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之源

帝曰:人伤于寒而传为热,何也?岐伯曰:夫寒盛则生热也。寒气外凝内郁之理,腠理坚致,玄府闭致,则气不宣通,湿气内结,中外相薄,寒盛热生,故人伤于寒转而为热。汗之而愈,则外凝内郁之理可知,斯乃新病数日者也。今风寒客于人,使人毫毛毕直,皮肤闭而为热,当是之时,可汗而发也。海藏云:伤寒,冬伤于寒也,邪气内藏,至春夏而变 [1] 为热病,元受邪气伏藏,遇春夏风寒所伤,外邪唤出内邪也。有有汗者,有无汗者,所以有伤风伤寒之异也。亦有先伤寒而后伤风者,亦有先伤风而后伤寒者,亦有先伤寒而重感寒者,亦有先伤风而重感风者,此四者,汗有多寡,亦有止作,亦有常汗而不止者,有全无汗者。先证重后伤轻,则显重者;先证轻则后伤重,则亦显重者。当以脉谨察,不可忽也。利害天壤,死生系焉。有伤于阳者,风雨寒暑是也;有伤于阴者,饮食居处阴阳喜怒是也,其变又有不可深数者。元感风寒与新伤各合而变,有有形无形内外之异,所以治之,当从其变,而药不一也,轻重寒暑在其中矣。

岐伯曰: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反此三时,形乃困薄。扁鹊:脉一呼一吸皆四至而涩者,邪中雾露之气也。仲景曰:清邪中于上焦。又曰:霜降已后,春分已前,中雾露者皆为伤寒也。又曰:清邪中于上焦,浊邪中于下 [2] 焦,与饮食 [3] 同伤也。此一条议论在阴证论神术汤后雾露条下。

且伤风者恶风,伤雨者恶湿,伤寒者发热恶寒,伤暑者心热畏日,此皆伤于阳者也。饮食不节者,或饥或饱或冷或硬。居处不时,或塞或通或劳或逸。阴阳太过者,隐相易之,形状或一或二。喜怒不常者,须心腹之逆满,或隔或痞,此皆伤于阴者也。旧有冬伏之寒邪在经,春夏之复伤而作,伤于阳者则邪气外并,伤于阴者则邪气内并,新伤引出旧伤也。或四季之中有一日两伤,有一时并伤,则内外相合,其变至多矣。或阳证,或阴证,或阴毒,或杂证,俱在其内 [4] 。先外伤后内伤,外就内而合病。若头痛身疼轻而内伤重者,当先治内之重者,后治外之轻者;先内伤后外伤,内就外而合病。若心腹痞闷轻而外伤重者,当先治外之重者,后治内之轻者。然亦有内外俱轻,亦有内外俱重,当各从其所,可先者而先治,从其所并治者并治,次第不失,万举万全矣。治内兼外者,不可寒下,若下则陷经邪于内;治外兼内者,不可热发,若发 [5] 则益中热于外。二者皆逆,岂不危乎?药之寒热可轻用哉?

内伤论

内伤,先伤胃,或上热下冷,伤食病也,手足四肢微冷者,或四顺 [6] 两胁热甚,此少阳也。中州先伤,少阳反病者,何也?答曰:内伤者,先伤胃足阳明也。经云:脾胃相通,五谷消,是脾与胃阳戊阴己,共为腐熟,今既胃伤连脾也,且两胁虽为少阳之地,章门二穴所处,即脾之募也,胁安得不热?况从内而至外者,先少阳,内伤中州,而少阳亦病也。假令内伤,有巴豆及诸温热之属,又有备急丸寒热各半之例,又有枳实、大黄、牵牛之属,亦有神曲、麦糵、缩砂仁及三棱、广荗 [7] 之例,其药不一,又有玄明丸、煮黄丸种种不一,内伤之疾,岂一药所能毕哉?今人无论证之寒热,人之虚实,便之软结,只一药而主之,寒热安得不差?所以人病者,虚劳残疾无所不有也。然内伤脾胃,与少阳俱病,此阳病也。若内伤阴病,当以理中,而复脉虚而细,少阴病也。脉虚而弦,厥阴病也。脉弱而虚,太阴本病也 三阴之药俱见阴证论。洁古老详说可下之药于前,今又详说可用之药于后,并见阴证论。  有无病能食而伤者,有有病不能食而伤者,不可不知。内伤心腹痛而大小便不通,服食药心腹中微快,大小便通,余邪传入于标,头痛发热,后治其标,标药合随三阳经用,轻治即愈。此由内而外,先治其内,后调其外,此其法也。以其饮食过多,伤之太甚,故邪热之气,传入于标,内既以定,外又得安,为之全愈。若冬伏寒之气在经,内伤唤出冬伏之邪,先内伤,次标病,亦如前法,先治内,后治外,此内重而外轻,故如是也。若外重而内轻者,先治其外,后治其内可也。以上止是内伤太过,非积寒伤冷也。若积寒伤冷,脉已从阴,虽有标病,不须治标,独治内也。内三阴之经,所用皆温剂,内既得温,标病不发而自愈,何以然?发表之药不远热也。三阴温药,非发表之药,亦不远热。内既以温药,标病从内而变,亦从此而解矣。若错汗之,三焦之气绝而成太阴也。此温中之剂,虽独治内,亦兼治外也,不可不知矣。阴证治本不治标,标本俱得;治标不治本,标本俱失。已有冬伏寒邪,若内伤唤出旧邪,便见太阳证也。若无冬伏寒邪者,止是内伤发出不和邪气,多显少阳证也。两胁热甚,头额痛,手足冷如厥逆状,热甚然后手足温或热,虽手指末亦有微冷者。 王朝奉集《仲景活人》例

不可汗不可吐不可下

大法:春宜吐,夏宜发汗,秋宜下。凡用发汗及吐下汤药,皆中病便止,不必尽剂也。少阴病,脉微不可发汗,亡阳故也,宜附子汤。阳已虚,尺中脉弱涩,复不可下之,宜小柴胡汤。动气在左、在右、在上、在下,并不可发汗,宜柴胡桂枝汤。少阴病,脉细沉数,病在里,不可发汗,宜当归四逆汤。少阳不可发汗,宜小柴胡汤。咽中闭塞,咽喉干燥,亡血、衄家、淋家、疮家,不可发汗。以上六证并小柴胡汤。下利清谷不可发汗,宜理中汤、四逆之类。若四逆厥及虚家皆不可吐,厥宜当归四逆汤,虚宜附子汤,有热宜 [8] 黄芪人参建中汤。少阴病,膈上寒,干呕,不可吐,宜小半夏加橘皮汤、温中丸。咽中有动气不可下,咽中闭塞不可下,宜乌扇汤。诸外实者不可下,诸四逆厥者不可下,虚家亦然。厥宜当归四逆汤,虚宜附子汤,有热宜 [9] 黄芪人参建中汤。本虚攻其热必哕,小柴胡汤。脉浮而紧,法当身疼 [10] 痛,宜以汗解。假令尺中脉迟,不可发汗,荣气不足,血少故也,宜小柴胡汤。脉濡而紧,濡则卫气微,紧则荣中寒,阳微卫中风,发热而恶寒,荣紧卫气冷,微呕心内烦,此不可汗,宜小柴胡汤。脉濡而弱,不可发汗,宜小柴胡汤。脉浮而大,浮为气实,大为血虚,小便当赤而难,胞中当虚,今反小便利而大汗出,法应卫家微,可与小建中汤;今反更实,津液四射,荣竭血尽,干烦而不得眠,此不可下,宜与小柴胡汤。脉浮大应发汗,宜柴胡桂枝汤,而反下之,为大逆。脉浮而紧者,不可下,宜桂枝麻黄各半汤;数,不可下,宜柴胡桂枝汤,下之必烦利不止,宜葛根黄芩黄连汤。脉濡弱浮数不可下,宜小柴胡汤。脉濡弱微涩,微则阳气不足,中风汗出而反躁烦,涩则无血,厥而且寒,不可下,宜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结胸脉浮大,不可下,下之即死,宜小陷胸汤。夫阳病多热者下之则硬,宜小柴胡汤。太阳发汗不彻,转属阳明,微汗出,不恶寒,若太阳证不罢,不可下,下之为逆,宜桂枝麻黄汤。太阳病,有外证未解,不可下,下之为逆,宜桂枝麻黄汤。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 [11] 。病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不可下,宜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太阳与少阳合病,心下硬,颈项强而眩者,不可下,宜小柴胡汤。四逆厥及虚家皆不可下,厥宜当归四逆汤,虚家宜附子汤。病欲吐者不可下,宜小半夏加橘皮汤。太阴腹痛吐食,自利腹痛,下之必胸下结硬。厥阴病,渴,气上冲心,心中热,饥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少阴病,饮食入口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者,此胸中寒实 [12] ,不可下也,宜温中汤、生姜汁半夏汤。无阳阴 [13] 强,大便硬者,下之必清谷腹满,宜用蜜煎导等法。伤寒五六日,不结胸,脉濡而虚,复厥者,不可下,此亡血也,宜当归四逆汤;误下即死,宜四逆加人参汤。脏结无阳证,不往来寒热,其人反静,舌上胎滑者,不可攻也,攻谓下也,宜用小柴胡汤,针关元穴。伤寒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攻之,宜小柴胡汤。阳明病,身面色赤,攻之必发热,宜调胃承气汤。色黄者,小便不利也,宜五苓散。阳明病,心下硬满者,不可攻之,宜生姜泻心汤、半夏泻心汤。攻之利不止者死,宜四逆汤。不可汗、下 [14] 、吐,一条三法,利害非轻,前人多列经后。大抵医之失,只在先药,药之错则变生。若汗下不差,则永无亡阳、生黄、蓄血、结胸、痞气及下利洞泄、协热利、痉急、虚劳等证生矣。以其如此,故录大禁忌于前,使医者当疾之初不犯也。

又三忌:

时忌:春夏不宜桂枝,秋冬不宜麻黄。

药忌:已汗者不得再发,已利者不得再泄。

病忌:虚人不宜用凉,实人不宜用热,其所犯之剂,当从缓而轻。

海藏云:前人说不可汗下吐三法,多在经后,读者往往遗之。此用药之大禁,必不可犯,今列之篇首,使人易见尔。

太阳证

[15] 先足经从汤液,后手经从杂例 仲景桂枝汤  治太阳证,伤风自汗,脉浮而缓。

桂枝 芍药 生姜 各一钱半  甘草 红枣 去核。夏加黄芩、知母、石膏、升麻

上为粗末,水一盏,煎至八分,温服。自汗,小便不数者宜用;无汗,小便数,手足冷,不恶寒,或膏粱好饮者,不宜用。

小建中汤  治阳脉涩,阴脉弦。

桂 三字  芍药 一钱半  甘草 半钱  生姜 三片  红枣 擘去核后放此

上为粗末,每服五钱匕,生姜三大片,枣一枚,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下胶饴两匙,再煎,温化服,日三夜 [16] 二。尺脉尚迟,再加黄芪末一钱。后人用治杂病,改桂枝为桂,取其厚则不言枝。

金匮小建中汤  治虚劳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宜此方主之。

桂枝 三两,去皮  芍药 六两  甘草 三两,炙  生姜 三两,切

上六味,㕮咀,以水七升,先煮五味,取三升,去滓,内胶饴 [17] 令消,温服,日三服。呕家不可用此汤,以其有甘草故也,每服一升。

《千金》疗男女因积劳虚损,或大病后小腹作疼,四体沉滞,骨肉疼酸,吸吸少气,行动喘掇 [18] ,或小腹拘急,腰背强痛,心中虚悸,咽干唇燥,面目少色,或饮食无味,阴阳废弱,悲忧惨戚,多卧少起,久者积年,轻者有百日,渐致瘦削,五脏气竭则难可复根。又治肺与大肠俱不足,虚寒之气,小腹拘急,腰痛羸瘦百病。《肘后》黄芪建中汤,有人参二两。

金匮黄芪建中汤  虚劳里急诸不足,宜此方主之。

黄芪桂枝 去皮  生姜 各一两,切  芍药 六两  甘草 二两,炙  大枣 十二枚,擘  胶饴 一升

上七味,㕮咀,以水七升,先煮六味,取三升,去滓,内胶饴令消,温服一升,日进三服。《集验》云:呕者加生姜,腹满去枣,加茯苓四两。一方疗肺虚损不足,痞气加半夏五两。

金匮黄芪桂枝五物汤  血痹病从何得之?师曰:夫尊荣 [19] 人,骨弱肌肤盛,重因疲劳汗 [20] 出,卧不得 [21] 时动摇,加被微风,遂得之,但以脉自微 [22] 涩,在寸口、关上小 [23] 紧,宜针引 [24] 阳气,令脉和紧去则愈。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 [25] 状,宜此方主之。

黄芪桂枝 去皮  芍药 各三两  生姜 六两,切  大枣 十二枚 [26]

上五味,㕮咀,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一方有人参。

金匮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天雄散亦主之。

夫男子平人,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男子面色薄者,主渴 [27] 及亡血。卒喘悸,浮者,里虚也。男子脉虚沉弦,无寒热,短气里急,小便不利,面色白,时目暝兼衄,少腹满,此为劳使之然。劳之为病,其脉浮大,手足烦,春夏剧,秋冬差,阴寒精自出,酸削不能行。男子脉微弱而涩,为无子,精气 [28] 清冷。且夫失精家,小腹弦急,阴头寒,目眩 一作眼胀,胀痛也  ,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脉得之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并以此方主之。

桂枝 去皮  芍药生姜 切  甘草 炙。各二两  大枣 十二枚,擘  龙骨 煅  牡蛎 各三两。熬

上七味,㕮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小品》云:虚羸浮热汗出者,除桂,加白薇、附子各三分,故云加龙骨汤。

天雄散

天雄 三两,去皮  白术 八两  桂枝 六两,去皮  龙骨 三两,煅

上四味捣为末,酒服方寸匕,日三服,不知 [29] ,稍增之。

易简建中汤  治腹中切痛,增损治疗,各各不同,并见于后。此药饮酒人不喜甘者,不宜服。此药与桂枝汤用药一同,但减芍药如官桂之数,专治伤风发热自汗,用此药表 [30] 之,无汗者不宜服此。

官桂 三分  白芍药 一两半  甘草 半两

上㕮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生姜五片,枣一枚,煎至六分,去滓服。

大治妇人血痛,男子心腹㽲 [31] 痛,并四肢拘急疼痛。心腹疼痛甚者,加远志半两;或吐或泻,状如霍乱,及冒湿寒,贼风入腹,拘急切痛,加附子三分 [32] 。疝气发作,当于附子建中汤煎时,加蜜一匙头许。一方治男子、妇人诸虚不足,小腹急痛,胁肋膨胀,脐下虚满,胸中烦悸,面色痿黄,唇口干燥,少力身重,胸满短气,腰背强痛,骨肉酸疼,行动喘乏,不能饮食,或因劳伤过度,或因病后不复,加黄芪一两半,名黄芪建中汤。一方治妇人一切气血虚损及产后劳伤,虚羸不足,腹中㽲痛,呼吸少气,小腹拘急,痛引腰背,时自汗出,不思饮食,加当归一两,名当归建中汤,若产后半月,每日三服,令人丁壮。

黄芪建中汤

桂 芍药 甘草

加黄芪。

当归建中汤

桂 芍药 甘草

加当归。

《局方》乐 [33] 令黄芪汤、范汪 [34] 当归汤皆出桂枝建中例。

大建中汤 主治并见《局方》

桂心 三钱  芍药 二钱  甘草 八钱  枣 二枚,擘  生姜 八钱

加黄芪 二钱  当归 一钱  人参 一钱  附子 半钱  半夏 三钱

上㕮咀,水五盏,煎至三盏,去滓,分作三服。

桂枝加葛根汤

桂枝加厚朴杏仁汤

桂枝加附子汤

桂枝去桂加白术茯苓汤

桂枝加芍药汤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桂枝甘草汤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四味漫水

桂枝白术甘草汤 四味

茯苓桂枝生姜甘草汤 四味

桂枝加桂汤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 [35] 牡蛎龙骨救逆汤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柴胡桂枝甘草汤

柴胡桂枝汤

桂枝人参汤

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

桂枝芍药汤 若误下传里传表也

桂枝加大黄汤 桂枝加大黄,与大柴胡法有表有里同例。以上诸汤并见《活人》旧小本中

王朝奉

[36] 桂枝白虎问答云春初秋末冬月,方用桂枝麻黄,五六月壮热,不用白虎,若误用桂枝麻黄汤,则内热发黄生斑必死。二月三月四月温病,宜阳旦汤。七月八月犹热,病壮热尚宜白虎,自然汗解。或问孙曰:杜张皆言变,若果见桂枝麻黄证,亦岂得不用,只用白虎也?孙曰:此说甚妙,但临时看证用之。老弱之人,不宜白虎。白虎治伤寒,亦治渴证。

桂枝例

活人阳旦汤  治中风伤寒脉浮,发热往来,汗出恶风,项强,鼻鸣干呕。

桂枝 三  芍药 三  甘草 二  黄芩 二

上剉如麻豆大,每服五钱,水一盏半,枣一个,生姜三片,煎至一盏,取八分,清汁温服。

自汗者加附子,渴者去桂加栝蒌三,利者去芍药、桂加干姜三,心下悸者去芍药加茯苓三。虚劳里急者正阳旦汤主之,煎时入胶饴佳。若脉浮紧,无汗发热者,不可与服也。

活人阴旦汤  治伤寒肢节疼痛,内寒外热,虚烦。

桂心 三  芍药 二  甘草 二  大枣 十五枚  干姜 二  黄芩 二,此一味酌量加减

上剉如麻豆大,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温服,日三夜二。

王朝奉阴旦阳旦汤与《活人》同。

活人解肌汤  治瘟病头疼壮热。

桂心 一分  芍药 半两  甘草 一分  麻黄 三分  葛根 一两  黄芩 半两

上剉如麻豆大,每服五钱,水一盏半,枣一枚,煎至八分,日三服。三日后不解者再服,脉浮者宜再服,脉沉实者下之。

仲景麻黄汤  治伤寒无汗,脉浮而紧者。

麻黄 去节,一钱  官桂 去浮皮,一钱  甘草 炙,半钱  杏仁 三个半

上为粗末,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温服。夏加知母、黄芩、石膏,恐有斑黄之变,惟冬与春病人,素虚寒者,不宜加此。

仲景桂枝麻黄各半汤 [37]  桂枝 一钱半  芍药生姜甘草麻黄 各一钱  杏仁 二枚半  枣 半枚

上为粗末,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温服。

奉议 [38] 先生云:治伤风得伤寒脉,伤寒得伤风脉,证脉不同,故宜服各半汤。

桂枝二麻黄一汤

桂枝二越婢一汤

大青龙汤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大青龙汤去桂是也

麻黄 三钱  杏仁 二枚  生姜 五钱  枣 一枚  桂甘草 各一钱  石膏 一钱半

上为粗末,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温服,汗周止后服。

小青龙汤  麻黄 细辛 干姜 甘草 桂枝 芍药 各三字  五味子 半钱  半夏 一钱一字  生姜 三片  枣 一枚

上为粗末,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温服,日三夜二。

后人增损为华盖散,大青龙去桂、石膏,倍杏仁,治嗽。

仲景杂方  治客忤。

麻黄 四两  杏仁 七十枚  甘草 三两

上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服之。

又方

桂 一两  生姜 三两  栀子 十四枚  豉 五合

上以酒三升,搅煮之,去滓,顿服,取差。一法用桂枝,一法用麻黄,度之有汗无汗而用也。

仲景麻黄升麻汤  治坏证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下部脉不至,咽喉不利,唾脓血,利不止者为难治。

升麻 一两一钱  麻黄 去节,二两半  知母 黄芩 葳蕤 各十八铢  石膏 白术 干姜 芍药 天门冬 去心  桂枝 茯苓 各六钱  当归 一两一钱  甘草 六钱

上十四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分三服,相去如炊三斗米顷,令尽汗出愈。若寸脉沉迟,下部脉又不至,泄利久不止,不可轻用此药。

海藏云:仲景麻黄升麻汤条下为下之而寸脉沉迟,或厥,或咽喉不利,咳嗽,下脓血,或下利不止,断作难治。此药有桂枝,有麻黄汤,有干姜芍药甘草汤,有白虎汤,内更有少阳药黄芩是也,此是 [39] 三阳合而标病,不应下而下之,坏而成肺痿也。若脉不迟者,去干姜、官桂,不下利者亦去之,寸口脉小者去黄芩,此随证而加减之也。前人全用药以某前证悉备,故用三阳标药以治之。经曰:治病必求其本是也。

肺痿之源

《衍义》云:有一温病已十二日,诊之,其脉六七至而涩、寸稍大、尺稍小,发寒热,颊赤口干,目不了了,耳聋。问之病后数日经水乃行,此属少阳热入血室也。若治不对病,则必死,乃按其证与小柴胡汤,服二日,又与小柴胡汤加桂、干姜也,一日寒热遂止。又云:我脐下急痛。又与抵当丸,微利,脐下痛痊,身渐凉,脉渐匀,尚不了了,乃复与小柴胡汤。次日云:我但胸中热燥,口鼻干。又少与调胃承气汤,不得利。次日又云心中痛。又与陷胸丸半服,利三行。次日,虚烦不宁,时妄有所见,时复狂言,虽知其中有燥屎,以其极虚,不敢攻之,遂与竹叶汤去其烦热。其夜大便自通,至晓两次,有燥屎数枚,而狂言虚烦尽解,但咳嗽唾脓,此肺虚。若不治,恐乘虚而成肺痿,遂与小柴胡去人参、大枣、生姜,加干姜五味子汤,一日咳嗽减,二日而病悉愈。以上皆用张仲景方。

王朝奉阳毒条下,有《金匮》《千金》唾脓血二条,内有吐血肺痿失治久不愈变肺痈为难治,孙真人详说并药证具见甘桔汤例少阴条下,并出仲景《金匮》祖方。

仲景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麻黄附子细辛汤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麻黄附子甘草汤 主治、修制并见《活人》

易简杏子汤  治一切咳嗽,不问外感风寒,内伤生冷,及虚劳咯血,痰饮停积,悉皆治疗。

人参 半夏 茯苓 干姜 甘草 官桂 芍药 五味子 细辛

上㕮咀,每四钱,水一盏半,杏仁去皮尖,剉,五枚,姜五片,煎至六分,去滓,食前服。

若感冒得之,加麻黄等分;如脾胃素实者,用罂粟壳,去筋膜,碎,剉,以醋淹炒,等分加之,每服添乌梅一枚煎服,其效尤验;若呕逆恶心者,不可用此法。又云去杏仁、人参,倍加麻黄,添芍药如 [40] 麻黄之数,干姜、五味子各增一半,名小青龙汤,大治久年咳嗽,气虚喘急,皆得其宜。二方中有麻黄,有汗人不宜服此剂。

仲景麻黄汤例

仲景麻黄杏仁薏苡仁汤  治风湿身烦疼,日晡剧者。

麻黄 三两  杏仁 三枚  甘草薏苡仁 各一两

上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温分服。

仲景薏苡仁附子汤  治胸痹偏缓急者。

薏苡仁 一十五两  附子 十枚,炮

上二物,杵末,每服方寸匕,日三。

活人麻黄葛根葱豉汤  治伤寒三二日,头项腰脊痛,恶寒,脉浮而紧。四味随定夺分两。

上剉如麻豆大,水煮麻黄去沫,次下葛根二十沸,次下豉,次下葱白,煎成,去滓,温服,少时以葱醋粥投之,覆衣取汗。后有《活人》葱白例并王朝奉葱白等方。

活人知母麻黄汤

易老解利法

干山药 一两  藜芦 一钱

上为细末,纸捻蘸少许,鼻内 之。

麻黄醇酒汤  治黄疸病。

凡用麻黄去节,去沫,曝干,再用麻黄一把,去节,绵裹,美酒五升,煮取半升,去滓,顿服。

一法治风。此个风字非伤风自汗,即中风,痹而无汗,故用麻黄,后越婢中有风痹字。

麻黄 一两  穿山甲 人参 各二钱  甘草

水酒各一碗,同煎服。

越婢汤  治风湿痹脚气弱。

麻黄 去节,去沫,焙,二两  石膏 四两  白术 一两  附子 一两,炮  甘草 炙,半两

上剉如麻豆大,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生姜三片,枣一枚,煎至八分,去滓,温服。

通顶散  解利伤寒。

藜芦 半两  踯躅花 [41] 一钱  藿香叶 二钱

上为细末,纸拈蘸少许,鼻内 之。

活人独活散  治伤寒温湿。

羌活 独活 防风 细辛 黄芩 川芎 甘草 人参 茯苓 枳壳 甘菊花 石膏 麻黄 蔓荆子 薄荷 生姜

上十三味,为粗末,生姜薄荷水煎,去滓,温服。年高者以川芎代黄芩,自汗者减麻黄,风湿证多自汗,故减麻黄。

活人败毒散  治伤风、温疫、风湿、风痰、痹湿。

羌活独活前胡柴胡枳壳人参茯苓桔梗甘草川芎

上为细末,生姜水煎,或沸汤点亦可,大人小儿皆宜服。瘴烟之地温疫时行,或人多风痰,或处卑湿脚气,此药不可阙。一方,少加薄荷同煎 [42] 。

海藏云:伤寒得伤风脉,伤风得伤寒脉,故仲景有大青龙之剂,及汗出过多,戒不可服,有筋惕肉 [43] 之证,许公学士 [44] 谆谆以此,则知麻黄桂枝不可轻用。及淇 [45] 州韩氏 [46] 又有桂枝之戒,以其治乱 [47] ,贵贱之不同、芳草齑盐 [48] 之不等故耳。至于杨氏 [49] 明理,特有互见脉体,非精于持诊者,则未易能也。后之学者,安所适从哉!

先师洁古老人博采众方,别立一法,作十味大羌活汤,无问有汗无汗,中风中寒,悉皆治之,使喜温者去五积之变热,好凉者除双解之变寒,虽市夫农子,用而无失,自非圣贤之前身,岂能笔下有此胸次耶?

易老大羌活汤  治伤寒脉浮而紧,伤风脉浮而缓,并解两感恶候。

羌活 防风 白芷 川芎 细辛 甘草 苍术制 生地黄 黄芩

上粗末,每服五钱匕,生姜五七片,水一盏半,煎至七分,去滓,无时稍热服。大羌活汤全在生地黄,木杵臼中,别为粗末,各等分,称之,名曰羌活地黄各半汤,解利两感伤寒有神,详说见《难知》易老大羌活汤,剂料大小服饵,温热加减,并从缓急法。

一法加大黄,治风热淫于内,同泻青丸,主治并见钱氏 [50] 。一法治破伤风,用豆淋酒煎,素有寒者加草乌头 白末,一字  服之。

芎辛例

芎辛汤  治头风鼻寒身重,肩背拘急。

川芎 十 [51] 两  细辛根 二钱  甘草 一钱半

上为粗末,量多少水煎,去滓,分二服,临卧。一法加吴白芷、辛夷、甘菊花,治鼻出黄水浊涕不绝,脑痛目昏。

易简芎辛汤  治一切头痛,发热者不当服,其余痰厥、饮厥、肾厥等证,偏正头痛不可忍者,只以此药并圣饼子,不拘病退,但多服此,自能作效。仍服养正丹、黑锡丹并用此调钟乳粉间服,诸证头痛,紧捷之法无以逾此也。但头疼多用石膏,盖取能坠痰饮,然但恐性寒,故以钟乳代之,肾厥头疼尤得其宜,或以石膏煅过为末用,亦得

生附子川乌头 生  南星 炮  干姜细辛川芎 以上各一两  甘草 炙,三分

上㕮咀,每服四钱,水二盏,姜五片,茶芽少许,煎六分,去滓,食前服。若气壅塞盛,只用川芎一两,细辛半两,甘草三钱,煎如前服之。又:一方治头疼,以细辛二钱,川芎、白芷减半,为细末, 入鼻中。一方治气虚人头疼,以附子一只,生去皮,切作四片,用生姜自然汁一大盏浸一宿,慢火炙干,再蘸再炙,须以渗尽姜汁为度,高良姜等分为细末,腊茶调服之。又:治着湿头重眩晕,用川芎、白术、生附子等分,官桂、甘草减半,每服四钱,姜十片,煎服。

白龙丸  治男子妇人一切风,遍身疮癣,手足顽麻,偏正头疼,鼻塞脑闷,大解伤寒头风,又治雾露之气或发热者宜服之。

川芎 细辛 甘草 藁本 白芷 各等分

上为细末,药四两,入石膏半斤细末,系煅了者,水搜丸,每两分八丸,薄荷茶清嚼下一丸,食后服。风蛀牙疼用一丸,分作三,干擦后用汤漱之,便用葱茶嚼下一二丸,或作汤服之亦可。

拨云散  治眼。

羌活 防风 甘草 柴胡

上等分,水煎服之。

海藏法白术汤

白术 三  防风 二  甘草 一

同仲景桂枝汤、黄芪汤,止汗者以生姜煎服。

神术汤

苍术 三  防风 二  甘草 一

同仲景麻黄汤,发汗者以葱白、生姜煎服。

若以此二药,若伤寒得伤风脉,伤风得伤寒脉,亦同各半例加减治法,并见阴证论六气加减。

黄芪汤  主治并见阴证论

人参 黄芪 白术 白茯苓 芍药 甘草

一法加藿香、陈皮、生姜。

黄芪甘草汤  治风寒入腠理令人肤痛,行走无定。 肤痛者摩之即痛,按之至肉则不痛也。

黄芪 三  甘草 一

生姜煎服。

活人防风牡蛎白术汤  治发汗多,头眩汗出,筋惕肉 ,此坏证也。

防风 牡蛎 粉白术 各等分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酒调下,米饮汤亦得,日二三服,汗止便服小建中汤。

风论

上古圣人之教下也,谓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注云:乘虚而入非也。俗云贼风者,窗牖 [52] 之风,亦非也;虚邪者,从前来者为虚邪,不胜己者亦为虚邪也。经云:从八风入腠理。注云:辟被虚邪,亦天之虚邪也。《移精变气》云:贼风数至,虚邪朝夕,内至五脏骨髓,外伤空窍肌肉,无问邪之虚实,皆乘虚而入,非乘虚而入便为虚邪也。乃从前来与不胜己,皆为虚邪也。春甲乙则金风,秋庚辛则炎风,便是贼风也。故胜己者为实邪,从后来者是为实邪贼风也。故风为百病之始,善行数变,冲荡吹击而无穷,有太过不及胜复之各异,故挠万物者莫疾乎风也。四时八节之所伤,初焉外舍,久见内藏,始自皮毛,次入经络,再入大络,又入大经,深入骨髓而不可治。

仲景小续命汤  治脉紧缓或浮缓。 主治证并见《局方》。

麻黄 桂心 芍药 甘草 生姜 各五两  人参 川芎 黄芩 杏仁 防风 各半两  防己 附子 各一两

崔氏《外台》不用防己。

上十二味,㕮咀,水一斗二升,先煮麻黄三沸,去沫,内诸药,煎取二升,分为三服,不差,再三两剂,随经轻重发之。脚气服之亦差。天阴节变,服之以防喑哑。恍惚者,加茯神、远志。骨节烦疼有热者,去附 [53] ,加白芍药。《千金翼》《深师》《古今录验》有白术,不用杏仁。《救急方》无芎、杏仁二 [54] 味。《延寿方》无防风。易老法六经加减例,四时增损同。

麻黄续命汤

桂枝续命汤

白虎续命汤

葛根续命汤

附子续命汤

羌活连翘续命汤

独活续命汤  治卒暴中风不省人事,渐觉半身不遂。

麻黄 人参 黄芩 芍药 芎䓖 甘草 杏仁 桂 各一两  防己 [55]  附子 各半两  防风 一两半  [56] 独活 白花蛇肉 干蝎 各三钱,炒

上为粗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生姜五片,煎取一盏,去滓,食前热服。

白花续命汤  治卒中急风,牙关紧急,精神昏愦。

白花蛇 全蝎 炒  独活 天麻 附子 人参 白僵蚕 防风 肉桂 白术 藁本 赤箭 [57] 川芎 细辛 白附子 甘草 半夏 姜制  麻黄 白茯苓 以上各一两

上为粗末,每服五钱,水一盏,生姜五片,煎至七分,去滓,稍热服。

大续命汤  脉紧涩 [58] 者主之。治肝疠二风,卒然喑哑,若依上法,用大小二汤通治五脏偏枯贼风。

麻黄 八两  石膏 四两  桂心 川芎 干姜 各二两  当归 黄芩 各一两  杏仁 二十枚  竹沥 一升  甘草 《千金翼》有

上九味,㕮咀,水一斗,先煮麻黄二沸,去沫,下诸药,煮四升,去滓,又下竹沥,煮数沸,分作四服。能言未差,后服小续命汤。旧无竹沥,今增如神大八风散,复有竹沥、葛、姜三汁法。

小续命汤脉微弱者主之。治大风经脏,奄忽不能言,四肢垂 [59] 曳,皮肉痛痒不自觉也。

独活 麻黄 各三两  川芎 防风 当归 葛根 生姜 桂心 各二两  茯苓 附子 细辛 甘草 各一两

上十二味,㕮咀,水一斗,煮取四升,分五服,老小各半之。初得病有自汗,去麻黄,无汗则用之。上气者,加吴茱萸二两,厚朴一两;干呕者,加附子一两;哕者,加陈皮一两;胸中吸吸少气者,加大红枣十二枚;心下惊悸,加茯苓二两;热者,去生姜,加葛根。初得风不须加减,且作三剂,四五日后视虚实论之,行汤针灸法。

[1]变:四库本作“发”。

[2]下:原作“上”,据四库本改。

[3]食:四库本作“冷”。

[4]内:嘉靖本、四库本均作“中”。

[5]若发:原无,据四库本补。

[6]顺:按文义,疑为“肢”。

[7]广荗:莪术的别名。

[8]宜:原作“人可”,据正脉本改。

[9]宜:原作“人”,据正脉本改。

[10]疼:原无,据正脉本补。

[11]痞:“正脉本”此字下有杜思敬“结胸则有陷胸汤丸三,痞则有泻心汤五”批语。

[12]实:正脉本作“食”。

[13]阴:原作“证”,据正脉本改。

[14]下:原无,据正脉本补。

[15]太阳证:“正脉本”此下有杜思敬“桂枝二十四方、麻黄五方在后《保命集》内,伤寒六经所感形证,合用汗、下、吐、和解等汤丸,仲景、《活人》、云岐子、《保命集》载之详者,此不复重录。数书中所无者,并诸方对证加减,今载于后”批语。

[16]夜:原作“服”,据四库本改。

[17]饴:原作“胎”,据正脉本改。

[18]喘掇(duō):按“掇”犹“短”。《庄子·秋水》:“掇而不跂。注:掇,犹短也。”“喘掇”,犹言呼吸急促。

[19]荣:原作“乐”,据《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改。

[20]汗:原作“血”,据《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改。

[21]得:《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无此字。

[22]微:原无,据《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补。

[23]小:原作“下”,据《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改。

[24]引:原无,据《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补。

[25]痹:原无,据《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补。

[26]十二枚:原无,据《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补。

[27]渴:原作“浊”,据《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改。

[28]气:原无,据《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补。

[29]知:原作“如”,据《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改。

[30]表:原无,据四库本补。

[31]㽲(jiǎo绞)痛:绵绵作痛。

[32]三分:“正脉本”作“七钱半”。

[33]乐:原作“药”,据《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五改。

[34]范汪:东晋医家。善医术,撰有《范汪方》一百七十余卷(已佚),其佚文散见于《外台秘要》等。

[35]漆:原作“葵”,据《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改。

[36]王朝奉:宋代名医王实,字仲弓,颖州(今安徽阜阳)人,曾集诸家伤寒方论撰《伤寒证治》三卷,《局方续添伤寒证治》一卷,均佚。

[37]桂枝麻黄各半汤:原作“桂枝各半汤”,据《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改。

[38]奉议:即宋代医家朱肱,对《伤寒论》深有研究,著《类证活人书》,曾官奉议郎,人称朱奉议。

[39]是也此是:“是也”“此是”原误倒,据四库本乙正。

[40]如:原作“加”,据正脉本改。

[41]踯躅花:又名“羊踯躅”,因羊误食其叶可致踯躅而亡,故得名。为杜鹃花科杜鹃花属植物,有毒,误服过量可致呕吐、腹泻、腹痛、痉挛、心跳减慢、血压下降及呼吸困难等症状,严重可致呼吸停止而死亡。

[42]一方少加薄荷同煎:此句原无,据正脉本补。

[43] (rún):肌肉掣动。

[44]许公学士:即南宋医学家许叔微,著《伤寒百证歌》《伤寒发微论》《伤寒九十论》《普济本事方》等。

[45]淇:原作“洪”,据《永乐大典》引《医垒元戎》改。淇,古州名,今县名,在河南省。

[46]韩氏:即宋代医学家韩祗和,精研伤寒之学,撰有《伤寒微旨论》两卷。

[47]治乱:原作“乱治”,据《永乐大典》引《医垒元戎》乙转。

[48]齑(jī)盐:酸菜和盐,借指贫穷。

[49]杨氏:即宋代医学家杨士瀛,精研伤寒之学,撰有《伤寒类书活人总括》。

[50]钱氏:即宋代著名儿科医家钱乙,撰有《小儿药证直诀》。

[51]十:四库本作“半”。

[52]牖(yǒu友):窗户

[53]附:原作“茯”,据四库本改。

[54]二:原作“三”,据文义改。

[55]己:原作“风”,据四库本改。

[56]一两半:四库本作“半两”。

[57]赤箭:天麻苗,主治各种风湿麻痹、四肢拘挛、小儿风痫惊气,利腰膝,强筋力。

[58]涩:四库本作“滑”。

[59]垂:原作“不”,据《备急千金要方》卷八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