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乱门

霍乱治例

内有所积,外有所感,致成吐泻。仍用二陈汤加减,作吐以提其气。此非鬼神,皆属饮食。前人确论:乃阳不升阴不降,乖隔而成。切莫与谷食,虽米饮一呷入口即死。必待吐泻过二三时,直至饥甚,方可与稀粥食之。或用樟木煎汤吐之亦可。大法:不渴者,用理中汤;渴者,用五苓散。

加减理中汤

人参 白术 干姜 甘草(炙。各一两。分作五剂)

寒气湿气所干者,加附子一两,名附子理中汤。

霍乱吐泻,加陈皮、青皮各一两,名治中汤。

干霍乱心腹作痛,先以盐汤少许频服,候吐出令透,即进此药。

呕吐者,于治中汤内加丁香、半夏一两,每服生姜十片同煎。

泄泻者,加橘红、茯苓各一两,名补中汤。

溏泄不已者,于补中汤内加附子一两。不喜饮食、米谷不化者,再加宿砂仁一两,共成八味。

霍乱吐下、心腹作痛、手足逆冷,于本方内去白术,加熟附子,名四顺汤。

伤寒结胸,先以桔梗、枳壳等分煎服。不愈者,及诸吐利后胸痞欲绝、心膈高起、急痛手不可近者,加枳实、茯苓各一两,名枳实理中汤。

渴者,再于枳实理中汤内加栝篓根一两。

霍乱后转筋者,理中汤内加火煅石膏一两。

脐上筑者,肾气动也,去白术加官桂一两半。肾恶燥,故去术;恐作奔豚,故加官桂。

悸多加茯苓一两。

渴欲饮水者,添加白术半两。

腹满者,去白术加附子一两。

饮酒过多,及啖炙煿食发为鼻衄,加川芎一两。

伤胃吐血,以此药能理中脘,分利阴阳,安定血脉,只用本方。

回生散

治霍乱吐泻,但一点胃气存者,服之回生。

陈皮(去白) 藿香(去土。各等分)

上㕮咀,每服一两,水二钟煎至一钟,去渣,温服,不拘时候。

加味五苓汤

治口渴、身热,此暑热伤中也。

猪苓(七分) 泽泻(七分) 白术(五分) 赤茯苓(一钱) 天花粉(二钱) 干葛(一钱) 香薷 黄连 甘草(各等分)

泄极加升麻、黄芩、石膏。

如热极加石膏、知母;腹痛加炒芍药五钱、桂三分;寒痛亦如此。

上用水一钟半、姜三片煎至七分,温服。

既济汤

治霍乱后虚烦。

甘草(炙) 人参(去芦) 麦门冬(去心。一两) 半夏(炮,洗。五钱) 淡竹叶(炙。各四两) 附子(炮。五钱)

上㕮咀,每服四钱,水二茶钟、姜五片、硬米百余粒煎至一钟,空心温服。

止渴汤

治霍乱烦渴。

甘草(炙) 人参(去芦) 麦门冬(去心) 茯苓(去皮) 桔梗 瓜篓根 泽泻 葛根(各半两)

上为末,蜜汤调二钱下。

姜盐饮

治霍乱,欲吐不吐,欲泻不泻。

盐(一两) 生姜(半两切)

上同炒令色变,以水一碗煎热服。甚者童子小便一盏。

人参散

止吐逆及治泻后烦渴。常服调中和气。

茯苓(去皮) 人参(各半两) 葛根(一两) 藿香(去土) 木香 甘草(炙。各一钱半)

上㕮咀,每用水二盏煎一盏,通口服。泻后渴甚者,加滑石一钱。

治干霍乱

二陈汤加 川芎 苍术 防风 白芷(又云白术)

上剉,姜五片煎。

痢疾门

痢疾治例

王节斋曰:痢是湿、热、食积三者,别赤、白、青、黄、黑五色以属五脏。白者湿热伤气分;赤者湿热伤血分;赤白相杂,气血俱伤;黄者食积。治法:泻肠胃之湿热、开郁结之气、消化积滞,三因通用。其初只是下之;下后未愈,随证调之。痢稍久者不可下,胃虚故也。痢多属热,亦有虚与寒者。虚者宜补,寒者宜温,年老及虚弱人不宜下。

主方

黄芩(炒。二钱半) 黄连(炒。一钱半) 白芍药(炒。二钱。以上三味,痢疾必用之药) 木香 枳壳(炒。各一钱半) 槟榔(五分) 甘草(炙。三分)

腹痛,加当归(一钱半)、宿砂(一钱),再加木香、芍药(各五分)后,重加滑石(炒。一钱半),再加枳壳、槟榔(各五分),芍药生用再加(五分),黄芩条实者亦加(五分)。

白痢,加白术、白茯苓、炒滑石、陈皮(各一钱)。初欲下之,再加大黄(五钱)。

兼食积,加山楂子、枳实(各一钱)。

红痢,加当归、川芎、桃仁(各一钱半)。初欲下之,再加大黄(五钱)。

红白相杂,加当归、川芎、桃仁(各一钱半)以理血,滑石、陈皮、苍术(各一钱半)以理气。有食积,亦加山楂、枳实。

白痢久,胃弱、血虚,或下后未愈,减芩、连、芍药(各七分),加白术(一钱半)、黄芪、茯苓、陈皮(各一钱)、宿砂(五分),去槟榔、枳壳,再加炙干姜(五分)。

红痢人胃弱、血虚或下后未愈,减芩、连(各五分),加当归、川芎、熟地黄、阿胶珠、陈皮(各一钱)、白术(一钱半)。

色赤黑相杂,此湿胜也,小便赤涩短少,加木通、泽泻、茯苓(各一钱)、山栀子(炒。五分)以分利之。

血痢加当归、川芎、生地黄、桃仁(炒)、槐花(各一钱)。久不愈,减芩、连(各七分),去槟榔、枳壳,再加阿胶珠、炒侧柏叶(各一钱半)、炒黑干姜(一钱)、白术(一钱半)、陈皮(一钱)。

痢已久而后重不去,此大肠坠下,去槟榔、枳壳,用条实黄芩,加升麻(一钱)以升提之。

呕吐,食不得下,加软石膏(一钱半)、陈皮(一钱)、山栀仁(炒。五分),入生姜汁缓呷之,以泻胃口之热。

有一样气血虚而痢者,用四物汤加人参、白术、陈皮、黄连、黄芩、阿胶之类以补之而痢自止。

有一样寒痢,用黄连、木香、酒炒芍药、当归、炒干姜、宿砂、厚朴、肉桂之类。

得痢而误服温热止涩之药,则虽稍久,亦宜用前法以下之,下后方调之。

得痢便用前正法下之而未愈,又用前调理法治之而久不愈,此属虚寒而滑脱,可于前虚补、寒温二条择用,更加龙骨、赤石脂、罂粟壳、乌梅肉等收涩之药。

万应抵金散

治久痢诸药不效者,服此药如神,不过二服即止。

罂粟壳(二钱。蜜炙) 萝卜子(一钱半) 黑豆(一钱半。炒) 石榴皮(二钱) 甘草(一钱)

剉细,用水二钟煎至八分,空心服。一方用白酒煎。

治痢疾良方

木香 黄连 白术 鸦片

上四味,各等分,研细末,捣饭粒为丸。随用大小,每服壮者各用一分,老稚只用半分,服时在空心或觉腹饥,用米汤送下。最忌酸物、酒、醋、生冷、油腻。若渴,亦只用米汤略饮之,不可茶汤太过,三日过,俱不忌服。此无不止者。

又方:治痢疾初发,或三日、七日内,不问赤、白、紫、红,每日二服,有积自行,无积自止,止后勿服。

黄连(十两。炒) 木香(二两) 大黄(四两。酒浸) 槟榔(一两)

上为细末,炼蜜糊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七十丸,米汤空心下。

治痢疾二方

白术 厚朴(姜炒) 枳壳 黄芩 黄连 黄柏 当归 山楂 神曲 桃仁(以上各等分) 大黄(以一两为率,壮者一两,弱者三五钱,比前药次下) 朴硝(以二钱为率,壮者二钱,弱者凭意)

上用水煎服,以大便泻为好。服此之后仍腹中疼痛,未全宁净,再服后黄连丸。

黄连丸

用阿胶炒成珠,复以水熬成膏,调黄连末为丸,米饮送下即止。

治痢疾极效方

当归(一钱) 赤芍药(五分) 地榆(五分) 黄连(五分) 生地黄(五分) 甘草(五分) 石榴皮(三分) 罂粟壳(五分末)

各照分水一钟煎至五分,温服。渣再水六分钟煎至二分服。

神效白龙丸

用白矾飞过,不拘多少,碾为细末,用好醋飞过面糊为丸如鸡头子大。每服一丸,红痢甘草汤下,白痢姜汤下,如不止再服一二丸即止。又治霍乱症,姜汤送下。又治疟疾,用东南桃心七个煎汤送下。忌荤腥、油腻、煎炒之物。

道小气汤

治红白痢神效。

芍药 当归 川芎 枳壳 黄连(各二钱) 甘草(五分) 槟榔(二钱) 木香(一钱) 大黄(三钱)

上水钟半煎至七分,温服。

又方:治男子、妇人、大人、小儿夏月肚腹作疼,泻不止。

苍术(米泔水浸) 厚朴(姜炒) 陈皮 甘草 白术 茯苓(去皮) 猪苓 泽泻 芍药(炒) 干葛(各一两)

上为末,空心米汤调下。

治脾泄兼痢极验方

用雅州黄连,不拘多少,去毛,剉碎,盛入肥猪大肠内,两头以线缚固,入砂锅内水酒和煮,以烂为度。取出黄连,焙干为末,却将前煮大肠杵烂和黄连末为丸。每服百十丸,白术煎汤送下,数日见效。视黄连之多少,为大肠之长短。

四皮汤

治水痢疾。

陈皮 青皮 石榴皮 椿根白皮(各二钱)

用水一钟煎至七分,温服。红痢加甘草一钱;白痢加干姜一钱。

治久近男妇老幼赤白痢

红花 胡椒(各等分)

上为末,用小枣煮熟去皮核,为丸如梧桐子大,用白面为衣。清晨赤痢,以甘草汤送下三十一丸;白痢,姜汤送下,先通为度。次日早空心服三十九丸,不拘红白痢俱以白熟水下,即愈。

治久痢方

黄连 木香(各一两) 肉豆蔻(一个)

上碾为粗末,鸡蛋清和成饼,新瓦上焙干,碾为细末,米糊为丸。空心米饮汤下三十丸。

治禁口痢

男妇汤饮米谷不下者,极验。

莲子(去壳,留红皮及心),上为细末,用井水调下,每服二钱,或二钱日进二服,见效。

又方:累试累效,绝胜诸方。

黄连(三钱) 人参(一钱五分)

上水一钟半煎至七分,温服。药入口即苏。

又方:名芎粟散。治禁口、红、白痢疾久不愈者。

川芎 罂粟(去蒂。各一两)

共为细末,每服八分,空心蜜汤调下。

又方:甘草(粗粉者,要四指长。切碎) 青皮(一撮) 陈皮(一撮)

用酒酿一碗将前药入磁罐内,塞口勿出气,煮一炷香取出,待温服之即效。

又方:黄蜡(一钱) 乳香(一分) 没药(一分)

先将乳没研为细末,将黄蜡溶开,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淡姜汤下三丸。

又方:应效如神。

小红枣(一个。去核) 巴豆(一个。去壳)

将豆入枣内,用桑皮纸包数层,水湿烧熟去豆,将枣食之,米汤送下,即愈。

治水泻

猪苓 泽泻 白术 白茯苓(各等分)

上㕮咀,用水一钟半煎至七分,渣再煎服,重者进二三服,以泻止为度。

五味子散

夫五更而泻名肾泄,盖阴感而然。故脾恶湿,湿则濡而困,困则不能制水,水性下流则肾水不足,宜五味子主之。用五味子多者,以强肾水,补养五脏;吴茱萸次者,除脾中之湿,湿少则脾健,脾健则制水不走,方得脾胃和矣,五脏荣矣。

五味子(去梗。二两) 吴茱萸(去梗,绿色小颗者。五钱)

上同炒香,为细末,每服二钱,陈米饮下。

治泄泻少进饮食

用糯米一升,水浸一宿,沥干,慢火炒令极熟,磨细,罗过如飞面,将怀庆山药一两碾末入米粉内,每日侵晨用半钟,再入砂糖二茶匙、川椒末少许,将极滚汤调食,其味甚佳,且不厌人,大有资补。久服之,其精寒不能成孕者亦孕矣,盖有山药在内故也。此秘方,勿轻视之。

二神丸

治老年肠冷脾泻者。

合州破故纸(四两。为末) 肉豆蔻(四两。面包火煨,草纸拖去油)

上用小红枣蒸熟,捣烂为丸,清晨米汤下。

香砂胃苓汤

治饮食过多泄泻。

陈皮 厚朴 泽泻 藿香 砂仁(各一钱半) 苍术 茯苓 猪苓(各二钱) 甘草(五分) 官桂(五分) 白术(二钱)

上㕮咀,用水钟半、姜三片煎至七分,温服。

升麻汤

治一日大便三四次,溏而不多,有时泻,腹中鸣,小便黄。

黄芪(三钱) 甘草(二钱) 升麻(六分) 柴胡(三分) 橘皮(三分) 益智仁(三分) 当归(三分) 红花(少许)

上㕮咀,用水二钟煎至一钟,去渣,食前温服。

脾胃门

五膈宽中散

治七情四气伤于脾胃,以致阴阳不和,胸膈痞满,停痰气逆,遂成五膈之病。一切冷气并皆治之。

厚朴(去皮,姜制。八两) 白豆蔻(去皮。二两) 丁香(四两) 甘草(炙。五两) 宿砂仁(四两) 木香(三两) 香附子(炒) 青皮(去白) 陈皮(去白。各四两)

上为末,每服一钱,姜盐汤点服,不拘时候。

十膈气散

专治十般膈气,冷膈、风膈、气膈、痰膈、热膈、忧膈、悲膈、水膈、食膈、喜膈。

官桂(去皮) 人参(去芦) 白茯苓 枳壳(去穰,面炒) 白术(各一两) 干生姜(炮) 甘草(炙) 神曲(炒黄色) 麦蘖(炒黄色) 木香(各半两) 槟榔(煨) 莪术(煨) 京三棱(煨) 陈皮 诃黎勒皮 厚朴(去皮,姜制。各一两五钱)

上为末,每服二钱,盐一字,白汤调下。如脾胃不和,腹胁胀满,用水一钟、姜七片、枣一枚、盐少许煎服。

沉香散

治五噎五膈。常服宽中进食。

木通 枳壳(去穰,面炒) 白术 茯苓(各两半) 大腹子 青皮 大腹皮(各三两) 当归 陈皮 紫苏叶 芍药(各一两) 木香(五钱) 甘草(炙。一两)

上为末,每二钱,水一钟、姜三片、枣一枚煎至七分,空心服。

九仙夺命丹(加糖球子根一钱,谓上圣夺命丹)

治翻胃饐食神效。

人参(一钱) 南木香(二钱) 南星(二钱。姜制) 甘草(一钱) 半夏(五钱。姜制) 枳壳(一两。去穰,面炒) 白矾(火煅。一两) 豆豉(一两。捣过) 厚朴(五两。姜制,炒干)

上九味,为细末,候夜间晴时露过,以人参、厚朴煎汤调糊作饼如小钱大,慢火焙干,每服一饼,嚼碎,姜汤调平胃散送下。切忌诸般生冷及酒之类,无不安者。

茄和散

治脾胃不和、胸膈痞闷、气逆生痰、不进饮食,如五噎五膈,并皆治之。

枇杷叶(去毛,姜汁炙香) 白茯苓(去皮) 砂仁(去皮) 薏苡仁(炒) 丁香 白豆蔻(去皮) 人参(去芦。各一两) 白术(炒。二两) 桑白皮(炒) 沉香 五味子(各五钱) 槟榔(炒) 青皮(去白) 谷蘖(炒) 藿香 杜仲(去皮,姜酒涂炙) 随风子 石斛(酒炒) 大腹子 陈皮(去白) 神曲(炒。各二钱半) 木香(七分半) 甘草(炙。一两五钱)

上㕮咀,每服三钱,水一钟、姜三片、枣一枚煎至七分,去渣,温服。五噎,入干柿饼一枚;膈气吐逆,入韭白三寸、枣五枚。

开郁和中汤

开郁,养胃,进食,消积痞,和中,益元气。

人参(去芦。五分) 白术(去梗。坚白者。一钱) 白茯苓(去皮。七分) 甘草(炙。五分) 香附子(童便浸炒。八分) 苍术(米泔浸炒。七分) 黄连(去须炒。四分) 川芎(五分) 陈皮(去白。七分) 青皮(去穰三分) 栀子仁(鲜红者。生姜汁炒。五分) 柴胡(七分。去苗)

气不和,少加木香(三分);饮食不化,加枳实(炒。五分)、山楂肉(七分)。

上剉,作一服,水一钟、生姜三片煎至八分,去渣,食远温服。

铁刷汤

治男子、妇人脾积,心气、冷气刺痛;久患疟痢,肠风下血,脏毒,滑肠泄泻,神效。

良姜(六两。麻油炒) 甘草(炙。八两) 北茴香(炒。一两) 苍术(八两。米泔水浸炒)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滚盐白汤调下。冷气疼,热酒调下;远方不服水土,疫疠、疝瘴,姜汤调下。

健脾补胃丸

此药和而平,甘而暖,可以常服。

山楂(三两。去核,微炒) 白芍药(一两七钱。冬月酒润,炒;余月酒润,晒干) 白术(四两。去须土) 广陈皮(一两七钱。去白) 贝母(一两。去心)

上为极细末,以神曲水调熬作糊为丸如绿豆大,晒干,食远滚水下或清米饮下三四十丸。

补脾助元散

白术(新者。三两。米泔浸一宿,晒干,铜锅内隔纸炒过) 白茯苓(坚者。去皮。一两) 莲肉(去心。一两五钱) 广陈皮(去白。一两) 大麦芽(炒,去壳,取粉。五钱)

上臼内杵为极细末,和匀,入白糖霜二钱,瓷器盛贮,常安火边,空心或食远滚白汤调下二三匙。大补元气,令人能食,老年最宜常服。此方得于异人,切莫加减,则不效也。忌怒气。

清胃散

治胃经有热,牙齿或牙龈肿痛,或牵引头脑,或面上发热,并治之。

当归(酒拌) 黄连 生地黄(俱酒制。各一钱) 牡丹皮(一钱五分) 升麻(二钱)

上作一剂,用水二钟煎至七分,食远服。

通玄二八丹

治积聚、止泄痢之妙药。如治积聚,侵晨用姜汤服之,稍泻一二次即除,以温粥补之。如治泄痢,饭后用清茶服之即止。

黄连(八两。净) 芍药(五钱。净) 当归(五钱。净) 生地黄(五钱。净) 乌梅(五钱。净)

上件共为末,用雄猪肚一个,以药盛于内,以线缝之,用韭菜二斤铺底面于锅内蒸之,候汤干再添,候蒸一日,以药熟为度,将猪肚共药,用石杵捣烂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此丸以姜汤服之则行,以茶清服之则止,能行能塞,故名通玄。

猪肚补脾丸

山楂(四两) 当归(四两) 白术(六两) 橘红(一两五钱) 人参(三两) 山药(二两)

胸膈饱满,止用人参一两多,用山楂六两。

以上六味,碾为细末,入猪肚内烂煮为丸,不拘时,白沸汤下。

又方:鸡腿白术(四两) 茯苓(一两) 黄连(酒浸一日夜,炒。一两五钱) 香附子(童便浸。一两二钱) 木香(五钱) 真藿香梗(一两) 陈皮(去白。一两)

上为末,汤浸蒸饼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空心白汤下百丸,日服二次。

理脾丸

白芍药(三两。酒浸炒) 白术(四两) 枳实(一两。面炒) 白茯苓(三两) 黄连(一两。去毛,姜制) 神曲(一两。炒) 砂仁(一两。炒) 陈皮(二两) 半夏(二两。汤泡七次,姜制) 木香(五钱) 麦蘖(一两。炒) 甘草(一两。炒)

上十二味,为细末,稀面糊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七八十丸,清米汤送下。

启脾丸

人参 白术 茯苓 甘草 陈皮 芍药 山楂肉 厚朴 苍术

一小儿方无芍药、苍术、厚朴,加莲肉、山药治泻。以上各等分如常法制过,共炒为末,炼蜜为丸如肥皂子大,每服空心以米汤嚼服一丸。久服百病不生。

和中丸

鸡腿白术(去芦。四两) 山楂(二两) 白芍药(炒。一两) 黄连(姜汁炒。五钱) 陈皮(淡盐汤煮干。一两) 山药(二两) 香附子(五钱)

上为细末,神曲打糊为丸,饭后白滚水下。

参苓白术散

治泻妙方。

人参(一钱三分) 白术(一钱五分) 甘草(四分) 山药(一钱五分) 白茯苓(一钱) 白扁豆(一钱) 莲子肉(一钱) 薏苡仁(八分) 宿砂仁(五分) 桔梗(五分)

上㕮咀,用水一钟半煎至七分,食远温服。

香砂养胃汤

治脾胃不和。

陈皮 半夏 茯苓 苍术 厚朴 香附子 藿香 枳实 砂仁(各一钱半) 甘草(五分)

上㕮咀,用水一钟半煎至八分,食远温服。

壮胃清湿热调滞气汤

鸡腿白术(一钱二分) 茯苓(连皮。一钱五分) 陈皮(去白。五分) 香附子(童便浸。七分) 山楂(一钱) 木香(二分) 紫苏梗(五分) 黄连(酒浸,炒。六分) 当归(酒洗。一钱) 木通(四分)

上㕮咀,用水二钟、姜三片煎至七分,食远温服。

调中益气汤

夫脉弦洪,缓而沉,按之中之下,得一涩。其证四肢满闭,肢节烦疼,难以屈伸,身体沉重,烦心不安,忽肥忽瘦,四肢懒倦,口失滋味,大小便清利而数,或上饮下便,或大便涩滞不行,一二日一见,夏月飱泄,米谷不化,或便后见血、见白脓,胸满短气,咽膈不通,安卧嗜睡,无力,不思饮食。

升麻(二分) 黄芪(一钱) 甘草(半钱) 苍术(四分) 木香(一分) 人参(五分) 柴胡(二分) 橘皮(二分)

上㕮咀,作一处水煎,食前热服。

如时显热躁,是下元蒸蒸发也,加生地黄、黄柏。

如大便虚坐不得,或大便了而不了,腹常逼迫,血虚血涩也,加当归身。

加味中和益气汤

人参 白术 陈皮 柴胡 黄芩(各钱半) 半夏(一钱) 升麻(五分) 当归(一钱) 川芎(一钱) 黄芪(一钱) 枳实(一钱) 甘草(五分)

上水二钟、姜三片煎至八分,食远服。

清膈宽中汤

治胃不宽,饮食少思。

橘红 半夏 茯苓 苍术 厚朴 藿香 青皮 香附子(各一钱五分) 甘草(五分) 枳实(二钱)

上㕮咀,用水二钟煎至八分,食远温服。

苍术丸

健脾去湿,保长生。古云:若欲长生,须服山精。此也。

茅山苍术(一斤。米泔水浸一宿,晒干) 雪白茯苓(净六两。去筋膜)

上为净末,东流水煮神曲作糊为丸如绿豆大,每服清晨滚汤送下七八十丸。

治脾胃积膏

鸡子(五个) 阿魏(五分) 黄蜡(一两)

锅内煎一处,分作十服,细嚼,温水空心送下。诸物不忌,腹作疼无妨,十日后大便下血,乃积化也。

脾泻饭匙丸

即做饭之锅焦也。

每饭匙干末一斤,用莲肉去心、怀庆山药炒香,各为末,二味各半斤,就以饭匙末量取,打糊为丸如梧桐子大。如湿热甚者,每服饭匙丸百丸,加青皮煎汤送下或米饮送下;脾虚者白术汤下,空心食远各一服。

积肥丸

白术 牡蛎(各四两) 苦参(三两)

上同为细末,用猪肚一个煮熟,研成膏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四十丸,米饮下,一日三四服。此药神效,瘦者服之即肥。

治膈气转食方

以大柳树上生楮树或桑树,连根取下,切碎煎汤服。三五余日其病自除。

治饮食不住口仍易饥饿

用绿豆、黄麦、糯米各一升炒熟,共磨成粉,每服一酒杯,以滚汤调服,三五日效。

理脾糕

百合 莲子肉 山药 薏苡仁 芡实 蒺藜子

上六味,各另为末、成粉各一升,又砂糖一升,用粳米粉一斗二升、糯米粉三升和前药粉并糖蒸糕,晒干常服。

育生糕

芡实(去壳) 白山药 白术(去土) 白茯苓(去皮) 人参 莲肉(去心)

上药各八两,为细末,用粳、糯米各三升为粉,仍用白蜜一斤和匀蒸糕,焙干,白滚汤调服,不拘多寡,饥时用。

茯莲散

白茯苓(去皮,切碎,用面裹蒸熟,去面晒干,为细末。一斤) 莲肉(去皮心,为末。四两) 干山药(为末。四两) 糯米(升半。炒熟为末)

上和匀,每日空心或食前取半合,滚水调入白砂糖二三茶匙服。

养元散

用糯米一升,水浸一宿,沥干燥,慢火炒令极熟,磨细,罗过如飞面,将莲肉去心三两、怀庆好山药三两、大鸡头实三两碾末入米粉内,每日清晨用一盏,再入白糖二匙或砂糖,用滚汤调食,其味甚佳,可以常食不厌。

治病后胃弱不能饮食

用莲子肉四两,合炒老米四两、砂糖二两、茯苓二两,俱为细末,每服五六茶匙,不拘时服,白汤调下。

肚腹门

治腹疼

用高良姜、香附子各另为末,用时取二味各炒,然后匀和一处,以米姜汤调服立止。

立消散

治腹痛。

用干马胡姜细末,筛净七分或八分,热酒调服。

治绞肠痧

用好明矾末,滚水调服。

又方:若阴沙腹痛而手足冷,有身上红点,以灯草蘸油,点火烧之;阳沙则肠痛而手足暖,以针刺其手指,近爪甲处一分半许,出血即安,仍先自两臂捋下其恶血,令聚指头刺出血。

又方:治绞肠沙痛不可忍。炒盐一两,热汤调灌入口中,或吐或利,肠痛即止。

又方:治绞肠痧。以手蘸温水于病人膝腕用力拍打,有紫黑处以针刺,去恶血即愈。

治心腹恶气口吐清水

用艾叶捣汁饮之,干煮汁服。

治腹中虫极效方

用鸡心结实槟榔十个,取石榴皮七片,每片二指大、二寸长,要近土与根及向东南方者为佳。二味成片,以水一大碗煎至八分,露一宿。患人于上半夜先将干炒肉食在口中细嚼,勿令咽下,使虫口俱朝上,乃服煎药,少顷腹中微动,虫即随下,百试百验。若至下半夜服,则虫口又朝下,虽服药亦无效矣。

琥珀散

追虫打积甚效。

黑牵牛(二两) 槟榔(一两)

上为细末,空心用砂糖调汤送下三钱。要见虫积,方饮食为妙。

七气汤

治七情之气郁结于心腹,绞痛不可忍。

人参(去芦。一两) 甘草(炙。一两) 半夏(汤炮七次,焙干。五两) 肉桂(一两。去皮)

上㕮咀,每服三钱、水一盏、姜三片煎七分,空心热服。

木香调气散

治气滞胸膈,虚痞恶心;宿冷不消,心腹刺痛。

白豆蔻仁 丁香 檀香 木香(各二两) 藿香叶 甘草(炙。各八两) 砂仁(四两)

上为末,每服二钱,入盐少许,沸汤点服。又名均气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