臟腑論
古之聖人,若見垣,若內照,神靈莫測,不爽絲毫,豈真有異人之目,可以洞徹皮毛,映見臟腑哉!亦惟是望外以知內耳。黃帝藏象諸篇,揭臟腑以開來,無殊對鑑,而學者未別未彰,往往託言,微於脈理,而昧顯察於當機,尚得謂之識者乎。《經》曰:皮有分部,脈有經紀,筋有結絡,骨有度量。別其分部,左右上下,陰陽所在,表裡虛實,可得可見。又曰:治之要極,無失色脈,用之不忒,治之大則,彼望齊侯之色者,望此而已矣。後世遂豔傳其奇,以為絕世,抑熟知顯而可徵,有如是乎?苟未辨臟腑之故而第曰指下能得之,則心色合脈之說,其謂之何?故云:不誦十二經絡,開口動手便錯,良有以也。圖說數則,搜掇成篇,王啟玄所謂「將升岱嶽,非徑奚為?欲詣扶桑,無舟莫適」。此蓋師其意云。
"臟腑正面圖"
"臟腑背面圖"
手少陰心經(丁火)
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心者,生之本,神之變也。為陽中之太陽,通於夏氣。主明,則下安,以此養生則壽;主不明,則十二官危,使道閉塞而不通,形乃大傷,以此養生則殃。心以膻中為腑,此小腸為表裡。其母肝木,其子脾土,其克肺金,其賊腎水,其象火,其藏神,其旺夏,其絕冬,其色赤,其位南,其卦離,其惡熱,其性禮,其音徵,其數七,其味苦,其臭焦,其華面,其候舌,其充血,其液汗,其聲哭,其氣呼,其不足則憂,其有餘則笑不休,其平脈洪,其賊脈沉,其死壬癸日,其畜羊,其谷黍,上為熒或星。其見症也,消渴,兩腎內痛,後廉腰背痛,浸淫,善笑,善驚,善忘,上咳吐,下氣泄,眩僕身熱,腹痛而悲。手少陰氣絕,則脈不通,脈不通,則血不流,血不流,則色澤去,故面黑如黧,此血先死。心絕一日死,心至懸絕九日死。赤欲如帛裹朱,不欲如赭,赤如雞冠者生,赤如衃血者死。
憂愁思慮則傷心,實則夢憂驚恐怖,虛則夢煙火焰明。喜傷心,恐勝喜,熱傷氣,寒勝熱,苦傷氣,酸勝苦。苦走血,血病母多食苦。多食鹹,則脈凝泣而變色。心欲軟,急食鹹以軟之,以咸補之,以甘瀉之。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犬肉、麻仁、李、韭皆酸。手少陰心之脈,起於心中,出屬心系,下膈絡小腸。其支者從心系挾□系目。其直者復從心系,卻上肺,出腋下,下循臑內後廉,行太陰心主之後,下肘內廉,循臂內後廉,抵掌後兌骨之端,入掌內後廉,循小指之內出其端。多血少氣,午時氣血注此。
東垣報使引經 獨活 細辛
心臟之圖
心形如未敷蓮花,重十二兩,中有七孔三毛盛精汁,三合附脊第五椎。(爾雅曰:心纖也,靈纖細微,無物不貫。卮言曰:深也,深居高拱相火,代之行事也)(見圖59)
"心臟之圖"
心虛
忌升散、苦寒、辛燥、破氣。
升麻 柴胡 細辛 川芎 防風(以上升散) 山梔 黃連 黃芩 香茗(以上苦寒) 乾薑 吳萸 生薑 薑黃 半夏 南星(以上辛燥) 青皮 枳實 枳殼 厚朴 檳榔 牽牛(以上破氣)
宜補血、酸斂,佐以鹹寒。
生地黃 龍眼肉 五味子 上人參 白茯苓 金石斛 酸棗仁 石菖蒲 柏子仁 丹參 白茯神 遠志肉 大甘草 丹砂 炒鹽
心實(即實火實熱,讝語、舌破、煩燥、自哭、發狂)
忌補斂、升、熱、溫燥。
人參 黃耆 人胞 鹿茸 肉桂 五味(以上補斂) 升麻 柴胡(以上升) 天雄 附子 蘆巴 桂枝 麻黃 仙茅 硫黃 胡椒 乾薑 吳萸 川椒 燒酒 大蒜(以上熱) 半夏 南星 白朮 蒼朮 防風 藁本 細辛 蓽撥 草豆蔻 肉豆蔻 白豆蔻(以上溫燥)
宜降火清熱,苦寒以折之,辛寒以散之,甘寒以緩之,鹹寒以潤之。
川黃連 真犀角 白石膏 真丹砂 牡丹皮 澄滑石 生甘草 麥門冬 淡竹葉 童便
便結燥加芒硝、大黃。發狂亦如之。
手太陰肺經(辛金)
肺者,相傳之官,泊節出焉。肺者,氣之本,魄之處也。為陽中之太陽,通於秋氣。肺配胸中,與大腸為表裡。其母脾土,其子腎水,其克肝木,其賊心火,其象金,其藏魄,其旺秋,其絕夏,其色白,其位西,其卦乾,其惡寒,其性義,其音商,其數九,其味辛,其臭腥,其華毛,其候鼻,其充皮,其液涕,其聲哭,其氣咽,其不足則太息,其有餘則喘嗽,其平脈浮短,其賊脈洪,其死丙丁日,其畜馬,其谷稻,上為太白星。其見症也,善嚏,悲愁,欲哭,灑浙寒熱,缺盆中痛,腹痛,肩背痛,臍右少腹脹痛,小便數,溏泄,皮膚痛,及麻木喘少氣,頰上氣見。手太陰氣絕,則皮毛焦,皮毛焦,則津液去,津液去,則皮節傷,皮節傷,則皮枯毛折,毛折者,則毛先死。肺絕三日死,肺至懸絕,十二日死。白欲如白壁之澤不欲如堊。白如承膏者生,白如枯骨者死。形寒飲冷則傷肺,實則夢兵戈競擾,虛則夢田野平原。憂傷肺,喜勝憂,熱傷皮毛。寒勝熱,辛傷皮毛。苦勝辛,辛走氣,氣病母多食辛。多食苦,則皮膚槁而毛拔。肺欲收,急食酸以服之。以酸補之,以辛瀉之,肺苦氣上逆,急食苦以泄之。小麥、羊肉、杏、薤皆苦。手太脈,肺之脈,起於中焦,下絡大腸,遠循胃口。上膈屬肺,從肺系橫出腋下,循臑內行少陰心主之前。循臂內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魚際,循魚際出大指端。其支者從腕後,直出次指內廉,出其端。多氣少血,寅時氣血注此。
東垣報使引經 白芷 升麻 蔥白
肺臟之圖(見圖60)
"肺臟之圖"
肺重三斤三兩,六葉兩耳,凡八葉附脊第三椎。
卮言曰:肺者,茷也。茷然居乎上,為五臟之華蓋。《醫旨緒餘》曰:肺者,勃也。言其氣勃鬱也)。
肺虛
忌補氣、升散、辛燥、溫熱。
人參 黃耆(以上補氣) 麻黃 紫蘇 前胡 柴胡 升麻(以上升散) 半夏 南星 白朮 蒼朮(以上辛燥) 官桂 附子 天雄 胡椒 蒜 姜(以上溫熱)
宜清熱、降氣、酸斂、潤燥。
天門冬 麥門冬 川貝母 新百合 川百部 桑白皮 家蘇子 枇杷葉 五味子 肥杏仁 五倍子 蜜 梨 柿
肺虛無熱有寒者,宜服乾薑 五味子 胡桃肉 好人參 陳麻黃 肥杏仁 白前胡 廣陳皮 大半夏 紫菀 肉桂心 鍾乳粉 生薑
肺實
忌斂澀、補氣、升、燥、熱、酸、咸。
五味 烏梅 訶子 粟殼 白果(以上斂澀) 人參 白朮 蒼朮 黃耆(以上補氣) 升麻 柴胡(以上升) 半夏 南星 烏藥 香附 防風 豬苓 澤瀉(以上燥) 官桂 附子 天雄 乾薑 吳萸(以上熱) 醋鹽(二味酸鹹)
宜降氣,潤、甘寒、苦寒(佐以辛散)。
柴蘇子 枇杷葉 桑白皮 栝蔞根 肥杏仁 香前胡 白前胡 鮮知母 車前子 白石膏 枯黃芩 川貝母 天門冬 桑黃
足厥陰肝經(乙木)
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肝者,罷極之本,魂之居也。為陽中之少陽,通於春氣。肝以膽為腑,其母腎水,其子心火,其克脾土,其賊肺金,其象木,其藏魂,其旺春,其絕秋,其色青,其位東,其卦巽,其惡風,其性仁,其音角,其數八,其味酸,其臭膻,其華瓜,其候目,其充筋,其液泣,其聲呼,其氣噓,其不足則悲,其有餘則怒,其平脈弦,其賊脈澀,其死庚辛日,其畜雞,其穀麥,上為歲星。其見症也,頭痛,脫色,善潔耳無聞,頰腫,肝逆,面青,目赤,腫痛,兩脅下痛,引小腹胸痛脅腫,婦人小腹腫,腰痛不可俯仰,四肢滿悶挺長,熱嘔逆,睪疝暴癢,足逆寒胻,善瘛,遺溺,淋溲,便難,痕狐疝癩,冒眩轉筋,陰縮筋攣,善恐,胸中喘,罵詈,血在脅下喘。足厥陰氣絕,則筋縮,引卯與舌卷。筋者,聚於陰器,而絡於舌本,故脈不榮,即筋縮急,筋縮急,即引卯與舌,故舌卷卯縮,此筋先死。肝絕,八日死。肝至懸絕,十八日死。青欲如蒼壁之澤,不欲如藍。青如翠羽者生,青如草茲者死。恚怒氣逆,上而不下,則傷肝。實則夢山林大樹,虛則夢細草苔蘚。怒傷肝,悲勝怒,風傷筋,燥勝風,酸傷筋,辛勝酸。酸走筋,筋病母多食酸。多食辛,則筋攣急而爪枯。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以辛補之,以酸瀉之。肝苦,急食甘以緩之。粳米、牛肉、棗、梨皆甘。足厥陰肝之脈,起於大指聚毛之上,循足跗上廉去內踝一寸,上踝三寸,交出太陰之後,上膕內廉,循股入陰中,環陰器,抵少腹挾胃,屬肝絡膽,上貫膈,布脅肋,循喉嚨之後,上入頑顙,連目繫上出額與督脈,會於巔。其支者,從目系下頰裡環唇內,其支者,復從肝則貫鬲,上注肺。
多血少氣,丑時氣血注此。
東垣報使引經 柴胡(本經) 青皮(行下) 川芎(行上)
肝臟這圖(見圖61)
"肝臟之圖"
肝重四斤四兩,左三葉,右四葉,凡七葉附脊第九椎。
卮言曰:肝者干也,屬木,象木枝幹也。
肝虛
忌收斂、破氣、升散、苦寒、下。
烏梅 五味 芍藥 醋 黃耆 白朮 蒼朮(以上收斂) 青皮 枳實 枳殼 厚朴 檳榔 牽牛 蓬莪荗(以上破氣) 升麻 柴胡(以上升散) 黃芩 黃連 黃柏 山梔 膽草(以上苦寒) 大黃 芒硝(以上下)
宜辛散、甘緩。
大當歸 淮地黃 甘菊花 大甘草 胡麻仁 穀精草 決明子 白蒺藜 羊、牛、兔肝
因鬱而虛者宜。
北細辛 南木香 決明子 縮砂蜜 沉木香 大川芎 廣陳皮 香附米 生薑 牛、羊、兔肝
肝實
忌補氣、升、酸斂、辛熱、辛溫、燥。
黃耆 鹿茸 人胞 人參 白朮 蒼朮(以上補氣) 升麻 防風(以上升) 五味 烏梅 醋(以上酸斂) 麻黃 硫黃 藁本 官桂 附子 天雄 燒酒 蒜 胡椒(以上辛熱) 乾薑 生薑 當歸 細辛 桂枝(以上辛溫) 半夏 南星 天麻(以上辛燥)
宜清熱、降氣、苦寒、辛寒、甘寒、酸寒。
廣橘皮 花青皮 川黃連 龍膽草 北柴胡 白芍藥 枯黃芩 紫蘇子 生甘草 真青黛 甘菊花 胡黃連 車前草 生地黃 羚羊角
足太陰脾經(乙土)
脾者,倉凜之官,五味出焉。脾者,倉廩之本,營之居也。此至陰之類,通於土氣。脾以胃為腑,其母心火,其子肺金,其克腎水,其賊肝木,其象土,其藏意,其旺長夏,及四季之末,其絕春,其色黃,其位中央,其卦坤,其惡濕,其性信,其音宮,其數五,其味甘,其臭香,其華在唇四白,其候口,其充肉,其液涎,其聲歌,其氣呵,其不足利少氣,其有餘脹演,其平脈緩,其賊脈弦,其死甲乙日,其畜牛,其谷稷,上為鎮星。其見症也,五泄注下五色,大小便不通,面黃,舌本強痛,口甘,食即吐,食不下咽。怠惰,嗜臥,搶心,善飢,善詠,不嗜食,不化食。尻陰膝臑胻足背痛,煩悶心下急痛,有動痛按之若牢,當臍痛,心下痞,腹脹腸鳴,飧泄不化,足不收行,善瘛,腳下痛,九竅不通,溏泄水下,後出餘氣則快。飲食中滿,食減善噫,形醉,皮膚潤而短氣肉痛,身體不能動搖,足胻腫若水。足太陰氣絕,則脈不榮其口唇,口唇者,肌肉之本也。脈不榮,則肌肉不滑澤,肌肉不潤澤,則肉滿,肉滿則唇反,唇反則肉先死。脾絕十二日死。脾至懸絕四日死。黃欲如羅裹雄黃,不欲如黃土。黃如蟹腹者生,黃如枳實者死。飲食勞倦則傷脾,實則夢歡歌快樂,虛則夢飲食相爭。思傷脾,怒勝思,濕傷肉,風勝濕,甘傷肉,酸勝甘。甘走肉,肉病母多食甘。多食酸則肉胝䐢而唇揭。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以甘補之,以苦瀉之。脾苦濕,急食鹹以燥之。大豆、豕肉、慄、藿皆咸。足太陰脾之脈,起於大指之端,循指內側白肉際,過竅骨後,上內踝前廉上腨內,循胻骨後交。出厥陰之前,上循膝股內前廉入腹,屬脾絡。胃上膈挾咽連舌,本散舌下,其支別者,復從胃別上膈注心中。少血多氣,巳時氣血注此。
東垣報使引經 白芍 升麻
脾臟之圖(見圖62)
"脾臟之圖"
脾重二斤二兩,扁廣三寸,長五寸,有散膏半斤。(中梓曰:脾胃屬土,故俱從田字。田者土也,胃居正中,故田字居正中,脾屬於右,故田字亦偏右)
脾虛
忌下、降泄、大忌破氣、苦寒,復忌燥。
大黃 山梔 知母 巴豆 牽牛 薑黃 芒硝 礞石 商陸 烏桕根皮(以上下) 天冬 花粉 石膏 滑石 葶藶 瞿麥 生地(以上降泄) 青皮 枳實 枳殼 厚朴 檳榔 三稜 蓬荗(以上破氣) 黃芩 黃連 黃蘖 槐花(以上苦寒) 半夏 南星 豬苓 澤瀉 木通(以上燥)
宜甘溫、甘辛。
好人參 大棗肉 酸棗仁 白芍藥 山薯蕷 炙甘草 蓮子肉 白茯苓 白扁豆 芡實肉
佐以縮砂仁、橘紅、白豆蔻。
脾實(即濕熱邪)
忌濕潤、收澀、滯膩、熱、咸、甘。
當歸 蓯蓉 天冬 面糟 酒(以上濕潤) 烏梅 五味 白果 肉蔻 粟殼 亞芙蓉 訶子(以上收澀) 豬脂羊肉(以上滯膩) 天雄 附子 乾薑 肉桂 吳萸 蓽撥 胡巴(以上熱) 鹿茸 食鹽(以上咸) 人參 黃耆 甘草 飴糖 蜂蜜 大棗(以上甘)
宜除濕清熱、利便、辛散、風燥、苦寒。
川黃連 製蒼朮 山梔仁 結豬苓 新澤瀉 白滑石 車前子 赤茯苓 舊枳實 白豆蔻 防風肉 乾葛粉 玄明粉 豆豉
足太陰腎經(癸水)
腎者,作強之官,伎巧出焉。腎者,主蟄,封藏之本,精之處也。為陰中之少陰,通於冬氣。腎以膀胱為腑,其母肺金,其子肝木,其克心火,其賊脾土,其象水,其藏志,其旺冬,其絕長夏及四季之末,其色黑,其位北,其卦坎,其惡燥,其性智,其音羽,其數六,其味鹹,其臭腐,其華在發,其候耳,其充骨,其液津,其聲呷,其氣吹,其不足則厥,其有餘則腸泄,其平脈沉,其賊脈緩,其死戊已日,其畜彘,其谷豆,上為辰星。其見症也,面如漆,眇中清,面黑如炭,口渴,咳嗽多血,胸中滿,大小腹痛,大便難,臍左脅下背肩髀間痛。飢不欲食,心懸如飢,腹大脛腫,咳嗽,脊臀股後痛。臍下氣逆,小腹急痛泄,足痿厥,下腫,足胻寒而逆。腸癖陰下濕,四指黑,手指青厥,足下熱,嗜臥,坐而欲起,凍瘡,下痢,善思,善恐,四肢不收,四肢不舉。
足少陰氣絕,則骨枯。少陰者,冬脈也。伏行而溫於骨髓,故骨髓不溫,即肉不著骨,骨肉不相親,即肉濡而卻,肉濡而卻,故齒老而枯,發無潤澤者,骨先死。腎絕四日死。腎至懸絕七日死。黑欲如重黑漆,不欲如炭色。黑如烏羽者生,黑如炱者死。入坐濕地,強力入水,則傷腎。實則夢腰脊解軟,虛則夢涉水恐懼。恐傷腎,思勝恐,寒傷血,燥勝寒,咸傷血,甘勝咸。咸走骨,骨病母多食鹹。多食甘,則骨疼痛而齒落。腎欲堅,急食苦堅之,以苦補之,以咸瀉之。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黃黍、雞、肉、桃、蔥皆辛。足少陰腎之脈,起於足小指之下,斜趨足心,出然谷之下,循內踝之後別入跟中,上腨內,出膕內廉,上股內後廉貫脊,屬腎絡膀胱。其直者,從腎上貫肝膈,入肺中,循喉嚨挾舌本。其支者,從肺出絡心注胸中。多血少氣,酉時氣血注此。
東垣報使 獨活 肉桂
腎臟之圖(見圖63)
"腎臟之圖"
父母媾精,未有形象,先結河車,中間透起一莖如蓮蕊,初生乃臍帶也。蕊中一點,實生身立命之原,即命門也。自此天一生水,先結兩腎,夫命處於中,兩腎左右開闔,正如門中棖□,故□靜而闔涵養乎。一陰之真水動而開鼓舞乎。龍雷之相,少水為常,而火為變,可謂深得其旨。
《甲乙經》曰:腎者引也,能引氣通於骨髓。卮言曰:腎者神也,妙萬物而為言也。腎有兩枚,形如豇豆,重一斤一兩,附脊十四椎,當胃下兩傍前後分臍平直。
腎虛(即腎水真陰不足)
忌升、破氣、辛燥、利水、溫熱,補命門火。
升麻 柴胡(以上升) 青皮 枳殼 枳實 厚朴 檳榔 牽牛(以上破氣) 半夏 南星 二術 豬苓 澤瀉 瞿麥 滑石(以上辛燥利水) 生薑 乾薑 吳萸 附子 天雄 硫黃 官桂(以上溫熱) 仙茅 巴戟 葫芭 人參 故芷 鹿茸 人胞(以上補命門相火)
宜滋陰、潤、生精補血、除熱、甘寒、酸寒、苦寒、鹹寒。
熟地黃 胡桃肉 炒黃柏 牡丹皮 枸杞子 五味子 人乳汁 肉蓯蓉 清河參(有肺熱者忌之) 地骨皮 炒知母 金石斛 牛膝肉 嫩鹿茸 山茱萸 柏子仁 車前子 青蒿子 麥門冬 淮山藥 白膠香 虎頭骨 菟絲子 真丹參 五加皮 川續斷 厚杜仲 川萆薢 補骨脂 沉香水 沙苑蒺藜 芡實肉 牡蠣粉 桑螵蛸 敗龜板 海狗腎 狗脊 真瑣陽
腎無實故無瀉法。
命門虛(即元陽真火不足)
忌泄下、辛寒苦寒、淡滲、發散、燥、破氣,補腎水苦寒。
大黃 巴豆 芒硝(以上泄下) 石膏 山梔(以上辛寒苦寒) 豬苓 澤瀉 瞿麥 木通(以上淡滲) 麻黃 紫蘇 柴胡 前胡 防風 荊芥(以上發散) 二術 南星 半夏(以上燥) 青皮 枳殼 枳實 厚朴 檳榔 牽牛(以上破氣) 黃柏 知母 生地 天冬(以上補腎水苦寒藥)
宜益真陽之氣,甘溫、鹹溫,佐以甘熱酸斂。
嫩鹿茸 白膠香 山茱萸 女紅鉛 肉蓯蓉 兔絲子 枸杞子 覆盆子 清河參 五味子 巴戟天 大附子 真仙茅 陽起石 海狗腎 蛇床子
手厥陰心包絡經(丙火)
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其見症也,哭不休,毛心熱,心中大熱,面黃目赤,心中動。手厥陰心胞絡之脈,起於胸中,出屬心胞下膈歷絡二焦。其支者循胸出脅,下腋三寸,上抵腋下,下循臑內,行太陰少陰之間,入肘中下臂,行兩筋之間,人掌中,循中指出其端。其支別者,從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多血少氣,戌時氣血注此。
東垣報使引經 柴胡(行上) 川芎(行上) 青皮(行下)
心胞絡無圖
(胞絡者,胞絡其心也,即膻中也,為心之腑。心胞絡獨無圖者,以其在心下橫膜之上,豎膜之下,與橫膜相黏,而黃脂裹者,心也。其脂膜之外,有細筋膜如系,與心肺相連者,心胞絡也。觀其命名,即可思義,乃叔和配諸尺中,因其為臣使之官,應心主,而為相火故誤耳。參玩《內經》,昭然可辨。其補則宜地黃;瀉則宜枳殼、烏藥;溫則宜肉桂;涼則宜梔子之類)。
手陽明大腸經(庚金)
大腸者,傳道之官,變化出焉。其見症也,大指次指難用,耳聾煇之焞之,耳嗚嘈嘈,耳後肩臑肘臂外皆痛,氣滿,皮膚堅而不痛。手陽明大腸之脈,起於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兩骨之間,上人兩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循臑外前廉,上肩,出髑骨之前廉,上出柱骨之會於大椎下,入缺盆,絡肺下膈,屬大腸。其支別者,從缺盆上頸,貫頰,入下齒縫中,還從俠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俠鼻孔。氣血俱多,卯時氣血注此。
東垣報使使引經 葛根 白芷 升麻(行上) 石膏(行下)
大腸腑之圖(見圖64)
"大腸腑之圖"
大腸重二斤十二兩,長二丈一尺,廣四寸,徑一寸,當臍右回疊,積十六曲,盛谷一斗,水七升半。
卮言曰:腸者暢也,貴通暢也。大腸上口,小腸下口,大腸下接直腸,下為肛門穀道。
大腸虛
忌破氣、下、燥、熱。
青皮 枳殼 枳實 檳榔 厚朴 薑黃(以上破氣) 大黃 烏臼樹根皮 玄明粉 芒硝 礞石 巴豆 牽牛(以上下) 半夏 南星 二術 防風 豬苓 澤瀉 羌活 獨活 防己(以上燥) 附子 乾薑 肉桂 吳萸(以上熱)
宜補氣、潤燥、甘溫、澀斂。
清河參 軟黃耆 麥門冬 五味子 白芍藥 炙甘草 蓮子肉 肉豆蔻 訶梨勒 五倍子 罌粟殼
大腸實
忌補斂、燥、熱。
白朮 蒼朮 人參 黃耆 烏梅 五味(以上補斂) 半夏 南星(以上燥) 桂枝 麻黃 附子 天雄 胡椒 火酒 大蒜(以上熱)
宜潤下、苦寒、辛寒。
生地黃 二麻仁 板桃仁 川黃連 條黃芩 淨槐花 川大黃 白石膏 鮮知母 舊枳殼 郁李仁
足少陽膽經(甲木)
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其見症也,口苦,馬刀挾癭,足外熱,寢寒,憎風,體無膏澤,胸中脅肋髀膝外至胻絕骨外踝前諸節痛,善太息。
足少陽膽之脈,起於目銳眥,上抵頭循角,下耳後循頸,行手少陽之前,至肩上,卻交出少陽之後,入缺盆。其支者,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銳眥後。其支者,別目銳眥下大迎,合手少陽於頰下,臨頰車下頸,合缺盆下胸中貫膈絡。肝屬膽,循脅裡出氣街,繞毛際,橫入髀厭中。其直者,從缺盆下腋,循胸過季脅下,合髀厭中以下,循髀外出膝外廉下外輔骨之外,直下抵絕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指次之間。其支者,跗上入大指,循岐骨內出其端,還貫入爪甲出三毛。毛多少血,子時氣血注此。
東垣報使引經 川芎(行上) 柴胡(本經) 青皮(行下)
膽腑之圖(見圖65)
"膽腑之圖"
膽在肝之短葉間,重三兩三銖,藏精汁三合,狀如瓶。
卮言曰:膽者沾也,清淨之府,無所受輸,淡淡然者也。中梓曰:膽者擔也,中正之官,決斷出焉,言有擔當也。
膽虛
忌汗、吐、下、苦寒、破氣、過燥。
麻黃 桂枝 生薑 前胡 紫蘇(以上汗) 山梔 瓜蒂 參蘆 鹽湯(以上吐) 大黃 芒硝 巴豆 牽牛(以上下) 知母 黃芩 黃連 黃柏(以上苦寒) 青皮 枳殼 枳實 厚朴 檳榔(以上破氣) 南星二術(以上過燥)
宜甘溫、甘平、酸斂,佐以微辛。
酸棗仁 白芍藥 穀精草 決明子 木賊草 大甘草 淡竹葉 白竹茹 好人參 當歸身 廣陳皮
膽實
忌汗、吐、下。
麻黃 桂枝 羌活 獨活 生薑(以上汗) 梔子 參蘆 蝦汁 瓜蒂(以上吐) 大黃 芒硝 枳實(以上下)
宜和解、辛寒、甘寒、苦寒、辛溫。
北柴胡 條黃芩 大半夏 老生薑 生甘草 廣橘皮 龍膽草
足陽明胃經(戊土)
胃者,亦倉廩之官,五味出焉。其見症也,惡煙火,聞木音則驚狂,上登而歌,棄衣而走,顏黑,不能言,唇胗嘔,呵欠,消穀善飢,頸腫,膺乳沖股伏兔胻外廉足跗皆痛,胸旁過乳痛。口渴,腹大,水腫,奔響腹脹,胻內廉跗痛。髀不可轉,膕如結,腨如裂,膝臏腫痛。遺溺,失氣,善伸,數欠,癩疾,濕浸,心欲動,則閉戶獨處驚粟,身前熱,身後熱。足陽明胃之脈,起於鼻交頞中。旁約大腸之脈,下循鼻外,入上齒中,還出挾口,環唇下,交承漿卻循頤後下廉,出大迎,循頰車,上耳前過客主人,循髮際,至額顱。其支別者,從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嚨,入缺盆,下膈,屬胃,絡脾。其直者,從缺盆下乳內廉,下挾臍,入氣街。其支者,起胃口,下循腹裡,下至氣街,而合以下髀關,抵伏兔,下入膝臏中,下循胻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內間。其支者,下膝三寸,而別以下入中指外間。其支者,別跗上入大指間出其端。多血多氣,辰時氣血注此。
東垣報使引經 葛根 白芷 升麻(升上) 石膏(行下)
胃腑之圖(見圖66)
"胃腑之圖"
胃重二斤十四兩,紆屈伸長二尺六寸,大一尺五寸,徑五寸,容谷二升,水一斗五升。
卮言曰:胃者,匯也。號為都市,五味匯聚何所不容,萬物歸土之義。
胃虛
忌下、破氣、泄降苦寒、燥、熱。
大黃 芒硝 巴豆 牽牛 玄明粉(以上下) 青皮 枳殼 枳實 檳榔 厚朴 薑黃(以上破氣) 山梔 黃芩 黃連 黃蘖 知母 天冬 花粉 百部 栝蔞仁 槐花 茗(以上泄降苦寒) 羌活 獨活 防己 半夏 南星 防風 豬苓 澤瀉(以上燥) 天雄 附子 肉桂 麻黃(以上熱)
宜益氣,甘淡、甘平、□
好人參 白茯苓 金石斛 宣木瓜 麥門冬 廣橘皮 云白木 白扁豆 兼寒加老生薑 白豆蔻 縮砂蜜 兼熱加白竹茹 枇杷葉 薏苡仁 家蓮肉 甘蔗漿 蘆柴根
胃實
忌升、補斂、辛溫、燥、熱、溫熱。
升麻 柴胡 防風(以上升) 人參 黃耆 白朮 蒼朮 五味 肉蔻 烏梅 醋(以上補斂) 穹藭 白芷 生薑(以上辛溫) 半夏 南星(以上燥) 桂枝 麻黃 附子 天雄 硫黃(以上熱) 蓯蓉 南面 糟 酒 犬、羊、豬 鵝等肉(以上濕熱)
宜下。如邪未結宜清熱發散,苦寒、辛寒、甘寒。
川大黃 舊枳實 鮮知母 白石膏 麥門冬 生甘草 淡竹葉 乾葛根 大青 小青 青黛 苧根 鹽 連翹
足太陽膀胱經(壬水)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其見症也,頭苦痛,目似脫頭兩邊痛,淚出,臍反出,下腫,便膿血,肌肉痿項似拔,小腹脹痛,按之欲小便不得。
足太陽膀胱之脈,起於目內眥,上額交巔上。其支別者,從巔至耳上角。其直行者,從巔入絡腦還出別下項,循肩膊內挾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屬膀胱。其支別者,從腰中下貫臀,入膕中。其支別,從膊內左右別下貫髀,挾脊內,過髀樞,循髀外後廉下合膕中,以下貫腨內,出外踝之後,循京骨至小指外側端。多血少氣,申時氣血注此。
東垣報使引經 藁本(行上) 羌活(行上) 黃柏(行下)
膀胱腑之圖(見圖67)
"膀胱腑之圖"
膀胱重九兩二銖,縱廣九寸,盛溺九升九合,廣二寸。通身虛松,可以畜水,漸漬而滲入胞中,胞滿而溺出也,形與綿球相似。《甲乙經》曰:膀者橫也;胱者廣也。言其體橫廣而短也。膀胱上下俱有口,上口絡於闌陰,下口裹胞,乃胞外脂膏也。
膀胱虛
忌破氣、燥。又忌利小便藥。
青皮 枳殼 枳實 檳榔 牽牛(以上破氣) 半夏 南星 豬苓 澤瀉 二術 防風 羌獨活(以上燥)
宜補氣、酸斂。
清河參 五味子 山茱萸 益智仁 金櫻子 川續斷
膀胱實
忌燥、熱、收澀。
半夏 南星 二術(以上燥) 桂枝 麻黃 附子 吳萸 椒蒜 火酒(以上熱) 龍骨 益智 金櫻子(以上收澀)
宜潤、淡滲。
鮮知母 川黃柏 車前子 川木通 澄滑石 瞿麥 赤茯苓 新澤瀉
手太陽小腸經
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其見症也,面白耳前熱,苦寒額頷腫不可轉,腰似折,肩臑肘臂外後廉腫痛,臑臂內前廉痛。
手太陽小腸之脈,起於小指之端,循手外側,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連出肘內側兩筋之間。上循臑外廉,出肩解,繞肩髀,交肩上入缺盆,絡心,循咽下膈抵胃,屬小腸。其支別者,從缺盆循頸上頰,至目銳眥,卻入耳中。其支者,別循頰上頷,抵鼻,至目內眥。
多血少氣,未時氣血注此。
卮言曰:沁清別濁,小液分於膀胱,滓穢分開大腸。
東垣報使引經 藁本(行上) 羌活(行上) 黃柏(行下)
小腸腑之圖(見圖68)
"小腸腑之圖"
小腸重二斤十四兩,長三丈二尺,廣二寸,半徑八分分之少半,左回疊積十六曲,容谷二斗四升,水六升三合,合之大半。
小腸虛
忌破氣、辛散、燥、熱。
青皮 枳殼 枳實 厚朴 檳榔(以上破氣) 麻黃 紫蘇 柴胡 前胡 防風 荊芥(以上辛散) 半夏 南星 白朮 蒼朮(以上燥) 官桂 吳萸 附子 乾薑 天雄(以上熱)
宜補氣、甘溫、酸溫。
好人參 軟黃耆 五味子 山茱萸 麥門冬 金石斛
若氣虛遺尿加牡蠣粉 益智子 金櫻子 白龍骨
小腸實
忌斂澀、補氣。
五味 烏梅 龍骨 牡礪 訶子 益智(以上斂澀) 人參 白朮 蒼朮 黃耆(以上補氣)
宜通利、淡滲、苦寒、甘寒、鹹寒。
車前子 白茯苓 川木通 生甘草 川黃蘖 鮮知母 條黃芩 牛膝肉 麥門冬 生地黃 川黃連 童溺
手太陽三焦經
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其見症也,耳鳴,喉痹腫痛,耳後連目銳眥痛,汗自出,肩臑痛,內外皆疼,小指次指如廢。
手少陽之脈,起於小指次指之端。上出兩指之間,循手表腕出臂外兩骨之間。上貫肘循臑外上肩交,出足少陽之後,入缺盆,交膻中,散絡心包,下膈偏屬三焦。其支者,從膻中上出缺盆,上項挾耳後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頰至頒。
其支者,從耳後入耳中,卻出至目銳眥。多血少氣,亥時氣血注此。
《經》曰:水穀之道路,氣之所終始也。上焦在胃上口,其治在膻中;中焦在胃中脘,其治在臍旁;下焦當膀胱上口,其治在臍下一寸。
東垣報使上引經 柴胡(行上) 川芎(行上) 青皮(行下)。
三焦無圖
三焦獨無圖者,上焦如霧,中焦如瀝,下焦如瀆,有象無質,即上中下三部臟腑空處是也。
三焦虛
忌破氣、降。復忌升發、苦寒。
青皮 枳殼 枳實 厚朴 檳榔(以上破氣) 石膏 知母 蘇子 鬱金 降香(以上降) 升麻 柴胡 前胡 紫蘇 麻黃(以上升發) 山梔 黃芩 黃連 黃蘖(以上苦寒)
宜補中益氣,佐以辛溫。
好人參 軟黃耆 云白朮 益智子 黑沉香 五味子 炙甘草
三焦實
忌補斂、升、燥熱。
人參 黃耆 白朮 蒼朮 五味 烏梅 益智 訶子(以上補斂) 升麻 柴胡 防風(以上升) 半夏 南星 麻黃 桂枝 附子(以上燥熱)
宜降、清熱、調氣、甘寒、苦寒、鹹寒。
真蘇子 白石膏 麥門冬 地骨皮 黑玄參 鮮知母 川黃蘖 童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