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一九〇一年九月初,斯特林堡刚完成那部不被人称道的《恩格尔布列克特》剧本之后,便开始创作《克里斯蒂娜女王》——属于作家最有意思,最明快的作品之一。作家巨大的创作激情并不是因为自己痛苦的境遇有何转变。恰恰相反,爱妻哈里叶特·鲍塞永远离开了他。但是九月二十三日发生了重要情况,他在日记中写道:“搬进布拉赫大街七号。与哈里叶特乘车到里丁岛大桥去吃早饭!十分奇特的一天!完美和谐,一切都很出色!《克里斯蒂娜女王》完成了!”

作家在创作《克里斯蒂娜女王》的过程中出现了好心情,很可能是把魂牵梦萦的心爱女人哈里叶特·鲍塞的某些品德加入到作品的女主人公身上,尽管有着种种不幸。她弃家而去曾经给他造成很大的痛苦,但此时他已经从噩梦中醒来,他毕竟是一位战神式的人物。他夸大她的各种缺点和不足,把自己洗刷得干干净净,不情愿地把那束带刺的爱情玫瑰送给她。

克里斯蒂娜(1626—1689)是瑞典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尔夫(1594—1632)之女。她的母亲是德国勃兰登堡的玛丽娅·埃烈乌诺拉(1599—1655),她一六四四年登基,但实际上她并没有执政,一六五四年六月六日主动退位。她是一位十分神秘的人物。在这里不能不提及一下瑞典历史上最具有国际影响的人物——圣女比尔基塔。她大概出生于一三〇三年。其父是富有的乌普兰执法人芬斯达的比耶尔·皮尔逊;其母是福尔孔王族的亲戚。她从小就熟悉政治,并热衷于慈善事业和宗教活动。她屈从父母之命,与后来成为骑士和执法人的乌尔夫·古德马逊结了婚,婚后生有八个孩子。但是她四十岁丧夫,从此她更加沉迷宗教活动。她宣称自己经常得到上帝的启示,最常见的是圣母、圣子或某个圣徒的亲自启示。启示完毕,她用瑞典文记录下来,由她的朋友再译成拉丁文。她最早的一个启示是她被上帝选为新娘:“我挑选你作为我的新娘,我告诉你,并通过你向世界宣布我的秘密,因为这样我就可以隐蔽起来。”通过这个启示,她被召来向我们这个动乱和充满邪恶的世界宣布上帝的旨意。由于意识到她是上帝挑选的,所以她敢于在瑞典国王马格努斯面前说这个国家将大难临头。她写信给英法国王,宣布上帝要他们停止彼此之间毁灭性的战争。同样的信件也寄给阿维尼翁的教皇。但是她的各种主张和想法很难得到教皇承认,为了说服教皇,她去了罗马,在那里从事教会活动,直到一三七三年在那里去世。克里斯蒂娜步她的后尘,她背叛了为实行新教斗争了多年的父王改信天主教,她离开祖国流亡国外,成了哲学家和学者中的女王,她死后埋葬于罗马的彼得陵园。

写克里斯蒂娜的戏斯特林堡不是第一人。在瑞典国内,第一部描写克里斯蒂娜女王的戏是古斯塔夫三世和谢尔格伦(1751—1795)合作创作的《克里斯蒂娜女王》,一七八五年主显节在格里普霍尔姆剧场举行首演。作品主要描写克里斯蒂娜对马格努斯·德·拉·加尔迪叶失败的爱情,不同程度地歌颂了女王的美德。

斯特林堡的兴趣是要在瑞典历史剧领域里拔头筹,基于这个理由,他于一九〇三年创作了《克里斯蒂娜女王》。他肯定想胜过米柯尔松。应该说他在很大程度上成功了,但他在世的时候为此付出很大代价,《克里斯蒂娜女王》被评论界视为他写得最可怕的闹剧之一。

斯特林堡的《克里斯蒂娜女王》是非历史性的,在所有描写这位女王的剧作中是最带有讽刺性,但是在艺术领域里则有着对女人鲜明的女权主义思想特征的描写。人们能隐约发现她的民主思想和亲民意识。

在另一部历史剧《恩格尔布列克特》上演时,人们认为作品枯燥无味,但从历史的角度看,并不太违背历史。但是《克里斯蒂娜女王》则相反,人物具有现代人的特征。后世的评价正好相反,认为《恩格尔布列克特》虽然符合历史,有些台词显得很浅薄,而《克里斯蒂娜女王》则是有血有肉,因此是一个有趣的人物。

斯特林堡笔下的克里斯蒂娜是一个光彩照人的女人形象,并不时地表现出各种幽默。在第一幕骑士岛陵园中,在群臣面前她是一位威严的女王,这一点是通过商人阿莱茨讲出来的。随后在不同的境遇她扮演了不同的角色,露出了不同的面孔。对于失宠的马格努斯·德·拉·加尔迪叶,她像一只猫,有时候温顺可爱,有时候又伸出利爪;对于裁缝霍尔姆她颐指气使,说一不二;在老臣奥克森谢尔纳和母亲面前,她成了“小夏士婷”,天真、任性;面对西班牙大使皮门特里,她是一位风情万千的情人,大胆亲昵。但是在她真心爱恋的克拉斯·托特面前,她变成了情意缠绵的女 人。她喜欢所有男人围着她转,喜欢他们跪在她的石榴裙下。作家对她的多重性格(很多人说她反复无常)通过托特的嘴给予积极的评价:别人面对的是一个人或者是几个人,而她面对的则是整个世界。

剧中的克里斯蒂娜自始至终像一个女演员,在决定自己命运前途的时刻,她以别人不可理解的冲动退位。奥克森谢尔纳一针见血地向她指出:“你看,为了治理好王国,你必须是一个普通的人!——你看国会里有市民阶级和农民!——而你与众不同。你像一个画家,一个艺术家……你粗枝大叶、无忧无虑、懒散贪玩……而这些……都是你不应该有的!”

一九一一年秋天斯特林堡致托尔·海德贝里的一封信中说:这个角色是为哈里叶特·鲍塞量身定做的,“只能由她来演这个角色”。在很大程度上,这个角色就是哈里叶特本人。他在一九〇八年四月八日致哈里叶特的信中说:“……不过我很了解你,了解你的个性和你的欲望。我在《克里斯蒂娜女王》里已经说得很清楚!”

在创作过程中,他把对年轻妻子的满腔热情倾注在克里斯蒂娜这个人物身上,而他把自己隐藏在年轻的克拉斯·托特身后。斯特林堡为自己比妻子年龄大很多而备受折磨。在作品中,他把克里斯蒂娜的年龄写得比托特大两岁,即他与哈里叶特的年龄同为二十三岁,而克里斯蒂娜则为二十五岁,似乎要以此来报命运之仇。托特也有火势的恋情,但与斯特林堡初恋时期的柏拉图式爱情观相似,而克里斯蒂娜则更加具有世俗的爱情观。托特宣称:“我把你当作一件艺术品爱,我只能看,不能触摸你。”他把她崇拜为“一只母雕,是由大气生在空中的”。作家在写给哈里叶特的诗《金雕》中——正是从一九〇一年痛苦的秋季获取灵感,使用了托特在剧中的形象语言。

但是当那位年轻、浪漫的托特突然看清了她的真实面貌——他显然比斯特林堡有更多的爱情经历——向她抛出了“婊子”这种伤人的言词,这显然是与实际情况不符:是哈里叶特·鲍塞离开了他,而不是作家。用这种方法作家婉转地回避了现实生活中的尴尬,掩盖了他们之间令人伤心的棱角,使作家自己的失败有了一丝胜利的光亮——一点儿阿Q精神吧!

作品的真正意义是描写一位个性十足的女王怎样玩弄权力、金钱和男人,但到头来她本人成了爱情悲剧的牺牲品。当克里斯蒂娜过着骄奢淫逸、挥霍无度的生活时,瑞典与不来梅发生了战争,通过一封匿名信,宫廷的腐败被曝光,斯德哥尔摩发生了骚乱,她被迫放弃王冠。但是最后一场她挽回一些面子,人们能意识到,在尴尬局面的背后,女王露出了一点儿“知识分子的清高”。她承认自己挥霍了,但事出有因,作为德国血统的女人,她想夺回瑞典人在三十年的战争中从德国掠夺来的财富,她公开承认她倾心于天主教,尽管这样做会给她带来巨大的风险。她把王冠交给了卡尔·古斯塔夫——被描绘成臃肿肥胖、臭汗难闻、不修边幅和嗜酒成性,但是有着军人王族青年的气质。

斯特林堡在作品中使用了关于克里斯蒂娜的各种传闻和小道消息,他当然相信它们是真实的,但很有节制,比如他没有使用关于克里斯蒂娜与德·拉·加尔迪叶生过两个孩子、与女秘书同性恋等传闻。但是他对卡尔·古斯塔夫的描写则是真实的。一些历史学家认为,斯特林堡有意讨好王室,以便有朝一日捞个文学院院士头衔。但是在描写克里斯蒂娜退位并继而皈依天主教的具有强烈心理分析特征的历史剧中,作家没有这个意图,而根据斯特林堡的个性也绝对不会有这种想法。人们不能不承认,斯特林堡用神奇的手法塑造了一个有着多重性格、生动活泼的女性形象,在瑞典戏剧史上树立了一座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