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的译本是根据标准版译本校正重印的,并有一些编辑的增补。
当这本著作首次出版的时候,德文本和英文本中均附有两段很长的摘录,摘自弗洛伊德同时期未完成的《精神分析若干基础讲稿》(1940[1938])。这些摘录在德文本中是作为第四章的脚注,在英文本中是作为附录。摘录源出的未完成稿不久之后便全文发表了,因而这本著作后来的重印便删去了该脚注和附录。
由于一个不幸的疏忽,作者的《序言》从《弗洛伊德全集》的重印本中被删去了,因此只有在《时代文献》的德文本中才能找到。应该指出的是,《弗洛伊德全集》第17卷作为遗作,也以不同的扉页和装订同时发行了,这在所出版的(1941)各卷中尚属首次。
这部完整的著作的手稿是以异乎寻常的简略形式写成的。特别是第三章(《性功能的发展》),绝大部分都是缩略的。例如,略去了定冠词、不定冠词以及许多主要的动词,这可以说是一种电报文体。正像德文版编辑告诉我们的,他们扩展了那些缩略的部分。总的意思是准确无疑的,尽管编辑在某些方面有点任意,但最简单的做法就是接受它,并翻译《弗洛伊德全集》所提供的这个版本。
这部著作的第一部分的标题并不是作者给出的。德文本编辑采用的是《精神的性质》,理由在于这是上面提到的同期未完成稿《精神分析若干基础讲稿》中的小标题。目前的版本设计了一个要更为普通的标题。
对弗洛伊德开始写作《精神分析纲要》的时间,存在着一些争议。根据厄内斯特·琼斯的说法,“他是在维也纳等待期间开始写作的”——这应该是指1938年的4月或5月。可是,手稿首页上的日期却是7月22日,这证实了德文本编辑的说法,即这部著作开始写于1938年的7月——也就是说,是在弗洛伊德6月初到达伦敦之后不久。到9月初,他已写了63页纸的《精神分析纲要》,当时,他的写作工作被他不得不承受的一次大手术所中断了,他再也没有回头续写。尽管他不久又开始写另一部讲解性的著作(《精神分析若干基础讲稿》),但很快就再次中断了。
因此,《精神分析纲要》必须被看作是未完成的,但却很难认为它是不完整的。的确,最后一章比其他章要短,并且还可以继续讨论像罪疚感等,而这在第六章中已触及了。不过,总的来看,弗洛伊德在这本书里会走出多远和走到什么方向,这还是一个吊人胃口的问题。从作者在《序言》中所制定的步骤来看,他似乎已经很好地完成了。
在弗洛伊德的一系列讲解性著作中,《精神分析纲要》展示了独具的特点。其他著作无一例外,目的都在于向外界公众解释精神分析,公众通常接触弗洛伊德论题的程度和类型各异,但相对总是无知的。《精神分析纲要》就不能说是这样的。应该得到明确了解的是,这并不是针对初学者的书,它更像是针对高层次学生的“复习课程”。它处处期望读者不仅熟悉弗洛伊德对心理学的总的探索,而且熟悉他有关一些细节的发现和理论。例如,有两处很简短的提到语感印象的记忆痕迹所起的作用(第19页和第56页),对于不熟悉最后一章和论“潜意识”的心理玄学论文的结尾部分的一些艰深论点的人来说,就将不知所云。再者,有两三处论及自居(或译认同)及其与所放弃的对象之爱的关系的寥寥数语,就隐含着至少是《自我与本我》第三章的知识。但是,那些已经熟知弗洛伊德著述的人,会发现这本书是最为迷人的尾声。他重新审视了他所涉猎的内容——最基本的理论或者最详细的临床观察——每个方面都以最终的术语得到了讨论。甚至偶尔还有对全新发展的提示,特别是在第八章的后一部分,以恋物癖为例,更进一步地考虑了自我的分裂及其否认外部世界的某些部分的问题。所有这一切都表明,弗洛伊德在82岁的高龄仍然拥有惊人的才华,能对那些似乎是老生常谈的题目做出新的探讨。他的文笔也许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简明和透彻的更高水平。整部著作的阐述均给人以流畅自如的感觉,在一位大师对他所缔造的思想进行的最后说明中,这也许是不难意料的。
编者所做的增补,无论是正文还是注脚,都以方括号印出。
由诺顿出版公司出版的弗洛伊德著作的版本,下列书籍的页码与标准版相同:《诙谐及其与潜意识的关系》(1905),《图腾与禁忌》(1912~1913),《精神分析导论》(1916~1917),《自我与本我》(1923),《精神分析新论》的单行本(1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