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 生(2)
初生不啼
不可断脐,以绵衣包儿,用大油纸捻烧脐,待气回方可断,取一猫向儿耳边,咬猫耳,令其大叫,儿即醒。或肛门为脂皮所塞,用簪通开。
始生
用甘草煎汤,与二三茶匙。胎热或暑月加黄连少许,再与朱砂少许服之。每以清茶拭其口,抓破其马牙,或涂以桑津。
撮口
必先大便热。
二角散 生犀角、羚羊角磨汁,蜜和饮之。急则用大黄、甘草各二钱煎服,七日内难治。
杂 病(3)
乳满而溢
小儿无伤乳法,此不为害,惟与食并则伤。
急惊叫哭,目直面青,是肝经病实热
泻青汤 当归 胆草酒炒 川芎 防风 羌活 山栀 柴胡钩藤 生甘草各五分 薄荷二分
壮盛或便实,必加炒大黄五分。若兼搐,是心火盛,加生地、黄连、黄芩、木通各五分。愈后再服:
泻赤汤 柴胡 甘草各五分 川芎六分 当归 白术 茯苓 钩藤各八分 羌活四分 生地 木通各五分
服二服。有痰:
抑肝导赤散 加胆星、贝母、苏子各四分
慢惊微惊多睡,是元气虚,只宜补脾散风
四君子汤 人参 白术 茯神各五分 白芍三分 木香二分 炙草三分 天麻五分 钩藤六分
久吐,加藿香、砂仁。久泻,加肉蔻、诃子、山药、莲肉。久病,加升麻、柴胡各一分,黄芪一钱,陈皮二分,当归五分。手足冷者,加炮姜三分,肉桂二分。有痰,加白附四分。慢脾不治。
发热变蒸挟外感
桔梗散(4) 桔梗 花粉 茯苓 沙参 薄荷各四分 细辛二分 川芎 白术 甘草各四分
生姜煎。
感冒
参苏饮 紫苏 前胡 干葛 枳壳 桔梗 半夏各六分 陈皮六分 茯苓六分 木香一分 甘草四分
气热加黄芩,嗽加杏仁、贝母,稍重加羌活、防风、川芎。
伤食热
平胃散 陈皮 山楂 神曲 麦芽 枳壳 苍术 厚朴各五分 甘草 砂仁各三(5)分
恶心加半夏、藿香,虚加人参、白术。
感冒伤食相并
太和散 紫苏 陈皮 香附 羌活 枳壳 苍术 厚朴 山楂 神曲 麦芽 炙草等分
吐症
和胃汤 陈皮 香附各五分 炙草二分 厚朴 苍术各五分 藿香六分 半夏五分 砂仁三分
感冒加紫苏,暑加香薷,内热加姜炒黄连,伤食加神曲、山楂,久加人参、白术、茯苓、山药,去苍术、厚朴。
泻症
止泻汤(6) 陈皮三分 白术八分 赤苓七分 甘草三分 苍术五分
伤食泻酸臭,加山楂、厚朴、枳实。热泻红赤黄色,加姜炒黄连、滑石、木通。暑月加香薷、猪苓、泽泻。虚或泻久,加人参、白术、苡仁、山药。带惊加天麻。久泻再参服参香散。
痢症
加味香连汤 陈皮 枳实各五分 猪苓 泽泻各七分 黄芩 白芍各八分 厚朴八分 黄连 大黄各一钱 木香四分
痢属积,宜通利,不可迟疑。久:
茯苓 泽泻 陈皮 白芍 白术各五分 炒连四分 苡仁五分 炒黄米五分
脱肛,加升麻、柴胡各三分。噤口,人参一钱半,黄连三钱,吴萸炒,细调理之。
内热或兼外热
连翘饮 连翘 黄芩 山栀 柴胡 赤芍 木通 车前 滑石 当归 防风 荆芥 牛蒡 甘草
热甚或有肿毒,加大黄、石膏。上焦热甚多生疮疖:
五福化毒丹 犀角三钱 桔梗一两 生地 赤苓 牛蒡各五钱 连翘 玄参各六钱 青黛二钱 朴硝 甘草各三钱
蜜丸龙眼大,每一丸薄荷汤下,朱砂为衣。虚弱有热:
人参安胃散 人参 黄芪各一钱 生草 炙草各五分 白芍七分 茯苓四分 黄连二分
热症忽有忽无是无根之火
六味地黄汤加黄柏、知母、炒生地。
上吐下泻暑月为多,只是湿热
薷苓汤 藿香 猪苓 泽泻各七分 茯苓一钱 半夏五分 干葛七分 花粉一钱 陈皮五分 姜连四分 甘草四分
小便不利加滑石,腹痛加白芍,暑加香薷,虚弱:
七味白术散 人参 白术 茯苓 藿香 木香 干葛 炙草
久加山药、扁豆、肉蔻。将成慢惊,加细辛二分,天麻一钱,白附子八分,全蝎一个。
渴症能食者
白虎汤 知母二钱 石膏五钱 糯米
加人参一钱。不能食者,七味白术散加花粉。若曾失血,发热面赤,大渴,黄芪一两,当归二钱。
咳嗽
感冒者服前参苏饮二剂未效是火:
清火止咳汤 枳壳 杏仁 瓜蒌仁 黄芩 山栀 知母 贝母 桑皮 桔梗 前胡 甘草 石膏
姜煎。若干咳无痰是郁火:
桔梗汤 桔梗三钱 甘草一钱 抚芎 香附 炒栀 前胡 贝母各一钱
姜煎。久嗽不在此例。
痰症卒得之安得有虚,只是火
清热导痰汤 贝母 山栀 黄芩 瓜蒌 茯苓 桔梗 陈皮 枳实 半夏 胆星 黄连 甘草
痰迷加石菖蒲,喘加苏子,惊加茯神,身热加紫苏、前胡。若脾素虚者,六君子汤加瓜蒌、南星、贝母。若热极加:
六神散 石膏 滑石 花粉 白附各一钱 青黛 朱砂各三分
茶煎服。
疟疾初类感冒
发散煎 羌活 防风 前胡各五分 柴胡 干葛各八分 紫苏六分 半夏一钱 陈皮八分 枳实七分
姜煎。痰多者,次用:
消痰煎(7) 陈皮 半夏 山楂 柴胡各八分 甘草三分 青皮 枳实各七分 苍术 厚朴各六分
热多者,次(8)用:
清热煎 陈皮 半夏各八分 枳实六分 苍术 厚朴各六分 青皮 槟榔各七分 黄芩 柴胡各八分
久脾虚:
补脾煎 人参 白术 茯苓 香附各六分 陈皮八分 甘草三分 泽泻五分 半夏 柴胡各八分
若欲截之:
截疟丸 白术 槟榔 山楂带子 常山白酒煮干,炒紫色,各二钱 草果一钱,醋煮
神曲为丸,每二钱发日五更滚汤服。久疟虚,人参汤下,二服效。
痫症病甚难治,方书多不效
五痫通用丸 用羊肝一具(9) 肥牙皂一斤,去筋皮,水三碗,同羊肝煮干,去肝,将牙皂焙干为末 半夏六两,每个切四块 箭头朱砂一两五钱,同半夏炒黄色,去朱砂 南星生,二两 黑牵牛二两,微炒
共为末,姜汁(10)丸,朱砂为衣,每七十丸姜汤下,忌鱼、鸡、母猪、牛、羊等肉。
疳症发成穗,热渴者是
七味肥儿丸 黄连炒 神曲 木香各一两五钱 槟榔小者,二十个 使君 麦芽各四两 肉蔻二两
面糊丸,间服五味异攻散。诸疳通用:
四味肥儿丸 黄连炒 芜荑炒 神曲 麦芽等分
丸汤皆可。小便澄白,目翳口疮,热瘦腹大皆宜。间服:
健脾肥儿丸 白术 厚朴各一钱 苍术 茯苓 苡仁各一钱 陈皮 白芍各八分 泽泻五分 炙草三分 何首乌一钱 黄连炒,五分 人参三分
为丸亦可。
积块
消癖丸 人参 白术 茯苓 黄连 神曲 麦芽 使君子 山楂 橘红各六分 芜荑四分 胡连八分 阿魏 血竭(11)各二分 芦荟七分 甘草四分
米糊丸服。或用顶凑法。
顶凑法 以手顶住积块,不可轻回,指困方回,效。食积,止用:
保和丸 陈皮 半夏各一钱 神曲 山楂各二钱 连翘 莱菔 枳实各五分 炙草三分
为丸亦可。
睡中惊是内热,或挟风
安神汤 黄连四分 生地 归身 茯苓 枣仁各一钱 远志五分 朱砂 薄荷 炒栀各八分
虚加人参。
大便青褐色必嗜土,鼻疮
大芜荑汤 芜荑 山栀各五分 黄柏 炙草各二分 黄连二分 防风二分 麻黄 羌活 柴胡各三分 白术 茯苓各四分 当归四分
大便泔白,小便白不已则成疳
分清饮(12) 白术 姜黄连 茯苓各一钱 泽泻一钱 山楂一钱 白芍一钱 青皮四分 甘草三分
兼泻,合七味白术散间服。
马牙
消热汤 升麻三分 川芎三分 白芍三分 半夏三分 干葛二分 生甘草二分 酒黄连二分 石膏五分 白术五分 白芷一分半
作数次服。虚,人参安胃散。
耳内疮
清肝散 柴胡一钱 栀子一钱 丹皮一钱 茯苓七分 川芎七分 白芍七分 当归七分 牛蒡七分 甘草三分 黄芩一钱
口疮
绿袍散 黄柏 青黛等分 细辛少许
共为末,糁之。内服:
甘露饮 熟地 生地 麦冬 天冬 枳壳 茵陈 枇杷叶 石斛 甘草各等分
目睛动肝血不足,风火内生
四物汤 当归 川芎 白芍 柴胡 山栀 生地黄
唇动脾虚非痰
六君子汤 人参 白术 茯苓 半夏 陈皮 炙草 柴胡 黄芩
咬牙肝经风邪
清肝散。
干啼大啼腹痛也
钩藤汤 乳香一钱 没药一钱 木香一钱 姜黄一钱 木鳖子三个,去油
钩藤汤下,作三服未止,再服:
魏香散 阿魏一分,酒化 莪术末二分
紫苏汤调下。
哑不能言
通心丸 远志一钱 石菖蒲一钱 枣仁二钱 柴胡一钱 蓖麻子连壳,每一岁用粒
共为末,用猪肝一个,将药末糁入猪肝内,纸包煨熟,捣丸服。日三五次,至七日即效。
夜啼
钩藤五分 茯神五分 川芎五分 木香五分 当归五分 甘草三分
有热:
人参 黄连等分 甘草二分 竹叶二十片
姜煎服。
齁喘气急
麻黄三分 杏仁三分 半夏五分 黄芩三分 桑皮六分 冬花五分 甘草二分 白果五个 苏子四分,炒黄
水煎服。
重舌此病是心脾热
归尾 连翘 白芷各一钱 煨大黄 炙草各四分
木舌便不柔活,是脾热
藿香叶七分 山栀一钱 石膏五分 防风四分 生甘草七分
弄舌微露即收,属虚热
宜服人参安胃散。
虫积腹痛,口出(13)清水
使君二钱 槟榔一钱
煎服。或用:
巴豆一个,去壳去油 朱砂少许(14),研匀
用鸡蛋一个,开口去白,入药于内搅匀,仍将纸糊口,煮熟食之,虫即下。效速。
手足心热是食火郁
半夏 柴胡 抚芎 炒栀 香附 神曲各五分 白芷四分
凡婴儿脏气未实,五谷未投,饮去痰之药辄能生痰,饮去风之药辄能生风。故宜四君子或五味散培元气,健脾气,则风痰自消矣。
人参 白茯各五分 陈皮二分 炙草一分 半夏曲三分
水煎服。
痘
痘义解(15) 痘者,胎毒深藏脏中,必因时气外感内伤而发,必五脏症全见而后发。发热惊悸,面燥腮赤者,心症。目直叫哭,呵欠顿闷者,肝症。呕吐或泻,手足稍冷,脾症。乍凉乍热,咳嗽喷嚏,肺症。耳尻冷,肾症。三四日见形,为红点如蚊啮,遍长续出,三四日齐。既齐变水泡,渐长渐绽,亦三四日齐。转浓泡,长极,渐转苍蜡色而收敛,渐靥渐脱痂疕,亦三日终。始终以十四日愈。
出痘之由 五脏各见一症,呵欠顿闷,烦燥口渴,卧而惊悸,手足稍冷,面燥腮赤,身似战动,重则谵语作搐,口舌燥,绞舌咬唇,舌舒,昏沉不醒人事。数者皆发症之由。
出痘之时 痘出不拘春夏顺、秋冬逆之说,盖痘由气化脓血,毒气尽归于外,成脓结痂,岂畏寒乎?
若疹则非痘比,以出于脾肺二经,一遇风寒必难出,且多变症,故于秋冬不宜。
验出痘之法 发热一二日至三日,睡时多惊,醒时多战焦啼,此为痘出无疑。
用药 凡时气行时,忽发热,面燥腮赤,睡惊醒,似颤非颤,疑似间即将水飞辰砂五分,并以升解散去升麻,服一剂,徐次下,如大便泻朱砂出,如痰涎之状,其毒解矣。
一日至三日看痘法
见形一日至三日,心气用事。用药宜匀气、利小便。
至两日之后,急求退热。未至三日,须望喷嚏早来,毒气尽发皮肤之上,头面稀,眼中无者轻。
亦有稠多而颗颗明历,色道鲜明者亦轻,虽用药不过三五剂。若热两日出者,其痘较前多一倍,药须多服,更审宜强弱施治。
若热一日或一日半出者,亦看色道何如。不赤不燥,声音清亮,无咳嗽,身热早退,更须用药调理。若遂热遂出,其症凶危,虽用药神治,不能收功。
四日至六日看法
四日至六日,肝气用事。
若发热三日出者,颜色至此时渐盛,肥满光泽,不必服药。若一日、一日半或二日热出者,至此时必起发,欠充,顶上陷窝,须用养气血药治之。若兼深赤色,无光泽,有痰有嗽,此火毒多盛,施治有吉有凶。
七日至九日看法
七日至九日,肺气用事。
此时正灌浆,根下红色,紧紧附载,脚下光泽,如珠硬手,声音宏亮,此乃熏蒸灌浆之兆。饮食如常,大便固秘,不必服药,须时常提防。
若忽然腹鸣,撒恶便频,夜烦不睡,作痒,声音渐软,须用温中养气之剂调理。大补汤、七味白术散、十宣散俱可选用。
十日至十二日看法
十日至十二日,脾气用事。
若饮食如常,收痂如常,不须服药。凡有别症,见后随症调理。
痘首尾看法
痘首尾十四日完。其所以成就者,乃在五六七日间。使气盈血附,其毒自化成浆,可保万全。倘气陷血衰,毒内伏,不成浆者不治。或气离血散,不能制毒,而外剥则有变坏之症,间有收靥后忽而毙者,以毒未尽出也。
大抵五六七日成脓之际,不可一时无保元内托之法,纵有杂症,加以兼治之药,最为稳当。丹溪云痘有限期,治岂可为缓,若专治杂症一寸,则痘失一丈,慎之。
发热治法
发热时五脏见症,耳与手稍冷,眼光如水,虽有诸疾,是平症也。宜静待之,不宜轻动,伤真气。
或感风寒,表热太盛,喘促气急,烦躁不宁,神思昏乱,惊悸叫哭。此表邪外遏,内邪壅滞不得出,宜微散表邪。用升麻汤、羌活散之类,散其表而内邪出也。
若热极狂燥谵语,目瞪吐舌,昏不知人,或惊悸发搐,此内热壅盛,邪不得出外也。用导赤散加朱砂以制心火,俾内外和平而毒自出。
若微感又兼伤食,以参苏饮去参,加山楂、青皮。若单食伤胃气,无感冒,则以升麻汤加枳壳、山楂、神曲、青皮、前胡之类,或用参苏饮去参、苏亦可,使胃气和,肌肉疏利也。此三方乃痘初发热,疑似未明,最稳当之药。
初热呕吐,乃毒气干胃,方发于头面四肢,此时胃气尚清,偶然毒气侵之,故作吐也,升解散合二陈汤服。亦有伤食而吐者,升解散加神曲、山楂、麦芽。若痘出至四五日,吐不止,痘毒在皮肤间。因吐盛不止,毒气随呕归入于内,必作腹胀舌焦,心烦作渴闷乱。有此等症,多不治。
初热一日至五日不睁眼,此毒气上攻,痘少者吉,多者凶。若痘初见,闭目,甚不宜也。大凡合眼,因痘多长满,多在五六日者顺。一日合眼,至五六日者逆,面目预肿闭者不治。
初热一二日泄泻。诸疮属心,心与小肠表里,内热蕴积,小水不利,大便故泻,只宜治痘,不可止泻。此一二日泻,乃有余之症,交三日发喷嚏后其泻自止。
初热或见形,咳嗽痰喘,此乃小儿虚肥,元气不充,素有肺火之故。虽见形不能长发,内虚火盛,以致咳嗽多痰,目无精光,多不治。服清肺甘桔汤,其喘渐止可治。
痘初见红点,头面上下稀疏,身热渐退,根颗红活,尖圆肥实,不须服药。若一日或二三日,红点干枯赤燥,不红活,不起发,日用升解散一服,至起发红润而止。
痘不拘稀稠,但顶陷,肉内色白,脾胃虚弱,或作泄泻,当用升芍汤一服,须起发红活而止。若暴注大泻,亦以升芍汤加猪苓、泽泻、茯苓、炒黄芩。
见形治法
痘见之初如蚊啮红点,一日至三日渐长大,头面稀疏,周身亦少,肥满光泽,红活明净,身体温和,神气安宁,不宜轻自用药,妄为治疗,只宜谨慎将护。
若痘势稍多,形色不快,察其形色。若邪居表,多喘促烦躁,叫哭惊悸,宜升解散加前胡、升、芎之属为君,和表以清里。若邪居里,多惊悸狂叫,目直烦燥,宜升解散,以木通、生地、黄芩为君,清里以达表。
若兼伤食腹胀或作疼,升解散加枳壳、山楂。
若作吐,升麻散合二陈汤。
若泻,升解散合四苓散。
若内热太盛,目直狂叫,昏不知人,小便黄少,以升解散加水飞辰砂。
若痘色紫赤干枯,升解散合犀角地黄汤。
若内热秘结,腹胀狂燥谵语,升解散加枳壳、大黄。
若遇夏月或伤热,痘形干燥,昏不知人,痰涎壅塞或大加狂燥,升解散调甘露散。
痘形如常,但痰涎渐壅,先用辰砂化痰散,或去麝抱龙丸,后用升麻散。
若一日至三日,色赤不起发,升解散加连翘、牡丹。
若肿自消者可治。不消者,不过七八日危矣。
起长治法
自见红点为始,至四日红点渐长,其色尚赤,名曰血泡。至五日六日,其形渐大,色渐转白,光润有水色,名曰水泡。若本来稀疏,肥满光泽,红润明净,不须服药,只宜节饮食,慎风寒。
若发长稍迟,只须于饮食中如鸡肉、胡荽、葡萄酒之类助之,以起发为度。
若其痘稍多,形不充,色不润,或形虽掀起,色尚不光泽,或色光泽,形尚细小,俱宜滋荣助痘汤。
若细小干枯,宜调荣助痘汤合犀角地黄汤、消毒饮治之。
若形细小,色淡白,宜调荣助痘汤合四君子汤、保元汤治之。
若形色俱好,大便溏泻,宜六君子汤加升麻、川芎、山药、芍药治之。泻甚,加木香、诃子、肉果。
若有痰咳嗽,用去麝抱龙丸。
若五六日痘不发,以人牙散劫之,继以调荣助痘汤。人牙散宜慎用之,恐痘色变黑。
若痘出均匀,渐渐长发,肌皮间又起红点,细细遍身,为痘夹疹,宜调荣助痘汤倍升麻、葛根。
若痘已出匀,至五六日,忽其中有变紫黑色,痘下有根,名为痘疔,宜调荣助痘汤加翻白草、地丁。外以银针刺破,出紫血净,点四圣散、丹,以转红白为吉。
痘四日、五日、六日当成水泡,肥满光泽,再无他症,不须服药。
若形瘁色燥,不得起发,当日用滋荣助痘汤一服,至起发红活而止。
若体虚痘形痿弱,宜用八珍汤、十宣散加减服之,或合滋荣助痘汤。
若形症壮勇,表里俱实,面色嫩白者,宜以本方加减。本方者,滋荣助痘汤也。后加法俱依此方加也。
若四五日间痘色淡,或顶陷不长,加川芎、当归、白芍各五分,官桂二钱,临服入好酒数匙。
若痘色干红,平塌虚弱,酒连、酒芍各五分,升麻三分。按《本草》(16)云,升麻气平微寒,阳明经药,能升提阳气下陷,故用之以发痘毒出于肌表。又解毒清热,为痘疹之要药。
若夏秋月,加麦冬七分。
若五六七日间,根窠虽起,色不光泽,或浆迟不充,虚壳痒塌,加当归、川芎、白芍、熟地各七分,官桂二分,临服入乳汁数匙。
若泻,加白术、茯苓各六分。浆行时勿用。
若十日前后,当靥不收敛,或壳嫩不结痂,加白术、茯苓各七分,健脾胃以助收靥之功。
灌脓治法
自见点至七日,若痘本稀疏,渐转白脓,至八日稠黄脓,九日转蜡色,肥满光泽,红活明净,不必服药,惟谨慎调理。
此时气血两虚,观其色白嫩是血虚,顶陷不起是气虚,俱宜八珍汤、大补汤为主。气虚四君子汤为君,血虚四物为君。若顶陷色嫩不起发,脓灌迟,保元汤、托里汤主之。
若有痰,胃虚不和,即以三方合二陈汤治之。痰嗽者,去麝抱龙丸、辰砂化痰丸主之。
若忽然泻出青黑紫黏腻之物,脓痰皮痂之类,乃毒出也,虽频不足畏。但不可不固脾气,当六君子汤加益脾之剂,或钱氏白术散主之。
若泻稀溏粪,乃脾气虚也,人参茯苓白术散,甚则涩剂亦可。
若泻水谷不化,当随其新久。若新暴,宜白术散合四苓散。若稍久,宜白术散加温补兜涩之剂。若虚脱之甚,木香散合白术散。
灌浆足时,微有寒战咬牙,大补汤主之。
若初灌脓,及脓成微觉发痒,只烧乳香熏之。
若痒甚,大补汤,用生地加蝉蜕、白芷。
若脓成熟转色将敛之时,忽皮肤间红斑如云,俗谓盖痘痧。若淡红而微,不必治。若红赤盛,或带紫色,宜大补汤加防风、荆芥,甚则加连翘、牛蒡。有热极成泡,泡破见肉,或脓水不干,以滑石粉或蚯蚓粪、蒲黄俱可敷之。若痘体好,忽然变出紫黑色有根者,用银针刺破,出血净,点四圣散,四物汤加翻白草、地丁。
若痘势稍多,脓浆虽有,而八珍汤、托里汤之类,当日用一服,以防内虚作变。
若头面痘多,眼目必封闭,不可轻动,直至九日后,亦有至十四五日者。若太迟,气虚而脾寒,不能收敛也,宜托里散合白术散,或保元汤,甚则木香散。若痘无别故,止收迟者,乃热气熏蒸之故,不能结痂,当以犀角磨汁解之。
若痘已结痂,偶然遍身红点,亦谓之盖痘痧,宜活血消毒散主之。
若已结痂,眼目尚闭不开,曾有至十五六日,甚则十八九日者,但以人乳汁润之,浓茶洗之。若肿而不开,宜用犀角消毒散,或活血消毒散。
若便燥肛门痛者,宜泻青丸。
若结痂后作痈疽,疮疖初起,俱宜犀角消毒丸、活血消毒散、消毒饮之类。
若痈疽成脓,出脓后,宜十全托里之类。
若痘后伤食,大安丸。伤风,惺惺散。
痘脓泡,黄白色转苍蜡色,渐结痂疕而愈。脱痂后疮疕红满为上。
若白陷为不足,宜十全、八珍之类。
若有红肿似疽疖,未成脓,宜活血散、消毒饮。已成脓,宜十宣散。
若痘后余毒入目,或红肿,或生白翳,宜平肝消毒散。
痘毒入目,及生疮疖,并口舌生疮,俱宜犀角消毒丸。
若痰喘咳嗽,宜去麝抱龙丸。
若痘后伤风发热,宜惺惺散。
若痘后伤食,仍照初热疑似时伤食治之。
杂病治法
痘未见形,忽作搐,谵语舌舒,目直
热毒盛也。水飞辰砂一钱,升解散调服。若兼大便秘结,以蜜球送入谷道,候大便出辰砂,其形如痰涎之状,前症即解。此法甚妙。
痘忽发热,惊搐就出
此乃毒气一感,或外物惊动,或心经素有积热而然,宜升解散调丝瓜蒂散。搐退必得大便一来,泻去肝心二火,方解其毒。十有五六可生。
痘发热三日不出,或出而不甚多
以热蕴于皮肤,不必用药,只宜调度饮食。
痘发热三日见形,不起发
宜量痘 之多少,颜色浅深,禀受 厚 薄,随 症 治 之,然 亦 无大害。
痘发热三日见形,不红活及顶尖而色淡
此不必畏,乃日之未至也。
痘发热三日见形,起发红活,忽然不发不长
盖因脏寒用凉药,或内热用燥药,宜及时改药,寒而用温,热而用凉,即顺矣。
痘发热二日出
足二日者,十全八九,用升解散。服此药过三日,身凉有喷嚏,不必再药。
痘发热一日半出
此痘危险,十全二三。但看面不赤,不烦躁,人事精爽,身热渐退,睡不惊悸,颗粒分明,不连片,又不在前议论之内,随症治之,不可执一论也。
痘发热一日半见形,干枯赤燥,不起发
此毒盛血热之症,宜升解散加丹皮、大黄,必得大便一去,以泄其余热,即时身凉,前症渐减,似可治疗。如热不解,变症无穷矣。
痘发热一日即出
此一生九死之症。所谓毒盛热亦盛,一发便出,宜升解散。倘热减,惊悸即退,尤可生全。若用药后仍发热烦躁,不能保全。
痘发热一日见形,起发红活,尖圆肥满
热一日轻轻而来,似伤食状,时有微惊,痘见后形色俱好而无别症,所出不过百点。若陡然发之肥满,徐徐再发而遍身者难保。
痘发热惊搐二日出,或先热二日搐,或连连时作时止
一出其搐即止,十全八九。若痘见后发搐,甚逆。
痘发热三日出
总之不过数点,其痘肥满光泽,如珠硬手,易出易靥,不药自愈。
痘发热惊搐,舒舌瞪眼,不省人事
此乃毒盛,心火上炎,逼舌出外不收,宜急用犀角地黄之类,并水飞辰砂治之。若误投燥药或表药,必致夭伤。
痘二三日见形,有喷嚏
凡出痘将齐,必有喷嚏。嚏止其热即退,再不加添,痘之吉凶从此定矣。在皮肤者即出,出者即长。
痘二三日见形,无喷嚏
乃毒气盛也。身热不退,其症多凶。
痘初出腰腿腹痛
此症甚逆。凡腰痛、腿痛、腹(17)痛,必有硬气长吁。腰似无力,坠下缩身者,必出在腹上,并两腿下细细如痱。此乃归肾之痘,五六日当死,此火枯肾水之候也。
痘似热不热二三日出,轻轻而来,所出不多
但看颜色淡红,头面稀少者为上。若色赤形小,面腮赤,当用升解散治之。
痘发热似惊不惊而出
凡出痘每每见惊,多在睡中,醒时微微一颤,面腮赤,见人多焦啼。但多热,三四日者吉,一二日者凶。三四日者不药自愈,一二日者,治亦不能愈。
痘见形一二日不食
此症多因内伤,有恶心者凶,无恶心者可治,用升解散加消导药。其痘势多,又燥赤如蚕种,不长发者,必当匀气利小水,陈皮、当归、牛蒡各七分,竹叶十片。
痘发见形三四日发渴不食必凶
又看痘之多少,毒之浅深。还在三日之内,用升解散,四日身凉,以大补汤去地黄主之。
痘不起发
用排脓托里汤加蝉蜕一钱或二钱。若腹鸣撒恶,大便频,加木香、丁香、官桂、糯米,不拘时徐徐服。如再不止,加异攻散一钱五分,糯米汤下。
痘五六日灌脓,忽灰白不起发
此元气不充实,必有腹鸣便频之症,故其变色为灰白也。又若痘密声哑者,其胸膛渐高,作喘有痰,彻夜不睡,作痒者,不可治。或痘稀无前症,当用异攻散加减治之,使腹不鸣,前症即退。若痘随即发长,可望生矣。
痘五六日正灌脓,喉中忽有痰涎壅盛
此痘毒不发于外,反收于内也,不可治。
痘五六日该灌脓,赤燥焦枯
此血热太盛,气寒太衰,由来苗稼不好,虽延迟至五六日,定无灌脓之理,至七八日必作声哑。兼有痰,口有秽气,流涎水,不可治。
痘已贯脓,忽顶陷灰白凶
若能食声清,大便秘者无妨,保元汤加木香之类治之。若不食,大便频作泻,声哑者难治。然头面稀少可治,头面多者难治。如稳睡者无事,如睡不宁,作痒者难治。
痘紫色黑陷
此为锦纹之痘,其势甚危,五六日当死,临死九窍出血。
痘初出二便不通
此毒盛,兼平日积热故也。况痘初见,乃心气用事,心与小肠为表里,热蕴于内,故二便不通,宜清心利小水,导赤散加大黄。若不早治,恐心火炎上作搐。
痘痂宜落不落
此元气不充实,脾胃虚弱故也。能饮食者,元气渐实,徐徐而落。用药当以保元汤加归、芍、白术治之。
痘十一二日当靥,落痂盗汗出
此气血虚弱之故,宜保元汤实表固里。
痘落痂疤不满
此乃元气不充,灌脓不满而疤白,或禀受怯弱者皆有此症。宜节饮食,慎风寒,以保百日,方得无虑。
痘痂落已毕,忽发惊搐,舒舌瞪眼,不醒人事
此余毒太盛,或投燥药,致心肝二火炎上。但看痂盘红高者可治,平白者难治。红高者元气实也,虚则不复治疗。
痘后目内生翳,疮疖
此痘后多啼,致毒归于目,或开或闭,当急治之,迟则损目。宜兔粪丸、犀角丸之类。
痘正灌脓,内有痘颗变为紫色,有根如小疖
即挑破出恶血,以四圣散涂之,有根即消。待疮回痂,此痘陷入四围成脓,七日之间落出一痂,甚坚硬,方以绵茧散轻轻敷上,五六日愈矣。
痘结痂将完忽冒风,浑身前后心间如疹样成片,或有大水泡
此痘余毒,不为害,出一二日后,用犀角消毒散解之。
看痘活法
发热三日见形者上吉,二日见形者十全八九,一日半见形者十全二三,一日即出者十有九死,随热随出者十死无生。
似虚却是实辨 痘不起发,色不红活,其症似虚。然观其内,有烦躁渴热,饮食不 减,二 便秘涩,此是实 也。不 宜托补,宜升解。
似实却是虚辨 痘色红紫,顶起湿润,或赤晕连肉,其症似实。然观其内,口鼻气细,身凉不渴,昏睡不食,二便滑利,此是虚也。不宜清解,宜托补。
治痘规则
升麻葛根汤、参苏饮、升解散有开创之功,宜用于保元之前。
四君子汤、四物汤、四苓、白术、木香散之类有赞相之功,宜杂用于保元之间。
十宣散、消毒饮、犀角丸有平治之功,宜用于保元之后。
大抵始出之前,宜开和解之门。即出之后,当塞走泄之路。浆行之际,必以内托为主。痂落之时,当以解毒、益气兼施。
寒药如解毒汤、黄芩、生地、黄连之类,必其症热盛掀发,痘色赤紫,两腮红,上气急,烦而渴,足胫热,大便秘,小便涩,脉洪数,形气壮勇,此属三阳实热之症,宜以凉血解毒为主。或时值暑月,或二火司天之岁方可用之。经云诸疮痛痒,皆属心火,故用清凉为宜。
热药如木香、四君子、姜桂之属,大率归重于太阴一经。脾与胃为表里,痘发肌肉,阳明胃气主之。脾土一温,胃气遂畅,决无陷伏之患似矣。然必其症身凉而静,痘色淡白,顶灰陷,目睛青,腹虚胀,足胫冷,大便频,小便利,脉沉细,形气怯弱,此属三阳虚寒之症,宜以辛温补气为主。或时值冬月,或寒水司天之岁方可用之。古云治痘必先治气,故用辛温为宜。
痘发于表,不可妄汗,重令开泄,荣卫益虚,易出难靥。
毒根在里,不可妄下,内气益虚,毒不能出而反入,必有黑陷之变。
表实不可再补表,恐溃烂不结痂。
里实不可再补里,恐结痈毒。
按痘症有似实而虚,有似虚而实者,切须细辨。至于小儿脾胃脆弱,纯寒纯热、骤补峻利之剂,宜度地势南北、气血厚薄、脏腑刚柔、腠理疏密与夫四时生长收藏之令,运气寒热温凉之异,随时制宜。得方圆于规矩之外可也,切不可胶柱而鼓瑟。
保元汤黄芪补表,人参补里,甘草解毒,内固外护,扶阳助气。真元足而痘毒借以承载出发。盖痘出阴分,虽以血载毒,而气者,又所以运血生血而承载其毒者也。气少则血无凭借,毒何由而载行气分哉。故治痘当先治气,治气正所以治血也。
茯苓、白术能益气大补,诸补气之药多用之,而保元汤独不加。盖术性燥,茯苓淡泄,所以燥湿利水道也。正当成浆灌脓之际用之,则津液随水而下,其湿润生息之气不行于上,由是三焦枯燥,气脉壅塞,浆水不行,毒遗皮肤间,外剥之害所不免也。若因脾虚泄泻,权以二药应病,泻止则止可也。
保元汤亦有用官桂者,盖以辛能发散,凡毒壅于皮肤间与脉络之处,非此难以推动,用之正以扶阳益气,充达周体,翊助参芪之力而成功也。
附:稀痘神验方 大麻子去壳取肉,拣肥白者三十六粒 朱砂一钱,另研极细末,须透红劈砂为妙 真麝香五厘
上将朱砂、麝香二味共为细末,然后入大麻子共研一处,极细成膏,于五月五日午时搽小儿头顶心、前后心、两手心、两足心、两膀弯、两腿弯并两肋窝,共十三处,搽如钱大。将此药搽完,不可余剩,听其自落,不可洗动。
本年搽一次,出痘数粒。次年五月再搽,出一二粒。第三年再搽,痘永不出。如若未过周岁小儿,七月七日、九月九日再依法擦搽之愈妙。传方之家,已十六世不出痘矣。
应用药方药剂量小儿大小以为加减
升麻葛根汤 升麻 葛根各二钱 芍药酒浸,二钱 炙草一钱
水煎,食远服。
参苏饮 人参二分 紫苏 葛根各三分 前胡四分 桔梗 枳壳 陈皮 茯苓各五分 半夏 甘草各三分
姜煎。外感风寒,寒热咳喘,内伤饮食,腹胀吐泻并宜。
升解散 升麻四分 芍药酒炒,八分 川芎一钱 生地一钱 木通二钱 酒芩八分 甘草五分
痘疮一日至二日烦躁惊搐。[眉批]升麻慎用,恐发得表虚。
惺惺散 人参二分 白术 黄芩各五分 甘草三分 赤芍 花粉 桔梗各五分 细辛二分 川芎三分
一方有茯苓,无黄芩、芍药,随症酌用之。治身热烦闷喘咳,伤寒痘疹,疑似未明,不敢轻发散者宜之。
羌活散 羌活 防风 生地 酒芩各五分 苍术七分 甘草三分 白芷 川芎 细辛各三分
姜煎。外感重者方用,胃弱便不实者勿妄用。
导赤散 生地 木通 黄芩 甘草等分 竹叶五片
发热太盛,小便赤涩,烦躁多渴,用此解之。
二陈汤 半夏六分 陈皮一钱 茯苓八分 炙草三分
姜煎。
犀角地黄汤 生地 丹皮 犀角 赤芍等分
热甚加黄芩。治热毒太盛,面黄粪恶,并疹后发热,有鼻血及大小便血。
升芍汤 升麻 白芍各八分 川芎 生地各五分 木通三分 人参三分 白术 茯苓各七分 炙草四分
滋荣助痘汤 芍药 防风 荆芥 干葛 茯苓各五分 半夏五分 当归 川芎 天麻 桔梗各八分 僵蚕炒 升麻 陈皮 甘草各三分 全蝎一个,去毒火煨 红花二分
姜煎。治痘有喷嚏,身凉之后五六日不甚起发者。
四君子汤 人参五分 白术 茯苓各一钱 炙草四分
加陈皮、半夏各六分,即六君子汤。
保元汤 人参七分 甘草五分 黄芪酒炒,一钱五分
八珍汤 人参四分 白术 茯苓 当归各七分 川芎九分 芍药七分 甘草三分 地黄亦可减,亦可用
排脓托里汤 白芷八分 桔梗 芍药 川芎各七分 人参一钱 黄芪一钱半 白术五分,酌用 茯苓五分,酌用 当归一钱
加蝉蜕一钱或二钱,防风五分,糯米一撮。治痘七日至九日,顶陷色白,脓灌不足。如再不止,用异攻散一钱五分,糯米汤调下。
十全大补汤 当归 川芎 芍药 地黄各六分 人参四分 白术 茯苓各六分,二味行浆时勿用 肉桂二分,七日后不用 黄芪一钱 甘草四分
四物汤 当归 川芎 芍药 地黄
托里消毒汤 黄芪一钱半 白术一钱 茯苓八分 陈皮五分 赤芍 当归各七分 桔梗一钱 防风 荆芥 连翘 炙甘各五分
治痘十一二日,半收半敛之际,若大便频,声不清亮,去连翘,加木香、丁香。
活血消毒饮 当归 川芎 赤芍 生地各五分 荆芥 防风 连翘 黄芩 甘草各三分 牛蒡四分
平肝消毒饮 赤芍 生地 当归 川芎 荆芥 白菊花 防风 蝉蜕 胆草 谷精草 黄连各等分 甘草减半
四苓散 白术 茯苓 猪苓 泽泻各等分
甘露饮 石膏二两 寒水石二两,软而微青中有细纹 甘草二钱
为末,每服一钱,食远白滚汤调下。
辰砂化痰散 辰砂一钱 半夏曲五钱 胆南星二钱 枯白矾一钱
每服二钱,姜汤下。姜糊丸更炒。
人牙散 不拘多少,烧存性,少加血竭为末,量儿大小,糯米汤下。
四圣散 珍珠大者十四粒 豌豆四十九粒,烧存性 乱发二钱,烧存性
干胭脂不拘多少,共为末,点恶痘。
十宣散 人参 川芎 防风 桔梗 厚朴 白芷各五分 黄芪 当归各一钱 官桂三分 甘草四分
白术散 人参五分 白术一钱 木香二分 茯苓一钱 干葛一钱 甘草 藿香各四分
木香散 木香二分 腹皮 人参各四分 桂心二分 青皮 赤苓 诃子面煨去核,各四分 丁香 半夏 炙草各二分 前胡四分
异攻散 木香三钱半 当归二钱半 官桂 茯苓 陈皮 肉蔻煨 人参 厚朴 白术各二钱 丁香 半夏各一钱五分 炮附一钱
姜枣煎服。如一岁者,每服二钱半。
活血消毒饮 当归 川芎 芍药 生地 荆芥 防风等分 牛蒡 连翘等分 甘草减半
绵茧散 出蛾茧壳,用生白矾打碎,塞壳内令满,炭火烧白矾汁出,同收为细末,贴之。治因痘体上生疳疮,脓水不绝。
抱龙丸 竺黄一两 胆星四两 朱砂 雄黄各五分
为末,甘草熬膏,丸如芡实大,薄荷汤下。如去痰,加贝母、黄芩、青黛各五分。
豆蔻丸 黄连三分 豆蔻 木香各一钱
为末,米饭丸。
犀角消毒丸 犀角 生地 当归 连翘 牛蒡各三分 荆芥 芍药 防风各二钱 桔梗三分 黄芩 薄荷 甘草各一钱
炼蜜丸,如芡实大。
泻青丸 羌活 大黄煨 川芎 山栀 胆草 当归 防风等分
蜜丸,竹叶沙糖水下,加辰砂更好。
大安丸 山楂四两 神曲 半夏各一两 莱菔 陈皮 连翘各五钱 白术二两 黄芩一两
恶症不治诀
初出顶陷连肉红,迟至九日一场空。又如血点带紫色,癍症死在六日中。发癍黑者在朝夕,癍青顷刻去匆匆。无脓痒塌期二日,不治腰疼及高胸。痘根密麻如囚困,舌卷囊缩命当终。紫泡刺出黑血死,饮食挫喉症亦凶。难疗面肿痘不肿,青黑色陷痘无脓。二便滑利下肠垢,更有吐泻出蛔虫。头温足冷渴饮水,痘先惊后药无功。气促泄泻吐不止,目闭无魂毒已攻。声哑或因叫与哭,痘色不好也须终。有肿气急亦不治,如灌脓满亦伤风。毒满咽喉嗽失音,咬牙时复战无停。身温腹胀多痰喘,烦躁无宁命必倾。难治痘疮一片白,不思饮食昏沉沉。贼痘灌脓医不识,谁知毒自内攻心。灰白痘中疔决有,迟穿筋骨去幽冥。此痘莫劳虚用药,医家详察要分明。
诸秽气宜避
腋下狐臭,房事淫液,远行劳汗,粪沟溲壶,妇人经候,诸疮腥臭,硫黄蚊烟,吹灭灯烛,误烧布发,柴烟鱼骨,葱蒜韭薤,煎炒油烟,醉酒荤腥,麝香臊秽。
宜时时烧乳香、枣肉,辟诸恶气。
禁忌
生人往来,詈骂呼怒,对梳头,对搔痒,勿扫地,勿对谎言,勿对饮食歌乐,勿僧道师巫入房。
疹
疹初见图
点见疏朗,先红后淡,疏密不均,先红后黑。
疹次见图
淡红明净,随出随靥,色晕惨暗,迁延不收。
疹疮 疹惟脾肺二经受症,脾主肌肉,肺主皮毛,有未痘先疹者,痘后必复疹,惟痘后疹,方为结果。
验疹法 疹亦胎毒,然外居于表,将发,面燥腮赤,目胞亦赤。阿欠顿闷,乍凉乍热,咳嗽喷嚏,手足稍冷,夜卧惊悸,与痘与伤寒大同小异。必热大作,五六日而后见红点遍身,如麻如藻,俗谓一日三出,三日九出,后方齐出透彻。然亦不拘只三日,从面至胸背,从胸背至手足,随出随没,以遍身红透为美。
疹初热,一日至次日鸡鸣时其热即止,止有五心微微而热,咳嗽数声,鼻流清涕,或腹中作痛,饮食渐减。到申末酉初,其热仍前复来,如此者四日。用手满按发际处甚热,其面上热少减二三分,咳嗽连声,面腮燥赤,眼中多泪,嚏喷频发,或忽然鼻中血出。至五日,其热不分昼夜。六日早时,其疹出在两颏下,细细红点,至午时两手背并腰下,六日浑身密密俱有红点。七日普遍掀发,其鼻中清涕下流,喷嚏不打,七日晚两颏颜色渐淡。此验出疹要法。
疹治法
初热疑似间不可妄药,即有他症,必待五日腮下见疹方用表药。初热嗽喷流涕鼻血,饮食减,饮凉水,止宜调饮食,戒面食腥荤(18)。
若鼻干不饮食,喜凉水,出迟者,少投一剂表之。若收早者,用升解散半表半解可也。
疹初起最怕泄泻,然禀赋素强,虽始终泄泻不妨。疹属肺、大肠、脾胃,腹痛乃大肠火所作。
疹最宜嗽。肺外应皮毛,嗽多,顿出于头面四肢也。若泻得之早者,其嗽必减,必变喘嗽。疹得嗽出,得喘入。合目减嗽,其疹时出时入,喉下多痰,胸满色变白,疹故不出也。
热始至收完,但看右手一指,脉洪大有力,虽有别症不为害,此定存亡之要也。
疹出二三日,两鼻干,待收完,看毒气轻者,清涕即来,思饮食,此不必药。若清涕来迟,不思饮食,宜清肺解毒,必候清涕出,方不用药。
疹出一二日或三日,忽大泻嗽多者,用升解药加分利治之。若喘甚,摇头顿闷者凶。
疹见后大便脓血,或因泻变成者,看疹出多色红,又多嗽,只宜疹收后方宜解毒,兼治痢也。
未出疹之先,平日用过面食者,或正出时吃面食者,或胃气稍复即思面食而用早者,因动胃火,致清涕不来,身热,看手咬指抠鼻,撕口舌唇,旋眼劄毛,此疹后食面之病也。宜清肺解毒,加消导药治之。
疹后作痢,亦有看手咬指、撕口舌唇皮、咬人等症,宜解毒分利药治之。若其痢遍数渐减,脓血带粪,咳嗽渐多,右手一指脉渐起,清涕复来,方可望生。若痢变如煤色,或屋漏色,或如青菜色,肛门如筒,喘促音哑,饮食如呛,午后腮赤,皆不治。
疹初出色赤,毒盛也。但看便实嗽多,右手一指脉轻重皆有力,为吉。若嗽少,脉无力,虽三日后收,其疹变为紫色,毒壅于皮肤间,速用解毒之剂。色转红色,嗽多流涕,少思饮食者生。若投二三剂不变者,难治。
疹热六日而出,此定规也。若用药太早,耗动元气,受害多矣。或嗽而变喘,或出一二日即隐,或作大泻,或合目而喘,此其害也。治法用药不可太早,必待见疹方用,徐徐升表。然用药亦有次第,凡一剂必作十二次服之。盖疹在皮肤,若大剂顿服,药催逼太急,致令烦躁谵语,慎之。
疹热五六日必出,或求愈太急,见用药不能解散,嗽热不能除,或更医以别症治之,则误多矣。
出疹之先,有胃火者及疹后余毒,牙龈上下唇口生疮者遇此,每日用温米泔水洗十余次,急用解毒之药。若不洗不服药,即变走马疳矣。
疹后余毒,随收随当解之。若停留久不解者,或致喘嗽,喉中痰响,至此再不用药解者,致肢冷,目无光,面色青白,两鼻如烟筒,嗽气不出,右手一指脉轻散乱,重按全无,此不可治。
疹初热至五日,个个俱有腹痛之症,此大肠火郁于脾故也。切不可认作伤食,用消导药,或以手揉,为害甚大。
疹出五六日,个个不思饮食,此毒气侵胃,胃为邪气所养,故不食也。疹出尽,毒解即思饮食。切不可与面食,虽用粥,每次只可两杯,候气清身不热,渐渐加添,宜少而频可也。
疹后多嗽,此顿出顿入之势也,毒气须假嗽多而散。旬日内尚宜有嗽,切不可见嗽多而治嗽也。
疹初起至收,个个喜饮冷水,切不可禁。但每饮宜少而频,则毒渐解。
出疹五六日不饮食,切不可着急,只宜治疹,疹完即思饮食矣。
癍疹瘾疹
瘾疹发如蚊迹之状,或垒肿于皮肤间。
癍疹如朱点红晕,或片片如锦纹。
大抵色赤者吉,黑者凶。其症似伤食,发热三四日而出,七八日而靥,皆属热邪,治法辛凉解利而已。若吐泻,断不可妄服温药,豆蔻、干姜之类切勿轻用。初发之时尤不可汗,只宜升解,葛根微表之。
疹用药法
标出不红,现发热转甚,身痛烦燥,升麻汤。
色赤稠密,身痛烦燥热,升麻汤加紫草、连翘。
寒热并作,头痛背强,升麻汤加羌活、防风、连翘。
头项面肿,升麻汤加牛蒡、白芷、防风、荆芥。
自汗烦渴太甚,气涌脉数,化癍汤。
身热烦渴泄泻,柴苓汤、四苓散。如夏月,益元散。
咳嗽甚,二母散、麦冬汤、清肺汤。
喘,小柴胡汤去人参。
热甚鼻血,便血溺血,热甚用解毒汤,血甚用犀角地黄汤。
伤食呕吐,六君子汤加藿香、干葛,或减人参。热甚呕吐,用解毒汤。
小便不利,四苓散。一二日不通者,导赤散。
二便秘,发热身痛,大柴胡汤。腹胀气促,前胡枳壳汤。
咽喉不利,甘桔汤。兼风热咳嗽,甘桔汤加防风。
寒热往来似疟,小柴胡汤。有咳嗽,去人参。
疹后身热不除,升麻汤,或去升麻、芍药,加酒连、酒苓。
下痢赤白腹痛,黄芩芍药汤,或加枳壳。
身热腹痛,解毒汤。
余毒未尽,生痈疽疮疖,升麻汤加荆芥、防风、牛蒡,二芍并用。
疹备用诸药方每剂作十二三次服
升麻透癍汤 升麻 枳壳各五分 干葛 川芎 茯苓各七分 柴胡一钱半 前胡 桔梗各一钱 陈皮 半夏 甘草各四分
姜煎服。治疹初见红点,一日至三日。
清肺消毒汤 防风 枳壳各五分 荆芥 甘草各三分 连翘七分黄芩 前胡 茯苓各七分
疹收完不思饮食,鼻干无涕。
解毒化滞汤 防风 荆芥 枳壳 麦芽各八分 连翘 黄芩 前胡 茯苓各七分 山楂 甘草各三分 牛蒡五分 桔梗一钱 柴胡一钱
治疹后食面太早,咬指甲,撕口唇,旋眼毛,看手咬人等病。
透癍和中汤 升麻 干葛 陈皮 半夏 猪苓 泽泻各五分 柴胡 前胡 桔梗各一钱 茯苓 川芎各七分 甘草三分
姜煎服。治疹一二日泄泻。
解毒和中汤 防风 荆芥 泽泻 猪苓 陈皮各五分 连翘 黄芩 茯苓 前胡 贝母 黄连各七分 甘草二分
清肺消毒化痰汤 牛蒡 防风 荆芥 贝母各五分 连翘 黄芩 前胡 茯苓各七分 桔梗 枳壳各一钱 甘草三分
治疹后喘嗽,不思饮食,眼目不清,唇口干燥,舌焦。
化癍汤 人参 炙草各五分 知母酒炒,一钱 石膏三钱 糯米一撮
柴苓汤 四苓散加柴胡、黄芩。
麦门冬汤 麦冬 葛根各一钱 升麻四分 赤芍六分 石膏一钱半 茯苓六分
清肺汤 桔梗 酒芩 知母 贝母各七分 防风 甘草各四分 苏子五分
小柴胡汤 柴胡一钱半 黄芩一钱 半夏 炙草各五分
姜煎服,喘加五味一钱。
解毒汤 酒连 酒芩 酒柏 炒栀各等分
大柴胡汤 柴胡 黄芩 赤芍各七分 大黄一钱
姜煎服。
柴胡枳壳汤 柴胡 枳壳 赤苓各七分 大黄一钱 甘草四分
甘桔汤 桔梗一钱半 炙草七分
黄芩芍药汤 黄芩 白芍各一钱 甘草五分
腹痛加官桂少许,或枳壳五分。如下纯血,加炒连、归尾各五分。
升麻汤 升麻 葛根各二钱 芍药二钱 甘草一钱
犀角地黄汤 见前痘门。
清肺甘桔汤 麦冬 甘草 贝母各三分 桑白 桔梗各五分 陈皮 南星各四分
如不解,加知母、黄芩。治疹后发热,痰塞肺窍,喘嗽气促,状似凶候者,热服立止,冷服不效。并治马匹风。
升解散 升麻 荆芥 黄芩 枳壳 防风各五分 柴胡一钱半 前胡 桔梗各一钱 陈皮四分 茯苓七分 甘草三分
竹叶煎。治头额上疹渐收,身上稠密。
益元散 滑石六钱 炙草一钱 加辰砂三分
沸汤下。
二母散 知母 贝母去心便洗,各一钱
姜煎服。
四芩散 见前痘门。
导赤散 见前痘门。治疹发热甚,小便赤涩,烦燥多渴。
犀角化毒散 犀角 芍药 防风 桔梗 薄荷各五分 牛蒡 当归 连翘 生地各七分
蜜丸,灯心竹叶汤下。治疹后热,口舌生疮,喉中牙龈出血,流涎作秽。
麻疹即水痘,忌食莱菔、烧香豆腐
初热三日出胀,共三日,出而又没,没而又出,一周时许。重者遍身膨胀,眼亦封闭,有赤白微黄不同,仍要红活,最嫌黑陷。面目胸腹稠密,咽喉攒簇者逆,发不出而喘者死。
初起发热恶寒,呵欠,咳嗽喷嚏,流涕头眩,宜升麻葛根汤加紫苏、葱白以解肌,切忌大汗。癍不红者亦宜。麻症初起潮热甚,加黄芩、黄连、地骨皮。谵语,调辰砂六一散。咳嗽,加麻黄、杏仁、麦冬、石膏。咳甚,另用凉膈散加桔梗、地骨皮。泄泻,宜四苓散。便血,合犀角地黄汤。吐衄,加炒山栀。小便赤,加木通。寒热似疟,小柴胡汤。
已出烦燥作渴,解毒汤合白虎汤。喘,便闭,前胡桔壳汤加赤苓、大黄、甘草、五味。便闭三四日,小承气、防风通圣。谵语便闭,导赤散。溲如泔,四苓散加车前子、木通。谵语如狂,解毒汤调辰砂六一散。大便血,小便赤或血,犀角地黄汤合解毒汤。吐血衄血,解毒汤加炒栀、童便。泄泻,解毒汤合四苓散。喘兼泻,溺血,柴苓汤。渴,作泻,白虎汤加猪苓、泽泻。热甚干呕,解毒汤。伤食呕吐,四君子汤。因暑作呕,四苓散加人参。忌用豆蔻、木香、姜、桂等热药。
麻症初起,已出已没,及一切杂症,与痘大同,但始终药宜清凉。然亦有血虚用四物,气虚用四君子,若天寒伤冷则温中理中,亦一时之权也。
麻症收后,余毒内攻,寻衣摸床,谵妄神昏,丧志者死。若热轻,余毒未除,必先见诸气色,始终以升麻葛根汤为主,或消毒饮、解毒汤随症选用。仍忌鱼腥葱蒜之物。
凡出水痘,先出十数粒,一日后其顶上尖尖有水泡,二三日又出渐多,四日浑身作痒,疮头皆破,微加壮热即收矣。此症要忌发物,七八日乃痊。
若三日忽上唇肿起,其势甚危,用升解散加连翘、防风、丹皮,甚者加石膏一钱,肿消者可治。(痘疹全)
【注释】
(1)幼部:原作“幼科”,据目录改。
(2)初生:此标题原无,据目录补。
(3)杂病:此标题原无,据目录补。
(4)桔梗散:原脱,据锦章书局本补。
(5)三:原脱,据善成堂本补。
(6)止泻汤:原脱,据善成堂本补。
(7)煎:原脱,据善成堂本补。
(8)次:原作“女”,据锦章书局本改。
(9)一具:原为大字,为统一体例,今作小字。
(10)汁:原作“汗”,据锦章书局本改。
(11)竭:原作“蝎”,据善成堂本改。
(12)分清饮:原脱,据善成堂本补。
(13)出:原脱,据善成堂本补。
(14)许:原脱,据善成堂本补。
(15)痘义解:原为眉批,为便于阅读,今置于段首。下“出痘之由”、“出痘之时”、“验出痘之法”同。
(16)本草:指《本草纲目》。
(17)腹:原作“朘”,据锦章书局本改。
(18)荤:原作“晕”,据锦章书局本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