疮疹标本
昔睦亲宫十太尉病疮疹,众医治之。王曰:疹未出,属何脏腑?一医言胃气热,一医言伤寒不退,一医言在母腹中有毒。钱氏曰:若言胃气热,何以乍凉乍热?若言母腹中有毒,属何脏也?医曰:在脾胃。钱氏曰:既在脾胃,何以惊悸?钱曰:夫胎在腹中,月至六七,则已成形,食母秽液,入儿五脏,食至十月,满胃脘中,至生之时,口有不洁。产母以手拭净,则无疾病。俗以黄连汁压之,方下脐粪及涎秽也。此亦母之不洁,余气入儿脏中,本先因微寒入而成。疮疹未出,五脏皆见病证,内一脏受秽多者,乃出疮疹。初欲病时先呵欠,顿闷,惊悸,乍凉乍热,手足冷,面腮赤燥,咳嗽,喷嚏,此五脏证俱见。呵欠、顿闷,肝也;时发惊悸,心也;乍凉乍热、手足冷,脾也;面赤、腮颊赤、喷嚏,肺也;惟肾无候,以在府下,不能食秽故也。凡疮疹乃五脏毒,若出归一证,肝水疱,肺脓疱,心癍,脾疹,惟肾不食秽毒而无诸证。疮黑者属肾,由不慎风冷而不饱内虚也。又用抱龙丸数服愈,以其别无他候,故未发出则见五脏证,已出则归一脏矣。
海藏云:本先因微寒入一句,并由不慎风冷而不饱内虚一句,勿认作寒证,当识用抱龙丸,即知癍疹多热也。
治小儿壮热,昏睡,伤风,风热,疮疹,伤食,皆相似未能辨认,间服升麻葛根汤、惺惺散、小柴胡汤甚验,盖此数药通治之,不致误也。惟伤食则大便酸臭,不消化,畏食或吐,宜以药下之。
海藏云:伤食宜以药下之者,当详其所伤何物,生硬寒热不等,不可遂用巴豆之类大毒之药下之。升麻葛根汤,太阳阳明也;惺惺散,风热咽不利,脾不和,少阳渴,小便不利也;小柴胡汤,往来寒热,胸胁微痛,少阳也。然欲知其经,当以脉别之。
小儿耳冷骫冷,手足乍暖乍凉,面赤,时嗽时嚏,惊悸,此疮疹欲发也,未能辨认,间服升麻汤、消毒散,已发未发皆宜服,仍用胡荽酒、黄柏膏。暑月烦躁,食后与白虎汤、玉露散;热盛与紫雪;咽喉或生疮,与甘桔汤、甘露散。余依钱说。大人小儿同治法,惟剂小大不同耳。
海藏云:消毒散,太阳药;白虎汤,治身热,目疼,鼻干,不得卧,阳明药也,正为泄时暑之剂;甘露饮子,肺肾药也;甘桔汤,少阴药也;紫雪、天门冬、麦门冬、黄芩、地黄为血剂;玉露散,肺肾药;石膏、寒水石为气剂。
升麻葛根汤(方在前保命小儿门内。)
海藏云:太阳阳明之剂。
惺惺散 治伤寒时气,风热痰壅咳嗽及气不和。
桔梗 细辛(去叶) 人参 甘草炒 白茯苓(去皮) 白术 栝蒌根(各一两)
上同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入薄荷五叶,煎至七分,温服。如要和气入生姜五片同煎,用防风一分,用川芎一分,此又一法。海藏云:此加减四味,亦各随经证也。
消毒散 治疮疹未出,或已出未能匀遍。又治一切疮,凉膈去痰,治咽喉痛。
牛蒡子(二两,炒) 甘草(半两,剉,炒) 荆芥穗(二钱半)
上同为粗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半,去柤温服。
海藏云:此前数方,皆温平之剂。一法加防风、薄荷。
黄柏膏 治疮疹已出,用此药涂面,次用胡荽酒,外治法。
黄柏(一两) 新绿豆(一两半) 甘草(四两)
上同为细末,生油调,从耳前至眼眶并厚涂之,日三两次,如早用,疮不至面,纵有亦少。
胡荽酒
胡荽细切四两,以好酒二盏,煎一二沸,人胡荽再煎少时,用物合定放冷。上每吸一两口,微喷,从顶至足匀遍,勿喷头面,病人左右,常令有胡荽,即能辟去汗气,疮疹出快。
四圣散 治疮疹出不快及倒靥。
紫草(茸)木通(剉)甘草(剉,炒)枳壳(麸炒,去穰)
上同为粗末,每服一钱,水一中盏,煎至八分,温服无时。
甘露饮子 治心胃热,咽痛,口舌生疮,并疮疹已发未发并可服之。又治热气上攻,牙龈肿,齿动摇。
生地黄 熟地黄 天门冬(去心)麦门冬(去心) 枇杷叶(去毛) 枳壳(麸炒,去穰) 黄芩(去心) 石斛(去苗) 甘草(剉,炒) 山茵陈叶
上各等分,为粗末,每服二钱,水一盏,食后温服。牙齿则含嗽并服。海藏云:甘露饮为血剂。
泻青丸(方在保命小儿条下。)
海藏云:东垣先生治癍后风热毒翳,膜气晕遮睛,以此剂泻之大效,初觉易治。
补肝丸 四物汤内加防风、羌活等分,为细末,炼蜜为丸是也。
镇肝丸 治肝虚。
泻青丸去栀子、大黄。
地黄丸 治肾虚解颅,即魃病也,治脉毛而虚。
熟地黄(八钱)山茱萸 干山药 泽泻 牡丹皮 白茯苓(各四钱)
上为末,炼蜜丸如桐子大,三岁以下一二丸或三五丸,空心温水下。
泻肾丸 治脉洪而实。前地黄丸熟地黄改生地黄,去山茱萸是也。此治左手本部脉,若右尺洪实,以凤髓丹泻之。此地黄丸即仲景八味丸去桂附,若加五味子为肾气丸。此益肺之原,以生肾水焉。
泻白散 泻肺脾热,目黄,口不吮乳,喘嗽。
桑白皮(一两,剉,炒黄)地骨皮(一两)甘草(半两,炒)
上为细末,每服一二钱,水一盏,入粳米百粒同煎,食后服。易老加黄连。
海藏云:治肺热传骨蒸自汗,用此以直泻之。栀子、黄芩亦能泻肺,当以气血分之。
阿胶散 补肺。
阿胶(一两半,麸炒)马兜苓(半两)甘草(炙)鼠粘子(炒香,各二钱半)糯米 杏仁(七个,去皮尖)
上为末,每服一二钱,水一盏,食后。
海藏云:杏仁本泻肺,
非若人参、天门冬、麦门冬之补也,当以意消息。
导赤散 泄丙。(方在保命小儿条下。)
泻心汤泻丁。
黄连(一两,去须)
上为极细末,每服一字至五分一钱,临卧温水调下。海藏云:易老单泻心汤加减法出于此。乃实邪也,实则泄其子。
益黄散 补脾。
青皮 诃子肉 甘草(各半两)陈皮(一两)丁香(二钱)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煎服。海藏云:此剂泻脾以燥湿。
泻黄散 泻脾热目黄,口不能吮乳。
藿香叶(一钱)山栀子仁(二两)石膏(半两)甘草(三两)防风(四两)
上剉蜜酒微炒香,为细末,每服一钱至二钱,水一盏,煎清汁服。海藏云:此剂泻肺热。
白术散
藿香叶 白术 木香 白茯苓 甘草(炒)人参(各一两)干葛(二两,剉)
上为末,每服一钱至二钱,水煎,如饮水者多煎与之。海藏云:四君子汤加减法,治湿胜气脱,泄利太过。
生犀汤 黄龙汤、犀角地黄汤加减法。
生犀(磋,取末,二钱)地骨皮 赤芍药 柴胡 干葛(剉,各一两)甘草(半两,炙)
上为末,每服一二钱,水煎。海藏云:此少阳、阳明相合也。
宣风散
槟榔(二个) 橘皮 甘草(各半两)牵牛(四两,生熟用)
上为极细末,三二岁蜜汤调下半钱,已上一钱,食前。海藏云:与通膈丸相类,上下气血药也。
通膈丸
大黄 牵牛 木通(各等分)
上为细末,滴水丸,粟粒大,每服三五十丸,量虚实加减。
异功散 温中和气。治吐泄思食,凡小儿虚冷病,先与数服,以正其气。
人参 茯苓 白术 甘草 陈皮(各等分)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生姜五片,枣二枚,同煎。海藏云:四君子补脾汤加减法。
凉惊丸
草龙胆 防风 青黛(研,各三钱)龙脑(一钱)钩藤(末,二钱)黄连(半两)牛黄 麝香
上为细末,面糊丸,粟米大,每服一二十丸,金银汤下。
黄耆散 治盗汗。
牡蛎(烧)黄耆 生地黄(各等分)
上为末,水煎。
连翘散 治一切热,兼治疮疹,有神效。
连翘 防风 栀子 甘草
上为末,水煎。
海藏云:治热在外而不厥,此少阳药也。
化毒汤 治小儿疮痘,已出未出并可服之。
紫草(茸)升麻 甘草(炙,各等分)
上?咀,水二盏,粳米五十粒同煎。此乃阳明之药也。
紫草木通汤 治小儿疮疹。
紫草 木通 人参 茯苓 粳米(各等分)甘草(减半)
上为末,每服四钱,水煎。此小便不利之剂也。
鼠粘子汤 治小儿疮痘欲出,未能得透皮肤,热气攻咽喉,眼赤心烦。
鼠粘子(四两,炒)荆芥穗(二两)甘草(一两)防风(半两)
上为细末,沸汤点服,临卧。大利咽喉,化痰涎,止嗽,老幼皆宜。海藏云:太阳少阳药也,首论温平者此也。
活血散 治疮子或出不快。
白芍药(一钱)
上酒调,如欲止痛,只用温热水调下。
海藏云:张和之治四肢出不快,加防风大效。此正的太阴药也。
如圣饮子 治小儿疮疹,毒攻咽喉肿痛。
桔梗 甘草(生) 牛蒡子(炒,各一两)麦门冬(去心,半两)
上为末,竹叶同煎,细细服。
犀角地黄汤(方在《拔粹》内《脉诀》中。)
洁古老人癍论
论曰:癍疹之病,其为证各异。疮发焮肿于外者,属少阳三焦相火也,谓之癍;小红点行皮肤之中不出者,属少阳君火也,谓之疹。凡显癍证,若自吐泻者,慎勿乱治而多吉,谓邪气上下皆出也。大凡疮疹,首尾皆不可下,恐妄动而变,此谓少阳通表宜和之也。当先安里解毒,次微发之。安里解毒,须安五脏,防风汤是也。如大便不涩者,须微发之药,钱氏方中甚多,宜选用之。如大便过秘,宜微利之,当归丸、枣变百祥丸是也。初知癍疹,若使之癍疹并出,小儿难禁,是以别生他证也。首尾不可下者,首曰上焦,尾曰下焦,若能吐利,犹不可下也,便宜安里。若不吐泻者,先安里药三五服。如能食而大便秘结内实者,宜疏利之。若内虚而利者,宜用里药,末后一服,调微发之药服之。大抵安里之药多,发表之药少,秘则微疏之,令邪气不壅并而能作番次,使儿易禁也。身温暖者顺,身凉者逆,二者宜多服防风汤和之安里。若大便实秘,能饮食而内实,宜当归丸微利之。
解毒防风汤
防风(一两)地骨皮 黄芪 芍药 荆芥 枳壳 鼠粘子(各半两)
上为粗末,每服四五钱,水煎。
当归丸
当归(半两)甘草(一钱)黄连 大黄(各二钱半)
上先将当归熬膏子入药末,三味为丸,渐加服之,以利为度。
枣变百祥丸 治癍疹大便秘结。
红芽大戟(去骨,一两) 青州枣(去核,三十个)
上用水一碗,同煎至水尽为度,去大戟不用,将枣焙干,可和作剂旋丸,从少至多,以利为度。
海藏老人癍论
夫癍之为病,皆由子在母腹中时,浸渍食母血秽,蕴而成毒,皆太阴湿土壅滞,君相二火之所作也。因小儿真气既盛,正气又旺,邪无所容,或因天冷,或因伤表,或因伤里,癍由是而生焉。治当何如?外者外治,内者内治,中外皆和,其癍自出。至于恶寒者发之表,大热者夺之,渴者清之,大便秘结者下之,小便不通者利之,惊者安之,泄者分之,何以执一为哉?大抵伤寒同治,最为高论,随经用药,不可阙也。假令五日已里,诸病与癍疹不能别辨者,不可疑作癍疹,必须发之,但各从其所伤应见治之,皆不妨。癍出若强发之,其变不可胜数矣。前人言首尾俱不可下者,何也?曰:首不可下者,为癍未显于表,下则邪气不得伸越,此脉证有表而无里,故禁首不可下也;尾不可下者,为癍毒已显于外,内无根蒂,大便不实,无一切里证,下之则癍气逆陷,故禁尾不可下也。有如所言温暖盖覆不令通风,以其癍未出,或身表凉而恶寒,或天令寒而恶冷,温暖盖覆不令通风也。癍若已出,身热天暄,何必用盖覆,而不使之通风乎?后人执此二句,首尾俱不敢下,温暖不令通风,不知天令之所加,人身之所感,致使误人多矣。大抵前人之言,随时应变,以其所可者而言之,后人不知其变,故执常而不移也。噫!首尾俱不可下者,以其始终脏腑原无凝滞也。若有一切里证及大便结者,安得不下?温暖不使之通风,以其发在冬时,故如此也。若发在夏时,癍虽未出,亦不用于此也。癍之用药,大率以脉为主,浮中沉之诊,平举按之候,察其虚实,定其中外,则可以万全矣。
未显癍证所用之药
外伤升麻汤主之;内伤枳实丸主之;大便软者枳术丸主之;若伤冷者温之,神应丸主之;恶寒者发之,宜防风苍术汤;表大热者夺之,此表者通言三阳也。夫阳盛则气必上行,言夺者治法不令上行也:渴者清之,大渴者白虎汤,小渴者凉膈散;大便秘结者下之,桃仁承气汤、四顺饮子、柴胡饮子选用,察其在气在血;小便不通者利之,导赤散、八正散之类,当求上下二焦,何经而用之;惊者安之,凉惊丸,重者泻青丸;泄者分之,寒则异功散、四君子汤,热则泽泻茯苓汤。
已显癍证所用之药
出不快,化毒汤;出太多,犀角地黄汤、地骨皮鼠粘子汤;咽不利,桔梗甘草鼠桔子汤;烦者,桔梗甘草栀子汤;肺不利,紫草茸甘草枳壳汤;太阳出不快,荆芥甘草防风汤;阳明出不快,升麻加紫草汤;少阳出不快,连翘防风汤;四肢出不快,防风芍药甘草汤。
疮疹轻重候
凡未出而发搐者,是外感风寒之邪,内发心热之所作也,当用茶粉下解毒犀角地黄汤主之;一发便密如针头,形势重者,合轻其表而凉其内,连翘升麻汤;若癍已发密重,微喘饮水者,有热证,用去风药微下之;若出不快,清便自调,知其在表不在里,当微发散,升麻葛根汤;若青干黑陷,身不大热,大小便涩,则是热在内,煎大黄汤下宣风散;若身表大热者,表证未罢不可下;若癍疹已出,见小热,小便不利,当利小便,八正散;若已发后有余毒未散,复有身热疮肿之类,当用茶粉下解毒丸。疮疹已出,后有声音者,乃形病气不病也;疮疹未出,先声音不出者,乃形不病而气病也;若疮疹出而声音不出者,是形气俱病也,当清其肺气,宜用八风汤,并凉膈散去硝、大黄亦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