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篇讲解内容据录音资料整理,参考了《黄帝内经章句索引》)

篇解:《素问·五脏别论》提出了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概念,中医脏腑系统的内容基本都包括了。五脏、六腑、奇恒之腑在功能上是有区别的,所以篇名称“别论”,“别”是“区别”之意。为什么题目只言“五脏”未及“六腑”“奇恒之腑”呢?这是因为中医学的脏腑学说是以“五脏”为主体的缘故。前面《素问·六节藏象论》中讲“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所谓“十一脏”明显是包括“六腑”在内。因此在中医学传统的概念中,“脏”往往可以包括“腑”,而“腑”不能包括“脏”。这里“五脏”实际就包括了“六腑”和“奇恒之腑”。“五脏别论”可以理解为“脏腑别论”,五脏、六腑、奇恒之腑要区分掌握,它们功能不同,性质各别。前面《素问·灵兰秘典论》强调了“脏”与“脏”之间的区别,即心、肺、肝、脾、肾各有分别,“五脏别论”的意义也是如此,是强调五脏、六腑的功用、性质的区别。全篇可分作三节。

第一节 五脏六腑的概念及特点

【原文】黄帝问曰:余闻方士,或以脑髓为脏,或以肠胃为脏,或以为腑,敢问更相反,皆自谓是,不知其道,愿闻其说。岐伯对曰: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腑。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脏浊气,名曰传化之腑,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魄门亦为五脏使,水谷不得久藏。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故曰:实而不满,满而不实也。

【提要】分别解释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不同功用和特点。

【讲解】问曰:“方士”是指从事医学研究的技术人员,他们中有的认为“脑髓”为脏,有的说“肠胃”为脏,又有的说“肠胃”为腑,各有各的道理,都自以为说,究竟该如何理解这些问题?是不是可以统一认识呢?

首先讨论“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这六个器官究竟是脏是腑,要从其特性和功能两个方面来具体分析。所谓“地气之所生”,就是阴气所生,“所生”是“所养”之意,此六者都藏有阴精,并全靠所藏之阴精供养。“藏于阴而象于地”,“地”在这里有两层意思:第一,天为阳地为阴,所谓“象于地”,就是象于地阴;第二,人在自然中生存,依存于地,土能生万物,意思是六者所藏的阴精的作用非凡,如“女子胞”,人类的繁衍全靠这个器官,如“脑”,能够感知外界事物,所以用“藏于阴而象于地”来表述此六者的功能和特性。脑藏阴精,髓藏阴精,骨藏阴精,脉藏阴精,胆、女子胞都藏有阴精,与脏的特性一样,也有“藏而不泻”的特性,故“名曰奇恒之府”。“恒”是正常、一般的意思;“奇”是不同、特殊的意思。脑、髓、骨、脉、胆、女子胞,从结构看又都有“囊”的形态,女子胞、胆、脉都成囊状,“骨”有腔,“脑”和“髓”被包裹在骨内,从形态结构来看,均与腑相似,但在功能上与腑完全不同,故曰“奇恒之腑”。这是“五脏别论”的第一别,分别奇恒之腑。

需要说明的是,“胆”虽归六腑,但在六腑中也是有特性的,胆是“中精之腑”,所藏为精质,无糟粕,不直接排出体外,所以与其他几腑有别。古人意识到胆汁是“精质”,若直接排出体外就有问题了,因此“胆”很特殊,六腑中有它,奇恒之腑也有它。古人之所以把“胆”归为六腑,一个是从形态结构来考虑的,符合腑的囊状特征,二是胆也有输出功能。据此,我相信古人是有解剖实践的,不然怎么会有这样清晰的认识呢?

其次讨论“六腑”。这里谈及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没有讨论“胆”,这是因为前面已经讲过了。此五者为“天气之所生”,“其气象天”,“天”为阳,所以腑属阳,天阳总是“泻而不藏”,天阳主外,不断地产生,不断地排泄,永恒地产生,永恒地排泄,无穷无尽,后人所谓“腑以通为用”的意思由此而来。为什么“泻而不藏”呢?“此受五脏之浊气”,“浊”是指稠厚的津液,包括水谷精微,这种津液到腑中后要“传化”,该吸收的吸收,该分泌的分泌,该排泄的排泄,这叫“传化”。因此这五者“名曰传化之腑”,即六腑的功能是消化、吸收、分泌、排泄,以通为用,故曰“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即不能久留而要输泄。“不能”两字,只能限定“久留”,不能限定“输泻”,一旦“久留”,六腑就不通了,那就要出问题,这是六腑的特点。这里还提出了“魄门”,文曰“魄门亦为五脏使,水谷不得久藏”。“魄门”即肛门,肺藏之神是“魄”,大肠与肺是表里关系,所以把肛门称作“魄门”。一般来说,肺所主的都称为“魄”,如毛孔、汗腺由肺所主,也被称作“魄门”,有些古文献中有“开鬼门”的记载,“鬼”是“魄”的异体字,不能读成“鬼”,而要读作“魄”,如“麻黄汤”就有“开鬼门”的功效。“使”即“用”之意,是指肛门的关、启、固、矢等功能,意思是肛门也为五脏六腑服务,该排泄的要通过肛门排泄出去,即“水谷不得久藏”。这是“五脏别论”的第二别,分别六腑。

最后讨论“五脏”,采用了把五脏与六腑进行比较的方法。五脏藏有阴精不能外泄,故曰“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阴精越充足越好,故曰“满”,“满”是“充沛”之意;但“满而不能实”,“实”为指邪实,邪气盛则实,意思是说“满”与“实”是有本质区别的。“六腑”是传输化物的器官,有消化、吸收、排泄的功能,是营养就吸收并输送给其他器官,是糟粕就排出体外,故曰“实而不能满”;这里的“实”是“充实”之意,非作“邪实”讲,意思是“六腑”往往是充实的,人每天要进食是为满足生理的需要,水谷精微差一点都不行,即要“充实”,要有足够的营养,所以“六腑”要“实”;但六腑“不能满”,这个“满”是指排泄功能差的表现,与后面讲的“虚”相对;“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这里的“虚”不要理解成“虚弱”,这个“虚”是“空”的意思,水谷刚入胃,胃中“实”而肠“虚”,若肠胃功能正常,几小时后,胃中“虚”而肠中“实”。总而言之,五脏的正常功能特点是“满而不实”,六腑功能的特点是“实而不满”;五脏“满”是阴精充沛,五脏“实”是邪实五脏;六腑“实”是化物充实,六腑“满”是其排泄不能之象。

不少文献对“满而不能实”的注解都讲得不够清楚,尤其不能理解为五脏的阴精多了便是邪实,阴精是人体正气之一,正气没有实证而言,临床上没有“正实”之说,只能是“邪实”。

第二节 气口独为五脏主的意义

【原文】帝曰: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岐伯曰: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气口亦太阴也,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故五气入鼻,藏于心肺,心肺有病,而鼻为之不利也。

【提要】气口脉诊对五脏诊断的意义。

【讲解】问曰:中医在临床上切脉,强调左手主心、肝、肾,右手主肺、脾、命门,这是什么道理呢?气口独为五脏主的意义何在?

“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这是说“胃气”不仅是六腑之源,也是五脏之源,“胃气”是脏腑之“大源”,是人体后天之本,全身的脏器全靠“胃”来供给营养,故曰“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

脉诊之“气口”,从经脉之循行来看,是手太阴肺经经气所汇聚的地方,故曰“气口亦太阴也”,这个“亦”字说明此“太阴”是指“足太阴”而言的,意思是“气口”既可反映手太阴肺经,又可反映足太阴脾经,脾、肺两个“太阴”是互相联系的器官,之所以这样说,其含义是胃气是五脏六腑之大源的意思。

“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所谓“气味”即水谷之精微,五脏六腑所需要的水谷之精微“皆出于胃”,通过胃的消化后传输给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即由足太阴脾传输给手太阴肺,故曰“变见于气口”,因此“气口”实际反映的是脾胃之气的情况。如何“变见”的呢?《素问·厥论》中说“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脾的作用是帮阳明胃运输津液;又《灵枢·营卫生会》中云“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五脏六腑所受之气是从胃传于肺以后,再通过肺转输到其他脏腑;说得更清楚的是《素问·经脉别论》,中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这些文献都可以看出脾、胃和“气口”的关系,这就是气口“独为五脏主”的理论依据。

“故五气入鼻,藏于心肺,心肺有病,而鼻为之不利也”,这又是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出“气口”与五脏的关系,上面是从“味”的角度,这里是从“气”角度。《素问·六节藏象论》中说“天食人以五气”,这里“五气”泛指自然之气,“五气”不单与“肺”关系密切,还与“心”关系密切,因为肺主“卫”,心主“营”,营卫之气是周行于五脏六腑的。“五气入鼻,藏于心肺”,所以心肺有病,或五脏六腑有病,“而鼻为之不利”。这话的意思是“五气”通过心、肺周行于五脏六腑,因此五脏六腑的情况,同样可以在太阴肺之“气口”这个部位反映出来。“气口”之所以能够诊断五脏六腑的病变,是因为气、味都要通过肺再到五脏六腑。

第三节 中医学的四大诊病方法

【原文】凡治病必察其下,适其脉,观其志意,与其病也。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恶于针石者,不可与言至巧;病不许治者,病必不治,治之无功矣。

【提要】虽然五脏六腑的病变可以通过切脉来分析,但在具体诊断时不能单凭气口的脉象,还要结合其他诊断方法进行全面的分析,才能对病情有全面的了解。

【讲解】“凡治病必察其下,适其脉,观其志意,与其病也”,这是对全面诊断提出的四方面的观察内容。

第一是“察其下”,这个“下”是指前后二阴。古人体会到,看头、面很容易,切脉也比较方便,查前后二阴就不方便了,但还是要了解这方面的情况,如问二便的情况,必要时还要直接观察。因为前阴为肾所主,属先天,可以反映肾气、肾精情况;后阴是胃之关,为五脏之使,可以反映五脏六腑的情况。因此对“下”的问题还是要重视的。

第二是“适其脉”,即观察脉象。体会脉是虚,是实?有胃气,还是无胃气?对五脏的脉主要是看有无胃气,不管浮、沉、迟、数、虚、实、大、缓哪种脉象,都有个看胃气的问题。如浮脉,浮中带有和缓气象者,是胃气;沉脉,沉中带有和缓的气象,是有胃气。所谓“适”,即脉与病证是否相适应之意,即脉证是否相符。如肝病者脉弦,这是病脉相适,但还要分辨是浮弦,还是沉弦?弦而有力,还是弦而无力?这些又与肝病的虚实相关。总之,看脉的变化与病证是否相合,相合会怎样?不相合会怎样?要进行分析,这叫“适其脉”。

第三是“观其志意”,即指望神。望神,包括神色、神志两方面,这很有临床意义,尤其是在判断病情的轻重方面。如病情很严重,但病人神志清楚,说明脏气还没有伤;若本来是个感冒,但病人出现高热、神志不清,说明邪已伤及脏气了。

第四是“与其病也”,是指观察分析临床表现。如外感病,其表现是有汗还是无汗?是恶风还是恶寒?是发热还是不发热?是属阳明经还是少阳经?是单纯外感还是夹杂有内伤的表现?这就是“与其病也”的意思。

总之,在临床上但凭脉象还不够,要察其下、适其脉、观其志意、与其病等四个方面综合起来分析,我觉得这些认识是很宝贵的,这是中医学对诊断的最基本的要求。

“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是说对迷信鬼神的人是不能与之讨论医学理论的,不论是病人还是医生,都“不可与言”,搞迷信邪说是解决不了什么问题的。“恶于针石者,不可与言至巧。”“恶”是“厌恶”之意,“针石”是泛指治疗,“恶于针石”就是拒绝治疗的意思。中医学在《内经》那个时代,用方药治疗还不是主要的方法,最早的药书《神农本草经》是汉代的东西,比《内经》要晚出,当时主要疗法是靠“针石”,“针石”泛指粗细不同的针。有病治病这是实事求是的态度,有病了拒绝治疗,就不用讨论具体的技术、经验了,这是“恶于针石者,不可以言至巧”的意思。“拘于鬼神”就是扁鹊所说的“信巫”者,“恶于针石”就是扁鹊说的“不信医”者,扁鹊认为凡是“信巫”或“不信医”者,这种人的病是治不好的。这说明病人对医生不信任,治疗就不会有好效果,因此文献最后说“病不许治者,病必不治,治之无功矣”。本来绝大部分的疾病是可以治愈的,但是由于“不许治”,不相信医药对病的作用,这个病肯定就治不了,勉强治之也是徒劳无功的。在临床上,我们都有体会,病人如果在思想上有了障碍,不跟医生合作,医生再有本事也难以收到理想的疗效。

此章文献提出的察其下、适其脉、观其志意、与其病的观点,是中医诊断学的重点所在。在临床上,有的大夫片面强调切脉的作用,宣扬三个指头一搭什么问题都看得出来,甚至转氨酶多少,血沉怎么样,都知道了。有的病人也是这样,你问,他不答,认为高明的大夫,不用问就能知道病在哪里。只凭切脉就下结论往往是片面的,当然也不排除看病看多了,有了经验,也能遇到不问便知的情况,但是作为一个医生,出于对病人负责,应该做到全面观察后再下结论,这也是此篇文献的精神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