脏腑用药谱(2)
脏腑虚实用药法则图
心肝常有余,以胜我补,必使上有所制。肺肾常不足,以我胜补,必使下有所滋。
五脏苦欲宜恶谱
肝
苦急,太躁则催。以甘缓之。熟地、天麻皆缓解也。劲急甚。山栀味苦,清其气。左金丸。
欲散,条达升发。以辛散之。川芎、丹皮苦辛,顺性即为补。过散当制,以酸收之。白芍平其性即泻,胆草涩,亦酸类。
虚则脏性自见,思酸,以酸补之。山萸体润甘酸,入肝养血,地黄丸用之是。
恶风,以类相伤。辛平散之。柴胡等疏表邪。风伤阳甚筋热,拘挛。凉之。黄芩等清内热。
喜畅,不畅则郁。辛香散之。香附等开解,越鞠丸是。
本温,虚则凉。甘温温之。熟地、天麻、当归、川芎、柏仁、枣仁。
肝蓄相火,常宜清之。郁则疏之,虚则补之。胆亦多火,常宜清之。惊则平之,虚则温之。
其腑胆属风。风和则清凉,狂则气冷,故曰胆本凉,虚则寒。胆怯虚烦不寐。甘温养之。枣仁、天麻等。血少,必胃和畅,谷气升,胆之精气始发。
心火脏
苦散,散乱、气消、失血等。以酸收之。五味、芍药(3)等收其涣散。
欲软,不软则躁急,由火炽甚,如病狂等症。以咸软之。芒硝、玄粉等降火,软其坚劲,即为补。
恶热,阳亢则害,以类相伤。以苦补之。香薷、竹叶、石斛微苦清益,黄连、石莲,大苦平性。
喜静,不静则心役,血不足以养神。甘凉补之。丹参、生地、麦冬等补血。
本热,虚则寒。如火灭则冷,心虚怯弱。香甘温补之。茯神、枣仁、辰砂、肉桂。
多窍,血少生痰,碍窍中,多梦魔惊跳。辛温开之。远志、菖蒲去客痰。
心火脏,散则不制,常宜敛之。热则清之,虚则暖之。小肠阳火,常宜清之。热则导之,虚则温之。
其腑小肠火胜,心热不受邪,移热于腑,便赤。苦寒清之。导赤散,是清火。
职主传水,失职则小肠水入大肠。甘淡渗之。五苓散是导水。
外主小便。其腑属火,本热,若热甚,小便涩痛等。甘凉苦补之。紫菀、牛膝、枸杞、生地濡润通利。
本热,虚则冷。少气虚寒,小便短数,老年乳母,犯此即病。甘温补之。人参、白术、茯苓、炙草、陈皮、白芍、牛膝连进。
脾土
苦湿,土湿泥泞。又苦燥。土燥顽槁。苦辛补之。白术燥之,佐以当归润之,补中益气兼用之者是。
欲缓,运动太速则脾劳。以甘缓之,人参、黄芪、甘草、茯苓。苦散,泻类。以酸收之。白芍。
恶湿,以类相伤,有外湿内湿皆伤脾。辛温燥之。苍术、白术。
主四肢,肢倦脾虚。苦温补之。神曲、麦芽、山楂。
本湿,虚则燥。寒而燥者,秋冬则土干,物不生。温热补之。轻用肉果、故纸补火生土,重用炮附。热而燥者,火熯则土干,物皆枯。苦寒润之。轻用石膏,重用黄连。
其腑胃禀母火。本温,主消谷。虚则热。饮食所致,郁热嗳酸昏睡。苦补之。重者黄连、山栀,轻者石膏、干葛,兼神曲、山楂醒脾,补其脏。属土,制膀胱水。若饮后脐胀即小便,是胃气不输,膀胱失约。甘温补胃,人参、黄芪、白术、山药、茯苓补中益气。苦坚膀胱。炒黄柏。
虚热,伤冷则肢热肌热。辛苦发之。升阳散火汤。
属阳明,多气血。气以凉行,血以温行。胃虚生热,气血滞为痈毒。辛苦清之散之。清胃散佐,散血行气。
伏火热于内。喜食肌肉削,是火积,清火除积。嘈杂呕水,是热积,清热除积。
气弱火上行,神短,火燎面。苦辛。酒制芩连、白芍、川芎、干葛、荆芥、薄荷、甘草。
肺金
苦逆,主气呼吸,变则气逆。以苦泄之。陈皮、枳壳、地骨、桑白。
恶寒,感风寒,伤皮毛。受生冷,伤本脏。辛热发之。麻黄、金沸、紫苏、葛根、桂枝之类。
畏热,火克金。虚烦不睡,躁热。苦寒清之。山栀、黄芩等。火甚金枯久咳。苦甘补之。天冬、麦冬、紫菀等。
体空主鸣,郁结声嘶,壅闭声哑。苦香通之润之。冬花、兜铃等。
喜清敛,若邪嗽久,热甚叶张。以酸收之,白芍。以酸敛之。五味。
本清,虚则温。虚不能制木,木生火来侮。甘苦清之。沙参、石斛、甘菊轻清诸品,合茯苓、山药、百合、扁豆。虚补母。
娇怯,依肾为宫。肺主出气,肾主纳气,肺气夜卧归藏肾水中,是谓母藏子宫,子隐母胎。畏热,肾中有火,金畏火刑,不敢归。畏寒,肾无火,寒,水冷金寒,不得归。喘胀咳哕,气从脐下逆奔而上,此肾虚不能纳气归元。肾热则壮水之主,肾寒则益火之源。故肺金生于肾水中。
华盖覆四脏,总会一身荣卫阴阳,手足曲折运动皆资。热则叶焦,发为痿躄。苦以坚肾,苦辛补肺。
其腑大肠本燥,虚则寒。湿泻久冷气虚。甘平补之。白术、茯苓、山药、芡实、苡仁、扁豆。
燥甚则热。便闭生火。有实热,治以咸寒,芒硝为君。佐以苦辛。大黄等为佐,凉膈散。脏亦受伤。有虚热,苦以润之。沙参、天冬、麦冬、杏仁、紫菀为君,麻黄、秦艽为佐。
气反,病在上,大肠久闭,则上不纳,胀满呕吐,嘈杂酸嗳,久致膈噎。下取之。用上法。肠鸣。老年、病后、产后得者,血虚不能统气,大补,鸣自已。
肾水
恶燥,有寒凝水干,如冬冰则水涸。辛以润之。炮附等。有火热成燥,火熬则水干。辛以凉之。丹皮等。
欲坚。肾藏五脏之精,热则精泄不充满,是不坚。以苦坚之。黄柏等从其性。
一阴制群阳,肾水实则火不敢起,若水衰则火炎。甘温补之。壮火之主以制阳光,六味丸是。
本寒,水体原寒。虚则热。水涸则寒失,阴虚发热咳嗽。沉甘寒补之。天冬、麦冬、生地、熟地、龟板、枸杞,重腻濡润之剂,润滋则热自止。
其经络行腰腿,虚则多寒。腰腿痠软。以温暖之。故纸、肉苁蓉、锁阳、巴戟等。
其门户司二便,虚则多寒。大便久泻泄痢。以温暖之。肉果、故纸、菟丝等。小便癃遗,以温暖之。金匮丸。
其腑膀胱,属寒水。本寒,虚则燥。小便不利,口不渴,是在下焦血分,专责膀胱。以苦利之。知母、黄柏,少佐肉桂,利水下窍。
以肺为上源,肺虚气逆而不下,则小便涩,口渴,是在上焦气分,责在肺。以淡渗之。茯苓、泽泻、车前理水上源。痰壅肺。亦致小便不利,但治痰。
与肾表里。纵欲精伤,思色火降,多致癃涩白浊。补肾不补膀胱。天冬、麦冬、生地、熟地、枸杞、牛膝,滋肾阴,便自利。
与大肠盈虚。大肠燥结,则小便气闭不通。以苦下之。大便动而小便自行。
论曰:凡人脏病少,腑病多,脏病缓,腑病急。凡诸痛皆属腑,故曰脏病由腑病,腑通脏自安。
四季时令用药谱
正月二月初春微阳
不宜过汗,宜香苏散。冬时阳气潜九渊,人之阳深藏于肾。饮食七情之气无阳以发之,郁于胸中,故用苏、陈、附、草开其滞气,使阳气上达,主生发之令。
三月外实中虚,阳气荐上
宜四物参苏饮。此时冬令大泄,阳气上鼓,多中咽喉之毒。人参保元,半夏化痰,甘草和中,桔、前去膈上痰,枳、苏散寒下气,木香理气,四物使阴升奉阳。
春宜温。反寒为不及,香苏散正治。反热为太过,有口干舌燥之症,但发热不恶寒,谓之温病,照温病条治。
四月火热正令
病多便赤口渴,此时令正病。宜五苓、清暑益气、十味香薷之类。
宜热,反寒,是春初令未除。仍宜香苏散、参苏饮解之。
五月正令大热
遇大雨,逼热入家,即为受暑。宜清暑益气汤。
六月正令湿热
病多上咳下泻中满。宜五苓散。
四月热月,五月火月,六月湿月。热火旺则生湿,湿盛亦生火热。三者相合,肺金受克,热伤元气,痿倦疾作,故用清暑益气汤。黄芪助肺,人参补元,甘草泻火,清肺复元。湿热盛伤胃,故加苍术。湿热胸不舒,故加青、陈。湿热食不化,故加神曲。便赤加泽泻,口渴加干葛解肌。湿热克肾水,故加黄柏。湿病发热,加升麻升阳,麦冬清心,五味敛肺,皆以救肺也。
夏三个月,湿热极胜,三焦气不清,上咳下泻中满,故用五苓散。猪苓清上焦,茯苓清中焦,泽泻清下焦。恐湿盛而脾不化,故加白术以健脾。然阳气不到则湿不除,如日所不照处湿不易干,用官桂之辛升至表,引表之阳气入里,里得阳气而湿即行。
夏多渴,不宜五苓。恐津液愈竭。然大渴引饮,是湿热在上焦,宜渗泻之,仍宜五苓散。
长夏湿热,中本脏脾土,则为泻痢。宜五苓散加干姜。
入于肝则寒热似疟,五苓加柴苓(4),头痛加芎蔓。
入于肺则为痰嗽,五苓加半夏、五味。有宿食加干姜、半夏。干姜温中化食,半夏醒脾。汗多,五苓加小建中。汗多甚,合黄芪建中。身热加柴葛,热甚加石膏。发表五苓热饮,利便五苓冷饮。
七月秋初阳气下归
因夏湿热之气尚留胸臆,而有痞满不宽之症,宜金不换正气散,湿去金清,则降下之令复辟。如主人久出,秽积门庭,扫除俟主人之回。藿香、厚朴、紫苏、陈皮。
秋初若湿热犹胜,便不宜五苓,宜清暑益气汤。盖夏之湿热盛,脾自作病也。若此时湿热太甚,主气衰,客气旺,壬膀胱水已绝于巳,癸肾水已绝于午,用甘、参、芪、麦、味大滋化源,令金旺生水,以救将绝之肾。黄柏清水之流,苍、白、术、泽上下分消其湿,升葛解表热,青、陈、曲消湿热之痞满而祛陈腐之气。五苓只能渗,不能滋矣。秋多痢。夏时阳气在表,太阴在里,纯阴无阳,生冷积而不化,积久成热,故作痢。不发于夏者,无阳则阴不运,至秋则阳气入里,邪无所容也。宜温之开之,因势而导之。
八月九月金旺
或伤风咳嗽寒热,是金未旺,不能平木。宜温肺汤。细辛、五味、肉桂、干姜,脾肾药也,皆以温下。肾水温,气熏蒸上行,化为津液,是于水中补金,所谓云从地起,水从天降。金旺则能平木矣。
十月十一月十二月
阳气下潜,里实表虚,寒邪易入,阳气难升,宜十神汤。升、葛、芷,升阳明之阳。苏、麻,升太阳之阳。川芎,升少阳之阳。阳升而寒自散。
四时治感冒法,以扶阳为主,不外乎一升一降之理。春用香苏,开豁胸中冬时郁窒之气,使阳气上升也。夏用五苓,为阳气在表,火土混杂,四苓上下通宣,肉桂辛散湿郁,接引阳气入里也。秋时阳宜降下,以湿热内郁不得降,正气散开豁胸膈,醒脾温胃,令阳气得以下潜也。昧者反欲泄阳,谬矣。
七方治病权衡谱
大方二(5)
有君一臣三佐九之大方。病有兼症而邪不一,不可以一二味治者宜之。
有分两大而顿服之大方。肝肾及下部病,道远者宜之。肝肾位远,数多其气缓,不能速下,大剂数少,取其迅急下走。
小方二
有君一臣二之小方。病无兼症,可一二味治者宜之。
有分两少而徐呷之小方。心肺及在上之病宜之。心肺位近,数少则气急下,不能升发于上,必小剂数多,取其易散上行。
缓方五
有无毒治病之缓方。无毒,性纯功缓。
有丸以缓之之方。比之汤散行迟,病不可以日月愈,治久病者宜之。
有甘以缓之之方。甘草、蜜糖之属,病在胸膈,取其留恋。治主宜缓,缓则治其本。
有品件多之缓方。品众则递相拘制,不得各骋其性。
有气味俱薄之缓方。气味薄,长于补上治上,比至下,药力已衰。经曰:补上治上,治以缓。缓则气味薄。
急方四
有毒药之急方。毒性上涌下泄,以夺病势。
有急病急攻之急方。中风、关格之类。治客宜急,急则治其标。
有汤散荡除之急方。下咽易散而行速。
有气味俱厚之急方。厚则直趋于下而力不衰。经曰:补下治下,治以急。急则气味厚。
奇方二
有独用一物之奇方。病在下而远者宜之。经曰:远而奇制,少数服之。
有合阳数一三五七九之奇方。宜下不宜汗。
偶方三
有二方相合之偶方。病在上而近者宜之。
有二味相配之偶方。病在上而近者宜之。经曰:近而偶制,多数服之。
有合阴数二四六八十之偶方。宜汗不宜下。
复方三
有本方加味之复方。如调胃承气加翘、荷、芩、栀,为凉膈散。
有二方三方数方相合之复方。桂枝二越婢一汤、五积散之属。
有分两均齐之复方。如胃风汤各等分之属。
臆加四方
重病轻方。久病元亏,如草木将枯,大其浸灌,速其毙耳。细细沾濡,庶可回生。轻病重方。邪气初感,正元未亏,急用重剂,劫而夺之。
反佐方。即从治也。如热在下,上却寒,则寒药中入热药为佐,下膈之后热散,寒性得力也。寒在下,上有浮火,则热药中入寒药为佐,下膈后寒清,热性得力也。
顾忌方。如肾病心气不足,肾药凌心,心益衰,故曰诛伐无过,命曰大惑。治上必妨下,治表必妨里。黄芩清肺必妨脾,苁蓉治肾必妨心,干姜治中必僭上,附子补火必涸水。
十剂用药规矩谱
宣可去壅剂壅者,上膈病也
有气壅破利之宣法。呕哕用姜、桔、藿、半者是。
有痰壅吐涌之宣法。膈上热痰,瓜蒂等吐者是。
有郁壅取嚏之宣法。中风口噤,用通关散者是。
通可去滞剂
有气滞通之之法。木香、槟榔之类。
有水滞通之之法。水病木通、防己之类。
有郁滞通之之法。香附、抚芎之类。
补可去弱剂
有精弱味补之法。熟地、苁蓉、羊肉之类。
有形弱气补之法。人参之属。
有五味各补其脏之法。酸补肝,辛补肺,苦补心,甘补脾,咸补肾。
有脏性所欲补之之法。肝欲辛散,肺欲酸收,心欲咸软,肾欲苦坚,脾欲甘缓。
泄可去闭剂
有阳闭泄之之法。葶苈之属,利小便。
有阴闭泄之之法。大黄之属,荡肠胃。
有痛闭泄之之法。诸痛为实,痛随利减,芒硝、大黄、牵牛、巴豆之属。
有结闭泄之之法。催生下乳,磨积逐水,破经泄气,凡下行之法皆是。
轻可去实剂虚者,亦轻类也
有风热解表之法。麻黄汤、香苏散类。
有疮毒解散之法。败毒散、活命饮类。
有诸解之法。熏洗蒸炙,熨烙刺砭,导引按摩,皆汗法。
重可去怯剂实者,亦重类也
有气怯而浮,镇神之法。丧神气不守,用朱砂、寒水石之属。
有形怯涎潮,重坠之法。久嗽涎潮,用礞石、海石之属。
滑可去着剂腻者,亦滑类也
有大肠气着,滑之之法。麻仁、郁李之属。
有小肠气着,滑之之法。葵子、滑石之属。
有两阴气俱着,名曰三焦约,滑之之法。宜以滑剂润养其燥,然后攻之。
有气虚着,滑之之法。蜜导法,后以润剂养之。
涩可去脱剂酸者,亦涩类也
有汗脱涩之之法。牡蛎、五倍、五味之属。
有肠脱涩之之法。肉果、诃皮、龙骨、粟壳之属。
有津脱涩之之法。口渴病,用五味、乌梅者是。
有水脱涩之之法。便遗用益智。
有精脱涩之之法。莲蕊之属。
有血脱涩之之法。地榆、牡蛎。
燥可去湿剂干者,亦燥类也
有湿胜燥之之法。桑皮、茯苓之属。
有寒湿燥之之法。姜、附、胡椒之属。
有气湿燥之之法。苍术、白术之属。
有湿痰燥之之法。半夏、南星、蛤粉之属。
有湿热燥之之法。黄连、黄柏、山栀之属。苦属火,亦燥剂。
湿可去枯剂润者,亦湿类也
有用辛化液之法。治津枯干枯,当归之属。
有用咸濡润之法。治皴揭,硝之属。
又添立八剂
寒可去热剂,热可去寒剂,温亦热类也。锐可下行剂,和可安中剂,缓可制急剂,主可主养剂,静可制动剂。
用药补泻治病纪纲谱
虚病
有正虚召邪之虚。如气虚发热,阴虚潮热。宜以补为泻之法,如参、芪、炙草之退劳倦虚热,地黄、黄柏之坚肾滋水除热。补即泻也。
有邪盛耗正之虚。如咳嗽伤肺,癃闭伤肾。宜以泻为补之法,如桑皮、黄芩之泻肺火,车前之利水。泻即补也。
实病
有本脏邪盛之实。如心火盛,肝怒盛,风盛,肺燥盛,脾湿盛,肾寒盛。宜直泻之,或泻其子。
有胜脏来克之实。如火热甚,肺病咳,怒气甚,脾作满之属。宜泻胜脏,兼补本脏,以绝其来侮。
有我胜反侮之实。如水肿由于脾虚,劳热由于肾虚之属。宜先补本脏,后泻来侮之脏。
总无正气有余之实。凡云泻者,泻邪气也,正气断无泻理。即用泻邪,邪去八九即当已,过者伤正。
五色所主谱
青肝胆木风。禀母水黑,青黑化紫。故木色多紫。
红心小肠火热。禀母木青,青红则黯。故火中黯红。
黄脾胃土湿。禀母火赤,故土色多赤。
白肺大肠金燥。禀母土黄,故金色多黄。
黑肾膀胱水寒。禀母金白,故水色多白。
用药升降治病关纽谱
补阳宜升。升有散之义,凡散剂皆升也。
饮食劳倦,阳下陷,升阳益气。泻利不止,升阳益胃。郁火内伏,升阳散火。滞下不休,升阳解毒。湿泄,升阳除湿。肝郁地中,小腹胀,升阳调气。
补阴宜降。降有敛之义,凡敛剂皆降也。
火盛降气,痰盛降火,热盛降湿,气盛疏(6)之敛之。
升药便泻肺肾。辛甘温热及气味之薄品,能助春夏之升浮,便泻秋冬之收藏。如辛温过,肺绝,甘热过,肾绝。
降药便泻肝心。酸苦咸寒及气味厚品,能助秋冬之降沉,便泻春夏之生长。如酸寒过,肝绝,苦咸过,心绝。
淡渗药亦有升降。渗即为升,泄即为降,所以佐使诸药。
以降为升。如补中益气汤。以脉右大于左,阳陷于阴分,用之从阴引阳。
以升为降。如六味地黄丸。以脉寸旺于尺,阳亢于上,阴竭于下,用之从阳引阴。
用药温凉寒热正变谱
温性得木之正。温多成热,温之变也。温多凉少,凉不为之凉。温之正,凉之变也。
凉性得金之正。凉多成寒,凉之变也。凉多温少,温不为之温。凉之正,温之变也。
热性得火之正。热极似寒,热之变也。热多寒少,寒不为之寒。热之正,寒之变也。
寒性得水之正。寒极似热,寒之变也。寒多热少,热不为之热。寒之正,热之变也。
寒热各半而成温。又寒热之变,温之变也。
寒多热少而成凉。又寒热之变,凉之变也。
寒热各半,昼服则从热而升阳分。又热之变也。晴亦从热,热之变也。
寒热各半,夜服则从寒而降阴分。又寒之变也。阴亦从寒,寒之变也。
温性凉服。补中下无妨于上,凉先行而温后行,温之中有凉也。温之变也。
凉性热服。补上无妨于中,温先行而凉后行,且凉资热以升之。凉之变也。
寒性热服。寒不能散,资热以散经络,寒始得力也。寒之变也。
热性寒服。热攻寒,恐相攻,借以引入寒分。热之变也。
药性味宜用谱(7)
药性宜用谱
药味宜用谱
服药法则谱
急服,有通口直饮,重剂,治下部宜之。有趁热连饮。轻剂、偶剂,发汗宜之。
缓服,有趁热徐徐小饮,治肺病宜。有不用气,随津自下。治咽喉病宜。
冷服,有寒剂冷服,治大热病宜。有热剂冷服。治假热病宜。
热服,有热剂热服,治大寒病宜。有寒剂热服。治假寒病宜。
温服,有补药温服,取温补意。有平药温服。病不犯大寒热者宜。
空心服,有五更空心服,病在肾肝宜,取其再睡一番,肾药入肝。有早起空心服,补下治下宜。有空心服后,即压以食。治肾恐妨心,治命门恐妨肺者宜。
食后服,有食后即服,病在胸膈者宜。有食远方服。病在中脘者宜,或病在胸膈,用峻下药,恐饮食方在胃口,下早致胸结者亦宜。
临卧服,有服后正卧,病在胸膈,素有积者宜。有服后左右侧卧,病在左右肋,使药直至病所。有服后去枕卧。病在肺及在膈以上者宜。
一二滚服发散,治上病者宜。
百十滚服温补,治中脘病者宜。
浓煎服治下部病者宜。
去头煎服虚怯病,恐不胜药力者宜。
巳未午初服于阴中引提阳气,宜补中益气汤、提疟汤皆是。
药性皆偏论
一药之生,其得寒热温凉之气,各有偏至,以成其体质,故曰药。药者,毒之谓。设不偏,则不可以救病之偏矣。故寒病热救,热病寒救。虚补实泻,即补亦偏至之味,非中和也。萧何约法,武侯峻纲,皆因时势之偏而救之,不得已也。设得一二方之效,遽长服以为保命之品,其初或亦投其正病,久之而味之偏胜偏归其脏,则所胜之脏受伤,而必至于偏绝。故岐伯有去六、去七、去八、去九之戒,盖慎之也。
热补为害论
六味丸加桂附,益火也。乃今之豪贵者,不问阴阳虚实概用之,此拘于阳能生阴、阴不能生阳之说也。即间知桂附不宜轻用,而又引引火归源之说以为解。夫豪贵之家,酣饮助火,恣欲亡阴,往往用此。无依之火未归源,而阴火转炽,是未受阳生之益,先贻壮火之患也。故古人云:寒药不可多,热药不可久。
治病用药宜活论
辟如内伤症,治以寒凉,此庸鄙不足言者也。间有名手,又专主甘温,除却补中、归脾、六味等汤丸,更无他技,不效则曰病剧难措也。此不明于活治者也。设使内伤,元气尚强,何妨暂投清快之剂。即本原已惫,若久用甘温不效,倘少佐之以辛而邪火自散,所以为养正祛邪之助也。若寒病久用热药,何妨稍为凉解,热病久用寒药,何妨暂为温理。在明理者自酌之耳。
六味丸八味丸加减论
寒之不寒,责其无水。热之不热,责其无火。故宜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元以消阴翳。仲景八味丸,益火也,钱氏六味丸,壮水也,以济人多效。然余谓真阴既虚,不宜再泄,二方俱用丹、苓、泽,渗利太过,虽曰大补之中加此无害,然未免减去补力,而奏功为难。使或阴弱未伤,或脏气微滞,而兼痰饮水邪者正宜用此。若精气大损,年力俱衰,真阴内乏,虚痰假火等症,即纯补犹嫌不足,若加渗利,如实漏卮矣。故当察微甚缓急而用随其人,斯为尽善。虚劳生火,非壮水何以救其燎原;泻痢亡阴,非补肾何以固其门户。
壮水制阳丸,治真阴肾水不足,不能滋溉营卫,渐至衰羸。或虚热往来,自汗盗汗,或神不守舍,血不归原,或遗淋不禁,或气虚昏晕,或眼花耳聋,或口燥舌干,或腰酸(8)腿软。凡津髓内竭,津液枯涸等,俱速宜壮水之主,以培左肾之元阴。
熟地黄八两 山药炒,四两 山萸蒸,四两 龟胶炒珠,四两 川牛膝酒洗蒸熟,三两 鹿胶炒珠,三两 菟丝子制熟,三两 枸杞子三两
炼蜜丸,白滚汤空心下百丸。
如阴虚火动者,宜用纯阴至静之剂。去枸杞、鹿胶,加女贞实三两,麦冬三两。
如火灼肺金,干枯多嗽者,加百合三两。
如夜热骨蒸,加地骨皮三两。
如小水不利,加茯苓三两。
如大便燥涩,去菟丝子,加肉苁蓉,酒洗三两。
如血虚有滞,加当归四两。
作饮:
熟地自二三钱可加至二两,随轻重用之 山药二钱 山萸一二钱,畏酸者少用之 炙草一钱,妙在此味 枸杞二钱,相火盛者去之 茯苓一钱五分
如肺热而烦,加麦冬二钱。多嗽加百合二钱。血少加当归二钱。血滞而热,加丹皮二钱。阴虚不宁,加女贞子二钱。血热妄动,加生地二三钱。脾热易饥,及多汗伤阴,加白芍二钱。心热多躁者,加元参二钱。肾热骨蒸,地骨皮加二钱。津枯热渴,加花粉二钱。上实下虚,加牛膝二钱以导之。
益火消阴丸,治元阳不足,或先天禀衰,或劳伤过度,致命门火衰,不能生土,而为脾胃虚寒,饮食少进,或呕恶膨胀,或反胃膈塞,或怯寒畏冷,脐腹冷痛,大便不实,小水自遗,虚淋寒疝,或寒侵溪谷,肢节痹痛。总之,真阳虚者必神疲气怯,或心跳不宁,或四肢不收,或眼见邪魔,或阳衰无子等症,俱速宜益火之源,以培右肾之元阳。
熟地八两 山药炒,四两 山萸微炒,三两 枸杞微炒,四两 鹿胶炒珠,四两 杜仲姜炒,四两 菟丝子制熟,四两 当归便溏者去之,四两 附子自二两渐可加至六两,因人而用 肉桂自二两渐可加至四两,因人而用
上丸服如前。
如阳衰气虚,加人参二三两,或五六两。随人虚实以为增减。人参之功,随阳药入阳分,随阴药入阴分。若欲补命门之阳,非此不能速效。
如阳虚精滑,或带浊便溏,加补骨脂,酒炒,三两。
如飧泄肾泄不止,加肉蔻,面炒,去油,三两。
如呕恶吞酸,加干姜三两。腹痛不止,加吴萸,汤泡三次,炒,二两。
制附子,每附子一两,用粉草五钱,煎浓汤,浸二三日,剥去薄皮,切四块,又浸一日,俟极透取起,少晒,切为片,用微火徐炒,至七分熟,即可用矣。
作饮:
熟地如前 山药炒,二钱 山萸一钱五分,凡吞酸畏酸者少用之 炙草一钱 枸杞二钱 杜仲姜炒,二钱 肉桂自一钱至二钱 附子至三钱止
如气虚血脱,或厥或昏,或汗或晕,或虚狂,或短气,加人参,自一钱、二钱至一两、二两。
如火虚不能生土,或呕恶,或吞酸,加炮姜一、二、三钱。
如泄泻不止,腹痛无休,附子。自一钱至二三钱,须人参兼用,或再加肉豆蔻二钱。
如小腹疼痛,加桂附仍不止者,再加吴萸一钱佐之。
如淋遗白带,脐腹疼痛,加补骨脂一二钱,炒熟捣碎用。
如血凝血少,加当归二三钱。
四气调神论
春,夜卧早起,广步于庭,举动和缓,以应春气。逆之则伤肝,夏必火不足。[眉批]足厥阴少阳肝胆。
夏,夜卧早起,无惰于日,使志无怒,使气疏泄。逆之则伤心,秋必为疟。[眉批]手少阴太阳心小肠。
秋,早卧避初寒,早起从新爽,与鸡俱兴,使志安宁。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眉批]手太阴阳明肺大肠。
冬,早卧晚起,必待日光,若伏若匿,自重无妄动,去寒就温,无泄皮肤。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眉批]足少阴太阳肾膀胱。
治病必求其本论
治病必求其本,本有先后天之辨。先天之本在肾。盖婴儿未成,先结胞胎,其象中空,一茎透起,形如莲蕊。一茎即脐带,莲蕊即两肾也,而命寓焉。肾应北方水,水生木而后肝成,木生火而后心成,火生土而后脾成,土生金而后肺成。五脏既成,六腑随之,四肢乃具,百骸乃全。故肾为脏腑之本,十二脉之根,人资之以为始者也。故曰先天之本在肾。
后天之本在脾。婴儿既生,一日不再食则饥,七日不食则肠胃洞绝而死。经云安谷则昌,绝谷则亡,犹兵家之有饷道也。饷道一绝,万众立散,胃气一败,百药难滋。一有此身,必资谷气。谷入胃,洒陈于六腑而气至,和调于五脏而血生,而人资之以为生者也。故曰后天之本在脾。
上古圣人,见肾为先天之本,故著之脉曰:人之有尺,犹树之有根。见脾胃为后天之本,故著之脉曰: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而治先天则有水火之分。水不足者用六味丸,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火不足者用八味丸,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治后天则有饮食劳倦之分。饮食伤者,枳术丸主之。劳倦伤者,补中益气汤主之。王应震曰:见痰休治痰,见血休治血。无汗不发汗,有热莫攻热。喘生无耗气,精遗无涩泄。明得个中趣,方是医中杰。真知本之言也。
用热远热用寒远寒发表不远热攻里不远寒论
远者,避忌之谓,即无犯也。凡用热者,无犯司气之热及时令之热。用寒者,无犯司气之寒及时令之寒。温凉亦然。惟发表则不远热,惟攻里则不远寒,发攻二字要看。
发者逐之于外,开(9)其外之固也。中表多寒邪,非温热不散,故外虽炽热,内无热症,火不在里。医者不察本寒标热之义,辄用芩连等,邪寒在表,药寒在里,内外合邪,遂不可解。春秋冬三季,土金水三气,阴盛阳微之时尤甚。亦有用柴胡、白虎、益元、冷水之类取汗而愈者,此因表里俱热,故当凉解,非发之之谓也。
攻者逐之于内,伐其内之实也。内郁多热邪,非沉寒不除,故攻里不远寒。亦有用理中、四逆、回阳之类而除痛去积者,此因阴寒留滞,故当温中,非攻之之谓也。知发与攻者不远之义,益知远热远寒之不可忽矣。
【注释】
(1)论治部:此标题原无,据目录补。
(2)脏腑用药谱:此标题原无,据目录补。
(3)芍药:原作“柏药”,据扫叶山房本改。
(4)柴苓:锦章书局本作“柴胡、黄芩”。疑此“苓”为“芩”字之误。
(5)二:本节诸方标题所附之数字原为大字,为便于阅读,今作小字处理。
(6)疏:原作“流”,据扫叶山房本改。
(7)药性味宜用谱:此标题原无,据目录补。
(8)酸:原作“朘”,据锦章书局本改。
(9)开:原作“闲”,据锦章书局本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