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明君就是艾尔弗雷德大帝 [1] 。他登基的时候还是个二十三岁的小伙子。他小时候被人带去过罗马两次,那时撒克逊贵族习惯去他们认为有宗教意义的地方旅行;此外,他还在巴黎待过一些时日。虽然他是埃塞伍尔夫 [2] 最年幼、最得宠的儿子,可由于那时候的人并不怎么把学习当回事,所以艾尔弗雷德都已经十二岁了却还没人教他读书识字。不过,就像许多长大以后成就非凡的伟人一样,艾尔弗雷德有位非常了不起的母亲。一天,他的母亲奥丝贝嘉 [3] 和儿子们坐在一起的时候,偶然读到了一本撒克逊诗集。那个时代离印刷术的发明还早得很,所以诗集是用好看的字体写成,颜色鲜亮,装裱美观,上面还有许多插图。兄弟们赞叹得不得了,于是妈妈就说:“你们四个王子,谁先学会认字,我就把它送给谁。”艾尔弗雷德当天就找到了一位导师,专心致志地埋头苦学起来,很快就把书赢到了手。这件事成了他一辈子的骄傲。
在这位伟大的国王登基的第一年里,他就和斯堪的纳维亚 [4] 人进行了九次交战,还跟他们签订了一些条约,虚伪的斯堪的纳维亚人发誓保证离开这个国家。他们装模作样地在自己佩戴的手镯前庄重宣誓;那些手镯往往是在他们死后做陪葬的,十分神圣。可他们并不在乎这个,因为只要他们高兴,就可以跟往常一样,回来又是打、又是抢、又是烧,把背誓违约当做家常便饭。在艾尔弗雷德国王登基后的第四年,在那个不祥的冬天,大批的斯堪的纳维亚人踏遍了英格兰每一个角落,国王的兵力严重分散,被打得溃不成军。艾尔弗雷德也成了光杆司令,只好乔装成普通的农民在村舍里避难;而房子的主人是一个不认识他的放牛郎。
于是,就在斯堪的纳维亚人到处搜寻他的时候,国王就暂时躲在放牛郎家里。有一天,放牛郎的妻子留下他一个人照看她放在灶台上烘烤的蛋糕。可是,艾尔弗雷德满脑子都惦记着那些被斯堪的纳维亚人四处追捕的可怜臣民,他忙着修理自己的弓箭,打算等局势好转的时候就用它们来教训教训那帮伪君子。然而,他那尊贵的脑袋忘记了蛋糕,它们被烤焦了。放牛郎的妻子回来后把他狠狠训斥了一番,压根没想道自己骂的是国王。“什么!”她说道,“那些蛋糕,你能时刻准备着吃,就不能看顾好?笨蛋!”
最后,又一群斯堪的纳维亚人在德文郡 [5] 海岸登陆时遭到了当地士兵的迎头痛击,他们的首领被杀,旗帜也给夺走了。旗上有一个乌鸦形象的图案,我觉得这鸟倒是蛮适合那种偷鸡摸狗的军队。失去旗子让斯堪的纳维亚人坐立不安,因为他们相信这面旗是一位父亲的三个女儿使用魔法,在一个下午的时间内织出来的,他们中间还流传着一种说法:如果他们在战争中获胜,旗上的乌鸦就会舒展翅膀,好像要飞起来似的;可要是他们吃了败仗,它就会变得没精打采。要是这只鸟做过半点儿这样“合乎情理”的事,那么现在它可完全有理由垂头丧气,因为艾尔弗雷德国王也加入德文郡的士兵当中来了。在萨默塞特郡 [6] 的沼泽里,国王和士兵们找了一块坚硬的土地安营扎寨,准备尝试向斯堪的纳维亚人复仇,解救受压迫的百姓。
然而,反攻的当务之急是掌握那些讨厌的斯堪的纳维亚人有多少兵力、了解他们怎样修筑堡垒。于是,擅长音乐的艾尔弗雷德国王便化装成吟游诗人的样子,拿着竖琴来到了斯堪的纳维亚人的驻扎地。他在敌军首领古斯鲁姆 [7] 的帐篷里弹琴唱歌,取悦那些开怀畅饮的斯堪的纳维亚人。表面上他似乎沉浸在自己的音乐里,然而实际上他正在留心观察对方的帐篷、武器、风纪等所有他想知道的事。很快,了不起的国王就换了种方式为斯堪的纳维亚人助兴:他将忠心的随从召集到约定的地方。随从们用欢呼和泪水迎接了国王,因为他们原先以为他要么失踪了,要么就不在人世了。在国王的带领下,众人冲向敌军的营地。激烈的厮杀过后,他们击败了斯堪的纳维亚人,还围困了对方十四天以防其逃走。可艾尔弗雷德不光正直、勇敢,他的心地也很仁慈;胜利后,他并没有杀掉对方,而是提出了议和,但前提是他们必须全部离开英格兰西部,到东边去定居,还要求古斯鲁姆必须加入基督教,以示对这一神圣宗教的纪念,因为正是它教会了伟大的艾尔弗雷德仁慈和宽恕,即便自己曾受到对方的百般加害。古斯鲁姆照办了。艾尔弗雷德国王在其洗礼上担任了他的教父。古斯鲁姆是一位可敬的首领,完全对得起这份仁慈,因为从那以后,他一直对国王忠心耿耿、竭诚尽节。古斯鲁姆手下的斯堪的纳维亚人也很守信。他们不再放火打劫,而是老老实实地工作起来,耕地、播种、收获,和善良诚实的英格兰人过上了同样的生活。我希望那些斯堪的纳维亚人的孩子能经常和撒克逊人的孩子一道在洒满阳光的田野里嬉戏,希望斯堪的纳维亚的小伙子能跟撒克逊姑娘共坠爱河、喜结连理,希望当夜色中赶路的英格兰旅客出现在斯堪的纳维亚人房门前的时候,对方能收留他们住上一夜,还希望斯堪的纳维亚人和撒克逊人坐在红彤彤的炉火旁边,友好地谈论艾尔弗雷德大帝。
但是,并非所有的斯堪的纳维亚人都像古斯鲁姆的部下们那样。几年之后,又有人来了,还像以前那样又烧又抢。其中有一个叫黑斯廷斯 [8] 的海盗,他生性凶狠残暴,竟敢带着八十艘船沿着泰晤士河 [9] 一路抢到了格雷夫森德 [10] 。随后的三年可是一个多事之秋:英格兰人跟这群斯堪的纳维亚人打过一场战争;国内遭受过一次饥荒;还有一场瘟疫——人和动物都没能幸免。可是坚强的意志始终支持着艾尔弗雷德国王,他制造出大型的船舰,用来在海面上追赶海盗,还以自己的英勇为士兵做出表率,鼓励他们在陆地上勇猛抗敌。最后,敌人被悉数赶跑,英格兰获得了安宁。
和平时期也好,战争年代也罢,艾尔弗雷德国王都树立下了同样的丰功伟绩,他为改善人民生活所付出的辛劳一刻也没有停息过。他喜欢和聪明人以及外国游客聊天,把对方告诉自己的事写下来,拿给臣民们看。学会读英文之后,他还学习了拉丁语,于是现在他的工作之一就是把拉丁文的书籍翻译成盎格鲁-撒克逊方言,这样人们就会产生兴趣,并通过书的内容增长见识;他制定出公正的法律,使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自由;他罢免了所有心怀偏袒的法官,好让百姓们免受冤屈;他十分关心子民的财产,对抢劫犯严惩不贷。据说在伟大的艾尔弗雷德国王的统治下,即使把金链子和珠宝编成串挂满街头,而绝不会有人碰一下,这种事不足为奇。他还设立了学校,在法院里耐心地审理案件,因为他心中最大的渴望就是让所有的臣民都得到公正的待遇,让他们比自己即位初期更加聪明快乐,各方面都有所进步。艾尔弗雷德在这些工作上所付出的辛劳令人震惊。他把一天的时间分成几段,每段时间都用来集中精力处理特定的事务。为了能够精确地划分时间,他用蜡做出了尺寸完全一样的火炬、蜡烛,标上距离相等的刻度,而且从来不让火苗熄灭。就这样,他根据蜡烛的燃烧划分出了时间段,其精确程度几乎和我们现在用钟表来划分小时完全一样。可是蜡烛刚发明出来的时候,人们发现当风和气流透过门窗、墙缝进入宫殿时,蜡烛就会因淌蜡而无法均匀燃烧。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国王让人把蜡烛放进了木头和白色兽角做成的匣子里,这就是英格兰最早的提灯了。
这段日子以来,他一直饱受无名之症的痛苦折磨,这种病会引发频繁的剧痛,且无药可解。但他像个勇敢正直的男子汉那样忍受着病痛,正如同他忍受生命中其他的苦难。直到公元九百零一年,他在执政三十年之后去世,享年五十三岁。虽然时隔已久,但直到今时今日,对于他的盛名、百姓对他的热爱和感激,人们依然记忆犹新。
接下来即位的是绰号“长者”的爱德华 [11] ,他这个国王是由议会选举出来的。在爱德华当政期间,艾尔弗雷德的一个侄子 [12] 企图篡位,英格兰被他搅得国无宁日。英格兰东部的斯堪的纳维亚人和这篡位者站在一边(他们大概是对艾尔弗雷德敬重过了头,因而愿意追随他的侄子),接下来便是你死我活的斗争。可是国王在姐姐 [13] 的帮助下获得了胜利,并安安稳稳地在王位上坐了二十四年。他逐步扩大自己对全国各地的控制权,再次统一了撒克逊七国 [14] 。
就这样,英格兰变成了一个统一的国度,由一个撒克逊国王统治。那时候撒克逊人已经在这里定居四百五十多年了,其风俗习惯发生了极大的改变。他们依旧好吃贪杯,举行宴会时往往一片喧闹、不醉不归,但也有不少让人感觉舒适甚至高雅的新东西传播开来,而且这样的内容还在迅速增多。比如说,他们在墙上挂上用丝绸织成的织锦,上面还绣着花鸟等装饰,这就像现在我们往墙上贴壁纸似的。桌椅用不同的木料精雕而成,有的还拿金银来做装饰,还有的干脆就是用金银这些个名贵金属打造成的。人们穿着丝绸、棉布、金色薄绸或刺绣做的衣服,还佩戴着金质的饰物,用餐刀和勺子来吃饭,盘子则是用金、银、铜、及兽骨做成的,角制酒杯、床架和乐器的花样也很多。宴会时,一把竖琴像酒杯似的在宾客们之间传来传去;而拿到琴的人往往会唱首歌,或是弹上一段曲子。他们制造的武器样样坚固,其中有一种可怕的铁锤,能够一击致命,很久之后还有人使用。撒克逊人天生就是男俊女俏。前额处分开的秀发、浓密的胡须、健康的肤色,还有清澈的双眸,无不使男人们引以为傲。美丽的撒克逊女子则让英格兰到处都充满了一种崭新的愉悦和优雅。
撒克逊人的故事还没有讲完,但我现在想说的是,在艾尔弗雷德大帝的统治下,英格兰撒克逊人性格中最美好的特点第一次得到了激发,并且首先在这位国王身上体现出来。那是全世界各个民族当中最最伟大的品质。走路也好,乘船也罢,撒克逊人的后代无论用什么样的方式行进,不管他们去往何处,就算到了世界最边远的地方,他们也一样耐心、坚忍,从来不会在精神上屈服,更不会背弃自己认准了的事业。欧洲、亚洲、非洲、美洲,全世界哪儿都一样;荒漠中、森林里、大海上,不管是烈日炙烤、还是寒冰冻体,撒克逊人的本性从未动摇。法制、工业、人身财产安全,以及所有经过长期坚持不懈才能换来的伟大成果,这个民族的人走到哪里,它们就必然会出现在哪里。
我停下笔来,一面思索,一面赞叹着这位高贵的帝王,撒克逊人所有的美德都被他一个人占尽了。他胜不骄、败不馁,坚持不懈、绝不动摇,胜利时胸怀雅量、失败时心存希望,热爱知识、真理、公正、自由,注重人民教育,为了保存美丽的古撒克逊语言,他做出的贡献比我想象中还要多。没有他,我现在讲故事所用的这种英语方言,会缺失掉二分之一的语义。据说英国至今还有些最好的法律是在艾尔弗雷德的精神启示下制定的。那么,就让你我一起祈祷,希望它能鼓舞我们英国人的心灵,至少让我们在见到蒙昧无知的同胞时,能够终己一生竭尽全力去教化他们;告诉那些统治者,是谁有责任教育人民,又是谁玩忽职守,并让他们知道自打公元九百零一年之后——虽然过了这么长的时间——他们创造的福祉却少得可怜;跟艾尔弗雷德大帝的光辉榜样比起来,他们可是差得远呢。
[1] 艾尔弗雷德大帝(Alfred the Great,849-899),韦塞克斯国王,公元871至899年在位,曾统帅臣民成功抗击北欧海盗入侵。他善于学习,鼓励教育,翻译过大批古典名著,并编纂《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Anglo-Saxon Chronicle),大力完善国家的法律体系和军队结构。(译注)
[2] 埃塞伍尔夫(Ethelwulf),韦塞克斯国王,公元839至858年在位,曾于825年征服肯特王国。(译注)
[3] 奥丝贝嘉(Osburga),埃塞伍尔夫的第一任妻子,其生平事迹仅在《艾尔弗雷德大帝的一生》(阿塞著)(Life of King Alfred,Asser)中有所记载。她大概死于856年之前,这一年埃塞伍尔夫娶了第二任妻子,即法兰西卡洛林王朝的公主朱迪思。(译注)
[4] 斯堪的纳维亚在地理上是指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包括挪威和瑞典,文化与政治上也包括丹麦,这些国家彼此视对方属于斯堪的纳维亚。虽然他们政治互相独立,共同的称谓显示了他们的文化和历史有深厚的渊源。斯堪的纳维亚一词对于世界各地的人有不同的含义,但北欧国家才是称呼三个斯堪的纳维亚王国(挪威、瑞典和丹麦)以及两个共和国(芬兰、冰岛)的正式名称;这里的称呼虽为“Danes”,但其指的确是来自同一个文化历史背景的北欧多国国民,还非只有“丹麦人”。(译注)
[5] 德文郡(Devonshire),位于英格兰西南部的郡,郡治埃塞特克,西邻康沃尔郡,东南方濒临英伦海峡。(译注)
[6] 萨默塞特郡(Somersetshire),英国英格兰西南部的郡,北临布里斯托尔湾。(译注)
[7] 古斯鲁姆(Guthrum,卒于公元890年),斯堪的纳维亚人入侵英国东北部后,在当地施行斯堪的纳维亚人本国的法律,古斯鲁姆正是这一地区(Danelaw)的首领。公元876年,他已经占领了麦西亚和诺森布里亚两个王国的大片土地,遂将注意力集中到了艾尔弗雷德统治的韦塞克斯王国。公元878年,古斯鲁姆在夜间偷袭了艾尔弗雷德及其朝臣,迫使其带领残余部下逃亡到萨默赛特郡的一个小村庄。在公元878年的埃丁顿之战中,艾尔弗雷德击败了古斯鲁姆的军队,并在后者的营地将其围困长达14天。最后,双方达成协议,古斯鲁姆同意撤出韦塞克斯。(译注)
[8] 黑斯廷斯(Hastings),9世纪有名的斯堪的纳维亚海盗。韦塞克斯(撒克逊七国之一)的斯堪的纳维亚侵略者聚集后,在他的指挥下一路洗劫,朝内陆地区进发。后来,留守伦敦的英格兰士兵在市民的帮助下,袭击了他们的堑壕,抓走了黑斯廷斯的妻儿,黑斯廷斯允诺离开后,艾尔弗雷德释放了他们。(译注)
[9] 泰晤士河(River Thames)英国著名的母亲河。发源于英格兰西南部的科茨沃尔德希尔斯,全长402公里,横贯英国首都伦敦与沿河的10多座城市,流域面积13000平方公里,在伦敦下游注入北海。(译注)
[10] 格雷夫森德(Gravesend),英国城市,位于肯特郡西北部,泰晤士河南岸。(译注)
[11] 长者爱德华(Edward the Elder,870-924)是盎格鲁-撒克逊时期的英格兰王国国王,899年至924年间在位。他继承父亲艾尔弗雷德大帝的功业而加以扩展,在多次击败斯堪的纳维亚人的入侵后收复英格兰大多数的地区,并得到苏格兰与威尔斯的称臣,成为全不列颠的共主。(译注)
[12] 指埃塞雷德(Æthelred,艾尔弗雷德大帝的哥哥)的儿子埃塞沃尔德(Æthelwold,868-902),埃塞雷德871年去世后,他的儿子都因年龄太小而无法继位,于是他的弟弟艾尔弗雷德接替他成了韦塞克斯国王。艾尔弗雷德去世后,埃塞沃尔德便提出继位。(译注)
[13] 指艾尔弗雷德大帝的长女埃塞弗莱德(Æthelflæd),丈夫是麦西亚(撒克逊七国之一)国王埃塞雷德(同名为Æthelred,勿与注释[12]的埃塞雷德混淆)。(译注)
[14] 撒克逊七王国(the Saxon Heptarchy),从五世纪中开始,盎格鲁、撒克逊和朱特等众多日耳曼部族攻入不列颠尼亚(今英格兰),建立起七个相互征战的王国。日后的英语就起源于这个时期。七个王国分别是:诺森布里亚(Northumbria)、麦西亚(Mercia)、东安格利亚(East Anglia)、埃塞克斯(Essex)、肯特(Kent)、萨塞克斯(Sussex)以及韦塞克斯(Wessex)。(译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