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門

小兒藏府脆嫩,不勝藥力,且又患苦難,以詢問不堪,診視最難,周折必在,觀形察色,辨其病原。大抵赤子,內無七情六淫之交感,外無大風大寒之侵襲,不過乳食所傷,胎毒內作,是以吐瀉、黃疸、五疳、腹脹、水腫、霍痢等症,盡由乳食內傷所致。其變麻痘斑疹爛、驚悸、風癇、發喘痰壅、赤瘤白禿、解顱、重舌、木舌等症,皆胎毒內攻而成。其外感時寒時暑,十惟二三而已。故全在觀形察色。如額赤,乃心熱;鼻紅,乃脾熱;左腮青,為肝有餘;右臉白,乃肺不足;頦白,為腎虛之類。更參虎口三關之脈,則小兒之情病,知過半矣。又有嬰兒初生,血氣未足,陰陽未實,藏府未備,骨骼未全,而變蒸之候,每三十二日一發,或作熱,或惡寒,或吐瀉,或汗出,或呻吟不等,此皆長血脈全智意之常候,不治自愈。每變生一藏或一府,十變藏府始完,胎毒由是以散,為小兒。醫者不可不知。亦有胎元壯實,暗變而不發作者,又不可不審焉。

小兒脈法

小兒症候,難以手太陰尺寸診候,惟以男左女右,食指三節,分為三關,以察其病。

第一節為風關,無紅紫經絡,則無病;有則病輕易治。第二節為氣關,有紅紫經絡,病雖重,仍尚可治。第三節為命關,有紅紫經絡者,病極深劇,十難一生。七歲以上者,則不取決於三關,而以一指後攔掌尺關寸,一息七八至為數,一息五六至為平。數則為熱,遲則為寒,浮則為虛為風,沉則為實為積,浮而數者為乳癇,牢而革者為便秘,沉而弦者為食積,為腹病;緊而弦者為氣急,為風寒;洪數者為熱,伏結者為傷食;軟細者為蟲蝕、癇,若散無倫次者,死不治。業幼者,可不盡心於此乎?

論小兒大法

凡看小兒,宜先觀形症神色,然後察脈。假如肝之為病,則面青,心之為病則面赤,脾之為病則面黃,肺之為病則面白,腎之為病則面黑。先要分別五藏形症,次看稟受盈虧,胎氣虛實,審其標本,施治可也。如錢氏謂:面之症:左腮為肝,右腮為肺:額為心,鼻為脾,頦為腎。如目內之症:赤者心熱,導赤散主之;淡紅者心虛,生犀散主之;青者肝熱,瀉青丸主之;無精光者腎虛,地黃丸主之。必在分經理治。

如肝主風,實則目嗔,大叫呵欠,項急煩悶。虛則咬牙多欠。

如肝熱,則手尋衣領及亂捻,瀉青丸主之。壯熱,飲水,喘滿,瀉白散主之。

如肝主風,目連劄不搐,得心熱則搐。治肝,瀉青丸;治心,導赤散。

凡病或新或久,皆引肝風,風動而上於頭目。目屬肝,風入於目一下,左右如風吹,不輕不重,兒不能任,故目連劄也。若熱入目,牽其筋脈,兩背皆緊,不能轉視,故目直視也。其得心熱則喘者,以其子母俱有實熱,風火相搏故也。又云:脾木心火二藏交爭,故發驚搐。心主驚,實則叫哭發熱,飲水而搐;虛則困臥,悸動不安。心病多叫哭,手足動搖,驚悸。心氣熱,則心胸亦熱。又言不能答,面臥有就涼之意。

脾主病困,病則困睡,泄瀉不思飲食。實則困睡,虛則吐瀉,主風,心熱飲水。

肺主喘,實則悶亂喘促,有飲水者,有不飲水者。虛則哽氣長出氣。

肺熱,手掐眉目面,鼻寒。肺虛熱,唇潤紅色,治宜散虛。肺盛傷風寒,胸滿短氣。肺口傷寒,則不胸滿。

肺急喘嗽上氣,當先散肺逆,後散風寒。

肺藏怯,唇色白,當補。若悶亂,氣粗硬,喘促硬氣者,難治。由肺虛損也。腎主虛,無實。

心主熱,目病或大熱,瀉心湯主之。實則煩熱,黃連瀉心湯主之,虛則熱驚悸,生犀散主之。

肝乘心為虛邪,乃風熱也,宜大羌活湯送下大青丸。

肺乘心為微邪,其症喘而壯熱,宜瀉白散。

脾乘心為實邪,泄心熱者,宜瀉黃散。

腎乘心為賊邪,其症恐怖惡寒,宜安神丸。

凡心得病,先調其肝腎。蓋腎,心之鬼,肝氣通則心氣和,肝氣滯則心氣乏。此心病先求於肝者,乃清其源而流自澄也。治其腎者,由五藏受病,必傳其所勝。蓋心,火也;腎,水也。水能勝火,則腎之受邪必傳於心。其先治腎者,逐其邪也,故有退腎邪益肝氣二方。或診其脈,肝腎二藏俱和,而心自生病者,則又當察其心家虛實治之。

肺主燥,自病則喘嗽,燥則潤之,實則喘而氣盛,瀉白散。虛則喘而少氣,先益黃散,而後阿膠散。

心乘肺為賊邪,其症喘嗽,先地黃丸,中導赤散,後阿膠散。

肝乘肺為微邪,其症惡風,眩冒,昏憒,咳嗽,宜羌活膏。腎乘肺為實邪,其症增寒,嗽清利,宜百部丸。

脾乘肺為虛邪,其症身重,吐痰,泄瀉,咳嗽,治宜人參白朮散。

凡肺之得病,必觀心之虛實。蓋心火炎盛,則熏烙肺經。是以法當先抑心氣,後用清肺藥。若心氣和,則不當看脾脈。苟脾土虛冷,則不能養肺經,而肺家生氣不足,則風邪易感。故患肺寒者,皆脾虛得之。苟脾氣盛實,則又否隔中焦,而大腸與肺經相為表裡,中焦脾土濕熱之壅盛,肺與大腸表裡不得相通,鬱熱上蒸於肺而病生矣。是以患肺熱者,皆由脾實得之,治氣盛者瀉之,脾氣虛者補之,膈壅者疏之,然後隨其肺之寒熱而療。如診其脈,心脾二藏俱和,而肺家自病者,則又當察肺之虛實而治。

肝主風,自病則風搐拘急,實則風搐力大,宜瀉青丸;虛則風搐力小,宜地黃丸。

心乘肝為實邪,其症壯熱而搐,治宜利驚丸主之。肺乘肝為賊邪,其症氣盛呵欠,發搐。法當瀉肺兼補本藏。補肝宜地黃丸,瀉肝宜瀉白散。

脾乘肝為微邪,其症多睡,體重發搐。先當定搐,宜瀉青丸。搐止,再見後症,別立法治之。

腎乘肝為虛邪,其症增寒,呵欠,搐搦,宜羌活膏。

凡肝得病,必先察肺腎,然後復詳本職虛實。蓋肺乃腎之母,肺者肝之賊,其肝之得病,若非腎虛不能相生,是以肺經鬼賊相擊。治法:若因腎虛不能相生者,則當補腎以滋其根;如因金銳而相賊者,法當瀉金而除其賊。然後審其邪家、本藏虛實寒熱而療。

脾主濕,自病則吐瀉、多睡、身重、昏倦。實則瀉黃色,睡不露睛,宜瀉黃散;虛則瀉白色,睡露睛,宜白朮散。

肝乘脾為賊邪,其症發風而嘔,茯苓半夏湯主之。心乘脾為虛邪,其症壯熱,體重而瀉,羌活黃芩甘草湯主之。

肺乘脾為實邪,其症不能大便而嘔嗽,煎檳榔大黃湯下葶藶丸。

腎乘脾為微邪,其症惡寒,或瀉利清穀,宜理中丸之類。

凡脾之得病,必先察其肝心二藏之虛實,究其根之所起。蓋肝是脾之賊,心是脾之母。苟肝氣旺,則脾之賊邪旺;心氣虧,則脾之生氣損。治法:盛者抑之,虧者益之。如診其脈,肝心二藏俱和,而脾家自病者,則又當察脾之虛實而治。

腎主寒,自病則是經寒而逆。

心乘腎為微邪,其症內熱,不惡寒,宜桂枝丸。

肺乘腎為虛邪,其症痰作喘,皮澀寒,宜百部丸。

肝乘腎為實邪,其症拘急,氣搐身寒,宜理中丸。

凡腎之得病,必先詳脾肺二藏,肺乃腎之母,脾乃腎之賊。苟肺氣虧則腎少生氣,脾氣實則腎受賊邪。治法:實則疏之,虧者益之。如診其脈,脾肺二藏俱和,乃腎家自病,宜滋腎不足。

凡諸藏有虛實,惟腎家無實,只有補而無瀉。

五行之間,惟腎一藏,母盛則子反受邪,平則益。肺為腎之母,肺屬金,外司皮毛,所生者氣;腎屬水,內主骨髓,所藏者精。氣輕浮,能上不能下;精沉重,能下不能上。肺氣盛則熱,熱則成火氣,愈上騰不能下生腎水。治法:涼劑以瀉肺之火熱,使其肅清之氣下降,而腎得生氣矣。

丹溪治小兒活套

小兒乳食不謹,濕熱常多,其為病也,多屬乳食痰熱。大概肺與肝病尤甚,觀小兒易怒之理可見,由肝氣有餘,腎陰不足,務在必詳症,合藥而療。如小兒吐瀉黃疸等症,宜以三稜、莪朮、青皮、陳皮、茯苓、麥芽、黃連、車前、白朮為主之類加減。

如傷食吐瀉,主方加山楂。

如時氣泄,主方加滑石。

如發熱,主方加薄荷。

如發熱吐瀉甚者,主方加合益元散,及錢氏五補五瀉之法。

治小兒方

五積丸

治諸般疳積。夫積由濕熱壅鬱而成。法當清濕熱瀉壅鬱,是以用黃連清濕熱,青皮、陳皮行滯氣,牽牛瀉積,山楂消宿食。

黃連(苦寒,五錢) 青皮(苦辛溫,一兩) 牽牛(苦辛寒,二兩) 陳皮(辛溫,一兩) 山楂(甘酸,去核,二兩) 為末,神麯為丸,綠豆大,一歲服十丸,二歲十五丸,三歲二十丸。觀兒之勇怯加減丸數。五更薑湯送下,取利為度。

夜啼湯

治小兒夜啼。蓋乳哺小兒,真陰未長,內多火熱,邪熱乘心,由是躁煩啼哭。法當瀉火熱為要。是以用黃連、竹茹、生草瀉火清熱。

黃連(苦寒,一錢) 竹茹(苦寒,二十葉) 生甘草(甘寒,五錢) 水二杯,酒一杯,煎一酒杯,加薑汁一匙,少許服。

附方

大青丸 天麻(一錢) 白附子(一錢九分) 硃砂(五分) 烏蛇肉(五分) 青黛(一錢) 天竺黃(五分) 生蜜和丸。

瀉黃散 見熱門。

導赤散 見熱門。

生犀散 生犀角 地骨皮 赤芍藥 柴胡 葛根 甘草(各等分) 為末,薄荷湯下。

地黃丸 蒼朮 熟地(各一斤) 乾薑(春秋七錢 夏四錢 冬一兩) 共為末,蒸棗肉為丸。

涼驚丸 膽草 防風 青黛(各三錢) 鉤藤(一錢) 牛黃(三分) 麝香(三分) 黃連(一錢) 龍腦(三分) 糊丸黍米大,金箔為衣,薄荷湯下。

百部散 百部 生薑(各八錢) 細辛 甘草(各二錢) 貝母 白朮 五味(各三錢) 桂心(四錢) 麻黃(二錢) 為末,每服三錢,水一盅,煎半盅。

羌活黃芩蒼朮甘草湯 即此四味煎服。

急慢驚風門

小兒真陰未長,其體純陽,心火常亢,肺金受制,不能平木,故肝木常是有餘,脾土常是不足。或攝養失宜,致六淫外襲,或為飢飽內傷,致損中氣,不能健運,津液凝聚成痰,阻礙升降,而急慢之驚作矣。其急驚者,屬肝木風邪有餘,治宜苦寒疏瀉之劑;慢驚者,屬脾土不足,治宜甘溫補中之藥。大抵急驚易理,慢驚難療。急驚之症,其狀面青口噤,或音嘶而厥,發過如故,良久復作,身熱面赤引飲,口鼻中氣熱,大小便赤黃,惺惺不睡。蓋由熱盛生痰,痰盛生風,偶因驚駭觸動而作。宜錢氏利驚丸、瀉青丸、抱龍丸、宣風散、五福化毒等湯選用。慢驚之症,其狀身冷,面黃不渴,口鼻中氣冷,大小便青白,昏睡露睛,目上視,手足瘈冷,筋脈攣急。蓋中氣虧敗,脾病生風所致。宜東垣黃耆湯、錢氏鉤藤丸、溫白丸,或參朮湯送下硃砂安神丸之類。學者不察,概以一法而治,相去天淵之隔。危哉危哉!慎之慎之!

脈法

見前章。

治驚大法

小兒急慢驚症,錢氏誠是幼科之祖,其立法極妙,學者必須玩其本文大要,慢宜抑肝補脾,用參朮湯送下安神丸;急驚宜清肺降火,用養血藥送下滾痰丸,或抱龍丸之類。

丹溪治急驚風活套

小兒急慢驚症,亦有內外二因不同,必須分因而治。如水物驚,宜鎮心,黃連安神丸。

如氣動致驚,宜寒水石安神丸,大忌風藥,蓋辛多屬熱,風能燥血,是以忌之。

如因驚而瀉色青者,先硃砂丸之類以鎮肝,先實脾土,後瀉肝木,大忌瀉肺金。蓋肺金乃脾之子,由脾氣已虧,而復瀉其子,則母之氣愈虧。經雲子能令母虛是也。

如寒水來乘脾土,其症嘔吐腹痛,瀉利清白,宜益黃散,乃聖藥也。今立一方,名黃耆湯,多有獲效。其理中丸,乃治脾胃寒濕太盛之神藥,臨症宜選用之。

附搐

凡男搐發,目左視無聲,右視有聲;女發搐,目右視無聲,左視有聲,乃相勝之故。更看時候所發而療。

如早晨發搐,於寅卯時潮熱,目上視,手足動搖,口流熱涎,項強筋急,此乃肝木太旺,法當補腎抑肝,如補腎,地黃丸;抑肝,瀉青丸。如日午發搐,巳午未時發潮熱,心神驚悸,目上視,白睛赤色,牙關急緊,口流涎,手足動搖,此乃心火大旺,法當補肺瀉心。瀉心,導赤散、涼驚丸;補肺,地黃丸。如傷風發搐,身體溫,多睡多唾,或吐不欲食,宜先服白餅子,後服安神丸。

如日晚時發搐,申酉時潮熱,搐而喘,目微斜視,睡則露睛,手足冷,大便淡薄黃水,此乃脾病。法當補脾抑肝。補脾,益黃散;抑肝,瀉青丸。

如夜間發搐,亥子時潮熱,臥不穩,身體溫,無壯熱,目時斜視,喉中有痰火,大便銀褐色,乳食不消,多睡不省,亦乃脾病。補脾,益黃散;抑心,導赤散、涼驚丸。

如百日內有真假之分,真者不過三四日後必死,假者頻作不為害。真者乃內生驚癇,假者由外感風寒,治宜大青龍發散之劑,或用塗囟法及沐體法,皆可取效。

治急慢驚風方

利驚丸

治濕熱成痰,痰盛生風。法當豁痰以疏風熱。是以用輕粉、黑醜以去痰涎,青黛勝熱,佐天竺黃以祛風癇。

輕粉(一錢) 黑醜(苦辛寒,九錢) 天竺黃(甘寒,二錢) 青黛(鹹寒,三錢) 煉蜜丸梧子大,每歲一丸,食後薄荷湯下。

瀉青丸

治肝熱急驚搐。法當疏熱瀉肝火。是以用膽草瀉火,梔子去上焦熱,大黃下實熱,防風、羌活散風,當歸、川芎養血。

膽草(苦寒) 梔子(苦寒) 大黃(苦寒) 防風(辛溫) 川芎(辛溫) 當歸(辛甘溫) 各等分,蜜丸芡實大,竹葉湯下化一丸。

抱龍丸

治風痰壅盛,潮搐驚風。法當疏風豁痰。是以用雄黃、南星豁風痰,麝香開關竅,天竺黃正驚風,辰砂安心神。

雄黃(苦辛甘寒,三錢) 南星(苦辛溫,四兩) 麝香(辛溫,五錢) 天竺黃(甘寒,一兩) 辰砂(甘辛涼,五錢) 煎甘草,膏丸如芡實大。未滿一歲者半丸,周歲者一丸,二三歲者二丸,薄荷湯冷調化下。

五福化毒丹

治急驚風熱搐搦等症。法當消理痰火為主。故用桔梗、牙硝、茯苓、麝香以散風痰,玄參、青黛清熱散火,人參、甘草補中,金銀箔安鎮心神。

桔梗(苦辛溫,一兩) 牙硝(鹹寒,三兩) 茯苓(甘淡平,一兩) 麝香(辛溫,五錢) 玄參(苦寒,一兩) 青黛(鹹寒,一兩) 人參(甘溫,三兩) 炙草(甘溫,一兩) 金箔(辛平寒,二十片) 銀箔(辛涼,二十片) 為末,煉蜜丸如芡實大,半歲者半丸,一歲者一丸。濃煎,薄荷湯化下。

若瘡疹餘毒上攻口,出涎血臭氣,以生地汁化下一丸,以雞翎刷口內。

黃耆湯

治中氣虧敗慢驚。法當補中益氣為主。經云:熱淫於內,以甘瀉之,以酸收之。是以用人參、黃耆、甘草等補中益氣,白芍酸寒補陰收熱。

人參(甘溫,三錢) 黃耆(甘溫,錢半) 炙草(甘溫,七分) 白芍(酸寒,二錢) 食遠服。

益黃散

治中氣不足,內虛生熱。法當補中為本。是以用黃耆、人參、陳皮、炙草補中益氣,黃連、白芍、生草等益陰以勝火熱。

黃耆(甘溫,二錢) 人參(甘溫,三錢) 陳皮(苦辛溫,一錢) 炙草(甘溫,五分) 黃連(苦寒,一錢) 生草(甘寒,七分) 白芍(苦酸寒,八分) 水煎,食遠服。

錢氏安神丸

治熱盛生風,面黃頰赤,壯熱驚啼。此乃火熱乘心所致。法當清心解熱。是以用麥門、山藥、茯苓、硃砂安神解煩,龍腦開關竅散風邪,生甘草瀉火和藥,寒水、牙硝清熱化痰。

寒水石(甘寒,二兩) 馬牙硝(甘寒,一兩) 麥門(甘寒,三兩) 山藥(甘涼,一兩) 茯苓(甘淡平,一兩) 硃砂(辛涼,一錢) 龍腦(辛溫,一錢) 生草(甘寒,三錢) 為細末,煉蜜丸芡實大,薄荷湯調化一丸。如兒怯弱,用參朮煎湯化下。

又方

治熱盛生風,痰涎壅盛急驚之症。法當清熱豁痰。是以用青黛、寒水石以去熱,薄荷以散風,豬牙皂角通關竅,南星、白殭蠶、全蠍以豁風痰,硃砂鎮心神以定恍惚驚搐。

寒水石(甘寒,一兩) 青黛(酸寒,二兩) 薄荷(辛涼,一兩) 牙皂(辛溫一兩) 膽星(苦辛寒,二兩) 姜蠶(辛溫,七錢) 全蠍(辛甘平,四錢) 硃砂(辛涼,五錢) 共為末,以燈草湯和乳汁,時時調服之。

又方

治中氣虧敗,運動失常,以致津液凝聚成痰而作慢驚。法當補中益氣為本,豁痰定搐為標。是以用人參、白朮、茯苓、甘草、陳皮補中益氣,細辛、薄荷、天麻、全蠍散風熱,半夏豁痰涎。

人參(甘溫,一錢) 白朮(苦辛溫,一錢) 茯苓(甘淡平,八分) 炙草(甘溫,五分) 陳皮(苦辛溫,七分) 細辛(辛溫,三分) 天麻(苦辛平,七分) 薄荷(辛涼,六分) 全蠍(辛涼,一個) 半夏(苦辛涼,六分) 姜一片,水煎服。

附方

參朮湯 即錢氏白朮散。

溫白丸 天麻(五分) 姜蠶 白附子 乾薑 南星(各一錢) 蜜丸,如綠豆大,薑湯下。

導赤散 熱門。

地黃丸 涼驚丸 俱見小兒門附方後。

大青龍湯 傷寒門。

宣風散 檳榔(二個) 陳皮、甘草(各五錢) 黑醜(四兩) 半生半熟,為末,量兒大小,白湯調服二錢。

鉤藤飲子 鉤藤(三錢) 蟬退 防風 人參 麻黃(去節) 姜蠶 天麻 全蠍(各五錢) 甘草 川芎(各一錢) 麝香(三分) 共為末,薄荷湯調服。

疳症門

疳者,甘也,肥甘之病也。蓋乳食小兒,穀氣未完,胃氣未實,中氣易於傷損,鬱滯而成積,漸益壯大,腹脹青筋,身體熱瘦,面色萎黃,肚痛瀉痢,此皆父母不謹所致。又有小兒因久病後,或吐瀉後,醫復下之,愈損中氣而成。前症此皆醫者不察所致,治法當分所因而療。如因積滯所致者,必以山楂、神麯、麥芽削以消導化積為本,仍用參、術等補中益氣為標,經云:積行而脾自運是也。如因病後醫復誤下所致者,必須大補中氣為主,而消導次之,經云:氣壯而積自行是也。

脈法

見前章。

治疳症大法

疳症皆脾胃之病,疳在內,目腫腹脹,利色無常,或沫青白,漸漸瘦弱,此冷症也。如疳在外,鼻下赤爛,自揉鼻頭,上有瘡,不著痂,由乳食不消,伏在腹中,內生虛熱,外消肌肉,乍涼乍熱,或飲水喘嗽而潮熱相類。以其有癖,故脾胃虛而發熱,不能傳化水穀。脾胃愈虛,以致四肢不舉,羸瘦成疳。治法健補脾胃,清理濕熱,消導癖積,分理各經而治。

如疳在肝,則膜遮睛,法當補肝,地黃丸主之。

如疳在心,其症面頰赤,身體壯熱,法當補心,安神丸主之。

如疳在脾,其症體黃腹大,好食泥土,法當補脾,主益黃散。

如疳在肺,其症氣喘,口鼻生瘡,亦當補脾,宜益黃散主之。(此乃虛則補其母之義也。)

如疳在腎,其症形極瘦,身生瘡,法當補腎,地黃丸主之。

如筋疳,則瀉血而瘦,宜補肝,地黃丸主之。

如骨疳,喜臥冷地,宜補腎,地黃丸主之。

如疳病,當分冷熱肥瘦,其初病者為肥熱疳,久病者為瘦冷疳。冷則用木香,熱則用黃連。凡小兒藏府脆嫩,不可孟浪攻擊。

丹溪治疳活套

小兒疳病,由其藏府脆嫩,乳哺飲食失常所致,延及歲月,五疳病成。甚者胸陷喘噦,乳食吐瀉,腫滿下痢,腹脅脹疼,皮發紫瘡,肌肉光紫,與夫疳滂渴泄,面槁色夭,骨露齒張,肚硬不食,皆危篤矣。凡有此症類,雖盧扁復生,難施功矣。

治疳症方

香膽丸

治肥甘過度,濕熱成積,積鬱生蟲。法當清理實熱為本,消導殺蟲為標。經云:苦可燥濕,寒可勝熱。是以用胡黃連、川連、膽草諸苦寒以去濕熱,使君子、川楝子以殺蟲,三稜、莪朮、乾蟾等以攻積,神麯、麥芽以化宿食,白朮健脾補中,青皮、陳皮、木香、檳榔以行積滯之氣。

胡黃連(苦寒,五錢) 川黃連(苦寒,一兩) 使君子(辛平,一兩) 膽草(苦寒,五錢) 川楝子(酸寒,七錢) 三稜(苦辛溫,五錢) 莪朮(苦辛溫,五錢) 麥芽(甘溫,一兩) 神麯(苦辛溫,一兩) 白朮(苦甘溫,四兩) 乾蟾(即癩蝦蟆,三個) 青皮(辛寒,二兩) 陳皮(苦辛溫,一兩) 檳榔(辛溫,五錢) 醋攪,神麯丸,用糊如綠豆大,每空心米飲下二十丸。

又方

治症同前,用胡黃連、川連以去濕熱,白朮補中,蕪荑、蘆薈殺疳蟲,山楂、神麯消導食積。

胡黃連(苦寒,三錢) 川連(苦寒,三錢) 白朮(苦甘溫,三兩) 蘆薈(苦寒,五錢) 蕪荑(苦辛平,三錢) 神麯(苦辛溫,一兩) 山楂(甘酸平,去核,一兩) 豬膽汁丸,麻仁大。量兒大小以米飲下二三十丸。

健中丸

治誤下致成疳病,法當補中益氣為本,消導積滯為標。是以用人參、白朮、茯苓、陳皮、甘草補中健脾,白豆蔻、神麯和溫脾胃以化宿食。誤下,必服苦寒之劑過,故加乾薑溫中散寒。

人參(甘溫,五錢) 白朮(苦甘溫,一兩半) 茯苓(甘淡平,一兩) 炙草(甘溫,五錢) 陳皮(辛溫,留白,一兩) 白蔻(苦辛溫,五錢) 神麯(苦辛溫,一兩) 乾薑(辛熱,五錢) 為末,神麯糊丸,如麻仁大,每以米清送下二三十丸。量兒大小加減。

附方

地黃丸 見小兒附方後。

安神丸 益黃散 俱驚門。

木香丸 木香 青皮 檳榔 肉蔻(各二錢半) 麝香(一錢) 續隨子(一兩,去油) 蝦蟆(三個,燒灰存性) 蜜丸綠豆大,每以薄荷湯下一二十丸。

胡黃連丸 胡黃連 宣連(各五錢) 硃砂(二錢半) 共為末,入豬膽內水煮一二沸,用杖子排掛候乾,加蘆薈、麝香各二分研勻,飯丸麻仁大,米飲下三十丸。

吐瀉門

小兒吐瀉,皆由乳食過度,損傷中氣,致使傳化失常,食鬱成熱,熱鬱成酸,鬱於胸中則吐,鬱於腸中則瀉,若腸胃俱有鬱積,則吐瀉並作。經云:諸嘔吐酸,暴注下迫,皆屬於熱是也。亦有胸中穢惡,流於腸胃之中,亦能作吐瀉治之。宜錢氏五泄之法選而用之。

脈法

見前章。

治小兒吐瀉大法

小兒吐瀉,因各不同,有乳食、風熱、寒虛之異,必在分別而治。

如吐乳瀉黃,腸熱也;吐乳瀉青,傷冷乳也。

如初生三日內,或十日內吐瀉,壯熱不思飲食,大便不清,或白色,乃傷乳,當下之,以白餅子。後用調胃和脾之藥,如益黃散之類。如三日後十日內吐瀉,身不熱,或乍熱乍涼,不思飲食,大便清白色,或乳食不消,此乃上實下虛,當詳藏府見症而治。如心則驚悸飲水,脾則困倦饒睡肝則呵欠煩悶,腎則不語畏明,更看所兼之症而治。

如吐瀉因傷風得之,其症身溫,乍涼乍熱,睡多氣粗,大便黃白色,嘔吐,乳食不消,時咳嗽,此乃脾肺受寒,不能入食,先大青龍膏,後益黃散。

如傷風吐瀉,身熱多睡,能食乳,飲水不止,吐痰,大便黃水,此乃胃熱作渴,先宜生胃中津液以止其渴,後用發散藥。(止渴宜術參等,發散宜大青龍膏。)

如傷風吐瀉,身涼吐沫,瀉痢青白,色悶亂不渴,哽咽常出氣,睡露睛,此傷風挾驚,先宜補脾而後發散。

如夏月心火用事,治吐瀉不可用溫熱藥,必須從時令用之。如春涼夏寒,秋溫冬熱,更詳兼症而治。

如風瀉用防風、羌活,熱瀉用黃芩、大黃,如寒瀉用乾薑、附子,濕瀉用白朮、茯苓。

丹溪治吐瀉活套

小兒方脈,惟急慢驚風最為惡候,死生反掌。次則五疳、吐瀉,為症不一,當要辨色,錢氏論中備矣,茲不及述,大抵調理脾胃為主。

小兒腹痛,多由脾胃不和,邪正交爭,與藏氣相擊而作,但中有冷熱之分。

如挾熱作痛者,其症面赤,或壯熱,四肢煩,手足心熱,治宜四物清涼散,加青皮、枳殼。如挾寒者,其症面色或青或白,甚則面色黯黑,口唇爪甲皆青,治宜指迷七氣湯。如冷熱不調作疼,宜桔梗枳殼湯,加青皮、陳皮、木香、當歸之類。

凡小兒痢,亦作食積治之,初得時木香檳榔丸下之,後用白朮、白芍、黃芩、甘草滑石之類和之。如裡急後重,則加白朮,黃芩;中虛加木香、檳榔、枳殼;久不止者,用豆蔻、粟殼、炒黃連之類。

治吐瀉方

錢氏白朮散

治小兒腹痛吐瀉發渴,將成慢驚,此乃脾胃虧敗所致。法當補中益氣為主。是以用人參、白朮、茯苓、甘草補中益氣,藿香和胃,白扁豆補中健脾,肉豆蔻溫和胃氣。

人參(甘溫,二兩) 白朮(苦甘溫,二兩) 茯苓(甘淡平,七錢) 炙草(甘溫,五錢) 藿香(苦辛溫,五錢) 扁豆(甘溫,一兩) 白豆蔻(苦甘辛溫,五錢) 為末,每以米飲調服一錢。如因寒,加藿香、吳茱萸;因熱,黃連乃小兒吐瀉之聖藥。

小兒拾遺

小兒頭縫,方書謂之解顱,此由母之氣血不足,與夫熱多之故,丹溪用八味加黃連煎服,更以綿緊束之,及白蘞敷之。

小兒赤瘤,俗名赤遊風,此乃熱毒客於血分,發於氣分所致,宜用生地涼血,荊芥散皮膚風熱,木通疏利腠竅,或以白壁土、寒水石敷之。

小兒舌重,乃脾有熱之故,由脾脈連舌本散舌下,脾經有熱則舌緊急,是以時舐其舌。治宜藿香、梔子、石膏、甘草、防風、五味以蜜炒香,熟水煎,時時與之。

小兒龜胸,乃由肺熱攻於肺膈所致,若乳母多食五辛熱物亦成。此症宜以桑白皮、地骨皮、甘草、黃芩水煎服之。

小兒龜背乃由產時不謹,客風入脊,逐於骨髓所致,宜以龜尿點骨節則平。(取龜尿法:將龜放在荷葉上,其尿自出。)

小兒重木舌,乃是熱血壅滯而成,宜三稜針於紫脈上刺出惡血即止。

小兒口瘡,乃由脾經火毒上攻,宜用鹽、白梅、紅棗連核燒灰存性,鉛丹、人中白火煅各三錢,龍腦少許研末敷之。

小兒疳毒,宜用人中白、枯礬、黃丹、大棗連核燒存性,加龍腦少許,或稍加乾薑研末敷之。

附方

益黃散 見驚門。

白餅子 滑石、輕粉、半夏、南星(各一錢) 巴豆(二十四粒,去皮心膜) 用水一升,煮盡水為度,研勻,飯丸綠豆大。三歲已上三丸,三歲已下一二丸,用薄荷煎湯,臨臥服。

指迷七氣湯 木香檳榔丸 俱見氣門。

痘疹門

痘疹之毒,蓋由男女交媾之際,淫欲之火附於精血之中,既成胎後,藏府之內一遇歲火大過之年,熱毒流行,歲之同氣相感而發,既見點後,俱在脾肺二經,蓋肺主皮毛,脾主肌肉故也。大法必須調養氣血為主,蓋痘毒自內而發於外,非氣弗領,匪血弗載,故氣不足不能逐其毒,血不足不能任其毒。是以宜發越不宜鬱滯;宜紅活突綻,忌紫黑陷伏。詳其形色以辨表裡之虛實,如吐瀉不能食,為裡虛;不吐瀉能食,為裡實;灰白色,頂陷,多汗為表虛;紅活突綻,無汗為表實。又痛為實而癢為虛,如外快內痛為內實外虛,外痛內快為內虛外實。其表虛者,瘡易出而難靨表實者,瘡難出而易收;裡實者,瘡出快而且輕;裡虛者,瘡出遲而且重;表實裡虛,則陷伏倒靨;裡實表虛,則發慢而收遲。如三日前未見紅點,必用升麻湯、參蘇飲之類以表之,一見點後,便禁發越,否則表虛多成斑爛,必須補為先,托為先,隨時加減為佐,《痘家要旨》中,論之詳也,學者宜本論中求之。

脈法

見前章。

治痘疹大法

凡痘疹,春夏為順,秋冬為逆,但覺身熱,症似傷寒,疑似未明,便當宜服惺惺散,或參蘇飲。熱甚者,以升麻葛根湯、人參敗毒散。若見紅點,便忌葛根湯等發表之藥。如未顯斑點,乃外傷,宜升麻湯。

內傷,枳殼丸。大便軟者,枳朮丸。

傷冷者溫之,補應丸。

惡寒者發之,防風蒼朮湯。火熱者奪之。

大便秘者下之,桃仁承氣、四順飲、柴胡飲之類選用,察其在氣在血之分。

渴者清之,大渴者白虎湯,小渴者涼膈散。

小便不通者利之,如導赤、八正散之類,當求上中下焦用藥,驚者分輕重安之,瀉者察寒熱理之。

出不快,宜化毒湯;出太甚,犀角地黃楊、地骨皮鼠黏子湯。

咽不利,桔梗甘草鼠黏子湯。

煩者,甘桔梔子湯。肺不利者,紫草甘草枳殼湯。

大陽出不快,荊芥甘草防風湯。

陽明出不快,升麻加紫草湯。

少陽出不快,連翹防風湯。

四肢出不快,防風芍藥甘草湯。

丹溪治痘疹活套

痘疹之病,與傷寒相似,發熱煩躁,臉赤唇紅,身疼頭痛,乍寒乍熱,噴嚏呵欠,喘嗽痰涎。其作之由,有因感冒風寒而作者,有因時氣搏熱而動者,有因傷濕發熱嘔吐而作者,有因跌撲驚恐而動者,其症狀或目攛驚搐,或口舌喉咽乾燥,肚腹疼痛,或狂燥悶煩昏睡,或自汗,或下痢,或發熱,或惡寒。症狀多端,卒未易辨,必要詳究,不可猛浪。治法俱不可妄汗妄下,但宜溫劑和之,不越解毒調中安表而已。虛者益之,實者損之,寒者溫之,熱者清之。是以先哲調此症,猶庖人籠蒸之法,但欲其鬆氣易通暢。蓋毒發於表,如苟妄汗,則衛氣易虛,重令開泄,轉增瘡爛,由是風邪乘間,變症百出。毒根於內,如苟妄下,則氣易虛不能送,毒出外而反入焉,是以首尾不可妄汗下者,皆由此故也,學者當詳察焉。

如氣實,煩躁熱熾,大便秘結,宜犀角地黃湯、人參敗毒散或紫草飲。如秘結太甚,少與大黃亦不妨,但在斟酌,詳其熱於虛實,不可猛浪。

如小便赤澀,亦當分利小便,使熱氣隨所滲而出。且熱又不可驟遏,但宜輕解,若全無熱瘡,又不能發也。痘瘡初出之際,須看胸前多少何如。若稠密,急服消毒散,如山楂、酒芩、紫草,減食加人參。

痘初出色白者,便大補氣血,加參、耆、芎、桂、升麻、葛根、甘草、木香、丁皮、白芍,如大便瀉,加白朮、訶子、肉蔻。痘瘡初起,自汗無害,蓋濕熱熏蒸故也,但不宜過多甚,防其難靨,宜參耆等固表之劑調之。痘瘡初起,發時煩躁、譫語、狂渴飲水。若飲水多,恐靨不齊,急以涼藥解其標,如益元散之類。凡痘瘡已出,可少許化毒湯之類。

如出不快,宜加味四聖散、紫草飲子、紫草木香湯、快斑湯、絲瓜湯之類。如稠密者,人參敗毒散,犀角地黃湯。

痘瘡必須氣虛血虛,而用補藥。如氣虛用參、術加解毒湯藥,血虛用四物解毒藥(解毒藥即酒炒芩連是也。)

如氣血兩虛者,用八物。如氣虛者,補氣藥倍於補血藥;血虛者,補血藥倍於補氣藥。黑陷者,乃氣虛不能送毒出外,宜用制參、耆、紫草等藥,甚則用無病小兒糞,燒存性,蜜水調服。

凡癢塌,有虛實之分,當於脈上辨之,如實者,脈有力;虛者,脈無力。虛者以實表之劑加涼血藥,實者大便不通,少加大黃等寒涼之藥下其結糞。若氣怯輕者,淡蜜水調滑石末,以鵝毛潤瘡上。如挾外邪而實者,少加防風。

凡痘瘡乾者,宜退火,止可用輕清之劑,如荊芥、薄荷、升麻、葛根之類。

凡痘瘡實者,乃肌表間有濕,宜瀉濕,加白芷、防風之類,風能勝濕故也。

如喉咽痛者,宜四聖散、鼠黏子湯。

如喘渴氣壅者,宜麻黃黃芩湯。

如煩渴者,宜甘草散、烏梅湯。

如下痢嘔逆者,宜木香理中湯。

如將欲起,腳色淡者,宜助血藥,如芎、歸、酒芍等,少加紅花以潤血色。將欲成就,腳色紫者屬熱,宜涼熱解毒,如升麻葛根湯之類,加酒芩連、連翹。甚者必用犀角,蓋犀角大能解痘毒。將靨時,全白色如豆殼者,乃因初起之時,飲水過多,其靨不齊,名曰倒靨,乃惡候也。宜以實表之劑,及消息大小二便何如。若大小二便秘澀,宜通之。

大便秘結,內外煩熱者,宜小柴胡加枳殼,或少服四順清涼飲子。

凡痘瘡,必要權度大小二便,不可不辨。

如大便黃黑色,其毒氣已盛,不可多與熱劑,宜少與化毒湯。若大小二便一有秘結,則腸胃壅遏,脈結絡滯,毒氣無從發泄,是以口開聲啞,肌肉黧黑,不旋踵而告變也。

如陷入者,宜加味四聖散,更以葫荽酒厚敷其身,薄敷其足,噀其床帳衣被,再用厚綿衣蓋之。仍不起,以獨聖散入木香煎服。

若痘已黑,宜宣風散加青皮。錢氏謂:黑陷青紫者,百祥丸下之;不黑者,不可下。其下者,乃瀉膀胱熱也。又云:此症下後身熱氣溫,欲飲水,不治。

如水穀消,或寒戰者,易理。蓋脾發可制其水,是以可治。如水穀不消,或寒戰者,為逆。難理。由脾病不能制水之故,用百祥丸防太峻,宜以宣風散代之,瀉後宜調養脾胃,用人參、白朮、茯苓等分,厚朴、木香減半。蓋瘡發,行肌肉之間,乃陽明主之,但得脾土一溫,胃氣隨暢,獨不可勝已泄之水乎,此錢氏不刊之秘旨也。

凡瘡欲出未出而吐利者,乃中焦停寒,或挾宿食。法當健脾氣。宜四君子加砂仁、陳皮,或和中散。挾宿食者,以紫霜丸。

凡痘已出而聲不變者,形病也;未出而聲變者,氣病也,宜用補肺散加生黃耆。

如痘出而聲不出者,乃形氣俱病也。如形病身病者,宜解毒防風湯。大便秘,宜當歸湯。小兒稟賦素弱者,宜預服十奇散,倍當歸加木香煎服。

凡痘一發,便密如蠶種布,或如糠秕者,急宜清表,用連翹升麻湯。

如痘未出而先發搐,是兼外感風寒之症,宜清茶送下解毒丸,及犀角地黃散。

如痘出不快,清便自調,乃邪在表也,當微發散,如升麻葛根湯之類。

如痘乾枯黑陷,身不大熱,大小便秘,是熱蓄於內,宜大黃湯送下宣風散。身表大熱者,不可下。

若瘡已發,稠密,微喘氣,渴欲飲水,宜微下,以當歸丸及龐氏地黃膏,或外以黃柏膏塗面,佳。

如值盛夏,暑熱正熾,適遇瘡發,煩渴,大便實者,宜玉露散,及甘露飲子。如或昏冒不知人,時作搐搦,到靨倒黑陷者,宜豬心龍腦膏之類。

治痘疹方

惺惺散

治痘之初動所發,頭疼身熱,鼻塞口渴,症似傷寒,是否未明。先以人參、白朮、茯苓、甘草補托中氣,川芎理血兼止頭疼,桔梗利肺氣以疏鼻塞,天花粉止渴退熱。

人參(甘溫,一錢) 白朮(苦甘溫,八分) 茯苓(甘淡平,七分) 炙草(甘溫,三分) 桔梗(苦甘溫,七分) 天花粉(苦甘寒,七分) 水煎服。

木香參蘇飲

治痘初動,發熱三五日,未見紅點,痰壅咳嗽。用人參、茯苓補托中氣,木香、陳皮調諸滯氣,葛根、紫蘇發表,桔梗利肺氣,佐枳殼、前胡、半夏、豁痰。

人參(甘溫,一錢) 茯苓(甘淡平,八分) 木香(苦辛溫,二分) 陳皮(辛溫,三分) 葛根(苦辛涼,五分) 紫蘇(辛溫,四分) 桔梗(苦辛溫,五分) 枳殼(辛溫,三分) 前胡(苦寒,五分) 半夏(辛涼,三分) 姜三片,水煎服。

或問:此方中何多用木香等辛散之藥?蓋痘毒怫鬱於內,不得疏越,是以用諸辛之劑劫而開之,使怫鬱之毒服此而發表於外也。

升麻葛根湯

治痘疹發熱,多日不見報點。此乃表實衛毒不得外泄,法當發表疏熱。故用葛根發表,升麻解熱毒,白芍養血,甘草和中。

葛根(苦甘涼) 升麻(苦寒) 白芍(酸寒) 甘草(甘溫) 溫服。

六君子湯

治痘欲出不出,此乃氣虛不能發郁毒之故。是以用人參、白朮、茯苓、甘草以補氣,砂仁、橘紅以散鬱滯。

人參(甘溫,二錢) 白朮(苦甘溫,一錢) 茯苓(甘淡平,八分) 甘草(甘溫,五分) 砂仁(苦辛溫,四分) 橘紅(苦辛溫,七分) 水煎服。

和中散

治痘瘡欲出未出,挾寒吐利。法當散寒理熱。是以用乾薑、厚朴等疏郁散寒以止嘔吐,白朮、甘草等健脾勝濕以止瀉利。

厚朴(薑汁炒,一錢) 乾薑(苦辛熱,炒,四分) 白朮(苦甘溫,二錢) 炙草(甘溫,五分) 姜三片,水煎溫服。

補肺散

治痘出咳嗽不已。此乃肺虛,為痘毒乘之所致。法宜補肺清毒。是以用黃耆補肺,牛蒡子解毒,阿膠、馬兜鈴、杏仁等潤肺止嗽,炙草、糯米等補中益氣。(一本有桔梗。)

黃耆(甘溫,一錢) 牛蒡(苦辛溫,一錢) 阿膠(甘平,七分) 馬兜鈴(辛平,五分) 杏仁(辛溫,五分) 糯米(甘溫,一錢) 炙草(甘溫,五分) 水煎服。

解毒防風湯

治痘瘡表虛感寒。法當實表散風。是以用黃耆實表,白芍養血,防風荊芥穗散風,地骨皮、鼠黏子解毒。

黃耆(甘溫,八分) 白芍(苦酸寒,八分) 防風(辛溫,七分) 荊芥穗(辛涼,五分) 地骨皮(苦寒,七分) 鼠黏子(辛溫,七分) 水煎服。

當歸丸

治痘毒內盛,肚腹膨脹,大便秘結不通,此乃熱毒燥血所致。法當解熱潤燥。是以用黃連解熱毒,當歸理血潤燥,大黃通秘結以下實熱,甘草和藥緩中。

當歸(辛甘溫,一兩) 黃連(苦寒,五錢) 大黃(苦寒,五錢) 甘草(甘寒,五錢) 為末,外以當歸五兩熬膏,為丸桐子大,三歲以下十丸,五歲以上二十丸,食前清茶送下,取利為度。

十奇散

治痘內郁,氣血不充,不能引導外出。理直補益氣血,疏越痘毒。是以用參、耆、甘草等補氣,歸、芍、白芷等養血,桔梗、桂心、防風、厚朴等諸辛味導行郁毒,發越於外。

人參(甘溫,二錢) 黃耆(甘溫,二錢) 甘草(甘溫,五分) 當歸(辛溫,錢半) 川芎(辛溫,七分) 白芷(辛溫,六分) 桂心(辛甘熱,五分) 桔梗(辛溫,七分) 防風(辛溫,七分) 厚朴(辛溫,七分) 水煎服,為末酒調更妙。

連翹防風湯

治痘疹小便秘塞不通,此乃熱氣壅結所致。法當解毒清熱。故用連翹、黃芩、紫草、蟬退以解熱毒,防風、荊芥發越痘毒,歸、芍理血,車前、木通、瞿麥、滑石利竅通小便以瀉熱,甘草緩急和中。

連翹(苦寒,一錢) 黃芩(苦寒,一錢) 紫草(苦辛寒,八分) 柴胡(苦寒,七分) 蟬退(甘鹹寒,七分) 防風(辛溫,八分) 荊芥(辛涼,八分) 川歸(甘溫,六分) 白芍(苦酸寒,七分) 車前子(鹹寒,六分) 木通(甘淡平,六分) 滑石(甘寒,一錢) 瞿麥(苦辛寒,六分) 甘草(甘寒,五分) 水煎服。

荊芥防風甘草湯

治痘壅鬱而出不快。經云:辛以散之。故用防風、荊芥、薄荷諸辛涼發越痘氣於外,牛蒡子以解痘毒,甘草和藥。

荊芥(辛涼) 防風(辛溫) 牛蒡(苦辛涼) 甘草(甘溫) 煎服。

又方

治痘疹頭面之分稠密。法當補養正氣以清熱毒。是以用人參、甘草補托元氣,升麻、犀角、射干、黃芩等清毒。

人參(甘溫,二錢) 甘草(甘溫,七分) 升麻(苦寒,一錢) 犀角(酸甘寒,一錢) 射干(苦辛寒,七分) 黃芩(苦寒,七分) 水煎服。

犀角地黃湯

治痘稠密搐躁,此乃熱毒太甚。法當調血清熱。故用生地、赤芍涼血,犀角、丹皮清熱。

生地(甘寒,一錢) 赤芍(酸寒,七分) 犀角(甘鹹寒,一錢) 丹皮(辛寒,七分) 水煎服。如熱甚,加黃芩。

理中湯

治脾胃虛寒,痘疹欲出不出。法當補中散寒。故用參、朮、甘草補托元氣,佐乾薑以散寒。

人參(甘溫) 白朮(甘溫) 炙草(甘溫) 乾薑(辛熱,炒) 煎服。

解毒丸

治症同犀角地黃湯。經云:寒可勝熱。是以用寒水石、青黛、石膏以解熱毒。

寒水石(甘寒) 青黛(苦辛寒) 石膏(辛甘寒) 各等分為末,湯浸蒸餅丸。芡實大,冷薑湯化下一丸或二丸。

豬心龍腦丸

治痘疹躁亂,譫語驚悸。此乃心經蘊熱所致。法當疏散心經鬱熱。是以用豬心血為心經引使,梅花腦子以散心經鬱熱。

豬心血(酸鹹平) 腦子(辛涼,一錢) 為末,用豬心血為丸綠豆大,每以井花水,或薄荷湯化下一丸。

歸芎湯

治痘色不紅,乃血虛之故。理當調血為主。是以用當歸、川芎補血。

當歸(辛甘溫,四餞) 川芎(辛溫,二錢) 水煎服。

紫草木香湯

治痘出不快,大便瀉。此由中氣血敗所致。法當補中益氣為本,消導痘毒為標。是以用茯苓、白朮、炙草補中止瀉,木香行滯氣,紫草以解痘毒。

白朮(苦甘溫,二錢) 茯苓(甘淡平,一錢) 炙草(甘溫,五分) 木香(辛溫,三分) 紫草(苦辛寒,七錢) 水煎服。

陽毒升麻湯

治痘毒大盛,正氣不足,難以任受。法當補正氣解熱毒,是以人參補正氣,升麻、犀角、射干、黃芩以解熱毒,甘草和藥補中。

人參(甘溫,二錢) 升麻(苦寒,一錢) 犀角(甘酸寒,一錢) 黃芩(苦寒,七分) 射干(苦辛溫,七分) 甘草(甘溫,五分) 水煎服。

附方

四君子湯 氣門。

四物湯 血門。

八物湯 虛損門。

甘露飲 暑門。

紫草飲子 紫草(一兩,細銼) 以百沸湯一大盅沃之,用物蓋定,勿使泄氣,量兒大小溫服。

化毒湯 紫草 升麻 甘草(各五錢) 水二盅,糯米九十粒,煎一盅,服之。

麻黃黃芩湯 麻黃 黃芩 赤芍(各九錢) 甘草、官桂(各三錢) 為細末,每酒調服一二錢。

紫霜丸 代赭石(醋淬) 赤石脂(各一錢) 杏仁 巴豆(各九十粒) 為末,蒸餅丸粟米大,每九丸米飲下。

白虎湯 石膏(四兩) 知母(兩半) 人參(一兩) 甘草(五錢) 為末,每四錢加米一撮,水煎服。

玉露散 寒水石(九錢) 生草(二錢) 方解石(九錢) 為末,每用一錢,溫白湯調服。

四聖散 檳榔(二個) 陳皮(去白) 甘草(各九錢) 黑醜(四兩) 半生半熟為末,每以蜜湯調服錢半,或一錢。

百祥丸 紅芽大戟一味,不拘多少,煮極軟,去骨,日中曬乾,復納前煮汁內再煮,以汁盡為度,焙乾為末,湯浸,蒸餅丸粟米大,以赤升麻煎湯,下二三十丸。量兒大小加減丸數。蓋此物味苦寒,散水濕,解熱毒,利大小腸。

麻黃湯 治痘瘡煩喘甚者。麻黃 杏仁 甘草 桑白皮 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