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1)霍亂轉筋,陰陽乖隔,寒暑交爭,肢冷煩躁,苔黃脈閉,內陷之症。姑六和加減,恐難挽回。

六和湯去砂仁、木瓜

(案2)飲食自倍,腸胃兩傷,經脈橫解,腸澼為痔。素本善飲,濕甚中虛,腸澼延綿不已,虛氣下墜,升降失常,滯下甚多,脹而不痛。此屬虛也,氣血交虧,濕鬱化熱。

白頭翁湯去川黃柏,加冬朮、生地、阿膠、黃芩、甘草、炮薑、伏龍肝

(案3)寒飲侵脾,濕熱在胃,脾受寒故多痰。胃挾熱故下痢。惟治未得法全,以久痢不痊,輒用攻克諸藥,以致中土受傷,漸成脾虛下陷之症。急宜化痰去濕,調和脾胃,佐以暖腎之品,則飧泄可瘳。擬香砂六君合四神丸。

香砂六君子湯、四神丸加薑棗

(案4)嘔吐清水,痛則欲絕,脈象細軟而澀,大非所宜。

陳海皮 使君子 淡乾薑 烏梅肉 新會皮 蘇荸薺

(案5)恙因肝鬱夾濕,木旺土虧,胸悶作嘔,氣逆痰不升,間有寒熱,此肝虛濕患,非客感也。脈來細軟而滑,速宜固正和中,調脾滲濕。煎丸並進,尚可收功。

制首烏 製半夏 杭白芍 白茯苓 左牡蠣 上廣皮 建澤瀉 生苡仁 野鬱金

(案6)肝邪犯胃,食入不爽,日久防隔。

天台烏藥 沉水香 箱歸尾 上廣皮 黃鬱金 杭白芍 桃仁泥 白茯苓

丸方 赤石脂 歸身 沉香 乳香 狗寶 老式琥珀 麝香 大玉紅為丸,硃砂為衣。

(案7)恙因病後傷脾,中焦欠運,以致目面黃瘦,四肢冷,中氣虛,食難消化,兼之便溏,乃脾胃虛弱,無火不能消穀,胃難納,脾難運,納化皆難,症勢危也。速宜補火生土為佳。但桂附之品,一時難以驟用,擬方候酌。

廣木香 於術炭 淮山藥 杭白芍 炒米仁 炒穀芽 建澤瀉 白茯苓 廣陳皮

早服香砂丸,晚服加味六君煎。

(案8)氣積上衝則膨脹,咳逆多痰,此脾濕生痰,痰延傷肺,以致肝血不能榮潤,故積塊亦覺堅硬。治宜扶土和肝舒肺。

白蔻衣 臺烏藥 杭白芍 建澤瀉 沉水香 淮山藥 蓬莪朮 製半夏 當歸尾 生苡仁

(案9)恙由三陰瘧後,腹右成塊,胸悶不舒。此邪熱之傷肝脾,逆成瘧母,治宜養正消積。

制首烏 京三稜 全當歸 廣橘白絡(各) 紋黨參 淮牛膝 杭白芍 冬瓜皮 於白朮 川鬱金

(案10)兩脅及胃不舒,肌膚時熱,自汗。《經》云:汗者心之液。又云:寒熱起於肝膽。況兩脅皆屬肝部。和榮衛益肝脾,調養久而自健。

大熟地 箱當歸 金釵斛 金毛狗脊(去皮切) 麻黃根 杭白芍 白茯神 淮山藥

(案11)酒濕傷陰,心脾腎三陰不足。手足振掉,莫能自主。巔眩目中生花,脈細數無力。非少壯所宜,有陰痱之患。宜壯水生陰,助土滲濕。

七福飲去當歸,加枸杞、澤瀉、茯苓、牛膝

(案12)濕熱傷陰,中虛濕勝,脾主四肢,戰慄動搖,火之象也。濕熱化火,蘊於中州,以致兩手動無寧息。診脈軟數無神,治宜培補心脾,參入甘溫壯水之品。

黑歸脾湯去桂圓,加川黃柏、廣陳皮

(案13)兩手攣搐,一哭而解,前屢服和肝調氣不效,繼加以化痰瀉肺,漸竟稍愈。《經》雲精氣並於肺則悲,仍以平肝加以清肺熱,久服自可獲效。箱當歸 化橘紅 酸棗仁 苦杏仁 杭白芍 大麥冬 炙遠志 玉桔梗 川雅連 炒子芩 白芥子 白茯苓

用鮮竹二青煎水調勻。

(案14)脾濕侵肺,浮腫喘促,夜不能臥,胸膈欠舒。

白蘇子 製半夏 枯穀芽 甜杏仁 葶藶子 廣橘紅 白茯苓 生苡仁 冬瓜子

(案15)脾有濕痰,肺有積火。雖咳久面浮,非虛症也。

製半夏 化橘白 光杏仁 薏苡仁 赤蘇子 白茯苓 淮山藥 鮮石斛

(案16)足腫漸消,發黃不透。脾虛生濕,濕積傷脾,乃燥脾滲濕主治。

西茵陳 焦冬朮 冬瓜子 生苡仁 桂枝木 青廣皮 當道子 黑薑炭 赤茯苓

服扶脾燥濕之劑,黃漸外達。濕鬱傷脾,先宜通利達下,從小腸膀胱出。《經》所謂開潔淨者是也。

前方去冬瓜子、桂木,加歸尾、甘草梢、澤瀉

(案17)服調氣暢中,木榮土漸旺,六脈稍覺和緩。緣陽在外為陰之使,陰在內為陽之守。扶陽即所以固氣,氣和而胃自調,照前煎方主治。

白首烏 全當歸 冬瓜皮 白扁豆 黃耆皮 杭白芍 於白朮 白茯苓 上桂心 廣橘絡 穀芽須 遠志肉

(案18)陰液不充,腎之水虧,肝之陽強。精氣並於肝則怒,滋水緩肝培養,久能獲效。

大生熟地 全當歸 杜阿膠 炙遠志 鮮首烏 杭白芍 冬青子 棗仁炭 沙苑蒺藜 霜桑葉 胡芡實 白茯苓神 左牡蠣 黑芝麻 牡丹皮 珠麥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