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卷痈疽一条并眼药数方,内有天门冬、地黄之类,故入少阴例。
少阴证
[1]
《素问》寒痈疽例
经云:肾移寒于脾,发为痈肿少气;脾移寒于肝,发为痈肿拘挛。又云:寒痈,此皆安生?岐伯曰:生于八风之所变也。又云:地之湿气,感则害人皮肉筋脉。《圣济》云:衣服过厚,表易着寒,所得之源,大抵如此。或发不变色,或坚硬如石,或捻之不痛,久则然后变色疼痛,渐软而成脓如泔而稀,久不能瘥,疮口不合,变为疳漏,败坏肌肉,侵损骨髓,以致痿痹。宜以此骨碎补丸主之方 鲁山新制 。
骨碎补 补骨脂 熟地黄 川当归 续断 石楠叶 黄芪石斛 牛膝 杜仲 萆薢 以上各二 [2] 两 附子 炮,一两 白芍药川芎 菟丝子 沙参 羌活 防风 独活 天麻 各一两五钱
此方与大偻方相表里。前桂枝拾遗后有:
木瓜 菟丝子 白术
邢三郎家小儿,病寒疽久不愈,先以四物穿山甲汤透之,复以地黄当归汤补之,继以骨碎补丸外治。
骨碎补丸 主治并见《局方》 诸痹,筋骨疼痛,脚膝痹痛。
骨碎补 虎骨 自然铜 天麻 酒浸 当归 没药 另研 牛膝 酒浸 川芎 去皮、脐。各五钱 乳香 朱砂 各三钱,另研
上为细末,酒糊丸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食前温酒送下。
虎骨散 出《局方》 为末,酒糊丸。
千金翼干地黄丸 治壮热,人常服之,终身不发痈疽,悦泽,酬劳苦。
生地黄 天门冬 去心。各四两 巴戟天 栝蒌 肉苁蓉 人参 桂心 各六两 当归 黄芪 黄芩 远志 石斛 炙甘草 各二两 大黄 三两
上为细末,炼蜜丸桐子大,酒服十丸,加至二十丸或三十丸。
明目例
按经云:天明则日月不得明,邪害空窍。天所以藏德者,为其欲隐大明,故大明见则小明灭矣,故大明之德不可不藏。天若自明,则日月之明隐矣。所论者何?言人之真气亦不可泄露,当清净法道以保天真,苟离于道,则虚邪入空窍空音孔,窍若吊反。阳气者闭塞,地气者冒明。阳谓天气,亦风热也;地气谓湿,亦云雾也。风热之害人,则九窍闭塞;雾露之为病,则掩翳精明。取类者,在天则日月不光,在人则两目隐耀也。《灵枢经》曰:天有日月,人有眼目。《易》曰丧明于易,岂非失养正之道也?云露不精,则上应白露不下。雾者,云之类;露者,雨之类。阳盛则地不上应,阴虚 [3] 则天不下交。故云露不化精微之气上应于天,而为白露不下之咎矣!《阴阳应象大论》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明二气交合乃成雨露。又《盛衰论》曰:至阴虚天气绝,至阳盛地气不足。明气不相召,不能交合。
六合丸
天门冬 麦门冬 生地黄 熟地黄 枸杞子 地骨皮
七仙丸
菟丝子 车前子 巴戟天 肉苁蓉 熟地黄 枸杞子 甘菊花
一名驻车丸、菊花丸,相合七味。
益阴丹
熟地黄 四两 苁蓉 酒浸,三两 巴戟 去心 枸杞子 各二两
上为末,酒糊丸,桐子大。
永寿丹
天门冬 熟地黄 枸杞子 甘菊花
以上方皆炼蜜丸桐子大,米饮汤下,酒亦得。
诸风例
风气与太阳俱入,行诸脉俞,散于分肉之间,与卫气相干,其道不利,故使肌肉愤胀而有疡。卫气有所凝而不行,故其肉有不仁也。疠者,有荣卫热附,其气不清,故使其鼻柱坏而色败,皮肤疡溃 [4] 矣。风寒客于脉而不去,名曰疠风,或者曰寒热癞、本疠风,又云:因而露风,乃生寒热,亦疠风也。
易老祛风丸 治疥癞。经云:风中血脉而成疠风,疠风即癞也。
黄芪 枳壳 防风 芍药 甘草 生地黄 熟地黄 地骨皮 枸杞子
上九味,木臼杵为细末,炼蜜丸桐子大,空心白汤下三 [5] 十丸。此药与摩风膏子外治相表里。
御方祛风丸
生地黄 熟地黄 防风 甘草 枳壳 芍药 枸杞子 地骨皮
上细末,炼蜜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五丸,温酒下。
乌白散 治大风,遍身生疮,累医不效者。
白花蛇 乌梢蛇 各酒浸焙干。各三两 地龙 去土 荆芥 [6] 各三两 细辛 去土 天麻 当归 各一两 白芷 蔓荆子 苦参 杜蒺藜木鳖子 去皮、油 羌活 草乌头 不灰木 [7] 菖蒲 天门冬 去心 红芍药 定风草 川芎 胡麻子 炒 何首乌 苍术 制 威灵仙 去土 甘菊花 沙苑蒺藜 木贼 甘草 沙参 紫参 以上各二两
上细末,每用二三钱,温酒调服,日二三服,忌动风之物并房事。
大偻方 阳气者,精则养神,气则养筋,开阖不得,寒气从之,乃生大偻。
羌活 防风 细辛 附子 当归 甘草 川芎 续断 白芍药 桂 白术 麻黄 黄芪 熟地黄
此药当与鲁山骨碎补丸相表里。
仲景旋覆花条下注痤痱二证。
龙蛇散 治风虚顽麻,遍身白癜、紫癜、瘾疹痒痛者。
白花蛇 去骨炒 乌梢蛇 去骨炒 萆薢 天麻 骨碎补 金毛狗脊 自然铜 醋淬 黄芪 枫香 研 地龙 去土 草乌头 盐水浸,剉 。 各一两 乳香 没药 各三钱 麝香 二钱
上细末,酒糊丸桐子大,每服一十五丸,食后酒下。为细末,酒调下亦得,内有佐经丸亦可,例草乌后。
复肌丸 治肺气赤白癜瘙痒,耳鸣,瘫痪,口眼㖞斜。
白花蛇 乌梢蛇 各酒浸去骨 天麻 牛膝 酒浸 白芷 各一两 白附子 炮 白僵蚕 各一两半
上为细末,炼蜜丸桐子大,朱砂为衣,每服二十丸,温酒下。
退风散 治痹,肺风攻注,皮肤瘾疹痛痒,一切肺风。
苦参 白蒺藜
上等分,为细末,酒调,食后服。
黄柏例
大凤髓丹
半夏 炒 木猪苓 茯苓 莲蕊 益智 各三 [8] 钱半 黄柏 炒,二两 缩砂仁 一两 甘草 五钱
治心火狂,阳大盛,补肾水。真阴虚损,心有所欲,速于感动,应之于肾,疾于施泄。固真元,降心火,益肾水,大有效。
正凤髓丹
黄柏 二两 缩砂仁 一两 甘草 五钱
经云:肾恶燥,以辛润之。缩砂仁味辛,以润肾燥。又云:急食苦以坚之。黄柏味苦,以坚肾水。又云:以甘缓之。甘草味甘,以缓肾急。又云:甘补之。甘味以生元气,古人云泻心者非也,乃 [9] 泻相火、益肾水之剂。若以黄柏泻心火,则黄连当泻何经?二药并用,酒煮糊为丸如桐子大,空心温酒下三十丸。
小凤髓 一名养真丹
甘草 一两 黄柏 二两
栀子金花丸 即活人解毒汤丸也。
加芦荟、沉香为芦荟丸,青黛为衣。去大黄,加防风为五黄丸。加连翘为连翘金花丸。芦荟丸治小儿疳热发黄,糊丸,黍米大,无时,温水送下二十丸。
解毒丸 治大小积热,咽喉目赤痈肿,心忪不安,中暑发热,渴者。
寒水石 一两六钱 青黛 八钱 石膏 一两一钱。以上各研细末
上和匀,蒸饼丸鸡头实大,每服一二丸,新汲水化下,姜汤亦得。
拔毒丹 一名拔毒散 治肉色变赤,四肢、胸背游走焮热肿痛。
黄柏 甘草 各一钱 石膏 二钱 寒水石 七钱
上细末,水调扫。
海藏云:予观此方极有理,不惟外治,内治亦效。量儿大小,以水调服方寸匕,更 [10] 与扫之,内外俱治疗也。凝水石泄肾,石膏泄三焦大热,黄柏又治命门相火之本,甘草以消毒缓急,所以多效,故入小凤髓丹例。
固元丹 治血枯,大脱血,崩中,漏下不止,房室过度,气竭肝伤,五心烦热或劳,保真益血,脉尺中及三部而实,膏粱有余者主之。
黄柏 四两 生地黄 三两 缩砂仁 二两 益智 一两 甘草 生用 , 一 [11] 两
上为极细末,滴好醇酒为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淡盐汤下,渐加至八十丸,以意消息治之。加真续断二两;治心火,加黄连一两;治风,加当归、川芎各一两,代赭为衣。
易老珍珠丸
黄柏 蛤粉 各二两
上剉。黄柏,新瓦上炒。二味共细末,水丸,盐、酒任下。治阳盛阴虚,精不禁之奇方也。
秘真丸
莲蕊 益智子 缩砂仁 茯苓 酒浸阴干 黄柏 各一两 猪苓半夏 各五钱
上细末,蒸饼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米饮下。
保真丸 脱精,命门相火盛,服此方主之。
黄柏 黄连 黄芩 栀子 大黄 缩砂 甘草 生地黄 白茯苓 益智 人参 地骨皮 莲子皮
上细末,生地黄汁糊丸桐子大。
贺兰先生解毒丸 一名保命丹,一名化毒丹 善治毒。诸药毒,山岚瘴气,鱼、果、肉、面、菜毒,冬丹毒,夏月暑毒,伤寒余毒,小儿疹疮斑毒,热毒喉痹,急毒,凡有名之毒,悉皆治之。
黄柏 贯仲 茯苓 蓝根 干葛 地黄 雄大豆 甘草 滑石 缩砂 阴地蕨 薄荷 各二两 山豆根 土马鬃 [12] 豆粉益智 大黄 寒水石 生 紫河车 马勃 龙胆 白僵蚕 百药煎 山栀子 各一两
上为细末,炼蜜丸,每一两作十丸,细嚼,新水下一丸,津咽亦得。小儿惊风,薄荷汤下。或蜜水浸蒸饼为丸,亦可。夏月尤宜时服,永无热病,冬服无伤寒。昔云贺兰,仙人也,有日帝问曰:朕闻卿能点化瓦砾为黄金,然否?公雍容对曰:陛下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臣愿以尧舜之道点化天下。帝惭。予尝以此推之,先生望明君犹存此心术,后之人当如何耶?
清心丸
黄柏 生,一 [13] 两 麦门冬 去心,一两 [14] 龙脑 一钱 [15]
一法加天门冬、黄连。
上细末,炼蜜丸桐子大,每服十丸,临卧 [16] 麦门冬酒下,薄荷汤亦得。
钱氏泻心汤 泻丁也
导赤散 泻丙也
火府丹 丙丁俱泻
黄芩 一 黄连 一 生地黄 二 木通 三
上细末,蜜丸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临卧温水下。
经进十精丸 赐紫金鱼袋监中岳重福宫臣览诸方一千余卷,检见此方,其功大,如臣服半料,多病眼昏而复明,气冲而实,四肢轻健,百节舒畅,万病消除。臣今进方于后 皇祐二年正月进 :
枸杞子 天之精 熟地黄 地之精 干山药 土之精 菟丝子 金之精 , 水浸 桂 木之精 柏子仁 阴之精 甘菊花 阳之精 肉苁蓉 水之精,浸 茯苓 千年之精 汉椒 火之精
上件十味各拣净择,制造如法,捣罗为细末,就浸药酒,打糊为丸,桐子大,每服二十丸,茶、酒、盐汤任下,空心,日进二服。男子元气损耗,精神虚弱,面色痿黄,肢体疲乏,脐腹久冷,五淋损伤,夜梦遗精,五劳七伤,上实下虚,行步艰难,小肠疝气,肾虚脚弱,及妇人子宫久冷,血气滞多,真胎石结,饮食无味,四肢沉困,夜梦难分,脐腹虚痛,心疼头痛,此药服之,立有神效。
神仙六子丸 治男子血气衰败,未及五十岁发斑白,若服此药,百日黑如漆。
菟丝子 金铃子 枸杞子 覆盆子 五味 蛇床子 何首乌 舶茴 各一两 牛膝 地骨皮 木瓜 各二 [17] 两 熟地黄 三两
上蜜为丸,每服五十丸,空心酒下。要发黑,前件药内别加人参、茯苓、石菖蒲各一两,忌萝卜、生韭、薤菜、蒜。
十补丸 治男子肾脏虚,精气寒滑,妇人血海冷,经脉不调,除寒湿,养脾胃,手足温和。
玄胡索 胡芦巴 破故纸 茴香 川姜 [18] 附子 桂 当归 紫巴戟 肉苁蓉 各等分
上细末,酒糊为丸,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空心温米饮下,酒、盐汤亦可。
神虚五味子丸 主治、修制并见《局方》 治妇人五淋,小便赤。
古方鹿角霜丸 乃骊珠太和之祖也,并见《汤液本草》白胶条下,故疑白胶、阿胶皆鹿角胶也。盖白胶即白胶香,在木部;阿胶即黑驴皮,在畜部;鹿角胶在兽部,二者可知。
太和膏 刘快活仙进方。补真,壮下元,治本脏虚弱,进食,强筋骨,助脾胃,补损伤,久服延年益寿,长生不老,消除百病。
当归 酒浸 苁蓉 酒浸 川芎 各四两 舶茴 六两 川楝子 破故纸 楮实子 远志 去心 白术 [19] 韭子 白茯苓 胡芦巴 枸杞 各三两 黄蜡 一两半 葱白 十根 胡桃 五十个,切作片
上用鹿角三十斤,东流河水三十担,铜灶铁锅二只,靠鹿顶截角,用赤石脂、盐泥于截动处涂固之,勿令透气,于甑内煎一炊时,用马蔺刷就热汤,刷去鹿角上血刺尘垢讫,可长三四寸截断鹿角外,将前件药一十六味拌和匀停,先铺一层角于锅内,角上铺一层药,如此匀三层铺之,将河水添在药锅内,其水于角上常令高三寸,无烟木炭熬,令常小沸,勿令大沸,外一锅内专将河水煎汤,亦勿令大滚,如药锅内水积下却,与热汤内取添上令三寸,却取河水添在热汤内,续续倒添至二十四时,住火候冷时,将鹿角捞出,用白绢滤取汁,其药滓不用外,将药汁如前法再煎,更不用加水,如膏滴水不散,凝结方成。
骊珠丹
鹿角霜白茯苓 一斤 泽泻 四两 白龙骨 二两,水飞
再同为细末,以醇酒一升,溶开太和膏六两,入炼蜜四两,更熬令匀,搜和前药成剂,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七丸,空心温酒下,渐至百丸,其效不可具述。海藏云:大抵益阳之药,本为命门相火衰,阳事不举,有误子孙之计。故圣贤著书立意,扶虚补不足也,后人耽嗜色欲,丧身夭命,惜哉!
肾气内消丸
山茱萸 食茱萸 马蔺花 川楝子 炒 陈皮 吴茱萸 茴香 木香 各等分
上细末,醋糊丸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空心盐汤 [20] 送下。
又方:
青皮 川乌 荜茇 木香 茴香 红皮 桃仁 破故纸葫芦巴 各等分
上细末,酒糊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盐汤下。
金铃子丸 治小肠气疼不已,或肿偏大。
金铃子 茴香 当归 葫芦巴 蝎梢 各等分
上为细末,酒调下一二钱。
枳壳五倍丸 治痔漏。
枳壳 炒 五倍子 炒。各等分
上蜜丸,空心温酒下三五十丸。一本枳壳五两,五倍子一两,蜜丸,米饮下。
硕夫枳壳茴香丸
枳壳 二两,麸炒去穰,另为末 茴香 一两,另为末,盐炒
好酒半碗,入茴香末,熬成膏子,次入枳壳末,丸桐子大,却用龙骨末一二两,磁钵内培养,服时去龙骨末,每服三十丸,酒盐汤任下。
又一法用:
枳壳 二两 茴香 一两 龙骨 五钱
上酒糊为丸,如用噙,五味子 [21] 数枚,咽津。
香壳丸
枳壳 去穰,麸炒 茴香 炒黄。各等分
上细末,酒糊丸桐子大,空心酒下二三十丸。
局方桔梗枳壳汤 主治、修制并见本方
易简枳壳汤 服之缩胎易产,妊妇临月服之,特有神效。丈夫妇人宽中下气,治肠中诸痛,尤得其宜。
枳壳 五两 甘草 一 [22] 两
上㕮咀,每服四钱,水一盏,煎至六分,去滓,热服。或为细末,更加香附子一两,尤妙。如丈夫、妇人冷气攻刺胁肋疼痛,加葱白二寸,火煨,入煎药服,能饮者细嚼葱白,热酒调下服之。如胸膈气闭,饮食不进,葱白汤调服。肾气肿痛,煨葱白二寸,茴香一大撮,同 [23] 嚼,热酒服。若久久服之,永不发动。如腰背气痛,用葱白汤调服讫,即卧少时,旋能作效。脚气发痛,空心热汤调服。妇人因脾寒血闭成块,热酒调服之。产后血气不和,热汤调服。心腹气痛,口吐清水,饮食不消,胸膈䐜胀,葱白汤调服。冷物伤脾,发痛无时,胡椒煎汤调服。大小便秘,煎白牵牛汤调服。妇人血晕,两太阳痛,头旋欲倒者,煎艾汤调服。妇人经脉不行,手足发热,或身潮热,先用葱白汤,次用蒲黄汤调服。若经脉不调,脾胃稍壮者,当用大圣散服之,数有神效。若经脉不调,血脏冷 [24] 痛者,当用小温经汤,以当归、附子二味等分,白水煎服。小儿面黄,胃冷吐食,煎木瓜汤调服 [25] 。
一者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澼为痔;
二者因而大饮则气逆,肺气举,故气逆而上奔;
三者因而强力,肾气乃伤,高骨乃坏。强力入房,骨乏体枯 [26] 。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治》后代名医诸书所说,皆取此以为法
师曰:病有风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黄汗 [27] 。
风水,其脉自浮,外证骨节疼痛,其人恶风。
皮水,其脉亦浮,外证跗肿,按之没指,不恶风,其腹如鼓,不渴 [28] ,当发其汗。
正水,其脉沉迟,外证自喘。
石水,其脉自沉,外证腹满不喘。
黄汗,其脉沉迟,身体发热,胸满,四肢头面肿,久不愈,必致痈脓 [29] 也。
脉浮而洪,浮则为风,洪则为气,风气相击,身体洪肿,汗出乃愈。恶风则虚,此为风水,不恶风者,小便通利,上焦有寒,其口多涎,此为黄汗。
太阳病脉浮紧,法当骨节疼痛,而反不疼,身体反重而酸。其人不渴,汗出则愈,此为风水。
恶寒者,此为极虚,发汗得之。渴而不恶寒者,此为皮水。
身肿冷,状如周痹,胸中窒 [30] ,不能食,反聚痛,暮燥不眠,此为黄汗。
痛在骨节,咳而喘,不渴者,此为脾胀,其状如肿,发汗则愈。然诸病此者,渴而不便,小便数者,皆不可发汗。
里水者,一身面目洪肿,其脉沉,小便不利,故令病水假令小便自利,亡津液,故令渴也。
趺阳脉当伏,今反紧,本自有寒,疝瘕,腹中痛,医反下之,下之即胸满短气也。趺阳脉当伏,今反数,本自有热,消谷,小便数,今反不利,此欲作水。
寸口脉浮而迟,浮脉则热,迟脉则潜,热潜相搏,名曰沉。趺阳脉浮而数,浮脉则热,数脉则止,热止相搏,名曰伏。沉伏相搏,名曰水。沉则络脉虚,伏则小便难,虚难相搏,水走皮肤,即为水矣。寸口脉弦而紧,弦则卫气不行,即恶寒,水不沾 [31] 流,走在肠间。
少阴脉紧而沉,紧则为痛,沉则为水,小便则难。脉 [32] 得诸沉,当责 [33] 有水,身体肿重,水病脉出者,死。
夫水病,目下有卧蚕,面目鲜泽,脉伏,其人消渴,病水腹大,小便不利,其脉沉绝者,有水,可下之。
问曰:病下利后,渴饮水,小便不利,腹满目 [34] 肿者,何也?答曰:此法当病水,若小便自利及汗出者,自愈。
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燥,其人阴肿。
肝水者,其腹大,不能自转侧,胁下腹痛,时时津液微生,小便续通。
肺 [35] 水者,其身肿,小便难,时时鸭溏。
脾水者,其腹大,四肢苦重,津液不生,但苦少 [36] 气,小便难。
肾水者,其腹大,脐肿,腰痛不得溺,阴下湿,如牛鼻上汗,其足逆冷 [37] ,面反瘦。
师曰: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愈。师曰:寸口脉沉而迟,沉则为水,迟则为寒,寒水相搏,趺阳脉伏,水谷不化,脾 [38] 气衰则骛溏,胃气衰则身肿。少阴脉细,男子则小便不利,妇人则经水不通,经为血,血不利则为水,名曰血分。
问:病者苦水,面目身体四肢皆肿,小便不利。师曰:脉之不言水,反言胸中痛,气上冲咽,状如炙肉,当微咳喘。审如师言,其脉何类?师曰:寸脉沉则为水,紧则为寒,沉紧相搏,结在关元,始 [39] 时当微 [40] ,盛年或不觉,阳衰之后,荣卫相干,阳损阴盛,结寒微动,肾气上冲,咽喉塞噎,胁下急痛。医以为留饮而大下之,气击 [41] 不去,而病不除。后重吐之,胃家虚损,咽燥欲饮水,小便不利,米谷不化,面目手足浮肿。又与葶苈丸下水,当时如小瘥,食饮过度,肿复如初,胸胁攻痛,象若奔豚,其水扬溢,则浮咳 [42] 喘逆。当先攻击冲气,令 [43] 止,治咳,咳止 [44] ,其喘 [45] 自差,先治新病,病当在后。风水,脉浮,身 [46] 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腹痛,加芍药。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而无大热者,越婢汤主之。
麻黄 去节,六两 石膏 炙甘草 各二两 生姜 二两,切 枣 十五枚,擘
上㕮咀,五味以水六升,先煮取麻黄,再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恶风者,加附子一枚,炮。《古今录验》云:风水,加术四两。
皮水为病,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者,防己加茯苓汤主之。
防己 桂枝 去皮 黄芪 各三两 茯苓 去皮,六两 炙甘草 二两
上五味,㕮咀,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 [47] 服。
里水,越婢加术汤主之 方见脚气中。
又: 甘草麻黄汤亦主之方
甘草 炙,二两 麻黄 去节,八两
上二味,㕮咀,以水五升,先煮麻黄,去上 [48] 沫,内甘草,煮取三升,去柤,温服一升,重覆出汗,不汗复服,慎风寒。
水之为病,其脉沉小,属少阴,浮者为风,无水虚胀者为气。水发其汗即已,脉沉者宜附子麻黄汤,浮者宜杏子汤。
附子麻黄汤
附子 一 [49] 枚,炮去皮、脐,切作八片 麻黄 去节,三两 甘草 炙,二两
上三味,㕮咀,以水七升,先煮麻黄,再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柤,温服八合,日三服。
杏子汤 未见方,恐是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也。
厥而皮水者 [50] ,蒲炭散主之 方见消渴中 。
师曰:黄汗之为病,身体肿一作强,发热汗出而渴,状如风水,汗沾衣,色正黄如柏汁,脉自沉,问曰从何得之?师曰:以汗出入水中浴,汗从孔中入得之黄汗,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主之。
黄芪 五两 芍药 三两 桂枝 去浮皮,三两
上三味,㕮咀,以水七升、苦酒一升相和,煮取三升,去柤,温服一升,当心烦也,至六七日乃解。若心烦不止者,以苦酒阻故也。一方用美清醘 [51] 代苦酒。
黄汗之为病,两胫 [52] 自冷。假令发热,此属历节。食已汗出,又身常暮卧盗汗出者,此荣气虚。若汗出已,反发热者,久久其身必甲错,发热不止者,必生恶疮。若身重汗出已辄轻者,久久必身 , 即胸中痛,有又从腰以上必汗出,下无汗,腰下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状,剧者不能食,身疼重,烦躁,小便不利,此为黄汗,桂枝加黄芪汤主之方。
桂枝 去浮皮 生姜 切 芍药 各三两 甘草 炙 黄芪 各二两
上㕮咀,入枣一十二枚(擘),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柤,温服一升,须臾饮热稀粥一升余,助药力,温覆取汗。若无汗者,更服之。
师曰:寸口脉迟而涩,迟则为寒,涩则为虚不足。趺阳脉微而迟,微则为气,迟则为寒。寒气不足则手足厥冷,手足厥冷则荣卫不利,荣卫不利则腹满胁 [53] 鸣相逐,气转膀胱,荣卫俱劳,阳气不通则身冷,阴气不通则骨疼,阳前通则恶寒,阴前通则痹不仁。阴阳相得,其气乃行,大气一转,其气乃散,实则矢气,虚则遗溺,名曰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 [54] 如旋杯,水饮所作,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方。
桂枝 去浮皮 甘草 炙 麻黄 去节 生姜 切 细辛 各二两 附子 一 [55] 枚,炮去皮、脐,剉,八片 大枣 二十枚,擘
上㕮咀,以水七升,先煮麻黄,再沸去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柤,分温三服,当汗出如虫行皮中,愈。
心下坚,大如盘,边 [56] 如旋杯,水饮所作,枳术 [57] 汤主之方。
枳实白术 各三两
上二味,㕮咀,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柤,分温三服。腹中软,即当散也。
附方:
夫风水,脉浮为在表,其人或头汗出,表无他病,病 [58] 者但下重,故知从腰以上为和,腰以下当肿及阴,难以屈伸,防己黄芪汤主之方 方见风温中,见《外台》出。
海藏水气问难
经云:诸水,身半以下肿者,当利小便,身半以上当发汗。经云:身半以上,天气主之;身半以下,地气主之。天气主之者,其在皮也。其在皮者,故汗而发之。
问:肌肉之外,皮肤之里,首至足,一身皆肿者,当作何治?答曰:亦宜汗之也,与身半以上同法。身半以上汗之者,尺寸之天地也,故汗之。肌肉之外,皮肤之里,一身尽肿者,从天而汗之,此表里之浮沉。凡治之法,当如是也。肺心肝肾,中州以上俱宜汗;中州已下皆宜汗 [59] 。如小便利而渴,不宜汗,不宜下,以其重亡津液故也。问曰:仲景云少阴脉紧而沉,紧则为痛,沉则为水,小便则难。脉得诸沉,当附骨,身体肿重,水病脉出者死。王叔和云:水气浮大即延生,二者不同,何也?答曰:少阴证当沉,故脉出者死也。此水附骨以当沉而下,出则当微出本部,即是得生也。此个出字,出本部之外,故死也。经云:阴阳俱虚,脉出者死,与此同意。水气浮大即延生者,总而言之也。五脏六腑,上下表里,及诸部分,俱在其中矣。此阴盛而阳虚也,故暴出者死,何以然?少阴脉沉,知周身无阳也,水病滞塞不通,脉暴出阳,何以周流于一身,养育一体?故死也。腹上肿者属厥阴,腰肿者属肾。
海藏集仲景水气例水气源流并出《素问·水热穴论》
高低内外,轻重表里,随经补泻,要当谨察肺胃肾三经,病即瘥也。
仲景葶苈大枣泻肺汤 治喘嗽痰涎,面目浮肿。
甜葶苈 苦葶苈 等分 大枣
仲景枳术汤 治心下水结如盘。
仲景牡蛎泽泻散 治腰已下有水气。
仲景生姜泻心汤 治两胁水气,腹中雷鸣。
仲景甘草附子白术桂枝汤 治阴证自汗,身微肿,风湿 [60] 相搏,小便不利。
仲景真武汤 治少阴三二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 [61] 利,此为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下 [62] 利而呕者。
仲景十枣汤
大戟 芫花 甘遂 各等分
三花神佑丸
十枣汤加牵牛 大黄 轻粉
水丸。
除湿丹
神佑丸加乳香、没药。
玄青丹
神佑丸加黄连、黄柏、青黛。
上以上四料丸药,极有毒,不可轻用也。
趁痛丸
大戟 甘遂 白芥子 大麦面 各二两
上三味药为末,拌和匀,作饼大,慢火炒黄熟,再为细末,用大麦面一两,同上药拌匀,糊丸桐子大,空心冷酒下十丸至十五丸。
明理趁痛丸 治脚气上攻,风毒走注疼痛,神效。又治水气浮肿。
白芥子 肥甘遂 大黄生 各生末一两
上件用白面一两半,滴水丸作饼子,煿令黄,不可过焦,为末,醋糊丸桐子大,冷酒下二十丸,无时,量虚实加减。
水气下为跗肿,上为喘呼不得卧者,标本俱病,故肺为喘呼,肾为水肿。肺为逆不得卧者,分为相输俱受者,水气之所留也。
伏梁水气,日华子云在本草羌活条下。
五皮散
生姜皮 茯苓皮 桑白皮 大腹皮 陈皮 一法加牵牛
各等分,水煎服之。
海藏老人法
调胃白术泽泻散 治痰病化为水气,传为水鼓,不能食。
白术 泽泻 芍药 陈皮 茯苓 生姜 木香 槟榔 各等分
上为末 [63] 。一法加白术、芍 [64] 药各半,治脐腹上肿如神。心下痞者,加枳实;下盛者,加牵牛。
紫菀散
木香 人参 白术 铁脚紫菀 川芎 各二两
上粗末,生姜乌梅煎,次日又一服。
夫水气者,胃土不能制肾水,逆而上行,传入于肝,故令人肿。治者惟知泄水,而不知益胃,故多下之,强令水出,不依天度流转,故胃愈虚,食不滋味,则发而不能治也。莫若行其所无事则为上计,不可不知。
仲景十枣汤 治太阳中风,吐下呕逆者,可攻也。若病悬饮者,此汤亦主之。
芫花 甘遂 大戟 各等分,为末
上大枣十枚,水一升半,煮取八合,去柤,内诸药,强人一钱匕,弱者只半钱匕,温服之。不下,明日再服,下后以粥补之。
胡洽方 治支饮、澼饮。于十枣汤中加大黄、甘草五两,同煎服之,故以相反之剂,欲其上下俱去也。郁李仁破澼气,能下四肢水。大抵去水药多泄热,当求脉之虚实下之。叔和云:水气浮大即延生,沉小命殂 [65] 须努力。
水气求责法
有沉而有力,有沉而无力,有浮而有力,有浮而无力,中得之亦有有力、无力。
水气脉并药
肺沉大肠浮:
大腹皮 茯苓 甘遂 大戟 芫花 旋覆花 紫菀 陈皮桑皮 杏仁 木香 葶苈 麻黄 栀子 芍药 生姜皮 白术
心沉小肠浮:
桂 枳实 牵牛 芍药 木通
脾沉胃浮:
白术 芍药 生姜 赤小豆 枣 槟榔 黄芪 甘草石膏
肝沉胆浮:
川芎 芍药 细辛
肾沉膀胱浮:
泽泻 茯苓 猪苓 白术 木通 灯草 通草 牡蛎 滑石 泽兰 附子 葶苈 瞿麦 车前 防己
化水丹 止消渴,化停水。
乌头 大者四个,炮 牡蛎 煅,二两 蛤粉 六两
上细末,醋糊丸桐子大,冷水下三五十丸。饮水一担者,一服愈。
易老云: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则便溺有节,乌、附之类是也;壮水之主以镇阳光,则渴饮不思,蛤、蛎之类是也。
取疮根中痛例
子和泄水丸改名大智丸,泄水散改名大智散。
藏用丸加减例
局方神效散 治十种 [66] 水气,小便赤涩,大便自利。
葶苈 炒香,另研 猪苓 去黑皮 泽泻 [67] 各二两 牵牛 炒末,二两五钱 椒目 一两五钱
上细末,每服三钱匕,葱白浆水入酒调下,次以葱白汤投之,忌面、盐等物。大小便利后,大宜将息,断盐、房室三年。男子疳疮,或痛在茎之窍,或在窍之标,皆手足太阳不利,热毒下传,入手足厥阴,故为紫黑色,作蚀疮,坏其茎而死。以子和泄水丸散导其湿毒,无不愈者。如已成疮,先泄其根蒂,次从标而外治,以葱白、黑豆汁渫洗,拭干,以黄连、木香、密陀僧、干胭脂之类细末涂之。如内溃脓不出,以追脓散上之后窍。如脓少,可用黄连、木香、胭脂等贴之。
泄水丸散 亦能治足跟中痛,肾主湿,火主痛,故大泄之而愈,以去其湿也。丙传壬,壬传乙,乙与庚合,故以泄水丸泄 [68] 则愈。
涌水风水石水之源
阴阳结邪,多 [69] 阴少阳,名曰石水。小腹肿,三阳独至者,是三阳并至,由此则但有阳而无阴也。石水者,谓冬月冰水如石之时,故曰石水也。火墓于盛冬,阳气微微,石水而死也。 肾肝并沉为石水,并浮为风水。
帝曰:有病肾气者,面跗肿然,壅害,可刺否?岐伯曰:
虚不当刺,不当刺而刺,后五日其气必至。帝曰:其至何如?岐伯曰:至必少气时热,时热 [70] 促胸背,上至头,汗出手热,口干苦渴,小便黄,目下肿,腹中鸣,身重难以行,月事不来,烦而不能食,不能正偃,正偃则咳,病名曰风水 。论在《刺法》中。
帝曰:愿闻其说。岐伯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阴虚者,阳 [71] 必凑之,故少气时热而汗出也。小便黄者,小腹有火也。不能正偃者,胃中不和也。正偃则咳甚 [72] ,上迫肺也。诸有水气者,微肿见于目下也。帝曰:何以知之?岐伯曰:水者阴也,目下亦阴也。腹者,至阴之所居,故水在腹者,必使目下肿也。真气上逆,故口苦舌干,卧不得正偃,正偃则咳出清水也。诸水病者,故不得卧,卧则惊骇,则咳甚也。腹中鸣者,病本于胃也。薄胃则烦不能食,食不下者,胃脘隔也。身重难以行者,胃脉在足也。月事不来者,胞脉闭也。胞脉者,属心而络于胞中,今气上迫肺,心气不得下通,故月事不来也。帝曰:善。
帝曰:诸水皆生于肾乎?岐伯曰:肾者,牝 [73] 脏也,地气上 [74] 者属肾而生水液也,故曰至 [75] 阴。勇而劳苦,则肾汗出,肾汗出,逢于风,内不得入于脏腑,外不得越于皮肤,客于玄府,行于皮里,传于跗肿,本之于肾,名曰风水。帝曰:少阴何以主肾?肾何以主水?岐伯对曰:肾者,至阴也,至阴者,盛水也。肺者,太阴也。少阴,冬脉也,故其本在肾,其末在肺,
皆积水也。帝曰:肾何以聚水而生病?岐伯曰: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上下溢于皮肤,故为跗肿。肿者,聚 [76] 水而生病也。《阴阳别论》曰:三阴 [77] 结之为水。 注云:脾腑之寒无脉结,脾肺寒结化为水。 此但二阴,而少肾一阴也。《汤液醪醴论》云:三焦闭溢,水道不通,水满皮肤,身体痞肿。洁净府,治水之法也。《平人气象》云:颈血脉动,喘疾咳,曰水;目窠微肿,如卧蚕起之状,曰水;足胫肿,曰水。此上下之别也。
帝问岐伯曰:水与肤胀、鼓胀、覃、石瘕、石水何以别之?岐伯曰:水之起也,目窠上微壅,如新蚕卧起之状,其颈脉动,时咳,阴股间寒,足 [78] 胫壅,腹乃大,其水已成也。以手按其腹,随手而起,如裹水之状,此其候也。诸水大抵胃土不能制肾水。凡治水者,人惟知治水而不知补胃,如补胃多失之壅滞,当用何法?本草云:赤小豆治水肿,通气,补脾胃。
神方
乌鸡子一个,去顶,取清黄汁,调腻粉一大钱,令匀,内壳中,以蒸饼剂裹之,蒸熟去壳,取熟黄二葶苈等分炒,为末,与上并黄蒸饼药和丸如豆大,每服三五十丸,车前子汤下。小便涩不通,煎瞿麦汤下。
又方治单腹胀水气。
上隔纸炒,苦葶苈二钱,细末,无根水下。
又 [79] 一方卒大腹水肿。
青雄鸭,以水五升,煮取一升,饮尽,厚覆取汗。
治十种水气不差垂死。
以青头鸭一只,治如食法,细切,和米并五味煮,令极热,作粥食之。
又法 治水气胀满,小便涩。
白鸭子一只,去毛、肠,馈饭半升,与椒、姜同酿,鸭腹中缝定如法,蒸熟食之。
又法 治十种水气垂死
鲤鱼一个,重一斤者,和冬瓜、葱白羹,食之。
治鼓气方
滑石 轻粉 各一钱 槐花 一钱半
上不犯铁器,为细末,取生地黄自然汁、生姜自然汁停滴在药中为丸,桐子大,一日服三丸,次日服四丸,五日以来早晨只一服,用生地黄汁温送下。小便中水尽为度,得睡后,日服嘉禾散十日,永不再发。
胞转小便不通,非小肠膀胱厥阴之气也,盖因强力房事,过度小便,以致此疾,非可利之药所能利之也,法当治气,宜以沉香汤主之方。
沉香 木香 各 一 [80] 钱
上为细末,煎陈皮茯苓汤调服,空心。
钱氏塌气丸
胡椒 一两 蝎梢 半两
上为细末,曲糊丸粟米大,每服五七丸至一二十丸,陈米汤下,无时服。
木香塌气丸
木香 胡椒 各二钱 蝎梢 木香 各半两 枳实 白牵牛 各一两 郁李仁 四钱 槟榔 半两
上为细末,饭丸绿豆大,每服十丸至十五丸,陈皮生姜汤任下。
木香散 治单腹胀。
木香 青皮 白术 姜黄 草豆蔻 以上各半两 荜澄茄 阿魏 各一两
上为细末,醋糊丸绿豆大,每服二十丸,生姜汤下。
又方 治鼓气。
大蛤蟆一个,新瓦二片相合,麻绳缠定,盛在内,盐泥固济厚,令慢火烧之成灰存性,温酒调服三五钱。
折伤例
干城刘家接骨丹真方
虎骨 一两半 生硫黄 青皮 没药 各半两 当归 附子 炮 川乌 炮 草乌炮 白附子 官桂 陈皮 金毛狗脊 去毛 骨碎补 炮 川楝 缩砂 木鳖子 去油 半两钱 [81] 碎 羊胫骨 川芎 狗胫脊骨 一具 苁蓉 酒浸洗,去甲,焙 牛膝 酒浸。以上各一两 赤芍药自然铜 火煅,醋淬七次。各四两 乳香 半两
上二十五味为细末,为二七分细者,每服一钱,酒调,服温。三分小黄米粥为丸,桐子大,温酒下二三十丸,随病上下,食前后间服之。
接骨丹 治从高坠下,马踏车碾,筋断骨碎,痛不可忍。接骨续筋,止痛活血。
硼砂 一钱半 定粉 当归 各一钱
上粗末,煎苏木汤,调下二钱。服讫,时时服苏木汤投之。
接骨丹 治打扑损伤,但筋体不断皆治之。
乳香 研 当归 酒浸一宿,焙干 威灵仙 酒浸一宿,焙干 骨碎补 去毛,酒浸,日干 菟丝子 酒浸一宿 龟壳 酒浸 龙骨 酒浸 虎骨 酒浸,酥炙。以上各半两
上细末,蜡丸弹子大,十岁以下服半丸,二十岁以上服一丸。好酒三盏煎,用柳篦子搅匀,和渣,只一服,不得再服,恐过节必至芦节,后用贴药。
贴药
黄松脂 一两 没药 研,半两 乳香 研,三钱半
上细末,用面、油匀调,摊在绯帛上,贴伤处,用绵竹篦夹定封,须要仔细对得骨正,更用纸封。
神仙正骨药黑金散
半两钱 一百文,足炭火烧,醋淬 水蛭 炒黄,五钱 自然铜 醋淬 乳香 各半两 没药 一两 麝香 一钱
上细末,四十以上服半钱,四十以下服一字,二三服即效。如芦节,用生姜自然汁、温酒一盏调服。
如腰以上损折,食后;腰已下,食前。若骨不损者,药自吐出,无忌。《缪刺》云:人有所坠,恶血留出,腹中胀满,不得前后,先饮利药,此上伤厥阴之络,刺足踝之下,然骨之前血脉出血,刺足跗上动脉冲阳,胃之原,刺入同身寸之三分,留五呼,可灸三壮。不及,刺三毛上各一痏,见血立已,左刺右,右刺左,谓大敦穴,厥阴之井也。其后议论,当在此条下。
初虞世治从高坠下,及打扑内伤,神效。
麝香水蛭 各一两
上剉,炒令烟出,研为末,酒调一钱,当下蓄血,未止,再服,其效如神。
《梅师方》打扑伤损,瘀血在内不散:
蒲黄
上末酒调服。产后恶血不下,蒲黄水煎服。日月未足欲产,蒲黄水调服。
又一法:
大黄 一两 当归 二钱半 麝香 一字 生干地黄 二钱
上剉,水煎或醋煎,童子小便亦得。
《圣惠方》治胎落车马,筋骨疼痛不止:
延胡索 一两
上细末,豆淋酒下二钱匕,不计时。
导滞散
治重物压伤跌扑,或从高坠下,发热,口内吐血,下血出不止,或瘀血在内,胸腹胀满,喘粗气短。
当归 剉,微炒 大黄 剉,炒。各三钱
上细末,豆淋酒调下二钱匕,不拘时候。
又方 治登高坠下,打扑损伤,或损骨,而不损骨者,有瘀血者。
当归 生地黄 川大黄 各一两 穿山甲 炮,另研,半两
上粗末,秤三钱,好酒煎服,水煎入酒亦得。煎成,调穿山甲末一钱。
又方
乳香 二钱 没药 当归 各三钱 自然铜 醋淬,半两 白芍药青皮 各二钱半 穿山甲 炮 木香 各一钱
上细末,酒调服。
又方:
莴苣子 一勺 黄米 半勺 乌梅 去核,二十个
上细末,蜜丸弹子大,嚼一丸,温酒化开,随上下食前食后。
正骨丹
川乌 草乌 南星 半夏 当归 芍药 木鳖 官桂 白芷 以上各等分
上细末,黄蜡溶开,小油和匀前药末,熬成膏子,炙软,捏作饼子,摊纸上,贴损如前,依常法固济,如法三日一易,神效。
治脑骨破及骨折,葱白烂研,和蜜厚封损处,立效。
一方:葱白、黄米粉同炒,为末,醋打糊,承暖封伤损处。
接骨丹
没药 乳香 当归 川椒 自然铜 醋淬 赤芍药 骨碎补败龟板 炙 虎骨 白芷 以上各等分 千金藤 郁李仁是也,亦等分
上细末,化蜡半两,丸弹子大,每服一丸,好酒半升化开,煎用东南柳枝搅散,热服。
又方 加龙骨 川芎
此二味不加,亦不妨。若服药人亡后,骨折处如金色围之。此方系黄大人秘传,神验。
贞观七年七月十三日,唐相王珪进尉迟恭经验传折,针入肉不出者,用之神效。丁酉十一月五日第二来人备细传写出箭头方:五月初四日,寻下天仙子科木橛,微动其根,用水灌之。回来至端午日,早起不语,前去看根,揖一声曰:先生在此。一木橛橛出,背上至家,勿令妇人视之,放干,用石杵臼之成剂,丸如弹子大,绯绢袋盛之,挂梁间,勿令妇人见。如用时,置脐中以裹肚系之一伏时,自出,如若其皮不能出者,拨开皮肉自出也。箭出后不复,疮愈。若登高坠下,重物撞打,箭镞刀伤,心腹胸中停积郁血不散。以上中下三焦分之,别其部分,以易老犀角地黄汤、桃仁承气汤、抵当丸之类下之。亦有以小便、酒同煎治之者,更有内加生地黄、当归煎者,有大黄者。
又法:虚人不禁下之者,以四物汤加穿山甲煎服妙。亦有用花蕊石散,以童子小便煎或酒调服之者,此药与前寒药正分阴阳,可不辨也。若瘀血已去,复元通气散加当归煎服亦可。
又一法:筋骨损伤用佐经丸之类,或用草乌头、枣肉为丸服之,以诸行经者,以其内无瘀血,无故用之,药性寒热温凉不一,惟智者择之,不可偏执也。 此当在前缪刺条下。
疮疡疥癣例
神仙太乙膏 治虚疾八法,痈疽,一切恶疮软疖,不问年月远近,已成脓、未成脓,贴之即效。蛇、蝎、虎、犬伤,汤火、刀斧所伤,并可内服,外贴发背。先以温水洗疮,拭干,用帛子摊药贴,用水下。血气,木通汤下;赤白带下,当归酒下;咳嗽喉闭,缠喉风,绵裹噙化;一切风赤眼,贴太阳穴,后用山栀子汤下;打扑伤损贴药,仍用橘皮汤下;腰膝痛贴,吃盐汤下;唾血,桑白皮汤下;诸漏,先以盐汤洗其疮,并量大小,以纸摊药贴之。以上药,每服一丸,旋丸樱桃大,蛤粉为衣,其药可收十年不坏,愈久愈烈,神效不可言。
玄参 大黄 白芷 当归 肉桂 赤芍药 生地黄 以上各一两,剉如松子大
上用麻子油二斤浸,春五、夏三、秋七、冬十日,滤去渣,油熬得,次下黄丹一斤,滴水中不散为度。
善应膏 治疮疡,痈疽肿毒,发脑发背,发颐发髭,或瘰疬结核,或脓血已出,如此等证。并寒湿气刺,冷痹顽麻,牙痈外肿,打扑闪挫,金疮杖疮,小儿头面聚热杂疮,蜈蚣、蛇、蝎伤螫,狗咬马啮,或蜘蛛咬,遍身成疮,腹胀大而不可治者。先饮生羊乳一杯,后贴此药,大效。及诸虫伤毒、汤火、漆疮下注、臁疮,深口内上白术细末,讫后贴此药。一切大小疮疖,药到毒消,痛止排脓,生肌滋润,疮口愈后常贴之。落后,急再贴之,三五次后,可以灭绝瘢痕。妇人乳痈,丸如桐子大,新水下二十丸。难产败血腹痛,每服一二十丸,温酒下。凡贴疮,先以热汤洗去脓垢,次以软帛拭干,后用此药贴之。
小油 八十两 黄丹 二斤 新柳枝 一斤 没药 乳香 各半两 白蔹 白及 白芷 桂 木鳖子 当归 杏仁 各一两,剉如豆大
上除乳香、没药、黄丹外,余药浸七日,炭火上用铁锅熬,令药变色黄,滤渣不用,澄清,入黄丹,用柳枝五寸长如钱粗,搅令,黄色变褐,掇锅在地。又令柳枝搅,令烟出尽,然后入乳香、没药在内,柳枝搅匀,候冷,倾磁合内,候药硬,切作块,干以油纸包裹。此药春三月、秋八月合,余月不可。
白龙膏 治一切恶疮,赤硬疼痛。
沉香 防风 芍药 各二钱半 白檀 木香 白茯苓 白芷 各一钱半 白附子 桔梗 各一钱 白蔹 当归 各半两 白薇 白术川芎 瓜蒌根 木通 独活 升麻 甘草 一钱 槐白皮 零陵香 各一钱半 黄芪 木鳖子 去皮 人参 各二钱半 生地黄 一钱 白及 二钱 杏仁 浸去皮尖,二钱 桃仁 炮去皮,二钱 苦参 一钱 桑白皮 三钱 清油 一斤 瓦粉 十四两
上剉碎,油浸七日夜,内银器内,慢火煎,候白芷黄色,绵滤渣澄清,于磁器碗中慢火煨动,次下黄蜡一十四两,搅匀,次下瓦粉再搅匀,慢火熬成膏,用时旋摊白绢上用。
摩风膏 面疮,一切疮疹肿毒。 主制并见《御院方》 。
黄芪 一两半 当归 芍药 白芷 杏仁 桃仁 白附子 白蔹 零陵香 川芎 天麻 防风 独活 木通 龙脑 清油 一斤 黄蜡 夏十二两,冬九两半 瓜蒌穰 一两半
仲景治妇人阴疮蚀烂方
狼牙三个,㕮咀,水煎,去柤,入醋一小钟,以绵滤汤,沥患处四五次,愈。
又方:以雄黄末傅之。
御药大红膏
珠子青 一斤 白胶香 二两
上二味,银铜锅内熔开,慢火,不可火紧,绵滤过后,与药同熬:
当归 二两 木鳖子 二钱,碎 小油 二两
此三味同熬,稍变色,滤去柤,下煎二味内搅匀,下:
乳香 半两 没药 三钱
同研细,再下前四味,都用绵滤过,锅内熬成,不住手搅匀,摊纸上贴之。
追脓锭子
雄黄 二钱 巴豆 一钱半 轻粉 一字 [82]
上细末,油和作饼子,生面亦得。
替针膏
雄黄 一钱 巴豆 一钱 蛇皮 一钱 信霜 一钱
上用石臼研为膏。
治大小痈疖无头方
皂角刺针 不拘多少
上烧存性,研为末,酒调服,即可见烙处薄头也。此药内亦可加穿山甲,炮焦为末,酒调服之。
治下疳,先用张子和泄水丸泄去其根本,后用此药干上:
黄连 半两 滑石 半两 定粉 三钱 密陀僧 二钱 乳香 一钱 轻粉 少许
上细末,干上。或加干胭脂,或加木香、槟榔。
蚀恶疮方 非奇异恶疮不可用。
铜绿 二钱 硇砂 一字 石胆矾 细研,半钱
生肌药
龙骨 虎骨 乌鱼骨 白石脂 乳香
恶疮入腹心逆,药食不下:
豆粉 半钱 干胭脂 三分 定粉 三钱
上细末,新水调下,神效。
生肌肉:
乳香 一钱 白及 一钱 龙骨 一钱 凝水石 烧,二 [83] 钱 滑石 一钱 没药 一钱
上细末,洗净疮,上药贴。
银丝膏
乳香 一两 水银 一两,锡死 朱砂 三钱 腻粉 半钱 麝香 半钱 沥青 五两 小油 二两
上各研为细末,定磁器内,油熬沸,下乳香末,次下水银,次下朱砂,次下沥青,次下轻粉,次下麝香,熬成膏匀,倾水中洗令白色,浸十日,磁器内盛之,绯帛摊贴。
五枝膏
槐枝 榆枝 柳枝 柏枝 桑枝 以上各三寸十四茎 陈皮 二钱 苍术 三钱 杏仁 三十个 巴豆 去皮,十四个 没药 一钱 当归 三钱 木鳖 三十个,去皮 枳壳 三钱 赤芍药 三钱 人参 三钱
上㕮咀,好酒一升,慢火煎令焦色,滤去渣,下沥青半钱,黄蜡五分,黄丹四两,炒黑,入前药同熬成软膏。入乳香二钱半,轻粉一钱,麝香半钱,搅令匀,帛摊贴之。
治恶疮或有小虫:
胆矾 一钱 龙骨 二钱 轻粉 一钱 虎骨 二钱 白矾 二钱半 麝香 半钱 乳香 一钱 硇砂 二钱 脑子 一钱 土蜂窝 二钱 露蜂窝 二钱半 雄黄 二钱
上细末,刺破,盐水洗,看紧慢上药,神效。
《外台》治恶寒啬,似欲发背,或已生疮肿,瘾疹起方:
硝石 三两
上暖水一升,和消令冷,取冷,故青布揲三重,于赤处方圆,湿布搦之,热即频易,立差。
治疥癞癣 此方汤液所载摩风膏相似
柏苓 白胶 当归 防风 杏仁 篦麻 黄蜡 小油 铅丹 若有槐柳枝,与摩风膏相似,此物要较
拈痛神应膏
乳香 研,二钱 没药 研,一钱 油 半斤 铅丹 四两 当归 杏仁 木鳖 各三钱 槐枝 柳枝 各半两
上熬成膏,滴水不散,放稍冷,入乳、没末。
金丝膏
珠子青 半两 枫油 二两 小油 一两
上熬成膏。
肉红散
凝水石 烧粉 黄丹
上同研细末。
追脓,去死肉,生肌:
白丁香 茹 雄黄 少许
消肿痛:
大黄 黄柏
上细末,温水调扫,凉水亦可。
又方:
龙骨 寒水石 烧
上细末,先敷遍,微用铜绿末再敷,肉自下而不成肿。
丁疮肿:
白僵蚕
上细末,津调涂,根自出。
治疮胬肉如蛇出数寸,俗呼翻花疮是也。硫黄研细,薄傅之使缩。
丁疮垂死:菊花叶一握,捣汁一升,下口即活如神。冬无叶,用根。
足跟疮久不愈,毒气攻注:
白术 不以多少,为细末
上将盐浆水温洗,干贴,二日一换,可以负重涉险。
蚀恶疮:
铜绿 二钱 硇砂 一字 石胆矾 一钱
上细末,少上膏贴。一法:回疮,加金头蜈蚣一条,非久败恶,勿轻用之。
槟榔散 治痈疽疮疖脓溃之后,外触风寒,肿焮结硬,脓水清稀,出而不绝,肉凑空虚,恶汁臭败,疮边干及好肌不生,及疗疳痿恶疮,连滞不差,下疰臁疮,浸渍不敛。
黄连 木香 槟榔
上各等分,为细末,贴药。
金疮痛甚者:
凝水石
上生为末,小油调傅,若唇口肉内有伤者,粉干上之,其痛立止。一法:内药有金头蜈蚣。
治发疽发背已成疮:
寒水石入轻粉,上出脓。
治脑疽发背不可忍者:
凝水石烧粉,研细上之。
治破伤血出不止:
大灶底悬黑灰 四两 麝香 一钱
上碾匀,先令病人惊而使之气怯,速以此药上掺捻之,主止不发以至干者。
治大小诸疮不可者,兼治内外臁疮久不愈,先以浆水温洗,拭干,上药。疮干,小油调涂。
羌活 独活 白矾 枯。各等分,为细末
治便痈外贴方:
大黄 牡蛎 栀子 小黄米曲 白芥子 猪牙皂角
上等分,细末,小油调,摊绯绢上,贴之。
治热油汤火烧疮,疼不可忍:
石膏捣末,细研粉,贴疮。
治一切伤见血:
寒水石,细末,贴疮即愈,不疼。
《外台秘要》治丁疮:
磁石,捣为粉,好醋酢和,封其根,立出,瘥。
小儿丹毒:
黄芩细末,水调服。大人、小儿丹毒亦然。
妇人饮酒、食鱼、兔发风等物,脐下二阴俱生疮,男子同治 并见马齿苋、青黛条下。服药八正散等,烧灰上疮法亦在此中。
治背疮肉长疾,皮不及里,见风即成肿:
寒水石 烧,细末,研
上微敷上,再用铜绿细末微上之,肉即当下,皮乃及长而不作肿。
蜘蛛咬,遍身成疮:
青葱叶一茎,小头作一孔,盛蚯蚓一条,捏两头不令透气,摇动化为水也,点咬处,瘥。
《圣惠方》治马咬,毒入心:
马齿苋煎汤食之。
又方:治翻花瘤。
马齿一个,烧灰,细研,猪脂调敷。
又方:治瘰疬结成核。
马齿苋烧灰,蜡猪脂调暖,清疳洗疮,拭干,傅之。日三壮者,玄明粉泻之。
王继昌方 治蝎螫毒不可忍。
米粉 一两 葱白 三根,细切
上二味同炒焦,研为细末,以津唾蘸搽毒肿痛之处
《外台秘要》治五十年毒不愈,涂熊胆,取差神效,诸方不及此。
《千金方》治百虫入耳:
杵韭汁,灌入耳中,立差。亦治漆疮。
又方:雄鸡冠血滴耳中,立出即瘥。
治蚰蜒入耳:
酪灌耳中。若入腹,饮酪一升,化为黄水,马粪汁酪灌即瘥。干酪胜湿酪。
治蝎、蜘蛛、蛇毒:
鸡卵轻敲小孔,合咬处即瘥。
又 蜈蚣、蜘蛛毒:
鸡冠血傅之。
治蛇咬:
男子阴毛,口含二十茎,咽其津,毒不入腹。
治下疳久不愈:
橡斗子二个,合成黄丹令满,相和,以乱发厚缠定,烧烟尽为度,同研为细末。先以葱白热浆水洗疮,脓尽,次上药,甚者不过三次,如神。
刘禹锡治牡痔、酒痔、肠痔、血痔、气痔、食痔、羊奶痔、五痔脱肛,以:
小蛇一枚指大者,温用,掘地坑烧之,有板穴盖坑,坐孔上,虫尽为愈,大效。
[1]少阴证:原无,据前文补入。:“”。
[2]二四库本作一
[3]虚:四库本作“盛”。
[4]溃:原作“愤”,据四库本改。
[5]三:嘉靖本作“五”。
[6]荆芥:四库本此药剂量为“二两”。
[7]不灰木:为硅酸盐类蛇纹石族矿物蛇纹石石棉。功能清热除烦、利尿、清肺止咳,主治肺热咳嗽、咽喉肿痛、小便不利、热痱疮等。
[8]三:四库本作“一”。
[9]乃:原作“及”,据四库本改。:,。
[10]更原无据四库本补
[11]一:四库本作“二”。
[12]土马鬃:为金发藓科植物金发藓的植物体,性味甘、寒,功能通便、活血,主治二便不通、毒壅湿疹等。
[13]一:四库本、正脉本均作“二”。
[14]去心一两:原无,据正脉本补。
[15]一钱:原无,据正脉本补。
[16]临卧:原无,据正脉本补。
[17]二:四库本作“一”。:“”。
[18]姜四库本作芎
[19]白术:四库本此下注有“各二两”三字。
[20]汤:原作“酒”,据四库本改。
[21]子:原无,据四库本补。
[22]一:四库本作“五”。
[23]同:原作“日”,据嘉靖本改。
[24]冷:原作“疼”,据《古今医统大全》卷之五十八“腰痛门”引《易简方》改。
[25]服:原无,据四库本补。
[26]枯:原无,据四库本补。
[27]汗:原作“水”,据嘉靖本改。
[28]渴:原作“可”,据《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治》改。
[29]脓:原作“肿”,据《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治》改。
[30]窒:原作“渴”,据《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治》改。
[31]沾:原作“洽”,据《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治》改。
[32]脉:原作“沉”,据《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治》改。
[33]责:原作“积”,据《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治》改。
[34]目:《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治》作“因”。
[35]肺:原作“脉”,据《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治》改
[36]苦少:原作“要小”,据《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治》改。
[37]冷:原作“洽”,据《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治》改。
[38]脾:原作“胆”,据《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治》改。
[39]始:原作“如”,据《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治》改。
[40]微:原无,据《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治》补。
[41]击:原作“上冲紧”,据《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治》改。
[42]咳:原作“动”,据《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治》改。
[43]令:原作“全”,据《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治》改。
[44]咳止:原作“上”,据《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治》改。
[45]喘:原作“胁”,据《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治》改。
[46]身:原作“自”,据《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治》改。
[47]三:原作“再”,据《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治》改。
[48]上:原作“查”,据《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治》改。
[49]一:四库本作“二”。
[50]者:原作“煮”,据《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治》改。
[51]清醘(kē科):醘,古同“榼”,古代盛酒的容器。清醘,清酒。
[52]胫:原作“颈”,据《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治》改。
[53]胁:原作“胸”,据《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治》改。
[54]边:原无,据《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治》补。
[55]一:四库本作“二”。
[56]边:原无,据《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治》补。
[57]术:原作“实”,据《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治》改。
[58]病:原作“二”,据《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治》改。
[59]汗:按医理似应作“下”。
[60]湿:原作“阴”,据嘉靖本改。
[61]自下:原作“则不”,据《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治》改。
[62]下:原作“不”,据《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治》改。
[63]上为末:原无,据正脉本补。
[64]芍:原作“本”,据文义改。
[65]殂(cú):死亡。
[66]种:原作“肿”,据文义改。
[67]泽泻:四库本此药剂量为“三两”。
[68]泄:四库本此下有“之”字。
[69]多:四库本作“少”。
[70]热:原无,据《素问·评热病论》补。
[71]阳:原无,据《素问·评热病论》补。
[72]甚:原作“气”,据四库本及《素问·评热病论》改。
[73]牝:原作“壮”,据《素问·水热穴论》改。
[74]上:原无,据《素问·水热穴论》补。
[75]故曰至:原作“而”,据《素问·水热穴论》改。
[76]聚:原作“肾”,据《素问·水热穴论》改。
[77]阴:原作“阳”,据《素问·阴阳别论》改。
[78]寒足:原作“足寒”,据《灵枢·水胀第五十七》乙转。
[79]又:四库本作“百”。
[80]一:嘉靖本作“二”。
[81]半两钱:秦及汉初铜币名。
[82]字:四库本作“钱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