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生道妙简述

李八百佚其名,道号玄真子,乃青城山一云游道人,在道士中属潜修丹道一派。来去无定时,落迹无定所,唯以天师洞、上清宫及青城后山之仙岩洞为住缘较多。在天师洞与仙岩洞均有丹房,唯仙岩洞之丹房,与其谓之为丹房,无宁称之为丹洞,较为恰当而正确;以其系在仙岩洞内最后一洞之第九洞也。乃炼九转金丹之天然洞室,第五洞前,有一极广阔寻丈有余之坦坪,有天然光自岩顶透入,岩壁石乳与石钟或仙像,遍处皆有。第一洞即为炼初层丹法之地,次第而前,至第九洞,丹成方得出洞离山,云游四方;故鲜为世人所知;游山人士,亦概以前山为止,游后山者,百不得一也。

青城山,在四川灌县西南,为岷山第一峰,风景绝幽,群峰环列,宛若天上仙山城郭,世有“青城天下幽”之称。黄帝封此山为五岳丈人,故又称丈人山。其开山祖师,则为青城丈人,为道家丹鼎派中青城派第一祖。在丹鼎派道书所载之洞天福地中,列为十大洞天之一,号曰“宝仙九室之洞天”(见《云笈七签》,序居第五)。仙岩九洞,或即此“宝仙九室”也,唯经籍中无可考。以其确为“风景绝天下”之道山,不虚为“青城多胜地,山水有仙风!”灵气之所钟,故历代方士如李八百、张道陵、范长生、青城子、孙思邈杜光庭等,皆隐修于此山。张道陵遗迹尤多,如降魔石、掷笔漕等举不胜举。降魔石一带,阴森幽冷,久置身于其间,即易自生胆战心寒与毛骨耸然之情景,而使人急欲离去;当黄昏四五时后,阴气袭人,时有刺骨之感。掷笔漕则峭壁万丈,深不见底,传闻可通仙岩九洞,此处洞口,常有毒龙守护,唯非洞之出口所在。易道士心莹为讲青城典故时,曾以此告余,并云此等类似神话之传说,不足为外人道也。

李八百道人,原属天师洞丹师,不与外界人士往还;非丹道门庭中人,不但不易得亲近,即欲一见,亦非易易;且即使得见,亦无异常人,不知其为有道之士也。在天师洞与易心莹道士友善,易原为该洞当家,人皆称易当家,以深于道家,故名公学人,多交相契。后以拟编《中国道学大辞典》,而辞去当家职务;实则为李八百之意也。李道士以炼丹为主修,易道士则沉潜于道学,前者接引天下丹士,后者接引天下学人,专精符篆者,则为张道士,非江西龙虎山张天师之直系传人,然在符篆派中,在当时确属全川无第二人。通九流三教及政府与帮会等各阶层一切人士,在道士中均各有专司,组织管理均极严密,而道规戒法,尤倍极森严,以其究属道教大庙,气宇确非一般小寺庙可得同日而语也。

李道士之名与閈里,世鲜有知者,其年寿亦然,人咸以李道士呼之,亦有以李神仙呼之者。身体硕长而魁伟,须发皆白,两目神光奕奕,居恒半闭如垂帘,相对不可逼视;面色红润,寡言笑,与终日坐对,常一语不发;有所请问,亦多仅以点头或摇头以示意,有时亦以微笑代心会神契。唯如得其人,则亦可竟日语不倦,滔滔如长江大河之不绝不休。神采照人,风度飘逸,仙风道骨,洒脱不群,一见即可使人产生一种不胜高山仰止之心。

李之为人,一生不近烟酒女人,门人中亦无女弟子,询之则谓,此为“以乾修乾,以阳存阳”之大诀。闲居恒正襟危坐,坐如泥塑人,一坐一日或数日数月不等,小坐即在其睡房行之,大坐则必在丹室。行若鹅步,慢条从容;立如鹤立,脊直如行。常曰:“修通脊髓后,如竹之凿通竹节,则上下两头皆空,下接地气,上接天气,是人之气,可藉修通其节而与天地之气相接通相涵融,浑而为一也。天地之气不竭不尽,则吾人之气亦不竭不尽!二气交流,添‘生气’,绝‘死气’,生生不息,则亦自可与天地同在,而不老不死矣。同在者,吾人之气,永存天地之间。形体即死,而神气不灭也。”

神气不灭论,千古来无言之者,其中有至理存焉!今日科学尚不能证之,后世科学技术再高度发展,当可证得此点。唯于此当注意,李之所谓,非指呼吸之气与天地两间之空气而言,由此二气起步则可,始终固执以为修,不能“透形脱神”则不可,此为余皈依后年余,方得闻者。中无龙虎、铅汞、坎离、火药等等名词,然修至中程以后,仍不离丹家诀法;不执丹诀,亦不舍丹诀。此即祖师所谓:“不离丹法修,不死丹法下”者是。

道家丹鼎派修炼功夫,重“法财侣地”,一般人咸知四者缺一不可,否则只能修个小乘安乐延年法门,亦是下乘健康长寿法门。李师恒言:“圣人修死而不死,凡夫修不死而死!神人则修无死无生,无生无死!”旨哉其言也!诚千古不刊之论。余恒与李师学“坐闭七”、“坐闭九”,此乃为修“七返九还”功夫之初关,余苦而难能。出关之时,曾语余曰:“修丹须知‘道、法、术、诀、技’五者,只备‘法、财、侣、地’,不足以有大成也。”此则千古来无人道破。青城派祖师相传于授受之际,凡属有缘有德有才有资质之士,初步只授之以小技,凡炼形体以求却病延年之动功法门,概只属于小技一类。习技而能精进不已者,方传口诀。再上为术,再上为法,最上一乘方为道。丹道、丹法、丹术、丹诀、丹技,可以说是五个层次,亦以说是五个类别。此在丹家中不同于其他门派,即就四川而言,亦不同于“刘门”、“唐门”,而与峨山派之“罗门”亦有出人。此三门派,在台均有传人;基隆方悟初先生,学贯儒释道三家旨要,尤能独得刘门之大。至若青城派丹道与其学术思想旨要,于拙著《道家养生学概要》一书,可得其略旨,兹不赘及。

余初识李师,系一九四三年夏大疾初愈后,随白鹤仙老师学气功于天师洞,因白之介而得相识。白则为四川大学名教授胡子霖之介,胡与其夫人王玉林女士,系内子曹哲士之老师,且系我俩结婚之冰人。余于未病前亦曾随胡学一种“顺气神功”,唯未拜师。白师之术,只得其皮毛,一个暑假过后即辍,返成都,即与方仲文、沈遵晦、蒋思痛诸兄等数人,同拜峨山罗春浦老师学“先天道”,即所谓“罗门”者是。次年暑假余偕内子住灵岩寺,不时去天师涧小住,与易心莹道士深相得,并得窥其藏经楼之丹经秘典不少。复由易之引荐,得以师礼事李八百道人,年余始得尽窥青城派典籍。余以作宰灌县凡三年余之缘,故能得李师倾囊相授,李虽自曰授无余蕴,实则余亦毫无所得毫无所成也。即读道经,当时实亦只是个“半懂汉”而已!有宋大儒朱子究《参同契》数年,仍自谓未通(实亦未通),余生性愚拙,又复不学,又岂可谓成哉!唯以究得明师口诀,与李之长期亲自指点不少,故今日得能略窥门径也。

历世真仙体道通鉴》一书,亦载有李八百其人,亦为蜀人,世亦无有知其名者,乃高安郡治之筠阳五龙冈人,后曾度唐公房,一传作公昉,兴元府人,饮李八百仙酒而得道。《华林山实录》亦记有李八百修道于汉州金堂县三学山之事迹,其炼丹之处号八百洞天。唯当非青城山之李八百道人,则可断言也。通鉴中八百,亦曾三出,最早一人,则远在周代矣。

最后,还想补叙数语,即是青城后山,其风景之佳胜,亦不亚于青城前山。由上清宫翻顶峰,循羊肠小径下,沿途间有小观,香火甚稀,住持道士,皆属天师洞与上清宫之炼士。仙岩洞则在金光岩半岩之间,乡人亦称为金鞭岩,每当夕阳西下之际,落日自西反照悬崖峭壁,万道金光闪耀,煞是人间奇观。并有瀑布自岩涧飞下,循溪流可返抵县城,溪虽非大河,然四季不涸,溪水明蕤澄澈照人,两岸芳草馥馥,青松森森,璀灿辉映,山深林茂,鸟语花香,置身其间,确可使人有世外桃源之感!惜世人鲜游及之者,灌县在台人士如任觉五、王元辉二兄,想亦足迹未及此山。余以因缘殊胜,得一览此洞天福地,故特再赘述之,为以后之好作山水游者,或一尝试为之,当知余言之不诬也。

李八百传先天派长生大道特为选刊于后,余尚有修道语录,及丹道秘图十余帧,异日有缘,当为之专辑刊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