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汪孟鋗恭纂
余论
南天竺当属龙井一路
南天竺之名始见唐陆羽〈灵隐寺记〉。记文不传,杂见地志所引有「南天竺、北灵隐」之文。《咸淳临安志》:「下竺灵山教寺,隋开皇十五年僧真观法师与道安禅师建,号南天竺。」《西湖游览志》袭用其文,增一「寺」字於「南天竺」之下,是「下竺」为「南天竺」也。然历考元明以来名流诗文,如元成廷珪有〈过南竺登二老亭诗〉,柳贯有〈送南竺澄讲主诗〉,黄溍有〈南天竺崇恩寺记〉,云:「寺在小麦岭积庆山之灵石坞,今所谓南天竺也。」皆谓龙井一路。以是《西湖游览志.演福寺》下亦曰「俗称南天竺」,且系以「法师真观」;是龙井演福一路为南天竺也。窃思龙井、演福在南山一路,下竺在北山一路;南北虽分,而龙井、演福当南山之极北,下竺当北山之极南,其地密迩。案魏㟲《钱塘县志》:「天门山在北高峯,後为南北两山之祖。」《上天竺山志》:「天门山在上竺扪壁岭之上(即郎当岭),北拥上竺、狮子、乳窦诸峯。从此东南是为龙井。」《西湖游览志》:「中天竺之对为永清坞,永清坞之背即龙井。永清坞者,乳窦峯之支也。」亦见聂心汤《钱塘县志》。然则南天竺者,大概上竺以南诸山之通称,不必属下竺矣。且下竺,隋慧理法师首先建寺,地志甚明;而《武林旧事》於「真观塔」下注:「为下竺开山祖师」,非是。若南山则至真观始辟,《高僧传》所载「实有开山兴创之象」,其不在下竺可知。今录叙僧首列隋真观师,诚以《高僧传》不言下竺,《咸淳临安志》所载胡宿、强至二记,俱不言南竺;其说惟见《咸淳临安志》。周密、田汝成因之;而汝成作志仍以「南竺真观」兼系演福,固已显然。及再参之元明以来诗文,於是南天竺定属龙井一带无疑。
宋时寺在岭背,今老龙井即当日龙井
老龙井,宋人纪载未闻,始见《西湖游览志》。《咸淳临安志》於龙井称「更上岭背」,《武林旧事》以下并称「在岭之上」;而今日龙井仅在山半,则昔之龙井非今日之龙井也。据秦观〈游记〉:「院去龙井一里,游客至寿圣者皆取道井旁」,而张京元《西湖小记》:「井在殿左」,其说不合。《两湖麈谈录》因童时所见老龙井辩才塔及小庵不在今寺左右,遂疑今寺所在为昔日井之所在,非寺故址。此不深考之故也。山泉能洑地潜行,忽隐忽见;即一风篁岭左右前後察之,水泉不一,要皆恃老龙井以源源不竭。观《西湖游览志》叙老龙井,即用《咸淳临安志》叙龙井语,无所更易;安知非今日龙井在昔犹未着上出之功、而今日之老龙井正昔日之龙井乎?冯梦祯〈复赐田记〉:「龙井有二,旧龙井在岭西,辩才退院;新龙井则今寺是也」,尤为明白可据。又详宋人秦观、程珌、周必大所记,并先过岭,次至井,然後至院;则井与院址并在岭背,所以有过岭、越岭之文,其说确不可易。沧桑更易,固不必专属伽蓝矣!魏㟲《钱塘县志》:「天门山侧为狮子峯,狮子峯下为老龙井」,则老龙井盖属狮子峯,然龙井游人罕有至老龙井者。
小龙井
今人知有老龙井,不知更有小龙井。《武林旧事》「南高峯塔小龙井」注云:「井侧有龙王祠」;魏㟲《钱塘县志》:「南高峯塔下有小龙井」。据《咸淳临安志》,龙王祠在荣国寺後鉢盂潭,未有此名。要其去龙井则远矣。
径山龙井
世传龙井水可洗眼,案《东坡集.径山诗》:「问龙乞水归洗眼,欲看细字终残年。」自注:「龙井水洗病眼有效」,乃径山龙井也。集中又有〈次韵杨次公惠径山龙井水诗〉。
浙江龙井不一
龙之神灵能屈能伸,往往托迹幽隐,凡称龙潭、龙湫、龙池、龙井,职此之故。龙井亦名龙泓,《咸淳临安志》载王随〈寄慈云诗〉:「丹井经台接岩洞,或曰龙泓即寿圣院龙井,非也。」知当时「龙井」之名已专属灵隐矣。龙泓之外,案《咸淳临安志》:「方家峪宝藏庵有古井,俗名乌龙井」,《西湖游览志》:「令泉峪有龙王井及南高峯塔下小龙井」。又《咸淳临安志》:「盐官县有乌龙井,新城县有折桂乡龙井,昌化县凡邑祷祈处在龙井院者名龙湫,在龙兴寺者名龙潭,在峒坑山、大鹄头山者名龙湫。而昌化之院,绍兴中亦赐广福额」。又案《浙江通志》:「绍兴府余姚县龙泉山有龙泉,宋高祖饮之甘,取十瓮以去」;考《东坡集.送刘寺丞诗》:「余姚古县亦何有?龙井白泉甘胜乳」,疑即指此。又台州府巾子山有龙井、葛谿山有龙湫。明陶望龄〈游五泄诗〉:「诸暨县五泄有二龙井,一黑龙井,一白龙井」。又《浙江通志》:「宁波府鄞县有龙井七,金华府金华县有龙井,处州府龙泉县九漈有龙井九」。浙称泽国,而祈请雨泽所恃在龙,无怪比比皆是。惟杭郡雨阳,自宋以来多请之天竺观音,《东坡集》祈雨文甚多可见。故虽有龙井而不甚着。
葛洪链丹处不足信
胡承谋《湖州府志》引《吴兴掌故》:「葛洪链丹处,天下凡十三」。今案《咸淳临安志》:「灵隐龙泓洞,葛仙於此得道」。又有葛岭、葛坞、天竺山丹井、治平寺双井。《西湖游览志》:「智果寺葛井,上方下圆」。陈善《杭州府志》有葛谿。聂心汤《钱塘县志》,翁家山有葛井,水乐洞後有丹井,并以洪着。兼风篁龙井,是钱塘已居其十。又案《咸淳临安志》,临安县九仙山、新城县宝胜院,亦以洪着;新城又别有丹井。又案《浙江通志》,宁波府定海县葛仙峯,在金塘山有丹井;上虞县龙头山有洪坐石;西庄山有洗药谿;金华府金华县葛公山一名葛仙峯,三峯山有链丹所。义乌县有链丹石;绍兴府会稽县有诸葛山,又有葛仙岩丹井。湖州府乌程县有葛仙山,并以洪着。是在浙江所属,又居其十四。又陈善《杭州府志》,昌化县有武隆山丹井,海宁县有紫薇山丹井。他如江南丹徒之丹井、江西袁州之洪阳洞、贑州府兴国县之洗药池、广东惠州之蓬莱阁,载之地志,不可悉数;而《湖州府志》谓乌程居其一,殆不然也。窃详〈本传〉,洪,丹阳句容人。生平侨寓广州最久,得仙亦在罗浮;仅一至吴兴,一至洛阳,仕於金陵,如此而已!何缘浙东西栖隐之所至二十余处耶?或谓「此皆得仙後,随处显着灵蹟」,则不可得而知矣。
封篁
《咸淳临安志》:「辩才淬治修篁,怪石风韵萧爽,名曰风篁」,而《快雪堂集》概作「封篁」,初非写刻之误,未详。
与龙井联属诸山水、寺院
赤山北连麦岭,东接湖滨,下为赤山步,有惠因寺——即高丽寺。寺侧有涧,秦观〈游记〉:「濯足於惠因涧」,是也。案《西湖游览志》,涧出自赤山,经寺前以入湖。陈善《杭州府志》又有筲箕泉,在赤山之阴流出,合於惠因涧。其北为法相寺,即长耳相寺。周必大〈记游〉:「午饭後过长耳相院」,是也。其西灵光庵有灵光泉,见《咸淳临安志》,《西湖游览志》谓之「锡杖泉」。六通寺在长耳巷,更北为大麦岭。《咸淳临安志》:「岭与步司左军寨相连,路通放马场」。《西湖游览志》又有小麦岭,西支径通大麦岭,则《咸淳临安志》所无也。岭有积庆教忠寺、旌德显庆寺、庆安院。《咸淳临安志》,积庆寺有君子泉、天一泉。庆安院即水陆庵,充旌德廨院。又大麦岭山後有花家山,三贤堂後相对,亦见《咸淳临安志》。更北为灵石山,即积庆山,有灵石寺、崇报显庆院、崇因报德院。《咸淳临安志》,山在西山放马场侧;而灵石山、灵石坞、灵石凡三见,可为复冗。又崇报院在放马场,即旧栖真院,独不着崇因;惟「岁寒泉」下云:「在龙井山崇因院」。《武林旧事》,灵石山崇因报德院有灵石泉,又名岁寒泉。《西湖游览志》系院於鸡笼山侧,足补《咸淳临安志》之阙。庙一,灵应庙,祀宋蒋通,在小麦岭下、饮马桥边,见夏时正《杭州府志》。道观一,太清宫,《咸淳临安志》所谓「在履泰乡龙井山路」者也。灵隐观,据《武林旧事》,改仁寿院矣。以上寺观,惠因、法相而外,《西湖志》并云久圮。又法空寺,《咸淳临安志》不言何地,《西湖志》系麦岭,亦云久圮。
九谿、十八涧通江,不滙龙井
九谿,《咸淳临安志》云:「在赤山烟霞岭西南,通徐村、出大江,北达龙井。」十八涧,《咸淳临安志》云:「在龙井之西、步司左军寨後,路通龙井。」《西湖游览志》:「在龙井西,路通六和塔。」李贤等《明一统志》云:「在龙井山西,东出钱塘江。」所谓「达龙井」、「通龙井」者,谓循谿而行,有路可至龙井,非谿涧之水与龙井滙也。《西湖游览志》又云:「龙井之南为九谿,其西为十八涧」,盖亦指路而言。
三狮子峯复一
龙井狮子峯以辩才〈十咏〉存之。此峯极峻,四望皆见,在天竺乳窦峯之右,以是灵竺诸志亦皆采列。然志西湖者不可以此为例。《西湖游览志》於南北两山并列狮子峯,《西湖志》从之,复矣。又魏㟲《钱塘县志》:「狮子峯在宝石山,以形似名,系北山」,则非此狮子峯也,故今《西湖志》有三狮子峯。
三茯苓泉误
南泉、喷月泉、僧录泉本在净林广福院,茯苓泉本在无垢院。《西湖志.山水》以喷月泉、僧录泉系暗竹园,以南泉、茯苓泉系广福寺,似未知暗竹园之即为广福寺者。虽净林、无垢後皆为广福寺,要已参错不伦;而前此鵶鸡峯下又据魏㟲《钱塘县志》列无垢院之茯苓泉,是一而为二矣。後此,北山路又据《西湖游览志》列灵隐後山之茯苓泉,是又一而为三矣。北山之误,沿《西湖游览志》之旧。案《武林旧事》,无垢院旧在石人岭,庆元中,韩平原移寺於此,故後来修灵隐志者并载无垢院,不详更改之由,宜其误也。石人岭,《咸淳临安志》在灵隐寺西。《武林旧事》,无垢院次演福寺之上,《西湖游览志》亦系之风篁岭畔,今《西湖志》从之可见。
两君子泉
南山积庆教忠寺有君子泉,北山定业院亦有君子泉,见《武林旧事》。案《两湖麈谈录》,凤林寺有乳泉石,上刻「君子泉」。凤林本宋喜鹊寺,寺与院俱乌窠禅师道场;当时二地相去不远。意者年岁既久,其一已亡,故指院以为寺与?
两喷月泉
南山广福院有喷月泉,六和塔亦有喷月泉,见《西湖游览志》。
一地两名
地志诸书讹复不可枚数,《咸淳临安志》无垢院之鵶鸡岩即鵶鸡峯;《西湖志》亦名丫髻峯。《咸淳临安志》之灵石坞即灵石山。魏㟲《钱塘县志》之鉢泉,即《武林梵志》之鉢池庵。聂心汤《钱塘县志》之金沙泉即天马山之金沙井。赵拚诗之龙泓亭即元净诗之龙井亭。《武林旧事》之饮马桥,即《咸淳临安志》之永福桥。《咸淳临安志》之德威亭即过谿亭。《武林旧事》之寂照阁,即《咸淳临安志》之寂室、照阁。魏㟲《钱塘县志》之镜心堂,即《武林旧事》之镜清堂。魏㟲《钱塘县志》之浣沙池,即《西湖游览志》之浣花池。或舛易其名,或两名并列。良以书成非出一手,遂致传疑。兹录类多削而不登,附辨於此。
寺名先後重出
龙井寺,宋淳佑六年改延恩衍庆额;其名寿圣者,在衍庆之前,并在广福之前,其实即此寺也。魏㟲《钱塘县志》列龙井寺於〈寺观〉,列寿圣院於〈古蹟〉。《西湖志》,南山路列衍庆院,於衍庆下又列寿圣院,俱复。误与《西湖游览志》麦岭列净林广福院、风篁岭亦列净林广福院正同。
龙井、演福为一
宋元以来,龙井、演福并尝被毁;然演福屡兴而龙井无闻焉。观林右〈志叙〉,荒凉在目,演福盛则龙井衰,以是名流诗文多演福僧;而及其纪游则直以龙井之名加之演福。大抵龙井寺址与演福本相邻并;又或元明之交并归演福,若所谓下院、子院者,亦未可定。如僧澄湛堂住演福,见黄溍〈寺记〉,又见宋濂〈圆照若公塔铭〉。而虞集〈龙井诗〉有「澄公爱客至」句,则又似当为龙井僧。又王逢〈游龙井诗〉为曦上人作,而〈跋游龙井卷〉亦以曦为湛堂孙裔,盖无分彼此也。田汝成作《西湖游览志》时,演福久废;《西湖志》亦云毁於元末。其址,《咸淳临安志》谓在小麦岭积庆山,而《西湖游览志》附之风篁岭畔。今《西湖志》从《西湖游览志》,疑亦约略之词。案冯梦祯〈日记〉颇多道演福寺者,亦不言旧址何所,然则明末当尚有知者。
他寺并归演福亦称龙井
不独演福也,他寺亦有焉,如净林广福院,《咸淳临安志》不言所在,而下有主僧可全语;附姜白石四诗,诗题有全老,又有銛朴翁、聪自闻二僧,其为净林之僧何疑?而苏籀有〈龙井僧全一诗〉,中历叙辩才净、自闻聪以及全则,亦为龙井僧。考其实,盖净林广福院後为演福寺,而净林广福遂废,具载《武林旧事》及《西湖游览志》。演福以龙井着,而并归演福之净林广福院亦以龙井着矣。又考程珌〈游记〉,月林,辩才所庐,今为广福寺,广福乃衍庆以前额。证以《西湖游览志》,知後来复为广福寺。然则其始也衍庆为广福,其继也衍庆、广福并归演福,此亦衍庆衰而演福盛之一证也。他若《咸淳临安志》之无垢院,亦不言所在,而《武林旧事》亦云「後为演福,寺遂废」;《西湖游览志》云「与广福院俱并为广福寺」,《武林旧事》之刘庵注云「今归龙井寺」。《武林旧事》之白莲院,《北磵集.白莲院翻盖法堂榜》注云「在风篁岭下」,程珌〈游记〉云「傍佛舍独白莲为近」,俱此。净林广福院、无垢院、白莲院与《武林梵志》之鉢池庵,历来地志并云在风篁岭。又「灵隐西无垢院半山,古松婆娑,下有甘泉」,见《咸淳临安志》。《武林旧事》「松下有茯苓,因名茯苓泉」。魏㟲《钱塘县志》:「院在鵶鸡峯下,净林广福院有南泉,喷月、僧录二泉在南山暗竹园广福院」。《咸淳临安志》,寺下、泉下互见,《西湖游览志》则云「喷月、僧录二泉在净林广福院暗竹园下」。是皆考龙井故实者所当知也。
普泽院
宋孙沔有〈龙井普泽院仁法师行业记〉,惟见魏㟲《钱塘县志》。据《咸淳临安志》,嘉会门龙山六和塔沿江一路有普泽院,旧名「灵源」,治平改额,似不得属之龙井。疑当时以普泽为龙井之下院,如《武林旧事》刘庵并入龙井,又如《快雪堂集》海宁三十二都有龙井田之类。
演福僧
演福与龙井为一,此以寺言也,僧则不在此例,见《咸淳临安志》者一。堂僧绍祖环薪自焚,见冯梦得〈寺记〉者一。僧可湘主寺事,见黄溍〈寺记〉者二。淳佑戊申,天台圆庵果开山,才公名必才,字大用,嗣法於湛堂,至元丁丑住山,见徐一夔〈夕佳楼记〉者一。至正中,佛海弟子海慧与黄文献、张外史交,海慧即继绝宗,亦见宋濂《学士集》,见宋濂《学士集》者十。圆照(若)、方岩(则)、爱山(静)、玉冈(蒙润)、天岸(济)、大山(仲龄)、瞽庵(显示)、东溟(慧日)、良谨、如玘,或住演福、或为上座,玘亦见一夔诗,见《西湖游览志》者二。元僧清古、源泽、云梦主寺事,见《上天竺山志》者一。我庵本无见湛堂於演福,今录所列非凿然。龙井僧不入,附此备考,亦因以见元明间演福徒众之盛。
禅教互易
上天竺灵感观音院,至元净始以教易禅。龙井为教寺,以此演福初建实为教寺。越十四年,易教为禅,冯梦得〈寺记〉可考;而据《西湖游览志》,则元至元中复为教院。
魏㟲《钱塘县志》舛复
魏㟲《钱塘县志》成於康熙五十七年,其书舛复极多,不可胜举。即以龙井论,〈山川门〉列龙泓,龙泓下列归隐桥、寂室、照阁、闲堂、讷斋、潮音堂、秋月堂、涤心沼、镜心堂、萨埵石、诸天阁、方圆庵诸胜蹟,而〈寺观门〉列龙井寺,寺下又复列诸名;又去秋月堂、镜心堂,增鉢池庵、辟尘炉、片云亭、与时亭。〈古蹟门〉列寿圣院,院下又复列诸名;又去〈寺观门〉之鉢池庵、与时亭,增三贤祠、神运石、插劒池、浣沙池、浴麟池、与众亭。至诸天阁本出《武林旧事》,今於龙井既已三见,而於演福寺下又见诸天阁。又秦观〈游记题名〉郑清之〈跋题名〉,〈山川〉、〈寺观〉两载全文,一何重复舛谬至此?
梦粱录因袭
吴自牧《梦粱录》二十卷,向少足本,近多有之。其所载山谷、谿井、寺塔、桥之类,大概抄录《咸淳临安志》原文,毫无增益删润。每段末自注云「依《咸淳志》叙之」,殊为不解。即如《咸淳临安志》:「喷月泉在南山暗竹园广福院,僧录泉在南山暗竹园福圣院」,暗竹园无两院,「福圣」乃「广福」,此《咸淳临安志》刻字之误,而《梦粱录》亦依之不改,仍作「福圣」,其他可知也。《西湖游览志》亦作「福圣」,误同。而朱存理、朱彝尊极称其书,殆未深考。
诗文编录之误
苏辙〈讷斋记〉自《栾城集》,而《淳临安志》误作苏轼,《西湖志》及《上天竺山志》从之。杨杰〈院记〉,陈善《杭州府志》误称为〈讷斋记〉。又杰讷斋、寂室、照阁三诗,魏㟲《钱塘县志》误以为赵拚诗。又杰风篁岭诗,误以为杨蟠诗。至我圣祖仁皇帝五巡浙西,未至龙井,魏㟲《钱塘县志》卷首〈天章〉一卷称龙井御书一联云:「禅心澄水月,法鼓聚鱼龙」。谨案《西湖志.云林寺》载康熙三十八年圣驾再幸,御题一联正此十字,疑当时住持僧人後来或有退院归龙井,摹刻以往,遂传本寺;魏㟲不知载入云林寺,而系之龙井,极为疎略,是皆不可不辨。
赵拚诗不见本集
赵拚〈龙泓亭诗并叙〉见《咸淳临安志》,其事当时缁俗咸乐称道之;然今《清献集》不载,而《西湖志》云「见清献、辩才诸集」,非也。
元净着述
陈起圣《宋高僧诗选》四十三人,《续选》十九人;陈世隆《宋诗补遗》三十二人,不录元净诗。《续文献通考.释老门》,元净在〈名释传〉,不与道潜同在〈诗僧传〉,知不以文词见也。元净诗见《咸淳临安志》及《上天竺山志》者,五古一首、七律二首、五绝十首、七绝二首,文则〈心师铭〉一首。又《上天竺山志》诗散句十七字,更无遗者。〈圆事理说〉见〈塔碑〉及释传灯《天台山方外志》。魏㟲《钱塘县志.经籍》有「释元净,字无象,着《辩才集》」,今亦不传,疑不必果有其书。
元净诗入苏轼集
《上天竺山志》:「元净有〈次韵参寥子寄秦少游三绝〉,时少游举进士不得。」盖道潜原倡,秦观亦有次韵,而施元之注苏诗,以元净诗系苏轼,莫可考。然详诗格,知非苏也。诗云:
秦郎文字固超然 汉武凭虚意欲仙
底事秋来不得解 定中试为问诸天
一尾追风抹万蹄 崑仑元圃谓朝跻
回看世上无伯乐 却道盐车胜月题
得失秋毫久已明 不须闻此气峥嵘
何妨却伴参寥子 无数新诗咳唾成
道潜《参寥子集.彭门书事寄少游三首》云:
我思君处君思我 此语由来自谪仙
欲借野人传纸尾 诗凭新鴈寄辽天
戏马台边驻马蹄 回廊曲院总攀跻 秦郎前日曾来否 试拂凝尘觅旧题
百尺黄楼拂杳冥 楼前风物极峥嵘
东州词客浑争咏 独怪相如赋未成
秦观《淮海集.次韵参寥》云:
武林渔子入花源 但见秦人不得仙
会有黄鹂鸣翠柳 何妨白眼望青天
长安仕路与云齐 倦仆羸骖不可跻 但得元晖曾折简 何妨平子更安题
且折花枝醉复醒 人间时节易峥嵘
大瓠肯自羞无用 画虎从人笑不成
元净诗误入苏轼集
元净〈次韵参寥四照阁七律〉一首,苏轼尝书之而跋其後,其跋见〈元净外传〉。今刻本犹列元净诗於跋前。冯景《苏诗续补遗》以此诗为轼作,此因轼书而误者也。
名媛诗
《西湖志》用《西湖游览志.香匳》一卷,录〈闺秀诗〉一卷,游龙井者得二人焉。
张琼如,字赤玉,杭州人,〈龙井七律一首〉:
缥缈旛幢绿树低 山门斜路夕阳西 古坛危磴千层幛 细路遥通九曲谿
松际谷声清磬合 竹间云气小楼迷
禅心已与尘缘断 不碍孤猿午夜啼(见《名媛诗归》)
徐媛,字小淑,姑苏人,〈游龙井殢雨漫成七绝三首〉:
玉液泠泠走碧沙 芳池碎璧散冰霞
花深古径啼莺涩 黛湿云寒染露华
珊珊奇树乱栖鸦 龙窟游鳞嬉浅沙
缭绕青莎浮几点 凭流怪石似灵槎
细雾轻烟小径斜 半空寒雨洗亭花
山厨不作伊蒲馔 拾得松丸自煮茶(见《林下词选》)
妇人、中官附着
今录既以「祠墓诸贤」系人物,惟「妇人、中官」别无可附。妇人可考者三。一吴越王妃仰氏,《咸淳临安志》:「在龙井放马场」。案《十国春秋》,仰氏湖州人,父仁诠,以牙将事文穆王有功绩,官至宁国军节度使。天福八年,忠献王纳为元妃。一宋刘婉容攒所,《武林旧事》:「刘庵,孝宗朝刘婉容攒所,今归龙井寺」。案《宋史》有〈刘婉仪传〉,无〈刘婉容传〉。〈婉仪传〉称婉仪与婉容俱高宗妃,同被宠。此云「孝宗」,疑误。一宋主簿关君妻曾氏,曾巩撰表云「在钱塘县履泰乡龙井之原」,表见《元丰类稿》。中官可考者一。明德,《西湖游览志》:「德,高丽人,幼警悟,读书一目下数行。洪武间,黎王以献,高皇喜之,俾事左右。历事五朝,颇着劳绩。镇守两浙,卒,敕葬风篁岭下」。又称正统中尝驻龙井云。
三贤祠塑像
龙井故有元净画像,见苏轼〈书赠刘浙僧〉。程珌〈游记〉则增范仲淹、苏轼、苏辙、道潜,凡五人。张雨诗则增胡则、赵拚、秦观,而无仲淹,凡七人。而敖陶孙《臞翁诗集》注云:「龙井寺有辩才师、赵清献、苏文忠塑像」,疑即三贤祠中所祀也。
海棠
元净海棠见《咸淳临安志》:「塔前有海棠二株,乃师手植」是也。苏轼海棠见《二老堂杂志》:「寺有海棠一株,苏公手植」是也。
显应庙有二
显应庙祀宋胡则,案《咸淳临安志》,府治又有显应庙,乃净因寺土地也。
於潜三贤祠
西湖有两三贤堂,既载入〈轶闻〉矣。案:赵之珩《於潜县志》亦有三贤祠,祀苏轼及於潜令刁璹、毛国华。刁、毛有德政,苏轼倅杭,行县至潜,皆为赋诗。《东坡集》〈於潜令刁同年野翁亭诗〉有云「我来观政问风谣,皆云吠犬足生氂」,〈捕蝗至潜戏令毛国华诗〉有云「羡君封境稻如云,自识人人不识君」,其人之贤可知。
两元净
两辩才已见〈轶闻〉。案《上天竺山志》:「元皇庆二年,住持竹屋元净」,是又有两元净也。
四辩才
《宋高僧传.明律篇》:「唐朔方龙兴寺辩才,姓李氏,襄阳人」,是又有三辩才也。《东坡集》有〈龟山辩才师七古〉,又有〈颍川龟山长老四书〉,王注:「龟山在泗州盱眙县,同时又有一辩才」,是有四辩才也。案马汝砺《盱眙县志》,龟山有二,一在县西南,名上龟山;一在县东北,临淮河。而〈仙释〉止载宋二僧自性、广辩,岂即此辩才耶?《东坡集.海月碑》:「海月名慧辩」。又有南华辩公住曹谿,亦称「重辩长老」。又《释氏稽古略》有南山法师慧才,皆同时人。《续文献通考》有泗州山水陆院晓津禅师,临济宗。
苏轼戏问辩才师墨蹟
苏轼〈闻辩才法师复归上天竺,以诗戏问〉,真蹟旧藏海宁某翰林家,有南宋缉熙殿印及元虞集草书跋。翰林後雕落,鬻归他姓,今不知辗转何所矣。
辟尘炉不藏龙井
《西湖游览志》:「六通律寺有辟尘炉,非木非石,叩之铮然,纤尘不染」。魏㟲《钱塘县志》既载入六通,而於〈古蹟〉复次入龙井名胜之列,殊属不伦,其误则不待考也。
入山之路
西湖泊舟入山之所,类称曰步。其一茆家步,见《咸淳临安志》「丁家山桥」下。《武林旧事》,「茆家步」系「大麦岭」下。《辍耕录》作「毛家步」,今作「茆家步」。《西湖游览志》:「花家山濒湖,而登为茆家步」。陈善《杭州府志》:「在饮马桥北」。其一赤山步,见《西湖游览志》:「赤山由湖而陟此者,近定香桥为赤山步」。陈善《杭州府志》:「在赤山路口」。其一则见陈善《杭州府志》:「在茅家步北」,且称「俗皆曰埠」。又《武林旧事》:「第六桥通耿家步」,港当在栖霞岭下,然不着;陈善《杭州府志》亦无之。此上三步则入山所必经矣。凡游者航湖、登陆以至龙井,有赤山步、茅家步二道。而赤山步又有二道,一由支径过小麦岭、饮马桥,与茅家步路会;盖自东而西,折而西北,不经大麦岭、积庆山。一则经大麦岭、积庆山,如卷一田汝成所记,则亦自东而西,又折而北,然後迤西北行。茅家步路过九里松、臙脂岭,则先自北而南,然後自东南迤西北行,与赤山支径会。当其未西北行,稍折而北,则至天竺路也。由赤山步为南山,由茆家步为北山,入山之路大略如此。考昔人纪,秦观则云「出雷峯、度南屏,濯足惠因涧、入灵石坞,得支径上风篁岭」;周必大则云「出暗门、上风篁岭。午饭後过长耳相院,由支径至石屋、水乐洞、上烟霞岭,归休净慈」;程珌则云「出清波门、经净慈寺、过白莲院、上风篁岭」,正皆赤山步路。然诸贤不由北山而南山,且不由南山赤山埠入,而必经南屏、净慈者,盖因出清波门,陆行不及航湖。若秦观则既航湖矣,又因过南山、约道潜同行,是以亦由此路。要之,北山茆家步,大路也,较赤山为近。此路当日已有特游者,偶无记述耳。如冯梦祯〈历龙井还孤山诗〉,则必由茅家步出入无疑也。然周必大既至岭寺,又称「午饭後过长耳相院」,则当其入山初未经法相。分赤山大路必经法相而与茅家步会之,支径则不经法相。又知必大亦由今赤山支径至岭也;然此支径又非秦观所由之支径。盖秦观既入灵石坞然後得之,此则不经灵石,灵石即积庆也。昔人游历,合之於今,大略如此。若乃寺门之外亦有二道:一过东北则南北两山入寺大路;一稍南,益上至风篁岭巅,自巅南下,近江矣。此路中间未及岭颠,过寺右新旧小门不一里,又分一路绕今寺墙外、迤西北。其路在岭巅,经杨梅坞抵天竺,极崎嶔。今土人谓之「新开路」,疑天门狮子峯在焉。又今由茆家步入山,未至寺门,岭东又有一路,从此而南则为翁家山、烟霞岭、石屋诸胜。此正周必大到寺以後出山之支径矣。盖大路之外,其近岭旁、达支径,可知者又如此。
余论题後
一卷之书,不胜异议,志家为甚!何则?其地沧海成田,则今昔迁改;其书成不一手,则彼此参差。考其异同得失而论述之,匪以云辩也。盖或庶几愚者千虑之一得。
龙井见闻录卷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