粳米(米泔、炒米、陈米、粥)
《别录》曰:益气,止烦止渴止洩。
《蜀本》:温中,和胃气,长肌肉。
《日华子》曰:补中,壮筋骨,益肠胃。
孟诜曰:煮汁,主心痛,止渴,断热毒下痢。
好古曰:合芡实作粥食,益精强志,聪耳明目。
思邈曰:常食干粳饭,令人不噎。
时珍曰:通血脉,和五脏,好颜色。
宗奭曰:粳以白晚米为第一,早熟米不及也。平和五脏,补益气血,其功莫逮。然稍生则复不益脾,过熟乃佳。
颖曰:粳有早、中、晚三收,以晚白米为第一。各处所产,种类甚多,气味不无少異,而亦不甚相远也。天生五谷,所以养人,得之则生,不得则死。惟此其谷得天地中和之气,同造化生育之功,非他物可比。入药之功在所畧尔。
又曰:新米乍食,动风气。陈者下气,病人尤宜。
时珍曰:粳稻六七月收者为早粳,止可充食,八九月收者为迟粳,十月收者为晚粳。北方气寒,粳性多凉,八九月收者即可入药。南方气热,粳性多温,惟十月晚稻气凉,乃可入药。晚粳得金气多,故色白入肺而觧热。早粳得土气多,故赤者益脾而白者益胃。若滇、岭之粳则性热,惟彼土宜之尔。
苏颂云:香粳,长白如玉,可充御贡,此种之贵異者也。
时珍曰:凡人嗜生米,久成米瘕,治之以鸡屎白。
米泔
时珍曰:清热,止烦渴,利小便,凉血。
戴原礼曰:风热赤眼,以淅二泔睡时冷调洗。淅,洗米也。第二次泔,清而可用,故名为淅二泔。服药过剂闷乱者,以淅二泔饮之。
炒米汤
时珍曰:益胃除湿。不去火毒,令人作渴。
陈廪米
弘景曰:即粳米久入仓陈赤者。
《别录》云:下气,除烦渴,调胃止洩。
《日华》曰:补五脏,涩肠胃。
孟诜曰:炊饭食,止痢,补中益气,坚筋骨,通血脉,起阳道。以饭和酢捣封毒肿恶疮,立瘥。研水服,去猝心痛。
寗原曰:宽中消食。多食易饥。
时珍曰:陈仓米煮汁不浑,初时气味俱尽,故冲淡,可以养胃。古人多以煮汁煎药,亦取其调肠胃、利小便、去湿热之功也。廪米年久,其性多凉,但炒食则温尔。陈藏器以为热食即热,冷良即冷者,偏见也。
粥
时珍曰:利小便,止烦渴,养脾胃。按罗天益云:粳米粥,气薄味淡,阳中之阴也。所以淡渗下行,能利小便。
张文潜《粥记》:每晨食粥。空腹胃虚,谷食气便作,所补不细。又极柔腻,与肠胃相得,最为饮食之妙诀。齐和尚说:山僧每旦一粥,甚系利害。如不食,则终日觉脏腑燥涸。盖粥能畅脾胃,生津液也。昂按今人食粥,不知其妙。迨病中食之,觉与脏腑相宜,非他物之所能及也。
糯米
《别录》曰:作饭温中,令人多热,大便坚。
士良云:能行营卫中血积,觧芫青、斑蝥毒。
思邈曰:糯米味甘,脾之谷也,脾病宜食之。益气止泄。
藏器曰:作糜食,主消渴。久食令人身软,缓人筋也。
萧炳曰:拥诸经络气,使四肢不收,发风昏昏。以骆驼脂作煎饼食,主痔疾。
时珍曰:暖脾胃,止虚寒洩痢,坚大便,缩小便,收自汗,发痘疮。
又曰:糯米性温,酿酒则热,熬餳尤甚,故脾肺虚寒者宜之。若素有痰热风病,及脾病不能转输者,食之最能发病成积。今人冷洩者,炒食即止。老人小便数者,作粢糕或丸子,夜食亦止。然性粘滞难化,小儿、病人忌之。
糯米粥
时珍曰:益气,治脾胃虚寒,洩痢吐逆,小儿痘疮白色。
杨士瀛曰:痘疹用糯米,取其觧毒,能酿而发之也。
谷芽
稻蘖
时珍曰:甘,温。快脾开胃,下气和中,消食化积。曝干去发炒用。其功专主消导。
恭曰:取其蘖中之米入药,启脾进食。
大麦
《别录》曰:消渴除热,益气调中。
士良曰:补虚劣,壮血脉,益颜色,实五脏,化谷食,止洩,不动风气。久食,令人肥白,滑肌肤。为麫,胜于小麦,无躁热。
苏恭曰:麫平胃止烦渴,消食疗胀满。
时珍曰:宽胸下气,凉血,消积进食。大麦作饭,香而有益。煮粥甚滑。磨麫作酱甚甘美。
宗奭曰:大麦性平凉滑腻。有人患缠喉风,食不能下。用此麫作糊,令人嚥以助胃气。
震亨曰:大麦初熟,人多炒食。此物有火,能生热病,人不知也。
诜曰:大麦为五谷长,令人多热。暴食似脚弱,为下气故也。久服宜人。熟则有益,带生则冷而损人。
大麦芽
《别录》曰:消食和中。
甄权曰:破冷气,去心腹胀满。
《日华子》曰:开胃,止霍乱,除烦闷,消痰饮,破癥结,能催生落胎。
元素曰:补脾胃虚,宽肠下气,腹鸣者用之。
时珍曰:麦芽、谷芽、粟蘖皆能消化一切米、麫、诸果食积。观造饧者用之,可以类推矣。但有积者能消化,无积而久服,则消人元气,不可不知。若同白术诸药,俱无害矣。
好古曰:麦芽神曲,胃气虚人宜服之,以代戊巳腐熟水谷。豆蔻、砂仁、乌梅、木瓜、芍药、五味子为之使。
小麦
《别录》曰:除客热,止烦渴咽燥,利小便,养肝气,止漏血唾血。令女人易孕。
思邈曰:养心气,心病宜食之。
宗奭曰:煎汤饮,治暴淋。
甄权曰:熬末服,杀肠中蚘虫。
时珍曰:麦属火,心之谷也。其功除烦、止渴、收汗、利溲、止血,皆心之病也。陈者煎汤饮,止虚汗。烧存性,油调,涂诸疮汤火灼伤。新麦性热,陈麦平和。凡麦秋种夏熟,俻受四时之气。南方地煖下湿,不如北产之良。
《圣惠方》:小麦饭,治烦热,少睡,多渴。
恭曰:小麦作汤,不许皮坼。坼则性温,不能消热止烦也。
藏器曰:小麦受四时气足,兼有寒热温凉。故麦凉、麹温、麸冷、面热,宜其然也。河渭之西,白麦面亦凉,以其春种,缺秋冬二气也。
浮麦
即水淘浮起者。
时珍曰:益气除热,止自汗盗汗,骨蒸虚热,妇人劳热。
讱菴云:汗为心液,麦为心谷,浮者无肉,故能凉心止汗,麦、麸同功。
麦麸
麦麸
《日华子》曰:治时疾热疮,汤火疮烂,扑损折伤瘀血,醋炒罯贴之。
藏器曰:和麫作饼,止洩痢,调中去热。醋拌蒸热,包熨人马闪跌腰脚折伤处,散血止痛。
时珍曰:醋蒸,熨手足风湿痺痛,寒湿脚气,互易至汗出,良。末服,止虚汗。麸乃麦皮也。麦之凉全在皮,与浮麦同性,而止汗之功次于浮麦。凡人身体疼痛及疮疡溃烂,或小儿暑月出痘,痘疮溃烂不能着蓆者,用麸皮装褥卧,性凉而软,诚妙法也。小麦粥,止消渴烦热。
麫
《大明》曰:养气,补不足,助五脏。然性壅热,小动风气,发丹石毒。
藏器曰:补虚。久食,实人肤体,厚肠胃,益气力。
又曰:麫性热,惟第二磨者凉,为其近麸也。盖麦之凉全在皮,故面去皮即热。
宗奭曰:水调服,治人中暑,马病肺热。
时珍曰:傅痈肿损伤,散血止痛。生食,利大肠。水调服,止鼻衄吐血。
颖曰:东南单湿,春多雨水,麦已受湿气,又不曾出汗,故食之作渴,动风气,助湿发热,西北高燥,春雨又少,麦不受湿,复入地窖出汗,北人禀厚少湿,故常食而不病也。
李廷飞《延寿书》云:北多霜雪,故麫无毒;南方雪少,故麫有毒。顾元庆《薝曝偶谈》云:江南麦花夜发,故发病;江北麦花昼发,故宜人。麫性虽热,而寒食日以纸袋盛麫悬挂风处,数十年亦不坏,名为寒食麫,则热性皆去而无毒矣。入药尤良。
时珍曰:北麫性温,食之不渴;南麫性热,食之烦渴;西麫凉,皆地气使然也。吞汗椒,食萝卜,皆能觧其毒。
麦粉
即小粉
时珍曰:麦粉乃是洗面筋澄出浆粉。今人浆衣多用之。
孟诜曰:补中,益气脉,和五脏,调经络。又炒一合,汤服,断下痢。
时珍曰:醋熬成膏,消一切痈肿,汤火伤。
稷
《别录》曰:益气,补不足。
《日华子》云:治热,压丹石毒发热,觧苦瓠毒。
《心境》云:作饭食,安中利胃宜脾。
时珍曰:稷与黍,一类二种。粘者为黍,不粘者为稷。稷可作饭,黍可酿酒。犹稻之有粳与糯也。能凉血觧暑。
又曰:按孙真人云,稷,脾之谷也。脾病宜食之。汜胜之云:烧黍稷则瓠死,此物性相制也。稷米、黍穰,故能觧苦瓠之毒。
诜曰:多食发二十六种冷病气。又不可与附子同服。
时珍曰:诗云:黍、稷、稻、粱、禾、麻、菽、麦此八谷也。盖稷当属高大如芦,世之所谓芦稷者。实既香美性复中和,干又高大,所以能为五谷之长,而先王以之名官也。且芦稷最能和中,煎汤温服,治霍乱吐泻如神。
黍
时珍曰:粳之粘者为糯,粟之粘者为秫,稷之粘者为黍。黍有赤、白、黄、黑数种。其苗色亦然。按罗愿云:黍者暑也。以其象火,为南方之谷。盖黍最粘滞,与糯米同性,其气温暖,故功能补肺,而多食作烦热,缓筋骨也。
思邈曰:黍者暑也。待暑而生,暑后乃成。肺之谷也。肺病宜食之。主益气。
《别录》曰:益气,补中。
孟诜曰:烧灰和酒,涂杖苍,止痛,不作瘢。
时珍曰:嚼浓汁,涂小儿鵞口疮,有效。
诜曰:性寒,有小毒,发故疾。久食昏五脏,令人好睡,缓人筋骨,绝血脉。小儿多食,令久不能行。小猫、犬食之,其脚跼曲。合葵菜食,成痼疾。合牛肉、白酒食,生寸白虫。
李廷飞曰:五种黍米,多食闭气。
粟
时珍曰:粟,即粱也。穗大而毛长粒粗者为粱,穗小而毛短粒细者为粟。按贾思勰云:粟之成熟有早晚。早粟皮薄米实,晚粟皮厚米少。据许慎云:粟之为言续也,续于谷也。在古但呼为粱。后人乃以粱之细者名粟。苗俱似茅。种类凡数十,有青赤黄白黑诸色。陈者良。
《别录》曰:养肾气,去脾胃中热,益气。陈者:苦,寒。治胃热消渴,利小便。
孟诜曰:止痢,压丹石热。
藏器曰:治霍乱及转筋入腹,又治卒得鬼打。
士良曰:觧小麦毒,发热。
弘景曰:陈粟至三五年者,尤觧烦闷,服食家亦将食之。
宗奭曰:粟米利小便,能益脾胃。
时珍曰:粟之味咸淡,气寒下渗,肾之谷也,肾病宜食之。虚热消浊洩痢,皆肾病也。渗利小便,所以洩肾邪也。降胃火,故脾胃之病宜食之。
又曰:治反胃热痢。煮粥食,益丹田,补虚损,开肠胃。
震亨云:陈者最硬难化,得浆水乃化也。
宗奭曰:生者难化。熟者滞气,隔食,生虫。
藏器曰:胃冷者不宜多食粟。浸水至败者,损人。
瑞曰:与杏仁同食,令人吐泻。鹰食粟,足重不能飞。
荞麦麫
孟诜曰:实肠胃,能鍊五脏滓秽。
萧炳曰:作饭食,压丹石毒,甚良。
吴瑞曰:以醋调粉,涂小儿丹毒赤肿热疮。
时珍曰:降气宽肠,磨积滞,消热肿风痛,除白浊白带,脾积洩泻。以砂糖水调炒麫二钱服,治痢疾。炒焦,热水冲服,治绞肠沙痛。
又曰:荞麦最降气宽肠,故能鍊肠胃滓滞,而治浊带洩痢腹痛上气之疾,气盛有湿热者宜之。若脾胃虚寒人食之,则大脱元气而落须眉,非所宜矣。
《普济》:治小儿天吊及历莭风。
思邈曰:酸,微寒。食之难消。久食动风,令人头眩。作麫和猪、羊肉热食,不过八九顿,即患热风,须眉脱落,还生亦稀。泾邠以北,多此疾。
黑大豆
岐伯曰:生温,熟寒。
时珍曰:大豆有黑、白、黄、褐、青斑数色:黑者名乌豆,可入药,及充食,作豉;黄者可作腐,榨油,造酱;余但可作腐及炒食而已。
藏器曰:大豆甘平,炒食极热,煮食甚寒,作豉极冷,造酱及生黄卷则平。牛食之温,马食之冷。一体之中,用之数变。
《本经》云:生研,涂痈肿。煮汁饮,杀鬼毒,止痛。
《别录》:逐水胀,除胃中热痺,伤中淋露,下瘀血,散五脏结积内寒。杀乌头毒。炒为屑,主胃中热,除痺去肿,止腹胀消谷。
《唐本》云:煮食,治温毒水肿。
《日华子》云:调中下气,通关脉,制金石药毒,牛马温毒。
时珍曰:煮汁,觧礜石毒、砒石、甘遂、天雄、附子、射罔、巴豆、芫青、斑蝥、百药之毒,及蛊毒。入药,治下痢脐痛。冲酒,治风痉及阴毒腹痛。牛胆贮之,止消渴。
藏器曰:炒黑,热投酒中饮之,治风痺痈缓口噤,产后头风。食罢生吞半两,去心胸烦热,热风恍惚,明目镇心,温补。久服,好颜色,变白不老。煮食性寒,下热气肿,压丹石烦热。消肿。
孟诜曰:主中风脚弱,产后诸疾。同甘草煑汤饮,去一切热毒,觧百药毒,治风毒脚气。煮食,治心痛筋挛膝痛胀满。同桑柴灰煮食,下水鼓腹胀。和饭捣,涂一切毒肿。疗男女阴肿,以棉裹纳之。
又曰:大豆黄屑忌猪肉。小儿以炒豆、猪肉同食,必壅气致死,十岁以上不畏也。
颂曰:仙方修治末服之,可以辟谷度饥。然多食令人体重,久则如故也。
甄权曰:每食后磨拭吞三十粒也,令人长生。初服时似身重,一年以后,便觉身轻,又益阳道也。
颖曰:陶华以黑豆入盐煮,常时服之,云能补肾。盖豆乃肾之谷,其形类肾,而又黑豆通肾,引之以盐,所以妙也。
时珍曰:按《养肾书》云,李守愚每晨水吞黑豆二七枚,谓之五脏谷,到老不衰。夫豆有五色,各治五脏。惟黑豆属水性寒,为肾之谷,入肾功多,故能治水消胀下气,制风热而活血觧毒,所谓同气相求也。
又曰:服萆麻子者,忌炒豆,犯之胀满致死。服厚朴者亦忌之,动气也。
大豆黄卷
弘景曰:黑大豆为蘖牙,长五寸,便干之,名为黄卷,用之熬过,服食所须。
《本经》:治湿痺,筋挛膝痛。
《别录》曰:五脏不足,胃气结积,益气止痛,去黑皯,润肌肤皮毛。
孟诜曰:破妇人恶血。
颂曰:古方蓐妇药中多用之。
思邈曰:宜肾。
时珍曰:除胃中积热,消水病胀满。
黄大豆
寗原云:宽中下气,利大肠,消水胀肿毒。
时珍曰:研末,熟水和,涂痘后痈。童便调涂,亦可。
赤小豆
《本经》云:下水肿,排痈肿脓血。
藏器曰:驴食足轻,人食身重。
《别录》云:疗寒热热中消渴,止洩,利小便,下腹胀满,吐逆卒澼。
甄权曰:治热毒,散恶血,除烦满,通气,健脾胃。同鸡子白,调涂一切热毒痈肿。煮汁,洗小儿黄烂疮,不过三度。
士良曰:缩气行风,坚筋骨,抽肌肉。久食瘦人。
孟诜曰:散气,去关莭烦热,令人心孔开。暴痢后,气满不能食者,煑食一顿即愈。和鲤鱼、鲫鱼煮食,甚治脚气。并能利水消肿。
《日华》云:觧小麦热毒。煮汁,觧酒病。觧衣粘缀。
弘景曰:小豆逐津液,利小便。久服令人肌肤枯燥。
颂曰:水气、脚气最为急用。有人患脚气,以袋盛小豆,朝夕践踏,久久遂愈。
好古曰:治水者惟知治水,而不知补胃,则失之壅滞。赤小豆消水通气而健脾胃,乃其药也。
藏器曰:赤小豆和桑根白皮煮食,去湿气痺肿,和通草煮食,则下气无限,名脱气丸。
时珍曰:赤小豆小而色赤,心之谷也。其性下行,通乎小肠,能入阴分,治有形之病,故行津液,利小便,消胀除肿,止吐,而治下痢肠澼,觧酒病,除寒热痈肿,排脓散血,而通乳汁,下胞衣产难,皆病之有形者。久服则降令太过,津血渗洩,所以令人肌瘦也。其吹鼻瓜蒂散辟瘟疫用之,亦取其通气散热耳。凡一切痈疽疮疥及赤肿者,以水调涂,自无不愈,但其性粘,干则难揭,入苧根即不粘,此法尤佳。
绿豆
《开宝》云:煮食,消肿下气,压热觧毒,生研绞汁服,治丹毒烦热风疹,药石发动,热气奔豚。
思邈曰:治寒热热中,止泄痢卒澼,利小便胀满。
《日华子》曰:厚肠胃。作枕,明目,治头风头痛。除吐逆。
孟诜曰:补益元气,和调五脏,安精神,行十二经脉,去浮风,润皮肤,宜常食之。煑汁,止消渴。
寗原曰:觧一切药草、牛、马、金石诸毒。
时珍曰:绿豆肉平皮寒,觧金石、砒石、草木一切诸毒,宜连皮生研水服。又治痘毒,利肿胀。绿豆粥,觧热毒,止烦渴。
绿豆粉
吴瑞曰:觧诸热,益气,觧酒食诸毒,治发背痈疽疮肿,及汤火伤灼。
寗原曰:痘疮湿烂不结痂疕者,干扑之良。
汪颖曰:觧菰菌、砒毒。
时珍曰:绿豆色绿,属木,通于厥阴、阳明。其性稍平,消肿治痘之功虽同赤豆,而压热觧毒之力过之。且益气,厚肠胃,通经脉,无久服枯人之患。豆粉以绿色粘腻者为真。外科治痈疽有内托护心散,极言其效。
白扁豆
《别录》曰:和中,下气。
孟诜曰:补五脏,主呕逆。久服头不白。
苏恭曰:疗霍乱吐利不止,研末和醋服之。
苏颂曰:行风气,治女子带下,觧酒毒、河豚鱼毒。
甄权曰:觧一切草木毒,生嚼及煮汁饮,取效。
时珍曰:硬壳白扁豆,其子充实,白而微黄,其气腥香,其性温平,得乎中和,脾之谷也。入太阴气分,通利三焦,能化清降浊,故专治中宫之病,消暑除湿。止洩痢,暖脾胃,止消渴,而觧毒也。其软壳及黑鹊色者,其性微凉,但可供食,亦调脾胃。花与豆同功。
刀豆
时珍曰:温中下气,利肠胃,益肾补元。
又曰:刀豆甘,平。《本草》失载,近时载其暖而补元阳也。又有病呃逆不止,烧存性,白汤调服二钱,呃逆即止。亦取其下气归元也。
淡豉
时珍曰:造淡豉法:黑大豆水浸一宿,蒸熟摊席上,候微温蒿覆之。候黄衣上遍。取出晒干簸净,以水拌之干湿得所。安瓮中,筑实,桑叶盖厚三寸,泥封,晒七日,取出,曝一时,又以水拌入瓮。如此七次,再蒸过,摊去火气,瓮收筑封,豉即成矣。
《别录》:治伤寒头痛寒热,瘴气恶毒,烦躁满闷,虚劳喘吸,两脚疼冷。杀六畜胎子诸毒。
甄权:治时疾热病发汗。熬末,能止盗汗,除烦。生捣为丸服,治寒热风,胸中生疮。煮服,治血痢腹痛。研涂阴茎生疮。
时珍曰:其法乃康伯所传,见《博物志》。淡豉,调中下气最妙。盖黑豆性平,作豉则温。既经蒸罯,故能升能降。得葱则发汗,得盐则能吐,得酒则治风,得薤则治痢,得蒜则止血,炒熟则又能止汗。
又曰:治伤寒温毒发癍呕逆。
《日华子》云:治疟疾骨蒸,中毒药蛊气,犬咬。
讱菴云:凡伤寒呕逆烦闷,宜引吐,不宜用下药以逆之。淡豉合巵子,即巵子豉汤,能吐虚烦。
胡麻
脂麻
巨胜
《本经》:伤中虚羸,补五内,益气力,长肌肉,填髓脑。久服,轻身不老。
《别录》曰:坚筋骨,明耳目,耐饥渴,延年。疗金疮止痛,及伤寒温疟大吐后,虚热羸困。
《日华子》曰:补中益气,润养五脏,补肺气,止心惊,利大小肠,耐寒暑,逐风湿气、逰风、头风,治劳气,产后羸困,催生落胞。细研涂发令长。白蜜蒸饵,治百病。
李廷飞云:炒食,不生风。病风人久食,则步履端正,语言不涩。
苏恭曰:生嚼涂小儿头疮,煎汤,治恶疮、妇人阴疮,大効。
士良曰:初食利大小肠,久食即否,去陈留新。
弘景曰:服食胡麻,取黑色者,九蒸九晒,熬捣饵之。断谷,长生,充饥。虽易得,而学者未能常服,况余药耶?蒸不熟,令人发落。
原曰:生者性寒而治疾,炒者性热而发病,蒸者性温而补人。
时珍曰:胡麻取油以白者为胜。服食以黑者为良。取其黑色入通于肾,而能润燥也。
麻油
弘景曰:生笮者良。若蒸炒者,止可供食及燃灯耳,不入药用。
时珍曰:入药以乌麻油为上,白麻油次之,须自笮乃良。若市肆者,不惟已经蒸炒,而又杂之以伪也。
《别录》曰:利大肠,产妇胞衣不落。生油摩肿,生秃发。
孙思邈云:去头面逰风。
藏器云:主天行热閟,肠内结热。服一合,取利为度。
《日华子》曰:陈油:煎膏,生肌长肉止痛,消痈肿,补皮裂。
苏颂曰:治痈疽热病。
时珍曰:觧热毒、食毒、虫毒,杀诸虫蝼蚁。
孟诜曰:主瘖痖,杀五黄,下三焦热毒气,通大小肠,治蚘心痛。傅一切恶疮疥癣,杀一切虫。
刘河间云:治风先治血,血活则风散。胡麻入肝补血,故风药中不可阙也。
麻仁
《本经》云:补中益气。久服,肥健。
《别录》:治中风汗出,逐水气,利小便,破积血,复血脉,乳妇产后余疾。沐发,长润。
藏器曰:下气,去风痺皮顽,令人心欢,炒香,浸小便,绞汁服之。妇人倒产,吞二七枚即正。
士良曰:润五脏,利大肠风热结燥及热淋。多食损血脉,滑精气,痿阳气。妇人发带疾。
《日华子》曰:补虚劳,逐一切风气,长肌肉,益毛发,通乳汁,止消渴,催生难产。
孟诜曰:取汁煮粥,去五脏风,润肺,治关莭不通,发落。
时珍曰:利女人经脉,调大肠下痢,涂诸疮癞,杀虫,取汁煮粥食,止呕逆。
弘景曰:麻仁合丸药并酿酒,大善。但性滑利。
好古曰:麻仁,手阳明、足太阴药也。阳明病汗多、胃热、便难,三者皆燥也。故用之以通润也。
成无己曰: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麻仁之甘,以缓脾润燥。
宗奭曰:麻仁极难去壳。取帛包置沸汤中,浸至冷。悬井中一夜,不令着水。次日晒干,新瓦上挼去壳,簸扬取仁用。
薏苡仁
薏珠
《本经》:治筋急拘挛,不可屈伸,久风湿痺,下气。久服,轻身益气。
《别录》曰:除筋骨中邪气不仁,利肠胃,消水肿,令人能食。
藏器曰:炊饭作麫食,主不饥,温气。煑饮,止消渴,杀蚘虫。
甄权:治肺痿肺气,欬嗽涕唾,上气。煎服,破毒肿。
孟诜曰:去干湿脚气,杀蚘,堕胎。
时珍曰:薏苡仁属土,阳明药也,故能健脾益胃。虚则补其母,故肺痿、肺痈用之。筋骨之病,以治阳明为本,故拘挛筋急风痺者用之。土能胜水除湿,故泄痢水肿用之。疝疾重坠,以薏珠用东壁土炒,水煮为膏以治之。
颂曰:薏苡仁心肺之药多用之。故范汪治肺痈,张仲景治风湿、胸痺。《济生方》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