梅萼。
法雨堂三楹,在禪堂右上,有樓曰桂花。
庫房五楹,有樓在大雄殿左,法雨泉亭在其左。
經書房五楹,有樓在大雄殿右。
且住閣五楹,下為伽藍堂,祀伽藍其中(即客堂)。昔法雨大師建一菴於松巔閣後以歸老焉,且營其旁為埋骨之地,名曰「摩竭提窟且住菴」。久廢,今改建庫樓之左。
法雨大師:摩竭提窟且住菴銘并序
蓬萊圓禪師云:
新縫紙被烘來煖 一覺安眠到五更
聞得上方鐘鼓動 又添一日在浮生
浮世如漚生水上,速起速滅;予年過耳順,日來月去、寒暑迭攻,薑辣蔗甘備嘗已徧。今倚山阿搆一椽、開一壙,生可遊、死可葬。四十餘年青山白雲,受用過分;緣在則在,緣去則去。住得一日是一日。名「且住」,不定之辭也;門曰「摩竭提窟」,即「掩室」義。銘曰:
有住無住 無住有住
不住有無 是真常住
真常無常 真住無住
不住不住 且住且住
蔣全昌:登摩竭提窟詩
鳥窠新搆險 拄杖試攀尋
松頂雲沾絮 江湄日射金
採花供指笑 遇鹿許知音
洗出丹崖面 平生一片心
徐時泰:且住菴詩
千仞山腰一室開 白雲多處足徘徊
閒身麋鹿堪為侶 且住何妨拾芋煨
魏[山*原]登:且住閣廢基詩
花宮幽地 攀躋薜蘿高
廢圃容泉隱 荒臺插石牢
夜聲聞竹露 晝靜悟松濤
安得從茲住 春星滿布袍
符夢閣五楹,下為祖堂,有和碩履親王「面目猶在」額。閣向在寺後,法雨大師建,久廢,今改建於經書房之右。
法雨大師:符夢閣記
萬歷庚戌十一月二十六日夜,予夢入古寺,見几上舊書一冊,皆予生平所未見詩,覽其一云:
蒼天風冷糢糊色 兩個道人背雪立
影落蒹葭幾處明 廻看江水鉛池黑
復巡寺後登山;山積雪,盤曲而上,見一虛室,有僧背立不言。回顧江水,黑如鉛池;四山皆白,天色糢糊;雲破,日光漏影沙洲。心思此境即現詩中,覺而紀之也。天啟癸亥,松巔閣成,再夢一僧云:「此處雖佳,更有佳處!」對曰:「予老矣,他山諒不能往。」僧即引至此地,見江流三折、四山環抱,喜出非常,不信吾山有此奇境。遲明,攀蘿而上,儼如夢寐。由是,己巳春仲鑿窟開基;秋晚,閣方草就。臘月廿六夜大雪,廿七日稍晴,與鹿崖登山踏雪。及門,見一僧背立閣中,予趨至閣,相與通問。僧忽不見,四窗深閉,雪擁無蹤。鹿崖愕然歎曰:「何幻乃爾?」回頭瞰江,水黑山白,日影射沙;明滅變換,宛遇夢中人、詩中意也。嗟乎!廿年前不但無此閣,亦未嘗識此地。昔夢中詩現詩中境;今醒時,見即境中詩,等一夢幻耳。遂題此閣為「符夢」云。
吳廷簡:察泉歌并序
壬申冬,初謁佛石大師於符夢閣;天半虛懸,迥人世,第苦無水。師以法眼察石壁,捫而鑿焉;土溼石潤,漸及泉矣,喜為〈察泉歌〉:
翠削芙蓉千仞壁 老僧獨臥藤蘿隙
江流昏曉送潮聲 饑斫白雲炊怪石
毒龍久伏不須禪 滿鉢惟應貯翠烟
松濤未解道人渴 自有山靈獻法泉
蔣全昌:符夢閣詩
疾雨鳴春壑 橋亭雪浪濺
印泥攜雨蠟 燃石覩山鵑
且住知非住 當前要更前
江峰迎小閣 夙夢契詩緣
崔世召:上符夢閣詩
雲際誰當俯落暉 罡風扶杖踏層巍
潮光夢裏真同幻 僧伴山頭是也非
半偈石龕君且住 滿江丘壑我將歸
虎溪一笑還攜手 為約明春筍蕨肥
崔嵸:上符夢閣詩
十八橋灣步澗南 竹籐為級夢為菴
鐘憐客午嘶茶竈 月伴僧孤照石潭
四壁掛餘雲笠瘦 千峰看去浙江藍
松巔煞上羌無住 且住蓬頭噉碧嵐
煮雪齋
今廢。
卓爾昌:煮雪齋詩
門閉九溪深 烟斷火欲
舉世說餐霞 道人方煮雪
掛衲齋
今廢。
蔣全昌:掛衲齋詩
石塢三間屋 初遊記甲寅
峰真如佛髻 樹好盡龍鱗
布衲晴雲碎 茶瓢秋露新
安禪安不定 慚愧未閑身
齋堂九楹,在彌勒殿樓上,和碩裕親王題「冷淡家風」額。
法雨大師:齋堂銘
耕種艱辛 搬煮煩苦
若不努力修行 要見將何抵補
不餓便休 莫貪滋味
纔過三寸喉嚨 唉轉即成穢氣
盤裏菜蔬 碗中粥飯
且道從何處來 也要口喫腹算
東邊浪走 西邊閑說
閻王打算飯錢 不怕甕中走鼈
廚房五楹,在伽藍殿後。
雜貯寮五楹,有樓在庫房後。
茶房在庫房後。
旦過堂(即雲水堂)三楹,在彌勒殿外。
首座寮在法堂右。
西堂寮在法堂右。
後堂寮在梅萼樓右。
堂主寮在梅萼樓右。
都監寮在庫房左。
監院寮在庫房左。
維那寮在桂花樓右。
書記寮在法堂右廂。
副寺寮在庫房右。
知藏寮在書記寮下。
藏主寮在書記寮右。
知客寮在客堂左。
參頭寮在藏樓右。
監收寮在庫房樓上。
典座寮在廚房左。
值歲寮在旦過堂後。
山寮在旦過堂後。
浴堂淨所在值歲寮右。
青箬菴在寺後,今廢。
法雨大師:青箬菴詩二首
青箬為菴篾縛成 懸崖陡少人行
不將文字求榮望 豈是山林博隱名
石上蘚痕留舊色 案頭松韻有餘清
疎慵自覺違時世 捫蝨殘陽老一生
小徑盤空踏亂雲 松枝拂面兩溝分
萬峰雪色冬春見 三浙潮聲曉夕聞
戴笠不忘行腳意 撫松猶有住山心
西窗月下茶烟冷 鐘發東岡月吐林
蔣全昌:青箬菴詩
青箬菴 小如笈
不蓋瓦 但覆葉
真安樂 甚妥帖
石崔嵬 巖岌嶪
松離奇 芝豔
屏囂塵 斷遊屧
江海瀾 擁眉睫
雲霞片 兩足躡
鉢底龍 枕中蝶
石龍子 能馴協
橡可飡 菌可拾
牽蘿衣 披紙衱
旦吟哦 晝蹀躞
口不言 要喋喋
手不做 要捻捻
道何如 一貫捷
坐千春 了百劫
布毛菴在寺左,戒監寺退休之地,今廢。
法雨大師偈
戒慧監寺執侍六年,一日辭退,欲結茅寺左,明袈裟下事。予云:「昔通侍者侍鳥窠,亦六載辭,往諸方學佛法去。鳥窠云:『若是佛法,我亦有少許。』即拈起布毛一吹,豁然大悟,遂罷參,仍執侍如故。今為汝道,若佛法在布毛上,鳥窠渾身佛法,侍者時時相見,何不早早悟去?若佛法不在布毛上,為甚麼鳥窠一吹便乃悄然?吾有一偈,汝當參去。」偈云:
布毛佛法 佛法布毛
拈來便用 不隔絲毫
蘆花柳絮 春雪飄飄
如何不了 東走西跑
誦帚菴在十八澗中,今廢。
法雨大師偈
佛世比丘周利槃陀迦,性稟遲鈍,念「苕帚」兩字,記前遺後,記後遺前。苦加功行,一日念出「苕帚」,心地豁然。澗中一鈍行者,今效其法,以之名菴。偈云:
誦苕亡帚 誦帚亡苕
念念不息 暮暮朝朝
忽然念着 瓦解冰消
根器分利鈍 功夫在勤慢
乞緊如鑽火 火到猪頭爛
武林理安寺志卷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