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 | 作者 | 简介 |
---|---|---|
狭义与广义相对论浅说 | 爱因斯坦 | 美国理论物理学家阿尔贝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1879—1955)著。中译本由杨润殷据伦敦梅休恩出版公司1955年第15版译出,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4年出版。爱因斯坦出生于德国乌耳姆市。1894年放弃德国国籍。1896年考入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师范系。1909年接受日内瓦大学名誉博士学位,并担任苏黎世大学理论物理学副教授。1913年受聘出任柏林威廉皇家物理研究所所长兼柏林大学教授,同年当选柏林皇家科学院院士。积极参加国际反法西斯进步活动,受到纳粹政权的迫害,1933年迁居美国普林斯顿,应聘为高等学术研究院教授。爱因斯坦是近代自然科学史上地位卓绝的巨人,他创立的相对论开辟了物理学的新纪元。《狭义与广义相对论浅说》是他对相对论所作的大众化解释,1916年初版。全书包括3部分:(1)狭义相对论,(2)广义相对论,(3)关于整个宇宙的一些考虑。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包括两个基本原理:相对性原理、光速不变原理;广义相对论包括广义相对性原理和等价原理。相对论批判了牛顿力学的形而上学体系,揭示了空间与时间的辩证关系,加深了人们对物质和运动的认识,创立了空间、时间和引力新理论,在科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
背德者 | 纪德 | 作者安德列·纪德(1896~1951)是法国20世纪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充满矛盾,思想深邃细腻,文笔清丽精湛,语言温婉和谐,具有浓郁的古典美,1947年获诺贝尔文学奖。《背德者》是纪德的成名之作。小说以自述体的形式,通过年轻学者米歇尔的生活轨迹,反映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人性沉沦的现实,同时也表现了纪德本人深刻的思想矛盾。主人公米歇尔,自小受到母亲加尔文派严肃的宗教教育。从15岁起,又被父亲带入各种古文字、死文字的故纸堆。直到25岁,他一直活在没有真正的生活内容,因此既不懂也不会生活的灰色岁月里。甚至人的正常机能也在这种厚厚的涂层中萎缩了。婚后,他大病一场。为了与死亡作斗争,他被迫改变了生活方式,投入大自然的怀抱,使他恢复了生机与健康,成为强壮的人。这时他对人的存在产生了新的认识。他要摈拒宗教与祈祷,下决心靠自己的力量救助自己。不久他对资产阶级社会的繁文缛节、沙龙聚会等产生了强烈反感。随着米歇尔人性觉醒与复归,也开始了他人性的沉沦。他恢复了健康,开始追求官能的享乐。不久,产生了恶癖同性恋而不能自拔,他放浪无形,缺德自私,使贤淑温良的妻子玛丝琳抑郁成疾,因得不到必要的照顾,凄然辞世。 |
田园交响曲 | 纪德 | 《田园交响曲》是法国作家安德烈·纪德创作的中篇小说,与《背德者》、《窄门》组成纪德的“道德三部曲”,发表于1919年。讲述一名乡村牧师收养一个成为孤儿的盲女,不仅对她关心备至,还极力启发她的心智,使她脱离蒙昧状态,领略她看不见的美妙外界。牧师从慈悲之心出发,一步步堕入情网,给妻子儿女造成极大痛苦,但是又不敢面对现实。盲女错把感激之情当成爱情,可是她治好了双眼才看清,她爱的是儿子雅克而不是父亲,她也看清这种爱无异于犯罪,给一家人带来不幸。于是,她只有一死,假借采花之机失足落水。小说刻画了两个鲜活不朽的形象,牧师和盲女。他们的交集、他们的灵魂间精神法则与肉体法则的矛盾冲突,构成了这两个人物丰富的人性内涵。 |
窄门 | 纪德 | 《窄门》是法国作家安德烈·纪德创作的中篇小说。小说描写主人公杰罗姆自小爱着表姐阿莉莎,阿莉莎虽然对杰罗姆也怀有同样的感情,但她恪守清教徒的自我约束,把感情深深埋在心底,最后积忧成疾,不幸身亡。在《窄门》中,纪德将爱情中的神秘主义体验推向极致,讲述了一段纯洁炙热、却又含着无边孤寂和无限辛酸滋味的爱情故事。 |
笑面人 | 雨果 | 长篇小说。法国雨果著。以克伦威尔起义被镇压后的英国社会为背景。主人公英伯伦原为克伦威尔的追随者克朗查理勋爵之子。按国王密令,自幼就被拐卖儿童的骗子带走,并遭毁容摧残,成为丑怪畸型的“笑面人”。不久被善良的老年流浪艺人乌尔斯收为义子,并与其收留的瞎眼姑娘杰娅相爱,以卖艺为生。后因偶然机会恢复了他的勋爵爵位。他借此机会,在议会发表揭露贵族的丑恶和预言革命将要到来的激昂演说,同时拒绝接受爵位,回到患难与共的伙伴中,在杰娅病重去世后,投海而死。小说赋予主人公以强烈的反抗意识,并将杰娅的纯洁善良与公爵夫人约瑟安娜的残暴凶狠形成鲜明对照,表现了作者申张正义、否定黑暗现实的浪漫主义激情。 |
乞力马扎罗的雪 | 海明威 | 美国作家欧内斯特·海明威的短篇小说,1936年出版。小说故事简单,主要描写作家哈里陪同情人海伦来到非洲乞力马扎罗山附近游猎,不慎把腿擦破了,开始没在意,后严重起来,但没能得到及时治疗,终于患了绝症坏疽病,死在荒寂的非洲旷野中。作品明显采用了意识流的表现手法,只集中写哈里死前最后一天与海伦的对活和种种联想、幻觉,在现实的谈话和多次的梦境幻觉的交织中,作品打破了时空的限制,展现了哈里几乎一生的经历。小说以死神夺去了他的肉体,但他弥留人间的最后幻觉却飞向了乞力马扎罗雪巅而告结束,显示了哈里重生的愿望和对美好理想的追求。整篇小说写的是哈里走向死亡的最后一天的生活,但由于海明威采用了“意识流”手法,打破了时空的界限,将哈里一生的经历和盘托出。 |
人间失格 | 太宰治 | 《人间失格》(又名《丧失为人的资格》)日本小说家太宰治创作的中篇小说,发表于1948年,是一部半自传体的小说。《人间失格》以“我”看到叶藏的三张照片后的感想开头,中间是叶藏的三篇手记,而三篇手记与照片对应,分别介绍了叶藏幼年、青年和壮年时代的经历,描述了叶藏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向丧失为人资格的道路的。 作品中太宰治巧妙地将自己的人生与思想,隐藏于主角叶藏的人生遭遇,藉由叶藏的独白,窥探太宰治的内心世界——“充满了可耻的一生”。在发表该作品的同年,太宰治自杀身亡。 |
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 | 陀思妥耶夫斯基 | 《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的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1861年。全书由四个部分和一个结尾组成。故事发生在19世纪50年代末的彼得堡,正值农奴制崩溃和资本主义兴起的时期。资产阶级冒险家和骗子瓦尔科夫斯基公爵同被他侮辱和损害的人们之间的冲突组成了小说的主要内容。该小说宣扬了驯服、顺从是医治病态社会的良方。 |
思想录 | 帕斯卡 | 17世纪法国哲学家帕斯卡(Blaise Pascal1623——1662)著。中译本全书名为《思想录——论宗教和其它主题思想》,这是作者生前尚未完成之作,主要部分写于1659年9月至12月,以格言、笔记的形式写成近千条。全稿由其亲友整理,波·罗雅尔(Port Royal)修道院删定出版于1670年。后来又经过许多学者的整理、注释,其中以布伦士维格(LeonBrunschvicg)本最为精审。将其归类整理分为十四篇。全书写于帕斯卡皈依宗教之后,反映出他对宗教和人生哲理的思考。认为理性就是人的尊严,人之所以高贵在于人有思想,人虽有认识真理的能力却没有认识到永恒的绝对不矛盾的真理,因而人应当信仰上帝,这将使人的认识更为深刻。在道德上主张以上帝的意志作为评判善恶的标准,人应当遵守爱上帝和爱人如己两条原则,人性有两方面,人应当束缚自己的欲望,信仰上帝将会使我们幸福。主张中庸、节制。在书中他还以大量篇幅探讨了宗教、教义等问题。这本书反映了17世纪科学与理性力量,正在从宗教中强大起来的社会状况,由于时代的局限和作者本人的思想方法使全书带有一种怀疑主义,不可知论的悲观色彩。但这本书仍然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与蒙田《散文集》和培根的《论说文集》并称为三大哲理散文。 |
内战记 | 恺撒 | 记述古罗马公民之间战争过程的历史著作。实际包括4本书,即《内战记》、《亚历山大里亚战记》、《阿非利加战记》、《西班牙战记》。第1本《内战记》为凯撒著,另3部战记篇幅较小,作者肯定是凯撒的部属,但姓名、身份不详。记述恺撒在与庞培谈判破裂后进军并占领罗马,迅即进兵西班牙和马萨利亚(今马赛)等地肃清庞培势力,转赴巴尔干半岛与庞培展开决战,初战失利,最后彻底打败庞培的经过。这段时间主要在公元前49—前48年间。恺撒虽似尽力表现“公正叙事”,但实际上把“内战”的责任加与对方,记事论人仍流露出党同伐异情绪。 |
红字 | 霍桑 | 美国霍桑(Nathaniel Hawthorne,1804~1864)著。这部长篇小说发表于1850年,以北美殖民时期生活为背景,描写了海丝特·白兰的恋爱悲剧,控诉了清教统治的殖民地区法律的残酷野蛮及宗教的灭绝人性,肯定了女主人公对幸福的追求,表现出一定的人道主义精神和民主主义思想。白兰的婚姻生活是不幸的,婚后她与牧师丁梅斯代尔相爱并有了私生女,她的行为严重触犯了清教教规,受到了当众配戴红字以示犯有通奸罪的严厉处罚。为了保护牧师,她拒不供出同犯,独自承担来自法律、宗教、舆论各方面的压迫,背着象征耻辱的红字艰难地生活着,最后她以忍耐、勤劳、善良的美德赢得了人们的尊敬,红字变成了德行的象征。白兰的丈夫罗格·齐灵窝斯是心狠、阴险的清教徒,为了报复,他假冒医生隐藏在牧师身边,不断对他和白兰进行心灵摧残,最终将牧师折磨至死。齐灵窝斯是清教徒殖民统治者的化身。在法律上他是受害者,在道义上他则是真正的罪犯。《红字》在人物心理描写上极具特色,是19世纪美国浪漫主义的杰作。 |
幸福之路 | 罗素 | 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Bertrand A.W.Russell,1872~1970)著。出版于1930年。作者以自己半个多世纪丰富而坎坷的经历,从分析不幸福的原因入手,论述赢得幸福的可能性和赢得幸福的各种途径。全书共分两篇。上篇:不幸福的根源,下篇:幸福的根源。罗素首先明确指出了造成人生不幸的两大原因,即社会制度和个人的不健康心理;分析了人的不健康病态心理的产生、形成和它的危害性,以及如何培养健康的心理个性,度过幸福一生等问题。作者既指出了传统的、宗教的伦理道德观给人带来的危害,也批判分析了资本主义自由竞争对人的心灵和人类文明的损害。罗素断言:这种以竞争为唯一目标的生活哲学必将走向灭亡。在下篇中,罗素进而指出,在现代社会中,幸福的获得仍然是可能的,而且是值得去追求的。他认为一个幸福的人必须对生活(最广义的)充满热情,对人和物持友善的态度;同时又必须具有某种信仰,从事某种活动或工作(不管它有多么单调,枯燥),尽可能地具有广泛的兴趣;还应该认识到人类的伟大和渺小;并恪守节制、和谐的原则。该书是罗素生活哲学和幸福观的集中体现。 |
白鲸 | 梅尔维尔 | 19世纪美国最重要的小说家赫尔曼·梅尔维尔1851年发表的海洋题材小说,是作者的代表作。描写亚哈船长为追逐并杀死白鲸,最终与白鲸同归于尽的故事。故事营造让人置身海上航行,随时遭遇各种危险甚至是死亡的氛围。融戏剧、冒险、哲理、研究于一体的鸿篇巨制。依托美国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工业发达、物质进步的时代背景,作者将艺术视角伸向艰辛险阻、财源丰厚的捕鲸业,以沉郁瑰奇的笔触讲述亚哈船长指挥下的“裴廓德号”捕鲸船远航追杀白鲸的海洋历险故事。在与现实生活的相互映照中,作者寓事于理,寄托深意,讲历史,谈宗教,赞自然,论哲学,闲聊中透射深刻哲理,平叙中揭示人生真谛,为航海、鲸鱼、捕鲸业的科学研究提供丰富材料,展现作家对人类文明和命运的独特反思。 |
阿格尼丝·格雷 | 安妮·勃朗特 | 《阿格尼丝·格雷》是安恩·勃朗特的代表作,有很强的自传性,全书以女主人公第一人称的叙述语气写成。这是英国维多利亚朝一部很有深度的优秀的现实主义小说,作者站在那个时代的进步立场上,揭示了社会的不平等和不合理,对于“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的社会现实,表现出强烈的不满和抗议。该书讲述一个自幼受人宠爱的娇弱英国少女格雷因家道中落被迫外出,担任富人家的家庭教师。她怀着美好的理想和满腔的热诚踏上社会,然而势利的主人和调皮的学生使她尝尽人间辛酸。格雷小姐并不因此而消极颓废,凭着坚定的信念和百折不回的毅力,终于赢得纯正的爱情,开拓了成功的事业。本书系英国文坛勃朗特三姐妹中小妹妹的代表作,文笔细腻,曲折动人,与《简爱》和《呼啸山庄》有异曲同工之妙。 |
沉思录 | 奥勒留 | 古罗马皇帝、新斯多亚派哲学家马可·奥勒留的主要伦理学著作。亦译为《自省录》。约写于公元170年。书凡十二篇。以格言形式陈述。马可·奥勒留在书中歌颂“自然”或“本性” ,认为这是道德的来源和理想。他说,“一切自神而来的都充满了神意,连从运气而来的都不是与本性分开的,或者说都不能不与神意所命的事物交织和牵连着。一切都由此流出。” 他这里所谓的 “本性” 就是人格化了的“神” ,就是“上帝” 。他认为“神” 或“上帝” 确实是存在的,它是“善和公正的美” ,它在“关心人类的事物” ,而“把一切办法都放在人的能力之中,使人不至于堕入真正的祸恶中” 。因此,他宣扬命运神定论,鼓吹服从神意,安于命运,而接受一切境遇,忍受不幸。认为,每个人的命运遭遇都是符合“自然”或“本性” 的,强求改变自己的命运和社会地位是无益的、违反神的意志的。他主张人要摒除一切情欲(意欲),抛弃烦恼,克己律身,“过合乎本性的生活” 。他指出,“不作不合群的事” ,我要“引导我自己趋向于那些和我同类的事物,並且我要转移我所有的能力到共同利益上去” 。认为如此而作,那“生活一定是幸福地向前流” 。但他所谓的趋向于“共同利益” ,不过是奴隶主国家“所指派的一切” 。他宣扬人生短促,要“静观自身” ,始终保特自己的“善良、谦和、真诚、明理、平和、豁达”之品格。要“友爱、仁慈” ,就是在离世之时,也不要对人“欠一分亲爱” 。他要求人们以自我沉思、内省达到道德上的完善。 |
先知 | 纪伯伦 | 《先知》是黎巴嫩现代著名诗人、散文作家、画家纪伯伦的哲理散文诗,被认为是他的顶峰之作。作品表达了他诲人从善、改良社会的道德和理想,塑造了一个对社会和人生有深刻见解,叫做亚墨斯达法的智者形象。他即将离开生活了12年的阿法利斯城,临行前,送别的人群中走出一个叫做爱尔美差的女子对他说:“上帝的先知,至高的探求者……在你离别之前,我们要请你对我们讲说真理。我们要把这真理传给我们的孩子,他们也传给他们的孩子,如此绵绵不绝。”于是智者就爱与美、生与死、理智与热情、宗教与善恶等问题的真谛向听众发表了寓意深刻的宣谕。《论爱》中说:“爱虽给你加冠,他也要把你钉在十字架上,他虽栽培你,他也刈剪你。”在《论谈话》中,智者说道:“思想是天空中的鸟,在语言的笼里,也许会展翼,却不会飞翔。……也有些人的心里隐存着真理,他们却不用言语诉说。在这些人的胸怀中,心灵是居住在有韵调的寂静里。”作品除去这些对人生、处世的见解,还有许多对统治者和束缚人精神的宗教的揭露和充满哲理的讽刺,当权者“喜欢立法,却也更喜欢犯法”;宗教的欺骗性在于“假如你要认识上帝,就不要做一个解谜的人”。这部发表于1923年蕴藉深沉、充满哲理的作品,具有阿拉伯文学特色和东方色彩,加之作家自绘充满浪漫情调的插图,使《先知》堪称“纪伯伦风格”的典型。他还创作有小说《折断的翅膀》、散文诗《沙与沫》等作品。他是阿拉伯近代文学史上第一个使用散文诗体的作家,并创建、领导了阿拉伯著名的海外文学团体“笔会”,为发展阿拉伯新文学做出重大贡献。 |
魔山 | 托马斯·曼 | 德国作家托马斯·曼的长篇小说。情节发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瑞士某高山结核疗养院里。主人公汉斯·卡斯特罗普是个商人之子,大学毕业后来到疗养院看望生病的表兄。他本来只打算在这里逗留3个星期,可是他发现自己也患有肺病,便在这里一住7年,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这所疗养院被人称作“魔山”,实际上是本世纪初期资产阶级精神世界的缩影。在这里疗养的有德国人、意大利人、荷兰人、俄国人以及欧洲其他各国的人。他们没有工作,没有职业,没有家庭,没有孩子,不参与政治经济生活,只是靠着股息和年金,饱食终日,无所事事。宁静的疗养生活给一切衰败、病态的东西蒙上一层迷人的面纱,诱人远离现实,对人生进行各种空洞的议论。汉斯在这个病态的世界里昏睡了7年,最后被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炮声给震醒,企图把帝国主义战争当作摆脱这种精神状态的出路。但是这也只能把他推向毁灭的深渊,在小说结尾,汉斯穿着军大衣,消失在手榴弹的阵雨中。小说出版于20年代,是对那些逃避现实的人发出的警告,让他们小心,不要使自己与煽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反动势力联系在一起。 |
惊婚记 | 司各特 | 《惊婚记》是司各特的代表作品之一。这部小说出版于一八二三年,不但受到英国读者的喜爱,还在欧洲掀起了一股司各特热,尤其在法国引起的反响之热烈超过了司各特以前的所有作品。这部小说把我们带到了充满浪漫情趣的中世纪时期的法国,它以十五世纪法国国王路易十一反对封建割据势力的斗争为历史背景。小说主人公是一个初到法国宫廷充任国王贴身卫士的苏格兰青年昆丁?达威特。喜爱冒险的青年读者一定会被昆丁在法国遇到的种种惊险的遭遇吸引住。故事的主要情节是:昆丁爱上了一位为逃婚到法王宫廷避难的贵族少女,国王和少女的保护人勃艮第公爵为夺取对少女财产的控制权进行了种种明争暗斗;昆丁也卷进了这场斗争,但他终于靠自己的勇气和智慧避开了国王设下的一道道陷附,救出了少女,并且获得了她的爱情。 |
第六病室 | 契诃夫 | 《第六病室》是俄国作家契诃夫创作的中篇小说。这部小说没有众多的人物。没有复杂紧张的情节。以一间病室为主要场景,以一对知识分子为主人公,以他们的争论作为主要情节,却揭示了深刻的主题思想。知识分子伊凡·德米特利奇·格罗莫夫受尽生活的煎熬,对黑暗残酷的现实有着清醒的认识。一次他因为看到一队被押解而过的犯人而深受刺激,一下子明白过来: 自己原来就生活在沙皇俄国这个大监狱里,而且永远无可逃遁。于是他再也不能安然地生活下去了,他每时每刻都感到被压抑得透不过气来,于是被关进了治疗“疯子”的第六病室。医生安德烈·叶菲梅奇·拉京刚来医院时,想在周围建立一种合理健全的生活秩序。但是他深深感到在黑暗的现实里自己是多么软弱无力。于是他干脆采取了逃避生活的途径,躲在家里喝酒,看书,并形成了一种对现实妥协的自欺欺人的哲学。然而残酷的现实,使拉京内心越来越苦闷和矛盾。在和格罗莫夫的争论中他不由自主地被对方的激烈言辞和愤怒的抗议所吸引,渐渐觉悟和清醒过来。但是他很快也被当作疯子关了起来,最终被迫害致死。格罗莫夫和其他人仍然被禁锢着,受着折磨,专制仍在延续。 |
高龙芭 | 梅里美 | 《高龙芭》是著名法国作家梅里美最杰出的小说之一,是《梅里美中短篇小说全集》除《马铁奥大义灭亲》外另一篇描写科西嘉人性格的作品。《高龙芭》展示了在十九世纪文学中一个不多见的女性形象,她感情炽裂、豪爽正直,蔑视上层社会的“体统”,无视统治阶级的法纪:她有胆有识,敢作敢为,在生活中出色地导演了一出惊心动魄的戏剧,她不仅远远高出于村长这一类封建遗孽之上,使一些深受资产阶级文明熏陶的人物相形之下黯然失色。这个姿容秀丽而又尚水完全开化物山地少女,鲜明地体现了作者的美学理想,作品以有浓烈血腥味的复仇故事为主线,穿插经缠绵缱绻的爱情描写,情节曲折有致,布局周密紧凑,在精炼的篇幅中,塑造了五六个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有使人不忍释卷的魅力,充分显示了梅里美精湛的艺术技巧。 |
当代英雄 | 莱蒙托夫 | 19世纪俄国著名诗人、作家莱蒙托夫1840年出版的《当代英雄》为其代表代。书名的含义作者在第二版序言中指明:所谓“当代英雄”是由我们这整整一代人身上充分发展了的缺点构成的。小说由《贝拉》、《马克西姆·马克西米奇》、《塔曼》、《玛丽公主》、《宿命论者》5个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的中篇小说组成,从不同角度刻画了主人公皮却林充满矛盾的典型形象。聪明、勇敢的贵族青年军官皮却林厌倦了上流社会的生活,渴望参加斗争,但又缺乏明确的人生目标,只好在无谓的猎奇和冒险中寻求刺激,填补内心的空虚。他远走高加索,爱上了酋长女儿贝拉,但不久就开始厌倦和冷淡了。他不爱玛丽,却对葛鲁式尼茨基与玛丽的亲近产生了难以克制的嫉妒,他施展伎俩,令玛丽为其魂不守舍,并冷落了葛鲁式尼茨基。葛鲁式尼茨基对此怀恨在心。意外地,皮却林与他曾爱过的维拉相遇,他们旧情复燃。但他们的幽会被葛鲁式尼茨基跟踪并张扬了出去。皮却林要求与其决斗。结果葛鲁式尼茨基被打死。维拉也随知道一点内情的丈夫离开了。最后,皮却林告别了痛苦不堪的玛丽去了波斯,并死在了归途上。皮却林是继普希笔下的奥涅金以后,俄国文学中第二个“多余的人”的形象,作品对其玩世不恭和无作为持批判态度,同时更着重地谴责了造就皮却林一类人的腐败社会。《当代英雄》被认为是俄国文学中第一部出色的心理小说。作为诗人,莱蒙托夫在普希金和涅克拉茨夫之间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
带小狗的女人 | 契诃夫 | 《带小狗的女人》是俄国小说家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创作的短篇小说,发表于1899年12月。小说以十分朴素感人的语言和形象,描绘了一对恋人——古罗夫和安娜,邂逅和相爱的情感历程。讲述的是两个普通人,在疗养地度假时因为寂寞无聊而发生婚外情。这种关系打破了他们原本平静的、有条不紊的生活。他们双方都不敢面对自己的感情,因为不愿破坏固有的生活方式。但是这段恋情并没有在两人分别离开疗养地后结束,而是逐渐地转化成一种真正的情感。 |
白痴 | 陀思妥耶夫斯基 | 1868年问世的长篇小说《白痴》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重要作品。主人公娜司泰谢出身贵族,不幸家道中落、父母双亡而沦为孤女。地主托慈斯收养了她,让她接受各种教育,并经常与这位十分出落的少女在“快乐村”别墅小住。数年后,托慈斯欲将她嫁给笳纳,并愿出75000卢布作为补偿。笳纳追求娜司泰谢完全是为了金钱,娜司泰谢采纳了正直、善良的梅思金公爵的建议,拒绝了笳纳的求婚。为了不连累公爵,她将富商之子罗果静准备娶她而带来的10万卢布投入火中,并说,如笳纳用手从火中取出,巨款就归其所有。而后她与罗果静乘车而去。此后,二人逃至莫斯科。在将要举行婚礼时,她又跑到公爵那里。公爵应允了叶潘钦将军要他不与娜司泰谢结婚的请求,而向叶潘钦之女阿格拉耶求婚。但当娜司泰谢要公爵在她与阿格拉耶之间做出抉择时,公爵却选择了娜司泰谢。就在娜司泰谢与公爵去教堂举行婚仪途中,她发现了罗果静。她疯狂地抓住罗果静,求他带她离开。翌日,公爵找到罗果静,打听新娘下落,在罗果静书房的床上,发现了被罗果静杀死的娜司泰谢。他俩躺到死去的娜司泰谢身旁。小说女主人公娜司泰谢的悲惨结局,是对“金钱万能”的控诉,也表明了作者塑造的完美、理想的男主人公梅思金企图用信仰和爱拯救世界幻想的破灭。这部作品中表现出的象征色彩、非理性和神秘性、近乎迷狂的精神状态,被后来的颓废派和象征主义所推崇。作家还创作有《被欺凌与被侮辱的》、《罪与罚》、《群魔》、《卡拉马佐夫兄弟》等。陀思妥耶夫斯基由于在许多作品中非理性和对病态心理的描写等创作特点,而被现代派作家奉为鼻祖。高尔基在谴责他的宿命论等消极倾向的同时说道:“就表现力而言,他的才能可能只有莎士比亚堪与媲美。” |
卡拉马佐夫兄弟 | 陀思妥耶夫斯基 | 《卡拉马佐夫兄弟》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的长篇小说,通常也被认为是作者文学生涯的巅峰之作。《卡拉马佐夫兄弟》最初在《俄罗斯信使》杂志上连载了将近两年(自1879年第1期至1880年第11期),并于1881年出版了第一个单行本。描写旧俄时期外省地主卡拉马佐夫一家,因金钱和情欲引起冲突而酿成仇杀的悲剧。老卡拉马佐夫与长子德米特里争夺美貌的格鲁申卡。一天夜里,德米特里疑心父亲与格鲁申卡幽会,翻墙潜至父亲的房前,逃跑时被管家拦住,他用铜杵把管家击倒在地。这时,私生子斯米尔佳科夫趁机杀死老卡拉马佐夫。德米特里涉嫌入狱。德米特里原已同卡捷琳娜订婚,后又爱上了格鲁申卡;可是弟弟伊凡却迷恋卡捷琳娜。而伊凡玩世不恭,斯米尔佳科夫杀死老卡拉马佐夫,正是信奉伊凡哲学的结果。后来,法庭错判德米特里服苦役;伊凡内咎自责,神经错乱;斯米尔佳科夫也因精神崩溃而自杀;只有三子阿辽沙离家出走,用基督的博爱去拯救世上“迷途”的灵魂。 |
罗亭 | 屠格涅夫 | 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的长篇小说。主人公罗亭是19世纪三四十年代俄国先进贵族知识分子的典型。他在大学学习时参加过波科尔斯基(影射着斯坦开维奇)小组,迷恋于黑格尔的哲学,企图从理论上探索人生的目的,强调应该为崇高的理想献身。罗亭不仅学识渊博,而且善于辞令。他在侃侃而谈的时候,给保守主义者以沉重的打击,给渴望知识的青年打开一个广阔的天地。在他那热情的慷慨激昂的话语的影响下,贵族少女娜达丽娅开始了对人生幸福的追求,平民知识分子巴西斯托夫热烈地去探索人生重大问题。但罗亭虽然具有唤醒人们的能力,却没有领导他们前进的本领。他是个启蒙者,但不是个改革者和实践者;是个言语的巨人,却是个行动的矮子。虽然有巨人的智慧和富于煽动力的辩才,但无坚强的意志,缺乏克服困难的坚毅性格和扫除障碍的恒心和勇气,因而辜负了女主人公娜达丽娅的期望。屠格涅夫在娜达丽娅身上表现出“一种几乎是无意识的,然而是不可克制的对新生活和新人的要求”(杜勃罗留波夫语)。罗亭在对娜达丽娅的爱情上表现出了怯懦,这说明他满足不了新生活的要求,不配做一个新人,而是一个“多余的人”。他那软弱的性格也使他在整个一生中都一事无成,始终是个败北者,他后来在农业改革、通航计划、教育事业中都遭到惨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