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奉郎守太常少卿充秘阁校理判登闻检院上

护军赐绯鱼袋臣林亿等校正

咳嗽第六

癖结胀满第七霍乱附

痈疽瘰疬第八

小儿杂病第九

咳嗽第六方十四首

小儿出胎二百许日,头身患小小疮,治护小瘥,复发,五月中忽小小咳嗽,微温和治之,因变痫,一日二十过发,四肢缩动,背脊①,眼反,须臾气绝,良久复苏,已与常治痫汤,得快吐下,经日不间,尔后单与竹沥汁,稍进,一日一夕中合进一升许,发时小疏②,明日与此竹沥汤,得吐下,发便大折,其间犹稍稍与竹沥汁,竹沥汤方

① 背脊谓背脊屈曲拘急。按“”,亦作“夭矫”、“夭纠”。

② 发时小疏 谓发作间隔延长,病势趋缓。

竹沥五合 黄芩三十铢 木防己 羚羊角各六铢 大黄二两 茵芋三铢 麻黄 白薇 桑寄生 萆薢 甘草各半两 白术六铢,一方作白鲜

上十二味咀,以水二升半煮取药减半,内竹沥煎取一升,分服二合,相去一食久进一服。一方无萆薢。

紫菀汤

治小儿中冷及伤寒暴嗽,或上气喉咽鸣,气逆,或鼻塞清水出者方。

紫菀 杏仁各半两 麻黄 桂心 橘皮 青木香各六铢 黄芩 当归 甘草各半两 大黄一两

上十味咀,以水三升煮取九合,去滓。六十日至百日儿,一服二合半;一百日至二百日儿,一服三合。

五味子汤①

① 五味子汤 元本、道藏本、四库本并有白术,为十二味。

治小儿风冷入肺,上气气逆,面青,喘迫咳嗽,昼夜不息,食则吐不下方。

五味子 当归各半两 麻黄 干姜 桂心 人参 紫菀 甘草各六铢 细辛 款冬花各三铢 大黄一两半

上十一味咀,以水二升半煮取九合,去滓。儿六十日至百日,一服二合半;一百日至二百日,一服三合。其大黄别浸一宿下。一方无款冬大黄,有大枣三枚。

治小儿大人咳逆短气,胸中吸吸,呵出涕唾,嗽出臭脓方 烧淡竹沥,煮二十沸,小儿一服一合,日五服;大人一升,亦日五服。不妨食息乳哺。

治小儿寒热咳逆,膈中有癖,乳若吐,不欲食方

干地黄四两 麦门冬 五味子 蜜各半升 大黄 消石各一两

上六味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纳消石蜜煮令沸,服二合,日三。胸中当有宿乳汁一升许出。大者服五合。

射干汤

治小儿咳逆,喘息如水鸡声方。

射干一两 半夏五枚 桂心五寸 麻黄 紫菀 甘草 生姜各一两 大枣二十枚

上八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纳蜜五合,煎一沸,分温服二合,日三。

又方 半夏四两 紫菀二两 款冬花二合 蜜一合 桂心 生姜 细辛 阿胶 甘草各二两

上九味咀,以水一斗②煮半夏取六升,去滓,纳诸药煮取二升五合。五岁儿服一升,二岁服六合,量大小多少加减之。

② 以水一斗 “斗”原作“升”,据道藏本、四库本、《千金翼方》卷十一•小儿杂治改。

杏仁丸

主大人小儿咳逆上气方。杏仁三升,熟捣如膏,蜜一升为三分,以一分纳杏仁捣令强,更纳一分捣之如膏,又纳一分捣熟止。先食已含咽之,多少自在,日三。每服不得过半方寸匕,则利①。

① 利 原作“痢”,据元本、道藏本、四库本改。

又方 半夏二斤,去皮,河水洗六七度,完用 白矾一斤,末之 丁香 甘草 草豆蔻② 川升麻 缩砂各四两,粗捣

② 草豆蔻 原作“草豆”,据道藏本、四库本改。

上七味,以好酒一斗与半夏拌,和匀同浸,春冬三七日,夏秋七日,密封口,日足取出,用冷水急洗,风吹干。每服一粒,嚼破,用姜汤下,或干吃,候六十日干,方得服。疑非孙思邈方。

治少小嗽,八味生姜煎方

生姜七两 干姜四两 桂心二两 甘草三两 杏仁一升 款冬花 紫菀各三两 蜜一升

上合诸药末之,微火上煎取如饴,量其大小多少,与儿含咽之,百日小儿如枣核许,日四五服,甚有验。

治小儿嗽,日中瘥夜甚,初不得息,不能复啼,四物款冬丸方

款冬花 紫菀各一两半 桂心半两 伏龙肝六铢

上末之,蜜和如泥,取如枣核大敷乳头,令儿饮之,日三敷之,渐渐令儿饮之。

治小儿暴冷嗽,及积风冷嗽,兼气逆鸣,昌蒲丸方

昌蒲 乌头 杏仁 矾石 细辛 皂荚各六铢 款冬花 干姜 桂心 紫菀各十八铢 蜀椒五合 吴茱萸六合

上十二味末之 蜜丸如梧子。三岁儿饮服五丸,加至十丸,日三。儿小以意减之,儿大以意加之。暴嗽,数服便瘥。

治少小十日以上至五十日,卒得謦咳③,吐乳,呕逆,暴嗽,昼夜不得息,桂枝汤方

③ 謦(qíng 请)咳 病名,即顿咳。因冬春之时,时行毒气伤阻于肺,酿痰阻气而致,症见咳嗽阵作,伴吐乳等,常百日不息,昼夜频作。按“謦”,咳声。《玉篇•言部》:“謦,咳声也。”

桂枝半两 甘草二两半 紫菀十八铢 麦门冬一两十八铢

上四味咀,以水二升煮取半升,以绵著汤中,捉绵滴儿口中。昼夜四五过与之,节乳哺。

治少小卒肩息上气不得安,此恶风入肺,麻黄汤方

麻黄四两 甘草一两 桂心五寸 五味子半升 半夏 生姜各二两

上六味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百日儿服一合。大小节度服之,便愈。

癖结胀满第七霍乱附①方三十五首 灸法一首

① 霍乱附 原无,据本书目录补。

紫双丸

治小儿身热头痛,食饮不消,腹中胀满,或小腹绞痛,大小便不利,或重下数起,小儿无异疾,惟饮食过度,不知自止,哺乳失节,或惊悸寒热,惟此丸治之。不瘥,更可重服。小儿欲下,是其蒸候;哺食减少,气息不快,夜啼不眠,是腹内不调,悉宜用此丸,不用他药,数用神验。千金不传方。臣亿等详序例中凡云服紫丸者,即前变蒸篇十四味者是也,云服紫丸不下者,服赤丸,赤丸瘥快,病重者当用之。方中并无赤丸,而此用朱砂,又力紧于紫丸,疑此即赤丸也。

巴豆十八铢 麦门冬十铢 甘草五铢 甘遂二铢 朱砂②二铢蜡十铢 蕤核仁十八铢 牡蛎八铢

② 朱砂 孙本作“真珠”。

上八味,以汤熟洗巴豆,研,新布绞去油,别捣甘草甘遂牡蛎麦门冬,下筛讫,研蕤核仁令极熟,乃纳散更捣二千杵,药燥不能相丸,更入少蜜足之。半岁儿服如荏子一双;一岁二岁儿服如半麻子一双;三四岁者,服如麻子二丸;五六岁者,服如大麻子二丸;七岁八岁,服如小豆二丸;九岁十岁,微大于小豆二丸。常以鸡鸣时服,至日出时不下者,热粥饮数合即下,丸皆双出也。下甚者,饮以冷粥即止。

治小儿胎中宿热,乳母饮食粗恶辛苦,乳汁不起儿,乳哺不为肌肤,心腹痞满,萎黄①瘦瘠,四肢痿躄,缭戾 ②,服之令充悦方

① 萎黄 “萎”原作“委”,据元本、道藏本、四库本改。按“委”,通“萎”。《释名•释言语》:“委,萎也。”

② 缭戾 即“了戾”。按“了戾”,纠缠不伸貌。此谓屈曲。《说文解字•了部》:段玉裁注:“凡物二股或一股结纠缚不直伸者,曰了戾。”

芍药二两半 大黄一两 甘草半两 柴胡二两 鳖甲 茯苓各一两半 干姜半两,如热以枳实代 人参一两

上八味末之,蜜丸如大豆,服一丸。一岁以上,乳服三丸;七岁儿,服十丸,日二。

治小儿宿乳不消,腹痛惊啼,牛黄丸方

牛黄三铢 附子二枚 真朱一两 巴豆一两 杏仁一两

上五味 捣附子真朱为末,下筛,别捣巴豆杏仁令如泥,纳药及牛黄捣一千二百杵,药成。若干入少蜜足之。百日儿服如粟米一丸,三岁儿服如麻子一丸,五六岁儿服如胡豆一丸,日二。先乳哺了服之,膈上下悉当微转,药完出者病愈,散出者更服以药,完出为度。

治小儿宿食癖气痰饮,往来寒热,不欲食,消瘦,芒消紫丸方

芒消 大黄各四两 半夏二两 代赭一两 甘遂二两 巴豆二百枚 杏仁一百二十枚

上七味末之,别捣巴豆杏仁治如膏,旋纳药末,捣三千杵,令相和合,强者纳少蜜。

百日儿服如胡豆一丸,过百日至一岁服二丸,随儿大小以意节度。当候儿大便中约出为愈,若不出,更服如初。

治八岁以上儿热结痰实,不能食,自下方

芍药 栀子各二两 柴胡一两六铢 升麻 黄连 黄芩各二两半 竹叶切,一升半 桔梗一两半 细辛十五铢 知母 大黄各二两

上十一味咀,以水六升煮取一升八合,去滓,分四服。十岁儿为三服。一本有枳实杏仁各一两半,而无桔梗黄连。

治十五以下儿热结多痰,食饮减,自下方

大黄 柴胡 黄芩各三两 枳实①一两十八铢 升麻 芍药 知母 栀子各二两半 生姜十八铢 杏仁二两 竹叶切,一升半

① 枳实 孙本作“枳壳”。

上十一味咀,以水六升半煮取二升,十岁至十五者,分三服。

治小儿结实,乳食不消,心腹痛,牛黄双丸方

牛黄 太山② 甘遂各半两 真朱六铢 杏仁 芍药 黄芩各一两 巴豆十八铢

② 太山 即泰山。

上七味末之,蜜丸。一岁儿饮服如麻子二丸,但随儿大小加减之。

牛黄鳖甲丸

治少小癖实壮热,食不消化,中恶忤气方。

牛黄半两  鳖甲 麦曲 柴胡 大黄 枳实 芎各一两 厚朴 茯苓 桂心 芍药 干姜各半两

上十二味末之,蜜丸如小豆。日三服,以意量之。

治小儿心下痞,痰癖结聚,腹大胀满,身体壮热,不欲哺乳,芫花丸方

芫花一两 大黄 雄黄各二两半 黄芩一两

上四味末之,蜜和。更捣一千杵,三岁儿至一岁以下,服如粟米一丸。欲服丸,纳儿喉中,令母与乳。若长服消病者,当以意消息与服之,与乳哺相避。

治小儿痰实结聚,宿癖羸露③,不能饮食,真朱丸方

③ 羸露 谓身形瘦削,状若骨立。《左传•昭公元年》孔颖达疏:“羸露,是露骨之名。”此谓形瘦骨立。

真朱半两 麦门冬一两 蕤仁二百枚 巴豆四十枚

上四味末之,蜜丸。期岁儿服二丸如小豆大,二百日儿服如麻子二丸,渐增,以知为度。当下病赤黄白黑葵汁,下勿绝药,病尽下自止。久服使小儿肥白,已试验。

鳖甲丸

治少小腹中结坚,胁下有疹,手足烦热方。

鳖甲 芍药 大黄各三十铢 茯苓 柴胡 干姜各二十四铢 桂心六铢虫 蛴螬各二十枚

上九味末之,蜜和。服如梧子七丸,渐渐加之,以知为度。

治小儿痞气①,胁下腹中有积聚坚痛,鳖头丸方

① 痞气 病名。为五积之一,属脾。因脾虚气郁,痞塞不通,留滞积结而致,症见胃脘部有肿块突起,状如覆盘,消瘦乏力等。

鳖头一枚 虻虫虫 桃仁各十八铢 甘皮半两

上五味末之,蜜丸。服如小豆二丸,日三。大便不利,加大黄十八铢,以知为度。

治小儿羸瘦惙惙,宜常服,不妨乳方 甘草五两末之,蜜丸。一岁儿服如小豆十丸,日三,服尽即更合。

治小儿五六日不食,气逆,桂心橘皮汤方

桂心半两 橘皮三两 成箨薤五两 黍米五合 人参半两

上五味咀,以水七升先煮药,煎取二升,次下薤米,米熟药成,稍稍服之。

治少小胃气不调,不嗜食生肌肉,地黄丸方

干地黄 大黄各一两六铢 茯苓十八铢 当归 柴胡 杏仁各半两上六味末之,以蜜丸如麻子大。服五丸,日三服。

治少小胁下有气内痛,喘逆气息难,往来寒热,羸瘦不食,马通粟丸方

马通中粟十八铢 杏仁 紫苑② 细辛各半两 石膏 秦艽 半夏 茯苓 五味子各六铢

② 紫苑 即紫菀。

上九味末之,蜜丸。服如小豆十丸,日三服。不知,加至二十丸。

治小儿不痢③,腹大且坚方 以故衣带多垢者切一升,水三升煮取一升,分三服。

③ 治小儿不痢 元本、道藏本、四库本“不”并作“下”。

又方 腹上摩衣中白鱼,亦治阴肿①。

① 阴肿 病名。因肾气虚弱,复感风邪,邪气下冲而致,以阴部肿痛为主症。详参《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七•阴肿候。

治少小腹胀满方

烧父母指甲灰,乳头上饮之。

又方 韭根汁和猪脂煎,细细服之。

又方 车毂中脂和轮下土如弹丸,吞之立愈。

又方 米粉盐等分,炒变色,腹上摩之。

小儿癖 灸两乳下一寸,各三壮。

治小儿胎寒②啼,腹中痛,舌上黑,青涎下,当归丸,一名黑丸方

② 胎寒 病证名。因脾胃素寒,复受外寒而致,症见腹痛腹胀,下利水谷,面白无华等。详参《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七•胎寒候。又,孙本“胎寒”作“伤寒”。

当归九铢 吴茱萸一作杏仁 蜀椒各半两 细辛 干姜 附子各十八铢 狼毒九铢 豉七合 巴豆十枚

上九味,捣七种下筛,秤药末令足,研巴豆如膏,稍稍纳末,捣令相得,蜜和,桑杯盛,蒸五升米饭下出,捣一千杵。一月儿服如黍米一丸,日一夜二,不知稍加,以知为度。亦治水癖。

马齿矾丸

治小儿胎寒啼,惊痫腹胀,不嗜食,大便青黄,并大人虚冷内冷,或有实,不可吐下方。马齿矾一斤烧半日,以枣膏和。大人服如梧子二丸,日三。小儿以意减之,以腹内温为度。有实实去,神妙。

治小儿忽患腹痛夭矫③,汗出,名曰胎寒方 煮梨叶浓汁七合,可三四度饮之。

③ 夭矫 曲伸貌。《文选•张衡•思玄赋》:“偃蹇夭矫,娩以卷连兮。”

治小儿暴腹满欲死,半夏丸方 半夏随多少,微火炮之,捣末酒和。服如粟米粒大五丸,日三,立愈。

治小儿霍乱吐痢方

人参一两 厚朴 甘草各半两 白术十八铢

上四味咀,以水一升二合煮取半升。六十日儿服一合,百日儿分三服,期岁分二服,中间隔乳服之。乳母忌生冷油腻等。一方加干姜一分,或加生姜三分。

治毒气吐下,腹胀,逆害乳哺,藿香汤方

藿香一两 生姜三两 青竹茹 甘草各半两

上四味咀,以水二升煮取八合,每服一合,日三。有热,加升麻半两。

治孩子霍乱,已用立验方

人参 芦箨各半两 藊豆藤①二两 仓米一撮

① 藊豆藤 即扁豆的藤茎。

上四味咀,以水二升煮取八合,分温服。

又方 人参一两 木瓜一枚 仓米一撮

上三味咀,以水煮分服,以意量之,立效。

治小儿霍乱方

研尿滓,乳上服之。

又方 牛涎灌口中一合。

治少小吐痢方

乱发半两,烧 鹿角六铢

上二味末之,米汁服一刀圭,日三服。

又方 热牛屎含之。一作牛膝。

又方 烧特猪屎,水解取汁,少少服之。

痈疽瘰疬第八论一首 方七十二首 灸法一首

漏芦汤

治小儿热毒痈疽,赤白诸丹毒疮疖方。

漏芦 连翘《肘后》用白薇 白敛 芒消《肘后》用芍药 甘草各六铢 大黄一两 升麻 枳实 麻黄 黄芩各九铢

上十味咀,以水一升半煎取五合。儿生一日至七日,取一合,分三服;八日至十五日,取一合半,分三服;十六日至二十日,取二合,分三服;二十日至三十日,取三合,分三服;三十日至四十日,取五合,分三服。《肘后》治大人各用二两,大黄三两,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其丹毒须针镵去血。《经心录》无连翘,有知母芍药犀角各等分。

五香连翘汤

治小儿风热毒肿,肿色白,或有恶核①瘰疬,附骨痈疽,节解不举,白丹②走竟身中,白疹③瘙不已方。

① 恶核 病证名。因风热毒邪搏于气血,复为风寒乘袭而致,症见核生肉中,形如豆或梅李,推之可动,患处疼痛,发热恶寒等。详参《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一•恶核肿候及卷五十•恶核候、《肘后备急方》卷五。

② 白丹 病证名。因肺气虚弱,外感热毒,兼挟风冷,搏于气血,积蒸而致,症见患处初起微肿,疹起色白,痒痛兼作等。详参《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一•白丹候及卷四十九•白丹候。

③ 白疹 病证名。因风入腠理,肌肤郁热,风热相搏,气血郁滞而致,症见皮肤出现大小不等之风团,奇痒难忍等。详参《诸病源候论》卷二•风瘙隐疹生疮候及卷四十九•风瘙隐疹候。

青木香 薰陆香 鸡舌香 沉香 麻黄 黄芩各六铢 大黄二两 麝香三铢 连翘 海藻 射干 升麻 枳实各半两 竹沥三合

上十四味咀,以水四升煮药减半,纳竹沥煮取一升二合。儿生百日至二百日,一服三合;二百日至期岁,一服五合。一方不用麻黄。

连翘丸

治小儿无故寒热④,强健如故,而身体颈项结核瘰疬,及心胁腹背里有坚核不痛,名为结风气肿方。

④ 无故寒热 “故”原作“辜”,据元本、道藏本、四库本。按“辜”,通“故”。《说文通训定声•豫部》:“辜,假借为故。”

连翘 桑白皮⑤ 白头翁 牡丹 防风 黄檗 桂心 香豉 独活 秦艽各一两 海藻半两

⑤ 桑白皮 孙本作“白及”。

上十一味末之,蜜丸如小豆。三岁儿饮服五丸,加至十丸;五岁以上者,以意加之。

治丹毒大赤肿,身壮热,百治不折方

寒水石十六铢 石膏十三铢 蓝青十二铢,冬用干者 犀角 柴胡杏仁各八铢 知母十铢 甘草五铢 羚羊角六铢 芍药七铢 栀子十一铢 黄芩七铢 竹沥一升 生葛汁四合,澄清 蜜二升

上十五味咀,以水五升并竹沥煮取三升三合,去滓,纳杏仁脂葛汁蜜,微火煎取二升。一二岁儿服二合,大者量加之。

治小儿丹肿①及风毒风疹,麻黄汤方

① 小儿丹肿 病名。即赤游肿。详见本篇“赤游肿”条注释。

麻黄一两半 独活 射干 甘草 桂心 青木香 石膏 黄芩各一两

上八味咀,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三岁儿分为四服,日再。

治小儿恶毒丹及风疹,麻黄汤方

麻黄 升麻 葛根各一两 射干 鸡舌香 甘草各半两 石膏半合

上七味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三岁儿分三服,日三。

治小儿数十种丹,榻汤方

大黄 甘草 当归 芎 白芷 独活 黄芩 芍药 升麻

沉香 青木香 木兰皮各一两 芒消三两

上十三味咀,以水一斗一升煮取四升,去滓,纳芒消,以绵揾②汤中,适寒温搨之,干则易之,取瘥止。

② 揾(wèn 问) 浸入。《说文解字•手部》:“揾,没也。”段玉裁注:“没者,湛也,谓湛浸于中也。”

治小儿溺灶丹③,初从两股及脐间起,走入阴头皆赤方 桑根皮切一斗,以水二斗煮取一斗,以洗浴之。

③ 溺灶丹 病名。因热毒炽盛,内搏气血,外发肌肤而致,症见自膝至股,甚则阴部脐间皮肤红如涂丹,热如火灼。详参《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一•尿灶火丹候及卷四十九•尿灶火丹候。

治小儿丹毒方

捣慎火草,绞取汁涂之,良。其丹毒方具在第二十二卷中。

治小儿赤游肿④,若遍身入心腹即杀人方 捣伏龙肝为末,以鸡子白和敷,干易之。

④ 赤游肿 病证名。又称赤游风,赤游丹,赤游丹毒。因热毒炽盛而致,症见皮肤红肿光亮,此起彼伏,游走不定,形如云片。详参《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九•赤游肿候。

又方 白豆末,水和敷之,勿令干。

治小儿半身皆红赤,渐渐长引者方

牛膝 甘草

上二味咀,合得五升,以水八升煮三沸,去滓,和伏龙肝末敷之。

治小儿身赤肿起者方

熬米粉令黑,以唾和敷之。

又方 伏龙肝 乱发灰

上二味末之,以膏和敷之。

治小儿卒腹皮青黑方

以酒和胡粉敷上,若不急治,须臾便死。

又 灸脐上下左右,去脐半寸,并鸠尾骨下一寸,凡五处,各三壮。

五香枳实汤

治小儿著风热,癗坚如麻豆粒,疮痒,搔之皮剥汁出,或遍身头面,年年常发者方。

青木香九铢 麝香六铢 鸡舌香 薰陆香 沉香各半两 升麻 黄芩 白敛 麻黄各一两 防风 秦艽各半两 枳实一两半 大黄一两十八铢 漏芦半两

上十四味咀,以水五升煮取一升八合。儿五六岁者,一服四五合;七八岁者,一服六合;十岁至十四五者,加大黄半两,足水为一斗,煮取二升半,分三服。

治小儿火灼疮,一身尽有如麻豆,或有脓汁,乍痛乍痒者方①

① 治小儿火灼疮……乍痛乍痒者方 《千金翼方》卷十一•小儿杂治无苦参,为六味。按“火灼疮”,病证名。因脏腑积热,蕴郁肌肤,外受湿气而致,症见皮肤初如麻粒,蔓延迅速,甚则疮面赤肿湿烂,如汤火所伤。详参《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五•王烂疮候及卷五十•王灼恶疮候。

甘草 芍药 白敛 黄芩 黄连 黄檗 苦参各半两

上七味末之,以蜜和敷之,日二夜一。亦可作汤洗之。

治小儿疮初起,熛浆似火疮,名曰熛疮②,亦名烂疮方 桃仁熟捣,以面脂和敷之,亦治遍身赤肿起。

② 熛疮 病证名。即烂疮。因风热毒邪客于皮肤而致,症见初起皮肤灼热作疮而起,继则破溃,熛浆流出延及全身,疼痛难忍等。详参《诸病源候论》卷五十•熛疮候。

又方 马骨烧灰,敷之。

治小儿热疮①,水银膏方

① 热疮 病证名。因肺胃积热,外感风热而致,症见上唇、口角、鼻孔周围皮肤出现密集成簇的小水疱,形如粟米,或如小豆,疮液始清渐混,瘙痒灼痛等。详参《肘后备急方》卷五。

水银 胡粉 松脂各三两

上三味,以猪脂四升煎松脂,水气尽下二物,搅令匀不见水银,以敷之。

治小儿上下遍身生疮方

芍药 黄连 黄芩各三两 苦参八两 大黄二两  蛇床子一升 黄檗五两  拔葜②一斤

② 拔葜 即菝葜。

上八味咀,以水二斗煮取一斗,以浸浴儿。

苦参汤

浴小儿身上下百疮不瘥方。

苦参八两 地榆 黄连 王不留行 独活 艾叶各三两 竹叶二升

上七味咀,以水三斗煮取一斗,以浴儿疮上,浴讫,敷黄连散。

治三日小儿头面疮起,身体大热方

升麻 柴胡 石膏各六铢 甘草 当归各十二铢 大黄 黄芩各十八铢

上七味咀,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分服,日三夜一,量儿大小用之。

治小儿身体头面悉生疮方

榆白皮随多少,曝令燥,下筛,醋和涂绵以敷疮上,虫自出。

亦可以猪脂和涂之。

枳实丸

治小儿病风瘙,痒痛如疥,搔之汁出,遍身癗如麻豆粒,年年喜发,面目虚肥,手足干枯,毛发细黄,及肌肤不光泽,鼻气不利,此则少时热盛极,体当风,风热相搏①所得也,不早治之,成大风疾方。

① 搏 原作“薄”,今改。按“薄”,通“搏”。《说文通训定声•豫部》:“薄,假借为搏。”

枳实一两半 菊花 蛇床子 防风 白薇 浮萍 蒺藜子各一两 天雄 麻黄 漏芦各半两

上十味末之,蜜和如大豆许。五岁儿饮服十丸,加至二十九,日二;五岁以上者,随意加之;儿大者,可为散服。

治小儿风瘙②瘾疹方

② 风瘙 病证名。又称风疮。因表虚卫弱,风邪乘袭,气血阻滞,郁而生热而致,症见皮肤瘙痒,日久不瘥,搔之成疮等。

蒴藋③ 防风 羊桃 石南 秦椒 升麻 苦参 茵芋 芫花一云茺蔚 蒺藜 蛇床子 枳实 矾石各一两

③ 蒴藋 药名,为忍冬科植物朔藋的全草或根。性味甘酸温,能祛风除湿,活血散瘀,主治风湿疼痛,风疹瘙痒等。

上十三味咀,以浆水三斗煮取一斗,去滓,纳矾令小沸,浴之。

又方 牛膝末,酒服方寸匕,漏疮多年不瘥,捣末敷之。亦主骨疽癫疾瘰疬,绝妙。

泽兰汤

主丹及瘾疹入腹杀人方。

泽兰 芎 附子 茵芋 藁本 莽草 细辛各十二铢

上七味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分四服。先服此汤,然后作余治。

治小儿手足及身肿方

以小便温暖渍之,良。

又方 巴豆五十枚去心皮,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以绵纳汤中拭病上,随手消,并治瘾疹。

论曰:小儿头生小疮,浸淫疽痒,黄膏出,不生痂,连年不瘥者,亦名妬头疮④,以赤龙皮汤及天麻汤洗之,内服漏芦汤,外宜敷飞乌膏散①,及黄连胡粉水银膏散。方在第二十三卷。

④ 妬头疮 病名。因湿热火毒上冲头部而致,症见头生小疮,浸淫瘙痒,黄膏出而不生痂,连年不愈。

① 外宜敷飞乌膏散 元本、明本、道藏本、四库本“外”并作“不”。

治小儿一切头疮,久即疽痒不生痂,藜芦膏方

藜芦② 黄连 雄黄 黄芩 松脂各三两 猪脂半斤 矾石五两

② 藜芦 “藜”原作“”,据四库本改。

上七味末之,煎令调和,先以赤龙皮天麻汤洗讫敷之。赤龙皮,槲木皮是也。

治小儿头疮,经年不瘥方

松脂 苦参 黄连各一两半 大黄 胡粉各一两 黄芩 水银各一两六铢 矾石半两 蛇床子十八枚

上九味末之,以腊月猪脂和研,水银不见,敷之。

又方 取屋尘末和油瓶下滓,以皂荚汤洗,敷之。

又方 取大虫脂敷之,亦治白秃。

又方 发中生疮顶白者,皆以熊白敷之。

治小儿头疮方

胡粉一两 黄连二两

上二味末之,洗疮去痂,拭干敷之,即瘥。更发,如前敷之。

又方 胡粉 连翘各一两 水银半两

上三味,以水煎连翘,纳胡粉水银和调,敷之。

又方 胡粉 白松脂各二两 水银一两 猪脂四两

上四味合煎,去滓,内水银粉调敷之,大人患同。

治小儿头疮,苦参洗汤方

苦参 黄芩 黄连 黄檗 甘草 大黄 芎各一两 蒺藜子③三合

③ 蒺藜子 “藜”原作“”,据四库本改。

上八味咀,以水六升煮取三升,渍布榻疮上,日数过。

治小儿头上恶毒肿痤疖,诸疮方 男子屎尖烧灰,和腊月猪脂,先以醋泔清净洗拭干,敷之。

治小儿秃头疮①方

取雄鸡屎陈酱汁苦酒和,以洗疮了,敷之。

① 秃头疮 病名。又名白秃。详参卷五上•初生出腹第二“白秃”条注释。

又方 芫花腊月猪脂和如泥,洗去痂敷之,日一度。

治小儿头秃疮方

葶苈子细末,先洗敷之。

又方 不中水芜菁叶烧作灰,和猪脂敷之。

治小儿头秃疮,无发苦痒方

野葛末 猪脂 羊脂各一两

上三味合煎,令消待冷以敷之,不过三上。

治少小头不生发,一物楸叶方 楸叶捣取汁,敷头上,立生。

治小儿头不生发方

烧鲫鱼②灰末,以酱汁和敷之。

② 鲫鱼 孙本作“鲤鱼”。

治小儿瘘疮③方

③ 瘘疮 病名。因寒热邪气客于经络,致气血郁滞而致,症见初起皮肤粟起,或小或大,累累相连,久则溃烂成疮,脓血不止,久久不愈。详参《诸病源候论》卷三十四•诸瘘候及卷五十•瘘候。

冢中石灰④敷之,厚著之,良。

④ 冢中石灰 “冢”原作“家”,据元本、明本、道藏本、四库本、《外台秘要》卷三十六•小儿瘘疮方改。

又方 烧桑根灰敷之,并烧乌羊角作灰,相和敷之。

治小儿疽瘘方

丹砂三十铢 雄黄二十四铢 矾石十八铢,马齿者 雌黄二十四铢 大黄三十铢 黄连三十六铢 莽草十八铢茹二十四铢,漆头者

上八味咀,以猪脂一升三合,微火煎,三上三下膏成,去滓,下诸石末搅凝,敷之。

治小儿恶疮⑤方

⑤ 小儿恶疮 病名。因风热湿毒之气搏于气血而致,症见皮肤疮疡红肿痒痛,脓水淋漓,经久不瘥等。病情凶险,预后不良。详参《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五•诸恶疮候及卷五十•恶疮候。

熬豉令黄,末之,敷疮上,不过三敷,愈。

治小儿疽极,月初即生,常黄水出方 醋和油煎令如粥,及热敷之,二日一易,欲重敷,则以皂荚汤洗疮,乃敷之。

治小儿月蚀疮①,随月生死方 以胡粉和酥敷之,五日瘥。

① 月蚀疮 病证名。因胆脾湿热蒸腾而致,症见耳鼻面口生疮,烂痛有脓,随月盈虚而变,月初疮盛,月末疮衰,故名月蚀疮。详参《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五•月食疮候及卷五十•耳疮候。

治月蚀,九窍皆有疮者方 烧蚯蚓屎末,和猪膏敷之。

又方 水和粉敷之。

治小儿浸淫疮②方

② 浸淫疮 病证名。因五脏有热,熏发皮肤,复与外感风湿两相搏击而致,症见初起疮形如粟米,瘙痒不止,搔破流黄水,日渐浸淫成片,甚者身热等。详参《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五•浸淫疮候及卷五十•浸淫疮候。

灶中黄土 发灰

上二味各等分末之,以猪脂和敷之。

治小儿黄烂疮③方

③ 黄烂疮 病名,即黄水疮。因外感风湿热毒,内蕴脾胃湿热而致,症见头面手足忽生黄疮,浸淫流水,瘙痒疼痛等。

四交道中土 灶下土

上二味各等分末之,以敷。亦治夜啼。

又方 烧艾灰敷之。

又方 烧牛屎敷之,亦灭瘢。

治小儿疥方

烧竹叶为灰,鸡子白和敷之,日三,亦治瘑疮。

又方 烧乱发灰,和腊月猪脂敷之。

又方 以臭酥和胡粉敷之。

治小儿头面疮疥方

麻子五升末之,以水和绞取汁,与蜜和敷之。若有白犬胆敷之,大佳。

治小儿湿癣方

枸杞根捣作末,和腊月猪膏敷之。

又方 桃青皮捣末,和醋敷之,日二。

又方 揩破,以牛鼻上津敷之。

又方 煎马尿洗之。

又方 烧狗屎灰,和猪脂涂之。

治小儿身上生赤疵①方

取马尿洗之,日四五度。

① 赤疵 病名。因风搏肌肤,气血不和而致,症见局部肤色红赤,形状大小不一,无痒无痛等。详参《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一•赤疵候。

治小儿身上有赤黑疵②方

针父脚中,取血帖疵上,即消。

② 赤黑疵 赤黑色的斑片。按“疵”,黑斑。《广韵•支韵》:“疵,黑病。”

又方 取狗热屎敷之,皮自卷落。

治小儿疣目 ③方

③ 疣目 即疣赘。

以针及小刀子决目四面,令似血出,取患疮人疮中汁黄脓敷之。莫近水,三日即脓溃根动,自脱落。

小儿杂病第九方一百二十一首 灸法十三首

治小儿脐中生疮方

桑汁敷乳上,使儿饮之。

又方 饮羖羊乳及血。

治小儿风脐④,遂作恶疮,历年不瘥方 取东壁上土敷之,大佳。若汁不止,烧苍耳子粉之。

④ 风脐 即脐风。详见卷五上•初生出腹第二“脐风”条注释。

又方 干蛴螬虫末,粉之,不过三四度瘥。

治小儿脐不合方

大车辖脂烧灰,日一敷之。

又方 烧蜂房灰末,敷之。

治小儿脐中生疮方

烧甑带灰,和膏敷之。

治小儿脐赤肿方

杏仁半两 猪颊车髓十八铢

上二味,先研杏仁如脂,和髓敷脐中肿上。

治小儿脐汁出不止,兼赤肿,白石脂散方 以白石脂细研,熬令微暖,以粉脐疮,日三四度。

治小儿鹅口,不能饮乳方 鹅屎汁沥儿口中。

又方 黍米汁涂之。

又方 取小儿父母乱发净洗,缠桃枝,沾取井花水,东向向日,以发拭口中,得口中白乳以置水中。七过沥洗,三朝作之。

治小儿心热,口为生疮,重舌鹅口方 柘根剉五升,无根弓材亦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去滓,更煎取五合,细细敷之,数数为之,良。

治口疮白漫漫方

取桑汁,先以父发拭口,以桑汁涂之。

治重舌舌强①,不能收唾方② 鹿角末如大豆许安舌下,日三四度,亦治小儿不能乳。

① 舌强 孙本作“舌肿”。

② 不能收唾方 “收”原作“放”,据孙本、元本、道藏本、四库本改。

又方 取蛇蜕烧末,以鸡毛蘸醇醋展药,掠舌下,愈。

治小儿重舌方

田中蜂房烧灰,酒和涂喉下,愈。

又方 衣鱼涂舌上。

又方 灶月下黄土末,苦酒和涂舌上。

又方 三家屠肉,切令如指大,摩舌上,儿立能啼。

又方 赤小豆末,醋和涂舌上。

又方 烧簸箕灰,敷舌上。

又方 黄檗以竹沥渍取,细细点舌上,良。

重舌 灸行间随年壮,穴在足大指歧中。

又 灸两足外踝上三壮。

治小儿舌上疮方

蜂房烧灰,屋间尘各等分,和匀傅之。

又方 桑白汁涂乳,与儿饮之。

又方 羊蹄骨中生髓和胡粉敷之。

治舌肿强满方

满口含糖醋,良。

又方 饮羖羊乳即瘥。

治小儿口疮,不得吮乳方

大青十八铢 黄连十二铢

上二味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一服一合,日再夜一。

又方 腊月猪脂一斤 蜜二升 甘草如指大三寸

上三味合煎相得,含如枣大,稍稍咽之,日三。

又方 矾石如鸡子大,置醋中,涂儿足下二七遍,愈。

治小儿燕口①,两吻生疮方 烧发灰和猪脂敷之。

① 燕口 病证名,即燕口疮。因脾胃客热而致,症见口角生疮干裂,燥痛异常等。详参《诸病源候论》卷五十•燕口生疮候。

治小儿口下黄肌疮②方

取羖羊髭烧作灰,和腊月猪脂敷之,角亦可用。

② 黄肌疮 病名,即羊胡疮。因脾胃湿热,复感风邪而致,症见下唇及颏部生疮,初起小如粟米,或如黄豆,焮热痛痒,继则溃流黄水,浸淫成片等。详参《华佗神医秘传》卷五•华佗治羊胡疮神方。

治口旁恶疮方

乱发灰 故絮灰 黄连 干姜

上四味等分为散,以粉疮上,不过三遍。

治口噤,赤者心噤,白者肺噤方鸡屎白枣大,绵裹,以水一合煮二沸,分再服。

治小儿口噤方

鹿角粉 大豆末

上二味等分,和乳猪乳上,饮儿。

又方 驴乳 猪乳各一升

上二味合煎,得一升五合,服如杏仁许,三四服瘥。

雀屎丸

主小儿卒中风口噤,不下一物方。雀屎如麻子丸之,饮下即愈,大良。鸡屎白亦佳。

治小儿口中涎出方

以白羊屎纳口中。

又方 以东行牛口中沫,涂口中及颐上。

又方 桑白汁涂之瘥。

治小儿卒毒肿著喉颈,壮热妨乳方

升麻 射干 大黄各一两

上三味咀,以水一升五合煮取八合。一岁儿分五服,以滓薄肿上,冷更暖以薄,大儿以意加之。

升麻汤

治小儿喉痛,若毒气盛,便咽塞,并主大人咽喉不利方

升麻 生姜 射干各二两 橘皮一两

上四味咀,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三服。

治小儿喉痹肿方

鱼胆二七枚,以和灶底土涂之,瘥止。

治小儿喉痹方

桂心 杏仁各半两

上二味末之,以绵裹如枣大,含咽汁。

治小儿解颅方

熬蛇蜕皮末之,和猪颊车中髓敷顶上,日三四度。

又方 猪牙颊车髓敷囟上,瘥。

治小儿脑长解颅不合,羸瘦色黄,至四五岁不能行,半夏熨方

半夏 生姜 芎各一升 细辛三两 桂心一尺 乌头十枚

上六味咀,以淳苦酒五升渍之晬时①,煮三沸,绞去滓,以绵一片浸药中,适寒温以熨囟上,冷更温之,复熨如前,朝暮各三四熨乃止,二十日愈。

① 晬时 一周时。《灵枢经•寿夭刚柔》:“干复渍,以尽其汁,每渍必晬其日。”

治小儿解颅,生蟹足敷方

生蟹足 白敛各半两

上二味捣末,以乳汁和敷颅上,立愈。

治小儿解颅,三物细辛敷方

细辛 桂心各半两 干姜十八铢

上末之,以乳汁和敷颅上,干复敷之,儿面赤即愈。

治小儿囟开不合方

防风一两半 柏子仁 白及各一两

上三味末之,以乳和敷囟上,十日知,二十日愈,日一。

又方 取猪牙车骨煎取髓,敷囟上,愈。

小儿囟陷② 灸脐上下各半寸,及鸠尾骨端,又足太阴,各一壮。

② 囟陷 病证名。因肾气不足或中气下陷而致,症见小儿囟门下陷如坑等。详参《诸病源候论》卷四十八•囟陷候。

治小儿狐疝,伤损生①方

①病名。因啼哭气机下迫,阴寒凝聚而致,症见阴囊肿大,伴恶寒,腰背挛急,骨节沉重等。详参《诸病源候论》卷三十四•瘘候及卷五十•病候。

桂心十八铢 地肤子二两半 白术一两十八铢

上三味末之,以蜜和丸。白酒服如小豆七丸,日三。亦治大人。

又方② 芍药 茯苓十八铢 防葵一作防风 大黄各半两 半夏 桂心 蜀椒各六铢

② 又方 《千金翼方》卷十一•小儿杂治有干姜,为八味。

上七味末之,蜜和。服如大豆一丸,日五服,可加至三丸。

五等丸

治小儿阴偏大,又卵核坚方黄檗 香豉 牡丹 防风 桂心各二两上五味末之,蜜丸如大豆。儿三岁饮服五丸,加至十丸;儿小,以意酌量,著乳头上服之。

治小儿卵肿方

取鸡翅六茎,烧作灰服之。随卵左右取翮③。《古今录验》云:治阴大如斗。

③ 翮(hé 和) 鸟羽茎下端中空部分。《尔雅•释器》:“羽本谓之翮。”郭璞注:“鸟羽根也。”《说文解字•羽部》:“翮,羽茎也。”

治小儿方

蜥蜴一枚烧末,酒服之。

治小儿气方

土瓜根 芍药 当归

上三味各一两咀,以水二升煎取一升,服五合,日二。

又方 三月上除日,取白头翁根捣之,随偏处敷之,一宿作疮,二十日愈。

气灸足厥阴大敦,左灸右,右灸左,各一壮。

治小儿阴疮 ④方

以人屎灰敷之。又狗屎灰敷之。又狗骨灰敷之。又马骨末敷之。

④ 阴疮 病名。因情志郁结,损伤肝脾,湿热下注而致,症见阴部肿胀,小便淋漓,甚则阴部溃烂形成溃疡等。详参《诸病源候论》卷四十•阴疮候及卷五十•阴肿成疮候。

治小儿歧股间连阴囊生疮汁出,先痒后痛,十日五日自瘥,一月或半月复发,连年不瘥者方 灸疮搔去痂,帛拭令干,以蜜敷,更溲面作烧饼,熟即以饧涂饼熨之,冷即止,再度瘥。

治小儿阴肿方

狐茎炙,捣末,酒服之。

又方 捣芜菁,薄上。

又方 猪屎五升水煮沸,布裹安肿上。

又方 捣垣衣敷之。又以衣中白鱼敷之。

又方 斫①桑木白汁涂之。

① 斫(zhuó 浊) 用刀斧等砍削。《说文解字•斤部》:“斫,击也。”段玉裁注:“击者,攴也。凡斫木,斫地,斫人,皆曰斫矣。”

治小儿阴疮方

取狼牙浓煮汁洗之。

又方 黄连胡粉等分,以香脂油和敷之。

治小儿核肿②,壮热有实方

② 核肿 病名。因湿热下注,气滞血瘀而致,症见小儿睾丸肿大如核等。

甘遂 青木香 石膏各十八铢 麝香三铢 大黄 前胡各一两 黄芩半两 甘草十八铢

上八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一升九合,每服三合,日四夜二。

小儿阴肿 灸大敦七壮。

鳖头丸

治小儿积冷久下,瘥后余脱肛不瘥,腹中冷,肛中疼痛,不得入者方。

死鳖头二枚,炙令焦 小猬皮一枚,炙令焦 磁石四两 桂心三两

上四味末之,蜜丸如大豆。儿三岁至五岁,服五丸至十丸,日三。儿大以意加之。

小儿脱肛 灸顶上旋毛中三壮,即入。

又 灸尾翠骨三壮。

又 灸脐中,随年壮。

治小儿疳湿疮方

铁衣著下部中,即瘥。

治小儿久痢脓,湿①方 艾叶五升,以水一斗煮取一升半,分为三服。

① 湿病名。因脾胃虚弱,水湿浸渍,腹内虫动,侵蚀内脏而致,症见口唇舌牙咽喉生疮或肛门溃疡,伴食少,喜睡,头晕目眩等。详参《诸病源候论》卷十八•湿候。

治小儿疳疮方

以猪脂和胡粉敷之五六度。

又方 嚼麻子敷之,日六七度。

又方 羊胆二枚和酱汁,于下部灌之,猪脂亦佳。

治湿疮方

浓煎地榆汁洗浴,每日二度。

除热结肠丸 断小儿热,下黄赤汁沫及鱼脑杂血,肛中疮烂,坐生虫方。

黄连 檗皮 苦参 鬼臼 独活 橘皮 芍药 阿胶各半两

上八味末之,以蓝汁及蜜丸如小豆。日服三丸至十丸。冬无蓝汁,可用蓝子一合,舂蜜和丸。

小儿疳湿疮 灸第十五椎夹脊两旁七壮,未瘥,加七壮。

治小儿蛔虫方

楝木削上苍皮,以水煮取汁饮之,量大小多少,为此有小毒。

治小儿羸瘦,有蛔虫方 雚芦二两,以水一升米二合,煮取米熟,去滓,与服之。

又方 萹蓄三两水一升,煮取四合,分服之,捣汁服亦佳。

又方 东引吴茱萸根白皮四两 桃白皮三两

上二味咀,以酒一升二合渍之一宿,渐与服,取瘥。

又方 取猪膏服之。一云治蛲虫。

又方 捣槐子纳下部中,瘥为度。一云治蛲虫。

又方 楝实一枚纳孔中。一云治蛲虫。

治寸白虫方

东行石榴根一把,水一升煮取三合,分服。

又方 桃叶捣绞取汁服之。

治小儿三虫②方

② 三虫 谓长虫、赤虫、蛲虫。出《诸病源候论》卷十八•三虫候。

雷丸 芎

上二味各等分为末,服一钱匕,日二。

治大便竟出血方

鳖头一枚炙令黄黑,末之,以饮下五分匕,多少量儿大小,日三服。

又方 烧车一枚令赤,内一升水中,分二服。

又方 烧甑带末,敷乳头上,令儿饮之。

治小儿尿血方

烧鹊巢灰,井花水服之。亦治夜尿床。

又方 尿血,灸第七椎两旁各五寸,随年壮。

治小儿遗尿方

瞿麦 龙胆 皂荚 桂心各半两 鸡肠草 ①一两 车前子一两六铢 石韦半两 人参一两

① 鸡肠草 药名,为紫草科植物附地菜的全草。性味辛苦咸,主治遗尿,赤白痢,发背热肿,手脚麻木等。

上八味末之,蜜丸。每食后服如小豆大五丸,日三,加至六七丸。

又方 小豆叶捣汁服。

又方 烧鸡肠末之,浆水服方寸匕,日三。一云面北斗服。

遗尿 灸脐下一寸半,随年壮。

又 灸大敦三壮。亦治尿血。

地肤子汤

治小儿热毒入膀胱中,忽患小便不通,欲小便则涩痛不出,出少如血,须臾复出方。

地肤子 瞿麦 知母 黄芩 枳实 升麻 葵子 猪苓各六铢 海藻 橘皮 通草各三铢 大黄十八铢

上十二味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一日至七日儿,服一合,为三服;八日至十五日儿,一合半为三服;十六日至二十日儿,二合为三服;四十日儿以此为准;五十日以上,七岁以下,以意加药益水。

治小儿淋方

车前子一升水二升,煮取一升,分服。

又方 煮冬葵子汁服之。

又方 取蜂房乱发烧灰,以水服一钱匕,日再。

治小儿小便不通方

车前草切,一升, 小麦一升

上二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煮粥服,日三四。

又方 冬葵子一升,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分服,入滑石末六铢。

治小儿吐血方

烧蛇蜕皮末,以乳服之,并治重舌。

又方 取油三分酒一分和之,分再服。

治小儿鼻塞生瘜肉①方

① 瘜肉 “瘜”原作“息”,今改。按“息”,通“瘜”。《说文解字•肉部》:“腥,星见食豕,令肉中生小息肉也。”段玉裁注:“息,当作瘜。《疒部》曰:息,寄肉也。”

通草 细辛各一两

上二味捣末,取药如豆,著绵缠头,纳鼻中,日二。

治小儿鼻塞不通,浊涕出方②

② 浊涕出方 “浊”原作“足”,据《外台秘要》卷三十五•小儿鼻塞方改。

杏仁半两 蜀椒 附子 细辛各六铢

上四味咀,以醋五合渍药一宿,明旦以猪脂五合煎,令附子色黄,膏成去滓,待冷以涂絮,导鼻孔中,日再,兼摩顶上。

治小儿聤耳③方

末石硫黄,以粉耳中,日一夜一。

③ 聤耳 病证名。因肾热上冲,或肝胆火盛而致,症见发热耳痛,耳道流脓,听力减退,甚则耳聋等。详参《诸病源候论》卷四十八•聤耳候。

治小儿耳疮方

烧马骨灰,敷之。

又方 烧鸡屎白,筒中吹之。

治小儿齿落,久不生方 以牛屎中大豆二七枚,小开豆头以注齿根处,数度即生。

又方 取雄鼠屎三七枚,以一屎拭一齿根处,尽此止,二十一日即生,雄鼠屎头尖。

治小儿四五岁不语方

末赤小豆,酒和敷舌下。

又 灸足两踝各三壮。

治小儿数岁不行方

取葬家未开户,盗食来以哺之,日三,便起行。

治小儿不能乳方

雀屎四枚末之,著乳头饮儿。儿大十枚。

治小儿落床堕地,如有瘀血,腹中阴阴①,寒热,不肯乳哺,但啼哭叫唤,蒲黄汤方

① 腹中阴阴 谓腹部隐隐作痛。按“阴阴”,深慢痛貌。《素问•咳论》王冰注:“脾气主右。故右脚胠下阴阴然,深慢痛也。”

蒲黄 大黄 黄芩各十铢 甘草八铢 麦门冬十铢 芒消七铢 黄连十二铢

上七味咀,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纳芒消,分三服。消息视儿羸瘦半之,大小便血即愈,忌冷食。

治小儿食不知饥饱方

鼠屎二七枚烧为末,服之。

治小儿食土方

取肉一斤,绳系曳地行数里,勿洗,火炙与吃之。

治小儿哕方

生姜汁 牛乳各五合

上二味煎取五合,分为二服。

又方 取牛乳一升煎取五合,分五服。

治小儿疰②方

灶中灰盐等分相和,熬熨之。

② 疰 又作“注”。凡病势久延,能转易他人者称“疰”。《广雅•释诂一》:“疰,病也。”王念孙疏证:“疰者,郑注《周官•疡医》云:注,读如注病之注。《释名》注:疰,一人死,一人复得,气相灌注也。”详参《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七•注候及卷二十四•诸疰候。

治小儿误吞针方

取磁石如枣核大吞之,及含之,其针立出。

治小儿误吞铁等物方

艾蒿一把剉,以水五升煮取一升半,服之即下。

治小儿蠼螋咬,绕腹匝③即死方 捣蒺藜叶敷之,无叶子亦可。

③ 绕腹匝 谓绕腹一周。按“匝”,环绕一周叫一匝。《史记•高祖本纪》:“围宛城三匝。”

又方 取燕窠中土,猪脂和敷之,干即易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