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文
錢唐擅山水之勝,而理安寺當西南諸峰之隩,九溪十八澗在焉。清泉環砌,白雲作籓,香界高閒,隔越塵境,其清邃秀之概,可以導幽情而舒風雅,斯亦奇矣。然溯中明而上,屢遭壞創,法宇摧殘,四方游屐罕至,咏歌無聞。萬歷中得契靈大師駐錫,其時吳方伯用先暨鄉耆布金,蔚成叢剎;而賢士大夫若馮太史輩,移榼來游,風流宏奬。蓋澹社既作,而吟咏之富號稱極盛。我朝以來,天下安平,法輪宏轉,好奇愛博之士,以其餘閒探林壑之邃美,啟幽鍵於慈燈,即事裁詩,選徒紀勝,日以寖多,裒然成袠。爰是類而集之,俾積玉相鮮、半珠無憾云爾。志藝文。
詩
贈佛石大師
黃輝(慎軒)
縛茅方半壁 便不過溪行
行苦禪增價 詩工道掩名
法嚴諸弟好 緣簡一身輕
甕食垂寒髮 高峰擬再生
陶望齡(石簣)
不出屢經年 無齋自坦然
高名傳口耳 靈氣徧山川
善說何曾說 真禪不賣禪
近來宗教客 師與實天淵
(鄞縣)屠隆(赤水)
竿頭重進步 瓶笠上孤峰
閣小神通大 心空法界容
拂端呈了義 筆底露機鋒
晏坐那伽定 涼風送暮鐘
澹社
(秀水)馮夢禎(具區)
寒隨早梅放 春氣動林泉
到此人青眼 相期社白蓮
清音茅屋下 明月竹窗前
澹意息心在 都忘俗慮牽
得與遠公近 無將陶謝分
去喧聊避世 習苦自逃羣
曲澗移時汲 深松靜夜聞
空山門不閉 遙度九溪雲
同竇淮南、黃貞父訪理安方丈
(仁和)吳用先(本如)
收印出城郭 行行入白雲
泉聲迤竹響 鳥語隔松聞
曲澗廻峰合 空門野徑分
平生蕭散意 獨喜對僧羣
招尋豈憚遠 九轉聽溪流
徑僻風烟靜 山深林木幽
青蓮覓淨侶 白社愜良遊
無限登臨興 斜陽不可留
(無錫)鄒廸光(愚谷)
行密人難識 曹溪是嫡傳
應門曾戒虎 報曉聽啼鵑
槁木生猶死 方牀坐不眠
誰知丈室內 法界有三千
紅塵曾不遠 太古若為鄰
面目非凡品 鬚眉亦眾人
結茅藏寶帙 刳石奉金身
小坐維摩榻 巖花滿葛巾
九折溪流潄石根 芙蓉稠疊款禪門
六時常許猿聲報 一室惟留虎跡存
咒得山祗來侍食 要將林鬼為司閽
烟霞口角菩提相 似爾何慚兩足尊
王穉登(百穀)
廢寺荒蕪已百年 師今結屋更安禪
林如支遁堪棲鶴 社似廬山喜種蓮
巖畔伐薪常易米 石邊接竹每供泉
詩成盡是雲霞色 不數清江與皎然
次百穀韻
(仁和)黃汝亨(貞父)
短日優游亦小年 不須薙髮竟安禪
澄澄水白杯停雪 片片峰青座擁蓮
僧自開山同慧理 客來潄石號寒泉
陶公莫作攢眉態 日飲名茶已霍然
(錢塘)吳之鯨(德公)
去去探幽侶 前頭第幾峰
鳥飛深澗影 鹿臥溼苔蹤
梵律山中漏 經聲夜半鐘
往來原不少 流水共高松
(仁和)胡胤嘉(休復)
十八澗名古 君今第幾重
屋欺三尺雪 門抱萬尋峰
抽筍防羣鹿 懸松鬥老龍
名山終自戀 有累尚周顒
到此開心地 應消歲月長
匡牀流作枕 阿閣石為梁
魚泛橊花赤 茶分豆子香
不須談妙義 白坐到羲皇
常恨牽人事 無能數爾過
危橋撐一石 老樹結長蘿
理味堪埋跡 山情足養和
機鋒無可犯 妙悟得禪那
俞安期(羨長)
經春猶在定 芳草沒柴扉
蓮漏聽無睡 松花服不飢
酬僧伸一指 伏虎授三皈
揮麈生風雨 白雲凝翠微
(華亭)陳繼儒(眉公)
山中樵子不識路 世上俗人誰識名
何當老我松巔閣 燒朮蒸藜過此生
戴澳(斐君)
龍象何年 重尋識翠微
蘚深埋石骨 藤陷長松圍
雲竇香分乳 巖窗翠滴衣
忽醒塵海夢 相對澹忘歸
冬日寄懷佛石大師,再訂見訪之約
澗邊紅樹半應殘 寒色猶多在理安
入定不知瓶水凍 放參初見石霜乾
都忘剡上杯堪渡 只把湖南山自看
居上饒能營十笏 莫愁無地可盤桓
師過訪雪竇,言返故山,詩以送之
吾師不行腳 為雪到寒巖
磴受孤藤印 蘚開千歲緘
聽詩龍欲醒 味法虎猶饞
又向湖南路 青天颺布帆
石公心印定誰傳 親到龍潭已十年
領取階前沒腰雪 不從人覓口頭禪
湖南山裏最高峰 三十年懸佛石宗
不向諸方浪行腳 長持瓶拂侍雲松
吸盡湖雲興未窮 笑他簫鼓逐時工
孤山鶴去人何處 聖水龍降此鉢中
十八澗深禪未寂 三生石老素心通
欲攜半偈長松下 一法燈明叩遠公
周宗建(季侯)
幽無塵到 谿山路幾重
石牀常面壁 雪徑少人踪
捨筏離諸幻 司門有二空
廣長宣妙偈 巖上雨漴漴
過訪閣中,賦贈佛石大師
吳伯與(師每)
攀躋人自鑿空行 迥轉枝峰一目平
洞嵌花開紅欲笑 波翻鳥下白全迎
空濛四注原真界 幽冷千盤是淨明
共道毫光新吐處 東峰面壁對孤清
錢希言(象先)
溪邊握手共蕭然 黃葉青山又隔年
袖裏花香猶帶雨 門前樹老欲參天
每看簷鳥窺中食 慣聽江猿啼夜眠
將整舊基開白社 不知誰施鶴林錢
(嘉定)李流芳(長蘅)
草深沙徑樵夫引 苔厚石橋麋鹿行
坐久忽聞松籟響 此心已敵鏡池清
(宜興)周延儒(挹齋)
湖山淺而媚 此地獨奇幽
曲澗千林合 層巒一寺收
風分香供客 雨洗石窺樓
我亦塵情斷 翛然竟日留
蔣如奇(盤初)
空山隱靈蹟 杖策破蒼烟
削壁臨秋澗 圍峰束遠天
竹看僧眼碧 泉味道心玄
轉向孤雲坐 蕭然箬笠懸
王宇(永啟)
披榛十里總崎嶇 遠隔高峰與聖湖
蔥蒨夾溪通小彴 槎枒當路竄封狐
雪中掘筍堪留客 雨後采茶嘗聚徒
不用閉關方入定 一潭寒水月明孤
張元芳(完樸)
乘興尋幽澗 谿廻二九重
碧雲浮片石 蒼雪落羣峰
入定能馴象 安禪好制龍
苦茗何厭少 相對自顒顒
李之椿(大生)
蒲團獨悟自當年 一徑深深曲澗邊
松響不曾妨入定 泉香偏自近參禪
九峰影逐天花落 斗室光從心果圓
法覓真詮應許我 白雲幽處是諸天
(山陰)祁承熯(爾光)
渡澗竹為鄰 倚巖松是閣
為訪遠公來 獨慚一宿覺
(嘉興)譚貞默(孟恂)
墟落忽已盡 松風引石橋
溪紆寒澑轉 山捲翠陰招
飛啄餘飢鳥 行歸伴暮樵
此間棲大隱 幽澗出詩瓢
古剎奇山水 荒夷夙為君
誅茅驚毒虎 補衲拾閑雲
春澗籬頭急 秋濤嶂外聞
閒來譚白法 香麈落清芬
謝師烹葵
(江陰)黃毓礽(介子)
生無食肉相 野供乃可適
感師烹綠葵 慚愧非上客
謝師贈木帳鉤
木癭以為鉤 遺我伴幽獨
於我定無嫌 我形亦槁木
訪佛石禪師
安希范(我素)
禪關杳隔翠微深 樵徑榛蕪不易尋
巖壑生雲晴漠漠 藤蘿蔽日晝陰陰
靈泉竹引通香積 曲澗篁迷護寶林
半榻跏趺心便淨 俗塵何事得相臨
壽佛石禪師
吾師臘樹開第幾 手種長松鱗甲起
悠悠眼底四清朝 忽忽耳中一流水
憶昔遯跡南山岑 不道俄成祗樹林
半空鐘磬江天曉 幾個茅齊寒日陰
自是吾師具神力 禪隱人間人不識
持鉢不到長者村 疏經肯陞講師席
以斯白晝長掩關 孤雲一片相與閒
有時拄杖看山出 自愛衲衣風雨斑
門前複澗生古寂 那得過從有謝客
愧我多年結白蓮 壽師此日供怪石
賦贈佛石大師
陳萬言(居一)
澗攀藤自結茆 萬峰攢翠五雲交
孤猿獨伴僧啼月 雙鵲初啣草織巢
石乳瀉蓮浮淺沼 巖屏列竹綻新苞
遠公莫道廬山寂 枕上江聲逼樹梢
李翥(飛侯)
白社仍森古 到門山肅然
層臺依石足 丈室出松巔
檻俯壑容靜 窗收峰影連
都忘語移日 戒虎嘯巖前
題長松圖,為佛石大師壽
老人閉關謝塵事 山色泉聲自朝暮
試占僧臘誰與齊 笑指石邊兩松樹
呈佛石禪師
王國材
小結茅茨碧澗中 自甘不與世相通
鑿開瓊液呈天巧 洗出靈巖劃鬼工
施食鳥來投掌慣 聽經猿去嘯山空
禪扉寂寂深雲鎖 俗駕何緣叩遠公
十八澗紀事
蔣全昌(應長)
湖山鍾靈 而結斯澗
細流春淙 曲瀑夏汕
懷彼伊人 朗徹冰鑑
泠泠澗聲 遠雜漁梵
自愧勞塵 泡影夢幻
盤石橫溪 柴荊倚樹
吾黨躋攀 有濟勝具
剝啄兔驚 濯纓蛙怒
大竹臂圍 修桐仰顧
導泉歸廚 洒落如注
老佛嶔岑 拈花袒襟
懺我俗因 古貌古心
萬籟不生 獨鳥囀林
杮葉碧黑 異窗同陰
厭苦人跡 復欲巢深
諸峰崔嵬 月吐其缺
鐘鳴鼓歇 何以空滅
白雲冒枝 宛若松雪
照耀東山 領此幽潔
窈窕廻廊 與石頡頏
下連松閣 上達竹房
禪榻洞啟 中函異香
清夜無寐 起舞月光
厥明湖上 烟水茫茫
別法雨大師,歸自蘇隄,桃花未殘
空門友別尚咨嗟 法雨泉香戀瀹茶
人語碧溪沿水樂 鳥啼青嶂隔烟霞
湖山有意遲歸客 風雨無權剝晚花
若得薙茅疎結屋 南屏隖口作漁家
與法雨大師話舊
(仁和)翁汝進
憶昔訪澗中 故址沒荒草
茅屋剛半間 土壁風雨倒
豫章太守回 師勉當學道
強仕纔轉頭 究竟苦不早
倏忽三十年 堂閣煥然好
師頓悟空空 予法頗了了
靈根逐日增 世諦一時掃
接續佛慧命 提挈仰僧寶
願共棲白雲 禪悅可終老
奉訪法雨大師
徐時泰(見可)
高僧雲臥處 工斧徧幽奇
猿鳥迷蘿徑 江山發藻思
已耽靈運賞 還誦惠林詩
不盡翹瞻意 重來謁導師
贈佛禪師
白楹
氣靜秋雲白 足閑雪襪明
三江終有盡 一榻了無生
對我淡玄水 接言和太羹
竹冠幸未敝 永結石泉盟
同畹仲年兄奉訪法雨大師
一笠開山虎穴邊 雨前雲水證前緣
鶴閒伴客過齋苑 猿老翻經到講筵
壑懸燈明獨夜 破巖留磬出孤烟
與君訂取松巔約 每個峰頭住十年
蔣紹煃(鷺洲)
處處尋齋乞食還 半為參偈半偷閒
客因冒雨遲行騎 僧自巢雲靜掩關
竹色暗添新歲月 峰巒猶識舊容顏
十年前度來遊者 何事風塵鬢已斑
春日訪法雨師
錢標鼎(孟玉)
問道來春澗 巖花已半紅
魚鳴鹿苑樹 鐘送虎溪風
晏坐超塵累 澄心悟法空
葛巾我無定 恨不日相從
次家君韻
楊文驄(龍友)
津梁深處杳難窮 不盡雲烟笑畫工
行腳每思逃物外 尋師只在此山中
鷗忘杯影波光潔 虎入牀頭物性通
試問六橋橋下水 從來佛印有蘇公
雪中寄懷法雨大師
戴琳如(友石)
為憶安禪處 山圍雪愈寒
骨清支破衲 髮長當蒲冠
乞食人歸未 啣花鳥自盤
別懷同索寞 轉眼又冬殘
奉訪法雨大師
徐懋升
逃空大麓隱高名 石坐三生面壁成
骨似疎峰寒更瘦 心同止水冷愈清
叢林久蔓殘碑沒 卓錫重開古磬鳴
貝葉翻餘吟白雪 澗泉飛落玉琤琤
赴澹社
(仁和)卓爾昌(仲昌)
百谷歸雲色 莓苔冷石牀
高談輕世諦 遠想到空王
巢鵲新成壘 衣珠舊有光
梵音松際入 即此是津梁
山月方深臥 風傳野寺鐘
磴喧千澗水 門隱數株松
香茗塵堪滌 伊蒲澹作供
慈根新得雨 應自日過從
沈鼎新(自玉)
仄徑轉叢薄 澗聲高下聞
寺鐘剛午日 巖翠半秋雲
趺坐喧還定 清齋渥亦醺
況逢老支遁 長嘯欲離羣
寄懷法雨大師
蔣拱璧(魚從)
松木場邊倚棹 楊梅嶺下住家
不向涌泉隨喜 幾度凌霄作花
鵓鴿繞膝無懼 於菟候門不嗔
青松萬株傲世 白雲半片謀身
次太史兄韻
周正儒(御清)
迷囂山亦俗 獨以癖成幽
深樹望無際 餘暉漸欲收
樵迷崖畔路 鳥睨竹間樓
搔首層霄上 藜鞋到處留
吳人龍(仲飛)
潄齒中溪雪 晴鐘徹上方
泉聲過竹細 人影度橋涼
茶話收峰色 樵歌轉石梁
十年塵夢破 秋意滿斜陽
沈璜(璧父)
重山壁立鳥難行 曲磴幽深草亂生
九折溪流分澗下 幾層茅屋隔雲平
秋來一月纔逢客 老去經年不入城
我有俗緣消未盡 佛前來懺世間名
(金壇)王宇春(季和)
烟霞風骨瘦稜層 一片禪心冷似冰
舉動儼然圖畫裏 芒鞋草笠杖枯藤
本色住山真衲老 多年不肯露機鋒
尋常笑語皆心法 慚愧今時棒喝宗
(泰和)蕭士瑋(伯玉)
鳥道二三里 蟻封十八旋
巖際低落日 樹杪挂流泉
掃地焚香坐 開窗聽雨眠
閒來持小品 怪石古松邊
庚午夏日禮法雨大師,約十年後相從,聊記歲月。
雷起龍(伯石)
上士明心處 深溪繞翠屏
閉簾千葉界 洗耳萬松聲
除卻語言障 知君夢覺情
相將十年約 石上話無生
訪佛石禪師
仇鐄(聲之)
高情期五嶽 小隱得佳山
古木成蹊徑 危峰出澗環
微吟時倚樹 愛客不開關
所性常空寂 天際躋攀
蔣友筠(菉淇)
石壁懸崖夾道迎 翠勻春雨破苔行
溪廻山轉自林壑 間錯松濤與水聲
浩劫荊榛現聖因 鬚眉無改本來身
真禪不著禪那相 石骨高風寄遠神
越其杰(卓凡)
丰韻秀仍古 能臨碧澗清
一枝容寄跡 雙樹願投誠
性自無文澈 心從藻句明
泉聲深夜冷 洗淨世間情
辛未暮春參法雨大師
賀焜(含叔)
聞說端棲四十年 今來參叩豔陽天
青峰仄境三生熟 碧澗飛泉一脈傳
雲流石乳禪關寂 月度松陰唄語圓
自昔宗風應不墜 願將微息護真詮
訪法雨大師賦贈
崔世召(間菴)
占斷烟林翠一圍 涌泉巖畔老苔衣
鳥窠雪擁松巔穩 龍藏雲封樹縫微
客倩磬聲通介紹 佛憑石室逗鋒機
雙跏趺處千山寂 獨許寒猿叩短扉
蔣允儀(澤壘)
池上鳴佳禽 僧齋日幽寂
高林曉露清 紅葉無人摘
春谷不生烟 荒崗筠翳石
不應朝夕游 良為蹉跎客
同爾廸、立之自龍井至十八澗
吳廷簡(以廸)
徑凌飛鳥上 躡翠越峰頭
樹赤霞爭起 湖明天並浮
幻來三面錦 染出萬山秋
目到難給處 心魂不可收
和廸翁韻
潘弼諧(爾廸)
龍井居雲上 分岐更上頭
奇蹤想不到 目蕩意俱浮
粉筆難為繪 清光宛是秋
兩山紅葉鬥 滿袖未勝收
秋日訪法雨大師賦贈
唐世濟(存憶)
巘危崖客到稀 避喧猶自鎖荊扉
惟留雲氣籠丹嶂 盡攬江光上翠微
濤籟響交音叶奏 紅黃葉互繡成圍
幽人獨臥千峰頂 贏得烟霞染衲衣
和前韻
(海寧)陳祖苞(令威)
十載勞勞策杖稀 重來新搆見層扉
禪關磴轉侵雲半 江色山開致閣微
眉鬢並看絲作伴 冰霜偏喜綠成圍
維摩太瘦應非病 每得猶餐石上衣
久欽和尚,未遂頂禮,詩以奉約
蔣鉉(長洲)
溪深澗曲水雲鄉 今是東南選佛場
客語未終林薄勝 心期先入鳥猿行
詩新忽洗荒山色 行到能趺猛虎旁
願得捨身隨作務 供師掃地與燒香
訪佛石大師
周祚新(又新)
老衲不耐世 結屋山之陽
廻谿窈靜壑 披泉泛空香
清磬下飢鳥 疲猿窺裹糧
遠瀑入虛樓 霏霏如練光
到山小日月 塵事可相忘
賀王醕(庵)
大隱真無愧 潛龍不近名
江流參實相 清梵答泉聲
草閣臨風迥 虛堂受月深
何時謝塵網 長此學無生
奉贈法雨大師
亂山堆裏結精廬 飛錫重開瓦礫餘
三浙遠窮天際目 一關常護夢中書
看雲懶入羣英社 臥石無煩長者車
世外真修誰得似 登公長嘯德公居
徐胤翹(幼凌)
幾年不到此 松已長過廬
拜佛增歡喜 參師問起居
爾懷真自好 吾道復何如
惟願同棲息 悠然與世疎
題澗中卻贈
釋洪恩(雪浪)
澗環聯十八 峰折九嶷青
嚴瀨松垂見 瞿塘葉倒聽
石蒲斜激水 巖樹曲藏星
若到楊梅熟 何勞向幔亭
吾門禪講集 獨爾出于藍
虎兕穴能住 獅王座豈難
矮松為四壁 苦菜當中餐
末法澆漓日 津梁賴可安
釋德清(憨山)
自從紫柏傳心印 斷壑埋名三十秋
逸辯超岑大虎 孤標清比政黃牛
室中把傘支寒雨 崖下栽松過短樓
出處機緣君悟得 肯隨浮輩便昂頭
夏日過訪法雨大師
釋寬悅(癯鶴)
何處埋名隱 空山獨往尋
石潭千澗落 雲磬一峰深
片雨涼衝夕 疎藤夏結陰
白扉幽不掩 松月上孤岑
(天台)釋傳燈(幽溪)
阿師五內淨纖埃 松下柴門晝不開
行盡九溪尋不見 埋名何必到天台
酬月下遊石梁卻贈
石梁瀑水挂飛龍 師住橋西直下峰
終日對橋觀不足 月明還聽上方鐘
都下寄懷,始約結伴入山,今負前約
釋如愚(蘊璞)
憶昔金陵日 同遊雪浪門
機風禪士伏 法雨世人尊
我欠千頭帳 君穿獨鼻褌
蹉跎今已老 心跡負前言
靈鷲寄贈
釋志若(耶谿)
冷泉曾握手 一別十餘春
見地超前輩 吟詩敵古人
藏名名更顯 避客客偏親
久欲攜筇杖 相依過此生
夏日同癯鶴師訪佛大師
釋廣詢(明宗)
九溪曲曲水清流 竹徑陰森冷似秋
坐來不用祛炎暑 自有清風到石樓
山上青松萬樹多 白雲片片出山阿
師常入定經塵劫 開眼還同一剎那
釋如浸(巢松)
攜鉢千峰裏 誅茅曲澗邊
枕鋤眠細草 敲石煮春泉
鳥下嘗聽法 松陰覆坐禪
時聞好言句 海客得相傳
釋明呆(雲山)
吾師遁跡烟霞裏 毒龍鬥虎都生喜
有時長嘯最高峰 月下聲聞五千里
戴雨栽松松拂雲 開池種蓮蓮照水
訪客過門無處尋 童子不言單豎指
久別,過訪佛石大師
釋通潤(一雨)
白下曾酬唱 別經廿載過
苦心師矍鑠 放意我蹉跎
海內馳名久 山西日已多
蒲龕可分坐 相傍老烟蘿
奉訪佛石禪師
釋性悟(六平)
不出柴門三十載 道風久已播天涯
雪中入定鶯巢膝 樹下談經天雨花
挂壁泉流清韻遠 當窗竹長綠陰遮
寂音文字禪相敵 海內除師有幾家
釋圓信(雪嶠)
野雲多性懶 久不問花神
寒澗暫停月 空山獨枕人
秋殘松徑紫 詩冷草階新
杖底金烏撲 家風虎自鄰
佛師嗣紫伯祖翁,因訪訂盟同居
釋元亮(清亮)
衣信南來久 藏名不可尋
橋廻幽徑轉 閣迥古松陰
五色奇雲繞 三江浙水深
何時同且住 揮麈到威音
師雁山歸,過訪
釋如曉(萍踪)
隨緣只說天台去 引興還從雁宕歸
鬢結旋螺新長髮 身披糞掃舊縫衣
重開竹徑山容瘦 漫翦蒿籬草色肥
谷口春風溪上月 久甘岑寂護雙扉
釋正觀
空林尋大朗 曲曲聽潺湲
石澗藤穿壁 山廚竹引泉
鳥驚孤策響 雲靜一瓢懸
揮麈松窗下 香風滿法筵
釋如安
山山臨曲澗 曳杖聽鳴泉
入谷疑無路 穿崖別有天
猿來呈果熟 鳥起帶松烟
何處尋踪跡 鐘聲到耳邊
為識此中靜 重過訪石關
危松坐幽寂 小閣枕潺湲
櫻熟夏來樹 花飛春去山
時光頻過眼 不易道人閒
訪佛石大師不遇
釋受教(文心)
松枝已長二三尺 茅屋新添四五間
多被世人知隱處 何方更買沃洲山
寄懷理安和尚
釋道章(雅修)
廿年岑寂養幽容 坐老蓮花澗上峰
簷樹每窺禪定影 江城常聽講時鐘
庵開別岫成孤隱 路鑿危巖剩幾松
遙望白雲難盡處 西山了了未曾封
懷理安師伯
釋道振(嗣梅)
紫菊秋霜楓葉紅 峰頭一聚未從容
每懷濟世人將老 轉覺他山夢正濃
瓢洗晝含殘雪冷 竈烟春為嫩苔封
昨朝細讀傳來句 誰送香粳帶月舂
喜箬庵禪師至
(荊溪)蔣全昌(鹿長)
憶別禪扉又十年 兩峰雲物九溪烟
家園一洗荊南鉢 客路重浮霅水船
櫻筍肥時花影瘦 藤蘿缺處月輪圓
談深忽聽江潮涌 活火風爐響夜泉
訪鹿長居士
釋通問
快論猶能勝昔年 句香筆底走雲烟
攬青直上城頭路 靠晚同攜郭外船
掠盡一溪風色好 豁開空界月輪圓
山僧自笑波瀾窄 瀹茗頻添落澗泉
南澗和尚病起、招致,用蔣鹿長韻,即事奉贈
(仁和)顧圤(山臣)
谿回澗轉徑年年 隔竹新炊藥臼烟
荷法道人孱近骨 藏山屋子進如船
事經刀刃遊來戲 響逐鼪貍話到圓
日月面門皆有佛 沙彌薦得供清泉
病後,喜山臣居士至,即韻奉答
釋通問
住山豐儉過年年 播弄晴霞曉嶂烟
不受世情當面吐 慣撐湖海逆風船
一番病骨安閒在 三到荒林語笑圓
莫怪待君空索索 得來新茗試新泉
入山看箬大師病,次韻
(金陵)佘五化(周生)
石鐫佛字想何年 我與君來洗舊烟
問道入山纔匝座 超方越澗不須船
病窺關棙塵根破 痛劄機鋒照用圓
自是至人藏妙處 幾番殺活看龍泉
船居
釋通問
錦段荷翻又一年 湖光十里織秋烟
人方病後清如鵠 山在晴時活似船
語話未闌思正遠 月華生魄想初圓
山居道者承余意 趁曉新攜石厂泉
休居謝眾是何年 臥老西泠一水烟
畫出好山秋夜雨 占全湖面晚開船
枯柴骨格生來懶 活脫機關悟到圓
得似道人安養法 請看徹底不流泉
和箬大師湖舫見示
佘五化
湖容山翠占多年 又值荷香弄晚烟
客去穿林輿似馬 人來借渡屋為船
眼空紋水看成碧 耳接秋聲聽自圓
披拂玄風共酣嘯 枕流猶喜潄清泉
和南澗和尚養疴湖舫
顧圤
風分麴院意當年 花氣翻為水際烟
女隊不留高士盼 宮中誰認相公船
思來靜鷺聯拳立 息至遊魚啖影圓
此日波瀾原自大 維師百藥洗紅泉
次韻,呈箬大師,兼索山臣道人和
佘五化
生亡日月死亡年 只此惺惺火裏烟
莫笑醉翁醒後醉 但看船子覆時船
玄珠在澗千峰立 玉鏡當臺萬古圓
瞬目太空舒卷在 豈從寤寐擬黃泉
答周生道兄
顧圤
尫尫求艾已三年 祗候寒灰一綫烟
句裏乞來焚筆硯 竿頭持去照舟船
函牛鼎在聊烹大 比月規亡更製圓
不似櫪中悲老驥 數加鞭影決飛泉
湖舫呈箬大師、乞法語,兼和諸社兄
(武林)湯之章(穉含)
土面灰頭不記年 花無香豔火無烟
棒頭不悋頻錐劄 舟子何妨卻覆船
映水霞紋千疊錦 當空皓月一輪圓
釣竿曾許垂鉤餌 潤我枯魚玉澗泉
答穉含居士
釋通問
長夏渾如太古年 論深無語對爐烟
風光不異威音畔 願力須乘般若船
一種狐疑猶未決 千岐差別豈能圓
金鱗莫戀鉤頭餌 躍起清流古澗泉
喜周生、穉含兩居士盟,賦贈
釋通問
論交有道想當年 眼見塵囂滿面烟
指出鏡湖秋際月 打成剎海願深船
雉潛山澤神猶王 驥老風雲夢未圓
今日病僧無一語 證明曾許九溪泉
喜觀周生、穉含兩兄盟
顧圤
良如比玉貴豐年 目擊荒城半井烟
五百味因誰證草 六千兵氣自沈船
方思努力春秋盛 適見同心水乳圓
讀至古交珍重語 令人清意在山泉
次韻,贈周生盟兄,兼呈箬大師
湯之章
鏡湖風日小為年 短棹輕分浪裏烟
祖道自堪花作座 玄談何必藕如船
雲開色相朝來現 月托禪心夜靜圓
此後得從文喜去 一瓢還飲德山泉
次韻,呈箬大師
(徑山)成運
玄風襲襲已經年 何幸明湖接瑞烟
碧水涌蓮呈法座 青山引石禮樓船
龐翁得意機因徹 瞿老婆心願未圓
跛鼈每思求出甕 欲從古澗飲清泉
湖舫得晤箬和尚,次諸社兄韻
蔣韻
秋日猶長似小年 病中藥餌只雲烟
獨支拄杖追游侶 不著袈裟坐釣船
蓮社初開弛酒戒 遠公接引寓機圓
且休敗興來餘子 把盞高論第幾泉
同聖翼道兄參箬和尚,因讀唱和詩,次韻
茹師張
不愧相逢是老年 祗應自愧未逢烟
滌塵偕入南山寺 領法如乘到岸船
幽境似宜人與靜 清秋況值月初圓
茲遊頗覺師歡喜 滌茗頻煩汲澗泉
清話能消永日年 還期擊楫掃烽烟
不慚短褐張蓬牖 肯負長風破浪船
三寸舌存中未冷 一腔血在願終圓
悲歌漫作牢騷意 且飲清涼南澗泉
次韻和穉含盟弟
佘五化
同乳多生五百年 記曾列譜上凌烟
鵬圖纔快談傾蓋 牛耳旋盟願海船
君悟空華能自了 我隨波浪且如圓
攢眉縱我[拚-ㄙ+ㄊ]心醉 總是曹溪一滴泉
承箬大師法語開示,呈偈謝誨
湯之章
抱卵雞棲已有年 如何鼻孔竟無烟
從前未解曹溪水 今日還乘般若船
一種疑根言下斷 萬般差別見中圓
理安獅吼真奇特 信口長流法雨泉
訪箬和尚湖舫不值,和韻
(松陵)沈自駉(君牧)
何事如瘖三十年 翠微深處臥寒烟
趨來未聽深公法 去後遙瞻太乙船
寶鏡出山空萬象 秋湖印月恰三圓
紅塵也自無塵擾 遇水何殊法雨泉
箬和尚舟中,喜遇舊知佘周老
兵事無談已十年 驚心江北盡烽烟
難消舊恨千秋史 閒卻長風萬里船
獨跨錦韉隄上飲 靜看塔影日中圓
將星已化菩提樹 辛苦猶存青澗泉
箬大師養疴湖舫,俊力疾隨之,因和韻
(武林)湯明俊
岐黃饒舌已年年 三昧將沈火裏烟
得遇渡人明自渡 也知船子不須船
秋聲到樹山山徹 朗月當空處處圓
一葉蓮舟藏古佛 肯容遊子吸清泉
病中聞穉含同諸法友集箬大師湖舫,次韻
黃通
不獲隨參遣病年 卻從枕上想雲烟
一杯法雨傾心酒 十里荷風繞面船
濟己濟人投水合 為文為武自珠圓
共成勝事詞章好 新月娟娟已映泉
奉酬箬庵大師
佘五化
庚辰冬,杭州太守劉雪濤偕杭紳徐大玉、太史錢亢子、進士方子凡孝廉諸公及余,敦請理安寺箬庵和尚住古靈峰寺。秋日寄偈,步韻以答。
泥水何嫌入世深 橫身負荷到叢林
檀那共幸新香火 方丈重宏古佛心
伏虎遺禪潺誦韻 聽泉老樹尚垂陰
願師兩足尊嘗住 南北山雲樂有岑
機鋒半露莫言深 一派傳流自少林
異類入頭呈隻手 同生出世見孤心
香幢正印螺山月 筇杖還分芝隖陰
孰為因緣來震旦 何嫌調御育靈岑
佘五化
戊寅冬,抱病訪箬庵大師,師謂「且住庵可坐談,為居士砭」。遂與登,留連不忍下,乃移榻同臥。但見虛空接斗,俯仰依雲,神情至此恍然有羽化丹邱之想。無論宿病俱瘳,而平昔俗胎凡骨脫落殆盡。喜知交之非易得,良時以難逢。聊用紀年,非敢言韻。
層樓何事起空中 指下天台路可通
大鏡開光三浙水 羣螺應響七星豅
無言坐對渾天籟 有意行看只太空
長嘯幾回千澗轉 靈山息息有仙風
其二
烘梅隈暖覺非冬 盈耳奔花鬥亂峰
陽氣掀翻隨物轉 微軀磊落任時慵
白雲封緘宵鎖 青火檠牀印曉鐘
幽況同參無可述 稜稜眉戟晤心宗
其三
到此分明離垢幢 猶餘九曲照三江
俗襟未滌無非獨 寶劍纔磷若有雙
翠壁寒梅憐作伴 黃花白雪笑同腔
平生自為山中足 居士如今孰可龐
其四
路從木末轉登奇 樓挂山腰亦險巇
日聽松濤年潄月 時瞻潮水日浮曦
虎林古澗原存跡 燕聚新巢始有基
漫道誅榛開土事 移龍蹴虎有吾師
其五
連宿層樓意欲飛 卻從東竇待朝晞
林禽噪曙驚鐘亂 寺犬投村聽版歸
紅日突江堪我傍 白雲出岫許誰依
泠然禦寇行何限 自有尻輪與世違
其六
瀰空玉壘逼樓居 一片寒光射太虛
茶竈有烟堆榾柮 禪牀無絮繞詩書
饑烏下食窺殘鼎 老衲尋蔬拄凍鋤
徹夜已知年歲穩 窮蒼切勿再饒餘
其七
逃從世外覓康娛 贏得閒身樂海隅
行遘鳥巢留欲醉 坐隨虎侍應祥符
化人入夢傳圖說 山鬼崩巖貢石玗
且住知己真止止 阿誰又共應窗呼
其八
有山具茨可幽棲 為訪元公七聖迷
適興豈緣登壁立 乘雲自可跴丹梯
夕暉穿樹藏螢火 瀑布飛泉露白霓
玉蘊此中稱有士 當知法寶應曹溪
其九
窗開靄靄接雲階 滿目江山寫壯懷
十日住龕知自洗 連朝行樂死隨埋
休論吳越分襟帶 漫指禪宗覓草鞋
空色一時天外看 無生祗有臥高齋
其十
有仙長愛白雲隈 建閣嶙峋淑氣回
宿向天樞牛斗近 聞隨地籟木魚廻
諸峰露頂餘螺翠 幾布泉聲競吼雷
舉首漫疑雲墅外 一輪古月正當臺
贈箬庵和尚
佘五化
氣抱世清 興表高天廓
素胸誠亢亢 幽懷乃落落
雄知每骯髒 雌守甘寂寞
本志湛怒鵬 古貌肖癯鶴
畏罍頻尸祝 姑射羨綽約
賦傲指黃花 題菴住青篛
鷾鴯淡龕居 鵾鶂超網縛
詎謂遽唏噓 從來重然諾
磬山巨手眼 臨濟大作略
佛石在微塵 江山來快閣
靈峰際烟雲 光輝生舟壑
往來寓兩山 不數曹溪樂
辛未秋日偕李世初遊十八澗,次韻
佘五化
藏山於澤也真奇 峰斷岑連勢若披
溪水曲奔鳴復咽 澗雲飄亂合還離
黃花笑客澶漫綻 赤日穿林荏苒馳
為問此中含韞事 分明婆鏡一靈芝
登符夢閣,次韻
結閣懸巖亦甚巍 開關虛白炯塵微
環吳一邐連山足 限越三廻帶水衣
撫壁下聽隨澗落 凌空遐思和雲飛
無端境際因心滿 大地山河作總歸
遊理安寺
(太倉)釋方璿(睿石)
萬木深藏寺 招尋過石橋
亂泉奔澗壑 清磬落江潮
佛像遺唐代 龍碑勒宋朝
松巔登且住 放眼海天遙
悼箬庵法兄和尚
釋通琇(玉琳)
風穴淚多誰告語 雲庵慮切自嗟吁
攀蘿直上千峰頂 火種深埋面壁趺
理安寺
(秀水)朱彝尊(竹垞)
三家村裏人靜 獨木橋邊路叉
竹響驚回鼬鼠 泉香流出松花
遊理安寺
(錢唐)章式九(日躋)
放跡同麋鹿 乘幽入理安
杖危疑壁 澗折瀉飛湍
傑閣蒼松頂 香林古佛壇
一帆窗外落 暮色越江寒
贈濟水和尚
眾響出山谷 溪流靜不聞
紅塵消日月 青氣老松雲
禪定飛泉雨 機忘話夕曛
吾師無著意 世界此中分
訪梅谷和尚不遇,宿南澗寺有懷
釋大汕(石濂)
入門未見鼓瑤琴 冷落蒼蘿滿地陰
古寺寒雲孤客夢 空潭明月故人心
猿飛壁窺孫確 鶴立高枝憶道林
一夜泉聲來枕上 不知何處可追尋
南澗坐月
寂寂重巖裏 秋心對碧光
水虛潭化月 雲盡樹含霜
宿鳥依山翠 流泉引石涼
不知諸品靜 清露滴茅堂
喜箬庵和尚應劉郡伯請,出住靈峰
釋本豫(林臯)
高提祖印壓諸方 覿面相承孰可當
七尺烏藤揮抹處 放回木馬驟春芳
再覲堂頭笠翁師叔,賦此呈電將圖久侍座下
釋智瑤
雙眉如舊不干懷 歲月空增滿面堆
長髮土音師莫哂 芒鞋布衲我重來
禹門雖攫滔天浪 湖上殊驚動地雷
一榻肯容橫座右 從今懶更出山隈
同印持,子蔣、子岸昆季,十八澗訪佛日禪師四首
(吉水)李元鼎(梅公)
曲折南峰束 廻環古澗流
但疑來梵磬 尚似隔林丘
葉響秋聲迫 嵐明雨氣浮
行行豺虎迹 彌望欲成愁
漸入無人地 嵐光罨幾層
尋流依鳥渡 取境共猿登
老寺新危閣 懸巖隱定僧
叩關纔一到 彷彿記來曾
一榻坐袈裟 棲遲度歲華
誅茅恢古殿 卓錫引流霞
短髮梳雲白 長吟掠照斜
虎溪曾過否 槭槭響巖花
已覺幽閒甚 還言有靜棲
捫蘿窺閣遠 支竹俯雲低
林缺江流見 山空木影齊
寥寥人外世 但恐再來迷
自雲棲回,道經理安寺,遇夢庵上人,同尋諸勝,晚至龍井作
(興化)李柟(木叔)
周覽雲林勝 招尋石徑偏
溪流明浩浩 澗水響濺濺(寺旁為九溪十八澗)
松竹禽聲亂 烟嵐梵語傳
舊遊誠倉卒 重到故遷延
倩筆憑王令 吟詩得皎然(于一代予錄詩於壁,適夢庵至。)
盤廻濃蔭裏 指點翠微顛
丈室拈花像 層崖法雨泉(寺有微笑堂、法雨泉)
諸峰大人下(大人峰名) 曲澗小樓前
吳越至此斷 江山望復連
匡廬話春曉(夢庵為予言匡廬之勝)螺髻想秋天(寺有螺髻峰,春半、秋分日月出,正當峰尖。)
茗椀溪囊出 詩瓢瘦杖懸
虎溪君忽過 龍井客爭先
雲石清泉映 風篁夕照妍
池開真是鉢 峰好信如蓮(龍井旁有片雲石、風篁嶺、鉢池庵、蓮花峰諸勝。)
游屐逢初地 回橈憶法筵
辨才飛錫處 有客愛逃禪
理安寺
清溪碧澗水淙淙 疊嶂廻峰路幾重
日落招提尋不見 萬松深處一聲鐘
且住庵
大江三折敞層簷 勝須知美不兼
春半秋分明月上 正當螺髻好峰尖
法雨泉
如盤怪石自孤懸 滴澑休誇地涌泉
不斷明珠飄個個 風前有意作潺湲
理安寺
導客來遊此 寧辭道路賒
沿溪峰歷亂 近寺樹交加
烟起知炊飯 泉甘欲試茶
層巔嗟未到 陣陣落歸鴉
理安寺前亭子
初到幽巖裏 拂塵尋舊詩
三人名隱躍 獨客意淒其
聚散何嘗定 忙閒各自差
上公頻顧問 可許似前時(乙丑,余同黎于一、解日初、家蒼助題詩亭上。今讀舊詩,多存亡聚散之感。己卯南巡,余同京江相國扈蹕遊此。今相國日侍左右,余猶乘暇一遊也。)
呈理安和尚
(吳江)潘耒(次耕)
坐斷東吳八九峰 還來祖席闡宗風
醫王應病藥隨手 老將行邊兵在胸
澗路撥開雲片白 海門迸出日輪紅
朝來一喝如雷震 贏得千山盡耳聾
南澗六詠
(平湖)釋元璟(借山)
跳珠懸竇碧花鮮 點滴聲從石罅穿
顧我軍持亦瀟灑 重來洗耳十三年(法雨泉)
巍然一髻出雲松 日日開簾挹笑容
若使青蓮當日見 不輕許可敬亭峰(螺髻峰)
層層貝葉大波瀾 繞案千峰滴翠寒
假我客中閒歲月 添香換茗盡情看(藏經樓)
嶄然青壁閣玲瓏 自是飛仙結搆工
多少癡人符夢夢 我來笑破白雲中(符夢閣)
抹黛塗丹丈六身 坐空劫習歷窮塵
愁來落落與之語 可作忘年一故人(佛日巖)
千章嘉木晝陰陰 九折溪聲瀉玉琴
幾度倚筇同鶴立 空香寒翠滿衣襟(九溪橋)
謁迦陵和尚
(南屏)釋篆玉(嶺雲)
伏虎開山後 吾師喜再興
國中惟一衲 眼裏已無僧
不是尋邱壑 來求斷葛藤
問余因地上 還著草鞋曾
夏日同金觀察(志章)、丁處士(敬)過理安
澗流屈曲遠相迎 耳底塵緣被洗清
纔到寺門逢梵放 忽聞人語出松聲
山青如對畫圖展 竹影閒隨拄杖行
苔徑無泥沙轉白 茲游難得夏初晴
理安寺
(仁和)邱峻(晴巖)
危巖陡立款天牖 剛風怒下萬松吼
餘峰嶄崱排烟空 蛟蟠虎踞蹲髯叟
大紳屈折挂山腰 飛珠跳沫匯清瀏
潺潺繞耳瀉銀川 澗區十八溪分九
山靈愛聽魚子聲 默驅五丁平曲岰
寶慶之際結精廬 喃喃梵唱僧皆偶
炎涼閱歷二百餘 洪波衝潰嗟烏有
契靈開士佛石來 枯鍊團茅洗凡垢
天笠迦陵踵繼之 摶獅馴象精神抖
九天飛翰五雲蟠 大千佛子皆合手
南朝三百半荒烟 此寺獨居紺殿右
縱由赤足闡宗風 鐘奇鬱秀亦天授
我來春山螺髻新 高枝處處鳴鵶舅
落花浮水暗生香 輕鯈咂荇齊昻首
天生殊境瞬不遑 鼕鼕鼓又迎予久
入門小憩喧囂 但聞隔竹敲茶臼
道人為我設伊蒲 山菘菽乳烹盈缶
世間淡澹足天機 案頭薄味耐咀口
虛堂清話日下舂 欲去不去如掣肘
開簾栩栩微風生 等閒豈與人消受
我溯開山轉眼今 具間變幻等蒼狗
惟有空山泉日流 為問昔與今殊否
理安寺
(長白)舒瞻(雲亭)
乍入招提境 迢迢碧蘚痕
斷橋秋水渡 破屋夕陽村
竹密綠藏寺 山深青到門
木樨香滿路 無隱亦無言
西湖漁唱
(海寧)許承祖(繩武)
松篁密翳隱禪林 石級層層一徑深
梵靜鐘魚馴虎跡 溪喧風雨戰龍吟(理安寺)
靜裏能通一指禪 嵓前寂歷滴寒泉
不知數徧摩醯雨 消盡爐中幾篆烟(法雨泉)
涌泉勝蹟比崑崙 溪澗朝宗赴海門
萬國嵩呼瞻寶翰 七峰環拱一峰尊(大人峰)
志逢慧力契靈勳 山色溪聲幻見聞
說法點頭到頑石 也教合掌對慈雲(合掌巖)
四繞烟霞似化城 靈區古剎憶佳名
空餘興廢無窮感 剩有殘鐘發舊聲(宏法寺址)
八月二十五日,愚谷招同畕農游九溪十八澗,憩理安寺,雨,宿石屋山樓,分韻得月字。共成五十四韻。
(仁和)龔翔麟(蘅圃)
天生我閒人 置之山水窟
山容秋最好 萬朶青滑笏
摒擋裹衣糧 入山住一月
誰料雨作祟 連旬不肯歇
街淖一尺泥 [泳-永+虢][泳-永+虢]雙髁沒
瑟縮窘閉門 有足若被刖
兩日頗弄晴 愁雲暫時揭
良友折簡招 質明探[山*窟]屼
聞呼那待速 披星扣山閥
主人方下牀 面垢腳不襪
未卜游所向 出門太倉卒
且窮山一面 決意向南發
小雨止復零 磴路淨且滑
洞先水樂探 嶺繼楊梅伐
登頓竭趾踵 迨遝躪藆藅
導僧奔而殿 輿丁喘方蹶
我乏濟勝具 有杖手中搰
愈入愈深窅 細路趨一髮
側讓樵擔過 聳避牧騎突
摩肩箐蒙茸 劈面石凹凸
松篁繚烟雲 陰晴蕩蓬勃
密訝施步障 森儼臿戟鉞
交枝礙衣帽 鉤罣掌頻[打-丁+圂]
淙淙百道泉 隱現勢飄忽
龍攫迸磛碞 蛇行入林樾
鴉軋轉繰車 砰訇走霆颰
目接不暇瞬 耳煩徒覺[耳*骨]
身落杳靄間 頓疑蛻凡骨
徑欲上蓮花 坐受羣靈謁
聞鐘得禪關 渡彴認殘楬
松巔閣小坐 足力憩[跳-兆+戾][跳-兆+(棣-木)]
窈窕螺髻峰 逼人來咄咄
壁捫恐遭虎 巢攀定驚鶻
許子奮欲前 遏之意頗艴
萬事貴留餘 有興安可竭
颯颯悲風生 昏霧塞塵[土*孛]
徑黑彳亍艱 在輿轉臲卼
歸至青豆房 心魂尚怳惚
琉璃火青熒 瓦鉢香馧馞
濁醪煗腳痛 清泉澆吻暍
一飽無多求 山中富筍蕨
行廚毋乃奢 羅列飣肴核
山僧亦多事 堆槃佐餅餑
大嚼戛饞扠 攤飯快一寣
四壁亂聒蟲 啾類嘲訐
夜半風雨作 澒洞山欲拔
游真賺秦關 機失詎能越
快意謝山靈 頌莫罄揚扢
二妙詩中豪 氣足吞滄浡
盤空鬥硬語 貼妥兼奡兀
而我徒支頤 口中生石闕
敏銳賦已定 不覺喟然曰
敢謝石鼎聯 願領金谷罰
急走浴鵠灣 烟中呼艒[舟*突]
十月七日重游理安寺
湖山最勝處 十八澗九溪
移步景隨變 引人窮攀躋
峽束徑忽 泉聲指途迷
層層青蓮花 包裹古招提
前游悔草草 到此日已西
一登松巔閣 頗詡得端倪
詎知領眾妙 蘿月樓始奇
憑闌一送目 髯許不我欺(畕農極言蘿月之勝)
烟鬟壓霧鬢 駢列羣蛾眉
紛紅與駭綠 萬象爭妍媸
百日看不厭 坐享妬老緇
下樓復上樓 筋力忘其疲
法堂兩堵壁 水墨含華滋
緬懷楊龍友 興酣落筆時
那計七十年 神物猶呵持
咄哉法雨泉 佛石老濬之
滴不舍晝夜 旱潦無盈虧
何勿宏佛力 移此潤畬菑
錢塘十萬 庶免凶歲飢
縛關跨南澗 獨石危橋支
僧送客止此 竟返不致辭
而我步屢卻 回睇有所思
雖結山水緣 終非邱壑姿
身已入仙源 俄頃仍乖離
誓當逃塵網 長往采朮芝
山靈為證盟 食言考此詩
理安寺
(錢塘)厲鶚(太鴻)
老禪伏虎處 遺跡在澗西
巖翠多冷光 竹禽無驚啼
僧樓滿落葉 幽思窮攀躋
穿林日墮規 泉咽風淒淒
同人遊理安山,訪佛石和尚于松巔閣,分賦得遇字,卻贈
釋明水(涵于)
春霽眾象佳 良友欣乍遇
偶來登松巔 憩作小常住
老佛動詩懷 止客未可去
殘梅影猶芬 幽鳥聲在樹
好讀溪山圖 更參風月句
與君成二老 各得個中趣
人生苦拘牽 榛棘閡敗絮
白日可笑人 而吾忽干怒
將欲逃蓬瀛 海決不可渡
用拙我法孤 戾時應可懼
賴有青松交 披豁見情素
眷眷理歸筇 澗南山色暮
曉入理安山,訪智公方丈
行盡西湖西復西 望中清曉入林棲
侵人嵐翠渾頭冷 落杖霜華滿袖攜
問法爾時懷舊雨(予自丁卯至壬申,數訪佛石法兄,論禪于此。) 看山今日愛新題(智公出艮山詩稿示予)
二非閣上聊茶話 石磬聲高仗力齊
甲戌秋日同沈鵬游理安寺,贈嘯亭上人
(錢塘)嚴誠(力闇)
已公詩法好 見面不尋常
為設伊蒲饌 因來青豆房
萬峰參岫色 一鳥破溪光
欲結三生契 團瓢學坐忘
同作
(錢塘)沈鵬(振飛)
故人游白業 偕我過紅樓
詩愛支公好 情緣仲子幽
活泉澄照月 古木靜含秋
欲就香蓮界 容參六字不
理安寺四首
(仁和)程之章(端明)
古寺埋烟翠 殘冬客到稀
過橋山澑折 隔竹午鐘微
野雀巡齋鉢 寒雲綻衲衣
諸天香梵寂 何處著塵機
仄磴紆輕策 名山占老僧
天書暉寶網 祗樹拓金繩
日薄淒鈴語 霜乾出澗稜
松巔高閣在 瀟洒得閒憑
壞壁金容儼 空堂扇影銷
千燈誰與續 三宿戀非遙
虎嘯風驚定 鴉翻月墮宵
昔遊看歷歷 檢點舊詩瓢
曲筧多通屋 枯藤半繡苔
江空羣木撼 塔迥亂峰堆
瀹茗淹禪榻 攤經上石臺
翻思山果熟 五月趁楊梅
入南澗,禮箬祖塔
釋際月(一輪)
蕭森雲樹擁佳城 屼[山*突]浮圖聳太清
道衍曹溪千古盛 燈懸磬嶺十虛明
龍潛澗曲春波靜 虎變巖陰午籟生
慚愧孫枝寥落甚 瓣香燒罷意怦怦
春朝遊虎跑、真珠二泉,遂歷馬鞍山,憩九溪石壁精舍
(錢塘)陸彥龍(驤武)
佳氣盈春山 鳴珂展歬綏
臨風一徘徊 縱橫任所思
所思在深林 佳茗皜於絲
沈烟煮茗水 鑒味別澠淄
幽賞動移晷 晨光何稀微
高興陟層山 頂窮巍嶷
猿狖向人嘯 虎豹為我啼
從遊懾心目 悲風傷春荑
策杖獨行邁 鳴澗緣高棲
列館疏傾崖 石壁延遙枝
披榛覓新術 廻步迷故蹊
三徑開蔣生 庭無求羊綦
冥坐悟物化 達理不可欺
誰能同妙善 存情與推移
遊理安寺
(錢塘)魏之琇(玉橫)
積翠淡斜曛 林巒到寺分
雨隨清梵歇 潮接暮鐘聞
客過題寒竹 僧閒掃白雲
湖山猶望幸 佳氣轉氤氳
仲秋雨中游理安寺,奉訪智公和尚
(海寧)楊式玉(岏白)
上方鐘引路幽奇 衣袂沾濡興不疲
到此名山真可釋 重來勝地果何時
琳琅詩句清機發 馛郁天香靜處隨
塵跡未遑巖際宿 過溪橋滑下遲遲(時蒙見示詩稿)
登大人峰
釋實惠(雨懷)
有峰號大人 屹立清虛表
披雲造其巔 一覽眾山小
理安寺與智公上人話舊
(江寧)周榘(幔亭)
理安真佛地 訪我舊時盟
語挈心如揭 山深氣自清
螺峰插天碧 法雨灑巖鳴
十載重過此 翛然塵夢驚
理安夜坐
(錢塘)張世犖(無夜)
分得禪單制睡蛇 夜蟲撲火落燈花
更無人語僧初定 續聽鐘聲月漸斜
暗滴細泉知法雨 默持半偈悟恒沙
昏沈掉舉俱雙遣 的的禪心淨七遮
寺樓曉起
鳥語入殘夢 凭闌欲曉時
天低叢樹逼 雲駛一峰移
石桂烟猶羃 盆荷露未稀
僧雛傳靧面 取次嚼楊枝
遊南澗,留贈佛石禪師二
(仁和)錢魯珍(葆文)
迸珠濺玉瀉明砂 白石溪流曲徑斜
啼鳥靜時聞磬發 青山斷處見人家
閒憩南山香積廚 雲深樹老見真如
禪房鉢供曇花水 講殿經繙貝葉書
禮箬菴祖塔
釋越磵(漁陸)
九曲河連四海遙 無時不作大波濤
龍潛鯤化知多少 一勺源頭冷自高
溪橋晚步
僧際予(萍若)
一團蒼翠四圍山 鳥不多鳴花亦閒
小立石橋看明月 水從杖底落溪灣
賦
理安寺賦(以「七、峰、環、繞、雙、澗、合、流」為韻)
(海寧)許承祖(復齋)
溯夫靈境宏開 異人間出
古院肇興 涌泉立室
兼眾美於湖山 現諸天之表率
展金碧以成叢 擅清幽而無匹
綜靈竺以成三 指峰巒而備七
惟是廢興迭遘 創造欣逢
法宣上乘 義貫真宗
欽異數於先皇 布金舍衛 仰重光於聖主 叠賜鸞龍
閱歷三朝 極輝煌于耳目 繽紛五綵 振聲響於鐘鏞
冺一塵於深隖 集萬景於高峰
其水則諸溪爭赴 眾澗遙環
既湯湯而下注 亦脈脈以成灣
法雨晴飛 和松風於竹閣 天花晝墜 紛煮雪於雲關
亭收鶴影 橋度波間
漁唱金牛 捲葑蒲於瀲灩
潮來羅剎 撼鼓角於塵寰
其山則大人端拱於寺西 八覺趨承乎林表
禮彌陀於巖畔 廻象依依 瞻佛髻之光生 青螺皎皎
高翔白鶴 鹿眠符夢以來馴 傍睨蹲獅 虎跡潛騰而自杳
幸合掌之時迎 憶挂瓢之獨紹
巖岫分妍 松篁外繞
至若大扇審基於五季 契靈繼起於中邦
信慈雲之溥被 矧猛獸之能降
功深悲憫 氣溢敦龐
門崇不二 智證無雙
耿台囐之傳燈 慧力挽五雲之律 聳箬菴之古塔 勝音冠三折之江
爾乃佛日仍標 化城重幻
歡並龍天 心傾仕宦
臺增寶座之華 徑築梯雲之棧
拓宏法於故菴 砥洪流於碧澗
繡屏幽曲 楚江之芝草常搴
琪樹陰森 優缽之曇花分瓣
則見鳴佩鏗鏘 香車紛沓
騷客來遊 名賢下榻
聲清石磬 翠華密契以頻臨 樹仰勝幢 宸翰遙宣而下答
悠悠乎覺桃花流水之引人 飄飄然疑瑤島瓊臺之驟納
烟靄千重 雲霞四合
維時舍畫橈於湖曲 沿赤埠於林邱
憶昔年之澹社 訪當代之名流
星漢高凌 晴挹翠微錦繡
笙簧時戞 根蟠古樹蛟蚪
披長蘿以深入 結勝侶而偕求
且住高譚 隱僧廬於叢薄
相逢微笑 適仙境於岑樓
行將與高禪共忘乎山中之歲月 而又何問乎世上之春秋
疏
十八澗結庵疏
(仁和)胡胤嘉(休復)
妙有之士,囂塵勿違;息心之人,貌服必變。故入深不厭,亢俗斯全;遁寂逃喧,慮歸一致。茲有佛石禪師,少年通俠,刻厲文采。悟榮華之奄忽,痛緣業之支離。悔謝雕蟲,委身猛鷙;卑棲卜築,掩室雙林。雲氣孤回,溪聲同逝;靈心往還,象意俱得。第椽瓦未周,鳥鼠攸入;挂瓢或礙,見山豈忘?為告同志,共結勝因;無緣則慈,增愛非捨。財無豐嗇,其在喜施;法捐人我,都成報利。庶班荊蔭松之子,不疲於津梁;而破癡驅吝我輩,咸棲於蓮社云耳。
重建理安禪寺疏
吳之鯨(德功)
由南山水樂洞度楊梅嶺,為九溪十八澗。峰廻巘合,溪流清淺,游屐初到,恍然方壺、員嶠,不復知有塵世,誠哉精修奧區也。舊有理安寺,為毒龍幻去,鞠為茂草久矣。禪師佛石見而樂之,依泉結茅,僅容膝耳。棲水卓仲昌昆季及不佞,與師訂方外交,遂稍為經紀,先後葺數椽。既而馮開之大史來結澹社,卓去病、胡休復、仲昌、錢孟玉輩,月凡一往;乃四方有道耆宿,并參請之士,屨交脫外。而客愈廣,室益隘矣。頃吳本如、竇淮南兩方伯暨黃貞父,留連信宿,不忍捨去,共訂後期,為他日曳杖相從佳勝也。余因從臾師拓基鳩工,中設佛龕,縱橫各五楹。而諸同好咸踊躍,願為勸募。大約使高僧修祗參習,即為鹿苑之雲房;名士結伴恬棲,即為虎溪之蓮社。實為海內津梁,非徒一壑自擅已也。凡具夙因兼稟勝情者,幸發歡喜心、作大功德,當與名山俱傳不朽矣。
(仁和)黃汝亨(貞父)
佛石師,往余見之靈鷲山,別去十餘年。今且誅茅結庵于十八澗中,南山最幽處。真實修行,四方勝流多歸之。余館玉岑,為客塵所溷,願假息一日潄流枕石而不易得。出世人之塵而奔,其易如此,余歎羨久之。頃吾友朗士作緣引,更期為設龕五楹,廣容勝流,比於鹿苑、虎溪。予亦願投四大,作此中一宿三過人也。立為捉筆,題而助之,四方聲應當必不少。雖然,何事旁求?即緣引所稱述。諸君肯中興理安者不減雲臺矣。
樊良樞(豫章)
西湖長於南北兩山間,屐跡無所不至,而九溪十八澗,屐齒不至焉。聞澗有法雨泉,泉洒注如雨,從石脈中流出;理安寺踞其西偏。歲久,一片地落虎獌穴中,是以人跡亦罕至。佛石禪師結龕修行,黃貞父稱其「出世人塵而奔」;予謂非奔也,比夫踢飜軍持、嬴取溈山者也。師不出山數十年,西湖長莫得見其面。昔遠公住廬阜三十年,結蓮社,十八賢皆當時名流;謝康樂求入社不可得,遠公謂其心雜。得道成佛,靈運終身愧慧業文人矣。予不逮康樂遠甚,固宜佛老龕中無西湖長屐跡也。雖然,劉遺民、陶元亮皆先時為守令;其入社乃在解組之後,而康樂非其人也。師能堅遠公桑榆之志,以貞父諸君繼元亮修靜之躅;而予從吳伯霖、胡休仲、卓去病、仲昌諸君子後,收之白社。所謂得果此緣,真一段奇事也。時辛亥仲秋二日。
(長水)岳元聲
往來禪者道佛石師據萬山中、竟钁頭邊事。楊君持手冊過余,余舉向山中曰:「師亦打這鼓笛耶?」因之有感於山靈興廢之間。當其巋然獨存,牛羊不至,鳥雀之聲不聞,靈鷲有知,空谷無恙。一旦人境交加,物我並峙,草本無春,山靈都盡。余每過靈山洞壑、老古錐開闢處,往往一廻一感歎,不謂師之有此舉也!余讀師〈九日澗中詩〉:「嬾攜竹杖登高去,孤負山前落帽風。」知師有意無意乎此舉也。願借帝釋一莖草,移向九溪十八澗中,為師建理安寺竟,知師當為余點頭一笑。
胡胤嘉
佛石禪師將興復理安,贊告四方,盡於德公之引矣,何煩余言?第念少時同去病讀書薇隖,與師為方外莫逆,極推許。師嘗作〈心生法生論〉,論多破的。走金陵,謁紫柏大師,問以經義,不能屈。臨行至囑「深藏幽谷,以悟為期」。歸遂徧搜兩峰,得理安於荒烟野露中,樂而棲之。晝捃橡栗,夜班荊草,虎嘷於前,狐穴於後,恬如也。於是師之道望如晨風之鬱起。吳德公首為檀施,架阿閣一層,始有安禪之處矣。而師之聲愈張,問津明聖者未有不之澗中者也。卓仲昌又為益三楹焉。庚戌之秋,感遺址而歎曰:「理安之廢,甲子載周,是為一紀,數之終也。終則復始,斯其興矣。」乃以德公之言謂余曰:「吾將因基拓宇,背為禪堂。四方息心之侶參訪來茲,庶有棲宿之地乎。」余曰:「東南佛事熾矣,雲棲之淨土、徑山之禪寂,皆為緇素法場,未有誘接居士如匡山蓮社者也。」夫情靈起伏,萬緒千端,則智多而愚冥;澄心束影,祛惑破癡,則僧易而俗難。故遠公東林,其一時如劉遺民、雷次宗、宗少文、周續之諸人,半於釋子,非獨以高情勝韻,足展談笑。真以度庸人百,不如度慧心人一也。然遠公招來淵明,簡斥靈運,微有分別之意。師以廣大教化無所不引,創東南希之事,不更宏闊矣哉?余觀廬山所記,連甍如綺,號為曠謐,未聞致遠公抱冊叩門而請。今刺名澗中者寧止十八人?荷持像法,當無不躍然而起者!故曰是役也,有三善焉:理安無黍離之傷;拈華有中興之所;名流韻士置想依空,一洗其妻肉文綺之障,功德最無量矣。
書理安寺緣疏後
(栖水)卓爾昌(仲昌)
佛石大師與我輩同游,不減惠休從鮑懷一侶陳也。其標情妙覺,如朗月靈懸、清風獨寫。甲午歲,忽戴笠擔瓢,走南山十八澗。澗即理安舊址,始毁毒龍,繼棲豺虎,獸啼鳥跡,人蹤欲。師誅茅編草,一鐺自安,將終身焉。人固不知,亦不欲人知也。先是,踪跡之者,余與吳德公;嗣後,開之馮師、黃寓庸、胡休復、暨余兄去病,同為澹社,藍輿往叩,虛往實歸幾廿載矣。頃以寓庸、德公兩先生創議建剎,四方雲起。非師人龍威鳳、慧譽夙敷能爾哉?第師甘麤衣惡,聚材鳩工,實非師志,余故為綴數語以明其志。
序
澹社序
吳之鯨
由石屋沿水樂洞度嶺為十八澗,山勢峭逼,曲澗蜿舞,樵語炊烟,闃隔數里。乍入其中,真如雲井、化城,都未經見。忽然溪窮山盡,暫欲小憩,谽谺復豁,別開一境。層梯碧映,巖壑奇杳,宛若小武夷,又似嚴陵七里,最幽最勝,南北諸山所少者也。地幸荒蕪,既無紺殿華林之設,又無行人可為嚮道。客至,急無所調其飢渴,以故游屐亦少。于是佛石禪師喜甚,遂依阿團茅,枯鍊于此。蒲簷無瓦,高不過眉。雨至,戴傘坐室中;或時凍雪三日,瓶儲俱空。有好道者賫升糧、挾燧石往訪之;發火煨粥,陶然清傲,遂不復入城市,今數十年矣。居旁有一池,水清冽,出虎跑諸泉上。危壁蒼蘚蒙護其下,游魚翛沒,噴如雨花。余每與師踞坐池上,竟日無一言。神氣淒肅,不復知在塵世,亦不願塵世人聞聲雜至。因共訂澹社,為無言清坐之會。馮開之太史、黃貞父、胡休仲、卓去病、仲昌諸君,聞而樂之,趣來同事。每月一會,茗供寂寞,隨意談《楞嚴》諸經、教外別傳元旨,後期薄罰以督之。溪光山翠俱赴杖履,此社幾與廬山爭勝。余因語師:「太史,今之坡公也。龍泓辨才,一派清嚮,與澗相接,願毋相負。如不佞與胡、卓諸君,隨意稱無咎、魯直,何不可矣?」
壽法雨大師序
蔣全昌
天不可捫也,海不可揭也,崑崙五嶽不可權度也。寰內之大,莫踰夫海山,然圖經、物志有能窺高深、測遐邇者;唯道體彌綸宇宙,包括六合,大足以無外,細足以納芥,未始容其窺測也。猥以一斑之管竟全豹,一勺之蠡窮望洋,道亦宜乎可見。錢塘法雨大師隱十八澗三十餘年,天不愛道,產此偉人。萬壑千峰,一缾一鉢;擷芝菌以當饘粥,蘇蘭桂以代柴薪;聯槲葉成衣冠,斟寒泉為乳酪;眠分虎狼之席,吟隨猿鳥之行。風霜古其容,日月增其臘,烟霞痼其志,雲水洽其神。手培尺咫之松而欲干青霄矣,坐觀江海之濤而幾變桑田矣。昔惟一蓋,上雨旁風,而今精藍鱗次矣;昔止一身,鷦巢鼠飲,而今漁梵雷鳴矣。昔也同類不見其蹤跡,樵子不知其姓名,今也遠方得而依皈,公卿得而護持矣。僕往來問道,遊師之門,寒暑凡十五易,覺師口如鐘鏞,無考不答;法如霡,無土不濡。建經獅律虎之幢,御鹿苑牛車之乘,炳心燈而燭目前魑魅,出慧鍔而斬言下葛藤,真選佛之銓衡,天人之阿傅也。師善文而能不篇連,師善講而能不鳩聚。對賢士大夫,未嘗妄投一偈;遇鈍根小器,未嘗妄豎一拂。韜光晦影,唯恐人知;邁古軼羣,終成我貴。高士所以景仰,匪人所以畏憚,以故浮譽罕騰乎流俗,因緣懶樹乎塵鞅。挈同心於松竹之林,恒患儲無儋石;勵後學於江山之滸,方忻教有鑪錘。螺髻峰、鹿臥巖、涌泉井,種種疑出鬼工;松巔閣、挂衲齋、青篛庵,步步漸升天際。苦行積年,為巖穴棲遲之黃面;利生多術,為東南接引之白眉。人咸謂匡廬、復社,曹溪再世矣。師之煦僕既非一朝夕,奈人我山高、煩惱塹闊,徒似點頭之頑石,還如無口之匏瓠。躡禪梯而不登其巔,挽慈桴而不濟其涘,能不遠慙龐老、近愧石公乎?龍飛首歲,令在玄英;大師之誕辰,一週之甲子,山侶門人,望風趨謁。固知火棗交梨,不必果菩提之樹;伐毛洗髓,不足染功德之池。然僕素荷甌陶,願殊華祝,略陳大概,敬獻小章,遂為之歌曰:
澗之中 翠微之宮
其谷也容 其草也豐
師惟安禪 實金仙之臥龍
澗之左 白石磊砢
其苔也裹 其藤也鎖
師惟安禪 斯濯足而消夏
澗之右 雲窩雪竇
其鶴也瘦 其蘭也臭
師惟安禪 歌考盤之雅奏
澗之陰 烟巒鬱深
其清也音 其猿也吟
師惟安禪 故能不動其心
澗之陽 水聲鏘鏘
其泉也香 其松也蒼
師惟安禪 樂年壽之永長
記
南澗棲禪記
(仁和)周雯(埜谿)
歲次壬申,十月既望,有南澗僧界弘,因山中安禪制期,約余昆季進山坐七,以事不果。越二日,偕季弟雨田,肩輿往理安禪寺。寺乃宋建古剎也。時值陰雨,木葉盡脫;山色空濛,溪流吞汨,亦一奇觀。至彼禮佛已,同參六吉和尚。齋罷,遂入禪堂,與大眾和尚敷座而坐。余與弟各東西向,堂中僧共四十餘輩,俱跏趺習靜。四無人聲,以炷香一枝為率。香盡,擊雲板一聲,大眾俱起經行,復視香燼啟。持香板二人,率大眾同出方便,不許交談聚首,仍隨眾入堂趺坐。一日間,大約炷香八枝。凡坐香一枝後,即經行一枝。至日落時,少息片晷;交黃昏又進堂,依前坐定。持香板僧輪班四面巡視,有閉目思睡者,即以香板撻之。夜深,萬籟俱寂,燈光熒熒,四面僧眾或結跏坐者,或垂足坐者,或倦極不敢坐而立者,或背立者,或席地坐者,惟聞香板聲不耳。舉目視之,見有垂首微動、作點頭石狀者,有驚寤而凝睇者,有攲側欲跌如醉翁者,有避扑而強作惺惺者,有旋受扑而旋寐者,千態萬狀,笑幾失聲。急自問:「欲笑者是誰?」強忍乃止。總之在堂大眾,從朝至暮,自昏及晨,無有一人不疲倦、被撻者,惟予僅免焉。蓋緣心清,神自不昏耳。夜間亦炷香為率。香燼時,聞林間鳥,漏下五更矣,始放參小憩。及東方既白,鼓鐘間作,眾復如昨行坐,威儀井井。程子云:「三代禮樂皆在此。」洵非虛語。如是者凡七晝夜。其時雪霰飄空,烟嵐罩樹,山徑蕭條,人跡罕至;心境雙清,萬緣放下。獨是余夙根淺薄,未得一知半見,以是為愧,聊賦一詩為之解嘲。然此一著子,乃轉聖超凡之捷徑,原非易易者。竊謂人在熟鬧場中度日,安肯做此冷淡生涯?即有人偶向此中暫討消息,或境靜心馳、身閒意亂者有矣。予第覺意思蕭閒,毫無昏散。想前生應是苦行頭陀、喫冷齋飯過來者!不然,何以至今嚮往也?是為記。
書
復箬庵問禪師書
釋道忞
恭惟座下中和善誘,得之往來誦說者多矣。方以不獲見提唱語為憾,忽教況下頒并惠「新錄」一。披展再讀,青山白雲,開遮自在,真古老所謂「弄大旂鼓手」,非耶?敬為禹山忻慶。曷量某譾劣無庸,詎堪齒錄?乃兩奉手示,過于奬藉,豈非慈悲太殺、無所不用其循循者歟?敬領厚愛,拜手以謝,餘希恕悉弗備。又前歲山兄始趨寂,客冬,晦老復真歸,賢人相繼隱淪,天地豈真遂閉乎?淮楚素輕僄,復奪乃良導,弟知其從冥入冥也必矣!聞兄悲愍,迻座竹林,庶幾慧照復懸,不審然乎否耶?本欲親詣寶坊,躬申弔問;奈東作方興,會有百畮不易之憂。特遣侍僧代慰,所有俚言薄奠,乞為弟陳挂靈堂,聊表寸心而已。臨書無任涕零之至。
上理安箬庵大和尚
李皋(香嚴)
跽讀法語,真一滴獅子乳也。皋生何辰,得以親炙佛會,面奉提撕?雨溉寒林,風揚煦渚,不動一步已到華嚴世界矣。曹溪一脈,星日常明,端於吾師有賴。獨是世道衰微,人心漓昧,曩云「世間塵勞如鉤鎖連環,相續不斷,不覺不知被他引入羅網」,而今世間塵勞更何等塵勞耶?望吾師建大法幢,度生死苦,或灑甘露,或振疾雷,俾善信知歸,緇素返本,攪長河為酥酪,變大地作黃金。固知黃檗老人痛施三頓棒,至今縮手不得也。行見大徹堂中,一夜消息悟十八人者相繼而起,此蠢動含靈、山河世界之福矣。竊念皋生愚拙,俗累尚輕,而自揣生前似於者個相近;然不能捨得性命,下手便了。每讀湛堂云「一切現成」,遂而生疑;如古德云「直下承當」,又云「擬欲起心動念,承當早已蹉過」,此不能冰釋者。礙膺之物,非和尚莫除。昔大慧禪師因李獻臣之問,遂書十八則與之。皋今日用應緣處,如何做工夫?敢備素楮一幅,亦以此請。
弟子李皋頓首上
再上箬庵大和尚
李皋
嗟乎!一切天下人不知有佛祖者,即被不知有障;知有佛祖者,即被知有障。甚至家私其學,師其說,互相詆誹,意見百千,皋竊憂之。即謂佛祖異矣而黃老異乎?黃老異矣而孔孟異乎?孔孟異矣而事君治民異乎?饑食困眠異乎?妻子聚頭處異乎?賓客往來處異乎?當未有三教之先,是個甚麼?既有三教之際,是個甚麼?三教不分之處是個甚麼?三教各分之後是個甚麼?止逐三教之流,不窮三教之源,正如蝦蟆在壑不識大海、蚯蚓在窟不窺名山。即玄不訕乎禪,而無如禪之物太高也。禪玄不棄乎儒,而無切儒之立己已甚也。遂至流弊無窮,本來盡失。當今之世,禪之病在言句,玄之病在精氣,儒之病在詩書。看得破則言句、精氣、詩書無非妙道。然從何處看破乎?種種差別即此無差別因緣,種種疑惑莫非無疑惑實地。昔普覺禪師曰:「直要到古人腳踏實地處,不疑佛、不疑孔子、不疑老君,然後借老君、孔子、佛鼻孔,要自出氣。」伏望和尚興慈運悲,利益一切,不惜葛藤,更為逗漏。
題跋
題箬庵問禪師《普說》
釋通際(山茨)
昔妙喜老人詆默照邪禪,謂之斷佛慧命、不通懺悔。而今之杜撰師僧,胡喝亂喝,不識好惡,咸謂德山、臨濟兒孫,其害尤甚於默照邪禪耳。予嘗喟然太息,無能砥柱狂瀾。丁丑夏,忽得理安法兄《普說》,其語諄諄、料揀時弊,通身手眼、殺活臨時,真不減妙喜之排斥邪禪也。捧讀數過,向之太息者,不覺轉而釋然矣。天童老人謂「從古尊宿料揀禪弊,無尚妙喜」,予則謂「當代料揀禪弊者,其惟我理安法兄乎」。諸方明眼者,定當以予言為不謬!
武林理安寺志卷之八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