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密李士模采辑 太行卫立鼎续补
后妃
后魏
高宗乳母常氏 辽西人。太延中,以事入宫。世祖选乳高宗,慈和履顺,有劬劳保护之功。高宗即位,尊为保太后,寻为皇太后,谒于郊庙。和平元年(150 年)崩,诏天下大临三日,谥曰昭,葬于广宁磨笄山,俗谓之鸣鸡山,太后遗志也。依惠太后故事,别立寝庙,置守陵二百家,树碑颂德。
封爵
汉
肥如侯蔡寅 谥曰敬。传子戎、孙奴,无后,国除。
晋
辽西公段务勿尘 本辽西鲜卑,晋封为公,传子疾六眷,弟匹磾,从弟末柸,末柸弟牙。疾六眷之孙辽杀牙自立。后为赵石虎所灭。
燕
辽西王农
辽西公定 后立为太子。
北燕
辽西公素弗
魏
辽西王冯崇
北平王长孙嵩 谥曰宣王,传子颓,谥安王。颓子敦,谥简王。敦子道降为公,谥曰慎。道子悦复王爵,又降为公。
北平王拔拔 子方文肱。
北平王超
北平王冯风 (一作夙)
北平王冯始兴
辽西公意烈
辽西公婴文
辽西公贺赖卢
辽西公冯朗
辽西公常英 以太后兄赐爵,追赠祖海辽西简公,父澄辽西宪王。英卒,谥辽西平王。
北平侯安国
肥如侯贺护
肥如侯冯熙
肥如子高育
朝鲜侯常泰
新昌子毕祖晖
新昌子孙绍
新昌男窦瑗 有传。让爵于其兄叔珍。
北齐
北平王仁坚 北平男王峻
后周
北平公寇绍 北平侯和雄
隋
北平侯段文振 追封。
唐
平王隆基 后为帝,庙号玄宗。案:此亦取平州之名,然与本郡不相关也。
北平郡王高开道 北平郡王武居常
北平郡王偕 北平郡王阿史那什钵苾
北平郡王李过折 辽西王高交简
后晋
北平王刘知远 后为帝,国号汉。
辽
平王隆先
辽西郡王旅坟 《辽史·皇族表》有辽西郡王驴粪,未知即一人否?
辽西郡王萧虚烈
辽西郡王耶律良 追封。
辽西郡王萧余里也
辽西郡王耶律白
辽西郡王杨晳
辽西郡王杨绩
北平郡王淳
元
北平王南木合
北平王那木罕
北平王镇国 子聂古台袭爵,《表》作“聂古鲟”。
永平王燕赤
永平王伯撒里 追封。
永平公阿台
永平郡公锁咬儿
明
永平侯谢成
论曰:封爵之制,历代不同。汉以前,食其国邑者也。魏齐以降,空名而已,生非其地之人,职非其地之官,而其行事又不相涉,徒以其名也而存之,如齐之高仁坚,周之寇绍。前志有其例,不得而削焉。若欲知其人,论其世则有全史在。
官师
汉
肥如令郢人 见《史记·荆燕世家》。
赵
肥如长赵揽 太史令,以谏赵王虎伐燕,黜为肥如长。见《晋书·载记》。
燕
朝鲜令孙泳 见《载记》。
魏
肥如令常英 为平州刺史,封辽西公。
辽
卢龙巡捕官室昉
知县
明
洪武 胡昺
永乐 尹守道,阳曲人。
郑彝,临清人。
张谔,岚县人。
正统 胡琮
成化 刘魁,唐高州进士,升御史。
乔聪,河内举人,升衢州府通判。
李景华,江都举人。
吴杲,山阳监生,升汀州府通判。
弘治 谭绅,滨州人,举人。
正德 韩敏 刘世卿 李永昌 何宏 戴钰 王宗尧
王大猷,山西人。
张维贤,辽东人。
嘉靖 高凤鸣,河南人。
陆杲,无锡人。
乔一举,山西人。
胡景晹,河南人。
吴道南,濮州人。
李绍先,盂县人。
王纶
赵弁,山西人。
杨保庆,泽州人,举人。
王高,延安人。
赵敬简,益都人,举人。
隆庆 平章,山东人,岁贡。
张澜,冠县人,进士。
杨舜臣,商州人,举人。
潘愚,峄县人,举人。
万历 臧仲学,辽东人,举人。
武成,宁州举人,升胶州知州。
王与可,蓬溪人,举人。
杨时誉,祥符人,举人,升大理评事。
白希颜,山西平卤人,恩贡。
王衮,阳谷人,举人。
叶世英,广宁卫人,进士。
王象恒,新城人,进士。
赵绂,山西人,进士。
谢廷讃,沔阳人,举人。
侯胤祯 商丘人,举人。
天启 刘诏,杞县人,进士。
孙止孝,山东人,进士。
崇祯 张养初,山西人,进士。
邓绍禹,湖广人,举人。
张煊,介休人,进士。
赵明远,河南人,进士。
张若麒,胶州人,进士。
马孔健,河南人,进士。
刘浚源,曹州人,进士。
王三俊,山阴人,进士。
荣尔奇,德州人,进士。
国朝
顺治 夏之中,顺天人,举人。
金一凤,辽东人,生员。
梁应元,辽东人。
赵汲,锦州人。
熊一龙,南昌人。
李士模,高密人。
康熙 闵峻,鄞县人。
魏师段,黄岗人。
吕宪武,山东掖县人。
卫立鼎,山西阳城人。
县丞
永乐 路顺,修武人。
王义先,隰州人。
陈春,许州人。
兰珪,胶州人。
程企,聊城人。
丘庆,萧县人。今裁。
主簿
明
弘治 郁得茂,华亭人。
李辅,济阳人。
范谦,新安人。
杨贞,武功人。
胡安,滋阳人。
刘训,萧县人。
嘉靖 聂敏 王钱 田杲 张介卿 王钺
典史
弘治 保全,中牟人。
陈福,卢氏人。
刘郁,历城人。
窦文,滋阳人。
翟赟,泰安人。
杨俊,掖县人。正德 于鼎 谭华 王亨 高庆
嘉靖 梁文高 李的厫 高銮 田畊 庞通 王前 秦英 刘锐 孙清 王廷相
隆庆 李本儒
万历 张周,济南人。
傅柱,山阴人。
商茂,江都人。
张鹏翼,东阿人。
王轸,桃源人。
国朝
高光照,陕西人。
赵之璋,陕西人。
程启先,湖广人。
戴万象,江西人。
汤旺,巩昌人。
冯杰,绍兴人。
徐鼎臣,奉天人。
儒学教谕
明
师济众,武涉人。
王璠,陵川人。
李伦,临邑人。
徐润,郓城人。
李恭,武安人。
李文绣,开元人。
段珏,新安人。
黄继宗,辽东人。
赵璟,平凉人。
王尚忠,山东人。
彭钦,辽东人。
王兰,兰州人。
杨静思,即墨人。
马擅,安邑人。
唐文学,福山人。
王业,商河人。
曾文凤,铁岭人。
王宾,鱼台人。
彭述古,卢龙人。
刘三畏,米脂人。
余学纯,蓟州人。
李应春,涿州人。
赵崇德,临清人。
杨廷德,掖县人。
刘元卿,宁津人。
杨时中,清苑人。
高云凤,云南人。
白如玉,南和人。
段复元,石屏人。
张柳
袁师舜,曲州人。
梁世重,前屯卫人。
卢友竹,三河人,举人。
葛应夏
张岱,辽东人。
赵允殖,辽阳人。
国朝
顺治
韩秉正,扶风人,贡生。
黄杨化,元城人,贡生。
王纳谏,大成人,贡生。
王家彦,宁津人,贡生。
杨应运,昌平人,贡生。
马备,大兴人。
杨芳声,宣府人。
朱持正,大兴人。
训导
明
王礼,武城人。
白奎
郝纯,萧县人。
董宇,河南人。
杨诜,高淳人。
程文举
郑玺,朔州人。
董旻,萃县人。
陈文沛
王濡,河南人。
孙儒,潞安人。
董邦靖
孔承论
王纶,江都人。
张纯仁,凤翔人。
邢琰,山西人。
蒋山,海州人。
孙汝楫,诸城人。
梁震,山西人。
游铠,广宁人。
李宗道,辽东人。
杨启东
宋忻,恩县人。
郭汝霖,巨野人。
赵淳,陇西人。
李伯问,乾州人。
陈英,天津人。
李文胤,兴济人。
常迁,阜城人。
张彦儒,漷县人。
余学仁,蓟州人。
褚显忠,府军人。
张照,合肥人。
赵崇德,临清人。
何其谦,漷县人。
王世科,唐山人。
李允恭,满城人。
周道,广宁人。
杨宏学,固安人。
胡来进,德州人。
刘沛然,济南人。
陈允中,云南人。
陈东周,庆云人。
张五伦,深州人。
时大行,锦州人。
周孔绪,全州人。
韩砥,保定人。
国朝
顺治
郑锐,广平人。
杨复,保定人,贡生。
刘硕辅,保定人,贡生。
贾源,通州人。
张缵栻,清苑人,贡生。
赵孟豪,广平人,岁贡。
名宦
卢龙县宦绩志
魏
肥如令
常英 初授肥如令。廉善仁明,不事严苛,治民多惠政。继迁平州刺史。以地薄边塞,重农务,修武备。凡民家有馀蓄,乡勇皆为健卒。后封辽西公。卒,谥辽西平王。
【补录】
《魏书·高宗纪》
太安元年冬十月庚午,以辽西公常英为太宰,进爵为王。三年冬十月,将东巡,诏太宰常英起行宫于辽西黄山。
《魏书·外戚》
先是,高宗以乳母常氏有保护功,既即位,尊为保太后,后尊为皇太后。兴安二年,太后兄英,字世华,自肥如令超为散骑常侍、镇军大将军,赐爵辽西公。太安初,英为侍中、征东大将军、太宰,进爵为王。三年,英领太师、评尚书事、内都大官,伏、宝、泰等州刺史。初,英事宋不能谨,而睹奉宋甚至。就食于和龙,无车牛,宋疲不进,睹负宋于笈。至是,宋于英等薄,不如睹之笃。谓太后曰:“何不王睹而黜英?”太后曰:“英为长兄,门户主也,家内小小不顺,何足追计。睹虽尽力,故是他姓,奈何在英上?本州、郡公,亦足报耳。”天安中,英为平州刺史。英黩货,徙敦煌。诸常自兴公及至是,皆以亲疏受爵赐田宅,时为隆盛。承明元年,征英复官。薨,谥辽西平王。始英之征也,梦日坠其所居黄山下水中,村人以车牛挽致不能出,英独抱载而归,闻者异之。
辽
卢龙巡捕官
室昉 会同初,登进士第,为卢龙巡捕官,累迁翰林学士,兼政事舍人。数延问古今治乱,奏对称旨,改南京(副)留守。决讼平允,人皆便之。迁工部尚书,寻改枢密副使,参知政事。顷之,拜枢密使,兼北府宰相、同政事门下平章事,监修国史。后告老,不许。进《尚书·无逸篇》以谏,太后闻而嘉奖。立朝辅政,整析蠹弊,知无不言,务在息民薄赋,以故法度修明,朝无异议。封郑国公。表进所撰《实录》二十卷,手诏褒之。上以昉年老苦寒,赐貂皮衾褥,许乘辇入朝。病剧,遣使就第存问。卒,赠尚书令。
明
知县
成化
刘魁 山东高唐州人,由进士二年任。廉以持己,能以御事。公以存心,正以率下。升御史。
【补录】
康熙三十二年《高唐州志》
天顺己卯科进士:刘魁
刘魁,字士元,高唐人。成化间进士,尹赣榆,多劳绩。擢监察御史,巡盐淮杨,人不敢欺。按苏松常镇,弭盗有功。霪雨害稼,抗疏力请于朝,遂得蠲贷,吴民至今肖像祀之。监临浙江乡试,人无间言。以直道左迁黄梅丞。丁内艰归。弘治改元,当道屡荐不起。卒于家。魁天性纯孝,颖敏不群。对妻子与外人未尝异言。凡历官无所趋避,以此偃寒终身。好书画,积至数千卷,所著有《勉疆斋稿》存焉。
乔聪 河南河内县人。由举人十年任。宽猛适宜,不以严刻厉民,不以姑息养奸,吏畏民爱,人多去后思。升衢州府通判。
李景华 江南扬州府江都县人,由举人二十一年任。治尚节爱,御事果断,性不肯奔竞,时称为三代遗直云。
万历
王衮 山东阳谷县人,由举人二十年任。性坦直,才敏决,并柜以省收头俵马市之都门,免贴银赔累之苦。倭警,将籍民为兵,远近骇窜,公力陈当道,更为召募,应者立集,六属 (1) 安堵 (2) 。升耀州知州。
【注释】
(1)六属:上古谓天、地、春、夏、秋、冬六官的属官。此指属下百姓。
(2)安堵:犹安定,安居。
叶世英 辽东广宁卫人,由进士二十四年任。莅事明达,析疑理剧,无难立决。尤属意学宫,修辟云达,建魁星阁于埤上,树平临、北斗坊以应斯文兴起之兆,郡中自是科第蝉联。迁兵部主事。
王象恒 (1) 山东新城县人,由进士二十八年任。公性廉洁,多惠爱及人。万历甲辰(三十二年,1604),值滦、漆涨溢,郭内行舟,岁饥,流民载道。公开仓赈粥,全活甚众。学宫倾圮,设处修葺,士民咸称颂之。
【注释】
(1)王象恒:字微贞,号立字,新城人。浙江按察使王之猷长子,宣大山西总督王象乾族弟、万历三十八年榜眼、南京礼部郎中王象春长兄。举万历二十三年进士,授祥符知县。改曲周,以艰去。补卢龙,擢监察御史。奉命巡按江西,以兄象乾总督蓟辽引例归,家居者八年。起复原官,掌河南道,巡按直隶监察御史。忠贞忧国,直言敢谏,前后疏数十上,弹劾不避权要。历官右佥都御史,巡抚应天。
赵绂 (1) 山西乐平县人,由进士三十五年任。公实心为政,勤俭自厉,征收弗遣役滋扰,与民约四仲 (2) ,受输无后期者。听讼平允,不为锾罚。岁饥,赈糜,活人无算。编审 (3) ,佥富家应役,以苏贫民,人咸悦服。擢御史。
【注释】
(1)赵绂:号怀东,乐平(今昔阳)皋落人。万历三十二年中进士,三十五年赴都谒选,授卢龙知县。为政有方,治绩称最。四十一年擢南京道监察御史,改陕西道。天启元年升通政司右参议。七年授通政使,是年二月以九卿科道会推,任兵部左侍郎。时太监魏忠贤专权,赵绂不为势焰所糜,独不过门拜谢,魏忠贤怀恨在心。崇祯元年因病告退,旋“沐恩”加正卿衔,欲病痊后大用其才。崇祯六年,李自成进入乐平,赵绂守城失败被缚,跳崖殉国。
(2)四仲:每季第二个月的合称。即仲春二月、仲夏五月、仲秋八月、仲冬十一月。
(3)编审:谓调查户口,编订册籍。根据每户人丁地亩摊派税赋。
【补录】
《明熹宗实录》
天启元年九月己亥朔。戊午,升南京山西道御史赵绂南京通政司右参议。
天启五年六月丁丑朔。庚子,升南京通政使司右参议赵绂为右通政。
天启六年闰六月辛丑朔。甲寅,升通政使司右通政赵绂为左通政。九月庚午朔。辛巳,升通政使司左通政赵绂为通政使。
天启七年二月戊戌朔。壬子,升通政使司通政使赵绂为兵部右侍郎。八月甲午朔。乙巳,吏部随覆大工加恩。得旨:赵绂加都察院右都御史,照旧管事。
孙止孝 山东历城县人,由进士四十五年任。公劳心抚字,持己洁清,英毅有远略。时值多事,创立射会,操练乡勇,以备缓急。尤勤于课士,岁时督课,设立赏格,以示鼓舞云。祀名宦祠。
【补录】
清汪楫《崇祯长编》
崇祯三年庚午二月辛亥朔。辛未,升孙止孝为河南佥事,管密云道。
崇祯四年辛未五月甲戌朔。庚子,密云兵备道孙止孝病笃,请准回籍调理。
崇祯十三年、康熙六十一年《历城县志》
万历壬戌科 (1) (进士)
孙止孝,会魁 (2) ,密云道参议。
忠义
孙止孝,字敬止,壬戌会魁,令卢龙,晋民部 (3) 郎,寻兵备密云。□ (4) 两薄城,皆昼夜宿陴,□辄遁去。又密计擒□谍韩僧。以仵权贵归。己卯 (5) ,命子建宗率族人守东城,捐资犒师。城陷,自缢死。
【注释】
(1)万历壬戌科:误。万历无“壬戌”年,天启二年为壬戌年,据明清进士题名碑,孙止孝为天启二年壬戌科三甲进士,与孙止孝任期(万历四十五年任)不合。康熙十八年续修《永平府志》记载:“天启(卢龙县知县):孙止孝,山东人,进士”,故《历城县志》、《卢龙县志》记载皆有误。
(2)会魁:即会试中之五经魁。明清礼部会试考试时,考生于《五经》试题里各认考一经,各经第一名称五经魁。
(3)民部:即户部。隋初置度支,开皇三年改为民部,唐永徽初,因避唐太宗李世民讳,改称户部。
(4)□:封建时代,避讳甚多。除改字外,还有空格。此字当为“奴”字。清钱谦益《牧斋初学集》称清兵为“奴兵”。
(5)己卯:崇祯十二年(1639)。《明史·庄烈帝本纪》记载:“崇祯十二年春正月己未朔。庚申,大清兵入济南。”
【补录】
《明史·阉党·刘诏传》
刘诏者,杞县人。万历四十七年进士。授卢龙知县。天启二年超擢山东佥事。七年代阎鸣泰总督蓟、辽、保定军务。寻进兵部尚书,加太子太保。诏嗜利无耻,父事忠贤。释褐九年,骤至极品。建四祠祀忠贤。忠贤败,仅罢官听勘。御史高弘图言:“倾危社稷,摇动宫闱,如诏及刘志选、梁梦环三贼者,罪实浮于‘五虎’、‘五彪’,而天讨未加。且诏建祠蓟州,迎忠贤像,五拜三稽首,呼九千岁。及闻先帝弥留,诏即整兵三千,易置将领,用崔呈秀所亲萧惟中主邮骑,直接都门,此其意何为。”由是三人皆被逮,论死。
崇祯
张若麒 (1) 山东胶州人,由进士七年任。果达明爽,案无积牍。旧例收纳,佥民役,多苦累。公革民役,立柜书收。受讼不差役,告者自拘片言,折之即释,无滞留也。俸满 (2) ,行取 (3) 。
【注释】
(1)张若麒:字天石,山东胶州人。崇祯四年进士,授清苑县令。十一年,以考绩最行取给事中,改刑部主事。因结交大学士、兵部尚书杨嗣昌(崇祯三年任山石道,六年至八年任山海巡抚),调兵部职方司主事,寻迁郎中。十四年,后金汗皇太极围锦州,总督洪承畴犹豫不敢战,兵部尚书陈新甲遣若麒趣战,屡报捷,加光禄寺卿。既而明军松山战败,若麒遁还。又以兵部职方司郎中监辽东军。十五年二月,松山城破,若麒复逃回京。廷臣交章纠劾,论死系狱。十七年三月,闯王李自成陷京师,纵出之,授伪山海防御使。顺治元年五月,睿亲王多尔衮定京师,若麒迎降,因攀援平西王吴三桂,授顺天府丞,暂管府尹事。九月,父张熙家居,为土贼所伤而亡,丁忧回籍。五年九月,起补顺天府丞。七年,迁大理寺少卿。旋迁太常寺卿,管太仆寺卿事。九年四月,擢通政使。八月,乞假归省母病。十三年以久病休致,死于家。
(2)俸满:旧时官吏任满三年后,考核称职者得依例升调,称为“俸满”。
(3)行取:明清时期地方官经推荐保举后调任京职。
【补录】
《清世祖实录》
顺治二年乙酉五月壬午朔。顺天府府丞张若麒奏:臣父熙骂贼被害,请加恩赐恤。部议,应予祭一坛。从之。
顺治四年丁亥夏四月甲申朔。壬子,升顺天府府丞张若麒为大理寺少卿。
顺治八年辛卯冬十月乙巳朔。丙午,以太常寺卿管大理寺少卿事张若麒为太仆寺卿。
顺治九年壬辰夏四月壬寅朔。戊辰,升太常寺卿张若麒为通政使司通政使。
顺治十三年丙申九月丙午朔。庚戌,京察在告,通政使司通政使张若麒以有疾休致。
马孔健 河南陈留县人,由进士十年任。公当兵火之余,劝农兴学,固圉安民。己卯(崇祯十二年,1639),畿辅告警,督师孙传庭休兵永平,欲入城,郡民骇甚。公设馆城外,请督师禁兵无入,民赖以安。被难男女千余人,给资归之,病者养之。庚辰(崇祯十三年,1640),台司檄县运粮十万石至辽,民大困。公条议令卫卒营兵协力运往,刻期竣役。里中子投充 (1) ,椒戚横噬小民。公置诸法不贷,有巨族兄弟 (2) 讼家产。公闭閤引咎,数日不视事,昆弟惭谢,和好如初。后争以重赂酬德,抗颜却之。其持正惠民如此。擢御史。
【注释】
(1)投充:投靠权势人家充当奴仆以得到庇护。
(2)巨族兄弟:御史韩应庚孙韩鼎业。《卜昌运传》云:“友人韩鼎业遘家难,渔利者启衅不已。卜昌运挽鼎业哭韩氏家庙中,曰:‘吾不意子豪杰自命,竟尔尔耶?’韩惭谢,兄弟和好如初。”
刘浚源 (1) 山东曹州人,由进士十四年任。性介操清,驰任无行装,止携一布被于行舆中,服不衣帛,日用惟供蔬菜一束。时出巡行,预备饼数枚自给,于当道毫无馈遗。公正执法,虽势力者,不能干以私,永人以赵清献 (2) 颂之。因介直不阿调县。
【注释】
(1)刘浚源:山东曹州人。崇祯十三年三甲进士。由进士宰邯郸。廉介有清操,日用服食仍寒食风。处兵荒交困时,能以慈惠抚之,调卢龙去。顺治元年五月初,原任邢台知县刘浚源署曹州事,保国境土以待朝命。
(2)赵清献:赵抃,字阅道,宋衢州西安人。景祐元年进士,任殿中侍御史。为政清廉,平时以一琴一鹤自随。累官至参知政事,以太子少保致仕,卒后谥清献。
国朝
顺治
梁应元 辽东辽阳人,由生员三年任。鼎革之初,人情惶惑,公慈惠宽仁,鞠保备至,士民爱戴之。学宫自崇祯壬午(十五年,1642)夏遭风变,悉倾圮。公捐俸募修,自正殿、两庑、戟门、棂星以及启圣、名宦、乡贤等祠,皆创建重修。升池州府知府。
【补录】
《清世祖实录》
顺治十年癸巳六月乙未朔。丙辰,升江南池州府知府梁应元为山东按察使司副使、天津道。
乾隆四十四年《钦定盛京通志》
梁应元,辽东人,隶镶黄旗汉军。顺治六年知江南池州府。为政恒视民所急,首葺学宫,振拔寒畯,复以次修举废坠,百度俱举。迁直隶大名道去,民为立祠。
赵汲 辽东锦州人,由贡士五年正月任。沉静练达,廉明仁厚,政皆和易近人。前令学工未竣迁去,公慨然自任,乃重修明伦堂及门廊、斋舍,皆继成之。时部檄召买米豆送三屯备行幸,羽书旁午,民间供应不及。公乃给值铺商,以所收米豆雇运,不扰民而公事立济。升泰州知州。
【补录】
乾隆四十四年《钦定盛京通志》
赵汲,锦州人。顺治五年初任直隶卢龙令,廉明仁厚,前令修学未竣,汲慨然自任,重修明伦堂、棂星坊及门庑、斋房,皆继成之。时部檄召办刍豆,羽书旁午,民间供应不及。汲乃给值铺商,以所收米豆备运,不稍扰民,而公事立济。八年升泰州知州。下车即擒大盗游三、游四等,一境肃然,民赖以安。疏浚河,修学宫,设药厂,贷贫民,完漕欠,广积储。州被水灾,力请蠲恤。其德政不可枚举。
李士模 山东高密县人,由进士十四年四月任。公查卢邑旧无专志,政事之暇,留心纂辑六卷,以备一邑文献。康熙四年,升大理寺评事。
【补录】
清康熙十八年《永平府志·卢龙县知县》
李士模,字可庵,山东高密县人。由进士顺治十四年四月内任。才识优长,遇事立剖。卢邑旧无专志,公留心纂辑六卷,设处刊刻。约束胥吏,不假辞色。康熙四年,擢大理寺评事。
康熙四十九年《高密县志》
顺治壬辰科进士:李士模,北隅人。仕至大理寺评事,风雅高洁,博古多才,诗名大著。
李士模,由进士历官大理寺评事。博学笃行,温纯和雅,工诗画,喜翰墨,清介狷洁,有古名士风。
乾隆元年《山东通志》
李士模,高密人。顺治壬辰进士,初知河南桐柏县,以才能调直隶卢龙,两邑治政皆称循卓,仕终大理评事。
乾隆五年《莱州府志》
李士模,高密人。登进士第,初任桐柏令,调宰卢龙,所至有惠政,去之日,民遮道泣送者数千人,仕终大理评事。
乾隆十八年《桐柏县志》
李士模,字次庵,壬辰进士,山东高密人,顺治十年,在任三月以艰去。
康熙
闵峻 字山纡,浙江湖州府乌程县人,由拔贡四年六月内任。卢邑土瘠民疲,地冲事剧。公秉性廉洁,悉心抚字,劝谕输将,禁止杂耗,力行保甲,盗息民安,编审持公,不畏强御,民颂持平。考试严禁冒籍,力拔寒微。卢邑人材不致阢抑,皆公力也。至悬赏,缉逃民,免株连,听讼明决,狱无冤滞。本县学宫年久圮坏,公捐俸及劝募,身亲料理,重修一新。治卢五载,咸以忠恕称,考绩称最,升兵部职方司。
魏师段 (1) 字松岩,湖广人。九年八月补知卢龙县事。治政简当,历事敏捷,听讼虚公,曲体民隐,清丁除耗,不畏权势,礼士爱民,遇剧有为。至于丁徭积弊,久为民累,公履任初,适值编审,公为悉心研核,尽除逃亡老幼,均平则例以释民累,更正名字以杜重冒,审毕张示,咸使通知,一应诸务亲裁,吏胥奉簿惟谨,钱粮立限征收,百姓遵期自纳,向来押社陋规尽为革除。康熙九年,圣驾东狩,驻跸于滦水之西,召见,询以爱民之实,奏对称旨。又两驻跸于滦水之西,修理桥梁、坊表、龙舫,监制有方。皇上登舟观鱼,见桥梁坚固,预备如仪,嘉悦,赏银二十两。陵工急需石碑重器,车夫苛索,人莫敢撄。公开山修路,区画周详,经过之时,处之裕如,既未劳民伤财,又克公事有济。其四应之才,人皆钦服。邻邑有自殪其仆而反以诬人,鞫之者顾其豪势,不能执法,招案已定。公严讯得情,竟反坐自殪其仆者,人以为神明云。其听讼虚公,人莫敢干以私,虽强御跳梁之辈,一经讯理,交相惬服。向有豪右旗丁,肆行无忌,闻公执法不阿,皆袖手自艾,与民相安。同城文武间有小嫌致忿,及关地方重大事务,不惜罄囊,务期事济,互相辑睦乃止。新令设堤防,严保甲,稽核户口,扼巷防秋,法有不得不过于严,失于猛者。公体恤调和之,既不碍上之慈爱,又不贻下之怨嗟,全上安下,稍无矜能色。为附廓令,上而二千石郡丞,下而佐贰督邮之属,公不刚不茹,皆称咸宜。邑治年久颓圮,因无额设银两修理,不蔽风雨。公至捐俸,办买物料,修整如新。向有填设陋规,公念切民艰,尽发还之。其留用陶器、铁釜及案衣、笔砚之捐赀,首创严缉逃盗,百姓安堵。审词讼,务期得情;剖疑牍,不畏强御。四野无催呼之扰,小民有召、杜 (2) 之称。大抵公诚实为心,敦厚成惟,故临事则慷慨义气,临民则惠爱明决,威而不猛,直而不阿,人以慈父母称之。十九年,升府同知。
【注释】
(1)魏师段:湖广黄岗县人,明崇祯年间岁贡,保定巡抚魏公韩子。清顺治十八年至康熙七年任汤阴县令。九年七月补卢龙知县。十三年升肇庆府同知,十九年调潞安府同知。
(2)召、杜:召信臣,字翁卿,九江郡寿春人。西汉元帝时任南阳太守。兴修水利,发展农桑,民得其利,蓄积有余。杜诗,河南汲县人。东汉光武帝建武七年任南阳太守,创造水排(水力鼓风机),铸造农具,修治陂池,广开田池,郡内富庶。南阳人称“前有召父,后有杜母”,“父母官”之称由此而来。
卫立鼎 字慎之,山西阳城县人,由举人十九年七月任。治政公谨,历事详明,敬贤礼士,薄敛省刑,经收条银秋米,念切民艰,禁除耗羡,境内应备桥梁,采买秫秸,向为民累。公悉给时值,以清夙弊。遇剧有为,修补邑乘,以廉明称。奉文行取。
【补录】
《清史稿·卫立鼎传》
立鼎,字慎之,山西阳城人。康熙二年举人,授直隶卢龙知县。地当两京孔道,驿使旁午,供张糗崿,悉自营办,不以扰民。先是县中征粮,勺杪以下,皆用升合量。纳草以银代,仍抑价买诸民间。立鼎令输户含纳奇零,统归斛斗,征草则以本色输,民甚便之。兴行教化,奖拔士类,丕变其俗,尤以清廉著称。尚书魏象枢及侍郎科尔坤奉命巡畿内,至卢龙,已治具,不肯食,仅啜一瓯。曰:“令饮卢龙一杯水耳,吾亦饮令一杯水。”诸大狱悉以咨之,立鼎引经准律,象枢大称善。于成龙之巡抚直隶也,尝迎驾于霸州,奏举循吏,以立鼎、陆陇其并称。嗣巡抚格尔古德以事至卢龙,谓立鼎曰:“令之苦,无异秀才时。秀才徒自苦,今令苦而百姓乐,非苦中之乐乎?”疏荐立鼎治行第一,灵寿令陆陇其次之。内迁户部郎中,秩满授福建福州知府,以年老致仕归。教授乡里,以倡论道学为事。年七十有六,卒。
《清史稿·格尔古德传》
康熙二十一年,授直隶巡抚。二十三年,上幸五台山,格尔古德迎驾,询地方贤吏,以灵寿知县陆陇其对。寻疏荐井陉道李基和、卢龙知县卫立鼎与陇其廉能,下部擢用。
清陈康祺《郎潜纪闻二笔》
格尔古德荐贤
钮祜禄氏文清公格尔古德,继于清端抚直隶,疏荐卢龙令卫立鼎、灵寿令陆陇其,众论翕然。及诏举贤能,九卿交推公清廉莫及(按:是举登剡牍七人,已见《初笔》)。盖正己荐贤,惟廉吏能知廉吏也。公与于公谥法,皆以清字,昔之保障畿辅者,足为诸道表率如此。
卫卢龙之治行
卫卢龙立鼎,山西阳城人,后行取,官郎中。令直隶时,治行与陆清献公相伯仲。圣祖尝命刑部尚书魏敏果、吏部侍郎科尔坤巡察畿内,至卢龙,治具不为食,啜茶一瓯,曰:“令饮卢龙一杯水耳,吾亦饮令一杯水。”诸大狱悉以咨之,立鼎引经准律,敏果大称善。
清徐珂《清稗类钞》
廉俭类
卫立鼎饮卢龙杯水
阳城卫慎之太守立鼎知卢龙,魏敏果公象枢偕吏部侍郎科尔坤巡察畿内,至卢龙,已治具,不食,但啜茶一瓯,曰:“令饮卢龙一杯水,吾亦饮令一杯水。”巡抚格文清公疏荐其治行第一,灵寿令陆清献公次之。
荐举类
格尔古德荐卫立鼎、陆陇其。文清公格尔古德继于清端公抚直隶,疏荐卢龙令卫立鼎、灵寿令陆陇其,众论翕然;及诏举贤能,九卿交推其清廉莫及焉。
民国易宗夔《新世说·政事第三》
卫慎之官卢龙知县,地当两京孔道,驿使旁午,公悉自营办,一不以扰民。魏敏果公巡察畿内,至卢龙,已治县,不食,但啜茶一瓯,曰:“卫令饮卢龙一杯水,吾亦饮卫令一杯水耳。”(卫名立鼎,山西阳城人,康熙中官卢龙知县。先是,县中征粮,勺杪以下皆用升合量,征草以银代,仍买草民间而低昂其值。公令输户合奇零统归斗斛,及额而止,纳草者不用代,民甚便之。会圣祖命魏象枢偕科尔坤巡视畿内,诸大狱悉以咨之。公引经准律,魏大称善。格文清公为直隶巡抚,以事至其县,谓之曰:“令之苦,无异秀才时,然做秀才自苦耳,今自苦而百姓乐,非苦中之乐乎?”疏荐卢龙治行第一,灵寿陆陇其次之。)
陈梦熊 (1) 字渭公,号耐庵,山东潍县人,由拔贡二十七年九月内任。公赋性耿介,自甘淡薄,莅事详慎,治政明简。凡遇地方兴除大事,慷慨果决,咸惬人心。及奉上军兴重务,从容立办,公正不阿。县为附廓,素称繁剧,公则平心处之,莫不允当,盖以公心地光明,屏绝苞苴,不畏强御,一切词讼从不曲狥情面,片言之下,两造俱服,豪右因而敛迹。北平自开潘、桃等口以来,筏手借端扰民,公以法绳之,今皆凛遵约束。且地为两京咽喉,皇华交错,供应滋繁。公竭力垫备,既不误事,亦不扰民。向奉上行分造铁轮大车,所费不赀,公必申辩地方大小,为民节省。更有喜峰口设备谷米,浥烂可虞。公亦详明始末,以绝将来贻累。至于修学宫以励师儒,立义学以宏作养,重考校以严投冒,平物价以恤商贾,借米谷以济耕耘,施衣粥以赈饥民,设木皂以安穷檐,不株妇女以励廉耻,推息孤寡以悯穷孑,创立义冢以泽枯骨,实心实政,皆前所未有也。其更巨者,编审一事,乃国计民生所关,旧例增丁索费纷纷,守候误农病民,陋习难破。公于编审时,预定某社某日,止令户首递单,足额者免候,一应需索积弊顷除,万民感悦,满路欢呼。二次编审,两镌石以颂焉。大抵公为北海旧家,本尊大父侍御公 (2) 、尊人都谏公 (3) 世德而出之,以经济宏才,是以恢恢游刃有余。且夙闻公居家以孝友为先,今居官以忠爱为心,治国如治家,爱民如爱子,皆公忠孝性成所推云。
【注释】
(1)陈梦熊(1630 ~ 1702):字渭公,号耐庵,山东潍县人。顺治六年拔贡,授正蓝旗官教习,试吏部。康熙二十七年,补授直隶卢龙县知县。秉承祖训,高悬“青天白日”匾于大堂上,处事磊落,不畏强暴,刚克柔克,剔奸除弊,从不曲徇辞讼,老百姓安堵。治政明简,两袖清风,深受军民拥戴。朝廷曾委派他兼摄直隶乐亭、迁安两县事。并被派出关赴喜峰口,礼导俄罗斯进贡、朝鲜进谒、蒙古赈灾。康熙四十一年,致仕回乡。两年后病故。此文系重刻时所加。
(2)大父侍御公:陈所问,字尔虚,号芸窗,陈梦熊曾祖父。万历十四年进士,授直隶真定县知县,十九年升广东道御史。
(3)尊人都谏公:陈调元,字巽甫,号北溟。崇祯十六年进士。顺治二年授宁津县知县。五年冬,以歼寇保城功授刑科给事中,寻晋礼科右给事中,擢刑科都给事中。八年因参劾太子太保、国史院大学士宋权降銮仪卫。后任行人司副司正。
卢龙县典史
国朝
康熙
戴万象 江西南昌人,由吏员三年任。恪守职司,奉公惟谨,留心捕务,详慎不忽,饶有担荷,不畏强御。历事爽决,与民相安。
汤旺 陕西巩昌府人,由吏员十一年任。巡捕公署向称狭隘,公莅任初,即重修堂宇,增修中门、大门,正其方向,扩其基址,留心衙廨,公慎有为。
冯杰 浙江山阴县人,十五年七月内任。勤以供职,慎以治政,留心逃盗,有资佐理,词讼虚公,咸以能称。十八年,丁艰。
教谕
明
天启
张岱 辽东广宁卫人,由岁贡三年任。忠诚直谅,清淡自安。诸生晋见者弗过求贽仪,贫而有志者且资之。每月备馔督课,多士咸赖其陶成。子钟英,贡士,初授山东定陶县知县,继任兖州府黄河同知。
崇祯
赵允植[殖] 辽阳人,二年任。公品行端方,勤于训士。其诱诲启迪,必以忠孝、行谊为先。值庚午兵燹,与妻钦氏暨女同死,祀名宦。
【补录】
乾隆四十一年廷臣奉敕撰《钦定胜朝殉节诸臣录·入祠职官》
卢龙教谕赵允殖,辽阳人。崇祯三年,大兵破永平,殉节死(见《明史》及《辑览》)。
乾隆四十四年《钦定盛京通志》
赵允植,辽阳人。崇祯二年任卢龙教谕。品行端方,勤于循士。凡有启迪,必以忠孝、行谊为先。岁庚午,王师破卢龙,允植与妻钦氏并殉难,其女亦殉难死。本朝乾隆四十一年赐赵允植入祀忠义祠。
国朝
康熙
朱持正 字元定,顺天府大兴县人,由岁贡十七年正月内任。勤以供职,赞理修学。及督修魁星楼阁,俱先劳无倦,详请课士,留心学务。
科贡
进士
明
景泰辛未科(二年,1451)
刘宣,卢龙卫人,南京工部尚书。
杨福,永平卫人,历御史。
李胜,永平卫人,御史,河南佥事。
天顺丁丑科(元年,1457)
王佐,卢龙人,阳武知县。
成化丙戌科(二年,1466)
萧谦,永平卫人,历湖广御史。
杨祥,永平卫人,山西佥事,有传。
壬辰科(八年,1472)
周茂,卢龙人,永州知府。
张廷纲,永平卫人,行人,有传。
戊戌科(十四年,1478)
茆钦,卢龙人,御史,历江西佥事。
弘治丙辰科(九年,1496)
郭经,卢龙人,开封知府。
己未科(十二年,1499)
朱鉴,卢龙人,青州知府,有传。
王珝,永平卫人,历兵部侍郎,有传。
壬辰[戌]科(十五年,1502)
张秉清,永平卫人,历按察司佥事。
正德丁丑科(十二年,1517)
白麒,永平卫人,丘县知县。
辛巳科(十六年,1521)
廖自显,卢龙人,御史,历汝宁知府,有传。
嘉靖癸未科(二年,1523)
赵得祐,卢龙人,御史,历苑马寺卿。
丙戌科(五年,1526)
李充浊,永平卫人,给事中,历左布政,有传。
壬辰科(十一年,1532)
廖际可,卢龙卫人,嘉兴同知。
隆庆戊辰科(二年,1568)
王大用,东胜卫人,陕西参政,有传。
万历丁丑科(五年,1577)
韩应庚,东胜卫人,御史,巡按陕西、山东,有传。
己丑科(十七年,1589)
朱文运,卢龙人,(南)户部主事。
乙未科(二十三年,1595)
白瑜,东胜卫人,庶吉士,历刑部尚书,有传。
甲辰科(三十二年,1604)
白养粹,瑜子,历山东兵备参政。
丁未科(三十五年,1607)
韩原善,东胜卫人,开原兵备参政,有传。
陈王庭,卢龙人,太仆寺卿,有传。
天启乙丑科(五年,1625)
崔及第,卢龙人,行人。
【补录】
康熙十八年、康熙五十年《永平府志》
国朝
顺治己亥科(十六年,1659)
汪淑问,东胜卫人,犍为知县。
康熙十五年丙辰科(1676)
翁叔元 (1) ,永平卫籍,殿试第三,刑部尚书。
【注释】
(1)翁叔元:字宝林,江南常熟人。顺治十八年夏,江南奏销案起,翁叔元几被迫自杀,投奔永平卫族人。康熙八年蒋超督顺天学,翁叔元冒永平籍投考,为超所录。康熙十五年探花,授编修。二十一年任右赞善,明年擢日讲起居注官。二十四年迁国子监祭酒、翰林院侍讲学士。二十六年进詹事府少詹事、礼部侍郎兼内阁学士。翌年升吏部左侍郎,晋工部尚书。三十一年调任刑部尚书,三十六年移疾归。四十年卒。《清史稿》、《碑传集》均作“苏州府常熟县人”。
举人
明
永乐戊子科(六年,1408)
刘哲,襄垣训导。
辛卯科(九年,1411)
李旺,潜山知县。
甲午科(十二年,1414)
赵忠,御史,改刑部郎中,有传。
庚子科(十八年,1420)
刘诚,工部郎中。
癸卯科(二十一年,1423)
邵俨,陕西右参议,有传。
臧敬 任泰
景泰庚午科(元年,1450)
谢衷,永平卫人。 陈暹,永平卫人,通许知县。
唐福,东胜卫人,历随、滨、通三州知州,有传。
刘宣,解元,见进士。
癸酉科(四年,1453)
李宽,齐东知县。 陶献
天顺己卯科(三年,1459)
谢宁,永平卫人,项城知县。
成化乙酉科(元年,1465)
李昶,太仆寺少卿。
马銮,永平卫人,大同知县。
戊子科(四年,1468)
印玺,永平卫人,太和知县。
谢宥,永平卫人,亳县知县。
周本,卢龙卫人,济南府同知。
辛卯科(七年,1471)
萧临,永平卫人。
吕麟,卢龙卫人,凤阳知县。
郝谦,六安知州。
甲午科(十年,1474)
金英,永平卫人,兵部员外。
丁酉科(十三年,1477)
李时,永平卫人,知府,有传。
庚子科(十六年,1480)
赵璞,卢龙卫人,蒙阴知县。
李文盛,溧水知县。
杨东,东胜卫人,商河知县。
癸卯科(十九年,1483)
杨润,金州知州,有传。
杨相,安定知县。
朱瑄,兴平知县。
潘奎,淇县知县。
弘治乙[己]酉科(二年,1489)
李祯,永平卫人。 张秉清,见进士。
壬子科(五年,1492)
黄胜,沂州训导。
乙卯科(八年,1495)
周纪 李溥,东阿知县。 朱鉴,见进士。
甲子科(十七年,1504)
王鼒,永平卫人,淳化知县。
正德癸酉科(八年,1513)
李宏,永平卫人,山东参议。
许廷璋,东胜卫人。
白麒,见进士。
乙[己]卯科(十四年,1519)
廖自显,见进士。 赵得祐,见进士。
嘉靖壬午科(元年,1522)
纪纶,卢龙卫人,延安府同知。
乙酉科(四年,1525)
朱淳,永平卫人,昌邑知县。
李充拙,永平卫人,南通州知州,有传。
阚杰,石州知州,有传。
李充浊,见进士。
戊子科(七年,1528)
韩梅,永平卫人,大同同知,有传。
胡守仁,永平卫人。
邵鹤年,岢岚知州。
丁酉科(十六年,1537)
李一致
癸卯科(二十二年,1543)
廖献可,即墨知县。 茆世亨,易州知州。
己酉科(二十八年,1549)
廖际可,见进士。
甲子科(四十三年,1564)
王大用,见进士。
隆庆庚午科(四年,1570)
韩应奎,东胜卫人,华阴知县,有传。
万历癸酉科(元年,1573)
李汝茂,永平卫人。
丙子科(四年,1576)
韩应庚,见进士。
己卯科(七年,1579)
朱文运,见进士。
壬午科(十年,1582)
崔凤邹 (1) ,东胜卫人,巩县知县。
乙酉科(十三年,1585)
白瑜,见进士。
庚子科(二十八年,1600)
薛三桂,永宁知州。
癸卯科(三十一年,1603)
白养粹,见进士。
丙午科(三十四年,1606)
陈王庭,见进士。
韩原善,见进士。
乙卯科(四十三年,1615)
廖从周,教谕。
天启甲子科(四年,1624)
崔启亨 崔及第,见进士。
崇祯己卯科(十二年,1639)
管声扬,常州通判。
【注释】
(1)崔凤邹:应为“崔凤雏”。乾隆五十四年《巩县志》:“崔凤雏,滦州举人,万历二十五年任。”嘉庆十五年《滦州志》:“万历壬午科举人:崔凤雏,州人,荆州通判。”
国朝
顺治丙戌科(三年,1646)
白培极 (1) ,卢龙卫人,知县廷奎孙。
丁酉科(十四年,1657)
汪淑问,东胜卫人,见进士。
康熙癸卯科(二年,1663)
阎允吉 (2)
壬子科(十一年,1672)
李沛,永平卫籍。
【注释】
(1)白培极:白应庚,字象先,原名培极。岁丙戌中乡试,益肆力于《典》、《坟》,书学二王(王羲之,王献之)。壬寅(康熙元年,1662 年)九月年三十六无疾而卒。
(2)阎允吉:字卜子,号留亭,卢龙籍昌黎人。康熙二年癸卯科经魁,任通州学正,升江南徐州萧山县令、山东兖州府同知,调淮海屯田缺,裁补四川成都府同知,升江西抚州知府,卒于官。
【补录】
康熙十八年、五十年《永平府志》
康熙癸卯科(二年,1663)
刘疏泗
丙午科(五年,1666)
沈锡眉,卢龙卫籍。
己酉科(八年,1669)
周之祯,永平卫籍,景州学正。
壬子科(十一年,1672)
翁叔元,见进士。
乙卯科(十四年,1675)
刘伟 (1) ,解元,永平卫人。
【注释】
(1)刘伟:康熙十四年顺天乡试解元,二十四年第三甲八十三名进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清圣祖实录》记载:“康熙二十四年乙丑五月庚申朔,上御保和殿。选进士张希良……、刘涵、刘伟、孙勷等为庶吉士。”
贡士
明
府学
马毅,奉化知县。
王佐,瑞安县丞。
赵定,临邑知县。
邵瑄,照磨。
张凤
王璋
张敏
吕贤,忻州学正。
邵岳
朱侣,肥城训导。
李举,宁乡知县。
李玉,襄城县丞。
朱辉,任丘训导。
李旺,太谷知县。
叶华,知县。
吕鼎,(冠县教谕)。
王闰
张待
吕鹏,原武教谕。
李举,大兴主簿。
刘天禄,教授。
杨坡,盖州训导。
程蓄德,嵩县教谕。
张彦中,密云教谕。
李承福,徐州学正。
以上卢龙县人
姚善,武定学正。
(安远,河津知县。)
骆胜,济宁吏目。
傅荣,(鱼台训导)。
朱杰,知县。
冯安
(宋景,训导。)
孙宏
钱胜
杨淳
谢泾
靳泽,主簿。
胡铉,博兴主簿。
汪浩,江安知县。
杨昆,教谕。
杨继恩
胡江,蓬莱教谕。
杨鼒,新泰训导。
吴蒸,训导。
杨守和,主簿。
胡朴,教谕。
侯泽
王应鸾,莱州训导。
杨济,辉县教谕。
李瀹,郯城知县。
李鉴,训导。
杨守忠,兖州教谕。
白相,辽阳训导。
宋德正,郓城训导。
严锜,兴化教谕。
李可培,(两当知县)。
龙震,庆阳同知。
蒋泰 杨瑛
殷玘
陈磁,岐山主簿。
张昂 (谢寰)
(杨珍,黎城训导。)
俞能,训导。
靳鸾,教谕。
俞熊,教谕。
朱瑾,武陟知县。
朱鉴之,温县县丞。
李思睿,大同知县,有传。
唐騆,汶上学正。
罗乔,学正。
唐采,州判。
张思直,教谕。
陈悉
唐寅,屯留知县。
赵英
李充升 卢伟
陆纶,青州训导。
谢塘,教谕。
潘国栋,淄川训导。
彭述古,卢龙教谕。
唐承光,昌乐知县。
俞志定,齐河训导。
李守平,海州学正。
李子敬,闻喜训导。
李充道,应州训导。
朱友仁,金州训导。
韩珏
朱子恭,昌平训导。
韩师范
罗文达
王运泰,安陆知事。
陈一正,岢岚学正。
唐守,衡州推官。
朱大鼎,有传。
韩继仁,金州训导。
唐承先,赞皇教谕。
韩继忠,沧州训导。
曾耿麟,大名训导。
卜永清 卜文显
国朝
卜运昌,江都知县,有传。
葛攀凤,(保安训导)。
韩鼎业
卜文 ,(任县教谕)。
韩弘业 (1) ,见任礼县知县。
以上永、卢、东三卫人
【注释】
(1)韩弘业:开原兵备佥事韩原善次子。顺治十六年《赵城县志》记载:“韩弘业,顺治十二年恩选,见任陕西礼县知县,永平住,系赵城籍。”光绪十六年《重纂礼县新志》记载:“国朝知县:韩宏[弘]业,北直人,康熙三年任。”
县学
苏实,太仆寺丞。
刘侃,卫辉经历。
张杲,通政司经历。
刘本,澄县[城]知县。
国用,御史,历山东佥事。
贾升,神木知县。
陈英,解州同知。
张璧,临洮推官。
王昺[炳],彰德知事。
邵光,腾骧卫经历。
解宽,兰阳主簿。
任豫,衮[襄]陵县丞。
甄显,建宁照磨。
王礼,御史、苏州通判。
刘恭,工部主事、郎中。
郝深,鸿胪寺序班。
宋铎,经历,升知县。
王瑄,鸿胪寺序班。
蒋荣
王翔,中牟县丞。
乐恕,德平主簿。
朱昭,金乡知县。
顾本,延平知事。
张溥,杭州知事。
柏茂,遂平知县。
庞恕,秀水主簿。
刘恭
郑杰,绥德同知。
景源,阳武知县。
萧英,义州卫经历。
窦广,鱼台县丞。
周瑀
张敩
胡忠,青城主簿。
李正
杜祥,棠邑训导。
时恭,怀庆训导。
岳寿
刘锐,教授。
王博,知事。
杨滋,知县。
胡渊,教授。
冯恭,训导。
刘金,教谕。
易鸾,教谕。
薛纯,州判官。
朱永寿 (1) ,县丞。
郑时,主簿。
邵骥,训导。
王阎
窦崇德
牛仲贤,训导。
李一芳,训导。
李芳春,吏目。
白凤,教谕。
陈卤,蒲州判官。
邢端,(鸿胪寺)序班。
李诚,严州照磨。
王道,安定知县。
李雍,石头港巡检。
郝清,灵璧县丞。
郑广,醴泉知县。
贾瑄,滕县知县。
刘仲钦,陕西擦察司照磨。
董胜,晋府教授。
王玉,馆陶知县。
彭铭,安邑主簿。
李信,晋府教授。
韦安 张纯
薛钦 王深
张纶
杨升
苗盛,照磨。
沈秀,(秀水)教谕。
徐英,县丞。
李龙,教谕。
郑麟,(主簿)。
孟熊,训导。
李纯,县丞。
岳镇,县丞。
杨存性
张源
梁胡 (2)
王登之
刘经,经历。
朱朝用
萧永常
刘雄,(训导)。
刘纶,教谕。
茹一蒙
冯国相,训导。
石声,州同知。
张思聪,训导。
程宝
魏凤鸣,训导。
朱正颜,训导。
王汝器,南皮训导。
韩应箕,详《世传》。
方至
杨尔俊,(卢龙卫人,思恩同知)。
钱青选,(卢龙卫人)。
张邦治,大名教授。
李鸣时,茌平教谕。
白珩,环县知县。
刘注清
崔启亨,见举人。
冯景运
李爱民 (3) ,郃阳训导。
罗拱极,完县训导。
赵鸣雷
石光斗,光山县丞。
陈燮元
俞天爵,训导。
高秉清
鲁东山,训导。
柏友松,训导。
石璞,训导。
陈三策,训导。
张文华,教谕。
陆鉴,铁岭卫训导。
吕澄洲
刘礼,训导。
徐登云
李崇德,房山教谕。
方从矩,东安教谕。
王汝成
丁应时
周鸣凤,保定教授。
康兆民,淮安同知。
李发先 杨熠
赵宸,(永宁)知县。
李本实,泌阳训导。
黄卷
李先培,丹阳训导。
【注释】
(1)朱永寿:万历二十七年、康熙十八年、五十年《永平府志》均为“李永寿”。
(2)梁胡:万历二十七年、康熙十八年、五十年《永平府志》均作“胡粱”。
(3)李爱民:康熙十八年、五十年《永平府志》作“朱民爱”。顺治十年《重修郃阳县志》记载:“训导:朱明爱,永平人。”乾隆三十四年《郃阳县全志》记载:“崇正[祯]时训导:朱明爱,永平人。”
国朝
顺治
宋五聚,平原知县。
张星煌,拔贡,东昌府同知。
任三元,武清训导。
王大征
冯华翰
蔡维新,(长治知县)。
刘疏泗,(见举人)。
张奇勋,平凉知县。
刘士模,怀宁知县。
翟凤翥,(平山训导)。
阮玉振,拔贡。
李虞龙
李炜然,江川知县。
穆国谟,弋阳知县。
张克勤,十八年岁贡。
(张钟英,十八年岁贡,兖州府同知、福州知府)。
康熙
白纯修,康熙三年岁贡。
张宗孔,十一年岁贡。
孙彦,十三年岁贡(内丘训导)。
许国用,十五年岁贡。
陈际隆,十七年岁贡(金华县丞)。
王显祖,十五年恩贡。
刘光远,十八年恩贡。
陈重耀,候选县丞、监生。
李廷桂,候选县丞、监生。
魏凌,十六年监生。
张可圣,十六年监生。
常维祯,江西万载知县。
陈如茂,十八年监生。
刘炳辰,九年岁贡。
王基文,十一年拔贡。
刘之鼐,十九年岁贡。
黄榜中,康熙八年监生。
常文质,十六年监生。
李贞,通州人,监生。
常声扬,十六年监生。
潘仙桂,十七年监生。
武科
武进士
明
嘉靖戊戌科(十七年,1538)
陆祯,东胜卫百户。
司纶,永平卫。
丁未科(二十六年,1547)
徐惠,卢龙卫百户。
朱承芳,永平卫百户。
庚戌科(二十九年,1550)
李恩,东胜卫百户。
隆庆辛未科(五年,1571)
李逢时 (1) ,永平卫指挥,历阶文参将。
郭应坤,卢龙卫舍人。
崇祯丁丑科(十年,1637)
丁明盛,卢龙卫,副总兵。
【注释】
(1)李逢时:永平卫都指挥佥事。隆庆四年武举,明年考中武进士。隆庆六年九月,由张家湾备御升密云标下右营游击。万历六年十一月,调任三屯车营游击。万历三十三年三月,升为神机营参将。善书法,好题刻。抚宁县北梁家湾东峪有万历八年十月朔游击李逢时与闽中学者郭造卿为少保戚继光五十三岁生日所题“香山纪寿石”,北京密云县雾灵山有“明万历三年五月初五日曹家路永平李逢时刻”“雾灵山清凉界”六个大字,北京怀柔县北沟村北有“万历十三年(1585)李逢时书”“秦皇旧址”四大字,北京昌平观石山北麓有“万历癸卯(三十一年,1603)仲春锦衣戚昌国、左车营游击永平李逢时”题刻“神山拱石”、“神岭千峰”。
国朝
顺治戊戌科(十五年,1658)
李廷斌
康熙庚戌科(九年,1670)
余烜,永平卫人。
余焜,永平卫人。
癸丑科(十二年,1673)
卢启贤,永平卫人。
丙辰科(十五年,1676)
安定远
武举人
明
嘉靖丁酉科(十六年,1537)
谭伦,东胜卫人。
庚子科(十九年,1540)
张麒,卢龙卫人。
韩廷玺,(东胜卫人)。
(谭时中,伦子,二科。)
癸卯科(二十二年,1543)
邵永
汪承恩,永平卫千户。
徐惠,见进士。
丙午科(二十五年,1546)
杨承光,东胜卫人。
郑康,永平卫百户。
朱承芳,见进士。
李恩,见进士。
壬子科(三十一年,1552)
谷继节,卢龙卫人。
乙卯科(三十四年,1555)
夏时霖,卢龙卫千户。
李时芳,东胜卫,应袭,二科。
戊午科(三十七年,1558)
徐国柱,卢龙卫百户。
辛酉科(四十年,1561)
程世禄,永平卫人。
甲子科(四十三年,1564)
赵祐,卢龙卫人。
李时茂,东胜卫舍人。
米实,卢龙卫百户。
隆庆庚午科(四年,1570)
李逢时,见进士。
郭应坤,见进士。
万历丙子科(四年,1576)
王梦奇,永平卫百户。
高腾,东胜卫人。
吕复亨,卢龙卫人。
己卯科(七年,1579)
陈应魁,卢龙卫人。
陶世学,永平卫籍浙江人。
(侯维翰,永平卫人,二科。)
壬午科 ( 十年 ,1582)
马逢时,永平卫人。
马士元,永平卫人。
巳[乙]酉科(十三年,1585)
胡自强,永平卫人。
戊子科(十六年,1588)
徐方言,东胜卫人。
庚子科(二十八年,1600)
李文科
曲云龙
己酉科(三十七年,1609)
李平政,永平卫人。
李廷臣,卢龙人。
崇祯
谭九畴 钱标 曹光启
(丁明盛,见进士。)
董其戎 王标
国朝
顺治甲午科(十一年,1654)
李廷斌,见进士。
康熙乙[己]酉科(八年,1669)
余烜,见进士。
余焜,见进士。
孙继武,永平卫人。
乙卯科(十四年,1675)
安定远
戊午科(十七年,1678)
凃见龙
王镇,东胜卫人。
(括号中为康熙十八年、五十年《永平府志》内容)
勋官
明
赵彝 (1) 永平卫指挥,以靖难功封忻城伯。
【补录】
《明史·赵彝传》
赵彝,虹(今安徽泗县)人。洪武时,为燕山右卫百户。从傅友德北征,城宣府、万全、怀来,擢永平卫指挥佥事。降燕,历诸战皆有功,累迁都指挥使。成祖称帝,封忻城伯,禄千石。宣德初卒。
万历二十七年《永平府志·边事》
洪武三十三年,靖难兵抵永平,指挥赵彝、千户郭亮、百户吴买驴以城降,遂从燕将徐忠等克滦州。十二月,郭亮升都指挥佥事,买驴等并收真定、大宁郑村坝,功升永平卫指挥佥事。
明不著撰人《靖难功臣录》
洪武三十五年九月初四日,制封奉天征讨官:
都指挥使赵彝为忻城伯,食禄一千石,子孙世袭(奉天翊卫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柱国)。
郭亮 以迤北征进有功,升永平卫指挥佥事。靖难兵起,以守永平升左军都督府同知,封成安侯。卒,追封兴国公。
【补录】
《明史·郭亮传》
郭亮,合肥人,为永平卫千户。燕兵至永平,与指挥赵彝以城降,即命为守。时燕师初起,先略定旁郡邑。既克居庸、怀来,山后诸州皆下。而永平地接山海关,障隔辽东。既降,北平益无患,成祖遂南败耿炳文于真定。既而辽东镇将江阴侯吴高、都督杨文等围永平,亮拒守甚固。援师至,内外合击,高退走。未几,高中谗罢,杨文代将,复率众来攻。亮及刘江合击,大败之。累进都督佥事。成祖即位,以守城功封成安侯,禄千二百石,世伯爵。永乐二十一年三月卒,赠兴国公,谥忠壮。
明不著撰人《靖难功臣录》
洪武三十五年九月初四日,制封奉天征讨官:
都督佥事郭亮为左府都督同知成安侯,食禄一千二百石,子孙世袭成安伯(奉天靖难推诚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柱国,子孙世袭)。
吴成 永平卫百户,以靖难功升督[都]指挥使。永乐中,以出塞功封清平伯。宣德年间出喜峰塞,战捷宽河,进封侯。卒,追封梁国公,谥壮侯。
【补录】
《明史·吴成传》
吴成,辽阳人,初名买驴。买驴更今姓名,充总旗,数从大军出塞。建文元年授永平卫百户。降燕,从战皆有功,三迁都指挥佥事,始知名。南军闻吴买驴名,多于阵上指目之。设伏淝河,进兵小河,合战齐眉山,攻败灵璧军,皆殊死斗,功多。成祖即位,授都指挥使。宣宗初,以成尝宿卫东宫,录旧劳,封清平伯,禄千一百石,予世券。八年卒。赠渠国公,谥壮勇。
费瓛 永平卫指挥使,以靖难功累升都指挥同知,镇卫山海。宣德元年以功封崇信伯。
胡镛 (1) 任蓟镇总兵。
陈景先 任蓟镇总兵。
史宸 任协守东路副总兵。
陶世臣 任蓟镇总兵。
谷成功 任山海路参将 (2) 。
朱楫 任燕河路参将。
何镇 任燕河路参将。
李康民 任燕河路参将。
曹应登 任燕河路参将。
章思恭 任黄浦川参将。
卢天福 任山海经理镇总兵。
罗灿 任沈阳游击。
潘光启 任龙井关参将。
骆子秀 任永镇右营游击。
郑国忠 任南兵营游击。
谷九有 任德州参将。
罗墀 任昌平参将。
李魁春 任山西掌印都司。
张惟忠 卢龙县籍辽东人,任冷口副总兵。
谢天爵 任山永抚标旗鼓。
丁明盛 任石匣副将。
【注释】
(1)胡镛:永平卫人。初任永平卫指挥佥事。正统十四年十月,瓦刺太师也先挟英宗围困京师时,以顺天巡抚都御史邹来学举荐,升镛为燕河营参将,率师入援。天顺三年三月,升蓟镇总兵官。天顺五年三月,因病解组。万历二十七年《永平府志》记载:“胡镛,永平卫指挥佥事。守备永平三卫。正统末巡抚邹公保升参将。修治沿边关营、寨堡、长城、墩堑。寻升都督佥事,镇守蓟州迤东地方。”《明英宗实录》记载:“正统十四年冬十月戊申朔。己未,虏众奉上皇车驾登土城,邀大臣出迎。升永平卫指挥佥事胡镛为都指挥佥事,充左参将,协同总兵官都督佥事宗胜镇守地方,从巡抚佥都御史邹来学荐也。庚申,敕巡抚永平等处右佥都御史邹来学参将胡镛率兵二万入援。壬申,敕蓟州等处总兵官宗胜、右佥都御史邹来学、都指挥佥事胡镛将所选精军五千付来学与镛,率领来京追袭达贼,其余军马胜领回本处操守。”“天顺三年春正月甲申朔。丙戌,敕镇守蓟州永平等处太监郁永尔奏:总兵官都督佥事宗胜中风疾,即保左参将都指挥佥事胡镛代之。三月癸未朔。己丑,敕左参将都指挥佥事胡镛充总兵官,镇守蓟州、永平等处。时总兵官都督宗胜久病,故命镛代之。”“天顺五年三月壬寅朔。丙寅,命蓟州永平等处右参将马荣充总兵官,镇守地方,以总兵官胡镛久病不能任事也。”
(2)谷成功:谷永,字承功(一作成功),永平卫人。其先永平卫指挥佥事谷祥,建文初从燕王朱棣靖难,征伐有功,升永平卫都指挥使。嘉靖中,谷承功袭永平卫都指挥佥事。隆庆二年任冷口提调,三年调任抚宁县界岭口提调。四年二月,署都指挥佥事,充游击将军,管台头营参将事。六年十二月,补原任三屯营游击谷承功于松棚谷。万历四年六月,调太平寨参将谷承功于古北口。七年四月,蓟镇贼夷越狱,参将谷承功革任回籍。七年九月,以原任古北口参将谷承功降充蓟辽保定右营游击。九年至十一年,十四年至十五年两任山海路参将。十五年七月,以游击管山海关参将事谷承功为蓟镇喜峰口参将。二十四年,卒。
国朝
卢拱极 任大靖堡参将。
谭九畴 任陕西都司。
曹光启 任狼山守备。
郑弘谟 任三省总督军前旗鼓游击。
封荫
明
朱有 以子鉴赠刑部主事。
李凯 以子时赠平凉知府。
朱侣 以子文运赠丹阳知县。
廖儒 以子自显赠广东道御史。
王堂 以子大用赠刑部郎中。
韩廷义 以子应庚封福建道御史。
白钥 南锦衣卫经历,以子瑜赠大理寺卿。
陈志文 以子王庭赠御史。
崔士登 以子及第封行人。
韩应箕 贡士,以子原善封兵部主事。
王道平 以父珝巡按功荫,历都察院经历。
白养元 以父瑜刑部侍郎荫,任后府都事。
武卫
永平卫 左[在]武学前,洪武四年(1371 年)建,领中、前、后、中左、中右、中前、中后、左前八千户所。原额官军六千四百名。
指挥使 李宏 马敬 谷祥
同知 李祯 李忠 罗政 张福 李杰
佥事 谷成 胡斌 姚仝 庞英 马七十 陈雄
镇抚 王刚 李得
中所正千户 司贵 陈聚 葛兴 贾长儿 汪祥 李瑞
副千户 张荣 刘忠 倪旺 高鸾 周隆
镇抚 王成 陈福
百户 贾宣 华得 戴受 李成 毛成 李信 田旺 曾勋
前所正千户 陈鉴
副千户 章永 朱贵 陈敬
镇抚 张壹
百户 刘安 王荣 吴世美 王春
后所正千户 吴海 孙玉
副千户 张忠 邹和 白卯那海 刘广 曹清
百户 朱真 臧文成 王宁 管受骒儿 陈京 白聚
试百户 李福 王道安
中前所副千户 蔡成 兒永清
百户 安贵 邵原善 郑安 胡海 朱保 俞忠 姚纯 何成 姜銮
试百户 陈华 蔡旺
中后所正千户 缪纪 李承爵
副千户 王忠 李凯 张能
百户 孙旺 杨勋 高林
中左所正千户 路彬
副千户 杨胜 赵成 马升
百户 郝贵 谢兴 夏聪
中右所正千户 张辅 殷贵 吴本
副千户 陆阿升 潘旺 张隆 王兴 武章
百户 曲清 郭得 王友 李斌 王荣 侯胜 钱大金
试百户 萧淮
左前所正千户 石忠
副千户 顾暹 马庸 杨允
百户 吴兴 沈均祥 丁秀 顾成 刘成 谢钊 盛昂
试百户 陶景 杜继肩
卢龙卫 在永平卫南。永乐四年(1406 年)建,领中、左、右、前、后千户所、七百户所。原额官军五千七百四十八名。
指挥使 吴旺
同知 焦恕 宋堂 刘江
佥事 高彝 董兴 郭昱 陈宗 袁镇 张仁 张雄 李贤 尚九皋 李瑾
镇抚 刘升 赵本
左所正千户 许达 杨宣 刘鉴 许寿
副千户 才任礼 杨教
百户 王衍 赵进 夏贵
试百户 廖自当
右所正千户 聂宣
副千户 王升 孙胜 赵敏 仇兴 陈义 刘景
百户 李官保 沈荣 李雄
中所正千户 吕通 李英
副千户 刘义 李真
百户 王成 贾清 卢旺
前所正千户 李海
副千户 王兴 邵谅 王成 陈宗
百户 刘海 张保儿 冯僧奴
试百户 周海马
后所正千户 李安 姜彝
副千户 任政 周成
百户 孙道 许铭 徐英 吴鏎
试百户 李三圣奴
七百户所百户 黄善 孙礼 赵铭 李升 陈礼
东胜左卫 在府治东北。永乐元年(1403 年)移建,领中、左、右、前、后五千户所。原额官军五千三百一十名。
指挥使 王贵 李永昌
同知 吴海 陈得 汪锐
佥事 唐泽 李春 张鹏 张观音保 谭澄 陈隆 孟祥 雷信
卫镇抚 杨荣 曹得
左所正千户 罗源 高秃子 刘鉴
副千户 陈端 张福
百户 陆毅 黄庆 潘甫祥 徐贤 缪辉
右所正千户 陆胜
副千户 徐得 林信 金得
百户 孟添受 张林 刘福兴 萧全 阎聚 张举
试百户 周连
中所正千户 陈贵
副千户 李祥 王海 陈凯 薛昂 萧清 李艺 李成
百户 杜敏 司能
前所正千户 周裕
副千户 董旺 刘凤
百户 白恭 陈兴 朱贞 葛兴旺 汪汝川 马忠 张斌 田贵
后所正千户 解恭 卢俊
副千户 周山
百户 陈琦 徐福 杨三 李肃 沈福 孙方 康宁
试百户 卜羊秃 冯琦
论曰:宇内州县之志,凡与卫同城者,皆得以附见焉。若永平、卢龙、东胜三卫不于县之志而谁载乎?考其初,大抵皆靖难功臣,而今有降为编氓,散之四方者,聊记其祖名以见一代设官守边酬勋之义。昔者郭建初作《永平志》,并取武林而图之表之,兹为一邑之书,所弗及详矣!
卢龙县志卷之三终。
【考证】
永平三卫考
李利锋
永平府南临渤海,北靠长城,山势险峻,形胜险要,东扼辽东,西卫京师,为畿辅屏藩,历代以来为兵家争夺的战略要地。特别是明永乐十九年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永平府的战略地位尤为重要。
明朝推翻蒙元政权后,在各重要府州县建立都司卫所。卫所军士实行世袭制,世代为军屯户,为朝廷提供兵源;屯田耕种,为军队提供粮饷。每有战事发生,由兵部奉旨调卫、所之兵,临时命将充总兵官,发给印信,统兵出征。战事结束后,总兵官交还印信,兵士回到卫、所。《明史·兵志》记载:“自京师达于郡县,皆立卫所。外统之都司,内统于五军都督府。征伐则命将充总兵官,调卫所军领之,既旋则将上所佩印,官军各回卫所。”
卫,卫指挥使司的简称,明代军事编制单位之一。一般一府或一县设一个卫。每卫一般下设五个千户所,每个千户所下设十个百户所。《明史·兵志》记载:“核其所部兵五千人为指挥,千人为千户,百人为百户,五十人为总旗,十人为小旗。天下既定,度要害地,系一郡者设所,连郡者设卫。大率五千六百人为卫,千一百二十人为千户所,百十有二人为百户所。所设总旗二,小旗十,大小联比以成军。”
每卫五千六百人,每个千户所一千一百二十人,每个百户所一百十二人。所设总旗二,小旗十。卫设指挥使一人,正三品;指挥同知两人,从三品;指挥佥事四人,正四品;镇抚司镇抚两人,从五品。千户所设正千户一人,正五品;副千户两人,从五品;镇抚两人,从六品。百户为正六品,无定员。征伐统于诸将,无事散归原地。
明洪武初年,明太祖朱元璋派大将军徐达克元大都,取永平后,派兵戍守。当时北元蒙古残余势力依然很强大,经常入境骚扰,企图卷土重来。为巩固明王朝政权,加强永平府的防御力量,朱明王朝在永平府先后设置永平、卢龙、东胜左、山海(洪武十四年九月建,在今山海关,乾隆二年改为临榆县)、抚宁(永乐三年建,在今抚宁县城,顺治七年并入山海卫)、兴州右屯(旧在口外大宁,永乐三年移建于迁安县城,顺治九年六设月归并永平卫)六个卫,直隶于北平都指挥使司(简称都司),仅在永平府城就有永平卫、卢龙卫、东胜左卫三个卫,足见其军事战略位置。
明洪武四年(1367)设置永平卫。景泰七年《寰宇通志》记载:“永平卫指挥使司,在府治南。洪武四年建。”天顺五年《大明一统志》记载:“永平卫:在府治南,洪武四年建。”弘治十四年《永平府志》记载:“永平卫:在守备厅(在府治南五十步)南。洪武四年建。”(《明太祖实录》载:“洪武二年十二月壬戌朔。丁巳,置永平卫。”)。
《明英宗实录》记载:“正统七年十一月丁巳朔。丙子,修直隶永平卫城。”
明万历四年《四镇三关志》记载:“永平卫:指挥八员,千户一十一员,百户一十八员,镇抚一员,经历一员,知事一员。”
明建文年间,燕王朱棣借助兀良哈三卫(朵颜、福余、泰宁)力量,发起靖难之役,攻克应天府。夺取皇位后,将大宁卫(宁王朱权所封,今内蒙古宁城)“赐予”兀良哈,并将卫所内迁。《明史·兵志·卫所》记载:“建文元年,文帝起兵,袭陷大宁,以宁王权及诸军归。及即位,改北平行都司为大宁都司,徙之保定。调营州五屯卫于顺义、蓟州、平谷、香河、三河,以大宁地畀兀良哈。自是,辽东与宣、大声援阻绝,又以东胜孤远难守,调左卫于永平,右卫于遵化,而墟其地。”
东胜左卫,元为东胜州,属大同路。明洪武二十五年建于内蒙古托克托县,属山西行都司。永乐元年(1403)移建于永平府,直隶后军都督府。景泰七年《寰宇通志》、天顺五年《大明一统志》记载:“东胜左卫指挥使司,在府治东北。旧属山西行都司,永乐元年移建于此。”《明史·地理志》记载:“东胜卫(元东胜州,属大同路),洪武四年正月,州废,置卫。二十五年八月,分置东胜左、右、中、前、后五卫,属行都司。永乐元年二月徙左卫于北直卢龙县,右卫于北直遵化县,直隶后军都督府。”弘治十四年《永平府志》记载:“东胜左卫:在守备厅东北,旧属山西行都司,永乐元年移建于此。”但《明文宗实录》却记载:“洪武三十五年九月辛巳朔。乙巳,命都督陈用、孙岳、陈贤移山西行都司所属诸卫官军于北平之地,设卫移屯种,东胜左卫于永平府,东胜右卫于遵化县,镇朔卫于蓟州。”万历四年《四镇三关志》记载:“东胜左卫:指挥五员,千户三员,百户七员,镇抚一员,经历一员,知事一员。”
虽然朵颜、福余、泰宁三卫名义上为明朝“属夷”,游牧于内蒙古大宁、河北承德一带,但是经常向明朝廷“索赏”,当要求得不到满足时,就勾结北元蒙古政权,入境侵扰抢劫,对明王朝构成极大威胁。永乐四年(1406)五月增设卢龙卫。《明太宗文皇帝实录》记载:“永乐四年五月庚寅朔。甲寅,置北京卢龙卫经历司经历一员。”景泰七年《寰宇通志》记载:“卢龙卫指挥使司,在府治南。永乐四年建。”天顺五年《大明一统志》记载:“卢龙卫:在永平卫南,永乐四年建。”弘治十四年《永平府志》记载:“卢龙卫:在守备厅南,永乐四年建。”万历四年《四镇三关志》记载:“卢龙卫:指挥十二员,千户七员,百户四员,镇抚无,经历一员,知事一员。”
满清定鼎燕京后,内外一统,逐步裁撤山海关内驻军。顺治九(1652)年六月,将卢龙卫、东胜左卫、兴州右屯卫裁并入永平卫。《清世祖实录》记载:“顺治九年六月辛丑朔。丁未,裁卢龙卫、东胜左卫、兴州右卫,归并永平卫。”
康熙二十七年(1688)十月又将永平卫裁撤。《清圣祖实录》记载:“康熙二十七年戊辰冬十月庚子朔。庚戌,裁涿鹿、永平、真定、河间、保定等卫,守备、千总员缺。”
道光九年重刊《大清一统志》记载:“永平故卫,在府治南。明洪武四年置,本朝康熙二十七年裁。卢龙故卫,在府南。明永乐四年置。又东胜左卫在府治东。明永乐元年自山西边外移此。本朝顺治九年皆裁。”
永平卫从建立到撤销,经历 217 年。
燕河路考
李利锋
燕河营,位于卢龙县城东北二十四公里处。相传唐太宗李世民东征高丽时,路过此地,赐名燕河营。
明洪武初,燕河营为蓟镇总兵官统率下的一个营寨。明万历四年刘效祖《四镇三关志》记载:“燕河营城堡一座,洪武年建。”《明英宗实录》记载:“正统五年三月癸卯朔。丁巳,谪提督燕河营等关都指挥萧敬戍甘肃。”
正统十四年八月,蒙古瓦刺太师也先侵犯明边,明英宗朱祁镇统率五十万大军亲征漠北,在蔚州土木堡遭遇蒙古铁骑袭击,明军损伤过半,英宗被俘,举朝震惊,史称“土木堡之变”。十月,也先挟英宗挥师南下,围困京师。明景帝擢于谦为兵部尚书,统率各路兵马,大败瓦刺,也先挟英宗北还。就在也先围攻京城之时,经顺天巡抚邹来学奏请,升燕河营为燕河路,设参将戍守。《明英宗实录》记载:“正统十四年冬十月戊申朔。己未,虏众奉上皇车驾登土城,邀大臣出迎。升永平卫指挥佥事胡镛为都指挥佥事,充左参将,协同总兵官都督佥事宗胜镇守地方,从巡抚佥都御史邹来学荐也。”万历三十八年《卢龙塞略》记载:“正统十四年十月,都御史邹来学提督京东军务兼巡抚顺天、永平二府,府为提督□□之区。设镇守左右参将。改燕河营为右蓟州,马兰谷设左参将,以迁安椴木岭为界,其关寨营堡右东至山海关七十处。”
燕河路参将管辖范围及职官设置:万历四年《四镇三关志》记载:“燕河路:东自桃林口,西至白道口,延袤一百三十里,南至永平府。”“燕河营:正统年设参将一员,领中军一员,千把总九员。额兵三千一百二十八名,尖哨一百名,夜不收三百名。盔甲一千八百八十八副;兵器一万九千九百五十四件;火器二十一万四千九百四十八件。轻战车三十六辆。”
嘉靖四年增设巡关御史,燕河营参将统率山海关守备、一片石至董家口关提调把总。万历三十八年《卢龙塞略》记载:“嘉靖四年,设巡关御史,外阅边墙,内阅操营。分守燕河营参将地方:山海守备、提调一片石等官把总、提调义院口等关把总,提调界岭口等关把总、提调桃林口等关把总、提调擦崖子等关把总,提调董家口等关把总。”
嘉靖三十五、六年间,蒙古左翼图们札萨克图汗(明人称之土蛮)和右翼永谢布万户(喀喇沁)万户领主把都儿(昆都力哈,济农吉囊、俺答汗四弟)从东西两路入犯永平府边境,明军损伤惨重,对京师构成极大威胁。万历二十七年《永平府志》记载:“嘉靖三十五年九月,虏万余骑攻一片石(今抚宁县九门口),以炮石退之。复攻三道关、寺儿谷、西洋河口,指挥吕纳等击之,策应兵至乃退。”“三十六年三月,大虏犯冷口关,六万余骑攻刘家口关,又出精骑至河流口通岭。管兵官思忠遁,副总兵蒋承勋力拒战殁,乃陷桃林等三营,掠卢龙、迁安县。凡阵亡官军千余名。”《明史·世宗本纪》记载:“嘉靖三十六年春三月壬午,把都儿寇迁安,副总兵蒋承勋力战死。”五月,为加强东部山海关、石门寨一带防御力量,明朝廷析燕河路,增设石门路(驻石门寨),置参将守之。《明世宗实录》记载:“嘉靖三十六年五月癸丑朔。己卯,总督蓟辽侍郎王忬奏:蓟镇燕河地方远漫,所辖提调有七,必设二参将分守之,庶便防御,乞改石门寨游击为参将,分石门、燕河二区以专责成。报可。”“嘉靖三十八年六月辛丑朔。戊午,总督蓟辽保定军务尚书杨博言:秋防期迫,臣谨以便宜指挥各兵,备官分地画守,霸州兵备副使温景葵驻燕河营,提调燕河、石门二区。责令人自为守,俟入冬解严后,核其地方有无失事,以为功罪。得旨允行。”
嘉靖四十年三月,建昌营副总兵移驻燕河营。万历三十八年《卢龙塞略》记载:“嘉靖四十年三月,分拟各区,以建昌营副总兵改驻燕河营本营,改设游兵参将,策应太平地方。诸路遥授提调,改钦依以都指挥体统行事。”明李东阳等纂《大明会典·蓟镇》记载:“嘉靖四十二年议准:各路兵马,东自山海关起,西至镇边城止,二千一百十四里,分为十路。第一路石门寨,第二路燕河营,第三路太平寨,第四路马兰谷,第五路墙子岭,第六路古北口,第七路石塘岭。以上七路,副参游佐、提调分守,而以蓟镇总兵领之。”
隆庆元年九月,蒙古图们札萨克图汗率众入犯,永平地方惨遭涂炭,京师戒严。《明穆宗实录》记载:“隆庆元年九月壬子朔。壬申,虏酋土蛮寇蓟镇,由界岭口、罗汉洞溃墙入,大掠昌黎县。上命蓟辽总督刘焘、总兵李世忠、巡抚耿随卿率兵东御土蛮。”“始虏攻界岭口,入罗汉洞。进蹂昌黎、抚宁、乐亭、卢龙间,其所杀掠焚火□□不可胜计,游骑至于滦河,京师震动。”
隆庆二年末、三年初,为加强永平府一带防御力量,经蓟辽总督谭纶、蓟镇总兵戚继光奏请,增设台头路(驻抚宁县台头营),将青山口、界岭口划属台头路参将管辖,燕河路专辖冷口和桃林口。《明穆宗实录》记载:“隆庆二年十二月乙亥朔。蓟镇督抚官谭纶等言:燕河营参将所辖地方绵亘二百余里,冲要隘口,无虑二十余处,参将往来策应势不能周,请以永平游击将军杨腾改为参将,驻台头营,分守青山、界岭二路,燕河营参将分守冷口、桃林口二路。报可。”“隆庆三年正月乙巳朔。乙卯,改继光总兵官镇守蓟州永平山海等处地方。二月乙亥朔。戊子,蓟辽总督侍郎谭纶言:顷兵部奉旨,以都督戚继光所论兵事,令臣熟计其便。设副将,改建昌营游击为协守蓟州东路副总兵,驻扎建昌营,分理松棚、太平、燕河、台头营、石门寨、山海关等处练兵之事。”
皇帝准奏,并敕燕河路参将聂大经:“先该总督蓟辽等处军务官题称:蓟州重镇,藩屏京师,各该要害地方,合当添官,分区久任。庶几,事有责成该部议覆相应。今特命尔充参将,分守蓟州燕河营等处地方。尔宜查照先今题准事,理西自冷口、石门子关西琵琶稍墩起,东至桃林口关河东界止,计地八十七里。其永平守备、冷口、桃林口二提调官,并燕河等四营、冷口等六关、佛儿峪等三寨,共十三处,俱属尔管辖。尔严督前项地方官,操练军马,修理城池,督瞭墩台,防御贼寇。凡军中一应合行事宜,仍听总督镇巡官节制。尔须廉以持己,公以处事,仁以恤下,不许贪黩偾事,贻害地方。如违必罪不宥,尔其慎之,故谕。”(万历四年《四镇三关志》、万历二十七年《永平府志》)。
《明史·兵志》记载:“镇守蓟州总兵官一人,旧设。隆庆二年,改为总理练兵事务兼镇守,驻三屯营。协守副总兵三人。(东路副总兵,隆庆二年添设,驻建昌营,管理燕河营、台头营、石门寨、山海关四路。分守参将:曰山海关参将,曰石门寨参将,曰燕河营参将,曰台头营参将。”万历四年《四镇三关志》记载:“燕河路参将:正统年设参将一员,分守冷口、桃林、青山、界岭口四提调地方。隆庆二年革青山、界岭,止辖冷口、桃林二处。”“燕河营:额马一千六百匹。”“冷口提调:嘉靖十九年设。桃林口提调:弘治八年设。”
万历三十八年《卢龙塞略》记载:“隆庆三年二月,以总理练兵官兼管镇守事务,驻三屯。分燕河营为台头路,以永平游击移驻,专管青山、界岭二提调。永平守备隶之燕河,专管桃林、冷口二提调。三月,革建昌游兵参将,改为协守副总兵,分理自山海至松棚六路并遵化、三屯标兵六营。六月,山海关改守备为分守参将专路,以一片石、寺儿峪堡二城属之,与石门并为两路。停巡关御史,以巡按兼之。”“万历十五年,燕河路领提调二:桃林口提调城十一:桃林营、桃林口关上、桃林口关下、刘家营、刘家口关、重谷口关、梧桐谷堡、正水峪寨、孤窑儿寨、佛儿峪寨、燕河营。冷口关提调城七:冷口关、石门子关、白道子关、河流口关、徐流口关。建昌营附。”
满清入关后,内外一统,驻扎军队级别渐次降低。顺治元年驻守参将。顺治六年改设守备。雍正九年改都司佥书。清康熙十八年《永平府志》记载:“燕河营,原设参将一员,中军一员。顺治六年改守备。”“燕河路,明季原设参将一员,统辖界岭(极冲)、青山(次冲)守提二员。内属长边九十七里零六十步。原设墩台共一百六十七座。顺治三年,户、兵二部大人诣边挨次查险隘,革参将,设立守备一员,统辖台头、界岭、青山三关营。设立操守三员,改设墩台共十六座。每台设墩兵三名,共墩兵四十八名。”“燕河路:守备一员,把总一员,目兵一百名,墩兵四十八名。边城,西自冷口石门子口关西琵琶稍墩起,东至河东关止,共八十七里。猩猩峪堡、中桑峪堡、箭杆岭关、界岭口关、罗汉洞堡、青山口关、东胜寨、干涧儿关、重峪口关、驸马寨。台头营,操守一员,目兵五十名。界岭口,操守一员,目兵五十名。青山口,操守一员,目兵五十名。”
雍正九年末改都司。《清世宗实录》记载:“雍正九年辛亥十一月庚申朔。乙丑,改直隶山永等协中军守备。燕河路等营守备各缺,俱为都司佥书,从署直隶提督路振扬请也。”乾隆三十九年《永平府志》记载:“燕河营,都司一员(原设参将,顺治六年改设守备,雍正十年改设都司),把总一员,分防倴城马兵二十一名,守兵二十九名,墩兵四十七名。台头营,把总一员(原设副将,顺治六年裁,设都司、千总、把总各一员,十二年俱裁,改操守。康熙元年改设把总),马兵八名,守兵二十三名。界岭口,把总一员(原设守备,顺治六年改设操守。康熙元年设把总),马兵三名,守兵三十七名。”
《清高宗实录》记载:“乾隆四年己未十二月癸酉朔。甲戌,兵部议准直隶总督孙嘉淦疏:燕河路原系都司一员驻扎,其把总三员、外委把总一员,分防各汛。都司标,本无属员。或遇公出,城守虚悬。请添专城把总一员。从之。”“乾隆二十九年甲申六月辛巳朔。丁亥,兵部议准直隶总督方观承奏称:热河厅应添巡防官员,请以燕河路分防倴城汛把总移驻。除原辖马兵四名,守兵十名外,应押拨霸州营存城马兵六名,守兵十名,并令热河同知督率,归督标统辖,将乐亭营外委,带存城马兵一名,守兵一名,刘家墩汛马兵一名,守兵二名,抽拨开平汛守兵三名,黑洋河汛守兵二名,移驻倴城,隶天津镇乐亭营都司管辖。从之。”
道光九年重刊《大清一统志》记载:“燕河路,在卢龙县东北五十里。亦曰燕河营,有城,旧设参将驻守。本朝顺治六年改设守备,今改都司。”
光绪五年《永平府志》记载:“燕河营,都司一员。原设参将,顺治六年改设守备。雍正十年改设都司。标下旧设把总一员。现辖把总三员,专城汛把总一员,驻扎同城。台头汛,把总一员。康熙元年以操守改设,驻扎台头营城。界岭口汛,把总一员。康熙元年以操守改设,驻扎界岭口。额设马兵十名,守兵五十四名。同治九年调拨古北练军马守兵二十名。光绪元年由练营撤回原营马守兵四名。现存专城汛,马兵七名,守兵二十三名。台头汛守兵八名,界岭口汛守兵七名,箭杆岭口守兵一名,青山口守兵二名。共马守兵四十八名。”
民国二十年《卢龙县志》记载:“燕河路都司署,旧参将府,在燕河城内,距府五十里;把总无署,赁住民房。”
燕河营城,为石城,周二里,高二丈,将台厅壁有蓟镇总兵官戚继光题“仁智信勇”四个大字。明弘治十四年《永平府志》记载:“燕河营,石城,在府城东北五十里,周围二里,高二丈。”万历二十七年《永平府志》记载:“燕河营,旧为寨,永乐二年改建,洪钟重修。”“路将署:一在燕河营,正统元年建。”
清乾隆三十九年《永平府志》记载:“燕河营城:府东北五十里,至边城十里。明万历间蓟镇参将陈愚闻建。”
光绪五年《永平府志》记载:“燕河营城:府东北五十里,距边城十里。砖石城,高三丈四尺,门四,周三里余。明万历间建。城外西南隅旧有教场,将台厅壁刻有‘仁智信勇’四大字,高丈余,少保戚继光题,本路参将高如桂刻石,幕下陈忠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