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阳证先足经从汤液,次手经从杂例
海藏论男子妇人伤寒同一法
《活人》云:妇人伤寒,治法与男子不同,举男子调气,女子调血,以为大略;举脉紧、脉缓、脉洪为伤寒、伤风、热病为一证,当汗当下不必调血而后行。仲景不分男女,良以此欤。此论然 [1] 当,犹为未也。仲景亚圣也,世医所知,仲景不知有是理乎?圣人创物,贤者述之,事可以为天下,则圣人已先据之矣,何待世人明之乎?圣人不言,以其男女同诊也。后人不知汤液之源,故立为妇人法则异于男子,常人所易,明眼者肯以此为是乎?然以药考之,则可知也。假令桂枝、芍药固荣而闭卫,非血药如何?麻黄、防风虽为之发汗,本治乳子余疾,非血药如何?白虎、小柴胡中知母则治肾,柴胡则调经,皆气中之血药也。当归、地黄不言可知为血药,白术、人参皆以为气剂,本草言能利腰脐间血,非血药乎?大抵用之在阳,便是气药;用之在阴,便是血药。若男子与女人伤寒,皆荣卫受病,其证一也,何必云男先调气、女先调血也。此二句云岐子以为治杂病法之常体,非为伤寒设也。其所以异者,以其任冲盛而有子,月事行有期。有热入血室一证,不得不异也。在妊孕不得不保,在经血不得不调,表里汗下何尝有异也。无汗下药中增损,自有调保之义。《活人》云:妊娠不用桂枝、半夏、桃仁,柴胡汤减半夏为黄龙汤,是则是矣,必竟蓄血极而邻于死,须抵当汤丸,则安得不用,止是减剂从轻可也。故黄帝云:重身毒之何如?岐伯曰:有故无殒亦无殒也。大积大聚,可轻犯也,衰其大半乃止,过者死,此所以有从轻之义。《活人》注中举似其言甚当,仲景不言男子妇人有异,其意盖由诸此,以知桂枝、半夏、桃仁可用处必用,不可全无,但当从轻则可,以保安丸中有桂、附、牛膝,皆堕胎之剂,以其数多之中些少,是亦从轻而无妨也。又为引用,必须少而不可无也。大意如此,后之君子,更宜详定。保剂多破剂,少破者从其保;破剂多安剂,少安者从其破,此理不可不知。又:寒热多少例,寒者多,热者少,热不为之热;热者多,寒者少,寒不为之寒。
此妇人之病,多在经血不调,故妇人伤寒一条,列少阳条下。
仲景小柴胡汤 治往来寒热,胸胁痛而耳聋,或咳或呕,尺寸脉俱浮而弦。
柴胡 三两 人参 半夏 黄芩 甘草
上㕮咀,生姜、枣煎。本经加减七法:此方亦治疟与杂病中外不相及。杂病寒热往来,经水不调加秦艽、芍药、当归、知母、地骨皮、牡丹皮、川芎、白术、茯苓,去半夏;治妇人虚劳发热,加蛤蚧、赤茯苓。小柴胡汤与四物汤各半,一名调经汤。无孕呕者,加半夏亦可;无汗者,加柴胡;恶寒者,加桂;有汗者,加地骨皮;嗽者,加紫菀;通经,加三棱、广荗;劳者,加鳖甲。
又小柴胡后加法:若胸中烦不呕者去半夏、人参,加栝蒌实二枚;若渴者去半夏,加人参合前成四两半,栝蒌根四两;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三两;若胁下痞硬者,去大枣,加牡蛎四两;若心下悸、小便不利,去黄芩,加茯苓四两;若不渴、外有微热,去人参,加桂三两,温覆取微汗愈;若嗽,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半两,干姜二两。血弱气尽,腠理间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发作有时,默然不欲饮食,脏腑相连,其痛心 [2] 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
易简小柴胡汤 治伤寒温病,身热恶风,头项强,胸满胁痛,烦渴呕哕,小便不利,大便秘硬,或过经未解,潮热不除,非汗非下之证,并宜服之,及产后劳复,发热头疼,往来寒热;及妇人伤寒,经水适来适断,发热发寒,昼则明了,夜则谵语,此为热入血室,则血必结,故使寒热如疟状,此药主之。小儿温热悉能治疗。
柴胡 二两 半夏 黄芩 人参 甘草 各二分 [3]
上㕮咀,每服五钱,水钟半,生姜五片,枣一枚,煎至六分,去滓,食前服。若腹痛,去黄芩,加芍药半两;心悸,去黄芩,加茯苓一两;若不渴、外有热者,去人参,加桂三分,温服,令有汗则解;若咳嗽,去枣,加五味子三分,干姜半两;胸中烦而呕者,去半夏、人参,加栝蒌实半两;渴者,去半夏,加栝蒌根一两;胸中痞硬者,加煅了牡蛎一两。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者,日 [4] 晡则发热,已而 [5] 微利,医以丸药利之,非其治也,宜加芒硝一两。伤寒十余日,结热在里,往来寒热,或心下急,郁郁微烦,或口生白苔,大便不通,或发热汗出,或膈中满痛,或日晡发热如疟,或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里证,大便难,身发热者实也,去人参,加枳实、大黄一两,名大柴胡汤,服之以利为度。热除不宜遽 [6] 用补药,仍忌羊肉、腰子并酒、难化之物。或有所伤,是名食复,难以治疗,切宜忌之。
逍遥散 主治、修制并见《局方》
柴胡 二两 当归 芍药 白术 茯苓 甘草 炙。各半两 薄荷 少许
上㕮咀,生姜煎服。丹溪 [7] 云:治妇人大人小儿男女同法。
易简逍遥散 治血虚劳倦,五心烦热,肢体疼痛,头目昏重,心忪颊赤,口燥咽干,发热盗汗,减食嗜卧,及血热相搏,月水不调,脐腹胀痛,寒热如疟,又疗室女荣卫不和,痰嗽潮热,肌体羸瘦,渐成骨蒸。
白茯苓 白术 当归 白芍药 柴胡 各一两 甘草 半两
上㕮咀,每服四钱,水一钟,煨生姜一块,切片,煎至六分,去滓,热服无时。
一方名人参饮,治妇人血热,虚劳骨蒸,兼治邪热客于经络,肌热痰嗽,五心烦躁,头目昏疼,夜多盗汗,补正气解劳倦,用人参、白术、茯苓、柴胡、半夏、当归、赤芍药、干葛、甘草、黄芩各等分。上剉,每服四钱,水钟半,生姜四片,枣二枚,煎至六分,不拘时服。应有劳热证者,皆可服之,热退即止。但妇人寒热,亦因有经血结闭者,致令五心烦热,及骨节间热,或作虚劳治之,反以为害,积日既久,乃成真病,法当行其经血。若月事以时,自然平治,或以《局方》大圣散用红花煎酒调服,不能饮者,以醋代之,仍以红丸子醋汤咽下。此二药大治经事不调,或腹有血块,若久无子息,服之数月,其效特异,非可数服,责其无功。或因下血过多,发为寒热,当用当归、地黄之类,如大建中,药令养劳,双和辈是也。然有痰饮停积之人,则难用此,盖当归、地黄与痰饮不得其宜,及 [8] 伤胃气,因是不进饮食,遂成真病,至于不救者多矣。痰饮中积,致生寒热者,宜以二陈汤、参苏饮等药疗之,应手其 [9] 效。更或 [10] 有服退热冷药太过,因而咳嗽,下利,发热自汗,皆不可用之,惟真武汤增损,名固阳汤,仍以震灵丹服之,病轻者可疗,重者当别求治法。
钱氏地骨皮散
秦艽鳖甲柴胡甘草汤
秦艽青蒿乌梅甘草汤
文潞公《药准》注李琬方:
柴胡 连翘 山栀子 防风 甘草
活人连翘栀子防风甘草汤
连翘饮子
四顺饮子 一名清凉饮子,治夜则在血,热而不厥。加荆芥、白术、麻黄,为洗心散。
守真柴胡饮子 治便硬气血各半。
柴胡煮散
钱氏黍粘子荆芥防风甘草汤
局方消毒散 减防风,余三味。
古 [11] 卿举败散 治妇人产后伤寒,风痉,角弓反张。
柴胡桂枝汤 小柴胡汤加桂枝芍药是也。
柴胡桂枝干姜汤
柴胡 黄芩 甘草 栝蒌根 桂枝 干姜 牡蛎
柴胡龙骨牡蛎汤
小柴胡去甘草,加铅丹、桂枝、龙骨、牡蛎、茯苓、大黄。
小柴胡加芒硝汤 治十三日过经不解。大抵须看少阳证不退而脏结,宜用小柴胡加桂汤,治疟疾兼支 [12] 结。
大柴胡汤 主治数条并见本经并《活人·药证》
柴胡 黄芩 半夏 生姜 大枣 芍药 枳实 大黄
《活人》举《伊尹汤液》大柴胡汤八味,今监本无黄芩,脱落之也。
洁古老人云:治表证仍在,里证已急,不如此不可用,小柴胡去参、草,加枳实、大黄。如缓治,不减人参、甘草。
深师黄芩汤 治伤寒六七日,发汗不解,呕逆下利,小便不利,胸胁痞满,微热而烦。
茯苓 四钱 柴胡 半夏 各八钱 桂心 黄芩 各三钱
上㕮咀,生姜水煎服。
易简参苏饮 治感冒发热头疼,或因痰饮凝积,发而为热,并宜服之。若感冒发热,亦如服养胃汤法,以被盖卧,连进数服,微汗即愈。尚有余热,更宜徐徐饮食服之,自然平治。因痰食发热,但连日频进数服,以热退为期,不可预止,虽有前胡、干葛,但能解肌耳。既以枳壳、橘红辈,自能宽中快膈,不至伤脾,兼大治中脘痞闷,呕逆恶心,开胃进食,无以逾此,毋以性凉为疑,一切发热,皆能作效,不必拘其所因也。小儿、室女尤宜服耳。
前胡 加三分 橘红 紫苏 干葛 半夏 茯苓 枳壳 陈皮 甘草 桔梗 木香 各半两
上㕮咀,每服四钱,水一钟半,生姜七片,枣一枚,煎至六分,去滓,不拘时候服。素有痰饮者,俟热退,以二陈汤或六君子汤间服。本方治痰饮停积,中脘闭塞,眩晕嘈烦,忪悸呕逆,及痰气中人,停留关节,手脚亸曳 [13] ,口眼㖞斜,半身不遂,食已即呕,头疼发热,状如伤寒者,悉主之。一方用此药三两,加四物二两,合和名茯苓补心汤,大治男子妇人虚劳发热,或五心烦热,并治吐血、衄血、便血,并妇人下血过多致虚热者,并得其宜。亦有用心过度发热者,用之亦有神效。往来寒热尤宜服之。
易简温胆汤 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睡,兼治心胆虚怯,触事易惊,或梦寐不祥,或异象眩惑,遂致心惊胆慑,气郁生涎,涎与气搏,变生诸证,短气悸乏,或复自汗,或四肢浮肿,饮食无味,心虚烦闷,坐卧不安,悉能主之。
半夏 一两 枳实 二两 橘红 二两半 甘草 四钱半 茯苓 三钱
上㕮咀,每服四钱,水一钟半,生姜七片,枣一枚,竹茹一块如钱大,煎至六分,去滓,食前热服。竹茹即刮竹青也,大治伤寒后虚烦。若伤寒后尚有余热,并热在上焦,兼汗下后表里俱虚,不可攻者,宜用人参竹叶汤。下利者,于竹叶汤中去石膏,加熟附,名既济汤。呕者,二陈汤。一法治伤寒坏证,时或发热,消渴烦躁,用新罗参不拘多少,煎汤,浸令水冷后 [14] 候,盛渴之时,与之顿服,热则随去矣。大抵伤寒渴者,不可多与水,水多积胸中,便为结胸矣,然亦濡沫之可也。伤寒之后,有吃逆者,此证最危,其他证有此亦然,当用半夏一两,生姜半两,白水煎服。一方用丁香十粒,柿蒂十五枚,煎汤半钟,乘热无时顿服。
易简降气汤 治虚阳上攻,气滞不快,上盛下虚,膈塞痰实,咽干不利,咳嗽中满,喘急气粗,脐腹膨胀,满闷虚烦,微渴引饮,头目昏眩,腰痛脚气,四肢倦怠,此药专治脚气上攻,中满喘急,下元虚冷,服补药不效 [15] 者立效。
前胡厚朴甘草当归 各二 [16] 两 肉桂 陈皮 各三两 半夏 五钱 [17]
上㕮咀,七味并紫苏子五两,缘难得真者,不若 [18] 用紫苏如前胡之数代之,共为八味,每服四钱,水一钟半,生姜五片,枣一枚,煎至七分,去柤,食后服。凡人中风、中气、肿满及脚气等患,多是虚气上攻,胸膈不快,不进饮食,此药大能降气,真俞山人降气汤后加参、附、五味、大腹皮之类,却非其真。若素脚气,只是上气喘急不得卧者,宜用橘皮、紫苏、人参、五味子、桔梗各等分,名神秘汤,甚者 [19] 用此调钟乳粉,下养正丹。脚气入腹,大便秘,不任冷药者,宜用养正丹,以温利之。一方以八味丸加川芎、细辛、桔梗、茯苓共十二味,名大降气汤,治法一同。若尊年人虚气上壅,当间以生附,加生姜煎,临熟磨以沉香,服之尤为稳当。
许学士地黄丸 此方当在大薯蓣丸 [20] 后
地黄 [21] 秦艽 黄芩 柴胡 赤芍药 各半两
上细末,蜜为丸,乌梅汤下三十丸,无时,日二服。学士云:褚澄治寡妇、僧尼、室女别得其法,诊其脉左手关独出寸口过鱼际,乃知女子思男而不可得也。或云寡妇、师尼不可言僧字,然要当以《经》证 [22] 之。二阳病发心脾,不得 [23] 隐曲,故女子不月。此一条本为女子而言,王注内复云男子少精,是《经》言女而注言男,皆劳也。言僧一字,亦兼男之义。《仓公传》济北王侍人女病腰膝疼热,仓公曰:病得之欲男不可得,何以知之?诊其脉弦出寸口,是知之。妇人以血为本,血盛所以思男。褚澄云:僧尼则异于妻妾,学士改僧字为师字甚当。经云女子不月条下,王注云男子少精,兼之意也,又知僧字兼男之义。易老云:仲景治妇人经不调,尽在小柴胡调治条下,以此推之。
活人栀子乌梅甘草黄芩柴胡汤 治懊 烦躁不得眠。
上五味粗末,生姜水煎,加竹叶、盐豉三十粒。
仲景治少阴心悸,不致水火,调其中而治本也。仲景云少阴证四逆条下,言或咳嗽,或悸,或自便,是假令一证,并不是上下一条通为一证也,或悸而反举之。言姑以四逆散主之,若果四逆,必不用于此也,何以然?下文云悸者加桂,腹痛不利者加附子,即知云岐子于此正条内去或悸二字并散,便用四逆汤下所主甚当。
金匮大薯蓣丸 治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病。
薯蓣 三十分 甘草 炙,二十分 当归 桂枝 熟地黄 大豆黄卷 曲 各十分 阿胶 蛤粉炒成珠 人参 各七分 芎䓖 麦门冬 去心 芍药 白术 杏仁 去皮尖,炒 防风 各六分 柴胡 茯苓 桔梗 各五分 干姜 三分 白蔹 二分 大枣 百枚为膏
上二十一味,细末,炼蜜丸弹子大,空心酒下一丸,一百丸剂。
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及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汤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呕不止,心下急 一云呕不安, 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可与大柴胡汤,下之即愈。
半夏 汤洗 柴胡 各半斤 黄芩 芍药 各三两 大枣 二十个,擘破 生姜 五两 枳实 四个,炒
上七味切,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更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服。一方加大黄二两,今不加大黄,恐不名为大柴胡汤也。忌羊肉汤,兼治天行。《千金翼》《肘后》同。海藏云:正经呕家虽多阳明证,不可下,大柴胡主治但言呕不止,心下急,大柴胡汤下之,不可疑也。及点示正方,即内无大黄,却与本条相合。注中小字亦作呕止小安,仍未解者,即宜大黄也。故注后有加大黄一句,若全用有大黄,却是易老法治表证仍在,里证已急者也。古人用药,其精妙如此。
龙脑鸡苏丸 增损比之《御药院》尤妙 除烦 [24] 解劳 [25] ,下气散郁,去肺热咳衄 [26] ,心热惊悸,脾胃 [27] 热口干、吐血,肝胆热泣 [28] 出、口苦,肾热神志不定。上而酒毒、膈热、消渴,下 [29] 而血利、五淋、血崩。此药清神爽气润肺,开心益志,滋肝补肾,令人身强体轻,耳目聪明,又能利膈化热痰,去膀胱中积热,三焦永无滞塞。
鸡苏叶 龙脑薄荷是 新蒲黄 黄芪 人参 木通 各二两 麦门冬 去心,四两 甘草 一两半 黄连 一两 干地黄 六两,为末 阿胶 炒焦,二两 柴胡 银州鼠尾红色者,二两,剉,同木通沸汤半升浸一日夜,绞取汁
上为细末,用西路好蜜二斤余,先炼一二沸,然后下生地黄末,不住手搅,徐徐入绞下者木通柴胡汁,慢火熬成膏,勿令火紧焦了,然后将其余药末和丸,如豌豆大。每服二十丸,白汤下。虚劳烦热,栀子汤下;肺热,黄芩汤下;心热,悸动恍惚,人参汤下;唾咯吐衄血,去心麦门冬汤下;脾胃热,赤芍药生甘草汤下;肝热,防风汤下;肾热,黄柏汤下。以上诸证,并食后临卧。治五淋及妇人血崩漏下,车前子汤下;茎中痛,蒲黄、滑石各一钱,温水调下;室女虚劳,寒热潮作,煎柴胡人参汤下;痰嗽,生姜汤下;气逆,橘皮汤下。
黄芪膏子煎丸
人参 白术 各一两半 甘草 炙 白芷 各五钱 柴胡 拣净 黄芩 各一两 鳖甲 一个,半手 [30] 大者,酥 [31] 炙
上细末,黄芪膏子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至五十丸,百沸汤食前服。制黄芪膏,用黄芪半斤,粗末,水二斗,熬至一斗,去滓,再熬,不住手搅成膏至半斤,入白蜜一两,饧一两 [32] ,再熬,令蜜、饧熟,得膏子十两,放冷丸药。此为夏 [33] 剂,冬约量用之。
地骨皮枳壳散 治骨蒸劳 [34] 热,肌肉消瘦,力少困乏,夜多盗汗。
地骨皮 秦艽 柴胡 枳壳 当归 鳖甲 醋炙黄 知母
上等分为末,水一钟,桃柳枝头各七个,姜三片,乌梅一个,每服三钱,煎至七分,去滓,临卧空心温服。
黄龙汤 治胎前产后寒热。
小柴胡去半夏,加芍药是也。一法以四物汤加蒲黄,亦名黄龙汤。
柴胡鳖甲散 大便硬者,柴胡鳖甲散;大便溏者半气半血逍遥散。
柴胡 知母 贝母 地骨皮 鳖甲 醋炙黄
上细末,蒿心七叶,乌梅三个,同煎。
王氏秦艽散
鳖甲 醋炙黄 秦艽 各一两半 知母 甘草 各一两,炙 柴胡 二两
上㕮咀,枣煎服。
局方秦艽鳖甲散
局方沉香鳖甲散
局方人参荆芥散 以上三方主治、修制并见《局方》 孙用和小柴胡治瘴疫久疟,面黄肌瘦,不以明浅深,悉皆治之。心胸痞,不思饮食,加陈皮;渴者,加栝蒌根;喘者,加杏仁;便秘,加大黄;胁痞硬者,加牡蛎去皮三五剂。去半夏,加人参、栝蒌根,名曰黄龙汤。虚烦热,竹叶汤,此温热证与湿热证与伤寒稍别。疗伤寒,一桂枝,二麻黄,三青龙,四白虎,五柴胡,精当不差,立时见效,不必须候转泄,其间变坏,悔之晚矣。如色脉交乱,须辨明白无疑。阳盛热多,则白虎、竹叶;阴盛寒湿,则四逆、理中,以此思之,又岂有三百九十七法耶?云岐子论正法,与此同意。王朝奉举杜士云:凡春夏宜发汗,秋冬不宜汗,秋冬伤寒,只用小柴胡,顿服自愈,无汗亦愈。若未便伤寒,疑是风气痰壅等,皆治之。若浑身痛,小柴胡加桂尤妙也。
生犀散 治小产 [35] 骨蒸,日晚潮热,夜间盗汗,能饮食无肌肉,病后余毒,伤寒后服热物发热不除,及食羊肉物。
羚羊角 地骨皮 秦艽 枳壳 大黄 麦门冬 赤芍药 茯苓 柴胡 人参 桑白皮 黄芪 鳖甲 醋炙黄色。各等分
上㕮咀,青蒿水煎,去柤,温服。
《活人》妊妇伤寒加减例
妊妇伤寒,仲景无治法,非无治法也,以其有岐伯有故无损、可犯衰其大半一条,更不必云谓纷纷也。所以不言明者,当识谓如《痓湿暍》一篇无药,仲景岂无治法而不知药?恐后人有所遗耳。《活人》治妇人伤寒,妊娠服药,予谨考而详之,无论有胎无胎,产前产后,主治药味,皆不出此圣人意。详云俗方可采者,与其间参用,则知其间亦有达古人意者,何必云以法考之,疑非古方也。发热恶寒,不离桂枝、芍药;往来寒热,不离柴胡、前胡;大渴,不离知母、石膏、五味子、麦门冬;大便滑者,不离桂、附、白术、干姜;大便燥结,不离大黄、黄芩;经水适来适断者,小柴胡;安胎,不离人参、阿胶、白术、黄芩;发汗,不离生姜、豆豉、麻黄、旋覆花;头疼,不离前胡、石膏、栀子;伤寒头痛,不离柴胡、石膏、甘草;满闷,不离枳实、陈皮;胎气不安,不离黄芩、麦门冬、人参;发斑变黑,不离黄芩、栀子、升麻。观此数条皆不出古人意,岂可云仲景无治法,不言妇人妊妇之的方也?仲景一书,妇人小儿兼之矣。《活人》论妇人伤寒,但云仲景,不言其意已足,不可云仲景无治法,以治之药求之,皆仲景本意,曷 [36] 尝出古人哉?《活人》此言虽失,亦急为后人不知汤液者言之也,岂敢云仲景不知也。《活人》之言失之过而不甚的当耳。
不老丹例
不老丹
何首乌 苍术 桑椹
煎 [37] 如法,并见《活人》。
局方何首乌苍术地黄煎 上地黄膏子煎与苍术煎合点服,全养气血,无上神药也。
不老丹歌:皇甫敬之作,为德甫服此七十而无白发。
苍术四斤泔浸软,竹刀刮皮切作片。
一斤炒以四两盐,一斤椒炒黄色变。
一斤各用酒醋浸,三味出之以日见。
何首赤白各二斤,泔浸竹刮切来匀。
枣豆五升同一甑,枣豆烂时曝干成。
地骨 [38] 二升通捣细,椹汁和之如面剂。
置在盆中手按平,仍浇椹汁高三指。
夜取月精昼日华,吸尽椹汁药乃佳。
其药精干摩作块,亦用石臼捣无害。
捣之细熟须细罗,炼蜜为丸桐子大。
空心酒服一百丸,此是人间不老丹。
又方:
何首乌 一斤,赤白相半 枣 一升,入锅内用河水煮了,却以竹刀切开,炒干,去核同用 牛膝 酒浸,焙干,一两 防风 用水洗净,去芦,二两
上为细末,石臼杵,枣肉丸梧桐子大,空心,温酒下五十粒。
又方:
何首乌 一斤 牛膝 一两 熟地黄 二两 蒲黄 一两 干桑椹 二两
上为细末,蜜丸桐子大,枣、蜜各半丸亦得。
逐风丹 治风痰通身疙瘩。
地骨皮 一两 何首乌 一斤 荆芥穗 甘草 各四两 黑豆 三升,河水煮,晒干
上为细末,酒调服三钱,或蜜丸弹子大,细嚼一丸,茶酒任下。
治瘰疬方 瘤气瘿起,结疣,瘤赘病。
上用黑熟桑椹二升,新布绞汁,砂锅内熬,不犯铁釜,后 [39] 成膏子,沸汤点服。
又:治瘰疬经年久不瘥者,以玄明粉末敷之,日二次。
消瘿丸 治结核瘿气。
连翘 栀子 桔梗 甘草 干柿 防风 牡蛎 玄参 丹参 荆芥 续断 鼠李 海藻 昆布 何首乌 白僵蚕 牛李 [40] 子 白头翁 各等分
上为末,炼丸,食后,茶酒任下。
治瘤气瘿起:
连翘 栀子 瞿麦 防风 干柿 桔梗 甘草 各等分
上细末,蜜丸桐子大服。
五香连翘汤 治痈疽瘰疬,风结肿气,恶疮毒气,疮气入腹,呕逆恶心,并皆治之。
木香 沉香 独活 升麻 甘草 麝香 各半两 连翘 干葛 大黄 桑寄生 薰陆香 各二两 淡竹茹 鸡舌 [41] 香
上㕮咀,水煎,终入竹茹。
治瘿鹭鸶丸
海燕 海带 海蛤 木通 青皮 昆布 诃子 去核 连翘 各等分 晚蚕沙 款冬花
上细末,炼蜜丸鸡头实大,每服一丸,食后临卧噙化,津液咽下。
孙尚药方 治小儿盗汗,潮热往来。
南蕃胡黄连 柴胡 各等分
上细末,炼蜜丸鸡头实大,每服二丸至三丸五丸,银石铫子内,用酒少许化开,更入水五分,重汤煮二三十沸,放温,食后和滓服。
治伤寒劳复 [42] 身热大小便赤如血色者:
胡黄连 山栀子 去壳。各一两 蜂蜜 半两 [43]
上件和炒微焦,二味为细末,用猪胆汁和丸桐子大,每服生姜三片,乌梅一个,童子小便三合,浸半日,去柤,食后,暖小便令温送下十丸,临卧再服妙。
青蒿散 治骨蒸,便软,渴者。
青蒿 乌梅 秦艽 甘草 各等分
上㕮咀,同小麦煎服。
《金匮要略·疟病脉证并治证》三条、方六首。
师曰:疟脉自弦,弦数者多热,弦迟者多寒,弦小急者下之差,弦迟者可温之,弦紧者可发汗针灸也,浮大可吐之,弦数者风疾也,以饮食消息吐之。问曰:疟以月以日发,当以十五日愈。设若不差,当月尽解也。如其不差,当云何?师曰:此结为癥瘕,名曰疟母,急治之,宜鳖甲煎丸。
鳖甲煎丸
鳖甲 十三分,炙 乌扇 [44] 二分,烧 黄芩 三分 柴胡 六分 石韦 二分,去毛 厚朴 三分 瞿麦 二分 紫葳 二分 半夏 一分,炮 人参 一分 牡丹皮 五分 虻虫 五分,熬 阿胶 三分,炒 蜂窠 四分,熬 芒硝 十二分 蜣螂 六分,炙 大黄 二分 芍药 五分 桂枝 三分,去皮 葶苈 二分,熬 桃仁 三分,去皮、尖,熬焦 鼠妇 [45] 一分,熬 干姜 三分 [46]
上二十二味,为末,取煅灶下灰一斗,清酒一斛五斗浸灰,候酒尽一半,着鳖甲于中,煮取泛烂 [47] 如胶漆,绞取汁,内诸药煎,为丸,如桐子大,空心服七丸,日三服。
师曰:阴气孤绝,阳气独发,则热而少气烦满,手足热而欲呕,名曰瘅 [48] 疟。若但热不寒者,邪气内藏于心,外舍分肉之间,令人消铄肌肉。温疟者,其脉如平,身无寒,但热,骨节烦疼,时呕,宜用白虎加桂枝汤主之。
知母 六两 甘草 炙,二两 石膏 一斤,碎 桂枝 三两 粳米 六合
上五味,㕮咀,以水一斗二升,煮米熟去滓,煎至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汗出愈。
蜀漆散 治疟多寒者名曰牡疟。
上杵为细末,未发前以浆水服三钱。温疟加蜀漆半分,临发时服一钱匕。一方云母作云实。
牡蛎汤 治牡疟。
麻黄 去节 牡蛎 熬。各四两 蜀漆 洗,去芦 甘草 炙。各二两
上㕮咀,以水八升,先煮蜀漆,麻黄去上沫,得六升,内诸药,取二升,去柤,温服一升,吐则勿更服。 见《外台》
小柴胡去半夏加栝蒌汤 见《外台》,《经心录》治劳疟
柴胡 八两 黄芩 炒,二两 生姜 三两,切片 大枣 十二枚 人参 栝蒌根 各四两
上六味,㕮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柤,再煎取三升,日三服。
柴胡桂姜汤 治寒多微有热,或但寒不热,服一剂如神,故录之。
柴胡 八两 桂枝 去皮 黄芩 各三两 牡蛎 炒 甘草 炙 干姜 各二两
上七味,㕮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柤,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初烦汗出愈。 出《伤寒论》。
九转灵砂丹 治疟。
紫河车 一钱八分,研细,和后二味 铅 一钱 信 [49] 一钱
上用雄黑豆一百粒,水浸一宿,去皮透时,研如泥,和三味匀末,丸桐子大、绿豆大、黍粒大三等,量虚实、老幼、大小服之。每服一二丸,或三丸,临晨日未出,面东,无根水下,不发日服。经曰:当其盛必毁,因其衰也,是必大昌。此之谓也。
又方治疟久不愈。
上用蒜不以多少,杵和铅丹,丸鸡头实大,每服一丸,临晨面东新水下。
海藏疟论
暑之为病,以疟舍于荣卫之间,得秋之风寒所伤而后发。亦有非暑感风寒而得之,邪并于阳则发热,冰水不能凉;邪并于阴则发寒,汤火不能温,并则病作,离则病止,故有时而休。在气则发之早,在血则发之晏 [50] ,浅则日作,深则间之,或在头项,或在背中,或在腰脊,虽上下远近之不同,在太阳则一也。或在四肢者,风摇之所及,随所伤而作,不必尽当风火也。先寒而后热 [51] 者,为之寒疟,先热而后寒者,为之温疟,二者不当治水火,当从乎中治,中治者,少阳也。渴者燥盛也,不渴者湿胜也。疟虽伤暑,遇秋而发,其不应者,秋病寒甚,太阴 [52] 多也;冬病寒不甚,阳不 [53] 争。春病则恶风,夏病则多汗,二者手少阳虚也。其病随四时而作,异形如此。又有得之于寒而发之于暑,邪舍于肾,足少阴也。有藏于心,居之于内,热索于肺,少阴也。至于少气烦冤,首足热而不寒,为之瘅 [54] 疟,足阳明也。治之奈何?当其盛而必毁,因其衰也,是必大昌矣。治法易老《疟论》备矣。
问曰:妇人经痛,大人小儿内热潮作,并疟寒热,其法同否?帝又问曰:病中外何如?岐伯曰:从内之外者调其内,若盛于外者,先治内而后治外。此言表里而出之异也。又云:中外不相及则治主病。中外不相及者,半表半里也。自外而入者有之,自内而出者亦有之,外入内出虽异也,在半表里则一矣。此从外之内者治其内,若盛于内者,先治外而后治内,中外不相及为少阳也,治主病者,治少阳也。帝问:大热之病,恶寒发热如疟,或发一日,或发间日?岐伯对曰:以胜复之气,会遇之时有多有少,阴多阳少,其发日远,阳多阴少,其发日近,此胜复相搏,盛衰之节,疟亦同法。疟者,少阳也,少阳者,东方之气也,逆之则发寒,顺行则发热,故分之气异往来之不定也。妇人经水适来适断,病作少阳治之,伤寒杂病一体。经云:身有娠而脉有邪,经闭也。又云:月事不来者,胞脉闭也。经闭者尺 [55] 中不至,胞闭者生化绝源,二者皆血病,厥阴主之,厥阴病则少阳病矣,累及其夫也。小儿外感内伤,若有潮作寒热等证,并同少阳治之,男女同。以上男子妇人小儿闺女,或大寒或大热,或虚变成劳,脉有浮中沉之不同,故药有表里和之不一。察其在气在血,定其行阳行阴,使大小不失其宜,轻重各得其所,从缓从急,逆顺而 [56] 举则无不当,乃可以万全矣。此少阳一治,不可不知也。
《素问》五脏药证汤液
肝疟令人色苍苍然,太息,其状若死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胃疟令人病也 [57] ,善饥而不能食,食而支满,腹大,建 [58] 中汤、理中丸主之。
心疟令人烦心甚,欲呕清水,及寒多不甚热,桂枝加黄芩汤主之。
脾疟令人寒,腹中痛,热则肠中鸣,鸣已汗出,小建中汤、芍药甘草汤主之。
肺疟令人心寒,寒甚热,热间善 [59] 惊,如有见者,桂枝加芍药汤主之。
肾疟令人洒洒,腰脊痛,不能宛转,大便难,目眴眴然 [60] ,手足寒,桂枝加当归芍药汤主之。
《素问》六经药候汤液
少阳令人身体解 [61] ,寒不甚,热不甚,恶见人,见人心惕惕然,热多汗出甚,小柴胡汤。
厥阴令人腰痛,小腹满,小便不利如癃状,非癃也,数便意,恐惧,气不足,肠中悒悒 [62] ,四物玄胡苦楝附子汤。
阳明令人先寒洒淅,寒甚久乃热,热去汗出,喜日月火光,气乃快然,桂枝二白虎一黄芩芍药加桂汤。
太阴令人不乐,好太息,不嗜食,多寒热汗出,病至则善呕,已乃衰,小建中汤、异功散。
太阳令人腰痛,头重,寒从背起,先寒后热,熇熇暍暍然 [63] ,热止汗出难已,羌活生地黄汤、小柴胡加桂汤。
少阳令人闷呕吐,甚则 [64] 寒热,热多寒少,欲闭户牖而处,其病难已,小柴胡加半夏汤。
小柴胡汤议论
小柴胡汤,不汗、不下、不利小便,故洁古名三奈汤也。后人用六乙、凉膈和解之,不知何意?凉膈,气中之下药;六乙,则杂病膀胱中和小便药也。少阳证当阳明与太阴之间,故云半表里,所以小柴胡不汗、不下、不利小便,今六乙、凉膈既利而复下之,故有蓄血、心下痞证,岂可轻用为哉?若以利下之剂为可用,则古人麻黄、承气、五苓合而用之也,岂为有矣?古人之意,其害非轻,明者当识半在表乃身后之表,半在里非下之半在里,乃身前之里,则药不至于差惑也。
舌苔滑例王朝奉证治论脏结附
舌上苔滑,此丹田有热也。脉阴阳俱紧者,口中气出,唇口干燥,倦卧足冷,鼻中涕出,舌上苔滑,勿妄语也。到七八日以来,微热手足温为欲解,或八日以上反大发热者为难治。设使恶寒者,必欲呕也,可以柴胡去半夏加人参栝蒌汤,出小柴胡汤加减法。腹中痛者,可理中丸。脏结如结胸状,饮食如故,时时下利,脉浮,关脉小沉细紧,名曰脏结,舌上苔滑者难治,可刺关元穴。脏结无阳证,不往来寒热(一云寒而不热),其人反静,舌上苔滑者难治也,可刺关元穴,服小柴胡汤佳。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下利则胃中虚,客热熏膈,心中懊 ,舌上苔滑者,服小柴胡汤,胃气和,汗出而解。
三焦热用药大例
上焦热:清神散、连翘防风汤、凉膈散、龙脑饮子、犀角地黄汤。
中焦热: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洗心散、四顺清凉饮、桃仁承气汤。
下焦热:大承气汤、五苓散、立效散、八正散、石韦散、四物汤、抵当汤丸。
海藏云:此内热之大略也。有外热者,当求别法。兼此例有轻重气血之分,用者当择其可焉而已矣 [65] 。
[1]然:四库本作“固”。
[2]心:嘉靖本作“必”。
[3]分:嘉靖本作“两”。
[4]日:原无,据《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补。
[5]而:原无,据《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补。
[6]遽(jù据):急;骤然。
[7]丹溪:原作“勿谓”,据四库本改。
[8]及:四库本作“反”。
[9]手其:四库本作“乎有”。
[10]或:原作“是”,据四库本改。
[11]古:原作“举”,据嘉靖本改。:“”。
[12]支四库本作便
[13]亸曳(duǒyè朵夜):这里指手脚瘫痪。亸,下垂;曳,牵引,拖。
[14]后:原作“候”,据《普济方》卷一百四十“伤寒门”改。
[15]效:四库本作“差”。
[16]二:嘉靖本作“一”。
[17]钱:嘉靖本作“两”。
[18]若:原作“治”,据四库本改。
[19]者:原无,据四库本补。
[20]丸:原无,据嘉靖本补。
[21]地黄:嘉靖本作“生姜”,四库本此下有“二两”二字。
[22]证:原作“劳”,据四库本改。
[23]得:原作“言”,据嘉靖本改。
[24]烦:原作“劳”,据正脉本改。
[25]劳:原作“热”,据正脉本改。
[26]衄:原作“血”,据正脉本改。
[27]胃:原作“胸”,据正脉本改。
[28]泣:原作“气”,据正脉本改。
[29]下:原无,据四库本、正脉本补。
[30]手:原作“豊”,据正脉本改。
[31]酥:嘉靖本作“醋”。
[32]饧一两:原无,据正脉本补。
[33]夏:原作“下”,据四库本改。
[34]劳:正脉本作“壮”。
[35]产:四库本作“儿”。
[36]曷(hé河):岂;难道。
[37]煎:四库本作“制”。
[38]骨:四库本作“黄”。
[39]后:四库本作“候”。
[40]李:四库本作“蒡”。
[41]舌:原作“心”,据《千金方》卷五改。鸡舌香,即丁香。
[42]复:嘉靖本作“后”。
[43]蜂蜜半两:嘉靖本无此四字。
[44]扇:原作“犀”,据《金匮要略·疟病脉证并治》改。
[45]妇:原无,据《金匮要略·疟病脉证并治》补。
[46]干姜三分:原无,据《金匮要略·疟病脉证并治》补。
[47]烂:原作“泛”,据《金匮要略·疟病脉证并治》改。
[48]瘅:原作“痹”,据四库本及《金匮要略·疟病脉证并治》改。
[49]信:信石,即砒霜。
[50]晏(yàn宴):晚。
[51]热:原作“疟”,据四库本改。
[52]阴:嘉靖本作“阳”。
[53]不:嘉靖本作“下”。
[54]瘅:原作“瘴”,据医理改。
[55]尺:四库本作“赤”。
[56]从缓从急逆顺而:四库本作“逆从缓急”。
[57]也:原作“已”,据四库本改。
[58]建:嘉靖本作“理”。
[59]善:嘉靖本作“若”。
[60]眴(xuàn眩)眴然:眩晕貌。
[61]:原作 “伤”,据《素问·刺疟》改。
[62]悒(yì异)悒:郁滞不通畅。
[63]暍(yē噎)暍然:形容热盛之貌。
[64]则:原作“之”,据四库本改。
[65]已矣:“正脉本”此下有“气分热,柴胡饮子、白虎汤;血分热,清凉饮子、桃仁承气汤;通治大热,三黄丸、黄连解毒汤。三焦寒用药大例:上焦,桂附丸、铁刷汤、胡椒理中丸;中焦,二气丸、附子理中丸、大建中;下焦,还少丹、八味丸、大真丹。气分寒,桂枝加附子汤、桂枝加芍药、人参新加汤;血分寒,巴戟丸、神珠丹。通治大寒,大巳寒丸、四逆汤。以上内有寒热之大略也,若外有寒热当求别法”一段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