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嗽

(案1)一兒,感風食鹹味,其嗽便發,發時痰喘不休,胸部微高起。若弗治,眼目必紅,便成龜胸痼疾。

陳皮 枳殼 甜杏仁 桑白皮 前胡 黃芩 甘草 炙麻黃

服二劑後,煎潤肺膏調理而愈。

(案2)一兒,面白,喉如曳鋸。此肺邪內郁,風寒外束。宜發散外邪為主。

陳皮 桑皮 甜葶藶 陳膽星 竹瀝 鉤藤 桔梗

(案3)一兒,夏月每午後咳嗽大作,不能安睡,火刑金也。宜清熱降火為主。

川黃連 黃芩 黑山梔 元參 花粉 桑白皮 枳殼 甜杏仁 甘草

(案4)一童,哮喘已六七年,每遇勞力或感寒、食鹹,便痰鳴氣喘。定後方發時服。

羌活 乾葛 防風 江枳殼 新會皮 前胡 杏仁 桑皮 粉甘草 嫩桔梗 葶藶 生薑

又:百合 紫菀 麥門冬 天花粉 陳皮 枳殼 知母 黑元參 綿黃耆 黃芩 桔梗 甘草

服前方三劑,待喘減。以此方服五六劑,去黃耆,然後照方蜜丸,白湯送下二錢,平時服。

(案5)一童,色欲過度,腎水枯竭,致君相二火上炎傷肺。乾咳,氣促,漸至聲音不出,元氣與肺氣損極之候,定後膏滋藥方。

人參 淮山藥 米仁 百合 紫菀茸 天冬 麥門冬 桔梗 甘草

煮膏日進二錢。

又:人參 白茯苓 白朮 米仁 淮山藥 蓮肉 訶子肉 甘草

蜜丸,與膏滋間服。

(案6)一兒,頻咳,唇紅作渴,聲音不清。若初起最忌寒涼,今延綿日久,久郁生熱。以清肺順氣之劑投之。

元參 桔梗 花粉 麥門冬 黑山梔 陳皮 枳殼 甘草 熟蘇子 甜杏仁

(案7)一兒,咳,日輕夜劇。此食積作咳,消食為主。

陳皮 山楂 白茯苓 前胡 白芍藥 麥芽 厚朴 嫩桔梗 甘草

(案8)一兒,歲許。咳嗽不已,面部發微紅細瘰。此熱邪內郁,風邪外束,風熱相摶於肺。不宜用寒涼藥。

紫蘇葉 葛根 新會皮 薄荷 桔梗 黑元參 前胡 黑山梔

(案9)一兒,面白體肥,微熱,喉有痰。風邪在肺為患。

柴胡 前胡 陳皮 江枳殼 桑白皮 桔梗 蘇子 甘草

諸症平伏,但咳嗽未止。

元參 桔梗 花粉 桑白皮 黑山梔 黃芩 甘草

(案10)一兒,壯熱五六日,困倦弄舌,咳嗽氣促,乃時症初起,宜當解散。

薄荷葉 柴胡 陳皮 枳殼 潤元參 川黃連 黃芩 桔梗 甘草 淡豆豉

(案11)一兒,唇紅作渴,痰嗽氣喘,三月有餘,骨瘦如柴。此食積久滯,有疳弱之虞。消食、清熱、降痰為主。

陳皮 山楂 麥芽 江枳實 川黃連 黃芩 蘇子 桑皮

上為細末,水飛為丸,青黛為衣,每服百丸,空心白湯送下。

(案12)一兒,大病後,咳嗽腹痛,間發潮熱,唇紅面白,肌膚羸瘦,飲食少進,精神疲倦。此元氣未復,陽元無所依而陰浮於外也。

陳皮 白芍 知母 地骨皮 當歸身 柴胡 法夏 白朮 粉甘草

(案13)一兒,腫咳未除,繼而乾咳,腹脹,四肢倦怠,飲食難化。此脾土不足,既不能生肺金,又為肝木乘之。治以制肝、補脾、清肺。

陳皮 白芍 紫厚朴 香附 麥門冬 腹皮 黃芩 焦白朮 車前

(案14)一女,身熱已涼,咳嗽不止,舌有白苔,胸高氣逆,煩躁不食,惟嗜酒,睡臥不寧。此內有積熱,外感風邪,肺氣不順故也。

陳皮 黃連 大腹皮 山楂 桑白皮 前胡 蘇子 雲茯苓 山藥 陳膽星

(案15)一兒,頭疼身熱,腹痛嘔吐,發嗽,左脅痛。此外感風邪,內傷食積所致。防斑。

前胡 杏仁 山梔 新會皮 江枳殼 柴胡 山楂 元參 桑白皮 天花粉

(案16)一兒,咳嗽身熱,至晚煩躁不睡。此時行外感。

柴胡 葛根 前胡 桑白皮 法半夏 陳皮 枳殼 黃芩 山楂肉

(案17)一兒,痰嗽有血。因積熱未除,心火太盛,燒爍肺金,陽盛陰虛,有升無降,血隨氣上,越出上竅而然。宜清金平木,使脾無賊邪之患;滋液驅熱,使肺得清化之源,無有不安者。

柴胡 白茯苓 陳皮 江枳殼 黑山梔 元參 天花粉 甘草 肥知母 麥門冬

(案18)一兒,二歲。先咳嗽,繼之身面浮腫,宜定喘退腫,然後理脾。

前胡 桔梗 桑白皮 葶藶子 車前 陳皮 杏仁 青防風

天哮

天哮乃天氣不正,乍寒乍熱,小兒感之,遂眼胞浮腫,咳嗽則眼淚、鼻涕漣漣,或乳食俱出者是也。於數日內,宜服發散,如防風、前胡、枳殼、陳皮、紫蘇、杏仁、桑皮、麥冬、桔梗、甘草之屬。如氣逆加蘇子;有痰用膽星、貝母。二十日後,宜保肺清金,紫菀、百合、兜鈴、五味、知母、麥冬、貝母、款冬之屬。不應,則訶子之類,俱可擇用。

(案1)一女,天哮,因感冒風邪而起,以致喘咳不已,又多食酸味,嗽愈甚,其氣上不能升,下不能降。痰涎壅遏,且善飲食。脾不運化精微,停滯於胸,化而為淡。今病久氣虛,不宜寒涼及大補之劑,化痰、順氣、清金為主。

橘紅(五錢) 杏仁(去皮炎,一兩) 貝母(去心,一兩) 嫩前胡(一兩) 山楂肉(一兩) 蘇梗(一兩) 元參(五錢) 枳殼(五錢) 陳膽星(一兩) 粉甘草(二錢)

水煎,入飴糖二兩、竹瀝一小杯,收成膏。

(案2)一兒,瘧後天哮,又兼腹實發瀉,面腫少食。皆脾虛之徵也。須健脾溫胃,佐以消積之劑。

陳皮 山楂 白芍藥 川黃連 甘草 神麯 厚朴 赤茯苓 建澤瀉 木通 木香 燈心

(案3)一兒,頓咳不止,時吐或甚則連乳俱出,身微熱,飲食減,面色稍赤。皆風邪暑熱所侵,未經疏散,邪傳心肺,變而為熱。熱生風、風生痰,痰結胸中,肺氣不順,連嗽不止,則痰、乳、食物一時吐出。治宜祛風化痰,清金降火。

陳皮 枳殼 元參 天花粉 熟蘇子 防風 杏仁 前胡 嫩桔梗 枯黃芩

(案4)一兒,感冒風邪,肺氣不清,已成天哮,三四日即愈。至七八日復感風邪,遂鼻流清涕不已。治以退熱、祛風、順氣。

陳皮 枳殼 黃芩 紫蘇葉 青防風 前胡 蘇子 楂肉 肥知母 粉甘草

(案5)一兒,天哮,嗽月餘矣。遇嗽則口鼻出血,因吊動痰火,火泛血上也。初起宜祛風清肺。今嗽已久,議保肺、治嗽、消痰。

百合 紫菀 款冬花 膽星 馬兜鈴 花粉 黃芩 黑元參 知母 黑山梔 當歸

(案6)一兒天哮久久,痰涎壅塞,哭不出聲,已犯「痰嗽不已、驚風至」之句。急宜降痰、順氣、鎮驚之劑。先服紫金錠,次服滾痰丸加竹瀝、薑汁,化服。

(案7)一兒天哮,甚則吊吐鼻血。此風氣傳染,氣逆上衝。初起宜發散。今已數日,宜瀉肺清金,順氣消痰。俟嗽勢稍減,進保肺之品。

陳皮 桑白皮 桔梗 黑元參 前胡 黃芩 黑山梔 杏仁 青防風 枳殼 蘇子

(案8)一兒哮喘二十餘日,每吊嗽則吐盡飲食,兩脅作痛。

紫菀 百合 桑白皮 前胡 新會皮 枳殼 膽星 款冬花 黃芩 枇杷葉 知母

(案9)一兒,哮喘半月,時常痰涎壅塞,如驚風狀,此肺經氣逆所致。

陳皮 膽星 蘇子 桑白皮 甜杏仁 桔梗 枳殼 檳榔 青防風 鉤藤鉤

(案10)一兒,向患哮喘,每遇風寒或食鹹味,輒喘促不休。先進順氣消痰,再議補肺。

杏仁 桑白皮 瓜蔞仁 元參 桔梗 陳皮 熟蘇子 江枳殼 前胡 防風 花粉

(案11)一女,年十六。元氣充實,猶不時舉發。擬調理一法,使腠理固密,可霍然矣。

橘紅 黃芩 川黃柏 知母 川貝母 元參 棗仁 當歸身 白芍 元生地 淮藥 天冬 麥門冬

蜜丸。

附:治天哮方

楂肉(一兩) 麥芽(一兩) 竹葉(四錢) 青餅(二兩) 飴糖(四兩)

煎膏,服一方,加檳榔五錢、茶葉五錢、石膏一兩。

肺氣痰喘

(案1)一兒,三四月許。藏之重褘,衣衾過厚,且每坐火側,以致熱氣熏蒸,忽爾啼聲不出,腹實痰鳴,口角微斜,兩目上視,勢屬危險。乃風火相摶,有似急驚,先用竹瀝磨黑錠一丸,次服寬氣降痰之劑。

乾葛 荊芥 防風 江枳殼 熟蘇子 前胡 陳皮 桔梗 甜杏仁 陳膽星 鉤藤

又:次日症象稍減,前方加殭蠶、黃芩。

(案2)一兒,初起感冒,壯熱不止,氣粗發嗆,口渴唇乾,舌有芒刺,由先感風邪,復傷暑、傷乳。宜順氣、消痰、清暑。

淡豆豉 陳皮 枳殼 山楂 川黃連 黑山梔 蘇子 甘草 鉤藤 陳膽星

加竹瀝服之。次日諸症未減,邪熱仍熾,前方去淡豆豉、蘇子,加元參、花粉、黃芩、前胡、桔梗。

(案3)一兒,面白無神,喉有痰聲,兼有風麻糞。若不順氣消痰,則痰凝氣結,成驚風為易易也。

陳皮 枳殼 法半夏 陳膽星 蘇子 防風 前胡 甜杏仁 桑白皮

(案4)一兒,感冒發熱,痰聲如曳鋸。解熱、消痰、順氣為主。

柴胡 前胡 陳皮 江枳殼 黑元參 桔梗 黃芩 花粉 熟蘇子 陳膽星 鉤藤

(案5)一女,咳喘痰鳴,發無定時,發則至晚更劇。

陳皮 枳殼 桑白皮 熟蘇子 前胡 杏仁 防風 葶藶子 粉葛根 山楂 桔梗 甘草

喘甚加麻黃。

又:橘紅 麥冬 黑元參 川黃連 山楂 貝母 黃耆 陳膽星

(案6)一兒,外感身熱,痰喘腹實。此肺氣痰喘也。

前胡 膽星 熟蘇子 桑白皮 杏仁 枳實 山楂 葶藶子 炒麥芽 桔梗 甘草

又:元參 花粉 陳膽星 桑白皮 山楂 麥芽 陳皮 熟蘇子 法半夏 前胡 枳殼 桔梗 粉甘草

(案7)一兒,肺氣痰喘,服黑錠藥後,瀉下痰涎而咳喘如故。

前胡 陳皮 甘草 桑白皮 陳枳殼 桔梗 黃芩 黑梔 陳膽星

又:桔梗 枳殼 杏仁 桑白皮 法半夏 陳皮 甘草

(案8)一兒,痘發臭後,傷於風食。痰喘,目直上視,已屬危險,但見聲音清爽。投以消痰順氣之劑,以望僥倖。

前胡 陳膽星 熟蘇子 桔梗 貝母 牛黃

(案9)一兒,痰喘氣促,目睛上視,哭不出聲。此肺風痰喘,因內有熱向外為風邪壅遏,與驚風相似,但不搐掣為異耳,久則不治。擬疏風解表之劑。

(案10)一兒,表熱未解,痰喘氣促,兩目浮腫。此風痰膠固而然也,速則成驚,遲延疳弱。法當清肺消痰、和風鎮驚。

陳皮 枳殼 熟蘇子 陳膽星 黃芩 桔梗 鉤藤 瓜蔞仁 桑白皮 杏仁 防風

(案11)一兒,痰火內郁,風寒外束。擬疏風解表。

桑白皮 瓜蔞仁 蘇子 前胡 桔梗 黑山梔 枯黃芩 麻黃 元參 橘紅 竹瀝

(案12)一兒,脾虛發喘,身熱。

防風 萊菔子 桔梗 甜肉桂 車前 腹皮 甜葶藶

痰症

(案1)一兒,向有胎熱發黃之症,調理愈後,忽然身熱,兼有青塊,氣促痰鳴,口疳,兩目眥及上、下唇俱有血水,舌紅腫不能吮乳。此內有蓄熱,外有暑濕相摶,心火燒爍肺金,故咳而喘。金受制不能平木,木寡於畏,兼風相摶,侮所不勝,故肌膚遍發青塊。火勢炎上,衝動其血,故見之於兩目。總宜解毒清火,俟其稍減,然後徐治其本。

陳皮 枳殼 黃芩 黑山梔 川黃連 甘草 花粉 香薷 麥門冬

(案2)一兒,身發壯熱,痰鳴氣促,脅痛鼻張。此內有熱邪,風邪郁遏於外。宜先用疏風順氣之劑,次用利便降痰,乃為正治。醫以下之,三晝夜不能臥,勢甚危險,仍擬疏散。

麻黃 枳殼 前胡 桑白皮 青防風 蘇子 杏仁 檳榔

服後用滾痰丸下之,諸症悉愈。

(案3)一女,目痠面跳,眉稜骨重,手足麻木,脈弦滑而數。據脈論症,顯系痰在肝經所致。宜二陳加減治之。

陳皮 法半夏 雲茯苓 甘草 獨活 青皮 明天麻 青防風

(案4)一兒,項中發癤,三四月方愈。向時或於當風拭膿,致風邪入於泥丸穴,郁久不散,轉而為熱,熱久生痰,火載痰上,入於巔頂,故頭重不舉。定後方服之而痊。

陳皮 法半夏 雲茯苓 黃芩 山梔 殭蠶 明天麻 藁本 生薑

(案5)一女,十八歲。痰涎壅滯,不省人事。一醫用滾痰丸下之,神氣頗清,此後宜消痰順氣,已為合法。乃復用滾痰丸,遂致胸前飽悶,氣不舒暢,前症仍作。余治先用石菖蒲一兩,通其經絡,使痰無壅滯之患。服後飽悶頓減,稍省人事。詢其月事,過期不至。治宜行經為主,經行而氣自治矣。

紅花 桃仁 陳皮 澤蘭葉 石菖蒲 楂肉 牛膝

癇症

(案1)一兒,患癇久久,諸醫莫療,乃心火內郁,痰迷胞絡所致,久而不愈,內外燒爍,金受火制,陰分日虧,又投以香燥金石之藥,無怪其愈治愈劇也。余治以養血安神為主,清火和氣佐之。

川黃連 酸棗仁 茯神 膽星 犀角 麥門冬 柏子仁 山楂 白芍 橘紅 生地黃 石菖蒲 當歸 紫蘇

(案2)一兒,十三歲。因出外讀書,既有憂思之感,遇危橋;又有驚恐之虞。每晚睡臥不安,時見微搐。有以瘧治而用發散者;有謂傷食而用消導者;有謂痰熱積聚而用攻逐推蕩者,雜投而病愈增,逐致痰涎膠固,胸膈作痞,口吐涎沫,飲食不進,或昏暈不省,或叫號跌撲,驚跳搐掣,夜靜晝劇,午前為最,腹中有形如彈,或左或右,睡止一邊,不能轉側,病樣多端,難以盡述。總之,心火上炎,肝陽偏旺,脾土困頓。復以逐痰搜風及金石香燥之藥,傷及肝脾之陰,故見症若此。擬固護元氣為主,清熱消痰佐之。

人參 白朮 白茯苓 法半夏 鉤藤 陳皮 柴胡 陳膽星 川黃連 竹瀝

服數劑,即前方加龍膽草、甘草。

又:病勢大減,但頭暈。即前方減參、柴、竹瀝,加天麻、甘菊。

(案3)一兒,二歲。發驚風三次,忽目直上視,身體壯熱,左手足不為用。因風痰膠固心、脾二竅而然。宜順氣消痰、祛風瀉火。

犀角(一兩) 黃連(一兩) 桂皮(二錢) 陳膽星(一兩) 明天麻(一兩) 黃芩(一兩五錢) 法夏(一兩四錢) 鉤藤(一兩四錢) 熟殭蠶(一兩四錢) 廣橘紅(一兩) 枳殼(一兩) 當歸(一兩)

上為細末,薑汁、竹瀝調和,每服二錢。

(案4)一童,發搐而痰涎壅塞,時作時止。乃風火相摶,邪鬱於中脘,氣不能運行升降故也。宜降氣消痰,佐以清火平肝。

陳皮 枳實 龍膽草 熟蘇子 茯神 黃連 生地 白芥子 半夏曲 鉤藤 膽星 竹瀝 石菖蒲

(案5)一兒,曾以傷食損其脾胃。稍有所感,便嘔吐發搐,昏僕不省,至大便通方蘇,飲食始進。此由胃不能遊溢精氣,脾不能運化精微,致有升無降耳,當理脾胃。寒涼克伐之劑,在所禁用。

人參 白朮 茯苓 半夏曲 新會皮 天麻 鉤藤 陳膽星 川黃連 山楂肉 甘草

(案6)一兒,五歲。發搐,痰涎壅塞,時作時止。此風火相摶所致,名曰「陽癇」。宜消痰理氣,清熱平肝。

明天麻 膽星 殭蠶 黃芩 川黃連 江枳殼 鉤藤 當歸 竹瀝 嫩桂枝 半夏曲

(案7)一兒,痘後神氣未復,更兼火毒內郁,失於清理,致睡臥不寧,煩躁時作,或角弓反張,癇症已萌。宜平肝鎮驚。

白芍藥 茯苓 當歸 山藥 川黃連 陳膽星 鉤藤 甘草 牛黃

眩暈

(案1)一兒,忽昏暈不省,少頃如故。此腎水不足,氣不歸元,奔逆而上。宜補腎兼以消痰降火。

人參 白朮 茯苓 黑山梔 山萸肉 陳皮 法夏 池菊 淮山藥 川黃連 甘草 生薑

(案2)一兒,身體肥胖,誦讀勞心,擾動其陽,便眩暈、噁心、作嘔,此火動其痰也,又素喜食肉。戒其少食,以清中和之氣。擬清熱消痰。

橘紅 山楂 法半夏 川黃連 茯苓 山梔 麥芽

(案3)一童,素有內熱,飲食少進,兩尺洪大而虛。乃相火妄動,坎離不交。宜滋陰降火為主。

川黃柏 肥知母 麥冬 生地 當歸 地骨皮 川黃連 秦艽 白芍 陳皮 粉甘草

積聚

(案1)一兒因飲食太過,損傷脾胃,面黃腹脹。服消導之劑,腹脹已除。今脈數唇紅,面黃食少,骨蒸內熱,由脾元衰敗而然也。擬消積清熱之中佐以扶元。

陳皮 山楂 川黃連 白芍藥 麥芽 厚朴 白朮 淮山藥 地骨皮 知母 人參

(案2)一兒,向以脾胃受傷,積聚內起,致腹大脹滿,漸至飲食、步履俱廢。醫以補中、行濕、利水治之,半年餘不效。余視之,脈沉小而實,腹堅實有形,乃積滯膠固,與單腹脹又屬兩途。擬攻積除堅,間服補脾開胃,攻補兩施,始得尋愈。今交春肝木得令,不飢食減,腸胃傳化失職,恐前症復萌,取丸劑以緩攻為宜,仿古法之所有,非杜撰也。

黃連 陳皮 香附 山楂肉 焦麥芽 神麯 厚朴 青皮 萊菔子 焦白朮 白芍 膽草

水泛為丸。

(案3)一兒,腹痛有形如癖,脈沉細,獨肝部洪而急。乃傷於怒氣而得之。怒則氣逆,致六腑濁滯而為聚。服消積之劑,脈見虛象,是虛中挾滯,不宜純用攻堅之劑。

陳皮 青皮 人參 雲茯苓 法半夏 柴胡 當歸 白芍 川撫芎 粉甘草

蜜丸。

(案4)一兒,痢後時常寒熱腹痛,十指忽腫而無痛苦,左脅下如覆杯,往來攻痛,氣逆作喘。此肺之積也,名為息賁。

蘇子 桑皮 山楂 細青皮 甜葶藶 法夏 陳皮 厚朴

(案5)一兒,面色不榮,眼白飛青,乃肺金不足而然。當大培脾土以生金,則肺家之積自除。

黃耆 白朮 茯苓 當歸身 白芍藥 楂肉 麥芽 陳皮 淮山藥 薏苡米 炙草

上為細末,神麯漿糊丸,每服二錢,黃米湯調服。

(案6)一兒,痘後兩月,因傷食太過,致身熱不已,胸腹脹滿,乃氣滯鬱熱,六腑為聚,議用和劑。

陳皮 楂肉 川黃連 雲茯苓 甘草 知母 柴胡 青防風

(案7)一兒,面色微黃,身熱食減,痰嗽作嘔,二便如常。乃傷食兼暑熱所致。藥宜溫和,油膩之物少進,恐增秋痢。

陳皮 楂肉 白芍藥 川黃連 知母 法夏 香茹 雲茯苓

(案8)一兒,向有蟲積,腹痛,服藥下蟲數條,糞後有鮮紅血,遂發瀉痢紅白,面色萎黃,肌膚瘦削,復兼外感發熱,嘔吐,飲食減少,擬消積健脾,兼散為主。

陳皮 山楂 白芍藥 青防風 柴胡 川連 神麯 廣藿香 赤茯苓 木通 石蓮 甘草

盤腸驚

(案1)一兒,腹中鳴,啼哭不止,甚則身體傴僂。此盤腸驚也。用鉤藤丸煎後劑送下。

鉤藤 木通 新會皮 山楂肉 甘草

(案2)一兒,初病如瘧,秋涼繼受,口腹不節,致中脘氣滯鬱蒸,為谷疸。

茵陳 茯苓 白蔻仁 瓜蔞實 桔梗

(案3)一兒,身目俱黃,尿赤。乃濕熱鬱遏而成。法當通利三焦氣分。

陳皮 紫厚朴 山楂 香附 川黃連 山梔 綿茵陳 赤芍 木通 建澤瀉

(案4)一兒,不慎食物,脘中濕熱內蒸,溲黃。此食積所致。

茯苓 紫厚朴 山楂 陳皮 粉豬苓 澤瀉 綿茵陳

(案5)一兒,十二歲。面目俱黃,口渴溲黃。皆由脾胃濕熱所致。

豬苓 蒼朮 紫厚朴 甘草

龜背

(案1)一兒,始患咳嗽,後成龜背之症。背脊曲處作痛,以「肺與大腸相表裡」,咳傷肺氣,氣道壅塞,大腸之氣亦滯,且大腸之頭附於脊骨處,故傴僂作痛。

鉤藤 陳皮 江枳殼 嫩桔梗 甘草

(案2)一兒,已成龜背,兩足不能移,此先天不足,急宜血肉有情之品培補真元。

鹿茸 虎頸骨 熟附子 肉桂 人參 龜板 雲茯苓 淮山藥 萸肉 生地

諸血

(案1)一兒,咳咯瑪王形狀之痰,小腹作痛,脾肺脈虛而疾,尺濡軟。水虛金衰之候。戒之在色,庶乎可圖。

麥冬 百合 雲茯苓 川貝母 紫菀 淮藥 米仁 新會皮 阿膠 白及 童便

(案2)一童,十七歲。因遭兄姐連喪,悲傷抑鬱,忽患吐血,六脈微數。詢其血之來,不咳、不咯、不唾,非關於肺、腎二臟可知。如誤作房勞傷損,陰虛火動,進諸寒涼降火、填補滋膩之品,將絡中所離之血,復結而為瘀矣。宜和血順氣。

丹皮 赤芍藥 知母 當歸 桃仁泥 生地 元紅花 橘紅 貝母 粉甘草 加童便

服五六日後,又吐鮮紅血二碗許,投以後方:

赤芍 柴胡 元參 側柏葉 赤茯苓 黃芩 荊芥 川芎 川貝母 枇杷葉

加荷蒂。

(案3)一童於幼年讀書時曾患吐血,服滋陰降火而愈。後因勞頓,復吐血碗許,痰鳴氣促,兩脅作痛。此肝脾鬱滯,努力擾動絡脈故也。

貝母 元參 花粉 新會皮 江枳殼 生地 當歸 藕節 元紅花

服二劑,右脅痛減,痰中帶紫血水,左脅仍痛,是肝氣尚未疏暢,猶有痰涎停滯故也,前方去枳殼,加青皮、丹皮、白芍。又三劑,左脅痛亦除,痰涎紫血仍有,用瓜蔞霜、貝母、蘇梗、麥冬、甘草、桔梗、陳皮、當歸、生地、阿膠。

附:吐血論治。

東垣曰:吐血出於胃,成碗成盆是也。胃者守營之血,守而不走,存於胃中。因胃虛不能攝血,故令嘔吐從喉而出於口也。初起宜當歸、生地、桃仁、紅花、丹皮、赤芍、甘草、橘紅、枳殼、知母、童便之類;夏月加黃芩;或有鬱而致者加貝母;挾痰加元參、花粉。如吐不止,不宜多用涼血之藥,當以此方主之。

麥冬 百合 真阿膠 川貝母 紫菀 米仁 甘草 淮山藥 雲茯苓 白及 陳皮 桔梗

金匱湯云:吐血不止,柏葉湯主之。

柏葉 乾薑(各二兩) 艾(三把) 水(五升)

取馬通一升,合煮一升溫服。

凡吐血不止,則氣血皆虛,虛則生寒。柏葉生而西向,稟兌金之氣,可制肝木。木主升,金主降,取其升降相配,夫婦之道和,則血得以歸藏於肝矣,故用以為君。乾薑性熱,炒黑則止而不走,用補虛寒之血。艾葉溫而能入內,不炎於上,可使陰陽之氣反歸於里,以補其寒,用二味為佐。馬通者,為血生於心,心屬午,於是用午獸之通,主降火、消停血,引領而行為使。此仲景吐血之準繩,可以觸類而長之。凡吐血後見痰者,是陰虛,滋陰降火主之。

生地 熟地 天門冬 麥門冬 黃柏 知母 陳皮 焦白朮

薑、棗煎,入竹瀝、薑汁、童便少許。如吐血後身熱,加地骨皮、柴胡;不應,加炮姜三分。如盜汗不止,氣血虛也,加黃耆、棗仁;氣急加桑皮、紫菀。凡吐痰後見血者,是積熱也。清肺湯主之。

陳皮 白茯苓 當歸身 生地 白芍 紫菀 天門冬 桑白皮 黃芩 黑梔 甘草 阿膠 烏梅

如喘急去天門冬,加蘇子。

又:血出於口、鼻者,犀角、黃芩、黃連以清之,或加茅花、藕節、棕炭、熟蒲黃以止之,或加薑汁、韭汁、童便、山茶花、丹皮以消之。

血出於大便者,槐花、側柏葉、條芩以清之,地榆、荊芥、白芷、茅根以止之。

血出於小便者,瞿麥、麥冬、山梔以清之;滑石、木通、大小薊之類行之。

或清、或行、或止,當視其新久。治療之法,總以四物湯為主。

丹溪吐血方:青黛 瓜蔞霜 訶子肉 海粉 黑梔

蜜丸噙化。梔、黛所以降火;瓜粉所以行痰;訶肉所以斂肺。

有氣、有火則咳;有痰、有血則嗽;咳血者出於肺,咳則痰中帶血是也。清痰湯主之。

當歸 白芍藥 桃紅 貝母 焦白朮 丹皮 黑山梔 黃芩 桔梗 小青皮 甘草

吐血而有血屑者,謂之咯血,自腎經也。清咯湯主之。

陳皮 法半夏 雲茯苓 知母 貝母 生地 黑山梔 真阿膠 桔梗 甘草 杏仁 桑白皮

唾血亦出於腎,鮮血隨吐而出也。清唾湯主之。

知母 川貝母 黃柏 桔梗 元熟地 遠志 天門冬 乾薑 麥冬 黑元參

大便血者,因臟腑蘊積濕熱所致,清臟湯主之。

熟地 當歸身 川芎 白芍 川黃連 黃芩 黑山梔 黃柏 槐花 側柏葉 阿膠

如腹痛加陳皮,傷風加荊芥,氣虛下陷加升麻;心血不足加茯苓;虛寒加炒黑乾薑;大虛加參、術。

腸風糞前來,名近血。柏葉湯主之。

側柏葉 當歸 川黃連 枳殼 槐花 地榆炭 荊芥 炙甘草 烏梅

久不止用地榆散。

烏梅(一兩,去核) 五倍子(五錢) 枳殼(一錢半) 槐米(二錢) 川黃連(三錢) 白芷(一錢) 椿根皮(三錢) 地榆(三錢) 荊芥(三錢)

為末,空心酒調服。

藏毒糞便後來者,名遠血。解毒湯主之。

黃芩 黃連 黃柏 黑山梔 炒槐花 連翹 細辛 甘草

遠血自小腸來,吳茱萸炒黃連、木通為主。

久不止用槐花散。

當歸 地榆炭 元生地 黃芩 升麻 枳殼 真阿膠 側柏葉 槐花 防風

心移熱於小腸,故小便出血。清腸湯主之。

生地 當歸 黑山梔 白芍 川黃連 黃柏 瞿麥 赤茯苓 萹蓄 細木通 麥冬 甘草 燈心

如莖中痛。去芩芍,加滑石、枳殼。

血從鼻出者,謂之「衄」。此由火逆於中,血隨火而上也。吐者責之府,衄者責之經。蓋經者走血之經,火氣急,放血走而不守,隨氣而行.直犯清道而上循於鼻也。犀角地黃湯主之。火者,心之所屬,故生地、犀角涼心而退熱。心者,肝之所生,故用丹皮、白芍平肝而瀉母。

又有傷暑吐衄者,可用「河間法」。其症面垢,口渴喜飲,乾嘔腹痛,脈虛,多汗,後二方主之:黃連解毒湯、白虎湯。

又:當歸 赤芍 黃芩 黑山梔 川黃連 生地 香附 桔梗 粉甘草 側柏葉 藕節

水煎,入童便溫服。

久不止,用麥冬、枇杷葉、側柏葉、生地,傷暑加香薷。

又:久不止,氣微力弱者,不可純用涼劑,宜以此方出入治之。

黃耆 赤芍 赤茯苓 當歸身 熟地 阿膠 白芍

腹痛

(案1)一兒,身熱,咳嗽,腹中有痞,升起作痛,肌肉羸弱。宜消補兼施。

青皮 枳實 柴胡 川黃連 白芍藥 白朮 黃芩 桔梗

(案2)一兒,先因外感,繼增腹痛,背脊突起,腰屈不伸。

鉤藤 當歸 白芍藥 山楂 新會皮 甘草

又:鉤藤 元胡索 小青皮 陳皮 甘草 龍膽草

(案3)一兒,傷暑腹痛,拒按。

香薷 川黃連 厚朴 陳皮 山楂 甘草 燈心

(案4)一兒,向有蟲積腹痛,痛時凝聚有形,面黃微腫。宜兼疝治。

金鈴子 川楝子 茯苓 陳皮 木通 細青皮 建澤瀉 山楂

又:白朮 茯苓 淮山藥 焦米仁 白芍 木通 澤瀉 粉甘草

(案5)一女,發熱二日,忽目直上視,胸膈大痛,嗽嘔有血,鼻微有血,不思飲食,乃食傷填塞胃口,脾氣不升,胃濁不降,故作痛而嘔,氣逆,血亦因之而上也。宜消食為主。

陳皮 枳實 山楂肉 檳榔 紫厚朴 神麯 麥芽 萊菔子 大黃

(案6)一兒,患腹痛,不思飲食,夜發驚惕,唇紅面白。乃蟲積為患,痛傷元氣故也。

陳皮 白芍藥 青皮 山楂肉 茯苓 藿香 酸棗仁 山藥

(案7)一兒,向多性躁,因食粽,復夜起胃寒,遂中脘作痛。溫中消食為主。

青皮 草豆蔻 香附 山楂 萊菔子 陳皮 焦麥芽 甘草

又:青皮 山楂肉 陳皮 白芍 川黃連 香附 元胡索 白朮 甘草 蓬莪朮

蜜丸,空心服一錢二分。

(案8)一兒,中脘作痛,腹脹滿,噁心厭食,乃宿食停滯所致。

青皮 草蔻 法半夏 白芍藥 藿香 厚朴 山楂 焦麥芽 熟砂仁

(案9)一兒,腹痛,鼻間青色,涕出。此天令暴寒,形寒傷冷,復不節飲食。

陳皮 厚朴 山楂肉 焦麥芽 白芍 甘草 生薑

(案10)一童,中脘作痛,發時欲吐不吐。以香砂枳實丸主之。

陳皮 山楂 麥芽 川楝子 石菖蒲 枳實 香附 砂仁 法半夏 建神麯 白朮

蜜丸。

(案11)一童,曾患骨蒸,後因坐臥磚石之處,致寒熱摶於肝經,少腹厥氣上衝,睪丸作脹。此熱鬱於內而寒束於外也。當疏肝為主。

青木香 陳皮 白芍 澤瀉 川楝子 小青皮 木通 柴胡 黃連

(案12)一兒,飲食不調,濕熱鬱蒸,腹痛止作無定,往來上下行痛,懊憹,嘔吐清水,此濕熱生蟲、生積所致。宜苦寒泄熱,兼調脾胃。

使君肉 香附 青皮 檳榔 川楝子 川黃連 山楂 麥芽 神麯 江枳殼 白芍藥 茯苓

(案13)一兒,發熱,腹痛,頭面周身作癢,搔則紅瘰如雲頭,此風毒而加之以濕熱。投防風通聖散加減而愈。

防風 荊芥 前胡 薄荷葉 黑元參 山梔 滑石 陳皮 江枳殼 連翹仁 甘草

(案14)一兒,四歲。患腹痛半月餘矣,日夜必發四五次,身漸羸瘦。醫以蟲積治不效,舟載入城。予以大黃、枳實、陳皮、甘草大劑熱服,其痛如失,正《經》所謂:「治熱以寒,溫而行之」之法也。

(案15)一兒,大病後,咳嗽腹痛,間發身熱,唇紅面白,消瘦食減,神倦。乃元氣未復,陽無所依而陰浮於外故也。

白朮 茯苓 當歸身 法半夏 陳皮 白芍 知母 地骨皮 軟柴胡 甘草

(案16)一女,向有積熱未除,身熱腹痛,不思飲食。宜化積消食理氣。

陳皮 青皮 紫厚朴 萊菔子 山楂 枳殼 白芍 淡豆豉 枯黃芩 柴胡

(案17)一兒,四肢作痛,繼而腹痛泄瀉,而四肢痛因之以減。此濕熱之邪下行矣。當以泄瀉治。

厚朴 陳皮 甘草 建澤瀉 山楂肉 川連 白芍 檳榔 江枳實 小青皮 木通

(案18)一兒,素多內熱,今腹痛屢發,聲嘶神倦,胸膈不舒。宜寬中下氣清熱為主。

陳皮 青皮 江枳殼 白芍藥 黃連 山梔 楂肉

(案19)一兒,心腹痛,睡臥不寧,神思倦怠。此心腎不交。宜養血安神,不可專以破氣為事。

人參 白茯神 遠志肉 當歸 生地 麥冬 天門冬 川黃連 白芍 山梔 陳皮 川貝母

(案20)一兒,胸膈作痛,引至背,此氣滯血虛所致。不得以氣食例論治。

陳皮 白芍 當歸身 川撫芎 青皮 生地 香附

(案21)一兒,坐於石上,寒氣入於厥陰,致腎囊睪丸腫大作痛。法宜疏肝散逆,兼通太陽之裡。

柴胡 青木香 青皮 木通 金鈴子 豬苓 建澤瀉

腫脹

(案1)一兒,遍體浮腫,此風水也。擬上下分消法。

乾葛 羌活 防風 熟蘇子 大腹皮 木通 澤瀉 車前 新會皮 江枳殼 桑皮 茄皮 燈心

服二劑,腫勢減半,去羌活、枳殼,加白朮、茯苓、山藥。

(案2)一兒,腹脹五十餘日,漸至妨食嘔吐。此脾胃兩虛。擬溫補為主。

人參 白朮 乾薑 淮山藥 廣藿香 烏梅 甘草

(案3)一兒,數歲。因喪母悲思太過,致心脾郁損,身熱脘悶,面無華色,神倦形瘦,下部浮腫,陰囊脹大。一醫以食積治,投消食清熱之劑,遂畏寒嘔吐,轉增泄瀉,皆久服寒涼克伐,脾胃衰敗之象,恐醫藥難挽。

人參 白朮 淮山藥 米仁 杜車前 澤瀉 木瓜 山萸肉 肉桂

服二劑後,六脈代止不勻,胃脈絕矣。奈主強藥,勉議一方,即前方去萸肉、木瓜、肉桂,加附子。服之究竟不起,可悲也。

(案4)一兒,陰囊腫亮,少腹脹急。由坐臥於陰濕處,以致搏於皮膚而成此症。宜解表、行氣、利水。

粉葛根 薄荷葉 防風 陳皮 木通 杜車前 萊菔子 枳殼 蘇子 山楂

(案5)一兒,患瘡,忽腹脹氣急,上、下俱微腫。此先有瘡毒,復感風邪,內外相摶,榮氣不從,乃成腫脹。宜先以散風為主。

防風 荊芥 乾葛 江枳殼 新會皮 桑皮 蘇子 杏仁

(案6)一兒,腫脹日久,脾氣已損,復感風邪,咳嗽。

羌活 防風 前胡 桑白皮 熟蘇子 杏仁 木通 豬苓 甜葶藶 天花粉 腹皮 生薑

(案7)一童,瀉久,肢腫腹脹,乃土虛不能制水,當補中利水行濕為主。

陳皮 茯苓 白朮 生米仁 淮山藥 人參 半夏 厚朴 大腹皮 建澤瀉 木通 山楂

(案8)一女,十歲。秋間曾患瘡瘍,雖已痊愈,飲食尚少,至望前夜發潮熱,腹脹臍突,晚臥不安,咳嗽氣急。咸以瘡毒入腹治之,以其便難,又行下法,諸症更劇。延予診視,脈俱洪數,系積熱既久,脾土衰弱,不能生肺金,木寡於畏而來侮土,故腹脹如鼓。兼之睡臥氣促,痰火上升也。《經》曰:「諸脹腹大,皆屬於熱」。又曰:「諸濕腫滿,皆屬於脾」。乃知脾虛為本,濕熱為標。法當降火清金,補脾行濕。

麥冬 黃芩 川黃連 雲茯苓 厚朴 澤瀉 腹皮 甜葶藶 杜蘇子 山藥 半夏 桑皮

(案9)一兒,遍身浮腫,少腹脹痛,小溲不利,欲吐。因痰涎膠固於膈,且久乏穀氣,不敢妄行攻擊。

陳皮 木通 甜葶藶 杜車前 澤瀉 枳殼 腹皮 青防風 上云珀

(案10)一兒,向有積熱哮喘,觸之即發。前患瘧疾,月餘方愈,然脾氣已損,以致遍身浮腫,哮喘頻發不得臥,食則稍可。此虛火炎上之徵。但久病之後,脾肺兩虛,能進參、術,猶可挽回,若仍用利水之劑,則非余之所知。

人參 白朮 茯苓 麥門冬 桑白皮 桔梗 陳皮 蘇子 馬兜鈴

(案11)一兒,水腫,上部已退,飲食未進。宜補中、行濕、利水。

陳皮 木通 建澤瀉 杜車前 白朮 茯苓 山藥 山楂肉 建神麯 藿香 半夏 腹皮

(案12)一兒,先腫後喘,手足逆冷,不思飲食,脈小而沉。此脾傳肺也,《經》謂之「陰水」。理宜補脾扶元。以其喘急,先治其標。

炙桑皮 茯苓皮 蘇子 車前 腹皮 細木通 建澤瀉 陳皮

(案13)一兒,身多瘡疥,浴後瘡勢稍減,忽遍身發腫,心胸頭面更甚,氣促不能眠,日晡更劇。乃瘡瘍久耗其真元,腠理不密,風邪入客於肺而腫且喘也。宜疏肺解表治之。

甜葶藶 杜蘇子 桑皮 杏仁 枳殼 炙麻黃 青防風 荊芥 前胡

汗症

(案1)一兒,遍身有汗,頭額更甚,《經》云:「汗者,心之汗」。東垣主脾胃有濕。今自汗,食減䐜脹。宜以濕熱兼治。

陳皮 當歸 白芍藥 地骨皮 楂肉 黃耆 黃連 粉甘草

(案2)一兒,病後自汗不止,形神困疲,五心煩熱。此陰虛有熱也。

當歸 生地 熟地 川黃柏 枯黃芩 黃耆 黃連 茯神 白芍藥 酸棗仁 甘草

淋症

(案1)一兒,五歲。身面俱黃,煩渴,小水頻數。乃食積傷脾,兼之濕熱相乘所致。治當消積、退黃、利小便。

陳皮 山楂 麥芽 厚朴 細木通 山梔 澤瀉 黃連 瞿麥 綿茵陳

(案2)一兒,三歲。便濁如泔,此食積蓄熱所致。久而不治,則成「腎消」。

陳皮 山楂 麥芽 紫厚朴 生山梔 木通 赤芍 黃連 龍膽草

(案3)一兒,胸膈脹痛,飲食少進,六脈沉細而數,便濁莖痛,甚則帶血。當清利膀胱蓄熱。

當歸身 生地 黃柏 龍膽草 木通 杜車前 澤瀉 赤苓 上云珀 石韋 石蓮肉

(案4)一童,知識太早,陰未生成,早泄,溲短澀,莖痛。法宜壯水和陽。

黃柏 知母 熟地 金櫻子 豬脊髓 龜板 牡蠣 芡實

目症

(案1)一兒,數歲。左目白珠紅赤,難於張開,向服眼科寒涼之劑,致外邪鬱而不散。宜解表為主,佐以養血。

川芎 荊芥 薄荷葉 川黃連 生地 陳皮 當歸 小連翹 青防風 甘草 燈心

(案2)一兒,風毒上攻,目赤腫痛。乃天行時症,以九仙散加減治之。

薄荷葉 羌活 川芎 防風 當歸身 川黃連 甘草

(案3)一兒,痧後餘毒未盡,復感風邪,遂眼胞浮腫,右珠突出。宜清熱、解毒、退翳為主。

黃芩 川黃連 連翹 青防風 蟬退 花粉 龍膽草 甘菊 羚羊角 桑皮 山梔

(案4)一女,五歲。痘後九月,右眼胞下微腫,多眵多淚,且紅爛。乃脾家之病,當多汗,問之果然。因痘後失於調理,脾虛氣弱,腠理不密,外邪易入。用當歸六黃湯以實腠理。發時以荊、防、菊、蔓、翹、荷之類,以散表邪。

黃連 黃芩 生地黃 熟地黃 黃耆 白芍 山楂 地骨皮 新會皮

蜜丸。

(案5)一兒,痘後失藥調治,又值炎天蘊熱摶肝,斑瘡入目,身多瘡疥。

金銀花 連翹 當歸 白芍 川黃連 天花粉 木賊 穀精 膽草 密蒙花 望月砂

(案6)一兒,於夏間左眼胞下生瘡及眉毛,至十月終復感風熱,致目紅腫不開。

防風 荊芥 薄荷葉 淨蟬退 陳皮 楂肉 甘草

(案7)一兒,五歲。左目微腫,羞明下淚。由肝火熾盛而然,與五疳丸十丸,空心米飲下,投以後方。

白朮 茯苓 山楂 川黃連 白芍藥 膽草 骨皮

(案8)一兒,患積症,目夜不明,腹微痛。

川黃連 龍膽草 山楂 麥芽 陳皮 小青皮 茅蒼朮 白朮 當歸 青黛 使君肉 豬牙皂 殭蠶

為丸白湯下。

(案9)一兒,疳積,目有紅翳。

龍膽草 山楂 麥芽 建神麯 白芍 川黃連 當歸 白朮 紫厚朴 香附

(案10)一兒,痘後有紅翳。

陳皮 茯苓 蟬退 川黃連 白芍藥 連翹 甘草

(案11)一兒,眼胞微腫,夜多啼哭,咳嗽痰涎。

蘇葉 荊芥 防風 薄荷葉 杏仁泥 楂肉 陳皮 前胡 桑白皮

(案12)一兒,腹中痛,眼上稍有紅翳,此疳積也。

雞肺散

(案13)一童,十五歲。羞明畏日,不能仰視者二年矣。屢投瀉火清肝,致面黃羸瘦。予脈之,兩尺浮大。此腎水不足,心火炎上,法當壯水之主以鎮陽光。

六味丸加人參、甘菊、密蒙花。

(案14)一女,十五歲。患目赤有云翳,羞明畏熱。心火上炎,兼肝鬱所致。法當抑火之源。

生地 當歸 白芍 川黃柏 甘菊花 陳皮 黃連 柴胡 龍膽草 穀精珠 甘草

(案15)一兒,未滿百日,兩目忽然流血,他無所苦,惟羞明眵淚。此內火偏旺,兼食病乳,乃心、肝、脾受病,《經》曰:「五臟六腑之精氣,皆稟受於脾而上注於目。」首為諸陽之會,目乃血脈之宗,今內熱既盛,又加以風熱上壅,則循空竅而上溢於目矣。宜涼血清熱。

陳皮 赤芍 生地 粉丹皮 川黃連 膽草

(案16)一兒,斑後餘毒未解,上攻於目,有翳。由肝木偏旺,脾土受困,致泄瀉繼起。宜祛風明目,佐以實脾,使清陽之氣上升,則濁陰自歸下竅,目明而瀉自止矣。

升麻 黃耆 青防風 川芎 軟柴胡 車前 茯苓 枯黃芩 蘇木 元紅花 陳皮 甘草 石決明

孫用和傳治白珠有紅翳侵睛方

白菊花(八兩) 甘枸杞(四兩) 生地(五兩) 杜蜜(二斤)

取一磁瓶,湯煮一滾,置蜜於瓶內,投上三味於蜜中,攪勻、封固,隔水煮二晝夜,水少頻頻添之,瓶口將石壓定,日用軟柴,夜用硬柴,令不間斷,煮畢取起,置一缸內,盛水、鋪磚於內,置藥瓶於磚上,出火氣,七日可用滾水,任意服之。食盡,紅翳自退,良有效驗。

耳症

(案1)一兒,左耳腫痛,膿汁壅塞。此腎經有熱也。用蔓荊子湯加減治之。

蔓荊子 丹皮 赤芍 連翹仁 木通 川黃連 甘菊 桑皮

(案2)一兒,耳出黃膿,身微熱,脾胃有積,兼熱氣上衝所致。

陳皮 山楂 麥芽 桑白皮 白甘菊 甘草

乳蛾口疳

(案1)一兒,晝夜啼哭,喉中紅腫。此乳蛾也。用鵝羽攪之,吐出痰涎碗許,用龍膽草為末,吹入而愈。

(案2)一兒,忽然喉音不清,此熱鬱於內,復感風寒所致。

知母 黃柏 黑元參 天花粉 前胡 桔梗 甘草

(案3)一兒,上唇尖腫起突出,此必發一熱毒。宜消散為善。

防風 荊芥 大力子 薄荷葉 連翹 黃芩 山梔 黑元參 粉甘草

(案4)一兒,忽口角歪斜,乃陽明胃熱與脾濕相併而成。宜祛風劫痰。

殭蠶 白附子 明天麻 獨活 防風 半夏 陳膽星 龍膽草 陳皮 山梔 桔梗 薄荷葉 甘草

(案5)一兒,口疳。用犀角汁和梨汁服之,外用硼砂、冰片、寒水石、青黛為末吹之。亦治木舌、重舌、喉痹,神效。

結核

(案1)一兒,初生兩月,項下有核如彈,堅著不移,身熱。此內有胎熱,兼之衣被太厚,外為風邪所遏。宜祛風清熱。

柴胡 薄荷 前胡 大力子 江枳殼 陳皮 元參 黃芩 連翹仁

(案2)一兒,患症如前,服前藥稍減,因藥間斷,復紅腫欲潰。

當歸 川芎 貝母 皂角刺 金銀花 連翹 桔梗

又:潰後即前方加人參,間服滋養之劑而愈。

(案3)一兒,左邊太陽有核如彈,半年不愈。醫用灸法,數日而大如雞卵,用敷藥而漸大如覆杯。用降藥以欲其腐去,致形如翻花,膿水不幹,飲食不入,面色無神,四肢浮腫。因思立齋云:瘤者留也,隨處凝滯,皆因氣血乖違,臟腑受傷。當治其本,大抵屬肝膽二經者多,宜養氣血、清肝火。

人參 白朮 雲茯苓 炙甘草 生地 歸身 山梔 龍膽草

服後瘡口翻突,臭腐難近,小便閉,飲食不進,兼間有積滯腹痛。皆由脾氣敗壞所致,恐醫藥難挽。

人參 白朮 雲茯苓 綿黃耆 肉桂 米仁 木通 淮山藥

痿症

(案1)一女,右手痿弱,不能舉動,面發瘰。此脾肺濕熱所致。

黃芩 川黃柏 茯苓 地骨皮

(案2)一兒,五歲。面色萎黃,兩足軟弱,不能步履。據述,平時飲食不節,屢受風濕,脾氣損傷,肺失所養,致濕邪阻滯氣分。宜健脾消食,清熱、利濕。

茅蒼朮 焦白朮 山楂 麥芽 陳皮 粉豬苓 建澤瀉 木瓜 牛膝 川連 揀麥冬 綠升麻

瘡瘍

(案1)一兒,患瘡久久,下部更多,身熱自汗,食少腹實。由瘡久氣血耗損,復感風邪。

荊芥 防風 連翹 金銀花 川黃連 陳皮 茯苓 山藥

又:連翹 白芍 銀花 生米仁 細木通 甘草

(案2)一兒,歲許。頭瘡,耳後發一小毒,微腫。胎毒所致。

大力子 荊芥 連翹 淨銀花 花粉 黑元參 桔梗 甘草 山梔 木通 桔梗 連翹仁 粉甘草

又:大力子 枳殼 貝母 銀花 赤芍藥 黑元參

(案3)一兒,項有結核如豆大,後發壯熱,喉下腫起高突,咽喉閉塞,不能飲乳。先以鵝羽探吐痰涎,次服煎劑。

陳皮 枳殼 黃芩 連翹仁 青防風 前胡 瓜蔞 桔梗 黑山梔 龍膽草 蘇子

又:貝母 元參 花粉 江枳殼 新會皮 前胡 海藻 夏枯草

(案4)一兒,咽喉左邊腫痛有核。此由衣被太厚,常近火側,多食炙煿,痰火內鬱而成也。若失治恐成癭瘤。

柴胡 前胡 大力子 黃芩 新會皮 枳殼 元參 炒殭蠶 花粉 嫩桔梗

(案5)一兒,頰下患結核,身熱痰嗽。

前胡 貝母 桑白皮 黑元參 桔梗 花粉 連翹 江枳殼 夏枯草 陳皮 杏仁

(案6)一兒,歲許。眉間發瘡,令煎花椒湯洗之。

大力子 荊芥 銀花 花粉 川黃連 川黃柏 蟬退 木通 甘草

又:明礬五錢入蔥管內煨,龜板五錢酥炙為細末,菜油調敷。

(案7)一兒,患瘡,小水赤澀。此濕熱所致。

銀花 連翹 木通 生山梔 川黃柏 山楂 甘草

(案8)一兒,痘後生瘡癤。

赤茯苓 貝母 淨銀花 赤芍 山藥 川黃連 米仁 連翹 細木通 甘草

(案9)一兒,遍體疥瘡,皮膚濕爛。

銀花 連翹 何首烏 焦茅朮 黃柏 殭蠶 蟬退 粉甘草

(案10)一兒,瘡後,咳嗽有痰,唇紅。

銀花 桔梗 陳皮 建神麯 川黃連 木通 鉤藤 甘草

(案11)一兒,病後,身上生瘡,面白神倦,小便不利。防其發腫。

白朮 茯苓 淮山藥 生米仁 澤瀉 赤芍 連翹 細木通 金銀花

煎膏服。

(案12)一兒,遍體生瘡,浮腫,咳逆氣促,兼外感風邪。

桑白皮 枳殼 蘇子 新會皮 前胡 青防風 木通 杏仁 葶藶子 豬苓 建澤瀉

(案13)一兒,患瘡,潮熱。

陳皮 當歸 赤芍 赤茯苓 楂肉炭 黃柏 知母 元參 淨銀花 軟柴胡 甘草

(案14)一兒,遍身瘡瘍,頭上瘡,蓋甚厚。此胎中熱毒所致。不宜湯藥熏洗,恐瘡毒入腹,為患不淺也。

犀角解毒丸

(案15)一兒,頭上發狗癬疥,身熱痰鳴。此外感風邪所致。先解其表。

葛根 荊芥 新會皮 細木通 楂肉

服二劑後,外邪已散。用銀花、連翹、陳皮、木通、甘草煎膏服,以解其毒。

(案16)一兒,狗癬疥,頭額甚多,膿水淋漓,肚腹實。

殭蠶 山楂 麥芽 川黃連 紫厚朴 陳皮 甘草

齒痛

(案1)一兒,身熱齒痛。此風熱客於陽明也。

薄荷葉 荊芥 防風 陳皮 川黃連 粉丹皮 甘草 燈草 石膏

(案2)一女,左牙床腫痛,發熱,右頤紅腫。陽明蓄熱所致。防風通聖散加減治之。

荷葉 連翹 大力子 元參 桔梗 青防風 山梔 飛滑石 石膏 銀花 粉甘草

(案3)一童,齒縫出血不止。此由元陰不足,相火妄動而乘於陽明也。滋陰藥中加丹皮、童便、甘草。

(案4)一人,血虛齒痛。

升麻 石膏 丹皮 枯黃芩 小生地 當歸 陳皮 甘草

附:

(案1)一兒,臂痛不能舉手足,或左或右,時復轉移,脈沉細。此中脘有停飲,脾氣不行,故上攻於臂也。宜治痰為主。

半夏(二兩) 茯苓(一兩) 江枳殼(五錢) 風化硝(二錢五分)

用薑汁煮麵,和為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薑湯下。

(案2)一兒,項痛,足軟,牙血,面色萎黃。此風濕客於三陽,傳入足太陰經,濕久生熱所致。

元參 天花粉 連翹 防風 荊芥穗 薄荷 大力子 石膏 滑石 淨銀花 桔梗 甘草

小便不通,用荊芥二兩、大黃一兩;大便不通,用大黃二兩、荊芥一兩。

小便不禁,肺氣虛也。宜安臥養氣,以參、耆之類補之。有熱加黃柏、生地。

濕癬用陳皮、山楂、麥芽、豬苓、澤瀉、川連、茅朮、白朮、木瓜、牛膝、茄皮。

(案3)一兒,項軟,喉中有痰。諸醫以天柱骨倒而用人參。余竟以風藥治之而效。

陳皮 殭蠶 明天麻 藁本 黑山梔 黃芩 茯苓 粉甘草

癬方,用土槿皮五錢,大黃五錢,斑蟲十個,密陀僧五錢,燒酒半斤,浸一日,擦患處。

頭上肥瘡用松香、淘丹、橄欖核煅研末,將鮮油一塊,鋪青布上,入松香,卷緊扎住,用火燃之,滴入鍾內,取灰燼,並橄欖核灰、淘丹一併交融,去火毒,搽之。

頭上禿瘡,用左旋龍一兩瓦上煅,花椒四錢、硫黃三錢、紅砒五分共研和,將蔥頭、甘草,水洗淨,麻油調敷。

走馬疳方,用川連一錢,人中白四錢,硼砂三錢,雄黃二錢,青黛三錢,橄欖七枚,煅冰片一分,自孝竹箬二葉,燒灰,共為末,應用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