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案為尤在涇先生所著。先生名怡,字在涇,自號飼鶴山人,江蘇長洲縣人。邃於醫學,於仲景書尤能鑽研故訓,獨標心得。時吳下以醫名者,如葉氏桂、徐氏大椿、王氏子接,均煊耀一時。先生與之聯鏢接軫,輝映後先,於醫道中可謂能樹一幟者。所著有《傷寒論貫珠集》、《金匱心典》、《醫學讀書記》,均刊行。惟此案未經授樣,其附刻於讀書記後者,僅有三十餘條,非全本也。此本為吾邑吳氏所鈔藏,咸豐兵燹後,詒於詹文橋張氏齋頭見之,假歸鈔錄。復就其中選精粹者,得十之五,評錄如左,分上下兩卷。竊念近時醫學荒廢,其簡陋剽襲,毫無心得者無論已,間有鑽研古籍,不知通變者,動輒以仲景為家法,而咎今人不能用古方,目為庸陋。其實古方今病,往往枘鑿不相入,執而用之,僨事者多矣。及讀先生此案,而不覺憬然有悟也。先生博極群籍,尤服膺仲景之書,所著傷寒論金匱兩注,上溯仲景心傳,獨抒己見。讀其書者,無不知先生之於仲景,不啻升其堂而入其室已。乃觀此案,論病則切理饜心,源流俱澈,絕不泛引古書,用藥則隨證化裁,活潑潑地,從不蹈襲成方。可見食古期乎能化,裁製貴乎因時。彼徒執古書者,不且與王安石之周官,房琯之車戰,其弊適相當哉!是故讀他人之案,有不用古方者,或猶疑其服古未深,未能得力於仲景也。若先生則讀書不可謂不多,用功不可謂不切,其沉酣於仲景之書,尤不可謂其不深,乃其論病之平易近情也如是,立方之妥貼易施也如是。是則此案不第為治病之良規,並可為讀古之心法已。用書之以審後之讀此案者。
光緒二十六年庚子二月下旬江陰後學柳寶詒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