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奉郎守太常少卿充秘阁校理判登闻检院上

护军赐绯鱼袋臣林亿等校正

论风毒状第一

汤液第二裹脚方附

诸散第三

酒醴第四

膏第五

论风毒状第一十六章

论曰:考诸经方①,往往有脚弱②之论,而古人少有此疾。自永嘉南渡③,衣缨士人④多有遭者。岭表江东①有支法存②仰道人等,并留意经方,偏善斯术,晋朝仕望③,多获全济,莫不由此二公。又宋④齐⑤之间,有释门⑥深师⑦师道人述法存等诸家旧方为三十卷,其脚弱一方近百余首。魏⑧周⑨之代,盖无此病,所以姚公⑩集验,殊不殷勤,徐王撰录,未以为意,特以三方鼎峙,风教未一,霜露不均,寒暑不等,是以关西①河北②不识此疾。自圣唐开辟,六合③无外,南极之地,襟带是重④,爪牙之寄,作镇于彼⑤,不习水土,往者皆遭。近来中国⑥士大夫虽不涉江表⑦,亦有居然而患之者,良由今代天下风气混同,物类齐等所致之耳。然此病发,初得先从脚起,因即胫肿,时人号为脚气,深师云脚弱者即其义也。深师述支法存所用永平山敷施连范祖耀黄素等诸脚弱方,凡八十余条,皆是精要。然学者寻览,颇觉繁重,正是方集耳,卒欲救急,莫测指南。今取其所经用灼然有效者,以备仓卒,余者不复具述。

①经方 即经验方,泛指各类医书方。《汉书•艺文志》载有经方十一家,魏晋以后承演日繁。

② 脚弱 病名,即脚气。因外感湿邪风毒,或饮食厚味所伤,湿热内生,流注于脚而致,症见腿脚麻木酸痛,软弱无力,或挛急,或肿胀,或萎枯,或胫红肿,发热,进而入腹攻心,小腹不仁,呕吐不食,心悸胸闷,神志恍惚等。详参《肘后备急方》卷三。

③ 永嘉南渡 谓自晋怀帝永嘉后,战乱丛生,晋室南迁,至司马睿在建康(今江苏南京)重建政权。史称“永嘉南渡”。按“永嘉”,晋怀帝司马炽年号,公元307—312年。“渡”原作“度”,今改。按“度”,通“渡”。《史记•晋世家》:“晋军败,走河,争度。”

④ 衣缨士人 谓豪门贵族。按“衣缨”,亦即“衣簪”,指衣冠簪缨,是古代仕宦的服装。后用于借指官吏与世家大族。《集贤院山池赋》:“对石渠之铅粉,会金马之衣簪。”“士人”,即世家豪族,相对于庶族。《宋书•恩倖传》:“魏晋以来,以贵役贱,士庶之科,较然有别。”

① 岭表江东 “岭表”,即岭南,古地区名,指五岭以南地区。今广东、广西一带。“江东”,长江在今芫湖、南京间作西南南、东北北流向,习惯上称自此以下的长江南岸地区为江东。

② 支法存 东晋时岭南僧人。本为胡人,生长广州,善医术,尤善治脚气病。撰有《申苏方》五卷,已佚。

③ 仕望 谓仕宦显赫的家族或人物。按“仕”,做官。《正字通•人部》:“仕,宦也。”“望”,有名望的人。《左传•昭公十二年》:“晋子楚国之望也。”

④ 宋 指南北朝时期南朝刘宋。公元420—479年。

⑤ 齐 指南北朝时期南朝萧齐。公元479—502年。

⑥ 释门 即佛门。佛教称其始祖为释迦牟尼。释迦为印度种姓,释迦牟尼即释迦族的隐修者。因称佛门为释门。

⑦ 深师 南北朝时期宋齐间医僧。善治脚气病,撰有《深师方》,已佚,后世医著多有引录。

⑧ 魏 指南北朝时期北朝拓跋魏(公元386—534年)及分裂后的西魏(公元535—556年)和东魏(公元534—550年)。

⑨ 周 指南北朝时期北朝宇文周。公元557—581年。

⑩ 姚公 即姚僧垣。南北朝时期北周医家(公元498—583年),字法卫,吴兴武康(今浙江钱塘)人。自幼通医,年二十四受诏传家业,仕梁为太医正,后入周为太医下大夫。精医术,撰有《集验方》十三卷,已佚,其内容散见于后世《外台秘要》诸书。

 徐王 即徐之才。参见卷二•养胎第三“徐之才”条注释。

 三方鼎峙(zhì 志) 谓三国鼎足而立。南北朝时,分为南朝与北朝。北朝拓跋魏王朝先分裂为西魏与东魏,复代之以北周与北齐,故称“三方鼎峙”。

风教未一 谓风俗教化未能统一。按“风教”,风俗教化。《三国志•魏书•后妃传序》:“故风教陵迟而大纲毁泯,岂不惜哉!”“一”,统一,划一。《新语•明诫》:“同好恶,一风俗。”

① 关西 古地区名,指函谷关(在今河南灵宝东北)以西地区,约相当今陕西甘肃二省。《汉书•萧何传》:“当是时相国守关中,关中摇足,则关西非陛下有也。”

② 河北 古地区名,指黄河以北地区。

③ 六合 天地四方。亦泛指天下。《庄子•齐物论》:“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成玄英疏:“六合,天地四方。”

④ 南极之地,襟带是重 谓南方地区地势回互萦带,有如衣襟衣带。按“南极”,南方极远之地,亦称南方。《晋书•周嵩传》:“割据江东,奄有南极。”“襟带”,衣之襟带。喻地势之回互萦带。《文选•张衡•西京赋》:“岩险周固,襟带易守。”

⑤ 爪牙之寄,作镇于彼 谓委派武将在当地屯军驻守。按“爪牙”,爪和牙,引喻武将。《诗经•小雅•祈父》:“祈父,予王之爪牙。”“镇”,古时在边塞设兵驻守的地方。《新唐书•兵志》:“唐初,兵之戍边者,大曰军,小曰守捉,曰城,曰镇,而总之者曰道。”

⑥ 中国 上古时代,我国华夏族建国于黄河流域一带,以为居天下之中,故称中国,而把周围我国其他地区称为四方,后成为我国的专称。

⑦ 江表 古地区名,指长江以南地区。从中原人看来,其地在长江之外,故称“江表”。

论何以得之于脚

问曰:风毒中人,随处皆得作病,何偏著于脚也。答曰:夫人有五脏,心肺两脏经络所起在手十指,肝肾与脾三脏经络所起在足十趾①。夫风毒之气,皆起于地,地之寒暑风湿皆作蒸气,足当履之②,所以风毒之中人也,必先中脚,久而不瘥,遍及四肢腹背头项也,微时不觉,痼滞乃知,经云次传间传是也。

① 足十趾 “趾”原作“指”,据元本、道藏本、四库本改。按“指”,足趾。《左传•定公十四年》:“阖庐伤将指,取其一履。”杜预注:“其足大指见斩,遂失履,姑浮取之。”

② 足当履之 元本、道藏本、四库本、《外台秘要》卷十八•脚气论“当”并作“常”。

论得已便令人觉不

凡脚气病,皆由感风毒所致。得此病多不令人即觉,会因他病,一度乃始发动,或奄然③大闷,经三两日不起,方乃觉之,诸小庸医皆不识此疾,漫作余病治之,莫不尽毙。故此病多不令人识也,始起甚微,食饮嬉戏气力如故,惟卒起脚屈弱不能动,有此为异耳,黄帝云缓风湿痹是也。

③ 奄然 急遽貌。《楚辞•九辩》:“白露既下百草兮,奄离披此梧楸。”洪兴祖补注:“奄,忽也,遽也。”

论风毒相貌

夫有脚未觉异,而头项臂膊已有所苦;有诸处皆悉未知,而心腹五内已有所困。又风毒之中人也,或见食呕吐,憎闻食臭,或有腹痛下痢,或大小便秘涩不通,或胸中冲悸,不欲见光明,或精神昏④愦,或喜迷忘⑤,语言错乱,或壮热头痛,或身体酷冷疼烦,或觉转筋,或肿不肿⑥,或髀⑦腿顽痹,或时缓纵不随,或复百节挛急,或小腹不仁,此皆脚气状貌也,亦云风毒脚气之候也。其候难知,当须细意察之,不尔,必失其机要,一朝病成,难可以理,妇人亦尔。又有妇人产后,春夏取凉,多中此毒,宜深慎之。其热闷掣疭,惊悸心烦,呕吐气上,皆其候也。又但觉脐下冷痛①,愊愊然②不快,兼小便淋沥,不同生平,即是脚气之候。顽弱名缓风,疼痛为湿痹。

④ 昏 原作“惛”,今改。按“惛”,同“昏”。《南柯太守传》:“生忽若惛睡,瞢然久之。”

⑤ 或喜迷忘 元本、明本、道藏本、四库本“忘”并作“妄”。

⑥ 或肿不肿 此上《外台秘要》卷十八•脚气论有“脚胫”二字。

⑦ 髀 原作“”,今改。按“”,同“髀”。大腿。《字汇补•肉部》:“,与髀同。股也。”

① 脐下冷痛 元本、道藏本、四库本、《外台秘要》卷十八•脚气论“痛”并作“痞”。

② 愊愊然 闷满貌。《广雅•释诂一》:“愊,满也。”

论得之所由

凡四时之中,皆不得久立久坐湿冷之地,亦不得因酒醉汗出,脱衣靴袜,当风取凉,皆成脚气。若暑月久坐久立湿地者,则热湿之气蒸入经络,病发必热,四肢酸疼烦闷;若寒月久坐久立湿冷地者,则冷湿之气上入经络,病发则四体酷冷转筋;若当风取凉得之者,病发则皮肉顽痹,诸处动③,渐渐向头。凡常之日忽然暴热,人皆不能忍得者,当于此时,必不得顿取于寒以快意也,卒有暴寒复不得受之,皆生病也。世有勤功力学之士,一心注意于事,久坐行立于湿地,不时动转,冷风来击,入于经络,不觉成病也。故风毒中人,或先中手足十指,因汗毛孔开,腠理疏通,风如击箭④,或先中足心,或先中足趺,或先中膝以下腨胫表里⑤者。若欲使人不成病者,初觉,即灸所觉处三二十壮,因此即愈,不复发也。黄帝云:当风取凉,醉已入房,能成此疾。

③ (shùn 顺)动 谓肌肉掣动。《素问•气交变大论》:“民病飧泄霍乱,体重腹痛,筋骨繇复,肌肉酸。”

④ 风如击箭 元本、明本、道藏本、四库本“击”并作“急”。

⑤ 腨胫表里 谓小腿内外侧。按“腨”,小腿肚子。《正字通•肉部》:“腨,俗曰脚肚。”“胫”,从膝盖到脚跟的部分。《说文解字•肉部》:“胫,胻也。”段玉裁注:“下踝上曰胫。胫之言茎也,如茎之载物。”

论冷热不同

问曰:何故得者有冷有热。答曰:足有三阴三阳,寒中三阳所患必冷,暑中三阴所患必热,故有表里冷热。冷热不同,热者治以冷药,冷者疗以热药,以意消息之。脾受阳毒即热顽,肾受阴湿即寒痹。

论因脚气续生诸病

虽患脚气,不妨乳石,动发皆须服压石药疗之。夫因患脚气续生诸病者,则以诸药对之。或小便不利,则以猪苓茯苓及诸利小便药治之;大便极坚者,则以五柔麻仁丸等治之;遍体肿满成水病者,则取治水方中诸治水之药治之,余皆仿此,更无拘忌。五柔麻仁丸出第十五卷中。

论须疗缓急

凡小觉病候有异,即须大怖畏,决意急治之。伤缓气上入腹①,或肿或不肿,胸肋逆满,气上肩息,急者死不旋踵,宽者数日必死,不可不急治也。但看心下急,气喘不停,或白汗数出②,或乍寒乍热,其脉促短而数,呕吐不止者,皆死。

① 伤缓气上入腹 谓伤于迟缓则邪气上攻入腹。按“伤”,伤损。《吕氏春秋•分职》高诱注:“伤,败也。”“伤缓”,谓失于迟缓,未能急治而致伤败。

② 或白汗数出 元本、道藏本、四库本“白汗”并作“自汗”。

论虚实可服药不可服药

凡脚气之疾,皆由气实而死,终无一人以服药致虚而殂③。故脚气之人皆不得大补,亦不可大泻,终不得畏虚,故预止汤不服也。如此者皆死不治也。

③ 殂(cú 徂) 死亡。《说文解字•歹部》“殂,往死。”

论看病问疾人

世间大有病人,亲朋故旧交游④来问疾,其人曾不经一事,未读一方,自骋了了①,诈作明能,谈说异端,或言是虚,或道是实,或云是风,或云是蛊,或道是水,或云是痰,纷纭谬说,种种不同,破坏病人心意,不知孰是,迁延未定,时不待人,欻然②致祸,各自散走。是故大须好人及好名医,识病深浅,探赜方书,博览古今,是事明解者看病,不尔,大误人事。窃悲其如此者众,故一一显析,具述病之由状,令来世病者读之,以自防备也。但有一状相应,则须依方急治,勿取外人言议,自贻③忧悔,但详方意,人死不难,莫信他言以自误也。余尝为人撰门冬煎,此方治脚气大有验,病者须用之,方在第十二卷中。

④ 交游 往来的朋友。《管子•权修》:“观其交游,则其贤不肖可察也。”

① 自骋(chěnɡ 逞)了了 谓炫耀自己明了医理。按“骋”,放任。《庄子•天地》成玄英疏:“骋,纵也。”“了了”,明白,懂得。郭璞《尔雅序》:“其所易了,阙而不论。”邢昺疏:“谓通见诗书不难晓了者,则不须援引,故阙而不论也。”

② 欻(xū 须)然 迅疾貌。范缜《神灭论》:“夫欻而生者,必欻而灭,渐而生者,必渐而灭……有欻有渐,物之理也。”

③ 贻 遗留。《尚书•五子之歌》:“有典有则,贻厥子孙。”孔传:“贻,遗也。”

论脉候法

凡脚气,虽复诊候多途④,而三部之脉,要须不违四时者为吉,其逆四时者勿治,余如《脉经》所说,此中不复具载。其人本黑瘦者易治,肥大肉厚赤白者难愈,黑人耐风湿,赤白不耐风,瘦人肉硬,肥人肉软,肉软则受疾至深,难已也。

④ 途 原作“涂”,今改。按“涂”,通“途”。道路。《广韵•模韵》:“塗,路也。”《集韵•模韵》:“途,通作塗。”

论肿不肿

凡人久患脚气,不自知别,于后因有他病发动,治之得瘥,后直⑤患呕吐而复脚弱,余为诊之,乃告为脚气。病者曰:某平生不患脚肿,何因名为脚气。不肯服汤,余医以为石发,狐疑之间,不过一旬而死。故脚气不得一向以肿为候,亦有肿者,有不肿者,其以小腹顽痹不仁者,脚多不肿,小腹顽后不过三五日,即令人呕吐者,名脚气入心,如此者死在旦夕。凡患脚气到心难治,以其肾水克心火故也。

⑤ 直 遇到。《汉书•酷吏传•甯成》:“宁见乳虎,无直甯成之怒。”

论须慎不慎

凡脚气之病,极须慎房室、羊肉牛肉鱼蒜蕺菜菘菜蔓菁瓠子酒面酥油乳糜①猪鸡鹅鸭,有方用鲤鱼头,此等并切禁,不得犯之,并忌大怒。惟得食粳粱粟米酱豉葱韭薤椒姜橘皮。又不得食诸生果子酸醋之食,犯者皆不可瘥。又大宜生牛乳生栗子矣。

① 糜 原作“麋”,今改。按“麋”,通“糜”。《文选•扬雄•长杨赋》:“豪俊麋沸云扰。”李善注:“如麇之沸,若云之扰,言乱之甚也。《广雅》:麋,也。”按《广雅•释器》作“糜”。

论善能治者几日可瘥

凡脚气病,枉死者众,略而言之,有三种:一觉之伤晚,二骄很②恣傲,三狐疑不决。此之三种,正当枉死之色。故世间诚无良医,虽有良医,而病人有生灵堪受入者③,更复鲜少,故虽有骐骥而不遇伯乐,虽有尼父④而人莫之师,其为枉横亦犹此也。今有病者有受入性,依法使余治之,不过十日可得永瘥矣。若无受入性者,亦不须为治,纵令治之,恐无瘥日也。非但脚气,诸病皆然,良药善言,触目可致,不可使人必服。法为信者施,不为疑者说。

② 很 道藏本、四库本并作“狠”。

③ 病人有生灵堪受入者 谓病人尚有生机灵性能容受药性并使之发挥作用。按“受”,容受。《玉篇•部》:“受,容纳也。”此谓容受药性。“入”,进入。《玉篇•入部》:“入,进也。”此谓药性入内并发挥作用。

④ 尼父 对孔子的尊称。古时常在男子字的后面加“父”以示尊敬,称为“且字”。孔子字仲尼,故加且字为尼父。《礼记•檀弓上》:“呜呼哀哉,尼父!”郑玄注:“尼父,因且字以为之谥。”

论灸法

凡脚气,初得脚弱,使速灸之,并服竹沥汤,灸讫,可服八风散,无不瘥者,惟急速治之。若人但灸而不能服散,服散而不灸,如此者半瘥半死,虽得瘥者,或至一二年复更发动。觉得便依此法速灸之及服散者,治十十愈。此病轻者,登时虽不即恶,治之不当,根源不除,久久期于杀人,不可不精以为意。

初灸风市,次灸伏兔,次灸犊鼻,次灸膝两眼,次灸三里,次灸上廉,次灸下廉,次灸绝骨,凡灸八处。第一风市穴,可令病人起,正身平立,垂两臂直下,舒十指掩著两髀,便点当手中央指头髀大筋上是,灸之百壮,多亦任人,轻者不可减百壮,重者乃至一处五六百壮,勿令顿灸,三报之佳;第二伏兔穴,令病人累夫①端坐,以病人手夫掩横膝上,夫下旁与曲膝头齐,上旁侧夫际当中央是,灸百壮,亦可五十壮;第三犊鼻穴,在膝头盖骨上际,外骨边平处,以手按之得节解②则是,一云在膝头下,近外三骨箕踵③中,动脚,以手按之得窟解④是,灸之五十壮,可至百壮;第四膝眼穴,在膝头骨下两旁陷者宛宛中是;第五三里穴,在膝头骨节下一夫⑤,附胫骨外是,一云在膝头骨节下三寸,人长短大小,当以病人手夫度取,灸之百壮;第六上廉穴,在三里下一夫,亦附胫骨外是,灸之百壮;第七下廉穴,在上廉下一夫,一云附胫骨外是,灸之百壮;第八绝骨穴,在脚外踝上一夫,亦云四寸是。凡此诸穴,灸不必一顿灸尽壮数,可日日报灸之,三日之中灸令尽壮数为佳。凡病一脚则灸一脚,病两脚则灸两脚,凡脚弱病皆多两脚。又一方云:如觉脚恶,便灸三里及绝骨各一处,两脚恶者合四处灸之,多少随病轻重,大要虽轻不可减百壮,不瘥,速以次灸之,多多益佳。一说灸绝骨最要。人有患此脚弱不即治,及入腹,腹肿大,上气,于是乃须大法灸,随诸腧及诸脘关节①腹背尽灸之,并服八风散,往往得瘥者。诸脘腧节解法,腧在第二十九卷中。觉病入腹,若病人不堪痛,不能尽作大灸,但灸胸心腹诸穴及两脚诸穴,亦有得好瘥者。凡量一夫之法,覆手并舒四指,对度四指上中节上横过为一夫。夫有两种,有三指为一夫者,此脚弱灸以四指为一夫也。亦依支法存旧法,梁丘、犊鼻、三里、上廉、下廉、解溪、太冲、阳陵泉、绝骨、昆仑、阴陵泉、三阴交、足太阴、伏留、然谷、涌泉、承山、束骨等,凡一十八穴。旧法多灸百会、风府、五脏六腑俞募,顷来灸者,悉觉引气向上,所以不取其法,气不上者可用之,其要病已成恐不救者,悉须灸之。其足十指去指奇一分,两足凡八穴,曹氏名曰八冲,极下气有效,其足十指端名曰气端,日灸三壮,并大神要。其八冲可日灸七壮,气下即止。病者非深相委悉②,慎勿为人灸之,慎之慎之。凡灸八冲,艾炷须小作之。

① 累夫 谓两手食、中、环、小四指相并,横列股上。按“夫”,手夫,即一夫,每夫为三寸。累夫恰在伏兔穴处。

② 节解 谓骨节相连处的缝隙。按“节”,骨节,关节。《韩非子•解老》:“人之身三百六十节、四肢、九窍,其大具也。”

③ 箕踵 谓两膝弯曲着地,臀部坐于足跟之上。按“踵”,足跟。《玉篇•足部》:“踵,足后曰踵。”

④ 窟解 “窟”原作“屈”,据元本、明本、道藏本、四库本改。按“窟解”,谓凹陷或缝隙。“窟”,洞穴。《玉篇•穴部》:“窟,穴也。”此谓凹陷。“解”,物体相连接处。《玉篇•角部》:“解,接中也。”此谓骨节间缝隙。

⑤ 一夫 同身寸度量法之一。又称横指同身寸法。以患者食、中、环、小四指并拢,以中指中节横纹处为准,四指横量相当于三寸,其三分之一即为一同身寸。常用作下肢、下腹的直寸和背部的横寸取穴标准。如取足三里、三阴交、关元等穴。

① 关节 “关”原作“”,据元本、明本、道藏本、四库本改。

② 深相委悉 谓深知熟习。按“委”,确知。《资治通鉴•隋炀帝大业十二年》:“臣非所司,不委多少。”胡三省注:“委,悉也。”

论服汤药色目③

③ 色目 谓种类名目。《礼记•王制》:“凡执技以事上者,祝、史、射、御、医、卜及百工。”孔颖达疏:“此论与祝、史、医、卜并列,见其色目。”

风毒之气入人体中,脉有三品,内外证候相似,但脉有异耳。若脉浮大而缓,宜服续命汤,两剂应瘥;若风盛,宜作越婢汤,加白术四两;若脉浮大紧转快,宜作竹沥汤;若病人脉微而弱,宜服风引汤,此人脉多是因虚而得之;若大虚短气力乏,可其快作补汤,随病冷热而用之,若未愈,更服竹沥汤;若病人脉浮大而紧快,此是三品之中最恶脉也,或沉细而快者,此脉正与浮大而紧者同是恶脉,浮大者病在外,沉细者病在内,治亦不异,当消息以意耳。其形尚可而手脚未容至弱,数日之中,气上即便命终,如此之脉,往往有人得之,无一存者。急服竹沥汤,日服一剂,切要汤势常令相及,勿令半日之中空无汤也。此汤竹汁多服之,若不极热,辄停在胸心,更为人患,每服当使极热。若服竹沥汤得下者必佳也,若已服三剂竹沥汤,病及脉势未折而苦胀满,可以大鳖甲汤下之,汤势尽而不得下,可以丸药助汤令下,下后更服竹沥汤,趣①令脉势折,气息料理便停,服三十二物八风散佳。又初得病便摩野葛膏,日再,顽痹脚弱都愈乃止。若服竹沥汤,脉势折如未病时,气力转胜,脚故未能行,体力充足,然后渐微行步,病重者瘥后半年始能扶人行耳。既觉脉及体内瘥,但当勤服八风散,勿以脚未能行轻加余治,余治未必全得要,更生诸恶,失此诸治也。猥人②边亦勿行野葛膏,有人闻竹沥汤,云恐伤腰脚者,即勿与治,宜知此法,此人无受入性,不可与医故也。不为疑者说,此之谓也。竹沥汤有三首,轻者服前方,重者次第服后者。此风毒乃相注易,病人宜将空缺服小金牙散,以少许涂鼻孔耳门。病困人及新亡人喜易人,强健人宜将服之,亦以涂耳鼻,乃可临近亡人,及视疾者,绛囊带一方寸匕,男左女右臂上。此散毒,服宜从少为始,金牙散方在第十二卷中。病人惟宜饮赤小豆饮,冬服侧子金牙酒续命汤。治风毒病初得似时行毒病,而脉浮缓终不变快,此不治,或数日而死,或十日而死,或得便不识人,或发黄,或发斑,或目赤,或下部穿烂者③,此最急,得之即先服续命汤一剂,须服葛根汤麻黄汤下之,若故不折,更与续命汤两三剂,必瘥。此病大急,常令汤势相接,不可使半日阙汤,即便杀人。续命汤方在第八卷中。

① 趣 赶快。《说文解字•辵部》:“趣,疾也。”

② 猥人 鄙陋之徒。按“猥”,鄙陋。《广韵•贿韵》:“猥,鄙也。”《抱朴子•外篇•百里》:“庸猥之徒,器小志近。”

③ 或下部穿烂者 此下《外台秘要》卷十八•脚气论有“或腿膝穿漏者”六字。

汤液第二裹脚方附① 方三十八首

① 裹脚方附 原无,据本书目录补。

第一竹沥汤

治两脚痹弱或转筋,皮肉不仁,腹胀起如肿,按之不陷,心中恶,不欲食,或患冷方。

竹沥五升 甘草 秦艽 葛根 黄芩 麻黄 防己 细辛 桂心 干姜各一两 防风 升麻各一两半 茯苓二两 附子二枚 杏仁五十枚

上十五味咀,以水七升合竹沥煮取三升,分三服,取汗。《千金翼》无茯苓杏仁,有白术一两。

第二大竹沥汤②

② 第二大竹沥汤 《千金翼方》卷十七•脚气无白术,为十八味,名大竹沥汤。

治卒中风,口噤不能言,四肢缓纵,偏痹挛急,风经五脏③,恍惚,恚怒无常④,手足不随方。

③ 风经五脏 谓风邪侵袭五脏。按“经”,经过。此谓侵袭。《小尔雅•广诂》:“经,过也。”

④ 恚怒无常 《千金翼方》卷十七•脚气“恚”作“喜”。

竹沥一斗四升 独活 芍药 防风 茵芋 甘草 白术 葛根 细辛 黄芩 芎各二两 桂心 防己 人参 石膏 麻黄各一两 生姜 茯苓各三两 乌头一枚

上十九味咀,以竹沥煮取四升,分六服,先未汗者取汗,一状相当即服。

第三竹沥汤

治风毒⑤入人五内,短气,心下烦热,手足烦疼,四肢不举,皮肉不仁,口噤不能语方。

⑤ 风毒 谓风邪中人之凶恶者。亦即“恶风”。

竹沥一斗九升 防风 茯苓 秦艽各三两 当归 黄芩《千金翼》作芍药 人参 芎《千金翼》作防己 细辛 桂心 甘草 升麻《千金翼》作通草 麻黄 白术各二两 附子二枚 蜀椒一两 葛根五两 生姜八两

上十八味咀,以竹沥煮取四升,分五服。初得病即须摩膏,日再,痹定止。《千金翼》无麻黄蜀椒生姜。

治恶风①毒气②,脚弱无力,顽痹,四肢不仁,失音不能言,毒气冲心。有人病者,但一病相当即服,第一服此麻黄汤,次服第二第三第四方

① 恶风 谓风邪中人之凶恶者。《素问•脉要精微论》:“来徐去疾,上虚下实,为恶风也。故中恶风者,阳气受也。”张隐菴注:“风之恶厉者,从阳而直入于里阴,是以去疾下实也。”又,高士宗注:“恶风,疠风也。”

② 毒气 邪恶之气。《灵枢经•寒热》:“此皆鼠瘘寒热之毒气也,留于脉而不去者也。”丹波元简注:“此云毒气,亦以邪恶之气为害。后世寒毒风毒之类,毒字皆本此。”

麻黄一两 大枣二十枚 茯苓三两 杏仁三十枚 防风 白术 当归 升麻 芎 芍药 黄芩 桂心 麦门冬 甘草各二两

上十四味咀,以水九升、清酒二升合煮取二升半,分四服,日三夜一。覆令小汗,粉之,莫令见风。

第二服独活汤方

独活四两 干地黄三两 生姜五两 葛根 桂心 甘草 芍药 麻黄各二两

上八味咀,以水八升、清酒二升合煎取二升半,分四服,日三夜一。脚弱特忌食瓠子蕺菜,犯之一世治不愈。

第三服兼补厚朴汤,并治诸气咳嗽,逆气呕吐方。

厚朴 芎 桂心 干地黄 芍药 当归 人参各二两 黄芪 甘草各三两 吴茱萸二升 半夏七两 生姜一斤

上十二味咀,以水二斗煮猪蹄一具,取汁一斗二升,去上肥,纳清酒三升,合煮取三升,分四服,相去如人行二十里久。

第四服风引独活汤兼补方

独活四两 茯苓 甘草各三两 升麻一两半 人参 桂心 防风 芍药 当归 黄芪 干姜 附子各二两 大豆二升

上十三味咀,以水九升、清酒三升合煮取三升半,分四服,相去如人行二十里久,更进服。

治脚痹防风汤 并主毒气上冲心胸,呕逆宿癖①,积气②疝气③,一病相当即服之方。

① 宿癖 谓日久不愈的癖块。按“宿”,积久。《小尔雅•广诂》:“宿,久也。”详参《诸病源候论》卷二十•癖病诸候。

② 积气 郁积于内的病气。《素问•五脏生成》:“诊曰有积气在中,时害于食,名曰心痹。”王冰注:“积,谓病气积聚。”

③ 疝气 心腹气积作痛之病。《灵枢经•邪气脏腑病形》:“脾脉急甚为瘛疭……微大为疝气,腹里大,脓血在肠胃之外。”杨上善注:“脾气微大即知阴气内盛为疝,大腹里,脓血在肠胃之外也。”

防风 麻黄 芎 人参 芍药 当归 茯苓 半夏 甘草各一两 鳖甲 生姜 桂心各二两 杏仁一两半 赤小豆一升 贝子五枚 乌梅五枚 大枣二十枚 吴茱萸五合 犀角 羚羊角各半两 橘皮一两 薤白十四枚

上二十二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一日令尽。一方用水一斗二升,间食糜。一方云半夏三两,随时用。

治脚痹独活汤方

独活四两 当归 防风 茯苓 芍药 黄芪 葛根 人参甘草各二两 大豆一升 附子一枚 干姜三两

上十二味咀,以水一斗、清酒二升合煮取三升,分三服。

越婢汤

治风痹④脚弱方。

④ 风痹 病证名。为痹证之一,又名行痹。因风寒湿邪侵犯肢节经络,以风邪偏盛而致,症见肢节疼痛,游走不定等。《灵枢经•厥病》:“风痹淫泺,病不可已者,足如履冰,时如入汤中。”

麻黄六两 石膏半升 白术四两 大附子一枚 生姜三两 甘草二两 大枣十五枚

上七味咀,以水七升先煮麻黄,再沸,掠去沫,入诸药煮取三升,分三服,覆取汗。《胡洽方》只五味。若恶风者,加附子一枚;多痰水者,加白术四两。

治脚弱神验方

防己 蜀椒 细辛 桂心 麻黄 石膏各一两 独活 防风 黄芩 茵芋 葛根

芎 芍药 甘草各一两 生姜 茯苓各三两 乌头二枚

上十七味咀,以竹沥一斗煮取四升,分六服,令一日一夜服尽,其间可常作赤小豆饮。有人脚弱,先服常用竹沥汤四剂,未觉,增损作此方,后觉得力。又云脉沉细快,风在内者,作此汤也。

风引汤

治两脚疼痹肿,或不仁拘急,屈不得行方。

麻黄 石膏 独活 茯苓各二两 吴茱萸 秦艽 细辛 桂心 人参 防风 芎 防己 甘草各一两 干姜一两半 白术三两 杏仁六十枚 附子一两

上十七味咀,以水一斗六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取汗佳。

大鳖甲汤

治脚弱风毒①,挛痹气上,及伤寒恶风,温毒②,山水瘴气③,热毒,四肢痹弱方。

① 风毒 病名。因感受风寒湿气而致,症见肩背四肢骨节等处漫肿无头,皮色不变,酸痛麻木等。详参《华佗神医秘方》卷五•华佗治一切风毒神方。

② 温毒 病名。为感受温邪热毒而引起的急性热病的统称。多发于冬春。症见突然寒战高热,头痛恶心,烦躁口渴,继则头面红肿,或颐肿,或咽喉肿痛白腐,或身发斑疹等。详参《肘后备急方》卷二。

③ 瘴气 病名。又名山岚瘴气、瘴毒、瘴疠。指南方山林间湿热恶毒之气致人疾病。《医学正传》:“岭南闽广等处曰瘴气,盖指山岚雾露烟瘴湿热恶气而名之也。”

鳖甲二两 防风 麻黄 白术 石膏 知母 升麻 茯苓 橘皮 芎 杏仁 人参 半夏 当归 芍药 萎蕤 甘草 麦 门冬各一两 羚羊角六铢 大黄一两半 犀角 青木香 雄黄各半两

大枣一十枚 贝齿 乌头各七枚 生姜三两 薤白十四枚 麝香三铢 赤小豆三合 吴茱萸五合

上三十一味咀,以水二斗煮取四升,分六服,相去十里久,得下止。一方用大黄半两,畏下可止用六铢。一方用羚羊角半两,毒盛可用十八铢。胡洽有山茱萸半升,为三十二味。《千金翼》无知母升麻橘皮芎人参当归萎蕤。

小鳖甲汤

治身体虚胀如微肿,胸心痞满,有气壮热,小腹厚重,两脚弱方。

鳖甲 黄芩 升麻 麻黄 羚羊角 桂心 杏仁各三两 前胡四两 乌梅二十枚 薤白三十枚

上十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二升七合,分三服。此常用,若体强壮,欲须利者,加大黄二两。

风缓汤

治脚弱,举体痹不仁,热毒气入脏,胸中满塞不通,食即呕吐方。

独活 麻黄 犀角各三两,一方用羚羊角 半夏一升 大枣 乌梅二十枚 桂心 鳖甲 升麻 橘皮 枳实 甘草 吴茱萸 大黄各一两 生姜 石膏各六两 贝齿七枚

上十七味咀,以水一斗四升煮取四升,分五服,日三夜二。不瘥,至三剂必瘥。

治脚气初发,从足起至膝胫骨肿疼者方 取蜱麻叶①切捣蒸,薄裹之,日二三易,即消。蜱麻子似牛蜱虫,故名蜱麻也。若冬月无蜱麻,取蒴藋根捣碎,和酒糟三分根一分合蒸热,及热封裹肿上如前法,日二,即消。亦治不仁顽痹。此方非汤,不当见此,然以前后三方俱出苏长史,更不分出。

① 蜱麻叶 《千金翼方》卷十七•脚气作“胡麻叶”。

若肿已入至小腹胀,小便涩少者方 取乌特牛②尿,一升一服,日二,取消乃止。《千金翼》云:羸瘦人,二分尿一分牛乳合煮,乳浮结乃服之。

② 乌特牛 黑色公牛。按“特”,公牛。《说文解字•牛部》:“特,朴特,牛父也。”

若肿已消,仍有此候者,急服此汤方苏长史方,神验。

麻黄 射干 人参 茯苓 防己 前胡 枳实各二两 半夏 犀角 羚羊角 青木香 橘皮 杏仁 升麻各一两 生姜五两 独活三两 吴茱萸一升

上十七味咀,以水一斗一升煮取四升,分五服,相去二十里久,中间进少粥以助胃气。此汤两日服一剂,取病气退乃止,以意消息之。若热盛喘烦者,加石膏六两、生麦门冬一升,去吴茱萸;若心下坚,加鳖甲一两。

夫脚气之疾,先起岭南①,稍来江东,得之无渐,或微觉疼痹,或两胫肿满,或行起涩弱,或上入腹不仁,或时冷热,小便秘涩,喘息气冲喉,气急欲死,食呕不下,气上逆者,皆其候也。若觉此证,先与犀角旋复花汤方

① 岭南 古地区名,即岭表。泛指五岭(越城、都庞、萌渚、骑田、大庾五岭的总称,在今湘、赣和粤、桂等省区边境)以南地区。

犀角 旋复花各二两 橘皮 茯苓 生姜各三两 大枣十一枚 香豉一升 紫苏茎叶一握

上八味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七合,分三服,相去十里久服之,以气下小便利为度。崔氏名小犀角汤,如其不下,服后大犀角汤。

大犀角汤

疗脚气毒冲心变成水,身体遍肿,闷绝欲死者方

犀角 旋复花 白术 桂心 防己 黄芩各二两 香豉一升 生姜 橘皮 茯苓各二两 前胡 桑白皮各四两 紫苏茎叶一握 大枣十枚

上十四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二升七合,分三服,相去十里久,取下气为度。若得气下,小便利,脚肿即消,能食。若服汤竟不下,气急不定,仍服后犀角麻黄汤。崔氏又以白前代白术,无防己黄芩桑白皮,名旋复花汤。

犀角麻黄汤方

犀角 麻黄 防风 独活崔氏用茯苓 防己 芎 白术 当归 羚羊角崔氏用附子 黄芩各二两 石膏四两 生姜 甘草 杏仁崔氏用细辛 桂心各三两

上十五味咀,以水二斗煮麻黄,去沫,取汁八升,下药煎取三升。分三服,相去十里久,服讫,覆取汗。若不瘥,五日后更一剂,取汗同前。

茱萸汤

治脚气入腹,困闷欲死,腹胀方。苏长史方。

吴茱萸六升 木瓜两颗,切

上二味以水一斗三升煮取三升,分三服,相去如人行十里久进一服,或吐,或汗,或利,或大热闷,即瘥,此起死人方。

小风引汤

治中风①,腰脚疼痛弱者方。胡洽名大风引汤。

① 中风 谓为风邪所侵害。《素问•风论》:“饮酒中风,则为漏风。”

独活 茯苓 人参各三两 防风 当归 甘草 干姜胡洽作桂心 石斛各二两,胡洽作黄芪 附子一枚 大豆二升

上十味咀,以水九升、酒三升煮取三升。分四服,服别相去如人行十里久。胡洽云:南方治脚弱,与此别用升麻一两、半夏芍药各二两,合十三味。本只有十味,减当归石斛,名小风引汤。《删繁方》无石斛,以疗肉极寒,肌肉变,舌痿,名曰恶风,腰痛脚弱。

风湿相搏,骨节烦疼,四肢拘急,不可屈伸,近之则痛,白汗出而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头面手足时时浮肿,四物附子汤主之方

附子二枚 桂心四两 白术三两 甘草二两

上四味咀,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微汗愈。大汗烦者,一服五合;体肿者,加防己四两;悸气,小便不利,加茯苓三两,既有附子,今加生姜三两。

治脚弱,风毒实及岭南瘴气,面肿,乍寒乍热似疟状,脚肿,气上心闷,咳嗽,瘫②缓顽痹方

② 瘫 原作“摊”,今改。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三凌景埏注:“软摊就是软瘫。”

麻仁 升麻 麻黄 射干 菖蒲 芒消 甘草 大黄各半两豉三合

上九味咀,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半,纳芒消,又煎三沸,分三服。微利一二行,解毒热;有肿,滓薄之;凡觉气满,辄服一剂佳。

道人深师增损肾沥汤 治风虚劳损挟毒,脚弱疼痹或不随,下焦虚冷,胸中微有客热,心虚惊悸,不得眠,食少失气味,日夜数过心烦,迫不得卧,小便不利,又时复下。湘东王至江州,王在岭南病悉如此,极困笃,余作此汤令服,即得力,病似此者服无不瘥,随宜增损之方。

黄芪 甘草 芍药 麦门冬 人参 肉苁蓉 干地黄 赤石脂 地骨白皮 茯神 当归 远志 磁石 枳实 防风 龙骨各一两 桂心 芎各二两 生姜四两 五味子三合 半夏一升 白羊肾一具 大枣三十枚

上二十三味咀,以水二斗煮羊肾,取汁一斗二升,纳诸药煮取四升,分为五服。不利下者,除龙骨赤石脂;小便涩,以赤茯苓代茯神,加白术三两;多热,加黄芩一两;遗溺,加桑螵蛸二十枚。《胡洽方》无黄芪苁蓉赤石脂地骨皮磁石枳实防风龙骨半夏,有黄芩,为十五味。

石膏汤

治脚气风毒,热气上冲头面,面赤矜急①,鼻塞去来,来时令人昏愦,心胸恍惚,或苦惊悸,身体战掉,手足缓纵或酸痹,头目眩重,眼反鼻辛,热气出口中,或患味甜,诸恶不可名状者方。

① 矜急 紧束拘急。按“矜”,挛急。《广雅•释诂一》:“矜,急也。”《荀子•议兵》:“矜纠收缭之属为之化而调。”王念孙杂志:“矜纠收缭皆急戾之意,故与调和相反。”

石膏 龙胆 升麻 芍药 贝齿 甘草 鳖甲 黄芩 羚羊角各一两 橘皮 当归各二两

上十一味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为三服。

半夏汤

治脚气上入腹,腹急上冲胸,气急欲绝方。

半夏一升 桂心八两 干姜五两 甘草 人参 细辛 附子各二两 蜀椒二合

上八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为三服。初稍稍进,恐气冲上,格塞不得下,小小服,通人气耳。

乌头汤

治风冷脚痹,疼痛挛弱,不可屈伸方。

乌头 细辛 蜀椒各一两 甘草 秦艽 附子 桂心 芍药各二两 干姜 茯苓 防风 当归各三两 独活四两 大枣二十枚

上十四味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四升,分五服。若热毒,多服益佳。

迮毒汤

治脚弱,风热上入心腹,烦闷欲绝方。

半夏四两 黄芪 甘草 当归 人参 厚朴 独活 橘皮各一两 枳实 麻黄 干地黄 芍药各二两 桂心三两 生姜四两 贝子七枚 大枣二十枚

上十六味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六合,分四服,日三夜一。

治脚弱,体痹不仁,毒气上入脏,胸中满塞不通,食辄吐,失味,旧说脚弱上气,风缓汤主之方

独活 甘草 石膏各三两 犀角半两 麻黄 防风 当归 升麻 橘皮 吴茱萸 桂心 半夏 鳖甲各二两 羚羊角半两 枳实一两 生姜六两 大枣二十枚 贝齿七枚 乌头二两,一作乌梅十枚

上十九味咀,以水一斗四升煮取四升,一服一升。若有少虚热者,加干地黄二两。

紫苏子汤

治脚弱上气,昔宋湘东王在南州患脚气困笃,服此汤大得力方。

紫苏子一升 前胡 厚朴 甘草 当归各一两 半夏一升 橘皮三两 大枣二十枚 生姜一斤 桂心四两

上十味咀,以水一斗三升煮取二升半,分为五服,日三夜二。

附子汤

治湿痹缓风,身体疼痛如欲折,肉如锥刺刀割方。

附子三枚 芍药 桂心 甘草 茯苓 人参各三两 白术四两

上七味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防风汤

治肢体虚风微痉①,发热,肢节不随,恍惚狂言,来去无时,不自觉悟,南方支法存所用多得力,温和不损人,为胜于续命越婢风引等汤,罗广州一门南州士人常用,亦治脚弱甚良方。

① 微痉 “痉”原作“痊”,据元本、明本、道藏本、四库本改。

防风 麻黄 秦艽 独活各二两 当归 远志 甘草 防己 人参 黄芩 升麻 芍药各一两 石膏半两 麝香六铢 生姜 半夏各二两 一方用白术一两

上十六味咀,以水一斗三升煮取四升,一服一升。初服厚覆取微汗,亦当两三行下,其间相去如人行十里久,更服。有热,加大黄二两;先有冷心痛疾者,倍当归,加桂心三两,不用大黄。

甘草汤

治脚弱,举身洪肿,胃反,食谷吐逆,胸中气结不安而寒热,下痢不止,小便难,服此汤即益,亦服女曲散利小便,肿消,服大散摩膏,有验方。

甘草 人参各一两 半夏一升 桂心 蜀椒各三两 小麦八合大枣二十枚 生姜八两 吴茱萸二升

上九味咀,以水一斗三升煮小麦,取一斗,去小麦,纳诸药煮取三升,分为六服。女曲散出第十五卷第八篇中。

若寒热日再三发,可服此恒山甘草汤方

恒山三两 甘草一两半

上二味咀,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分三服,相去五里一服。

丹参牛膝煮散

治脚痹弱,气满,身微肿方。

丹参 牛膝 桑白皮 杏仁 升麻 猪苓 茯苓各四两 犀角 黄芩 橘皮 防己 白前 泽泻 桂心 秦艽各三两 生姜 李根白皮各二两 大麻仁一升

上十八味,粗筛,以水一升半纳散方寸匕,煮取七合,轻绢滤去滓,顿服,日再。夏月热不得服丸散,此煮散顷年②常用,大验。

② 顷年 近年。按“顷”,近来。慧琳《一切经音义》卷十三:“顷,近也。”

治腰髂不随,两脚挛肿方 蜀椒四升以水四斗煮取二斗半,瓮盛,下著火暖之,悬板为桥,去汤二寸许,以脚踏①板柱脚坐,以绵絮密塞,勿令泄气,若疲即出,入被,以粉摩之,一食久更入瓮。常令瓮下火不绝,勿使汤冷,如此消息,不过七日得伸展,并肿亦消。

① 踏 原作“蹋”,今改。按“蹋”,同“踏”。《说文解字•足部》:“蹋,践也。”段玉裁注:“俗作踏。”

诸散第三方七首

例曰:大法春秋宜服散。

八风散

治风虚,面青黑土色,不见日月光,脚气痹弱,准经②面青黑主肾,不见日月光主肝,补肾治肝方。

② 准经 谓依照医经。按“准”,依照。吴善述《说文广义校订》:“准,有准则可以依从,故以为依准字。”

菊花三两 石斛 天雄各一两半 人参 附子 甘草各一两六铢 钟乳 署预 续断 黄芪 泽泻 麦门冬 远志 细辛 龙胆 秦艽 石韦 菟丝子 牛膝 菖蒲 杜仲 茯苓 干地黄 柏子仁 蛇床子 防风 白术 干姜 萆薢 山茱萸各一两 五味子 乌头各半两 苁蓉二两

上三十三味治下筛,酒服方寸匕,日三服,不知,加至二匕。

大八风散

治诸缓风湿痹,脚弱方。

巴戟天 黄芪 桂心 细辛 天雄 萆薢 苁蓉 牡荆子 署预 菊花 萎蕤 山茱萸 秦艽 黄芩 石斛 白术 礜石一作矾石 厚朴 龙胆 人参 蜀椒各半两 附子 五味子各十八铢 菖蒲 茯苓 牛膝《千金翼》作干姜 乌喙③ 远志各一两 桔梗三十铢 芎 白敛 芍药各六铢

③ 乌喙 即草乌头,为毛茛科植物乌头(野生种)、北乌头或其他多种同属植物的块根。性味辛热,有毒,能搜风胜湿,散寒止痛,主治风寒湿痹,中风瘫痪,痈疽瘰疬等。

上三十二味治下筛,酒服半寸匕,日三。不知,稍增令微觉。胡洽无桔梗。

内补石斛秦艽散

治风虚脚弱,手足拘挛,疼痹不能行,脚跗肿上膝,小腹坚如绳约,气息常如忧恚,不能食饮者,皆由五劳七伤,肾气不足,受风湿故也,悉主之方。石斛 附子 天雄 桂心 独活 天门冬各一两 秦艽 乌头 人参 干姜 当归 防风 杜仲各三十铢 山茱萸 莽草 桔梗 细辛 麻黄 前胡 五味子各十八铢 蜀椒 白芷 白术各半两

上二十三味治下筛,酒服方寸匕,日再服,不知,稍增至二匕。虚人三建①皆炮,实人亦可生用。风气者本因肾虚,既得病后,毒气外满则灸泄其气,内满则药驰之②,当其救急,理必如此,至于风消退,四体虚弱,余毒未除,不可便止,宜服此散,推陈致新,极为良妙,此既人情可解,无可疑焉。

① 三建 为乌头、附子、天雄三药的合称。因三药俱出建平(郡名,三国吴置,隋初废为巫山县,今属四川),故称。按《名医别录》:“此(谓天雄)与乌头附子三种本并出建平,故谓之三建。”

② 药驰之 谓以药急治。按“驰”,车马疾行。《说文解字•马部》:“驰,大驱也。”此谓急予治疗。

秦艽散

治风无久新,卒得不知人,四肢不仁,一身尽痛,偏枯不随,不能屈伸,洗洗③寒热,头目眩倒,或口面㖞僻方。

③ 洗洗 当作“洒洒”,寒貌。《素问•疏五过论》:“病深无气,洒洒然时惊。”王冰注:“洒洒,寒貌。”

秦艽 干姜 桔梗 附子各一两 天雄 当归 天门冬 人参 白术 蜀椒各三十铢 乌头 细辛各十八铢 甘草 白芷 山 茱萸 麻黄 前胡 防风 五味子各半两

上十九味治下筛,酒服方寸匕,日三,若老人少服之。胡洽无天门冬前胡,有莽草桂心防己萆薢白敛黄芪,为二十三味。

单服松脂,治一切风及大风,脚弱风痹方 薰陆④法亦同。松脂三十斤以棕皮袋盛,系头,铛⑤底布竹木,置袋于上,以石三五颗压之,下水于铛①中令满煮之,膏浮出得尽以后量,更二十沸,接置于冷水中,易袋洗铛更煮,如此九遍,药成,捣筛为散,以粗罗下之,用酒服一方寸匕,日二。初和药以冷酒,药入腹后饮热酒行药,以知为度。如觉热即减,不减,令人大小便秘涩。若涩,宜食葱羹,仍自不通,宜服生地黄汁,令取泄痢。除忌大麻子以外无所禁,若欲断米,加茯苓与松脂等分,蜜中为丸,但食淡面馎饦②,日两度食,一食一小碗,勿多食也。作馎饦法:硬和面热挼③,煮五十沸漉出,冷水淘,更置汤中煮十余沸,然后漉出食之。服松脂三十日后,即觉有验,两脚如似水流下是效。如恐秘涩,和一斤松脂茯苓与枣栗许大酥,即不涩,服经一百日后,脚气当愈。《仙经》曰:服松脂一年增寿一年,服二年增寿二年,及服之十年增寿十年。

④ 薰陆 即熏陆香,为乳香异名。

⑤ 铛(chēng 称) 温器,似锅,三足。《集韵•庚韵》:“铛,釜属。”

① 铛 原作“鎗”,据元本、道藏本、四库本改。按“鎗”,同“铛”。鼎类,亦即铛。《六书故•地理一》:“鎗,三足鬴也。”

② 馎托 古代用面或米粉制成的饼类。《玉篇•食部》:“馎,馎饦,米食也。”《集韵•铎韵》:“馎,馎饦,饼也。”

③ 挼(ruò 弱) 揉搓。《广韵•灰韵》:“挼,手摩物也。”

淮南八公石斛万病散

主风湿疼,腰脚不随方。

防风 茯苓 菊花 细辛 蜀椒 干姜 云母 苁蓉 人参 干地黄 附子 石斛 杜仲 远志 菟丝子 天雄 萆薢 桂心 牛膝 蛇床子 白术 署预 巴戟 菖蒲 续断 山茱萸各一两 五味子半两

上二十七味治下筛,酒服方寸匕,日再。

茱萸散

主冷风脚跛偏枯,半身不随,昼夜呻吟,医所不治方。

吴茱萸 干姜 白敛 牡荆《千金翼》作牡桂 附子 天雄 狗脊 干漆 署预 秦艽 防风各半两

上十一味治下筛,先食服方寸匕,日三。药入肌肤中淫淫然④,三日知,一月瘥。

④ 淫淫然 游行貌。形容虫行皮中之感觉。《广雅•释言》:“淫,游也。”

酒醴第四例一首 方十六首

例曰:凡合酒皆薄切药,以绢袋盛药,纳酒中,密封头,春夏四五日,秋冬七八日,皆以味足为度,去滓服酒,尽后其滓捣,酒服方寸匕,日三。大法冬宜服酒,至立春宜停。

石斛酒

治风虚气满,脚疼痹挛,弱不能行方。

石斛 丹参 五加皮各五两 侧子 秦艽 杜仲 山茱萸 牛膝各四两 桂心 干姜 羌活 芎 橘皮 黄芪 白前 蜀椒 茵芋 当归各三两 薏苡仁一升 防风二两 钟乳八两,捣碎,别绢袋盛,系大药袋内

上二十一味咀,以清酒四斗渍三日,初服三合,日再,稍稍加,以知为度。

乌麻酒方 乌麻五升微熬,捣碎,以酒一斗渍一宿,随所能饮之,尽更作,甚良。

治风虚劳损,脚疼冷痹,羸瘦挛弱不能行,钟乳酒方

钟乳八两 丹参六两 石斛 杜仲 天门冬各五两 牛膝 防风 黄芪 芎 当归各四两 附子 桂心 秦艽 干姜各三两 山茱萸 薏苡仁各一升

上十六味咀,以清酒三斗渍之三日,初服三合,日再,稍稍加之,以知为度。

枸杞昌蒲酒

治缓急风,四肢不随,行步不正,口急及四体不得屈伸方。

枸杞根一百斤 昌蒲五斤

上二味细剉,以水四石煮取一石六斗,去滓,酿二斛米酒,熟,稍稍饮之。

虎骨酒

治骨髓疼痛,风经五脏方。虎骨一具炭火炙令黄色,槌刮取净,捣碎得数升,清酒六升浸五宿,随性多少稍饮之,《易》云:虎啸风生,龙吟云起。此亦有情与无情相感,治风之效,故亦无疑。

蓼酒

治胃脘冷,不能饮食,耳目不聪明,四肢有气,冬卧脚冷,服此酒十日后,目既精明,体又充壮方。八月三日取蓼曝燥,把之如五升大六十把,水六石煮取一石,去滓,以酿酒如常法,随多少饮之,已用讫,效甚速。

小黄芪酒

大治风虚痰癖,四肢偏枯,两脚弱,手不能上头,或小腹缩痛,胁下挛急,心下有伏水,胁下有积饮,夜喜梦,悲愁不乐,恍惚善忘,此由风虚,五脏受邪所致,或久坐腰痛,耳聋,卒起眼眩头重,或举体流肿疼痹,饮食恶冷,①恶寒,胸中痰满,心下寒疝,药皆主之,及妇人产后余疾,风虚积冷不除者方。

① 同“啬啬”,形容恶寒而有畏缩之状。《伤寒论》卷二•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太阳中风……啬啬恶寒。”

黄芪 附子 蜀椒 防风 牛膝 细辛 桂心 独活 白术 芎 甘草各三两 秦艽 乌头《集验》用署预三两 大黄 葛根 干姜 山茱萸各二两 当归二两半

上十八味咀,少壮人无所熬炼,虚老人微熬之,以绢袋中盛,清酒二斗渍之,春夏五日,秋冬七日,可先食服一合,不知,可至四五合,日三服。此药攻痹甚佳,亦不令人吐闷。小热,宜冷饮食也;大虚,加苁蓉二两;下痢,加女萎三两;多忘,加石斛菖蒲紫石各二两;心下多水者,加茯苓人参各二两、署预三两。酒尽,可更以酒二斗重渍滓服之,不尔,可曝滓捣下,酒服方寸匕,不知,稍增之。服一剂得力,令人耐寒冷,补虚,治诸风冷,神良。

黄耆酒

治风虚脚疼,痿弱气闷,不自收摄,兼补方。

黄芪 乌头 附子 干姜 秦艽 蜀椒 芎 独活 白术 牛膝 苁蓉 细辛 甘草各三两 葛根 当归 菖蒲各二两半② 山茱萸 桂心 钟乳 柏子仁 天雄 石斛 防风各二两 大黄 石南各一两

② 各二两半 “二”字原阙,据元本、明本、道藏本、四库本补。

上二十五味咀,无所熬炼,清酒三斗渍之,先食服一合,不知,可至五合,日三。以攻痹为佳,大虚加苁蓉,下痢加女萎,多忘加菖蒲,各三两。胡洽有泽泻三两、茯苓二两、人参茵芋半夏栝楼芍药各一两,无秦艽芎牛膝苁蓉甘草葛根当归菖蒲钟乳大黄,为二十二味,名大黄耆酒。

茵芋酒

治大风头眩重,目瞀①无所见,或仆地气绝,半日乃苏,口㖞噤不开,半身偏死,拘急痹痛,不能动摇,历节肿痛②,骨中酸疼,手不得上头,足不得屈伸,不能蹑履,行欲倾跛,皮中动淫淫如有虫啄,疹③痒,搔之生疮,甚者狂走,有此诸病,药皆主之方。

① 目瞀 眼睛昏花。《玉篇•目部》:“瞀,目不明貌。”

② 历节肿痛 谓诸关节肿胀疼痛,游走不定。

③ 疹 原作“轸”,今改。按“轸”,通“疹”。《素问•四时刺逆从论》:“少阴有余,病皮痹隐轸。”

茵芋 乌头 石南 防风 蜀椒 女萎 附子 细辛 独活 卷柏 桂心 天雄 秦艽 防己各一两 踯躅二两

上十五味咀,少壮人无所熬炼,虚老人薄熬之,清酒二斗渍之,冬七日,夏三日,春秋五日。初服一合,不知,加至二合,宁从少起,日再,以微痹为度。胡洽无蜀椒独活卷柏,为十二味。

大金牙酒

治瘴疠毒气中人,风冷湿痹,口㖞面戾,半身不遂,手足拘挛,历节肿痛,甚者小腹不仁,名曰脚气,无所不治方。

金牙一斤 侧子 附子 天雄 人参 苁蓉 茯苓 当归 防风 黄芪 署预 细辛 桂心 萆薢 萎蕤 白芷 桔梗 黄芩 远志 牡荆子 芎 地骨皮 五加皮 杜仲 厚朴 枳实

白术各三两 独活半斤 茵芋 石南 狗脊各二两 牛膝 丹参各三两 磁石十两 薏苡仁 麦门冬各一升 生石斛八两 蒴藋四两 生地黄切,二升

上三十九味咀,以酒八斗渍七日,温服一合,日四五夜一。石药细研,别绢袋盛,共药同渍。药力和善,主治极多,凡是风虚,四体小觉有风疴者,皆须将服之,无所不治也。服者一依方合之,不得辄信人大言,浪有加减。

钟乳酒

治虚损,通顺血脉,极补下气方。

钟乳五两 附子 甘菊各二两 石斛 苁蓉各五两

上五味咀,以清酒三斗渍,服二合,日再,稍增至一升。

秦艽酒

治四肢风,手臂不收,髀脚疼弱,或有拘急,挛缩屈指,偏枯痿躄,痟小不仁①顽痹者,悉主之方。

① 痟小不仁 谓肢体酸痛瘦削,麻痹不仁。按“痟”,酸痛。《周礼•天官•疾医》:“春时有痟首疾。”郑玄注:“痟,酸削也。”“小”,瘦而细。《玉篇•小部》:“小,细也。”

秦艽 牛膝 附子 桂心 五加皮 天门冬各三两 巴戟天 杜仲 石南 细辛各二两 独活五两 薏苡仁一两

上十二味咀,以酒二斗渍之,得气味,可服三合,渐加至五六合,日三夜一服。

术膏酒

治脚弱风虚,五劳七伤,万病皆主之方。

生白术净洗一石五斗,捣取汁三斗,煎取半 湿荆二十五束,束别三尺围,各长二尺五寸,径头二寸,烧取沥三斗,煎取半 青竹三十束,束别三尺围,各长二尺五寸,径一寸,烧取沥三斗,煎取半 生地黄根五大斗,粗大者,捣取汁三斗,煎取半 生五加根三十六斤,净洗讫,剉于大釜内,以水四石煎之,去滓澄清,取汁七斗,以铜器中盛,大釜内水上煎之,取汁三斗五升,其煎诸药法一准五加例

上件白术等五种药总计得汁九斗五升,好糯米一石五斗,上小麦曲八斤,曝干末之,以药汁六斗浸曲五日,待曲起,第一投净淘米七斗,令得三十遍,下米置净席上,以生布拭之,勿令不净,然后炊之,下②,以余药汁浸,调强弱更蒸之,待上痂生,然后下于席上,调强弱冷热如常酿酒法,酝之瓮中,密盖头。三日后第二投,更淘米四斗,一如前法投之,三日后即加药如下:

② 蒸饭,煮米半熟用箕漉出再蒸熟。《说文通训定声•屯部》:“,滫饭也。如今北方蒸饭,先以米下水一涫漉出,再蒸匀熟之,下水涫之曰滫,再蒸之曰馏。”

桂心 甘草 白芷 细辛 防风 当归 麻黄 芎各六两 附子五两 牛膝九两 干姜 五加皮各一斤

上十二味咀讫,第三投以米四斗净淘如前法,还以余汁浇重蒸,待上痂生,下置席上,调冷热如常酿法,和上件药投之,三日外然后尝甘苦得中讫,密封头二七日,乃压①取清酒,一服四合,日再服,细细加,以知为度。温酒不得过热,慎生冷醋滑猪鲤鱼蒜牛肉等。

① 压 原作“押”,据元本、道藏本、四库本改。按“押”,通“压”。《正字通•手部》:“押,与压通。”

松叶酒

主脚弱,十二风痹不能行,服更生散数剂及众治不得力,服此一剂便能远行,不过两剂方。松叶六十斤咀之,以水四石煮取四斗九升,以酿五斗米如常法,别煮松叶汁以渍米并饭,泥酿封头,七日发,澄饮之取醉。得此力者甚众,神妙。

治脚气方

好豉三斗蒸一石米下,曝②干,如是三上,以酒五斗渍七日,去滓饮,惟醉为佳。酒尽,更以二斗半渍之,饮如初。

② 曝 原作“暴”,今改。按“暴”,同“曝”。晒干。《广韵•屋韵》:“暴,日干也。”

侧子酒

治风湿痹不仁,脚弱不能行方。

侧子③ 牛膝 丹参 山茱萸 蒴藋根 杜仲 石斛各四两 防风 干姜 蜀椒 细辛 独活 秦艽 桂心 芎 当归 白术 茵芋各三两 五加皮五两 薏苡仁二升

③ 侧子 药名。为附子之一种。性味辛大热,有大毒。主治痈肿,风痹历节,腰脚疼痛等。今与附子同用。

上二十味咀,绢袋盛,清酒四斗④渍六宿,初服三合,稍加,以知为度。患目昏头眩者弥精。

④ 清酒四斗 《外台秘要》卷十九•脚气痹弱方“四斗”作“四五升”三字。

膏第五例一首 方八首

例曰:凡作膏,常以破除日,无令丧孝污秽产妇下贱人鸡犬禽兽见之。病在外火炙摩之,在内温酒服如枣核许。

神明白膏

治百病,中风恶气及头面诸病,青盲风目,烂眦管翳,耳聋鼻塞,龋齿,齿根挺痛,及痈痔疮癣疥等,悉主之方。

吴茱萸 蜀椒 芎 白术 白芷 前胡各一升,崔氏作白前 附子三十枚 桂心 当归 细辛各二两

上十味咀,淳苦酒于铜器中淹浸诸药一宿,以成煎猪膏十斤,炭火上煎三沸,三上三下,白芷色黄为候。病在腹内,温酒服如弹丸一枚,日三;目痛,取如黍米纳两眦中,以目向风,无风可以扇扇之;诸疮痔龋齿耳鼻百病主之,皆以膏敷①;病在皮肤,炙手摩病上,日三。《肘后》九味,无桂心。

① 敷 原作“傅”,今改。按“傅”,通“敷”。《广雅•释言》:“敷,敷也。”《说文通训定声•豫部》:“傅,假借为敷。”

卫侯青膏

治百病,久风头眩,鼻塞,清涕泪出,霍乱吐逆,伤寒咽痛,脊背头项强,偏枯拘挛,或缓或急,或心腹久寒,积聚疼痛,咳逆上气,往来寒热,鼠漏瘰疬,历节疼肿,关节尽痛,男子七伤,胪胀腹满,羸瘦不能饮食,妇人生产余疾诸病,疥恶疮,痈肿阴蚀,黄疸发背②,马鞍牛领疮肿方。

② 发背 病名。为有头疽生于脊背者。因外感风温湿热,内有脏腑蕴毒,凝聚肌表,以致营卫不和,气血凝滞,经络阻隔而致,症见初起背部皮肤有粟粒样脓头,焮热红肿胀痛,易向深部及周围扩散,溃后状如蜂窝,易并发内陷证。详参《刘涓子鬼遗方》。

当归 栝楼根 干地黄 甘草 蜀椒各六两 半夏七合 桂心 芎 细辛 附子各四两 黄芩 桔梗 天雄 藜芦 皂荚各一两半 厚术 乌头 莽草 干姜 人参 黄连 寄生 续断 戎盐各三两 黄野葛二分 生竹茹六升 巴豆二十枚 石南 杏仁各一两 猪脂三斗 苦酒一斗六升

上三十一味,咀诸药,以苦酒渍一宿,以猪脂微火上煎之,三下三上膏成。病在内以酒服如半枣,在外摩之,日三。

神明青膏

治鼻中干,灌之并摩服方。

蜀椒五合 皂荚 黄芩 石南 黄连 雄黄 桂心 藜芦各三铢 白术 芎? 大黄各七铢 乌头莽草续断各五泽泻七半 夏   当 归 各 十 二 铢   干 地 黄 十 一 铢   萎 蕤   细 辛 各 十 铢   附 子 桔梗各二铢 干姜六铢 人参五铢 戎盐杏子大,一枚

上二十五味咀,以苦酒一斗渍之,羊髓一斤,为东南三隅灶纳诸药,炊以苇薪,作三聚新好土,药沸即下,置土聚上,三沸三下讫药成,以新布绞去滓。病在外火炙摩之,在内温酒服如枣核,日三,稍稍益,以知为度。

太敷白膏

治百病,伤寒喉咽不利,头项强痛,腰脊两脚疼,有风痹湿肿难屈伸,不能行步,若风头眩,鼻塞,有附瘜肉生疮,身体隐疹风搔,鼠漏①瘰疬,诸疽恶疮,马鞍牛领肿疮②,及久寒结坚在心,腹痛胸痹,烦满不得眠,饮食咳逆上气,往来寒热,妇人产后余疾,耳目鼻口诸疾悉主之,亦曰太一神膏方。

① 鼠漏 病名。瘰疬溃破后所形成的经久不愈的痿管,因其状如鼠之洞巢,故名。详参《素问•五常政大论》、《灵枢经•寒热》等篇。

② 马鞍牛领肿疮 病证名。因风湿热之邪阻滞肌肤,日久血虚风燥,肌肤失养而致,症见颈项、肘窝、腘窝、外阴等处慢性瘙痒,皮肤厚而坚硬,如牛领马鞍之皮,故称。详参《肘后备急方》卷五。

蜀椒一升 附子三两 升麻切,一升 巴豆 芎各三十铢 杏仁五合 狸骨 细辛各一两半 白芷半两 甘草二两 白术六两 一方用当归三两

上十二味咀,苦酒淹渍一宿,以猪脂四斤微火煎之,先削附子一枚,以绳系著膏中,候色黄膏成,去滓。伤寒,心腹积聚,诸风肿疾,颈项腰脊强,偏枯不仁,皆摩之,日一;痈肿恶疮,鼠瘘瘰疬,炙手摩之;耳聋,取如大豆灌之;目痛炙,缈缥白翳如珠当瞳子③,视无所见,取如穄④米敷白上,令其人自以手掩之,须臾即愈,便以水洗,视如平复,且勿当风,三十日后乃可行;鼻中痛,取如大豆纳鼻中,并以摩之;龋齿痛,以绵裹如大豆,著痛齿上咋之;中风,面目鼻口㖞僻,以摩之;若晨夜行,避⑤霜雾,眉睫落,数数以铁浆洗,用膏摩之。

③ 目痛炙,缈缥白翳如珠当瞳子 元本、道藏本、四库本“炙”并作“泪”,“缈”并作“出”,从上读。按“当”,遮蔽。《字汇•田部》:“当,蔽也。”

④ 穄 原作“”,今改。按“”,字书未见,疑为“穄”的讹字(形近而讹)或异体字。又,四库本作“粒”。

⑤ 避 原作“辟”,今改。按“辟”,通“避”。《说文通训定声•解部》:“辟,假借为避。”

曲鱼膏

治风湿疼痹,四肢亸弱①,偏跛不仁,并痈肿恶疮方。

① 四肢亸(duǒ 朵)弱 四肢软弱无力。按“亸”,软弱无力。《灵枢经•口问》:“黄帝曰:人之亸者,何气使然。岐伯曰:胃不实则诸脉虚,诸脉虚则筋脉懈惰,筋脉懈惰则行阴,用力气不能复,故为亸。”

大黄 黄芩 莽草 巴豆 野葛 牡丹 踯躅 芫花 蜀椒 皂荚 附子 藜芦各一两

上十二味咀,以苦酒渍药一宿,以成煎猪膏三斤微火煎,三沸一下,别纳白芷一片,三上三下,白芷色黄药成,去滓,微火炙手摩病上,日三。

野葛膏

治恶风毒肿,疼痹不仁,瘰疬恶疮,痈疽肿胫,脚弱偏枯,百病方。

野葛 犀角 蛇衔② 莽草《外台》作茵芋 乌头 桔梗 升麻 防风 蜀椒 干姜 鳖甲 雄黄 巴豆各一两 丹参三两 踯躅花一升

② 蛇衔 药名,即蛇含,为蔷薇科植物蛇含的全草或带根全草。性味苦辛凉,能清热解毒,主治惊痫高热,湿痹,痈疽癣疮等。

上十五味咀,以苦酒四升渍之一宿,以成煎猪膏五斤微火煎,三上三下,药色小黄去滓,以摩病上。此方不可施之猥人,慎之。胡洽无丹参踯躅,有细辛。又苏恭以白芷防己吴茱萸附子当归代巴豆雄黄蛇衔防风鳖甲。

苍梧道士陈元膏

主一切风湿,骨肉疼痹方。

当归 细辛各一两 桂心五寸 天雄三十枚 生地黄三斤 白芷一两半 芎一两 丹砂二两 干姜十累 乌头三两 松脂八两 猪肪十斤

上十二味咀,以地黄汁渍药一宿,煎猪肪去滓,纳药煎十五沸,去滓,纳丹砂末,熟搅,用火炙手摩病上,日千遍,瘥。胡洽有人参防风各三两 附子三十枚、雄黄二两 为十五味。《肘后》、《千金翼》有附子二十二铢、雄黄二两半、大酢三升,为十五味。崔氏与《千金翼》同。

裴公八毒膏

主卒中风毒,腹中绞刺痛,飞尸入脏①及魇寐不寤,尸厥②,奄忽不知人,宿食不消,温酒服如枣核大,得下止;若毒气甚,咽喉闭塞不能咽者,折齿,纳葱叶口中,以膏灌葱叶中令下。病肿者,向火摩肿上;若岁中多温,欲省病及行雾露中,酒服之,纳鼻中亦得方。

① 飞尸入脏 病证名。详参本书卷十七•飞尸鬼疰第八及《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三•尸病诸候。

② 尸厥 病名。因阴阳离绝,荣卫不通,或元气不足,偶被邪恶之气所中而致,症见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其状若尸,故称。详参《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三•尸厥候及本书卷十七•飞尸鬼疰第八。

蜀椒 当归 雄黄 丹砂各二两 乌头 巴豆各一升 薤白一斤 莽草四两

上八味咀,苦酒三升渍一宿,用猪脂五斤东向灶苇薪火煎之,五上五下,候薤白黄色绞去滓,研雄黄丹砂如粉,纳之,搅至凝乃止,膏成盛不津器中。诸吴蚣③蛇蜂等毒者,以膏置疮上,病在外,悉敷之摩之,以破除日合。一方用礜石一两、吴蚣二枚,是名八毒膏。《肘后》不用巴豆莽草,名五毒膏。

③ 吴蚣 元本、道藏本、四库本并作“蜈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