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潜出家之所
於潜县西菩山明智寺
《咸淳临安志》:明智寺在县西十八里波亭乡。初,山之西有光亘天,现菩萨像,僧道志立茅庐其下。元佑间因建佛殿,遂名「西菩寺」。治平二年改今额。熙宁七年八月,苏文忠公同毛君宝、方君武访参寥、辩才,遂留西菩山留题。建炎间重修,秦少游之子湛为记。有清凉池、明月池、双峯堂、涤轩、贤秀轩、西资阁、见山亭。又秦湛〈寺记〉略云:「於潜之西菩有光,属天现菩萨像。其时僧道志茅庐其下,遂聚邑人之钱而庙佛焉。号西菩寺,实唐天佑中也。本朝改曰明智,今谓其山犹曰西菩。辩才既从此山行道,吴越山中之徒思踵其武,踊跃精进」云云……「明智以有道者之故栖,学佛者望之如仲尼之徒於阙里。其气象景物又盖境内,自於潜十有三里,至山之麓未及之五里上,松旁涧与道委蛇,仰可以荫,俯可以监,循环曲折乃得平直。两峯屹然如立长人、如获居迎来,五老、九华未易伯仲。泉涌西岩之址,盛暑常寒;筒引错落,遍於百室。是以居者忘出、游者忘归」云云……「自有此寺已数百年,土殒木坏、风雨入室,像设不严、威仪不成。双峯既归,未尝有求。邑之富於力者,相率施所有,寺为之一新」云云……「余先人与辩才善,余儿时,先人对辩才语,必令旁侍;其高世之论,至今能记一一;而辩才物故,前先人十年。今龙井、天竺间,云容山色或诲人愁,其能念先人乎?余每见来自吴越者,未尝不问辩才门人何如,故闻『双峯』之名久矣。杜门锡山之下,一旦,苍头告余曰:『门有道人,吴语而文。』亟出见之,乃常乐性禅师也;谓明智重葺,欲余为记,且曰:『先太史常为辩才记龙井,今记明智,非子可乎?』余不敢辞,虽然,鸡凤异调,大方之家岂不笑我!」
(谨案:秦观为元净作〈龙井记〉,而其子又为常乐作〈明智记〉,亦宗门嘉话也。《咸淳临安志》载记文,本系节录,今从之。又释居简有〈西菩造五凤楼疏〉,注云:「辩才、参寥受业寺」,则参寥亦出家西菩矣。苏轼有〈游西菩寺诗〉,王注:「於潜图经,毛君宝同尉方君武与东坡,於熙宁七年八月廿七日同游西菩山明智院,石刻存焉。」)
杭州曾经住持之所
上天竺灵感观音院
《咸淳临安志》嘉佑末守沈礼部文通,以为「天竺」起於司马晋,时逾七百载,而观音发迹西峯甫及百年,遂分为二,所谓「上天竺」也。大士以声音为佛事,非禅那所居,即谢去。住持智月以辩才法师元净为其主,仍请於朝,以教易禅,赐名「灵感观音院」。时曾鲁公公亮为相,实奬其事。既而蔡端明襄出守,鲁公以钱十万为扁,委蔡公为书之。盖鲁公庆历间道杭,同行僧元达,至天竺瞻礼。途中见衣素妇人谓达曰:「上座同曾舍人来耶?舍人五十七入中书。」语讫,无所见。已而如其言,事具石刻。元净乃益凿山辟地,增广殿宇。鲁公又以经五千二百三十卷遗元净西庑为藏。
又肃仪亭,辩才建,蔡襄名。
(谨案:蔡襄名者为「肃仪」。《上天竺山志》云:「郡守蔡襄有铭,不存」,盖误以名为铭。)
《上天竺山志》:「山门桥在上竺山门外、中竺天正殿前。桥右,宋时辩才重建雪坡亭。东坡访辩才法师,适雪霁,构亭厓下以纪其胜。夜讲台,治平中辩才净法师演说无倦,尝谓鬼神少威德,则不敢随众昼听,乃为夜分讲经,故名。莫考厥初,至辩才更建。」又李纲〈上天竺天台教寺十六观堂碑〉曰:「辩才净法师於嘉佑、熙宁间两住本山,兼统禅讲二教律,三宗赐诗褒美;东宫复书归隐之额,听其退居兴福。」
(谨案:碑文千言,然不载李纲《梁谿集》。赐诗、书额,惜他无可证。所谓「归隐」,岂即「归隐桥」之谓耶?「兴福」,疑「广福」,字误。)
陈善《杭州府志》:「治平中,元净益凿前山,辟地二十有五寻,殿皆重檐。」
大悲宝阁院
见苏辙〈辩才碑〉,详卷八。
下天竺
《佛祖通载》:元丰三年谢去天竺,居龙井;六年居南屏;明年复归龙井。时灵山虚席,师以慈云师祖道场,俯就众请。及月余,定中见金甲神跪前曰:「师於此无缘,不宜久住。」既受冥告,遂还龙井。
南屏兴教寺
见杨杰〈院记〉,详卷二。
(谨案:杨记「初住钱塘法惠院之宝阁」,盖即大悲宝阁院;而《咸淳临安志》不载法慧、大悲宝阁二院名。案《淮海集》有〈法慧院记〉,《东坡集》有〈法慧院诗〉,正此院也。据《佛祖通载》又知元净之住下竺最浅云。)
流寓
秀州真如寺
《佛祖通载》:「杭守祖无择坐狱檇李,师以铸钟例被追辩,幸得释寓,止真如兰若。」
教祖
天台智者大师
姚铉《唐文粹.梁肃天台智大师碑》:「天台山西南隅一山曰佛陇,盖智者大师得道之所。长老大比邱然公,光昭大师之遗训以启後学。门人安定梁肃闻上,易名,铭勒大师之遗烈以示後世云。大师名智顗,字德安,时号『智者』。其先颍川陈氏,世居荆州之华容。感缘、应蹟载在〈别传〉。昔如来乘一大事因缘,菩萨以普门示现;自华严肇开,至双林高会,无小无大,同归佛界。及大雄示灭,学路别派;世既下衰,教亦陵迟。故龙树大士病之,乃用权略制诸外道,乃诠智度发明宗极。微言东流,我惠文禅师得之;由文字中入不二法门,以授南岳思大师。当时教尚简密,不能广被;而空有诸宗扇惑方夏。及大师受之,於是开『止观法门』,其教大略即身心而指定慧,即言说而诠解脱。缘离化城,示灭兹山,是岁隋开皇十七年也。得深心者三十有二人,纂其言行於後世者曰章安禅师灌顶;顶传缙云威禅师,威传东阳。东阳(缙云同号),时谓『小威』。威传左谿朗禅师。自缙云至左谿,以元珠相付,向晦宴息而已。左谿门人之上首——今湛然禅师,行高识远,超悟辩达,凡祖师之教在章句者,必引而伸之。後来资之以崇德辨惑,不可悉数。」
见苏辙〈辩才碑〉:「辩才曰:吾祖智者,圣人也」,详卷八。又见海月〈碑铭〉,详卷下。
《释氏稽古略》:「天圣四年始诏天台教师入,大藏流行,天竺僧思悟焚身日观庵前,用报佛恩。」
《学士集.天竺圆照若公塔铭》:「天台一宗自法智尊者之後分为广智、神照、南屏三家,而南屏最盛。」
(谨案:肃又有〈天台法门议〉、〈止观统例〉各一篇,载《唐文粹》。《上天竺山志》亦列「教观」一门,知天竺住持概宗天台智者。苏辙碑称「元净因讲《摩诃止观》悟道」,是也。又《传灯》、《指月》等书俱称智者为「应化圣贤」,故曰圣人。)
本师
法雨
见苏辙〈辩才碑〉,详卷八。
《咸淳临安志》:遵式本姓叶,字知白。其母始乞灵於观音,遂生。法师学行孤高,博习教观。因苦学呕血,两足皮裂。师愿力坚固,以着忏仪行世,号「慈云忏主」。天圣中灭度,度弟子百余人、学徒千数。崇宁二年赐号「慧通」。天台教观益盛於吴越者,实师之力。侍郎王古述其行事,绍兴三十年旨赐号曰「忏主禅慧大法师」,塔名「瑞光」。
见苏辙〈辩才碑〉,详卷八。
《西湖高僧事略》:师,台州宁海人。母梦咽明珠而生。出家於东掖山,传天台教於宝云通,未几继其席。祥符八年,刺史薛公请居灵山天竺寺。王文穆出守,重师之道,奏复天竺名,寻赐「慈云」号。依经撰集诸忏法,盛行於世。常行三昧,以九十日为期,感应非一。凡为法祈祷必燃指,惟存三焉。天圣九年归东岭草堂,明年示寂,累諡「法宝禅慧」。淳佑八年,其徒明禋祷晴获应,加諡「圣应」。淳佑十一年复应,加諡「正觉」。
《咸淳临安志》:下竺灵山教寺,理宗宸翰八,其五曰瑞光之塔、曰灵应大法师、曰灵应正觉大法师、曰灵应正觉广济大法师、曰灵应正觉广济普照大法师。
(谨案:此皆慈云身後赐额。)
又有〈慈云禅师真赞〉及〈行业记〉。
又胡宿〈下竺寺记〉:祥符中,州人联牒丛叩府下,请大士遵式领其众,演天台教观。式公辩博明解,远近向慕。智者之学自是益振。天禧初,文穆王冀公临州,一见加礼,为奏复天竺旧额。遄承可报,冀公亲题其榜,笔力殊劲;且有敕旨,许作十方讲院主持。还朝又表其高行,赐号「慈云」,仍施钱万缗为营佛殿。侍郎胡公继典是郡,又捐己俸。於是裒合众施凡百十余区。又造旃檀观音像、置三昧堂,中慈相穆如智者之遗法也。初,寺有桧枯,至是柯叶复茂,众目之曰:「重荣桧乃兰若中兴之兆。」
又强至〈寺记〉:「王冀公呼主藏者取缗若百万,俾新殿宇。」
(谨案:《咸淳临安志》:「师諡灵应」,则《西湖高僧事略》以为「圣应」,非也。然「正觉」之後又加「广济普照」,亦失之。又《佛祖通载》叙孤山圆智法师事,有云:「王钦若出使钱塘,慈云遣使邀圆同迓之,圆笑谓使曰:钱塘境上且驻却一僧」。林逋《和靖集》有〈送慈云师谒王相国诗〉。)
祖韶
见苏辙〈辩才碑〉,详卷八。
《咸淳临安志.胡宿寺记》:慈云告老,庵於东岭,传寺事於明智大师祖韶;韶公亦宿植德本、密资觉力,延栖海众、宴坐道场,二纪有余,百事无旷。
又强至〈寺记〉:慈云夏腊高,乐退岩屋,传其事於门人高弟明智祖韶;孤标独行,克遵师业。建教藏院以聚本经,礼也;建延寿院以养病孤,仁也;建冀公祠宇、不忘外护,义也;建慈云真堂、不忘先禀,孝也。是四善皆释子之难能者,而明智兼有焉。明道岁,王人左藏黄副使元吉将命过杭,得师欢甚,因还,侍上,恳求御书,愿赐为丛林荣。皇佑改元,始赐飞白字凡六轴。
(谨案:二记皆为祖韶作。遵式、祖韶俱未住上竺。晁公遡《嵩山居士集》有〈明智法师碑〉:「姓陈氏,名中立,明州鄞人,常折高丽僧谈辩」,此又一明智也。)
禅友
《咸淳临安志》:道潜,於潜浮谿村人。本姓何,字参寥。幼不茹荤。以童子诵《法华经》度为比邱。於内外典无所不窥。能文章,尤喜为诗。尝赋〈临平〉绝句,苏轼为写而刻诸石。轼守钱塘,卜智果精舍居之。轼南迁,道潜欲转海望之,轼以书戒止。当路亦捃其诗语,谓有讥刺,得罪,返初服。建中靖国初,曾肇言其非辜,诏复祝发。崇宁末,归老西湖。其法孙颖,刊其诗集行世。又道潜尝赐号「妙总大师」。《墨庄漫录》:「本名昙潜,子瞻改曰道潜。」
(谨案:《续文献通考》,道潜在诗僧列。又《十国春秋》:「吴越时别有一道潜」。)
了元
陈善《杭州府志》:佛印,浮梁县人,名了元,字觉老,俗姓林。性颖异,襁褓不茹荤。三岁,记诗三千余篇。稍长,从师通经义;因读释书,恍然有悟,遂从释。神宗赐号「佛印」。
(谨案:《咸淳临安志》不载了元。)
惠辩
苏辙〈海月塔碑〉:名惠辩,字讷翁,姓富氏。从韶於天竺,受天台教,习西方观;复事三衢浮石矩法师。韶之将老也,命代讲。《续文献通考》:海月名惠辩,华亭傅氏子。生时有异,父母令出家,入普照寺,得法明智,遂领寺事。迁至杭州都僧正。苏轼倅杭,高其行。一日合掌坐化,遗言须东坡至方合龛。四日轼至,见其趺坐如生,赋三诗焉。
《参寥子集》诗:「当年吴会有名缁,尽是人天大导师」,自注:「大觉、海月、辩才」。
《释氏稽古略》:祖韶有二弟子,曰慧辩海月、曰元净辩才。海月华亭人,受业普照寺。
《上天竺山志》在〈别传〉。
(谨案:《东坡集》有〈海月真赞〉,《栾城集》有〈塔碑〉,详卷下。慧、惠,傅、富,字误。「大觉」亦详卷下。)
元素
见苏辙〈辩才碑〉,详卷八。
熙仲
见苏辙〈辩才碑〉,详卷八。
高丽僧统
《释氏稽古略》:高丽国君、文宗仁孝王第四子,出家名义天。
《咸淳临安志》:惠因寺,吴越王建。元丰八年,高丽国王子「僧统义天」入贡,因请从净源法师学贤首教。诏许之。
见杨杰〈院记〉,详卷二。
弟子
怀楚
逵上人
怀益
散老
并详卷三。
双峯
见《咸淳临安志》,详上。
继起之僧
圆照
《咸淳临安志》:净慈圆照禅师宗本,字无诘,本姓管。招善本居上座。圆照退居,善本继之。《泊宅编》:大通乃圆照弟子,时称「吴中二本」。
《东坡集.书赠惠臻》:杭州圆照律师,志行苦卓、教法通洽,昼夜行道二十余年矣,无一念须有作相。自辩才归寂,道俗皆宗之。
(谨案:苏轼有〈净慈寺谒圆照本禅师诗〉。又〈书赠惠臻〉称善本曰「小本禅师」。)
龙井法嗣
聪自闻
见《太仓稊米集》,详卷三。
(谨案:龙井僧自怀楚四人外,系元净者惟聪自闻一人可考。)
上天竺法嗣
《上天竺山志》:东溟名慧日,天台赤城人。宋丞相贾魏公诸孙拜竹屋元净於上竺。至元元年涖下竺,又迁上竺。〈题名碑〉:第四十三代。
《上天竺山志》:心安房在双桧峯麓,祖嗣辩才法师,为元东溟法师退院。至明嘉隆间析为三,曰心大、心南、心外。
又宋源梵法师,东溟门人。
《学士集.普济大师东溟日公碑铭》:所度弟子,下竺则圆兴等十人,上竺近二百人;而妙思、妙本、妙修为最先,嗣真法系者则思齐、行枢、允监、允忠、良谨、普智、文会、元琇、景梵,各阐教於一方。继师任上竺者即妙修也。
(谨案:《上天竺山志》宋源梵法师,疑即景梵。又有性源修,疑即妙修。)
附宋僧元净外传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