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肝風

(案1)暴怒傷陰。肝之變動為握。右手掉搖,膻中隱痛,容冬進補中益氣而愈。現在復發,擬補陰益氣煎。

補陰益氣煎

進補陰益氣,掉搖已止,膻中隱痛。諸風掉眩,皆屬於肝。戰慄動搖,火之象也,良由水不涵木,肝火化風。壯水制火,乙癸同源主治。

六味地黃加銀柴胡、白芍、橘皮 蜜丸。

(案2)月之初日,頭痛氣促,自服疏散無效,更增心悸,手臂掉搖,肝之變為動,心之變為悸,腎之動為慄。氣勃動肝,腎不養肝,肝火上潛,戰慄之病生焉。

大熟地 遠志筒 於白朮 雲茯苓 孩兒參 酸棗仁 白歸身 炙甘草

(案3)天一生水,生人男女皆同。女子以血到為始,名曰天癸。男子以精到為始,亦名曰天癸。幼年通精,過早加以情欲之偏,剝喪頻頻,導致真元損耗,液絡大虧,六脈洪大而急,咽嗌結核,瘰癧串久不消。今春左足潰膿血,上下左右四肢串腫而痛,晝夜無眠,不能反側,每至睡將熟則肢節攣搐動搖。夫生人起居動息,臥則血歸於肝。《經》云:肝為剛臟。又云:肝苦急,急則酸燥。陽生風動,善搐善搖,水不榮木,靜不能藏,是以目瞪神迷,一哭而散。哭之所以能散者,上竅宣泄,清氣有時而升,暫可平靜,久之非所宜。症勢棘王,滋水養肝為主。

鹿角膠 福橘絡 生熟地 鮮竹茹 龜板膠 絲瓜絡 赤白首烏 參橫須 虎骨膠 松節油 霜桑筋 歸橫須 清阿膠 粉草節 黑芝麻 蔥白鬚 人乳

據云,服藥數帖,症勢未見動靜。此症系肝血不充絡,氣燥不養筋。《經》云:軟短為拘,陷脈為僂者是也。茲擬滋肝養血舒筋。蓋水能涵木,緩緩培養。仍外加以熏絡,庶不致增劇,清氣活絡無裨也。

鹿角膠 鮮生地 上桂心 桑寄生 龜板膠 赤首烏 淮牛膝 女貞子 陳阿膠 左牡蠣 湖丹皮 生甘草

二、頭風

(案1)頭風起自幼年,不俱四季皆疼,疼時太陽發脹,牙關亦然,飲熱茶汗出則止。每晨起,午後漸止。延今多載,飲食如常,不能充養形骸,精神日減,脈弦無力,肝擾陽明。

補中益氣湯加明天麻、香白芷、細茶葉

(案2)頭風多年,發於四季,發則脹疼,十餘日方止。秋冬之際,四肢作冷,頭脹作疼,近日午後較甚。陽虛陰虧,脾腎雙補。

六君子湯合六味地黃丸加天麻、半夏、川芎

恙由耳後沖及巔頂,項強神煩,不能起坐,六脈細數而軟,食減作痛,時作時止,初起似屬偏頭風證,補散難投。虛風遊走,風化為火,風愈高火愈熾,陽不能固,陰不能斂。擬扶陽斂陰,俾氣行血流,風行水動,庶可獲效。

甘菊炭 抽耆皮 白茯苓 綠豆殼 甜杏泥 白赤首烏 黑芝麻 新稻穗 蘇荷尖 大生地

三、眩暈

(案1)水虧於下,火升於上,壯火食氣,上虛則眩,頭暈足軟,如立舟車,咽喉乾燥,夢泄頻作。少陰腎脈上循喉,有夢而泄主於心。精不化氣,水不上潮之明驗也。清上實下是其大法。第水虧必盜氣於金,金衰不能平木,水虛不能涵木,木燥生火,煎熬津液成痰。丹溪所謂無痰不作眩是也。脈來軟數兼弦,值春令陽升,防其痙厥也。法宜壯水,佐以化痰。

六味地黃丸加製半夏、沙苑子

(案2)《經》以上氣不足,腦為之不滿,耳為之苦鳴,頭為之苦傾,目為之眩。素本脾胃不足,抑鬱不宣,氣鬱生痰,上擾清明之府,顛眩如駕風雲,卒然潰亂,忽而神清,非類中可比,脈來軟數無神。原當壯水之主,上病下取,滋苗灌根。第痰伏中州,清氣無由上達,下取無以上承,擬以治痰為主。

製半夏(三兩) 廣橘紅(一兩五錢) 制南星(一兩) 銀柴胡(一兩五錢) 炒白朮(二兩) 高麗參(二兩) 五倍子(一兩) 綠升麻(八錢) 明天麻(一兩) 淨歸身(二兩) 川芎(一兩)

上藥用竹瀝三兩,薑汁一兩,泛丸。

四、虛損

(案1)心為主宰,腎為根本,曲運神機,勞傷乎心,心神過用,暗汲腎陰,子午不交,寤而不寐。《經》云:經脈橫解,腸癖為痔。亦由濕熱傷陰,氣虛不化,右脈虛大而弦,左脈濡滑。腎之陰虧,肝之陽強,心氣不足。脾為太陰濕土,虛則生濕。利濕傷陰,清熱耗氣,陰虛忌燥熱,陽虛忌苦寒。宜從心脾腎進補。

潞黨參(三錢) 原熟地(八錢) 甘杞子(三錢) 木茯神(三錢) 野於術(三錢) 菟絲子(鹽水炒,三錢) 柿霜(二錢) 大麥冬(三錢)

(案2)年甫廿三,脈不應指,二天不振,心腎交虧,瘰癧難痊,氣血傷而未復,心跳作嘔。先養心脾,兼調肝腎。

歸脾湯加熟地炭

(案3)經以喜怒傷氣,寒暑傷形,衝脈起於氣街,夾臍上行,至胸中而散。衝脈動,諸脈皆動。少腹屬厥陰,厥陰者,肝氣也。從少腹跳動,沖逆上行,心慌意亂,虛里跳躍如梭。腎不養肝,氣失攝納,皆根蒂之虧。寡欲固精,清心尤要。

六味地黃丸加潼沙苑、生牡蠣、馬料豆

(案4)年經廿旬,先天薄弱,後天不振,盜汗夢泄。上年六月,奔馳辛苦,痰中帶血,每逢節令舉發。去冬感寒停滯,病中又傷,盜汗甚多,昏沉似脫,病中走泄,曾服參附回陽,漸漸向安,臥床月餘。今交夏至,飲食不香,午後肩背似乎拘束不舒,食後噯氣,肢體無力,筋骨痠痛,腰膝尤甚,若稍煩心,即覺心中疼痛氣悶,小溲黃色俱多,清時日少。舌根之苔,病後至今未化。面無華色,脈來虛數。正氣腎氣傷而未復,少壯年華,必得清心靜養,冀其復元,進後天以培先天。

歸脾湯去耆,加熟地、冬蟲夏草

(案5)自汗陽虛,盜汗陰虛。有夢治心,無夢治腎。咯血痰血,血絲夾血點,皆屬臟陰不藏,心火一動,相火隨之,水不涵木,木火升騰莫制,血隨氣升。心火下注,頻頻夢瀉,神志不藏也。昨夜夢泄甚多,非漫溢也,乃心動神馳,心相不靜。速當清心保腎,固守關元。能不再泄,方為佳兆。

紋潞黨 煨木香 大熟地 大麥冬(砂衣) 炒棗仁 朱茯神 淮山藥 左牡蠣 炙遠志(去心) 桂圓肉

(案6)腎為先天,脾為後天,二本皆虧,未老先衰。精神不振,心悸頭眩,手足心熱,腰背痠軟,便紅脫肛,兼有內痔,中氣腎氣皆虧。法當培補真元,靜養為妙。

淮熟地(五兩) 上黨參(四兩) 白歸身(三兩) 熟棗仁(二兩) 紫河車(麻油炙,一具) 烘冬朮(三兩) 側柏葉(三兩) 雲茯苓、神(各二兩) 玄武板(酥炙,三兩) 燕根(三兩) 胡芡實(三兩) 建蓮肉(三兩)

上藥用桂圓肉、玉竹、藕汁(各三兩),熬膏為丸。

(案7)咳嗽夜甚,勞動氣喘,夜臥不安,手心蒸熱,精神不振,巔頂疼痛,形容日羸,脈來弦數,按之無力。三陰內虧,金水交傷。陰虛忌燥熱,陽虛忌苦寒。虛勞內損,二氣皆虧,全賴脾胃資生化源。擬以小海參丸加減

海參(連泥瓦上炙枯,三兩) 冬蟲夏草(三兩) 製半夏(二兩) 淮山藥(四兩) 杜阿膠(二兩) 大熟地(八兩) 薄橘紅(一兩五錢) 白茯苓(三兩) 小牡蠣(五兩) 紋黨參(三兩) 京川貝(去心,一兩五錢) 老蘇梗(一兩五錢) 燕根(三兩) 潼蒺藜(三兩) 煉蜜為丸。

(案8)諸風掉眩,皆屬於肝。左脈甚小,心肝腎三陰皆虧。腎不養肝,心氣益虛。右脈濡而且慢,真陽亦衰,頭目眩暈,不耐操勞。寒涼者,真氣之虛也。經以勞者溫之,損者益之,本擬龜鹿二仙膠。現在中虛寒痰,先擬參附理陰合歸脾。

明黨參 甘枸杞子 白茯神 炙粉草 川熟附 獨枝歸身 酸棗仁 桂圓肉 大熟地 土炒白朮 遠志肉(去心)

脈神形色俱起,眩暈漸減,中氣、心氣、腎氣皆虧,水不涵木,木火交併,二氣俱損。補陰不易,補陽尤難。陰從陽長,血隨氣生。前進黑歸脾尚合機宜,今擬參附斑龍加味。

參附湯 龜鹿膠 熟地 枸杞 山藥 茯神 山芋肉 菟絲子

舌為心竅。舌尖屬心,舌中屬脾,舌邊屬肝,舌根屬腎。舌尖旁右邊或數日一麻,含桂圓少許即好,顯繫心氣虧虛。思為脾志,實本於心,不獨曲運神機也。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水火者,陰陽之徵兆也。人身之氣血,百骸貫通,總得陰陽二氣,源源相濟。進黑歸脾甚合機宜。仍以斑龍合參附歸脾,培生生之氣。

鹿角膠 紋黨參 炒棗仁 白歸身 菟絲子 熟附片 炙遠志(去心) 炙甘草 大熟地 甜冬朮 木茯神 龍眼肉 麥門冬(去心) 鮮金釵 甘枸杞

水不配木,腎不納氣,氣不歸元,氣有餘便是火。右腎熱氣常漫,帶多走泄,精神不振。腎屬水,虛則生熱。補陰不足,補陽尤難。脈象六陰,按之虛數不靜。心腎兩虧,今擬黑歸脾合斑龍兩儀起元法,培命腎之陰陽,冀其水火既濟,自然納氣歸窟。

鹿角膠(酒炒,三兩) 黨人參(四兩) 酸棗仁(炒,三兩) 花麥冬(五兩) 鹿茸(酥炙,一具) 大熟地(砂仁拌炒,八兩) 遠志筒(去心,甘草水炒,一兩五錢) 甘枸杞子(八兩) 菟絲餅(鹽水炒,三兩) 大有耆(蜜炙,三兩) 木茯神(朱染,四兩) 桂圓肉(八兩) 龜板膠(三兩) 於潛術(土炒,三兩) 白歸身(酒炒,三兩) 新會橘(四枚) 柏子霜(去油,一兩五錢) 南木香(煨,五錢) 粉甘草(蜜炙,五錢)

上藥用枸杞、麥冬、桂圓、黨參、福橘,熬膏和丸。

(案9)悟性不達,靈機不活也。巧發於腎,靈發於心。十歲始能言語,固由心氣不足,實由先天薄弱,不能上達於心。未行之事,取之於心。已往之事,記之於腎。出言吐語,似是而非,乃神志不藏也。不可開竅,當補先天。啟振元神,當知靜則生慧。

混沌皮(三錢) 敗龜板(酥炙,三錢) 大熟地(四錢) 遠志筒(去心炙,八分)

年已二旬,尚屬童年,毫無知識,靈機矇蔽,小解如常,脈來細小。先天不足,神識不開。開竅不能,必得神志充足,靈光自透。養先天、煉後天,徐徐調養。

黑歸脾湯去黃耆

每早服斑龍丸三錢。

(案10)長生秘典曰:內勞神明,外勞質形,形與神交用,精與氣俱傷,多言傷氣,多勞傷腎。心暢則胃開,腎旺則脾健,心腎得太和之氣,自然食香神旺。

生脈散加陳倉米

諸恙悉退,元神未復,氣軟胃弱。《經》云:腎氣通於胃。補陰有開胃之功,扶脾有生陽之妙。擬脾腎雙補法。

上黨參 云茯神 上廣皮 肉蓯蓉 炒於術 炙甘草 老陳米 甘杞子

(案11)上損於下,損及於中,最屬可慮。男子脈大為勞,三陰內損,下患痔漏,咳嗽氣急,嘔吐酸水。補土則金生,金生則水旺。諸虛百損,不捨脾胃。有胃氣則生,無則死,洵不誣矣。

異功散加黃耆、山藥、冬蟲夏草、須穀芽

(案12)精氣神,乃人生之至寶,為先天立命之基。二天不振,水不配火,形瘦食減,浮火時升,下有痔瘍,常多夢瀉。三陰內虧,壯水之主,以鎮陽光。

六味地黃丸加川黃柏、槐角、穀芽、菊花

(案13)驚則氣怒傷心,恐則氣怯傷腎。由此二氣致偏。偏久致損,損不能復,變生痞象。現氣不生陰,陰不化氣。春旺木乘,中土受傷,水精不布,揆度失常。面色如妝,肉山已倒,生氣去矣。所服滋生化源,無以加焉,擬方候酌。

歸脾湯去耆,加穀芽

服藥後未曾嘔吐,溏糞一次,小便通暢,喉中痰聲稍減,吐痰照舊,仍不思食。滋陰則礙脾,脾喜燥而腎惡燥,有胃氣則生,無則死。營出中焦,資生於胃,補土則金生,仍仿前法,候裁正。

人參(五分) 於白朮(三錢) 杭白芍(五錢) 白茯苓(三錢) 附子片(童便浸蜜炒,七分) 左牡蠣(一兩) 淮山藥(五錢) 老薑渣(米湯炒,一錢)

後加藕粉炒阿膠(二錢)

頃奉手教,敬念令媛,恙原春分節令,未有變動,藥分三次,徐徐服之,未作嘔吐,仍覺胸中飽悶,漸漸方舒。每日食粥三次,每食一茶杯,不能多進,大便間或溏瀉,小便暢行。陰陽漸分,夜眠較安。面色黃瘦,飲食不為肌膚。顴紅漸退,咳痰稍減。脈症漸定,即是轉機。徐徐調治,漸入佳境。擬方酌候。肅此奉復,並璧尊謙。

照前方加荷葉煨飯

(案14)脈來細澀,形容消瘦,臟陰營液俱虧。食少運遲,不為充養,臥則氣促,三刻腹右氣墜,兼有偏墜。脾胃不健,先天不足,後天不振。養先天煉後天,冀真元來復,是其大法。

歸脾湯去黃耆,加炒穀芽、南棗

脈來細澀,眠食雖安,運納不健,二天不振。養心脾兼和肝胃。

黑歸脾湯去黃耆,加生熟穀芽

脈神形色俱起,眠食俱安,運納健旺,二天有振之機,原方加減。

前方去穀芽

服藥以來,脈神色俱起,胃口大開,生氣來矣。以丸代煎。乘鸞之後,蟲斯衍慶,益當加意節制。先天源源而厚,百福駢臻蘭徵。必矣。

原熟地(藕汁炒,八兩) 云茯神(朱染,四兩) 桑螵蛸(鹽水炒,二兩) 化橘紅(一兩) 淮山藥(焙,四兩) 福澤瀉(鹽水炒,三兩) 料豆衣(炒,三兩) 肥葳蕤(二兩) 山茱萸(鹽水焙,四兩) 冬青子(五兩) 雞頭實(焙,三兩) 寧子淡(漂淡,三兩) 湖丹皮(酒炒,三兩) 山旱蓮(八兩) 燕根(去毛炙,四兩) 老藕(三斤)

上藥用玉竹、二至、藕熬膏為丸。

(案15)心脈短,肝脈虛,尺脈小,性燥多慮,心氣虧虛,不耐操勞,客秋瘧後失調,右脈濡滑,濕鬱氣虛,神倦無力,時發寒熱,多走氣急,二氣虧虛,喜怒傷氣,寒暑傷形。擬何人六君加味。

何人飲合六君子湯加升麻、柴胡

客秋瘧後失調,不耐操勞,二氣虧虛,宗經旨勞者溫之,損者益之。

十全大補湯加附子、半夏、淡蓯蓉

(案16)氣不生陰,精不化氣,精神不振,五心煩躁,日晡寒熱,總由水火不濟,三陰不足。

大熟地 山茱萸 湖丹皮 大麥冬 潛葳蕤 菟絲子 云茯神 炙遠志 淡菜

精神不振,飲食不甘,五心煩躁,寤而不安,脈來虛數。三陰不足,心腎不交,水火不配。以丸代煎。

大熟地(八兩) 建澤瀉(三兩) 須穀芽(三兩) 肥玉竹(四兩) 山茱萸(四兩) 白茯苓、神各(二兩) 上廣皮(一兩) 大麥冬(三兩) 淮山藥(四兩) 敗龜板(三兩) 炙遠志(一兩) 桂圓肉(四兩) 湖丹皮(三兩) 菟絲子(三兩) 夜交藤(三兩) 淡菜(三兩) 燕根(三兩)

上藥用麥冬、玉竹、桂圓,熬膏和丸。

(案17)心為一身主宰,所藏者神。曲運神機,勞傷於心。心神過用,暗汲真陰,木失所榮,肝膽自怯。神不安舍,舍空則痰火居之。七情不適,思則氣結,腹中澎湃如潮,嚏則稍爽。心病累及肝膽。天王補心丹、酸棗仁湯是理。姑擬阿膠雞子黃湯。然否,請政。

阿膠珠 半夏粉 白茯神 炙甘草 雞子黃 江枳殼(麩炒) 竹二青(去屑) 大生地

三進阿膠雞子黃湯,脈神色俱起。原方進步。

前方加太子參、夜合花

(案18)憂思鬱結,心神不寧,驚悸慌亂,肢顫發抖,飲食不思,咳嗽痰多,形容消瘦,脈見雙弦,犯五行之忌。擬方多酌明哲。

黑歸脾湯去黃耆

五、陰虧

(案1)三經半產,陰陽未復。經來色淡,血虛可知。陰虧水不濟火,血少木失敷榮。肝病傳脾,脾傷不能為胃行其津液,榮養諸經,以故精神不振,動勞發熱,脈來軟數無神,有經閉血枯之象。法當靜養培補真陰為主。

大生地(八兩) 淮山藥(三兩) 湖丹皮(三兩) 山茱萸(四兩) 福澤瀉(三兩) 女貞子(三兩) 旱蓮草(三兩) 大麥冬(三兩) 玄武版(四兩) 左牡蠣(六兩) 箱歸身(四兩)

上藥用長流水、桑柴火熬膏。

(案2)腎為元陰之根,統五內之精。肺為元陰之本,司百脈之氣。半產後陰傷精損,陰不斂陽,水不配火,精不化氣,氣不歸精。壯火食氣,火灼金傷。腎虛必竊氣於金,精損必移枯於肺,肺腎俱困,他臟不充。肝病傳脾,土不生金。清肅不降,金不平木,木復生火,火性炎上,上擾君心,心煩意亂,不知所從,竟夕無眠,悔怒數起,虛里穴動,食減神疲。壯水濟火,補陰潛陽。以丸緩治。

六味地黃丸合生脈散,加龜板 蜜丸。

(案3)脈來軟數無力,證本臟陰有虧。陰虧,有陰中水虧、火虧之分。少年真陰不固,真陽失守。腎兼水火之司,水不生木,肝病傳脾,火不生土,脾傷及肺。《經》以中氣不足,溲便為之變,腎開竅於二陰,腎虛則水反為濕,脾虛則土不制水,水澄如膏糊,乃水液之濁,非白濁可比。宗氣無根,虛里震動。腎為先天,脾為後天。脾土之健運,賴腎氣之充盈。腎中水火不能上蒸中土,何由健運。中虛不能交通心腎,精無所倚,夜臥不安。脾之與胃,以膜相連。胃為水穀之海,前陰為宗筋之會,會於氣街,衝脈貫於陽明。《經》所謂二陽之病發心脾,有不得隱曲是也。諸汗屬陽明,衛氣行於沖,氣失衛外,故多汗。陽欲上潛,陰下攝之;陰欲下脫,陽上吸之。陰陽本不相離,水火同居一室。陰陽離決,精氣乃絕。陰平陽秘,精神乃治。無陽則陰無以生,無陰則陽無以化。治宜從陽引陰,從陰引陽。

大熟地(十二兩) 白茯神(六兩) 五味子(三兩) 川萆薢(四兩) 鹿角膠(四兩) 柏子仁(六兩) 川黃柏(四兩) 芡實粉(八兩) 龜板膠(四兩) 酸棗仁(六兩) 大麥冬(六兩) 金櫻子(八兩) 製附子(二兩) 炙遠志(三兩) 箱歸身(八兩)

上藥用長流水、桑柴火熬,以鹿龜膠收膏。

(案4)素本陰虧火鬱,近值恙後中傷,肝病傳脾,轉輸失職,氣鬱化火,上擾心宮。汗為心液,舌為心苗。自汗舌糜,是其明驗。法當壯水之主,以鎮陽光。冀其水升火降,木得敷榮,則無剋土之患。

原熟地(八兩) 元武版(四兩) 淮山藥(四兩) 酸棗仁(三兩) 京玄參(三兩) 川黃柏(二兩) 粉丹皮(三兩) 雲茯苓(三兩) 浮小麥(三兩) 蜜丸。

(案5)真陰下虧,虛陽上越,水火不濟,心腎乖違。五志過極,俱從火化,火愈熾水愈虧。曲直作酸,陰不斂陽,竟夜不寐,甚至心煩意亂,莫能自主。蓋陽統乎陰,精本於氣。上不安者,必由乎下。心氣虛者,必因於精。脈軟而弦。爰以六味三才加介類潛陽,專培五臟之精,冀其精化氣,氣歸精,陰平陽秘,精神乃治。

六味地黃丸合三才湯,加炙鱉甲、玄武版、煅牡蠣、野黃精 蜜丸。

陰虧於下,木失敷榮。木乘土位,脾困於中。脾之與胃以膜相連。胃者衛之原,脾者榮之本。衛不外護則寒,營失中守則熱。健運失常,飲食減少。水源不足,瘦削日加。奇脈有虧,經候不一。脈採虛數而弦,症本辛苦操勞所致。法當脾腎雙培。

淮熟地(八兩) 女貞實(三兩) 大丹參(一兩) 雲茯苓(二兩) 東洋參(三兩) 福澤瀉(一兩五錢) 炙遠志(一兩五錢) 箱歸身(四兩) 於潛術(三兩) 淮山藥(四兩) 酸棗仁(三兩) 炙甘草(五錢) 湖丹皮(二兩) 水蜜丸。

(案6)少年白髮,咽嗌不爽。六脈細數而軟,咽屬少陰,發乃血餘。少陰主水,水不榮木,陰液久虧。丹溪謂壯水之火,血行氣流。緩緩調養,庶可獲效。

鮮生地 當歸頭 北五味 雲茯苓 大熟地 貢白芍 棗仁炭 建澤瀉 鮮首烏 牡丹皮 黑山梔 人乳 清阿膠 冬青子 天麥冬 藕汁(澄粉) 線魚膠 山旱蓮 用人乳、藕汁、生地汁、首烏汁 蜜丸。

六、咳嗽

(案1)言乃心之聲,賴肺氣以宣揚。金空則鳴。金塞則啞,金破則嗄。素本勞倦過度,勞力感風,肺氣不展,聲音不揚,已延一載有餘,防成肺痿。

蘇杏二陳湯加孩兒參、炒牛子、桔梗、雞子清、青橘葉

服藥以來,肺胃漸開,音聲漸朗,現溽暑流行,火氣發泄,必得養陰益氣。

二陳湯加旁枝、蘇梗、太子參、黨參、生地、白扁豆、淮山藥

(案2)咳嗽氣喘,胸中氣急且悶,多食不舒,甚則頭面上火。脈來沉滑而疾。氣悶痰鬱,肺胃不展。暫以外臺茯苓飲加味。

外臺茯苓飲加蘇梗、杏仁、半夏、甘草、枇杷葉

進外臺茯苓飲,氣喘已平,肺胃已展,氣仍上衝。久恙中虛,肝腎不納。原方加減。

原方去杏仁、生薑、蘇梗,加熟地、紫蘇子

(案3)左脈澀,右脈沉,按之頗不寧靜。心肝腎三陰內虧,瘧後又傷濕熱,鬱而不化。中虛肺虛,勞動氣喘,面帶陽光。素有疝氣,不能溫補。客冬牙疼,火炎於上,咳嗽不寧,兩脅微疼。金水交傷,氣火升騰莫制。肺為嬌臟,惡寒惡熱,惡風惡燥。病延已久,慮難奏捷。

杏苡仁 生熟地 桑白皮 老蘇梗 光桃仁 大麥冬 杭白芍

(案4)咳嗆,五更尤甚。牙疼身痛,勞動則喘,肢麻畏冷。春分節令,木動風生,擾犯陽明。一陰加減,未見效機。三陰內虧,補之不受,暫以舒豁。

粉葛根 光杏仁 黨人參 雲茯苓 桑白皮 老蘇梗 臺黃耆 新會皮 青防風 生薑皮

次去桑皮、臺耆,加款冬、蒼山楂肉

咳勢較松,齒痛眩暈已止。三陰內虧,虧不受補,擬金水六君加味。

金水六君煎加杏仁、蘇梗

進金水六君,嗆咳已止,眩暈復作,氣喘勞動尤甚。金水交傷。原方加味。

原方加生地、半夏粉

(案5)左脈沉澀,右脈沉滑,推之不靜。痰鬱咳嗽,陰虧雖虛,肺氣不展,久咳不已,則三焦受傷。慎勿輕視舒肺胃,以展氣化。最怕心令司權,致有音啞之患。

光杏仁 北沙參 地骨皮 白茯苓 紫蘇梗 款冬花 桑白皮 生甘草 鼠黏實(研) 玉桔梗

次去冬花、桑皮、桔梗,加慈姑汁

(案6)脈來滑數,肺有郁痰,咳喘不寧,口乾身倦,不思飲食。病久人虛,極難奏效。

杏蘇二陳湯加桔梗、炙麻黃根、香豆豉、葶藶子

次去麻黃加款冬花、麥冬

咳嗽漸減,飲食未增,腹瀉不痛,土弱金虛。再擬六君子加味。

六君子湯加百花膏、焦楂肉

(案7)咳嗽痰多,脈來濡滑,氣虛痰鬱。脾受濕侵,漬之於肺。杏蘇二陳加味。

杏蘇二陳湯加桔梗、白朮、款冬花

陽維為病苦寒熱,熱後嗆咳無痰。四肢乾熱,無汗,形神疲倦,食少無味。土弱金傷,已延四月,肺胃俱困。擬補中益氣加味。

補中益氣湯加杏仁、麥芽

三進補中益氣,諸恙悉退。惟嗆咳未能全止。原方加減。

前方去參、耆、杏仁、麥芽,加阿膠、麥冬

(案8)咳嗽復萌,左腋作痛。暑傷氣肺不展也。

明黨參 杜阿膠 桑白皮 炙甘草 巨勝子 大麥冬 杏仁泥(去皮尖) 玉桔梗 杭白芍 鮮蘆根

進清燥救肺,嗆咳不已,腋下作痛勿止。肺氣不展。仍以舒肺胃,以展氣化。

杏仁泥 芽桔梗 大力子 粉甘草 紫菀茸 大貝母 上廣皮 川白蜜 老蘇梗 生薑自然汁

咳仍未止,腋痛未已。疑因初起曾服膩補收斂之劑,邪閉於肺,氣滯痰鬱。

杏蘇二陳湯加春柴胡、全當歸、白芷、山楂

服藥四劑,咳嗽稍松,肺氣已舒,腋痛已止,脈尚未清。

原方加白芥子

咳嗽稍松,腋痛全已,惟胸中作悶,氣機尚未舒展。

原方去白芥子,加太子參。次補中益氣去升麻、耆,加杏仁、楂肉、半夏

咳出於肺,有聲有痰,咳痰甚黏。肺為嬌臟,不耐邪侵。毫毛襲肺在咳。所服藥石,皆是理路,但咳有邪無止法,舒肺以展氣化,庶可寧嗽。擬方候酌。

栝樓仁 光杏仁 秋桔梗 炒牛子 京川子 老蘇梗 生甘草

(案9)風痰伏肺,咳嗽不寧。

杏蘇二陳湯加信前胡、西豆豉、款冬花、青防風、牛蒡子

(案10)脾胃失調,飲食不香,加之勞力傷中,氣鬱作悶,腰痛首疼,現寒熱咳嗽,陽維為病,肺胃不展。

補中益氣湯去耆,加杏仁、蘇葉

四劑後去升、柴、黨參,加空沙參、款冬花

(案11)始由病後失調,金水交傷,久咳不已,形神消瘦。勞動氣喘。腎虧子竊母氣。謹防火令司權,咳甚吐食,喉痛音啞之患。

杏蘇二陳湯加蒸百合、款冬花、玉竹

久咳不已,三焦受之,不獨專於理肺也。勞動氣喘,金水交傷,慮難奏捷。

六君子湯加杏仁、蘇葉、熟地、胡桃肉、款冬花

(案12)久咳痰多,喉痛作癢,頭眩耳鳴,寤寐不安,胸次不寬,食不甘味。操勞煩心,心火上炎,腎水不升,肺氣不降,謹防音啞喉痹之患。

大生地 桑白皮 京川貝(去心) 秋桔梗 麥門冬 研牛子 酸烏梅 粉甘草 元參心 白射干 榧子肉 豬膚

藥服三帖,痰咳、耳鳴、胸悶、頭暈俱減,喉癢漸止。惟食減神疲依然。水虧於下,火炎於上,火灼金傷。益水源之弱,制火炎之熾。

六味地黃丸加生地、首烏、陳皮、牛子

六進生熟地黃湯,諸症向安。惟頭暈、神倦、食減、夜寐易醒,心嘈、喉癢,間有痰嗽。乃心虛浮火上升,仍以壯水制火。

六味地黃丸加生地、麥冬、牛子、蘇梗、烏梅

進乙癸同源法,兼舒肺胃,咳解九分,喉癢已愈,頭暈未已,夜寐易醒,口內先甜後苦,已歷三年。心肺腎三陰不足,脾虛濕鬱,不宜操勞動怒。

(方未見)

(案13)左脈沉小,右脈濡澀。肝陰不足,氣虛痰鬱,肺為嬌臟,不耐邪侵,犯之毫毛必咳。肺不和則鼻不聞香臭,冒風則咳甚,臥時喉中有水雞聲。肺虛治節不行,肝虛氣衝於上。本用金水六君,現肺郁風邪,先以清疏為主。

杏蘇二陳湯加款冬花、葶藶子、白蜜、薑汁

咳嗽有聲有痰。讀成功書云:有聲無痰謂之咳,無聲有痰謂之嗽。脾受濕侵,肺由火灼,胸悶氣阻,痰豁即安,夜寐喉內有聲,天明吐濃痰數口方安。中虛肺虛,腎氣亦虛。先從中肺進步。

杏蘇二陳湯加炙麻黃、炒惡實

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清晨痰多,夜來痰嘶,肺氣不展,中虛腎虛,口乾痰帶腥味,似覺欲吐。仍從肺胃進步。

萬氏定喘湯去蘇子,加川貝、橘紅、桔梗、葶藶

喉內痰聲,下午尤甚,清晨吐濃痰數口,氣方平順。痰鬱氣機,隨氣而升,隨肺而降。舒肺不應,降肺亦不應,滯膩難投,舒肺以展氣化。

六君子湯加甜葶藶、黃芩、海參、薑汁、白蜜

服藥三帖,痰聲已無。惟走泄後夜寐易醒。心腎不交,原方加味。

前方加夜交藤、合歡皮、夜合花

(案14)肝升於左,肺降於右。少腹屬厥陰肝也。少腹氣衝左右,不能安臥,有升無降,木擊金鳴,咳唾白痰,入夜尤甚。食不甘味,月不及期,熱甚白帶,四肢無力。氣鬱傷中,肝失調達,木製中胃,氣血雙虧,中虛肺虛。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偏久致損,損不能復,最為可慮。宜息怒寧神,保守太和為妙。

歸芍六君子湯加生地、麥冬、阿膠、蘇梗蜜丸。

(案15)素來善飲,濕甚中虛,誦讀勞煩,氣火升騰莫制,釀濕生痰,痰生濕甚,上損於下,延及於中,三焦俱損,損不能復,調治非易,所服藕汁輪迴酒,其理甚近。營出中焦,資生於胃,救陰無速功,從心脾進步。

歸脾湯去桂圓,加荷葉包、陳倉米

恙原前方申說,茲不再述。藥服三帖,咳嗽減半,痰沫亦少,胸次隱痛,肩膊酸脹,手足作熱,午後尤甚,飲食不香,怕見陽光。陰陽雙虧。原方加減。

前方加鹿膠、龜膠

(案16)素飲膏粱,中傷肺傷。暴怒傷陰,喊叫提氣,氣不下降,咳嗽聲啞。雖有濕熱,當從太陰、太陽化之,極難奏效。

溫膽湯加甘葛、黃芩、薑汁、白蜜

(案17)久咳痰多,動勞氣喘,寒熱往來,心煩不寐,飲食減少,嘔噯不舒。內損已久,難以奏效。

六君子湯加川貝子、淡竹茹、杏仁、蘇葉,次加香柴胡、芽桔梗

驚則氣亂傷心,恐則氣下傷腎,氣血紊亂,致有吐衄。服豬油斂而止,膩滯氣血,由此咳嗽痰多,心緒煩勞,晝夜無眠。起自八月,延今不已。形神日羸,飲食日少,每日兩次寒熱,手足心熱。舌絳苔白,中有紅巢,並且麻木。陽維為病,肺胃中傷,防喘促之劇。

補中益氣湯去耆,加牛膝、製半夏、山楂、茯苓、桃仁、棗仁

昨進藥後,寒熱、手足心熱均退,半夜咳減痰稀,方能安睡,不能左臥。但病人虛,春分節令,慎調為要。

四君子湯加杏仁、蘇葉、半夏、歸身、棗仁、楂肉、研牛子、白沙參

昨藥後,咳嗽更甚,痰多色白濃厚,至半夜後,咳減痰稀,方能安臥,左臥不能,食不甘味,言語稍清,舌絳漸退。病勢深危,但難奏效,原方加減。

原方去棗仁、歸身,加白芍、浙貝母

次服六君子湯加白芥子、赤蘇子、枳實炭

咳勢大減,夜能安寐,痰涎已少,舌苔已化,飲食稍增,語言如常,脈來甚小。正氣已虛,仍宗前法,助以輔正。

六君子湯加象貝母、蘇梗、牛子、穀芽、山楂

病咳愈後復萌,日輕夜重,痰不豁動,中傷肺損。不宜操勞,謹防肺痿。

杏仁(泥去皮尖) 烘冬朮 玉桔梗 川白蜜 紫蘇梗 孩兒參 生甘草 薑汁

次加潛葳蕤、鼠黏子

咳勢已平,夜臥喉內微有水雞聲,中傷肺虛,服藥即效,以丸代煎。

六君子湯加太子參、杏仁、蘇梗、桔梗、玉竹、牛子,以薑汁、白蜜和水泛丸。

(案18)咳病六載,動勞氣喘,手足發冷,飲食不甘,冷痰甚多,面黃浮腫,脾肺腎三經交病。

六君子湯加川百合、芡實、菟絲子、冬瓜子、薏苡仁

久病浮腫,咳嗽不已,脾肺兩傷,不欲飲食,進補土生金,飲食稍增,浮腫不退,咳勢似松,痰帶腥味,防其喘滿。

原方去百合、菟絲、冬瓜子,加山楂、核桃、藕節

(案19)實火宜瀉,風火宜清宜散。水虧於下,火升於上,厥陰繞咽,少陰循喉,久嗽音啞喉痛。金水交傷,陰不上潮,涸澈燎源,陰耗陽竭,精血內奪。苦寒敗胃,清火清熱,取一時之快利。所謂揚湯止沸,終歸不吉。導龍入海,引火歸元,古之良謀,無不效者。鄙見淺陋,多酌明哲。小徒請開肺清熱之法,尚屬平穩。服一二劑,看其如何。

生熟地 太子參 川熟附 還原水 天麥冬 京玄參 淮牛膝

咳為肺病,喘為腎病,五臟六腑皆令人咳,不獨在肺,明矣。咳嗽痰涎白沫,音嵐日啞,飲食日少,形容日羸,舌白脈弦。土敗金傷,腎虛水泛為痰,中虛積飲水濕,浸淫漬之與肺,肺傷於腎,三焦俱病,殊堪大慮,謹防喘促。

真武湯加炙甘草

服真武湯雖效,亦非常法。今擬脾腎同治,六君加味。若音開咳減,再進陽八味可也。

六君子湯加枸杞、菟絲、孩兒參 煉蜜丸。

(案20)卯咳不宜時,去秋瘧後而劇,肺注於寅行於卯,手陽明之氣,不能下逮而上犯作咳。小柴胡、溫膽、瀉心,是理俱不。擬治足陽明,兼清肺金。

復脈湯去桂枝、薑、棗,加黃芩、白糖,拌黑芝麻。

進炙甘草湯十餘劑,咳聲減半,痰亦漸稠,白色轉綠。飲食漸加,本月寅日,咳又增劇,去秋瘧後,邪留為害。足陽明為病,依方進步。

六君子湯去白朮,加甘葛、酒炒黃芩

(案21)咳逆日久,至五更更劇。《經》云:五更嗽者,火浮於肺也。寒熱胸悶,不欲食,脈浮而滑。風逆肺腑,久則傷脾。補土生金為治,非勞瘵也。

白蘇子 甜杏仁 法半夏 淮山藥 白前 生穀芽 薄橘紅 雲茯苓 全當歸 杭白芍

(案22)肝火沖肺,咳逆作熱,熱久傷胃,口無味,不欲食,難於大解,脈軟神疲。肝脾肺三經受恙。

川百合 炙鱉甲 白沙參 銀柴胡 川貝母 制首烏 柏子霜 雲茯苓 川石斛

七、哮喘

(案1)腎不納則肝陰虧損,脾不健則濕痰益甚。腎不升,肺不降,易飢易飽,精神倦怠,哮喘即發。巔疼不寐,氣急痰嘶,右胸脯於去秋高起一塊,至今未平,不時疼痛。喉外生核,牙齦出血,數日一發,形神日羸。諸氣膹郁,皆屬於肺。諸氣不納,皆屬於腎。香燥難投,苦寒更屬不宜。金匱腎氣養肝腎以納氣,是其大法。桂無佳者,不能引火歸元,反助其熱。病真藥假實難為力。

六君子湯加孩兒參、熟地、牡蠣、五味子、山藥、杏仁、枇杷葉

(案2)素來善飲,濕甚中虛,脾受濕浸,漬之於肺,勞動喘促,不能安臥,痰豁乃平。切忌動怒操勞。所謂氣升則痰升是也。

大熟地 全當歸 葶藶子 雲茯苓 潞黨參 製半夏 老蘇梗 炙甘草

(案3)幼年哮喘,秋冬舉發,發則不能安枕,痰豁乃平,脈弦兼滑。風痰鬱肺,已歷多年,極難脫體。先以小青龍湯加味。

小青龍湯加香豆豉、光杏仁

(案4)脈滑而數,鬱熱郁痰,清肅不行,大哮痰喘,似宜清燥救肺。但久病肺虛,苦寒雖效,不宜常服,恐傷生髮之氣。先哲明論,年少病深,難於奏捷。

杏蘇二陳湯加太子參、黨參、桔梗、羚羊角、地骨皮、活水蘆芽

清上源鬱熱郁痰,已服四劑,胸滯氣脹全愈。飲食不香,小便未清,仍有咳嗽稠痰,乃水之上源,氣化不及州都,肺家鬱熱。原方加味。

前方加芣苡子

服藥後,胃口漸開,夜能安臥,頭痛已痊,胃口已開。哮喘未作,惟早間稍有咳嗽,氣不舒暢,脈之滑數較平。仍清氣分之熱。

二陳湯加羚羊片、銀條參、太子參、杏仁、苦葶藶、逆水蘆根

清金熄風,胃開咳平,夜臥如常。又服清燥養肝廿十餘帖,哮喘四十餘日未發,喉中水雞聲全除。秋燥用事,仍依前方進步。

(案5)肺為嬌臟,清空之所,內配胸中,為五臟六腑之華蓋。六葉兩耳,二十四節。按二十四氣,主百脈之氣、至嬌之臟,不耐邪侵,犯之毫毛,必咳寅辰。寒客肺腧,宜服小青龍、小建中,化邪外達。邪郁肺絡,變生哮喘,發則聲如曳鋸,不能安臥。已延四載,終身之累也。

小青龍湯加光杏仁

(案6)童年哮喘,其自風寒。冬令即發,間或咳逆,痰中帶血,白沫較多,氣急不能平臥,難以安枕。近年愈發愈勤,正氣腎氣皆虧,脈來軟細,所謂形豐脈空,外強中弱,少壯若此,衰年何堪。驟補則鬱痰,伏邪不化,疏則正氣更傷。補土生金,金來生水,病急藥緩,又值火令司權,溫補燥熱,俱宜暫停,恐火氣發喘之變。

六君子湯加冬蟲夏草、杏仁、胡桃肉 次加蘇梗、旁枝

脈來沉滑而疾,右得澀象。幼年哮喘,病入肺絡,延今多載,正氣腎氣俱虧,不能化邪外達。前進補土生金。久病已和,調養肺胃。至於三子養親、蘇子降氣、小青龍寧嗽法,取效於一時,非常服之方。太陰濕土司命,濕侵積肺,又當一論,非泛泛風哮之治。現將火氣發泄之時,用藥尤難,擬方多酌。

六君子湯加熟附片、蘇梗、牡蠣、冬蟲夏草、核桃肉

脈來沉滑而疾,右之濡象俱透,似有火象。氣悶作嘈,氣升則頭汗,喉中有聲,不能見風。但久病正氣肺氣俱虧,難於速效。

原方去熟附片、冬蟲夏草,加麥麩炒枳實、杏仁。服二帖,加薏苡米、建澤瀉。

哮喘起自童年,延今廿餘載。八仙桂附肅降等品遍嘗無效者,虛中夾實,肺氣腎氣皆虧也。進參苓白朮牡蠣湯合杏蘇,補中兼開,頗合病機。久病屬虛,肺有伏風,不能驟去。以丸代煎,徐徐調養。肺邪自化,亦必保守身心,乃能有濟。

明黨參(三兩) 炒白朮(三兩) 杏仁泥(去皮尖,三兩) 製半夏(一兩) 雲茯苓(三兩) 左牡蠣(五兩) 紫蘇梗(二兩) 化橘紅(一兩) 冬蟲夏草(一兩) 福澤瀉(一兩) 粉甘草(五錢) 生苡仁(一兩) 蛤蚧(一對去磷,童便浸,麻油炙酥) 蜜丸。

復感濕痰填中,肺胃不展,氣急痰多,喉內痰如水雞聲。諸肺喘,皆為惡疾,慎勿輕視。

西麻黃 白芥子 老蘇梗 粉甘草 桂枝尖 葶藶子 焦白朮 白茯苓 款冬花 半夏粉 次去桂枝加附子

進附子三子法,喘勢已平,仍有痰嗽,寐來口苦作咸,心腎之氣未調,原方增損。

二陳湯加熟附、葶藶、款冬花、杏仁、熟冬朮

(案7)哮喘數載,不耐風寒,發則俯仰,坐臥不寧,痰豁咳出乃平,肺有郁邪。飲食不為肌膚,化為痰涎。先治其上。

小青龍湯

咳出於肺,喘出於腎。咳則喘息不休,腎不納肺不降,不能平臥,已延兩月。肺腎俱病,極難奏效。

附都氣丸加童子小便

八、肺痿

(案1)中傷肺虛,咳嗽失血,紅紫不一,痰中帶血,形消發熱,脈來虛數。慎防喉痛音啞,變生肺痿。

苦杏仁 湖丹皮 杭白芍 生甘草 懷牛膝 山楂肉 雲茯苓 童小便 人參三七汁 活水蘆根(去節)

(案2)咳出於肺,有痰為嗽,火灼金傷,始因風伏於肺絡,咳嗽失紅。前年三月,迎風伐肺,由此音啞。肺氣鬱而音不開,手足發熱,口乾心悸,浮火時升,飢則尤甚,脈來細虛。金傷成痿,恐難奏效。

冬蟲夏草(一錢) 白山藥(三錢) 玉桔梗(一錢) 陳海䖳(五錢) 孩兒參(一錢) 研牛子(米炒,三錢) 粉甘草(五分) 雞子清(一個) 阿膠珠(三錢) 肥玉竹(三錢) 燕尾草(三片,即茨姑葉)

(案3)去冬咳嗽失血,痰帶花紅,延今不已,動勞氣喘,胸脹食少。中傷肺傷,勢成肺痿。

杏苡仁(各三錢) 湖丹皮(二錢) 懷牛膝(一錢) 川貝子(去心,二錢) 淡黃芩(酒炒,一錢) 山楂肉(紅糖炒,三錢) 五爪橘紅(一錢) 雲茯苓(三錢) 枇杷葉(去毛,三錢) 白茅根(二錢) 蘆根汁、藕汁泛丸。

(案4)久咳音啞,喉痛作干,形神日瘦,飲食日少。金水兩傷,陰不上潮,肺痿已著。所服導火歸原,金水相生,是其法程。時值午火司權,金水益虧,脈來沉數。沉者郁也;數者,火也。七情不適,鬱結化火,火灼金傷,理當補陰。奈飲食減少,寒熱往來,暫從木鬱達之。營出於中焦,資生於胃。諸虛百損,全賴脾胃。資生化源,補土生金。擬補陰益氣加味。病勢深沉,慮難奏捷。

補陰益氣煎加左牡蠣、雞子黃

案載前方,茲不贅述。

太子參 杭白芍 生甘草 箱當歸 黨人參 玉桔梗 淮山藥 製半夏 榧子肉 南木香

咳嗽已平,喉痛未減,三日聲音未開。憎寒雖止,蒸熱未退,脈來沉數。鬱結化火,火灼金傷,真陰隨之消耗,病深難以為力。再擬一方,回府多酌明哲。

原方去黨參、半夏、當歸、木香,加北沙參、冬蟲夏草、烏梅、百合、陳黴乾菜

(案5)肺為嬌臟,不耐邪侵,犯之毫毛必咳。內配胸中,外司皮毛,客夏傷風音啞,肺氣鬱而音不開。秋來燥氣加臨,致生痰嗽。蒂丁下垂,延今不已。間日寒戰如瘧,二氣交爭,火鬱傷金,肺痿已著。但病勢日深,形神日羸,入夏火令司權,恐嬌臟不耐燔蒸,致生歧變。

補陰益氣煎加鱉甲、貝母

進補陰益氣,間日寒熱如瘧已解。陰精走瀉於下,虛火冒越於上,咽痛音啞尤甚。厥陰繞咽,少陰循喉。咳嗽痰多,肺痿已著,金水交傷。再擬豬膚甘桔加味。

豬膚甘桔湯加生熟地、冬蟲夏草、榧子肉、阿膠、白沙參、炙蘇梗、雞子黃、黴乾菜、鮮茨姑汁

服豬膚甘桔,咽痛減,聲音開,飲食如常,咳嗽不解,天根微有硬燥,下午尤甚,顯是陰不上潮,金水交傷。草根樹皮,難治情志之病,必得息慮寧神,四大皆空,或可僥倖萬一。

原方加山藥、銀杏、牛子

(案6)咳病經年,形神稍變,午後發熱,又增喉痛難食。脈來細數不寧,右寸不來。金水交虧,中傷肺痿,極難奏捷。

馬兜鈴 清阿膠 杏仁泥 甘草 孩兒參 桑白皮 紫蘇梗 桔梗 牛蒡子 蘆根(去節)

久咳喉痛,脈形神俱虧,午後發熱,飲食不思,苔黃,火燥金痿,金水交傷。經補肺喉痛稍輕,咳嗽雖平,脈未起色,究屬不宜。再擬千金方合前法,有效乃吉,否則另請高明。

前方去馬兜鈴、桑白皮,加銀柴胡、絲瓜絡、地骨皮

服藥雖效,脈無起色,終屬不宜。再擬一方,以觀如何。

太子參 天麥冬 小牡蠣 芽桔梗 大熟地 阿膠珠 鼠黏子 絲瓜絡

(案7)始因風傷肺絡,咳嗽失紅,紅紫不一,延今二載。喉痛,食入作脹。金傷已成,肺痿實難救治,姑擬建中加減。

川桂枝 光杏仁 款冬花 地骨皮 杭白芍 紫蘇葉 酸烏梅 白茅根 炙甘草 玉桔梗 雞子清

久咳不已,痰俱花紅,肺痿已成。火令司權,難於救治。姑擬一方,聊盡人功。

桑白皮 光桃杏仁 粉甘草 大貝母 地骨皮 大麥冬 秋桔梗 白茅根

九、肺癰

中傷肺損,木火上衝,始而背痛,左腋亦然。傷力蓄瘀,氣血紊亂,晝夜無眠,咳嗽氣喘,痰帶花紅,且有腥穢,肺癰已著。脈來芤象,殊屬不宜。勉擬一方,是否,備政於通明。

桃苡仁(各三錢) 地骨皮(一錢五分) 絲瓜絡(一錢五分) 童子小便(一杯) 生甘草(五分) 桑白皮(一錢五分) 嫩蘆根(去節,一兩)

十、吐血

(案1)年經三九,幼年失血。今歲三月,舉發紅雖止,咳嗽不寧,天明尤甚,脈滑痰多,食不甘味。肺胃中傷,難於速效。

冬蟲夏草(一錢) 杭白芍(一錢五分) 杜阿膠(一錢五分) 白茅根(五錢) 川貝母(去心,二錢) 製半夏(一錢) 玉桔梗(一錢五分) 雲茯苓(四錢) 北紫菀(一錢) 研牛子(炒灰,三錢) 生甘草(五分)

失紅宿疾,紅止咳嗽,天明尤甚,夜不能寐,食不甘味,肺胃中傷,難以奏捷。

前方去甘草、桔梗、牛子,加鐵皮石斛、柏子仁、山藥

(案2)始由陰虛傷風,咳嗽白痰,四月間痰帶紅點,四五日即止。腎虛耳鳴、盜汗、脫肛,脈來虛數。肺腎兩傷,此屬內損。速遠房帷,獨居靜養。真陰來復,方能有濟。

冬蟲夏草(一錢五分) 生牡蠣粉(八錢) 大熟地(八錢) 雲茯苓(三錢) 川百合(三錢) 淮山藥(四錢) 廣橘紅(一錢) 胡桃肉(二枚) 肥玉竹(四錢)

(案3)久咳不已,三焦受傷,肺胃不展,飲食不香。暫以補中益氣加減,和胃平咳,胃開為妙。

補中益氣湯去當歸,加阿膠、牡蠣

金為水母,氣為水源。久咳不已,每咳喉中先癢。肝陽化風,木扣金鳴,本用金水六君,前因胃口未開,補土生金,擬東垣先生法,舒肺胃以展清陽,胃口已開,咳勢未平。今擬金水六君加味,冀其咳緩則吉。

金水六君煎加米炒牛子、冬蟲夏草,次加玉竹

(案4)肺無因而不咳,絡不傷血不出。客秋感冒,嗆咳不已,嘔惡,飲食不香,逮至冬日,吐血甚多,其色鮮紅。今春又吐,咳不能寐,身痛麻木,脈不安靜。氣分有火,血分有熱。

犀角地黃湯加淮牛膝、甘草、旱蓮、茅根、童便

(案5)失血多年,朝暮嗆咳,交節尤甚。現三五日一發,吐血不止,胸次作脹,氣阻中宮,不飢不納,身熱巔疼,脈象沉弦,思慮煩心。肝鬱中傷,肺胃交病。

杭生地 淮牛膝 上廣皮 女貞子 粉丹皮 穀芽 雲茯苓 山旱蓮 杭白芍 春柴胡

(案6)《經》以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於上。鬱結化火,火載血上,狂吐之後,咳嗽不已,旬日必遺泄,脈來弦數。水不養肝,木擊金鳴,肝虛制胃,久延非宜。

六味地黃丸合二至丸加白茅根

服藥三劑,精神振,飲食增,咳仍未止,痰色黃白不一。昨日無夢而泄,宜養肝腎,仍以乙癸同源。

前方去二至丸,加冬蟲夏草、玉竹、麥冬、胡桃肉

本質不足,乙癸同源,頗合機宜。現暑濕傷脾泄瀉,咳嗽夜甚。急則治其標。

清暑益氣湯去五味、黃柏、蒼朮,加杏仁、苡仁

服清暑益氣湯,泄瀉已止,胃口漸開,咳勢已減。本質陰虧,乙癸同源,頗合機宜。暑濕瘥,未便滋膩。

清燥救肺湯去石膏,加石斛、桔梗、升麻、葛根

進西昌先生法,咳勢已松。昨早忽又咳甚,乃暑濕傷氣,肺為氣長也。擬清暑益氣湯加減。

清暑益氣湯去耆、蒼朮、黃柏、五味、升麻、葛根,加杏仁、苡仁

夜咳已止,早晚尚咳,亦不甚劇。調治以來,走泄已痊,飲食稍增。諸虛百損,全賴脾胃資生化源。虧損之病,必得清心靜養,真元來復,諸病自除。血雖不來仍當養肝腎,兼調中胃。

中生地 杭白芍 光杏仁 粉甘草 白山藥 建澤瀉 雲茯苓

如咳甚,服下方。

冬蟲夏草 潛葳蕤 酸烏梅 白淮藥 北紫菀 大麥冬 有血加生地、牛膝

初五日忽又咳甚痰多,早晚不安,痰中帶血,血多瘀紫。秋燥傷肺,火載血上,金水交傷,保重為囑。

生熟地(各八錢) 白山藥(三錢) 白茯苓(三錢) 山楂肉(三錢) 冬蟲夏草(一錢五分) 白玉竹(五錢) 白茅根(四錢) 光杏仁(三錢) 還原水(一杯) 生甘草(五分)

(案7)三陰內虧,酒濕兼傷,下有漏危,火載血上,咳嗽食少,脈來虛數。三焦俱損,必得靜養,保守太真,生氣來復,方克有濟。

大生地(八錢) 白山藥(五錢) 阿膠珠(一錢五分) 冬蟲夏草(一錢五分) 於潛術(三錢) 胡芡實(三錢)

服藥後,咳嗽略減,寐安便溏,形神日漸消瘦。左脅跳作痛。時逢暑令,暑傷氣,濕傷陰。原方加減。

原方加苡仁、白扁豆、新蓮子

進補土生金,飲食未增,咳嗽仍然,脈神形色未起,殊堪大慮。虧損之病,又值暑熱傷陰,傷陰尤為棘手。再擬一方,有效則吉。

空沙參(二錢) 淮山藥(四錢) 化橘紅(一錢) 生甘草(五分) 川百合(三錢) 杭白芍(一錢五分) 杜阿膠(二錢) 雲茯苓(三錢) 炒於術(三錢) 光杏仁(三錢)

午後服十九味資生丸三錢。

服藥後身體較前尚屬平靜。子午咳嗽稍輕,形消,脈奪,虧損已極。補土生金,或可有濟。

大熟地(二兩) 冬蟲夏草(五錢) 烏梅肉(五錢) 半夏粉(五錢) 南沙參(一兩) 獨枝歸身(三錢) 杜阿膠(一兩) 上廣皮(五錢) 川百合(一兩) 干切茯苓(一兩) 白山藥(三兩) 蜜丸。

(案8)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於上,咳嗽帶血,起自夏初,日見其多。現咯血紫塊,食少喉燥,五更咳甚。吐血時氣火如煙,自臍而上,臍痛肋脹,此肝腎兩虧,酒濕釀熱傷肺。先以葦莖湯加減,再補肝腎,有效乃吉。

葦莖湯加生地、牛膝、山楂、參三七、絲瓜絡、童便

進千金方法,廿八日吐紅紫血數口,昨日未吐,右腰作痛,咳亦未止,左不能臥,飲食減少,喉中氣塞。肝腎內虧,氣火如煙上衝,太陰治節不行,胃氣不降,阻逆不食,五心煩熱,四肢無力。三焦俱損,殊堪大慮。仍以化瘀生新法。

參三七 杏桃仁 南山楂 老藕節 細生地 京赤芍 淮牛膝 枇杷葉 湖丹皮 生甘草

進化瘀生新法,仍吐紫血加塊,咳嗽未減,肋痛依然。肝腎內虧,停瘀不化。病實人虛,難以奏捷。

原方去桃仁、山楂、赤芍、枇杷葉、甘草,加歸身、山藥、茅根、茯苓、鱉甲

(案9)去年失血,調治已痊。現手足心熱,夜間咳嗽,痰多黃色。陰分雖虛,脾濕生痰,漬之於肺,慎防血溢。

杏蘇二陳湯加細生地、黨參、冬朮、苡仁

(案10)年逾花甲,二氣就衰。客冬風冷,咳嗽延至今夏。痰帶紅紫,夜不能寐,身痛氣喘,動勞尤甚,飲食不香,足跗浮腫,蔓延於上。寒生濕,濕生熱,濕熱內困,土敗金傷。脈來參伍不調,生氣大損,胃敗中傷,暫養心脾胃。胃開納食,方能轉機。

歸脾湯去耆,加黑核桃肉

服藥後紅止,咳平夜能安臥,飲食加增,原方加味。

原方加陳皮、阿膠

(案11)傷力失血,咳嗽不已,中傷肺傷,謹防喉痛音啞。

北紫菀 光杏仁 大麥冬 甘草 馬兜鈴 玉桔梗 雲茯苓 茅根 杜阿膠 杭白芍 鮮紅花

(案12)曾經失血,入夜咳嗽,甚至不臥。胸次發脹,已延數月。中傷肺傷,仍防血上。

桂枝湯加杏仁、蘇梗、雲茯苓、橘紅、桔梗

(案13)年甫十八,咯血載余,乾咳血上,脈來細澀。先天本弱,臟陰營液俱耗。素有走泄,肺腎兩虧,極難調治。

太子參(二錢) 牡丹皮(一錢五分) 淮山藥(三錢) 清阿膠(一錢五分) 細生地(五錢) 白歸身(二錢) 白茯苓(三錢) 生甘草(五分) 參三七(五分) 杭白芍(一錢五分) 白茅花(二錢)

咯血略減,仍有紫色,脈之細澀較和,仍守原意。

原方加山楂肉、藕節

三日未見血跡,咳勢大減,左脈澀象漸和。原方加減。

原方去白芍,加杏仁泥

咳血與嘔血不同,咳血嗽起,嘔血逆來。嘔血者,肺血也;咳血者,臟血也。嘔血者易治,咳血難療。咳嗽發熱,午後尤甚,所服養陰是理。但胸悶嘔吐清水,肺胃中傷,從中胃調治,暢胸開懷,乃有轉機。

杏蘇二陳湯加柴胡、桔梗、山楂、參三七、茅根

咳止胸寬,原方加減。

原方加歸身、白芍

血止咳愈,胸寬食增,身熱未退,陰陽未復,原方加減。

杏蘇二陳湯去廣皮,加柴胡、地骨皮、空沙參、湖丹皮、白茅根

(案14)肝藏諸經之血,肺司百脈之氣。年逾五六,飲食少納,體生疹塊。客歲右肩作痛,四肢無力,今正咳嗽帶紅。驚蟄節後氣逆,右脅痛脹,周身筋骨不和,脈來虛大而弦。肝為起病之源,肺為傳病之所。木扣金鳴,陽明不司束筋骨以利機關。春分節令,慎防氣喘血溢。

二至丸加丹皮、白芍、牛膝、杏仁、蘇梗、阿膠、茅根。服藥後氣疏痛止,胸次飽悶,咳嗽痰多,頭目眩暈。原方加減。

二至丸加歸身、木瓜、杏仁、雲苓、藕片

咳嗽痰多,心胸作悶,頭暈無力,早暮噁心,陽經為病。

補中益氣湯去耆加桃仁、蘇梗、薑棗

(案15)衛虛不能外衛則寒,營虛不能內營則熱。肺主皮毛而司腠理。病延月餘,營衛失調,肺衛俱病,補中益氣不應。先哲云:熱之不熱,寒之不寒,從陽引陰,從陰引陽。擬十四味建中主治。

十四味建中湯

三服建中,寒熱全解,諸病皆退,依原法以杜復萌。

原方去肉桂加半夏。服五帖。

(案16)恙由前歲瘧後腹脹,脹後音啞。客夏失血,咳嗽延今不已,午後氣逆,丹田上衝,嘔吐白沫,痰涎間有血點,臥則喉內痰聲即咳醒,每夜數十次。飲食不香,脈來細澀。金水交傷,腎氣不納,殊堪大慮。擬附都氣,引火歸元,納氣歸窟。

附都氣丸

兩進都氣丸,引火歸元,納氣歸窟,未見動靜。金為水母,氣為水源,肺腎不交,氣不生金,金不化氣。春分在邇,氣火不納,謹防血疾復萌。暫以小劑一陰煎加減。

一陰煎去丹參,加丹皮、蘇梗、牛子、冬蟲夏草

服藥後,三更咳吐鮮血帶紫,三四口即止,痰多不易出。中虛肺虛,飲食不增,胃氣不振,甚為棘手。

原方去牛膝、丹皮、麥冬,加黨參、楂肉

(案17)脈象閃爍,咳甚痰嘶,且不易出,嵐音不振,面無華色,唇白舌白,氣不生陰,陰不上潮,積痰化飲,似宜真武法。春分節令,二氣平分,且以豬膚甘桔,服一二帖,再議回府,慎調可也。

豬膚甘桔湯加太子參、塊苓、牛子

三進豬膚甘桔,春分又進一帖,下半夜咳吐稀少,血點亦止。初十日服藥後,上半夜咳吐氣衝甚勤,下半夜稍輕,痰中間有血點,其色紅紫。向來便結,近日便溏,飲食不開,噯氣不出,痰嘶未減,殊屬不宜。仍以原方疏通氣分,再議真武法。

真武湯加絲瓜絡、孩兒參、牛子、桔梗、甘草、山楂

音聲不開,痰聲略減,飲食不增,脈來細澀不起。擬孫真人法,再擬郭元先生瓊玉膏。回府靜養,不動肝怒,不起心陽,返觀內守。庶可挽神明於沖漠,請諸名哲斟酌。

豬肺(一具,洗去血水,以淨白為度) 雞子清(三個) 白芨片(三枚) 百合(一個,去皮根鬚) 細榧肉(四兩,切碎) 鮮茨姑(五個) 銀杏(每歲用一個,去殼打碎) 文冰糖(一兩)

上藥共入肺內,煮如見紅,再入白芨、雞清、文冰糖,煨腐爛,隨意食湯食肺均可。

膏方

大生地(十二兩) 雲茯苓(二兩) 西琥珀(四錢) 款冬花(一兩) 太子參(一兩) 沉水香(四錢) 川百合(二個) 冬蟲夏草(五錢)

上藥先將生地熬汁去渣,入白蜜煉稠,再將余藥研細末,和入磁罐,竹籬封口,隔湯煮六時。每早開水和服三錢。

(案18)驚則氣亂傷心,恐則氣下傷腎,氣血紊亂,致有吐血。一日寒熱兩次,陽維為病。慎防喘促呃逆。

補中益氣湯去耆、陳皮,加桃仁、棗仁、牛膝、山楂、茯苓、半夏

(案19)失血之脈,緩靜為順,洪大為逆。半產後氣血紊亂,血隨氣上,脈來洪大而弦。血不養肝,肝不藏血,氣火升騰莫制。慎防喘汗血脫。擬引血歸經法。

犀牛湯加參三七、血餘炭、牛膝、赤石脂、炮薑炭、山楂、牡蠣、卷白、還原水

(案20)怒氣傷肝,肝逆肺咳,寤寐多汗,寒熱無力,咳嗽痰紅,延今半載,中傷肺傷,慎防喉痛音啞。

補陰益氣煎加牡蠣、蘇梗、半夏

服補陰益氣,寒熱已去,咳嗽平寧,咽痛鼻乾,寤寐仍汗,肢麻足浮,病延已久,中傷肺損。春分節令,木旺土衰,仍防血上。

黑歸脾湯去耆、遠志、木香,加半夏、牡蠣、冬蟲夏草、浮小麥

寤寐汗斂,寒熱俱退,蒂丁未上,痰結咽中,病延已久,金水交傷,極難奏捷。回府靜養,撇去塵情,乃能有濟,徒事草木,功能無益。

補陰益氣煎加牡蠣、蘇梗、牛子、桔梗

進補陰益氣,汗斂寒熱俱解,飲食日增,蒂丁未上,咳嗽未減,口乾痰嘶,固由怒氣傷肝,肝逆肺病,亦由腎水不升,肺陰不降,棘手症也。以丸代煎,徐徐調養。

黑歸脾湯加半夏、廣皮、阿膠 煉蜜丸。

(案21)脈弦而數,肝鬱化火,火灼金傷。咳嗽發熱,客夏失血,紅紫不一,血止後咳嗽不寧,木扣金鳴。擬以解鬱疏肝法。

全當歸 湖丹皮 嫩柴胡(醋炒) 甘草 杭白芍 黑山梔 白茅根 白茯苓

脈仍弦數,木火刑金,失紅後咳嗽不寧,蒸熱帶下。氣虛陰虧,肝火失達。

前方加麥冬、石斛;次去山梔、丹皮、茅根,加款冬花、冬朮、杏仁、蘇梗、木香、紅糖;又去麥冬、川斛,加地骨皮

(案22)客秋寒熱干嗆,或愈或發,九月吐血十餘日,臘月又發寒熱咳嗽,今正咳嗽帶紅,晝少夜多,脈來虛數,中虛肺虛,濕熱鬱痰為患。

生地炭(五錢) 杏桃仁(六錢) 雲茯苓(二錢) 肥玉竹(四錢) 杭白芍(二錢) 參三七(五分) 炙甘草(五分) 川貝子(去心,三錢) 白茅根(四錢)

(案23)絡傷失血,秋間痰內帶紅,冬令咳嗽,今正又發,血色俱鮮,五更微汗惡風,喉中作癢,咳甚則嘔,嘔吐飲食,動勞心怯。中傷肺虛,胃氣不振。

炙甘草湯加旱蓮草

(案24)素有失紅咳嗽,昨因疾走動勞,復又狂吐,紅紫不一,肝胃中傷,火沖血上,蓄瘀為患。仍防氣喘湧逆之劇。

小生地 杏桃仁 參三七 杭白芍 山旱蓮 川牛膝 茜草根 炙甘草

(案25)肺氣鬱而音不開,咳嗽喉啞,咳血紅紫不一,風熱鬱擾肺絡。仍防血上。

假蘇炭(八分) 光桃杏仁(各三錢) 湖丹皮(一錢) 化橘紅(八分) 青防風(一錢二分) 中生地(三錢) 玉桔梗(一錢) 白茅根(三錢)

服藥五帖,咳熱俱減,咳則汗多,痰吐不爽,氣急,飲食不香,動勞頭暈心悸。原方進步。

前方加鏡面茯苓

(案26)肺為嬌臟,邪侵毫毛必咳,清晨咳甚,甚則脅痛。昨又勞碌感冒,暫以杏蘇二陳。

杏蘇二陳丸

(案27)金水兩虧,火載血上,咳嗽黃痰,春分舉發,紅止咳嗽不已。素有淋症,過勞必發。心嘈氣痛。陰虧於下,火升於上。壯水之主,以制陽光。

六味地黃丸加牛膝、牛子

(案28)客冬血吐半盆,色紫,吐後腹大如鼓。氣血雙虧,肝脾交病,已成蠱症,難以取效。

潞黨參 光杏仁 宣木瓜 雲茯苓 生於術 全當歸 香白芷 冬瓜子

(案29)始因胸胃作痛,服香燥之品痛減,三月初間發熱咳嗽。曾服解表藥熱不退。忽又失血,繼而大吐大汗。養陰血汗斂,咳嗽常帶血不已。舌見光紅,乃陰虧也。症勢頗重,防其大吐,喘汗而脫。

次生地(八錢) 牡丹皮(一錢五分) 川牛膝(一錢二分) 清童便(一杯) 旱蓮草(三錢) 杏桃仁(各三錢) 杭白芍(一錢五分) 白茅根(五錢) 大麥冬(三錢) 參三七(五分) 生甘草(五分)

(案30)先天不足,水不養肝,肝虛易怒,怒則氣上,有升無降。火載血上,且帶紫色,精神不振,三月咳帶紅點。肝不條達,慎防木扣金鳴,血無依附,中虛氣不接續,乾嘔心悸。壯水滋肝,兼和肺胃。

二至丸合六味地黃丸,加半夏曲、山楂

三進壯水滋肝煎,兼和肺胃,尚屬平寧。平時胸次疼痛,下午咳嗽,血點未見。肝虛易怒,非肝家之有餘,乃肝陰之不足,先天薄弱,仍守原方。

六味地黃丸加南沙參、橘紅、楂肉、穀芽

(案31)《經》以喜怒傷氣,寒暑傷形,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於上,陰維為病。口苦心痛,胸脅背亦痛,痛則牽引脹滿。曾服旋覆代赭歸芍地黃,作肝腎治理路甚善。其不效者,陽明之病,氣血鬱結,肝為起病之源,胃為傳病之所。先治陽明,再養肝腎,中氣久傷,不可不理。

補中益氣湯加南山楂

(案32)幼年失血,頻頻舉發,延今多載,屢愈屢發,客冬吐紅十餘口。血止之後,今春兼憂思動怒,肝不藏血,火載血上,咳嗽口乾。木扣金鳴,脈來虛數。肝不平寧,又值火令司權,謹防喉痛音啞。

犀角地黃湯加杏桃仁、茜草根、旱蓮草、牛膝、麥冬、茅根、童子小便

服藥十餘劑,木不擊金不鳴,絡和血止,咳平熱靜,惟喉內咽津,似物阻礙,湯食並不礙入,乃舔氣也。擬養腎滋肝,清心保肺。

八仙長壽丹加桔梗、枇杷葉

肺司百脈之氣,肝藏諸經之血,腎司生命之本。咳嗽失血,痰中又帶。午後浮火時升,常多走泄,欲圖生機,必得下關速閉,舍此無濟。

二至丸加石斛、生地、白芍、杏仁、丹皮、茯苓、茅根、甘草、童便

(案33)三月初旬,風濕上受,發熱三日,吐血鮮紅。四月中旬,血又復來,至今不斷,兩脅微痛,胸次亦然,仍防湧逆。失血之脈,貴乎寧靜,脈來滑數,火犯陽絡,極難奏效。

犀角地黃湯加山旱蓮、山梔、甘草、童便、藕、赤砂糖

痰血未清,右脅痛止,左脅依然,脈之數象稍平。原方兼和肝胃。

前方去犀角、山梔、紅糖,加參三七、牛膝、杏仁、紫蘇梗

(案34)始因傷力,中傷肺虛,咳嗽痰紅,紅紫不一,未吐之先,心中作癢如蟹行,吐沫隨即吐血,已歷數載,得黃痰咳喘乃平,積飲為患。

杏蘇二陳丸加桔梗、桃仁、款冬、藕肉

(案35)年甫二旬,季春突然失血盈碗,血色鮮紅,脈見芤象,火犯陽經,血絡受傷,陽旺陰虧,陰不和諧。

犀角地黃湯去白芍,加旱蓮、麥冬、牛膝、茯苓、黃柏、山藥、鮮藕。每早童便一杯。

(案36)咳為肺病,喘為腎病,夢為心病。素有失血,痰多氣急,不耐風寒,每逢冬令,喘嗽甚則痰嘶,早晨痰沫多咸,常有夢泄。肺腎交虧,虛寒不化,氣失攝納。

附都氣丸加蘇葉

服附都氣,痰喘未發,仍是走泄。心腎交虧,以膏調治。

鹿角膠(二兩) 大麥冬(三兩) 抱木神(三兩) 梨(十個) 川熟附(八錢) 冬蟲夏草(一兩五錢) 淮山藥(三兩) 福橘(五個) 大熟地(八兩) 遼五味(五錢) 老蘇梗(一兩五錢) 白藕(一斤)

上藥用清泉水熬汁,以半夏粉收膏。

(案37)始因咳嗽失血,服歸脾而止,加熟地不受,延今咳嗽不寧,夜吐白痰,日間時吐清水紅痰,心口微痛。中傷肺損,所嫌兩顴發赤,怕春陽升動,咳逆血上之患。

白蒼膏加阿膠、白芍、白朮、半夏、山藥、杏仁、冬蟲夏草

(案38)《經》以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於上,客秋氣郁,失血兩口。冬月操勞過極,又復失紅三次,每吐盈碗,俱屬紫血。臘月下旬出疹,胸臆兩脅兼痛。現在飲食難下,心中懊憹,難以名狀。脈象細澀,推之不甚寧靜。誦讀吟詠,多主傷陰。七情不適,水不養肝,肝不藏血,氣失攝納,載血上行,所嫌先天既虧,脾胃不振,最怕土弱,不能生金,咳嗽失血多紫,不能見血報涼。

中生地 荊芥炭 淮牛膝 炮薑炭 旱蓮草 湖丹皮 生山楂 鮮藕片 人參 三七汁 次加杭白芍、生甘草

(案39)脈象滑數而軟,左部微弦。恙因肝陰不斂,火燥氣衝,血不歸經,逆而上犯,初起為火,久則成怯。

大生地 生牡蠣 貢白芍 雲茯苓 紫丹參 淮牛膝 川石斛 嫩蘆根 沉香汁

肝火沖竅,痰涎帶紅,所喜不咳,肺未傷而血出於胃。《經》云諸血症最險,惟胃無傷,以胃為水穀之海,屬火屬濕故也。然初起為濕火,久則氣血虧,不可不慎。

小生地 左牡蠣 宣木瓜 淮山藥 玄武版 牡丹皮 金狗脊(去毛) 新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