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緒皇上病。吾師與蓮舫陳君同看。議方。
九月初七日請得
皇上脈左三部靜細,右動按仍弦、滑數。雖諸恙見成(減),而中焦消化甚遲。清濁相干,脘宇滿悶,腹響始通大便,干稀不定,干則降濁,稀則氣陷不和,以致神倦色㿠,頭愈發眩,足愈無力,必得坐立移動,肢體痠軟稍和,仍少寐,口濁咳嗽,惡寒脅痛,左右串作。以脈合證,訪金匱之法,以飲食消息之,則藥餌可以間服。伏乞聖裁。
西綿耆(二錢,防風七分同搗) 天生於術(三錢五分,枳殼五分同炒) 引用煨姜(二小片) 酒炒歸身(三錢五分) 生白芍(三錢五分) 紅棗(三枚) 金石斛(二錢) 炒神麯(二錢)
九月初八日請得
皇上脈,左右靜軟,寸關尺三部一律平和。按症體虛,藥久未能復元。疊奉聖躬病單,原委分明,始知藥有偏弊,中氣反困。照金匱飲食消息之義,似乎和宜。謹擬固表和中,以備聖裁。
西耆皮(三錢五分) 炒建曲(二錢) 辰茯神(三錢) 杭菊(一錢) 防風(七分) 白芍(三錢五分) 引用紅棗(三枚) 生薑(一片)
九月初九日請得
皇上脈兩手仍然細軟,右關微見數象。大約天氣陽不得潛藏,背足俱為痠痛,咳俱為痠痛,咳嗽不平,更牽引胸脅為痛。兩日停藥,寢食尚好,寒熱不發,諸恙有減無增。謹擬肝肺兩和調理。
西耆皮(三錢五分) 杭菊花(一錢) 酒炒歸身(三錢五分) 川貝母(二錢,去心) 甜杏仁(三錢,去皮尖,研) 白芍(三錢五分) 引用紅棗(三枚) 枇杷葉(三片,去毛筋,蜜炙)
九月初十請得
皇上脈細而帶數,左甚於右。病虛,火浮上則陽不潛藏,下焦虛而不固,遺泄復發。亦屬陰虧所致。尚頭眩耳鳴,腦蒙發響,咳嗽頻作,胸背牽引作痛,行動費力,夜睡微汗七日未發寒熱,四日未曾復藥,諸恙有減無增。可見多藥,卻有偏勝,惟原虛,不能不為調攝。仿徐洄溪食頤養法。恭呈聖裁。
杜芡實(三十枚) 甜杏仁(三十粒,去皮尖)
二味浸透,搗爛成漿酪,少和冰糖,適口為度。
九月十一日請得
皇上脈左右各部均見靜軟。諸恙亦見向安,連日天氣和暖,形寒惡風均得減輕,虛陽亦能潛藏;惟肝尚為升,肺少下降,咳嗽略為見緊,耳鳴頭響,口渴難寐,脅痛肢酸,運食尚遲,以冀由漸而平。謹擬服食調理,亦能關涉諸病法。恭呈聖裁。
核桃肉(二枚,去淨衣) 甜杏仁(三十粒,去皮尖) 芡實(三十粒)
三味搗爛,和開水,並和再研。以絹濾清,燉開酌加冰糖。以適口為度。
九月十二日請得
皇上脈左三部仍然細軟,右寸關弦浮。脾失健運,肝肺又有薄感。昨午腹痛,溏瀉而兼糟粕,牽連諸恙,肢體痠軟,脅背串痛,乏力軟弱,惟咳嗽頻。即屬肝肺升降失司,脾土不能生金。謹擬調中和表,預防天涼寒暖反復。恭請聖裁。
西耆皮(三錢五分) 橘絡(七分) 川貝(三錢五分,去心) 雲茯苓(三錢) 半夏曲(一錢) 炒穀芽(一錢五分) 引用紅棗(三枚) 生薑(一小片)
以下吾師立方。
三月初八日請得
皇上脈左弦細,為水不涵木,木火上升之象;右細數,系脾運不健,濕熱下走之徵;木火上升,則右耳作堵,聞聲不甚清楚;脾濕下走,則氣腫作痛,食下運化遲鈍。謹擬泄化分利,疏運為法。
冬桑葉(一錢) 五加皮(三錢五分) 生白芍(三錢五分) 石決明(一錢五分,鹽水煅) 杭甘菊(一錢,稍炒) 帶皮苓(三錢) 引用炒穀芽(四錢,絹包) 橘白(七分)
三月初九請得
皇上脈左細弱帶弦,右細軟微數。右耳鳴響作堵,左足跟微腫作痛,飲食下行遲慢。良由營虛水虧,肝少滋養,氣火未能下潛;脾虛氣弱,轉輸窒滯,濕熱遂致停頓。調理之法,寒涼則礙脾運,溫燥易擾肝陽。謹擬潛陽疏利,以復肝脾升降運融之常。
鱉甲心(三錢) 雲茯苓(三錢) 石決明(四錢,鹽水煅,先煎) 粉萆薢(三錢) 新會皮(七分) 飛辰砂(三分) 鹽半夏(三錢五分) 引用杭甘菊(一錢,去蒂) 炒穀芽(四錢,絹包)
三月初十日請得
皇上脈左細軟之中仍帶弦象,右軟,按久略有數狀。是陰分不充,肝火不潛,脾運遲鈍,濕隨氣滯之證。火浮所以耳鳴作堵,濕滯所以足跟痛,運化不能流利。推致病之由,當在腎陰不足,脾陽不振而論。積根源遠,專務治標無益也。謹擬滋腎以柔肝,醒脾以化濕。恭呈聖裁。
龜腹板(三錢,水炙) 青鹽半夏(三錢五分) 橘白(一錢) 雲茯苓(四錢,北辰砂三分拌) 白芍(三錢五分) 海蛤粉(三錢,絹包) 引用炒穀芽(四錢,絹包)
三月十一日請得
皇上脈左關細弦,右關微數,餘部均細。右耳鳴響作堵,左足跟熱痛連及足背,右腋間及腹中時覺竄痛,腰脊間或刺痛,飲食消化不速,頭暈,屢有小泡。以脈和證,為水虧火浮,濕鬱化熱之象。謹擬上泄浮火,下利二便,使可水升火降,濕化氣順。以備聖裁。
元參(三錢五分,水飛辰砂三分拌) 柏子仁(三錢,去油) 杭甘菊(一錢,去蒂) 引用川斷(三錢五分,鹽水炒) 橘絡(七分) 生蛤殼(一錢五分,杵) 赤芍(三錢五分) 炒穀芽(一錢五分,絹包)
三月十二日請得
皇上脈左弦象稍加,右脈尚帶微數,按久均細而少力。兩耳鳴響,右耳作堵,左足背癰勢較輕,跟間依然熱痛。經曰:腎開竅於耳。足跟為腎虧,則火浮,陰虛則濕阻,濕火相博,熱象漸來。謹擬標治。以期火潛濕化。
元參(三錢五分,辰砂二分拌) 雲茯苓(四錢) 粉丹皮(一錢) 生蛤殼(一錢五分) 杭菊瓣(一錢) 赤芍(三錢五分) 引用絲瓜絡(三錢五分) 炒穀芽(四錢,絹包)
三月十三日請得
皇上脈左細如昨,弦象較和。右部尚帶漸數。兩耳鳴響,右耳作堵,左足跟作痛,微覺焮熱,食下運遲,大便不流利,脾腎不足,肝亢有餘,火浮於上,濕聚於下,中間轉輸未能如常,濕熱因之停頓。謹擬標本兼治為法。
川石斛(三錢) 粉丹皮(一錢) 生白芍(三錢五分) 杭菊瓣(一錢) 元參(三錢五分,辰砂三分拌) 瓜蔞皮(三錢五分) 引用細桑枝(三錢) 炒穀芽(一錢五分)
謹備洗足跟痛方:防己(四錢) 淡木瓜(三錢) 晚蠶砂(三錢) 丹皮(二錢) 淨乳香(三錢) 絲瓜絡(三錢) 水煎濃湯熏洗。
三月十四日請得
皇上脈左部較靜,右部尚帶微數。肝木上升較平,脾濕蒸熱未解。耳堵稍松,鳴響尚甚,足跟熱痛,時有盛衰。考經義:腎主閉藏,脾司運融,腎陰內虛,閉藏不足,肝逆上浮,脾運不健,則氣化易滯,濕隨下走。謹擬脾腎兩治。使得火潛濕解,中運流利。候聖裁。
細生地(三錢) 雲茯苓(三錢) 白芍(二錢) 粉丹皮(一錢) 柏子仁(二錢) 飛辰砂(三分) 杭菊瓣(一錢) 引用細桑枝(三錢) 炒穀芽(一錢五分,包)
足跟痛便方:食鹽研細,用少許輕輕擦後,溫水洗去。
三月十六日請得
皇上脈左細稍帶弦象,右濡細,微微帶數。腎不攝肝,肝火上升,所以耳鳴作堵;脾少健運,運遲生濕,所以胃納式微。邇來左足跟痛引足背。良由氣弱濕阻,營絡失宣所致。謹擬柔肝醒脾,化濕宣絡,標本並理。
水炙鱉甲心(三錢) 橘白(三錢五分) 金石斛(二錢,另煎) 松木茯神(三錢五分,水飛辰砂三分拌) 元參(三錢,鹽水炒) 白芍(三錢五分) 引用炒香穀芽(一錢五分) 絲瓜絡(三錢)
以下吾師又與陳蓮舫同診。
三月十七日請得
皇上脈右弦數左細數。屬陰虛生風,氣虛生濕,風從上擾,兩耳鳴響,右耳作堵,濕隨氣陷,足跟作疼,牽引踝骨。氣與陰虧則風與濕用事,飲食少運,大便或干或溏,熱升、口舌起泡。症系半虛半實,實不能疏散,虛不能填納。謹擬滋陰泄風,調中化濕。以呈聖裁。
北沙參(二錢) 白蒺藜(二錢,炒去刺) 焦米仁(二錢) 雲茯苓(三錢) 金石斛(三錢) 杭菊瓣(一錢)
三月十八日清得
皇上脈弦象稍減,數仍未平。虛火尚熾,挾風則耳鳴未止,右耳堵塞,挾濕則足跟疼痛,牽連踝骨,中運不健,飲食不甚消化,大便今日見溏。虛實參半。謹擬潛陽和陰,藉以熄風化濕。
北沙參(三錢) 雲茯苓(三錢) 炒米仁(三錢) 水炙鱉甲(三錢) 白芍(三錢) 杭菊瓣(一錢) 引用料豆衣(三錢) 炒穀芽(四錢)
三月十九日請得
皇上脈浮弦,兩手均數。虛火總屬未平,火生風,耳鳴如昨。右耳堵悶輕減,火挾濕,足跟作痛。絡脈仍未宣通,風從肝出。濕自脾生,中運欠健,食後運遲,早間便溏,因之頭暈氣怯,升降未和所致。謹擬潛陽以熄風,和絡以化濕。恭呈聖裁。
北沙參(三錢) 粉丹皮(三錢五分) 杭菊瓣(一錢) 生白芍(三錢五分) 水炙鱉甲(三錢) 雲茯苓(三錢) 引用穀芽(四錢) 焦米仁(三錢)
三月二十日請得
皇上脈弦象較和,數象未靜。所以虛火煽爍,下關不固,腰痠氣弱,尚是上盛下虛,耳悶稍減,仍然作響,足跟作痛,略見減輕,惟中焦運融未健,消化猶遲,便垢帶溏。謹擬育陰攝陽,參以固養運中。
北沙參(三錢) 白蓮鬚(一錢) 生白芍(三錢五分) 抱木茯神(二錢,水飛辰砂三錢拌) 生牡蠣(三錢,先煎) 絲瓜絡(三錢五分) 引用炒穀芽(一錢五分,包) 橘白(一錢)
三月二十一日請得
皇上脈仍弦減而數未靜。水虧木旺,木火上擾清空,耳鳴不減,木邪下注底極,足跟猶痛,虛實兼見,頭暈運遲,脾胃不協。所以夜寐醒後頓覺痰泛,今日更衣,尚能調勻。謹擬上盛下虛。立方。
北沙參(三錢) 半夏曲(一錢) 水炙鱉甲(三錢) 粉丹皮(一錢) 杭菊瓣(一錢) 抱木茯神(三錢,水飛辰砂三分拌) 引用桑寄生(三錢) 炒香穀芽(一錢五分,絹包)
三月二十二日請得
皇上脈弦數之象漸減輕,耳堵較通,鳴響尚存,足痛已輕,筋酸尚留。向來脾胃虛弱,中之少衝和之氣。中者,脾胃也,藥餌未見備勝,所以治多日轉覺氣體痰軟。似宜暫緩兩日或三日。進以一劑醒其胃,而暢其脾,以觀病機。擬調中而和上下。伏乞聖裁。
北沙參(三錢五分) 橘白(一錢) 川石斛(二錢) 鹽半夏(一錢) 引用炒穀芽(四錢,包) 桑寄生(三錢五分)
三月二十三日請得
皇上脈兩關弦數如昨,尺部較軟,寸部亦見不足之象。腎不濟心,心不固腎。遺泄昨夜又發,所以肝不能潛,耳響未平,重聽又甚,脾不能運,足跟仍痛,牽連旁筋,所有夜寐欠實,腰愈酸禁,大便不暢,種種見證。謹擬清心固腎,柔肝運脾。
元參心(二錢) 橘絡(五分) 連心麥冬(三錢五分,辰拌) 抱木茯神(三錢) 粉丹皮(三錢五分) 料豆衣(三錢五分) 引用蓮子心(十根)
三月二十四日請得
皇上脈弦數較平,虛象更見。遂致遺泄連作,有夢屬心,無夢屬腎。心腎兩虧,諸證紛沓,耳鳴堵悶,略見減輕,足痛步艱,更見痰重,未免清升濁降,未能流利,腰間發酸,大便一時俱發。總核病機審審。下謹擬攝心腎而和肝脾。伏乞聖裁。
上西耆(八分,鹽水炒) 抱木茯神(三錢,水飛辰砂三分拌) 桑寄生(三錢五分) 川杜仲(三錢五分,鹽水炒) 細生地(三錢) 沙苑子(三錢,鹽水炒) 引用陳皮(八片) 蓮子心(十根)
三月二十七日請得
皇上脈左右一律細軟俱見數象。虛火非上擾即下迫,關門不固,疊次夢泄,其為之熱,腎無虛已可概見,上熱下熱必及於中,胃不能容,脾不能運,以致食物消化遲緩,大便未克暢利,所有耳鳴足痛,右耳響悶稍減,足踝痠痛略輕。察病機,合脈用藥。謹擬養心固腎,仍不窒礙中焦,以保脾胃。
西洋參(一錢,生切) 杜仲(二錢,鹽水炒) 抱木茯神(三錢,辰砂拌) 帶心連翹(二錢,辰砂拌) 元參心(三錢五分) 沙苑子(三錢,鹽水炒) 引用絲瓜絡(三錢五分) 新會皮(八分)
三月三十日請得
皇上脈左部仍見數象,右細,兩尺皆軟。營陰不足,氣弱不能流利機關,足跟痛減而腰股痠軟,耳響如初,且堵悶未和,氣不蒸液,天涼口乾,氣少磨運,消化遲緩。種種見證,謹擬益氣以利機關,養液以潛虛火。
西洋參(三錢五分,生切) 粉丹皮(三錢五分) 宣木瓜(八分) 川斷(三錢) 元參心(三錢五分,辰砂二分拌) 生白芍(三錢五分) 引用炒石斛(三錢) 橘白(一錢)
四月初三日請得
皇上脈弦象得減,漸轉虛軟,按之帶數。以脈推病,大致肝爍腎,生風則耳竅鳴響,挾濕又為堵閉,肝乘脾,郁濕則足跟作痛,挾風牽及絡脈,以致機關皆為不利,肩脾腰胯無處不為痠軟,凡此種種脾腎兩虛,肝鬱獨熾,便溏不實,食物消化遲緩。再三審量,擬泄風以宣竅,清熱以和絡。
細生地(三錢) 白蒺藜(二錢五分,炒去刺) 杭菊瓣(三錢五分) 酒炒歸身(二錢五分) 金毛脊(三錢五分,去毛炙) 白米仁(二錢,鹽水炒) 引用橘絡(五分) 細桑枝(三錢) 料豆衣(三錢)
四月初四請得
皇上脈弦數較減輕,所重按皆虛軟無力。審察病由,耳響作堵,有增無減,足跟痛有減無增,現在腰痛不止,上連背部,下及胯間。考腰為腎府,封藏有虧,肝木上升,脾濕下陷,偏於右,血不流灌,風濕兩邪竄經入絡。謹擬從上盛下虛調治,可顧諸恙。伏乞聖裁。
細生地(三錢) 水炙鱉甲心(四錢) 桑寄生(三錢) 川續斷(三錢) 金毛脊(三錢,去毛尖) 九孔石決明(四錢) 引用鉤勾(三錢) 路路通(五個)
四月初六日請得
皇上脈弦數俱見輕減,按之仍虛軟少力。顯屬有虛無邪,肝家主病面多。由於腎不養肝,肝木侮中,脾胃久而不復,納食消化遲緩,大便溏結不一,所以肝火上炎,耳鳴作堵仍然未減;下焦不能攝納,足跟痠痛與腰膝痠軟尚未盡止,又為寐時體顫。謹擬滋腎泄熱,柔肝熄風,兼顧中焦痰濕,不至膩膈。
細生地(二錢) 生石決明(三錢) 金毛脊(三錢,炙去毛) 煅蒼龍齒(二錢) 川續斷(三錢) 抱木茯神(三錢) 沙苑子(二錢) 鹽半夏(三錢五分) 引用鉤勾(三錢)
四月初七日請得
皇上脈又見弦數。弦為肝邪,數為火旺,水可涵木,木邪侮中,因之濕鬱化火,火復生風,上擾下竄,耳鳴堵響未減,腰膝足牽連,痛勢此重彼輕。現在足甚於腰,痠軟無力,且似經絡發熱。脈證參詳,謹擬解熱泄風,通絡化濕,為標本兼調。伏乞聖裁。
羚羊角片(一錢,先煎) 川柏(八分,鹽水炒) 金毛脊(四錢,炙去毛) 宣木瓜(一錢) 香獨活(一錢) 嫩桑枝(三錢) 引用川斷(二錢) 絲瓜絡(三錢)
四月初八日請得
皇上脈弦數,旋平旋起,弦兩關為甚,數兩尺為多。病情本在肝腎。考肝主筋,腎主骨,股足掣動之痛在於肝,酸重之痛在腎;耳亦屬於肝腎,耳為腎竅,肝附膽經亦行耳側,其耳之鳴響堵悶,由是來也。肝易侮土,腎為胃關,所以食物運遲,大便不調。種種病機,皆本腎肝兩虛而起。用藥之義,肝非清不安,腎如攝不固。謹擬數味以調諸恙。恭呈聖裁。
大生地(三錢) 全當歸(三錢) 鉤勾(三錢) 杭甘菊(三錢五分) 宣木瓜(三錢五分) 粉丹皮(三錢五分) 生白芍(三錢五分) 左秦艽(三錢五分) 引用桑枝(三錢) 絲瓜絡(三錢五分)
四月初九日請得
皇上脈兩尺見數,所以又發遺泄。兩關仍弦。水虧木旺,木火內燃,上升則耳鳴堵塞,未見輕減,下擾則足跟痛減,又支竄腰胯。陰虧氣痹,因之口覺微渴,食物運遲,大便不暢。統核諸證,合以脈情。謹擬調氣和陰。
大生地(三錢) 生白芍(三錢五分) 全當歸(三錢) 左秦艽(三錢五分) 鉤勾(三錢,後下) 粉丹皮(三錢五分) 石決明(三錢,鹽水煅,先煎) 金石斛(三錢) 引用川斷(三錢) 生穀芽(三錢,包) 蓮子(心七根)
四月初十日請得
皇上脈仍然細小,從中兼於帶數。數屬心腎兩虧,虛火內熾,弦屬肝脾不調,至於細小,又屬體虛本脈。自調理以來,證情未見輕減。意欲兼顧上下。用鎮墜則耳響作堵相宜,恐與下焦不合;用兜澀則遺瀉足痛得益,又與上焦不符。既顧上下,又須中權運動,則飲食能運,大便令暢,不全濕熱壅氣。再之組織以求目的。擬濟心腎而和肝脾。
臺黨參(三錢五分) 潼蒺藜(三錢) 大生地(三錢) 抱木茯神(三錢) 川黃柏(一錢,鹽水炒) 川斷(三錢,鹽水炒) 肥知母(一錢,鹽水炒) 新會皮(一錢) 引用黛燈心(七寸) 蓮子心(七粒)
四月十二日請得
皇上脈數較減,尺部依然軟弱,衛久虛不復,腰痛減而又增,腎為先天之根本,腎不涵木,木風挾濕蒙竅,耳鳴作堵,腎反克脾,脾濕鼓風入絡足跟尚痛,仍然食物運遲,更衣不暢,以脈合證,必須標本兼顧為要。向來虛不受補而攻利亦非所宜。謹擬肝脾腎三陰同治。
臺黨參(三錢五分) 肥知母(一錢,鹽水炒) 大生地(三錢) 金毛脊(三錢,去毛尖) 元武版(三錢,酒炙) 川續斷(三錢) 川柏(一錢,鹽水炒) 新會皮(一錢) 引用炙甘草(三分)
以下陳蓮舫獨診。
四月十七日請得
皇上脈數均減,重撥輕按氣無力而軟,以脈議證:頭為諸陽之會,足為至陰之部,虛陽少潛,耳竅堵響未平,又為眩暈,真陰不充,足肢痠痛就輕,又移腰胯。先天之本虛,後天之氣弱,胃之容物,脾之消滯,升降欠度,則清濁每易混淆。所以脘宇撐脹作暖,更衣溏結不調。處方用藥,謹擬陰不能不養,藉以解熱熄風,氣不能不調,藉以運滯化濕。
生於術(一錢) 杭菊花(三錢五分) 炒夏曲(一錢) 金毛脊(三錢,去毛尖) 金石斛(二錢) 生白芍(三錢五分) 黑穭豆(一錢) 引用乾荷葉邊(一圈) 嫩桑枝(三錢,酒炒)
四月二十二日請得
皇上脈細軟如前,又起數象帶弦。弦屬陰虛火旺,數屬陽不潛藏,所以諸紛疊而來,響作堵驟為眩暈,足跟尚痛,又覺痠軟。種種上盛下虛,由於腎真虧弱,腰愈痠痛尤甚,咳嗽轉動皆為牽引。應當填補相宜。惟心中虛氣滯納食消運為遲,大便溏結不定。向來虛不受補。斟酌於虛實之,謹擬鎮肝泄熱,安中和絡。
大生地(三錢) 煅龍齒(三錢五分) 扁豆衣(三錢) 炒夏曲(三錢五分) 抱木茯神(三錢,辰砂拌) 炒川斷(三錢) 炒白蒺藜(三錢,去刺) 炒桑枝(三錢,切) 引用絲瓜絡(三錢五分)
四月二十七日請得
皇上脈左三關均細軟無力,右寸關獨濡浮。陰虛陽旺所致。經云: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陰不斂陽,浮陽上越,陽不引陰,陰失下貫。遂致耳竅蒙聽,鳴響不止,足跟痠痛,筋絡肘掣,陰陽本在為其根,其稟承悉由於腎。封藏內虛,精關因之不固,遺泄後腰痛胯酸,有增無減。諸恙亦未見平,頭暈口渴,納食任酸,大便溏泄。按證調理。謹擬運水穀之精華,調氣營之敷布,則合陽平陰秘,精神乃治。
野於朮(三錢五分) 黑料豆(三錢五分) 西洋參(三錢五分) 炙甘草(一兩) 雙勾藤(二錢) 炒川斷(三錢) 白蒺藜(三錢) 杭菊瓣(三錢五分) 引用嫩桑枝(六錢)
五月初二日請得
皇上脈左右皆靜而和,關部不弦,寸尺平調。所見諸證無非虛發,耳響發堵,實者風與火,若虛主腦筋不得充盈也。腰痠足痛,實者濕與風,若虛者血管不流貫也。補腦補血,似乎相宜。惟現在當長夏氣候,脾胃司令,著重在清升濁降。所以滋膩重濁諸品,在所不合,仍須調胃和脾。謹擬清煦湯飲,隨時酌進。恭候聖裁。
杭菊花(五分) 桑寄生(三錢) 鮮荷(一角,去蒂) 紅棗(三枚)
上藥或煎或泡,用以代茶代藥。
五月初七日請得
皇上脈左三部細軟,屬陰虛於下,各部均浮,屬陽冒於上。以致耳蒙發堵,足跟痠痛,近後陰不斂陽,陽旺內延,關門失固,遺泄之後腰胯墜痛更增,甚至口乾心煩,滿悶交作,坐臥倦懶,現在脾胃當令,燥則生風,滯則醞濕,因之氣與陰虛,風與濕,極為用事。謹擬簡括數昧。伏乞聖裁。
西洋參(一錢) 黑芝麻(三錢,炒熟去屑)
上味濃煎,用桑寄生膏五錢調沖服之。
炒川斷(三錢) 抱木茯神(三錢) 桑寄生(四兩)
煎一二次去渣存汁,和白蜜六錢收膏用。
五月初九日請得
皇上脈左右皆軟,兩尺尤甚。由於夏季損氣,氣失運行,經云:百病生於氣。表虛力氣散,里滯為氣阻,沖和之氣致偏,氣火上升則耳病,氣痹不宣則足病,氣之所以虧者,又歸腎。腎關久不為固,所謂精生氣,氣化神之用,有所不足,腰胯之痛,有增少減,且神倦無力,心煩口渴,食物運遲,大便見溏,總核病機按以時令。擬甘溫益氣,參以柔肝養心。
潞黨參(二錢) 焦夏曲(三錢五分) 炙甘草(五分) 生白芍(三錢五分) 野於朮(一錢) 白茯神(三錢) 引用桑寄生(三錢) 陳橘絡(五分)
五月初十日請得
皇上脈右寸濡細,屬肺氣之虛;左寸細小,屬心陰之弱;左關屬肝,右屬脾胃,見為細弦,系木邪侮中;兩尺屬腎,腎主火,腎主水,按之無力,當是水火兩虧之象。三焦俱及,諸體欠舒,所以腰胯痛脹,大便溏稀,上起舌泡,下發遺泄,無非陽不潛,不藏生風鬱熱。現在耳竅蒙堵鳴響更甚。再謹擬和陽清陰之法。伏乞聖裁。
潞黨參(三錢五分) 抱木茯神(三錢,辰砂拌) 寸麥冬(三錢五分,去心) 扁豆衣(三錢五分) 白蒺藜(三錢) 原金斛(三錢) 生白芍(三錢五分) 雙勾藤(三錢五分) 引用路路通(三枚) 蓮子心(七根) 桑寄生(三錢) 陽春砂仁(三分)
五月二十八日請得
皇上脈左右細涓,涓甚近數,尺部左軟右細,屬正氣內虧,真陰失固,關鍵總在脾腎,大便不潤,屬脾不健化也。夢泄又發,屬腎不堅守也。口渴心煩,頭暈艱寐,氣軟體倦,歸於脾腎之虛牽連所致。前年病由上而下,虛寒為多。此時病由下而上,虛熱為甚。所以上熱下寒,耳鳴發堵,腰胯酸重,累月不平,且兩日間,食後噁心,衛汗津津。謹將詳審原委,推究虛實。擬清上攝下,參以和絡調氣。
大生地(三錢) 懷山藥(二錢,炒黃) 遠志(三錢五分,鹽水炒) 抱木茯神(三錢,辰砂拌,靈磁石一錢同搗) 炒川斷(三錢,酒拌) 制萸肉(三錢五分) 蒼龍齒(三錢五分) 左牡蠣(先煎) 金毛脊 引用鮮荷葉(一角) 淡菜(三杖) 炒淮小麥(三錢五分) 路路通(三杖)
五月二十九日請得
皇上脈左部均靜軟,右三部細濡帶數,仍屬陰虛於下,陽冒於上,遺泄後陰虛更虧,氣陽有升少降,挾心之熱挾肝之風,所以耳鳴發堵,孔竅被次,腰痠胯痛,機關不利。考後天主乎脾胃,可以補益先天,乃納食運遲,大便弗實數稍多,因之氣怯神倦,嗜臥眩暈,種種見證,當濕天令,未免中氣不和。謹擬調心為主,柔肝運脾佐之。恭呈聖裁。
大生地(三錢) 炒丹皮(三錢五分) 黨參(三錢) 抱木茯神(三錢,辰砂拌) 扁豆衣(三錢五分) 金毛脊(二錢) 生白芍(三錢五分) 嫩桑枝(四錢,酒炒) 引用淡菜(三枚) 紅棗(三枚) 炒麥芽(二錢) 絲瓜絡(三錢五分) 炒穀芽(二錢)
五月三十日請得
皇上脈左澀細,右濡帶數,與昨相同,以脈合證,證情亦無增無減,惟天令溽悶,虛火虛風挾濕上升更盛,耳竅不清,且響且堵,上熱愈熾下虛益見,腰胯依然痠痛,種種上下一盛一虛,又關中焦運行不健,所以化食見緩,大便勿勻,諸恙紛沓,口渴頭暈,神倦嗜臥。謹擬養封藏為第一義,兼熄肝膽之火,並和心脾之氣。伏乞聖裁。
大生地(三錢) 炒麥曲(三錢五分) 抱木茯神(三錢,辰砂拌) 扁豆衣(三錢五分) 春砂仁末(四分,拌搗) 煅龍齒(三錢五分) 石決明(三錢,先煎) 白蒺藜(三錢) 川柏(八分) 制萸肉(三錢五分) 引用鮮荷邊(一角) 甘草(四分) 炒薏仁(三錢) 淡菜(三錢)
六月初十日請得
皇上脈息細軟,身體本合,惟數象時平時起,所以關元不固,更衣頻仍,顯屬少火不藏,而壯火轉熾之證見於脾胃者,紛疊不一,耳竅堵響,起與眩暈,腰胯掣痛於步履,遂致精神疲倦,每為嗜臥。諸病未見減輕,元氣更為虧乏,證同參,似宜滋水益火峻劑調理。而再三審度,又多有不合之處。謹擬養心以滋腎柔肝以和脾。恭候聖裁。
潞黨參(二錢) 煅龍齒(三錢五分,先煎) 煨天麻(七分) 辰茯神(三錢) 制萸肉(三錢五分) 陳皮(一錢( 大生地(三錢,砂仁末拌) 懷山藥(三錢,炒黃) 白芍(三錢五分) 引用蓮子芯(七粒,去心) 桑枝(四錢,酒炒)
六月十四日請得
皇上左三部皆靜軟,右關向來不和,或滑或弦。今診脈象尚不失沖和之象,氣分郁濕,陰虛生熱逗留,所以虛不受補,脘宇運遲,大便不暢,中氣不調,真陰不復,耳響發不見增減,腰痛胯掣較甚,近因濡暑鬱悶,機關更為不利,下虛轉為上熱,頭暈時起,口發小泡,以脈合證,謹協肝脾而化濕。濕化火。恭呈聖裁。
生白芍(三錢五分) 辰拌白芍(三錢五分) 陳皮(一錢) 金石斛(三錢) 抱木茯神(三錢) 炒夏曲(三錢五分) 川斷(三錢) 杭菊(一錢) 厚朴花(四分) 引用絲瓜絡(三錢) 桑寄生(二錢) 紅棗(三個)
是日張御醫彭年請得
皇上脈軟數象平而未靜,右部關中欠調,病本為氣陰虛,脾腎不足,但眩暈為風,便溏為濕,風濕合化,虛熱自生。此皆標病所致。昨今腰胯尤覺跳痛,仍鳴而作堵,補則礙標,瀉則礙本。恭擬標本雙合法。呈候聖裁。
生白朮(一錢) 生白芍(三錢五分) 秦艽(八分) 炙甘草(二分) 雲茯苓(二錢) 厚朴花(五分) 桑寄生(三錢五分) 云茯神(二錢) 白蒺藜(去刺,二錢) 扁豆衣(三錢五分) 引用荷葉邊(一圈) 竹捲心(七個)
是日呂御醫用賓請得
皇上脈,左部略緩,右部微數。舌苔淡。木乘土位,濕蘊中宮,上泛則耳鳴氣堵頭暈,中滯則飲食不運,下注則便溏,腰胯掣痛。宜清肝運脾,兼治下焦,清利濕熱,謹擬按證擬方。恭呈聖裁。
生白芍(二錢) 橘白(八分) 潼蒺藜(二分) 杭菊花(一錢) 雲茯苓(二錢) 金毛脊(炙去毛,二錢) 桑寄生(三錢) 晚蠶砂(三錢五分) 引用炒麥芽(三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