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风
头风也
论曰:《内经》云:新沐中风,则为首风。首风之状,头面多汗恶风,当先风一日则病甚,头痛不可以出内,至其风日,则病少愈。夫诸阳之脉,皆会于头,平居安静,则邪无自而入。新沐之人,皮腠既疏,肤发濡渍,不慎于风,风邪得以乘之,故客于首而为病。其证头面多汗,恶风头痛不可以出内者,以邪气之客也。当先风一日则病甚,至其风日则病少愈者,阳之气以天地之疾风名之,风行阳化。头者,诸阳之会,与之相应也。
茯神汤
治首风头痛,当先风则甚。
茯神(去木) 羌活 木通 防风 细辛 蔓荆子(去白皮) 生干地黄 白术 当归 芍药 陈皮 川芎
上粗末。每服三五钱,水一盏,煎七分,去滓,空心食前温服。
一字散
治沐头中风,头面多汗为首风,头痛。
藿香 乌头(去皮、脐,各二两) 甘松 零陵香(各一两) 白附子 天南星(各半两)
上并生用,细末。每服一字(一钱四分之一),温酒服下,口噤斡开口,徐灌服半钱,未愈再三服,一二三钱服,无毒。
天麻散
治首风头痛。
天麻(二两,日本有之,和名乃土知,又贼足) 藿香 石膏(研)莎草根(香附子也,各一两) 川芎(一两半)
上细末。每服二三钱,以蜡茶煎调服。
茶调散
治首风,定偏正头痛。
菊花 细辛 石膏 香附子(炮,去毛,各五两)
上为细末。每服二三钱,若五七钱匕,以茶清调服,食后。
茶调散
《事证方》并《局方》
治偏正头风,诸药不愈者,宜服此。李全总领云:此天下第一头风药。
香白芷(二两,半炒) 川芎(一两,炒) 甘草(一两,炒) 川乌头(二分,炮)
上细末。每服二三钱,好茶少许,薄荷五七叶,沸汤调服。若伤寒伤风头疼,可加葱白五七茎,切和茶服。
芎香散
治头风。
川芎 香附子(大者烧去毛,各三两)
上细末。每服三五钱,食前空心,以热酒服,亦食后以茶清重服此药,明目。又治妇人血风。
藿香散
《三因方》
治伤风挟涎饮,上厥,头疼、偏正、夹脑诸风。
藿香(半两) 川乌头(汤浸七返,去皮,一两) 乳香(二分)草乌头(炮,半两)
上细末。每服一钱,若二钱,薄荷茶清调下,食后。
芎辛汤
《三因方》
治伤风伤寒生冷,及气虚痰厥,头痛如破,兼眩晕欲倒,呕吐不定。
附子(生,去皮、脐) 乌头(生,去皮、尖) 天南星 干姜 甘草(炙) 川芎 细辛(各二两)
上剉散。每服四大钱,水二盏,姜五片,茶芽少许,煎七分,去滓食后服,日二三服。
救生散
《三因》
治外伤风冷,内积忧思,气郁聚涎,随气上厥,伏留阳经,头疼壮热,眩晕,或胸膈塞痞,兼服宽中圆攻之。
菊花蒂 川芎 石膏(煅冷,各一两) 甘草(一分)
上日干为细末。每服三钱,煎葱汤调服。如觉胸塞,即调此下宽中圆,不拘时。
宽中圆
《三因》
治气滞不快,饮食不消,胸膈痞塞,凝痰聚饮,状如伤寒头疼。
大附子 南木香(炮) 青皮 大黄(湿纸裹煨,各等分)
上细末散,醋煮米糊圆如梧子大。每服十九、廿丸,若三十九,以生姜汤服。头疼甚,则以救生散服之。
除风荆芥汤
治首风,头目昏眩,肢体痛,手足麻痹,上膈烦闷,或发寒热。
荆芥穗 川芎 防风 独活 甘草 麻黄(各一两) 人参(二两)
上粗末。每服三五钱匕,水一盏,生姜三片,薄荷五七叶,煎七分,去滓温服,食后临卧再服。
芎䓖散
治首风,头面多汗,恶风头痛。
芎䓖 石膏(研) 细辛 荆芥穗 甘草(炙) 草乌头(去皮与大豆,同炒,去豆)
上各等分,细末。每服半钱匕,若一二钱匕,蜡茶清调服,空心食前服。
搐鼻药
《三因方》
荜茇 高良姜 香白芷(一钱匕) 细辛(半钱匕)
上细末。每用一小字,先含水一口,搐鼻内,即吐出水。
吹鼻药
川芎(一分小) 鹅不食草(二分半)
上细末。先令病人,含水一口,而后以笔管此药大豆许,令吹入于鼻中,吹入后,吐出口中水,万不失一,年远日近,用之咸得愈也。一方入麝香少许。
如圣饼子
《三因方》
治气厥,上实下虚,痰饮风寒,伏留阳经,偏正头疼连脑巅,吐逆恶心,目瞑耳聋,常服清头目,消风痰,暖胃气。
川乌头(生去皮) 天南星 干姜(各一两) 甘草 川芎(各二两)天麻 防风 半夏(各半两)
上为末,汤浸蒸饼和丸如鸡头子大,捻作饼子晒干。每服五片,荆芥三五穗同细嚼,茶酒任下,熟水亦得,不拘时。《三因》云:头者,诸阳之会,上丹产于泥丸宫,百神所集。凡头痛者,乃足太阳受病。上连风府眉角而痛者,皆可药愈。或上穿风府,陷入于泥丸宫而痛者,是为真头疼,不可以药愈,夕发旦死,旦发夕死,责在气先绝也。原其所因,有中风寒暑湿而疼者,有气血食饮厥而疼者,有五脏气郁厥而疼者。治之之法,当先审其三因,三因既明,则无施不切中。
点头散
治脑风头痛,吹鼻。
细辛 高良姜 瓜蒂(各一分) 消石(半两)
上研细。每用新水满含一口,药半字吹入鼻中,良久即定。
远志散
治脑风头痛不忍。
远志(去心,不拘多少)
上细散。每用半字,先含水满口,即吹入鼻中。
风头眩
论曰:风头眩之状,头与目俱是也。五脏六腑之精华,皆见于目。上注于头,风邪鼓于上,脑转而目系急,使真气不能上达,虚则眩而心闷,甚则眩而倒仆也。
人参汤
治风头眩,但觉地屋俱转,目闭不开。
人参 防风 白术 当归 麦门冬 独活 桂 黄耆 芍药(各一两半)
上粗末。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煎一盏,去滓,食前温服,日夜一。
六神散
治风眩烦闷,头目晕转不止。
川芎 羌活 防风 甘草(各一两) 荆芥穗 鸡苏(各一两半,薄荷也)
上细末。米饮温水调下二钱匕或三钱,不计时候。
风头痛
论曰:风头痛之病,由风邪客于阳经,循风府而上,至于头脑,令人头重疼痛,心隔烦热,上焦壅滞,头面虚汗,诊其脉,左手寸口浮紧者是也。
槐实散
治风头痛,清头目,化风痰。
槐实(炒,八两) 荆芥穗 甘草(炙,一两) 防风(三两)
上细末。每服一二钱、三四钱匕,茶酒任服,食后日二三服。
香芎汤
治头痛,清气。
川芎(五两) 细辛(二两半) 人参(一两半) 半夏曲(一分)甘草(炙,三分)
上㕮咀。每服三五钱匕,水一盏,入生姜三片,薄荷五七叶,煎七分温服,日二三服,不拘时。
偏头痛
论曰:偏头痛之状,由风邪客于阳经,其经偏虚者,邪气凑于一边,痛连额角,故谓之偏头痛也。
至灵散
治偏头痛。
雄黄(研) 细辛(等分)
上细末。每用一字,上边痛吹入左鼻,左边痛吹入右鼻。
乳香散
治偏头不可忍。
乳香 高良姜
上等分,如烧香,于香炉火上烧,迎烟熏鼻孔,左痛左鼻,右痛右鼻。
神妙方
治偏头痛不可忍者。
莱菔(大根也)
上洗去士,绞取汁,每用少许,以笔管吹入鼻内,随左右用之。
荜茇散
治偏头疼。
荜茇
上细散。每用一字,先令病人满口含温水,随病左右,搐入鼻中。
风头旋
论曰:风头旋者,以气体虚怯,所禀不充,阳气不能上至于脑,风邪易入,与气相鼓,致头晕而旋也。又有胸膈之上,痰水结聚,复犯大寒,阴气逆上,风痰相结,上冲于头,亦令头旋。
防风丸
治风头旋眩晕,肩背拘急,发热恶寒,肢节疼痛。
防风 甘草(炙,各一两) 羌活 独活 桔梗(各半两) 川芎 香白芷(各三分)
上细末,炼蜜丸如大拇指大。每服一丸,或二三丸,食后荆芥汤嚼下。
祛痰丸
治风头旋,痰逆恶心,咽膈不利。
天南星 半夏(生洗) 赤茯苓 干姜(炮) 陈皮(各三两)
上细末,稀面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或五十丸、六七十丸,温米饮下,不拘时。
头面风
论曰:头面风之状,头面多汗,恶风头痛是也。盖诸阳之脉,皆上至头面,若运动劳役,阳气发泄,腠理开疏,汗多不止,阳气虚弱,风邪乘之,上攻于头面,故恶风而痛也。
檀香散
治头面风,头目昏眩,肩背疼痛,头皮肿痒如虫行,颈项拘急。
白檀香(半两) 甘菊花(三两) 川芎(二两) 甘草(生用,一两)
上细散。每服一二钱,薄荷汤调下,茶清或沸汤调亦得。
羌活散
治头面风,眼黑及面肿。
羌活 独活 川芎 桂 干姜 附子
上细末。每服豉汁二三钱,服立瘥。
胃风
此病世间太多,人不知病源治方,常可并之
论曰:胃风之状,颈多汗,恶风,食饮不下,膈塞不通,腹善满,失衣则䐜胀,食寒则泄利,形瘦而腹大。盖胃者小谷之海,五脏六腑之大源,因于食寒失衣,则风邪易感,故其证类多汗恶风者,以人迎胃脉之所动也。食饮不下,膈塞不通,腹善满者,其经循腹里,其病在中焦也。失衣则䐜胀者,重感于风邪伤肌肉也。食寒则泄者,风寒交伤于胃,故泄注也。形瘦者,精不营也;腹大者,气不通也。
豆蔻丸
治胃风颈项多汗,恶风,饮食不下,膈塞不通,腹善满,失衣则䐜胀,食寒则泄,形瘦而腹大。
肉豆蔻(半两) 羌活 防风 桔梗(各一分) 陈皮 独活 薏苡仁人参 草豆蔻仁 川芎(各半两) 甘草 木香(各一分)
上细末,炼蜜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五七十丸,米饮服,日三夜一。
厚朴陈橘皮汤
治风邪于胃,食物不化,便利完出,病名飧泄。
厚朴(姜制,一两) 陈皮 甘草 川芎 肉豆蔻 赤茯苓 防风 吴茱萸 羌活(各一分)
上粗末。每服三五钱匕,水二盏,煎一盏,去滓温服,空心食前,又加附子、缩砂各一两,尤佳。
风秘
利结秘也
论曰:风秘之病,以大肠秘涩不通。大肠者,肺之府,通行水谷,传导所出。若三焦不和,风热所搏,则肠胃干燥,津液虚少,糟粕结聚,传导不行,令人心烦腹满,便秘不通也。
前胡丸
治风秘,润利肠胃。
前胡(二两) 大黄(剉,炒) 黄芩 木通 麻子仁 芍药(各一两一分)
上细末,炼蜜丸如梧子大。每服二三十丸,温水服下,每夜一服,未快利,至五六十丸,久服渐生津润滑利。
羌活丸
治风气,大肠秘涩。
羌活 槟榔 木香 桂心 陈皮(各一两) 大黄(二两,煨) 牵牛子(末,八两,取四两)
上细末,蜜丸如梧子大。每服十五丸,或二三十丸、五十丸、七十丸,以生姜紫苏汤服。此药不损人脏腑,年高气弱人常服之,自然通利,兼不转泻。
香积散
治大肠秘涩,祛风顺气。
枳壳(麸炒,四两) 防风(四两) 甘草(二两)
上细散。每服四五钱匕,沸汤点服,空心食前,各一二服,夜一服。
槟榔圆
治风秘,大便不通,发燥引饮。
槟榔(二两) 牵牛子(末,三两)
上炼蜜丸梧子大。每服二三十丸,或四五十丸,生姜汤服,不拘时,更看人虚实加减,大渴加栝楼末二两。
风入腹拘急切痛
论曰:风入腹拘急切痛者,风邪搏于阴经也。风搏于阴经,则肠缩蜷,缩蜷则风寒之气与正气相击,故里急而切痛也。
甘草汤
治风入腹中㽲痛,并飞尸遁注,发作无时,发则抢心胀满,胁下如锥刀刺。
甘草 细辛 干姜 当归 桂 白茯苓 赤芍药 吴茱萸 熟地黄(各一两)
上粗末。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煎八分,去滓,空心、日午、夜卧服。
理中汤
治风入腹,心腹㽲痛,痰逆恶心,或时呕吐,膈塞不通。
人参 干姜 甘草 白术(各三两)
上粗散。每服四五钱匕,水一盏,煎七分,去滓,稍热服,空心食前。
诸痹统论
痹《素问》《太素》有二音义,一必至反,一方废反
论曰:饮天和,食地德,皆阴阳也。然阳为气,阴为血,气为卫,血为营。气卫血营,通贯一身,周而复会,如环无端,岂郁闭而不流哉。夫惟动静居处失其常,邪气乘间,曾不知觉,此风寒湿三气,所以杂至合而为痹。浅则客于肌肤,深则留于骨髓。阳多者,行流散徙而靡常;阴多者,滞泣滞碍而有著。杂异状殊,然即三气以求之,则所谓痹者,可得而察矣。且痹害于身,其为疾也。初若无足法,至其蔓而难图,则偏废弗举,四体不随,皆自诒伊戚者也。可不慎哉!
肝痹
筋痹也
论曰:《内经)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又曰:以春遇此者为筋痹。又曰:筋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肝。盖五脏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内舍于其合。肝之合筋也,故筋痹不已,复感于邪,则合于肝也。其证夜卧则惊,多饮小便数,上为引怀者是也。
薏苡仁汤
治肝痹筋脉不利,拘挛急痛,夜卧多惊,上气。
薏苡仁 羌活 蔓荆子 荆芥穗(各三两) 白术 木瓜 防风 牛膝甘草(炙,各一两)
上剉散。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生姜五片,煎一盏,去滓,稍热服。
心痹
论曰:《内经》言: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又曰:以夏遇此为脉痹,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是为心痹。其状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嗌干善噫,厥气上则恐。盖淫气忧思,痹聚在心,经所谓诸痹不已,亦益内者如此。
赤茯苓汤
治心痹,胸中满塞,心中微痛,烦闷不能食。
赤茯苓 人参 半夏 柴胡 前胡 桂心 桃仁(炒,各三分) 甘草(一分)
上粗剉。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生姜五片,枣三个(打破),煎七分,去滓热服,不拘时。
脾痹
论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又曰:以至阴遇此者,为肌痹。肌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脾,是为脾痹。其状四肢懈惰,发咳呕汁,上为大塞。《经》所谓诸痹不已,亦益内者如此。
大半夏汤
治脾痹,四肢怠惰发咳。
半夏(五两) 白术 白茯苓 人参 甘草 陈皮(各一两) 桂(三两)
上剉散。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生姜五片,煎一盏去滓温服,日三服。
肺痹
论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以秋遇此者为皮痹。皮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肺,是为肺痹。其候胸背痛甚,上气烦满,喘而呕是也。
紫苏子汤
治肺痹,胸心满塞,上气不下。
紫苏子(炒,八两) 半夏(五两) 陈皮 桂(各三两) 甘草 人参 白术(各二两)
上粗散。每服四五钱匕,水一盏,生姜五片,枣三枚,煎六分,去滓温服,不计时。
肾痹
论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又曰:以冬遇此者为骨痹。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是为肾痹。其证善胀,尻以代踵,脊以代头。盖肾者胃之关,关闭不利,则胃气不行,所以善胀,筋骨拘迫,故其下挛急,其上蜷屈,所以言代踵代头也。
牛膝酒
治肾气虚冷,复感寒湿为痹。
牛膝 秦艽 川芎 防风 桂 独活 丹参 白茯苓(各二两) 杜仲 附子 石斛 干姜 麦门冬 地骨皮(各一两半) 五加皮(五两) 薏苡仁(一两) 大麻仁(半两,炒)
上剉如麻豆,以生绢袋盛,浸酒一斗,春夏三日,秋冬五日。每服半盏,空心温服,日二三服。
以上五痹如此,此外有痛痹、著痹、行痹、皮痹、肌痹、血痹、脉痹、筋痹、骨痹、肠痹、周痹、风冷痹、风湿痹、痹气、热痹(或云十八痹,或云二十痹,或云五痹,皆此中也,可见《圣济总录》)。
五痹汤
《局方》
治风寒湿邪,客留肌体,手足缓弱,麻痹不仁,或气血失顺,痹滞不仁,并皆治之。
姜黄(老生姜,二两) 羌活(二两) 白术(二两) 防已(二两)甘草(一两)
上㕮咀。每服四五钱重,水一盏半,生姜十片,煎八分,去滓温服,病在上食后服,病在下食前服。
又可服《局方》换腿圆、追风应痛丸、省风汤、三五七散等皆可治诸痹也。
《万安方》卷第四
嘉历元年六月廿四日申刻,朱墨两点,同时加之。性全(花押)
附:《魏氏家藏方》第一,治风痹方诀云:大凡风痹真气昏乱,致有偏瘫缓软弱,㖞斜涎流,不随之候,切不可便服风药吐泻,因此有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盖缘常人多忽事机,先有目、腰瘁、脚疼、舌涩、面赤、贫食等候,并谓等闲无虑,一旦疾作昏沉,举族惊惶,只务速安,顷刻之间,药饵妄进,不知性命之存亡,在顷刻之间也。其次,用医不明此理,偶遇人家仓卒招请,计无所因,便据方书用药,或吐或利或使用针灸,拙术既施,逐致不救,最下者,求速效,急近利,不顾害之哉后也。凡如此者,未有能以人之疾苦也,唯明哲之士,审观要理,万一失卫生遂至此疾,切不可当惊扰之际,任人妄攻,以自取毙。只用正气药,便是救性命之要策也。莫若用附子、木香。附子(炮制,去皮脐)二两,木香二钱半(炮过,为细末),每服四钱,姜十片,水二碗,搅令温服,有热则候药冷,服之。比坏正气者,盖有间矣,气正则精神渐定,数日之后,服风药未晚也。小续命汤之类,并前药勤服自可,取差。风药如碧霞丹、金虎灵宝之类,最不可服。据初虞世论之甚详,《苏沈方》所用药,尤合人情,今录此方,以为后来之戒。以上可见《魏氏家藏方》。
辰砂五苓散
治头风。
《究原方》第二云:又有人患头疼数月,痛致厥,不省人事,皆作虚阳上攻;又有做风气并瘀治,求医于仆,诊其脉,心脉、肝脉俱洪大,遂以辰砂五苓散,用龙胆草煎汤调下二钱,一服,顷刻如失。又云:治气虚头晕,身内常鸣,手足麻木,身重拘急,《局方》三五七散,磨沉香,水少许,生姜三片,同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