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
夫风者,天地山川之气也,所发远近有二焉。一者,天地八方四时五行之气为近风,春夏秋冬各依其时。从东西南北天涯地际八卦之乡来者为远风,温凉寒暑,从微至盛,各随其孟仲季,以顺十二月,周一岁也。温凉寒暑之气,是风也。动则靡靡然,静则含含尔,是天地之风也。《经》曰:诸邪风者,非是时行乘节之风,亦非山川鼓振之风,是人间庭巷门户窗牖之径气尔。天无风之日,其恒有径气,人长居其间,日月积久,乃能虚人肤肉,入人百脉,流注五脏六腑,则致生病焉。凡四时风者,春九十日,名日清风,伤人为肝风;夏九十日,名曰阳风,伤人为心风;秋九十日,名曰凉风,伤人为肺风;冬九十日,名曰寒风,伤人为肾风。其分布八方,亦异名也。太乙之神,随其节,居其乡,各王四十五日,风云皆应之。东北方艮之气,立春王,名为条风,一名为凶风,王四十五日(自立春四十五日间,从艮方来风曰乡来风,生长万物,不伤人,余准之)。东方震之气,春分王,名为明庶风,一名婴儿风,王四十五日。东南方巽之气,立夏王,名为清明风,一名弱风,王四十五日。南方离之气,夏至王,为景风,一名大弱风,王二十七日,合仲夏也。仲夏中央之气,戊巳王十八日,合夏至,都四十五日,王皆同。在此仲夏者,非孟仲之仲也,是天地之正中,五行之所会,四季之所同,其一节而火土二气主之,分夏数为仲夏也。西南方坤之气,立秋王,名为凉风,一名谋风,王四十五日。西方兑之气,秋分王,名为阊阖风,王四十五日,一名罡风。西北方乾之气,立冬王,名为不周风,一名折风,王四十五日。北方坎之气,冬至王,名为广莫风,一名大罡风,王四十五日。此八风者,八方之风也。若从其乡来者,主长养万物,则人少病;若不从其乡来,而从所克来者,为贼邪,害于万物,则人多病。是故圣人云:避风如避矢。是以风者,百病之长。至其变化,为他病也。
五脏中风
论曰:《内经》谓,以春甲乙中风为肝风。肝风之状,多汗恶风,善悲咽干,善怒时憎,但踞坐不得低头,绕两目连,额色微青,唇青面黄者可疗,急灸肝俞百壮。若大青黑面一黄一白,是肝已,伤,不可复疗。女人者,头目,两胁痛,行常伛偻,嗜甘味如阻妇状也。(肝俞在第一椎左右)。
石膏汤
治肝脏中风筋脉拘挛,手足不随或缓或急。《总圣》
石膏(一两,碎) 麻黄(一两二分,去根节) 川芎 芍药 桂心 甘草(炙) 人参 当归 防风(各二分) 杏仁(一分)
上粗末。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生姜二分,切片,煎至八分,去滓温服,空心,朝、午时、夜卧各一服,后吃热生姜、葱、薤稀粥,出微汗,慎外风。
升麻汤
治赶圩中风,头痛目眩,胸中客热,气壅冲心烦闷。
升麻 前胡(各一两二分) 玄参 地骨皮(各一两) 羚羊角 葛根(各二两) 茯神(一两一分)
上粗末。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竹絮一分,煎至八分,去滓温服,食后,如人行五六里(半时),更进一服。热气未退,至三五服;热闷气退,即更可服小续命汤等通药药矣。
论曰:心中风之状,多汗恶风,焦躁善怒,赫赤色,病甚则言不快。口色赤,则心受风,风盛则生热,热盛则汗不止,心之液为汗故也。汗多则腠理疏,疏则真气邪气相搏。是以恶风,又心恶热,恶极则唇焦内躁多怒,心之声为言,病甚则言不快,心气通于舌故也。又其证胸背拘急,不可倾侧,面赤头痛,熻熻发热,不能安卧。以心主血脉,其风日久,随营卫行,内外相搏,蕴积而然也。若唇赤流汗者可疗,急灸心俞百壮(在第五椎左右)。若唇或青或黑或白或黄,此是心坏为水,面目亭亭,时悚动者,不可复疗,五六日而死也。
人参饮
治因心惊风邪人心包,或加胸背闷痛惊怖,小腹微痛,寒热心烦闷,色变青黄赤白,兼治虚劳惊惧,风邪诸疾。
人参 甘草 麻黄 独活 当归 川芎 石膏 秦艽(去苗,各二两)附子(炮,二分) 白术 细辛 桂心(去粗皮,各五分) 防风(一两一分) 杏仁(三分) 黄芩(一两) 赤芍药 干姜(各二分)
上剉散。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煎至七分,去滓温服,日三夜二。
论曰:脾风之状,多汗恶风,身体怠惰,四肢不欲举,色少黄,不思食。鼻上黄色。又曰:踞而腹满,身通黄,吐咸汁。又曰熻熻发热,形如醉人,腹中烦重,皮肉动短气,脾埤诸脏灌四旁者也。所主四肢,故脾中风则身体怠惰,四肢不欲动。脾者,仓廪之官,故病则不嗜食,诊在鼻,中央之位也。其色黄,如黄土之色也,烦重发热,风之候也。形如醉人者,邪气之甚也。急灸脾俞百壮(在十一椎左右)。若手足青者,不可复疗也。
独活汤
治脾脏中风,肢体缓弱,言语不利,熻熻发热。《圣总》
独活 麻黄 防风(各一两) 白茯苓 羚羊角 人参 前胡 沙参(代用地骨皮) 旋覆花 黄耆 半夏 附子(炮,各三分) 甘草(炙,半两)
上剉散。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生姜七片,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日三服,夜一服。
论曰:肺中风之状,多汗恶风,色皏然白,时咳短气,昼日则差,暮则甚。诊在眉上,其色白,又口燥而喘,身运而重,喘而肿胀,冒闷汗出。夫热生风,风盛则热,腠理开多汗者,热盛故也。风薄于内,所以恶风。皏然而白,金之色也。在变动为咳,又肺为气,故时咳短气也。风阳也,阳昼则在表,暮则在里,阳衰而风应之,故暮则甚也。喘而肿胀,偃卧而胸满短气,以主气故也。肺中风,偃卧而胸满短气,冒闷汗出,视目下鼻上下,两边下行至口色白者,可疗。灸肺俞百壮,若色黄,为肺已伤也。为血不可复疗,其人当妄掇空指地,或自拈衣寻衣缝,如此数日而死。诊其脉虚弱者亦风也,缓大者亦风也,浮虚者亦风也,滑散者亦风也。
羚羊角丸
治肺中风,气急,背项强硬,语声嘶败。《圣总》
羚羊角 白鲜皮(一名仙灵脾,代用羌活,一两半,或代用秦艽)升麻(一两) 蔓荆子(一两) 天麻(二两) 秦艽 恶实(牛蒡子也,一两) 枳壳(一两)
上细末,以炼蜜和丸梧桐子大。食后,煎桑根白皮汤下三十丸,若五七十丸,日三服。
论曰:肾之风状,多汗恶风,脊痛不能正立,其色炲,隐曲不利,诊在肌上,其色黑。夫身之本在肾,受五脏六腑之精气,以养百骸九窍。肾受风则诸阳之气不能上至于头面,故有面广然浮肿之证。阳气虚者则多汗恶风。肾主骨,骨不强则脊痛不能立,精神衰弱,则隐曲之事不利。肌上色黑,若炲色,又踞而腰疼不可俯仰,或为冷痹,或为偏枯,耳鸣声浊,志意昏沉,善怒多忘,皆肾风证也。肾中风,踞而腰痛,视胁左右,未有黄色如饼秶大者,可疗。急灸肾俞百壮,若齿黄赤髟髟直,面土色者,不可复疗也。
吴茱萸丸
治肾中风,恶风多汗,面肿腰脊痛,不能正立,面色枯黑。
吴茱萸(二钱半) 山茱萸 牛膝(酒浸,焙) 石斛(各五钱) 细辛 川芎 附子(炮,二钱半) 菟丝子(酒浸,五钱) 白茯苓 羌活独活 南木香(各二钱半) 草薢(五钱)
上细末,用醇酒半盏,炼蜜半盏拌和杵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若七八十丸,以盐汤或盐酒服之,空心、日午、临卧。
以上五脏中风,分明审察,则如上可疗之。若不详辨别,则可用通药诸方。
小续命汤
治卒中风欲死,身体缓急,口目不正,舌强不能语,神情闷乱,诸风服之皆验,不令人虚。
防风(一两半) 麻黄 防已 人参 黄芩 桂心 杏仁 白芍药 甘草川芎(各一两) 附子(二分)
上剉散,每服四钱重,水一盏半,生姜七片,枣三个,煎至七分,去滓不拘时服,日二三服,夜一二服。《深师录验方》有白术,不用杏仁。《救急方》无川芎、杏仁。《延年方》无防风。《崔氏外台方》不用防已,忌猪、冷水、海藻、菘菜、生葱。一本恍惚,加茯神、远志各一两;骨节烦疼,本有热气,去附子,倍芍药;脏寒大便利,去黄芩加附子;骨肉冷痛,加肉桂、附子;烦多惊悸,加犀角;呕逆腹胀,加人参、半夏;自汗,去麻黄;秘结胸膈不快,加枳实、大黄;气塞不通加沉香;有痰加天南星(炮,数片)。《叶氏方》有羌活、川乌头、当归,无防己。春加麻黄一两,夏加黄芩三两,秋加当归四两,冬加附子半两。风湿加川芎一两;身疼痛加秦艽一两;失音加杏仁一两;渴加麦门冬、干葛各一两;浮肿喘急加防风一两;以上是名四时加减续命汤。
《千金方》治中风痱身体不知自收,口不能言,冒昧不识人,背痛拘急,不得转侧,用麻黄六两,石膏四两,甘草、川芎、干姜、黄芩、当归各一两,杏仁三十粒(二分)。上每服五六钱重,水二盏,姜三五片,煎一盏,去滓温服,是名西州续命汤。
《外台方》(林亿等作)云:余昔任户部员外,忽婴风疹,便服此汤,三年之中,凡得四十六剂,风疾迄今不发。余曾任殿中少监,以此状说向名医,云此方为诸汤之最。有脚气人,服此方至六七剂得差;有风疾家,天阴节变辄合之,可以以防瘖也。
《事证方后集》云:《千金》云,治风不以续命汤治之,则不为治风。斯以见圣人之心矣。有人脚气服此方,至六十剂得差。
《简易方》云:小续命汤,古今治风良方也。但无通气药,不可独用,以此药兼而治之,成功必矣。(《和剂方》人参顺气散下有此说)。
人参顺气散
《局方)名通气驱风汤
治一切风与小续命汤可杂服,通气除风也。
乌药(五两,以十钱为一两) 桔梗 香白芷(不见火) 川芎 甘草 陈皮 白术(各二两半)麻黄 枳壳(各一两半) 干姜(七钱半)人参(半两)
上细末。每服三钱,若五钱匕,水一盏,姜三片,枣三枚,煎八分,和滓食前服,日两服。(续命汤食后,可兼用也)
八味顺气散
《济生方》
治一切中风,先当服之调气,次可兼服续命汤等。
白术 白茯苓 青皮 香白芷 陈皮 乌药 人参(各一两) 甘草(半两)
上细末。每服三五钱,水一大盞,煎至七分,温服不拘时,仍以酒化苏合圆间服。有风之人,先宜服此,次进风药,或书中苏合圆不可以酒化服,无效云云。可以白汤、井花水、人参汤等化服欤。
《病源论》有五十九种风证诸方,即或三十六种,或云一百二十种风,而续命汤、顺气散、苏合香圆通以可治之。今人仅服一二剂,已责其验。疾若不差,求失于医,贻疑于药,是则暗愚之所致。予治风人,渐及数百,只灸大椎(百壮)、百会(或五十或七八十壮)、肩井、手三里、曲池、风门(二椎)、膻中、巨阙、胃脘、气海、风市、足三里、绝骨(各百壮或二三百壮)。春秋各一报,而用此两三方药,或得平复。此外,遇有异证疾,则任诸方说处治之,无不验者也。
大续命汤
《圣总》
治中风入脏,四体不自知,口不能语,昏昧不知痛处,或筋脉拘急,中外疼痛,不得转侧,并宜。
麻黄(去根节,六两) 当归 桂心 甘草(炙,各二两) 川芎 黄芩 干姜(各二两) 石膏(四两) 杏仁(四十枚或三分)
上粗散。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温服,空心,二服相去如人行五七里(半时行十里),用熟生姜、稀粥投,衣覆微觉身润或汗出,切慎外风。
取涎丸
治中风病不语,喉中如拽锯,口中沫出。
天南星(大者一枚,去浮皮剜中作坑,入醋令八分满,四面用火,今醋干,黄色,时剉) 藜芦(一分)
上二味研抹,用面糊丸如梧子大,三五丸,以温酒服之,良久吐出涎为效。若吐不止,用冷葱汤呷即止。
秦艽丸
治中风汗出不止。
秦艽(去苗) 附子(炮) 白术 桂心(去粗皮) 石斛(各一两)
上为散。每服五钱匕,空腹温酒服之,日二三服。
续断汤
《事证方》
治久年病风不差。王思和用此方,一月二愈。思和名医,寓仪真,时人少知者,后至都下,声名籍甚为医官。
续断 杜仲 肉桂 防风 甘草 牛膝 白茯苓 细辛 人参 当归 白芍药(各一两) 川芎 秦艽 熟地黄
上为细末。每服三钱,或五钱,水一盏,生姜三片,枣子一个,同煎至七分,空心,食前稍热服,或日三服,夜一服。
排风汤
《局方》
治男子妇人风虚冷湿,邪气入脏,狂言妄语,精神错乱,肝风发则面青心闷,吐逆呕沫,胁满头眩,重耳不闻人声,偏枯筋急,曲拳而卧。心风发则面赤翕然而热,悲伤嗔怒,目张呼唤;脾风发则面黄,身体不仁,不能行步,饮食失味,梦寐倒错,与亡人相随;肺风发则面白,咳逆唾脓血,上气奄然而极;肾风发则面黑,手足不随,腰痛难以俯仰,痹冷骨疼,若有此候,令人心惊,心意不定,恍惚多忘,服此汤。安心定志,聪耳明目,通脏腑,诸风疾并主之。
白鲜皮(一名仙灵牌,二两,若无用秦艽) 当归(二两) 肉桂(去粗皮,二两) 芍药(二两) 杏仁(二两) 甘草(炙,二两) 防风(二两) 川芎(二两) 独活(三两) 麻黄(三两) 茯苓(三两)白术(二两)
上为粗末。每服三钱五钱,水一盏半,生姜四片,同煎至八分,去滓温服,不计时候。《活人事证方后集》云:排风汤、续命汤、风引竹沥诸汤及神精丹之类,更加以灸,无不愈者。然此疾积习之久,非一日所能致,皆大剂久而取效。《济生方》云:排风汤者,大理营血,摧抑肝邪,肝实有风,脉浮实有力,目赤胁疼,口苦心烦,错语多怒,宜加羚羊角;肝虚者有风,脉浮虚无力,当去麻黄加黄耆;不能言者,加荆沥(荆沥者,以火炙荆芥茎,促两头所出之汁,以钵受盛用之,若无,代荆芥穗)。
二香三建汤
《济生》
治男子妇人中风虚极,六脉俱微,舌强不语,痰涎并多,精神如痴,手足偏废,不能举运,此等证候,不可攻风,只可扶虚。
天雄(无则可代用大乌头) 附子(生用,去皮脐) 川乌头(去皮,生用,各一两) 南木香(不见火,半两) 沉香(一两)
上㕮咀。每服四五钱,水二盏,生姜十片,煎至七分,去滓温服,空心,食前。
三生饮
《局方》
治卒中昏不知人,口眼㖞斜,半身不遂,咽喉作声,疾气上壅,无问外感风寒内伤喜怒,或六脉沉浮,或指下浮盛,并宜服之,兼治痰厥及气虚眩晕,大有神效。
天南星(生用,一两) 川乌头(生去皮,半两) 附子(生去皮,半两) 木香(半两)
上㕮咀。每服半两,若一两,水二大盏,姜十五片,煎至八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易简方》云:或口噤不省人事者,用细辛、皂角各少许,吹鼻中,风人口噤不省人事,只用半夏末,以芦管吹入鼻中,嚏少苏,然后进药也。又细辛、皂角、半夏合用,吹入鼻中也。
防风通圣散
《御方》
治一切风热郁结,气血蕴滞,筋脉拘挛棬,手足麻痹,肢体焦痿,头痛昏眩,腰脊强痛,耳鸣鼻塞,口苦舌干,咽嗌不利,胸膈痞塞,咳嗽喘满,涕唾稠黏,肠胃燥涩,便溺淋闭,或肠胃蕴热,郁结水道,不能浸润于周身,而为小便出多者;或温热内甚而有溏泄者;或表之正气与邪热并,甚于里,阳极以阴,而寒颤烦渴者;或热甚为疾,久不见已者;或风热走注,疼痛顽麻者;或肾水阴虚,心火阳甚,热暴甚,而中风或暴瘖不语,及暗风痫病;或破伤中风,时发潮搐,并小儿热甚,惊风或斑疹未出不快者;或热剧黑陷,将欲死者;或风热疮疥久不愈者;并解酒热毒,及调理伤寒,发汗不解,头项肢体疼痛,宜服之。
防风 甘草 荆芥穗(各二钱半) 川芎 赤芍药 大黄 麻黄 白术 黄芩 桔梗 牛膝 人参 半夏(各半两) 石膏 当归 薄荷叶 滑石(三两) 山栀子(三钱重) 连翘(半两)
上粗末。每服四钱重,水一盏,生姜三片,煎至六分,去滓温服,不计时,日三服。病甚者,五七钱至十余钱;极甚须可下者,多服二三十钱,得利后,却当服三五钱,以意加减,病愈后,更宜常服三二钱,别无所损,使病不能再作。
调气圆
《全书》
疏风顺气,流注血脉,舒畅筋络,凡是风中气中,先用此调气,次用风药,无不效验,终不为废人。此方乃庞安常所制也。
沉香 槟榔 木香 川芎 肉桂 羌活 枳壳(各半两) 大黄 郁李仁(各一两半)
上为末,炼蜜为圆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五十、七八十丸,食后临卧,温酒服或熟水亦得。
犀角圆
《局方》
除中风三焦邪热,疏一切风气,治风盛痰实,头目昏重,肢节拘急,痰涎壅滞,肠胃燥泄,大小便难。
黄连 犀角 人参 大黄(各二两) 黑牵牛末(十二两,炒末)
上细末,炼蜜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临卧温水服,未利加丸数,至五十丸、七十丸、八九十丸、百余丸。巴郡太守所献。四时加减三黄丸方,治五劳七伤六极,中风中气诸疾,不问老少虚实,并宜服之。春黄芩四两,大黄三两,黄连四两;夏黄芩六两,大黄一两,黄连一两;秋黄芩六两,大黄二两,黄连三两;冬黄芩三两,大黄五两,黄连二两。上细末,蜜丸如大豆大,每服五丸乃至七丸,日三服。一月病愈,久服走逐奔马,常试甚验。(身轻之儿也)
[今案]本方如此,若利不快者,可服七八十丸,或百余丸,若尚秘结病人兼于脚气、水气、腹胀、痃癖、积聚、血癥血瘕等,本方上加黑牵牛子末三两五两(半生半炒),减丸数,每日若隔日或两三日,以夜半,可用之。若无蜜,皂角十余挺,去粗皮并弦实,细到,以沸汤揉出汁,可丸之。
青州白圆子
一名白玉。《局方》
治男子妇人半身不随,手足顽麻,口眼㖞斜,痰涎壅塞、小儿惊风、大人头风、妇人血风。
南星(三两,生用) 白附子(二两,生用) 半夏(七两生用,以水洗白) 川乌头(半两,去皮脐,生用)
上为细末,以生绢袋盛,用井花水,于钵中摆出,束出者,更以手揉之。如有滓,更以乳钵研末,又再入袋中,以水摆出,以尽为度,放磁盆中,日夜露星月,至晚换水,又搅立,昼日露晒,至来日,再换水搅。如此每晚换水,春五日,夏三日,秋七日,冬十日,去水晒干,如玉片,碎研,以糯米粉煮粥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五十丸,以生姜汤咽下。《易简方》云:此药本方所服,圆数极少,恐难愈病,今加数服之。《局方》初服五丸加至十五丸,不计时候。若瘫痪风,以温酒服二十丸,日三服,至三十日后,当有汗,便能舒展,服经三五十日,呵欠是应,又常服十粒以上,永无风痰隔壅之患。小儿惊风,薄荷汤服两三丸。
[今案]小儿可服十丸、廿丸,大人可服五十丸、七十丸,虽服数十丸,不可损真气,以可有速效也。《易简》说尤叶理矣。
脾约麻仁圆
《局方》
治肠胃燥涩,津液耗少,大便坚硬,或秘不通,脐腹胀满,腰背拘急,及有风人,大便结燥。又治小便利数,大便因硬而不渴者,谓之脾约。此药主之。
厚朴(姜汁制) 芍药 枳实(去瓤,麸炒,各二两) 杏仁(一两一分三铢) 大黄(四两) 麻仁(三分)
上细末,炼蜜和圆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或三五十丸,临卧温水服下,以大便通利为度,未利再服,三利为度,未利,再服三服。
川芎圆
《局方》
消风壅,化痰涎,利咽膈,清头目,治头痛旋晕,心忪烦热,颈项紧急,肩背拘拳,肢体烦疼,皮肤瘙痒,脑昏目疼,鼻塞声重,面上游风,状如虫行。
龙脑 薄荷 川芎(各一两一分) 防风(一两) 桔梗(四两) 甘草(一两一分) 细辛
上细末,炼蜜和搜一两二分作五十圆。每服细嚼,以蜡茶清下,食后临卧,或二三丸。(蜡茶清者,蜡茶中一片细末,以水一盏,令清冷也)
乌荆圆
《局方》
治诸风缓纵,手足不随,口眼㖞斜,言语蹇涩,眉目动,头昏胸闷,筋脉拘挛,不得屈伸,遍身麻痹,百节疼痛,皮肤搔痒,抓成疮疡。又治妇人血风,浑身痛痒,头疼眼晕,及肠风藏毒,下血不止,服之尤效。久服令人颜色和悦,力强轻健,发须不白。
川乌头(炮,去皮、脐,二两二分) 荆芥穗(五两)
上细末,以醋面糊圆如梧子大。每服二十粒,温酒或熟水下,有病空腹食前,日三四服,无疾早晨一服。少府郭监丞少病风挛搐,头颔宽亸不收,手盛颔然后能食,服此药六七服即差。遂长服之,已五十余年,年七十余,强健,须发无白者。此药疗肠风下血尤妙,累有人得效。予所目见,下血人服此而差者,一岁已数人矣。(以上《大全局方》)
[今案]每服七八十丸为佳,诸药如此一二倍,二三倍服之,皆有验。
加减三五七散
《局方》
治八风五痹,瘫痪亸曳,口眼㖞斜,眉角牵引,项背拘强,牙关紧急,心中愦闷,神色如醉,遍身发热,骨节烦疼,肌肉麻木,腰膝不仁,皮肤动或如虫行;又治阳虚头痛,风寒入脑,目旋晕转,在似舟船之上,耳内蝉鸣,或如风雨之声。应风寒湿、痹脚、气缓弱等疾,并皆治之。
山茱萸 干姜(各三两) 附子(炮,一两二铢) 防风(四两) 茯苓(三两)
上细末。每服二三钱,温酒调下,食前,日二三服,夜一二服。
枳壳圆
《全书》
治风中气中,大小便秘结,小腹痛,不得大小便,邪气客入,约而不行,故谷气不得通也;并治诸疾。
枳壳(去瓤,麸炒,三两) 牵牛子(半炒半生,头抹,一两半)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五十丸或七八十丸,以米饮下之,夜半服之,至晓以白粥补之,尤佳。
京师俞山人降气汤真方
《百一》《三因》《选奇》《事证》《全书》皆同
治虚阳上攻,气滞不快,上盛下虚,膈壅痰实,咽干不利,咳嗽中满,喘急气粗,脐腹膨胀,满闷虚烦,微渴引饮,头目昏眩,腰痛脚弱,四肢倦怠。此药专治脚上冲,中满喘急,下元虚冷,服补药不瘥者,饮之立效。(兼治中风,故诸方载于中风段)
紫苏子(五两) 川当归 半夏 厚朴(姜制) 前胡 肉桂 陈皮(各三两) 甘草(二两)
上粗散。每服三大钱(四五钱),水一盏半,生姜三片,枣二个,煎至八分,去滓食前,二滓并作一服,煎饮之。凡患中风中气,肿满及脚气等疾,多是虚气上攻,胸膈不快,不进饮食,此药能降此气。昔京师俞山人专卖此药有名,但人多不得其真方,故服之无效。唯此八味最其真者也,其他如人参、附子、五加皮、大腹皮、萝卜子者,皆伪方也。此本出《千金翼》,名紫苏子汤,云湘东王患脚气十年,困笃,一日得此方,遂安。然最是要真紫苏子,若铺上买者皆野苏子,杂以他物,皆无效不佳。
麻黄汤
治中风四肢拘挛,百节疼痛心烦,恶寒淅淅,不欲饮食。
麻黄(去根节末,一两半) 独活(一两) 细辛 黄芩(各半两)
上剉散。每服五钱匕,水二盏,煎一盏,去滓空心温服,相去如人行五七里,再服,微汗即愈。病在四肢者,并服;有热加大黄二分(以醋炒,令紫也);腹满加枳壳二分;气逆加人参二分;胁下悸满加牡蛎灰二分;渴加栝楼二分;素有寒加附子二分。
杜仲饮
治中风筋脉挛急,腰膝无力。
杜仲(去粗皮,炙,一两半) 川芎(一两) 附子(半两)
上剉散。每服五钱匕,水二盏,生姜一块,拍碎,煎至一盏,去滓空心温服,如人行五里,再服,汗出,慎外出。
人参汤
治中风半身不随,手脚拘急,不得屈伸,身体痹冷,或时瘈疭,或身背强直不语,或角弓反张,或欲得食,或不能食,或大小便不利,悉皆治之。
人参 甘草(各一两半) 麻黄(一两) 桂心 当归 独活 石膏 黄芩 干姜(各二分) 杏仁(三分)
上粗末。每服四钱匕,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空心温服,空心,并服二服,相去如人行五里,衣覆令汗出,汗解即食白粥,慎外风,未汗,复更煎服之,唯出得差,服药后,又如人行七八里,食热生姜、稀粥,乃汗出。
中风发热
论曰:中风发热者,身体无汗,肢节烦疼,腹急大小便不利,盖风邪所客,则皮肤闭密,内不得通,外不得泄,蕴滞发而为热,热盛则内燥,津液虚少,故无汗也。汗不出则气不舒,肢节疼而腹满急。大小肠不利,缘风邪流传心肺之经,外于府。不愈,则加头疼,面赤而渴燥也。
麻黄汤
治中风发热,头目昏疼,失音不语,喘息粗大,口偏吐涎,手足不随。
麻黄(去根节末,焙,二两) 防风 赤芍药(各一两二分) 石膏(碎,三两) 羌活 杏仁(炒) 甘草(炙,各一两)
上粗散。每服五六钱匕,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空心服,日二服。若牙颔冷痹舌强,加附子二分,竹茹少许;若渴,加麦门冬、栝楼各一两半,犀角一两。
防风汤
治中风头痛面赤,熻熻发热,恶风烦闷身痛。
防风 白术 桂心(各一两) 细辛(半两) 赤芍药 黄芩 甘草(炙,各一两) 麻黄(三两) 石膏(二两)
上粗散。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大枣三个(打破),煎至八分,去滓温服,日二三服。
热毒风
散在诸方
论曰:热毒风之状,头面肿热,心神烦躁,眼目昏暗,时复语涩,痰黏口干,皮肤壮热,肢节疼痛是也。皆由脏腑虚弱,风邪因入客于心胸,或服热药,与饮酒过度,心肺壅滞,热积不散,故其证如此。
黑豆饮
治热毒风,皮肤壮热,心神烦躁,口干面热,肢节疼痛。
黑豆(紧小,五两) 防风(一两) 羌活 甘草(炙,各半两)
上粗捣。每服五七钱,水一盏半,生姜三片,煎一盏,去滓温服,食后临卧,日二夜一。
羌活散
治热毒风,头面肿痒,心胸烦闷。
羌活 防风 川芎 荆芥穗 麻黄 甘草 木通 恶实(炒,各五两,牛蒡子)
上捣罗。每服三四钱匕,茶酒任服,不拘时。
省风汤
治卒急中风,口噤全不能言,口眼㖞斜,筋脉挛急,抽掣疼痛,风痰实,旋晕僵仆,头目眩重,胸膈烦满,左瘫右痪,手足痹麻,骨节烦疼,步履艰辛,恍惚不定,神志昏愦,应一切风证可预服之。
防风(四两) 天南星(生用,四两) 半夏(生洗用,二两) 黄芩(二两) 甘草(生用,二两)
上㕮咀。每服五钱匕,水二盏,生姜十片,煎一盏,去滓温服,不拘时候,日三夜一。《医学全书》云:气逆者加紫苏一两,南木香三分;气虚人加生附子一两,沉香三分;胸膈不利有痰者加半夏一两,人参半两。
《覆载万安方》卷第一
正和四年九月九日书之,子孙励秘旨古,莫失坠此术。性全六十一,嘉历元年六月廿三日重令宋人道广清书,而今日加朱点。冬景除秘重此方而如守眼睛,不敢忽之。性全(花押)同日墨点了。性全(花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