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奉郎守太常少卿充秘阁校理判登闻检院上
护军赐绯鱼袋臣林亿等校正
肝脏脉论第一
肝虚实第二肝胆俱虚实附
肝劳第三
筋极第四筋虚实附
坚癥积聚第五
肝脏脉论第一
论曰:夫人禀天地而生,故内有五脏六腑精气骨髓筋脉,外有四肢九窍皮毛爪齿咽喉唇舌肛门胞囊,以此总而成躯。故将息得理,则百脉安和;役用非宜,即为五劳七伤六极之患。有方可救,虽病无他;无法可凭,奄然永往。所以此之中秩,卷卷皆备述五脏六腑等血脉根源,循环流注,与九窍应会处所,并论五藏六腑等轻重大小,长短阔狭,受盛多少。仍列对治方法,丸散酒煎汤膏摩熨,及灸针孔穴,并穷于此矣。其能留心于医术者,可考而行之。其冷热虚实风气,准药性而用之,则内外百疴无所逃矣。凡五脏在天为五星①,在地为五岳②,约时为五行,在人为五藏。五藏者,精神魂魄意也。论阴阳,察虚实,知病源,用补泻,应禀三百六十五节③,终会通十二经焉。论曰:肝主魂,为郎官④,随神往来谓之魂。魂者,肝之藏也。目者,肝之官。肝气通于目,目和则能辨五色矣。左目甲,右目乙,循环紫宫①,荣华于爪,外主筋,内主血。肝重四斤四两,左三叶,右四叶,凡七叶,有六童子三玉女②守之。神名蓝蓝,主藏魂,号为魂藏,随节应会,故云肝藏血,血舍魂。在气为语,在液为泪。肝气虚则恐,实则怒。肝气虚则梦见园苑生草,得其时梦伏树下不敢起;肝气盛则梦怒。厥气客于肝则梦山林树木。
① 五星 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也作“五曜”、“五纬”。
② 五岳 即嵩山(中岳)、泰山(东岳)、华山(西岳)、衡山(南岳)、恒山(北岳)。名出《周礼•春官•大宗伯》。
③ 三百六十五节 孙本、元本、道藏本、四库本“五”并作“骨”。
④ 郎官 官职名。汉称中郎、侍郎、郎中为郎官。自唐以后指郎中员外。
① 紫宫 经穴名。属任脉,位于胸正中线,平第2肋间隙。
② 玉女 “玉”原作“王”,据道藏本、四库本改。
凡人卧,血归于肝。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
凡肝脏象木,与胆合为腑。其经足厥阴,与少阳为表里。其脉弦,相于冬,旺于春。春时万物始生,其气来濡而弱,宽而虚,故脉为弦。濡即不可发汗,弱则不可下。宽者开,开者通,通者利,故名曰宽而虚。
春脉如弦,春脉肝也,东方木也,万物之所以始生也,故其气来濡弱,轻虚而滑,端直以长,故曰弦,反此者病。何如而反,其气来实而弦,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气来不实而微,此谓不及,病在内。太过则令人善忘忘当作怒,忽忽眩冒而癫疾;不及则令人胸痛引背,两胁胠满③。
③ 两胁胠(qǔ 曲)满 两胁腋下胀满。按“胠”,腋下。《玉篇•肉部》:“胠,腋下。”
肝脉来濡弱,招招如揭竿末梢曰平。《巢源》作绰绰如按琴瑟之弦,如揭长竿。春以胃气为本,肝脉来盈实而滑,如循长竿,曰肝病。肝脉来急而益劲,如新张弓弦,曰肝死。
真肝脉至,内外急,如循刀刃,责责然《巢源》作赜赜然如按琴瑟弦,《巢源》作如新张弓弦。色青白不泽,毛折乃死。
春胃微弦曰平,弦多胃少曰肝病,但弦无胃曰死,胃而有毛曰秋病,毛甚曰今病。
肝藏血,血舍魂,悲哀动中则伤魂,魂伤则狂妄,其精不守,一作狂妄不精,不敢正当人。令人阴缩而挛筋,两胁肋骨举一作不举。毛悴色夭,死于秋。
足厥阴气绝则筋缩,引卵与舌。厥阴者,肝脉也。肝者,筋之合也。筋者,聚于阴器而脉络於舌本,故脉弗营则筋缩急,筋缩急则引卵与舌,故唇青舌卷卵缩则筋先死。庚笃辛死,金胜木也。肝死脏,浮之弱,按之中如索不来,或曲如蛇行者死。
春肝木旺,其脉弦细而长曰平。反得沉濡而滑者,是肾之乘肝,母之归子,为虚邪①,虽病易治。反得浮大而洪者,是心之乘肝,子之乘母,为实邪②,虽病自愈。反得微涩而短《千金翼》云微浮而短涩者,是肺之乘肝,金之克木,为贼邪③,大逆,十死不治。反得大而缓者,是脾之乘肝,土之陵木④,为微邪⑤,虽病即瘥。心乘肝必吐利,肺乘肝即为痈肿。
① 虚邪 致病五邪之一。《难经•五十难》:“从后来者为虚邪,从前来者为实邪,从所不胜来者为贼邪,从所胜来者为微邪,自病者为正邪。”谓五脏病邪依五行生克规律相互传变,母病及子为虚邪,子病及母为实邪,相乘为贼邪,相侮为微邪,自病为正邪。
② 实邪 致病五邪之一。详参前“虚邪”条注释。
③ 贼邪 致病五邪之一。详参前“虚邪”条注释。
④ 土之陵木 土反侮木。按“陵”,侵犯,欺侮。《玉篇•阜部》:“陵,犯也。”《广韵•蒸韵》:“陵,侮也。”
⑤ 微邪 致病五邪之一。详参前“虚邪”条注释。
左手关上阴绝者,无肝脉也,苦癃,遗溺难言,胁下有邪气,善吐,刺足少阳,治阳。
左手关上阴实者,肝实也,苦肉中痛,动善转筋,吐,刺足厥阴,治阴。
肝脉来,濯濯如倚竿,如琴瑟弦。再至曰平,三至曰离经病,四至脱精⑥,五至死,六至命尽,足厥阴脉也。
⑥ 脱精 病证名,即失精,又称“精脱。”指人体精液遗失过甚。《灵枢经•决气》:“精脱者,耳聋。”一谓精气衰脱。
肝脉急甚为恶言,一作妄言,微急为肥气⑦在胁下如覆杯;缓甚为呕,微缓为水瘕痹①;大甚为内痈②,善呕衄;微大为肝痹③,缩咳引少腹;小甚为多饮,微小为消瘅④;滑甚为颓疝⑤,微滑为遗溺;涩甚为淡饮,微涩为瘛疭筋挛。
⑦ 肥气 病证名,即肝积。详参《难经•五十六难》。
① 水瘕痹 病证名。指水积胸下,结聚成形而小便不利的病证。详参《灵枢经•邪气脏腑病形》。
② 内痈 病证名。发于体内之痈。详参《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三•内痈候。
③ 肝痹 病证名。内脏痹证之一。多为筋痹日久,又感寒气而致,症见夜卧多惊,口渴多饮,小便频数,胸腹胀满等。
④ 消瘅 病名。因热盛于内,津液被损而致,症见多饮而渴,多食善饮,烦热等。《灵枢经•邪气脏腑病形》:“心脉……微小为消瘅。”
⑤ 颓疝 病证名。阴囊肿痛一类疾病,即“疝”。《素问•阴阳别论》张景岳注:“颓疝者,少腹控睾而痛也,颓,同。”
肝脉搏坚而长,色不青,当病坠。若搏,因血在胁下,令人喘逆。其濡而散,色泽者,当病溢饮。溢饮者,渴暴多饮,而溢入肌皮肠胃之外也。《素问》溢入作易入。
青脉之至也,长而左右弹,有积气在心下支胠,名曰肝痹,得之寒湿,与疝同法,腰痛足清⑥头痛。
⑥ 足清 即足冷。按“清”,寒凉,冷。《素问•五脏生成》王冰注:“清,亦冷也。”
扁鹊云:肝有病则目夺精,虚则寒,寒则阴气壮,壮则梦山树等。实则热,热则阳气壮,壮则梦怒。
肝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志为怒。怒伤肝,精气并于肝则忧。肝虚则恐,实则怒,怒而不已亦生忧矣。
色主春病,变于色者,取之荥。
病先发于肝者,头目眩,胁痛支满。一日之脾,闭塞不通,身痛体重;二日之胃而腹胀;三日之肾,少腹腰脊痛,胫酸。十日不已死,冬日入⑦,夏早食⑧。
⑦ 日入 太阳落山的时候,即酉时。约相当于今之下午七至九时。
⑧ 早食 吃早餐的时候,即辰时。约相当于今之上午七至九时。
病在肝,平旦慧,下晡甚,夜半静。
假令肝病西行,若食鸡肉得之,当以秋时发病,以庚辛日也。家有血腥死,女子见之,以明要为灾。不者,若感金银物得之。
凡肝病之状,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虚则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善恐,如人将捕之。若欲治之,当取其经足厥阴与少阳。气逆则头目痛,耳聋不聪,颊肿取血者。
肝脉沉之而急,浮之亦然。苦胁痛有气,支满引少腹而痛,时小便难,苦目眩头痛,腰背痛,足为寒,时癃,女人月事不来,时亡时有,得之少时有所堕坠。
肝病,其色青,手足拘急,胁下苦满,或时眩冒,其脉弦长,此为可治,宜服防风竹沥汤、秦艽散。春当刺大敦,夏刺行间,冬刺曲泉,皆补之。季夏刺太冲,秋刺中郄①,皆泻之。又当灸期门百壮,背第九椎五十壮。
① 中郄 中都穴的别名。
邪在肝,则两胁中痛,寒中,恶血在内胻,善瘛,节时肿。取之行间以引胁下,补三里以温胃中,取血脉以散恶血,取耳间青脉以去其瘛。
凡有所堕坠,恶血留内,若有所大怒,气上而不能下,积于左胁下则伤肝。
肝中风者,头目,两胁痛,行常伛,令人嗜甘如阻妇②状。
② 阻妇 患恶阻病的妇女。按“阻”,阻病,一名恶阻,即妊娠呕吐。
肝中寒者,其人洗洗恶寒,翕翕发热,面翕然赤,有汗,胸中烦热。
肝中寒者,其人两臂不举,舌本又作大燥,善太息,胸中痛不得转侧,时盗汗,咳,食已吐其汁。
肝主胸中喘,怒骂,其脉沉,胸中又窒,欲令人推按之,有热鼻窒。肝伤,其人脱肉,又卧口欲得张,时时手足青,目瞑,瞳仁痛,此为肝脏伤所致也。
肝水者,其人腹大不能自转侧,而胁下腹中痛,时时津液微生,小便续通。
肝胀者,胁下满而痛引少腹。
肝著,其病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时,但欲饮热。
诊得肝积,脉弦而细,两胁下痛,邪气走心下,足胫寒,胁痛引少腹,男子积疝,女子瘕淋,身无膏泽,善转筋,爪甲枯黑,春瘥秋剧,色青也。
肝之积名曰肥气,在左胁下如覆杯,有头足如龟鳖状。久久不愈,发咳逆痎疟①,连岁月不已,以季夏戊己日得之。何也?肺病传肝,肝当传脾,脾适以季夏旺,旺者不受邪,肝复欲还肺,肺不肯受,因留结为积。故知肥气以季夏得之。
① 痎疟 疟疾的通称。《素问•疟论》马莳注:“痎疟者,疟之总称也。”
肝病,胸满胁胀,善恚怒叫呼,身体有热而复恶寒,四肢不举,面白身体滑,其脉当弦长而急,今反短涩,其色当青而反白者,此是金之克木,为大逆,十死不治。
襄公问扁鹊曰:吾欲不诊脉,察其音,观其色,知其病生死,可得闻乎。答曰:乃圣道之大要,师所不传,黄帝贵之过于金玉。入门见病,观其色,闻其呼吸,则知往来出入吉凶之相。角音人者,主肝声也,肝声呼,其音琴,其志怒,其经足厥阴。厥逆少阳,则荣卫不通,阴阳交杂,阴气外伤,阳气内击,击则寒,寒则虚,虚则卒然喑②哑不声。此为厉风入肝,续命汤主之,方在第八卷中。但踞坐不得低头,面目青黑,四肢缓弱,遗失便利,甚则不可治,赊则旬月之内,桂枝酒主之,方在第八卷中。又呼而哭,哭而反吟,此为金克木,阴击阳。阴气起而阳气伏,伏则实,实则热,热则喘,喘则逆,逆则闷,闷则恐畏,目视不明,语声切急,谬说有人。此为邪热伤肝,甚则不可治。若唇色虽青,向眼不应,可治,地黄煎主之,方在下肝虚实篇中。
② 喑(yīn 因) 哑,不能说话。
肝病为疟者,令人色苍苍然,太息,其状若死者,乌梅丸主之,方在第十卷中。若其人本来少于悲恚,忽尔嗔怒,出言反常,乍宽乍急,言未竟,以手向眼,如有所畏,若不即病,祸必至矣。此肝病声之候也。若其人虚,则为寒风所伤。若实,则为热气所损。阳则泻之,阴则补之。青为肝,肝合筋,青如翠羽者吉。肝主目,目是肝之余。其人木形,相比于上角①,苍色,小头长面,大肩平背直身,小手足,有材,好劳心,小力,多忧劳于事,耐春夏不耐秋冬,秋冬感而生病,足厥阴他他然,胁广合坚脆倾,正则肝应之。正青色小理者则肝小,小则脏安,无胁下之病。粗理者则肝大,大则虚,虚则寒,逼胃迫咽,善膈中,旦胁下痛;广胁反骹②者则肝高,高则实,实则肝热,上支贲③加胁下急为息贲。合胁危一作兔者则肝下,下则逼胃,胁下空,空则易受邪。胁坚骨者则肝坚,坚则脏安难伤。胁骨弱者则肝脆,脆则善病消瘅易伤;胁腹好相者则肝端正,端正则和利难伤。胁骨偏举者则肝偏倾,偏倾则胁下偏痛。凡人分部④陷起者必有病生胆,少阳为肝之部,而脏气通于内,外部亦随而应之。沉浊为内,浮清为外。若色从外走内者,病从外生,部处起;若色从内出外者,病从内生,部处陷。内病前治阴,后治阳;外病前治阳,后治阴。阳主外,阴主内。凡人死生休否则脏神前变形于外。人肝前病,目则为之无色。若肝前死,目则为之脱精。若天中等分,墓色应之,必死不治。看应增损,斟酌赊促,赊则不出四百日内,促则不延旬月之间。肝病少愈而卒死,何以知之?曰:青白色如拇指大黡点见颜颊上,此必卒死。肝绝八日死,何以知之?面青目赤,但欲伏眠,视而不见人,汗出如水不止,一日二日死。面黑目青者不死,青如草兹⑤死。吉凶之色在于分部,顺顺而见。青白入目必病,不出其年。若年上不应,三年之中,祸必应也。
① 上角 体质类型之一。特点是肤色青、长面小头,身材小,背直,有才能等。详参《灵枢经•阴阳二十五人》。
② 骹(jiāo 交) 肋骨同胸骨和胸椎下部相交处。沈彤《释骨》:“凡胁骨之端通曰胁支,亦曰支胁,支端之相交者曰骹。”
③ 贲(bēn 奔) 即贲门,胃的上口。
④ 分部 十二经脉分属于皮肤的部位。《素问•皮部论》:“皮有分部……其所生病各异,别其分部,左右上下,阴阳所在,病之所终。”
⑤ 草兹 “兹”原作“滋”,今改。按“滋”,通“兹”。《说文通训定声•颐部》:“滋,假借为兹。”此谓枯草青而带白的颜色。《尔雅•释器》:“兹,蓐席也。草席称兹,其色枯白。”《素问•五脏生成》:“色见青如草兹者死。”
春木肝脉,色青,主足少阳脉也。春取络脉分肉,春者木始治,肝气始生,肝气急,其风疾,经脉常深,其气少不能深入,故取络脉分肉之间。其脉根本并在窍阴之间,应在窗笼①之前,窗笼者,耳前上下脉,以手按之动者是也。其筋起于小指次指之上,结外踝,上循胻②外廉,结于膝外廉。其支者别起于外辅骨,上走髀前者,结伏兔之上,后者结于尻。其直者上眇③乘季胁,上走腋前廉,侠于膺乳④,结于缺盆。直者上出腋⑤,贯缺盆,出太阳之前,循耳后上额角,交巅上,下走颔,上结于鼽⑥。其支者结于目外眦为外维。其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却⑦交出手少阳之后,入缺盆。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锐眦后。其支者别锐眦,下大迎,合手少阳于⑧下,加颊车,下颈合缺盆,以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胁里,出气街,绕毛际,横入髀厌⑨中。其直者从缺盆下腋循胸,过季胁下合髀厌中,以下循髀阳⑩出膝外廉,下外辅骨之前,直下抵绝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出小指次指之端。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之间,循大指歧内出其端,还贯入爪甲,出三毛,合足厥阴为表里。厥阴之本,在行间上五寸,应在背俞,同会于手太阴。
① 窗笼 经穴别名,即天窗。
② 胻(háng 杭) 胫骨上部。《说文解字•肉部》段玉裁注:“胫近膝者胻。”
③ 眇(chāo 超) 季肋下方夹脊两旁空软部分。《素问•玉机真脏论》王冰注:“眇者,季胁之下,夹脊两傍空软处也。”
④ 膺乳 前胸两侧肌肉隆起处,相当于胸大肌的部位。
⑤ 腋 原作“掖”,今改。按“掖”,同“腋”。《说文解字•手部》:“掖,臂下也。”
⑥ 鼽(qiú 求) 颧骨。
⑦ 却 退行。《广韵•药韵》:“却,退也。”
⑧(zhúo 着) 颧骨。《集韵•没韵》:“,面颧。”
⑨ 髀厌 环跳穴处。《素问•气穴论》王冰注:“(髀厌)谓环跳穴也。”
⑩ 髀阳 大腿外侧。《灵枢经•经脉》:“胆足少阳之脉……下合髀厌中,以下循髀阳。”
跗 足面,足背。《素问•疟论》张景岳注:“足面为跗。”
其足少阳之别名曰光明,去踝半寸是也。别走厥阴,下络足趺,主肝生病。病实则胆热,热则厥,厥则阳病。阳脉反逆,大于寸口一倍,病则胸中有热,心胁头颔痛,缺盆腋下肿。虚则胆寒,寒则痿躄,躄则阴病。阴脉反小于寸口,病则胸中有寒,少气口苦,身体无膏泽,外至胻、绝骨外踝前及诸节皆痛。若阴阳俱静与其俱动,如引绳俱顿者,病也。此尽是足少阳胆经筋脉支别为病,今取足厥阴肝经附于后。
足厥阴之脉起于大指①聚毛之际,上循足趺上廉,去内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阴之后,上腘内廉,循股阴入毛中,环阴器,抵少腹,侠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②,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一本唇:其支者从少腹与太阴少阳结於腰髁下第三第四骨空中。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上,注肺中。是动则病③腰痛不可以俯仰,丈夫颓疝,妇人少腹肿,甚则嗌干,面尘脱色。是主肝所生病④者,胸满呕逆,洞泄狐疝,遗溺闭癃。盛者则寸口大一倍于人迎,虚者则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① 大指 即足大趾。按“指”,足趾。《左传•定公十四年》杜预注:“其足大指见斩,遂失履,姑浮取之。”
② 颃(háng 杭)颡(sāng 桑) 鼻咽部。《灵枢经•忧恚无言》:“颃颡者,分气之泄也……人之鼻洞涕出不收者,颃颡不开,分气失也。”
③ 是动则病 即是动病。指本经由外邪所引动而发生的经脉病候。其症可见于本经脉及其所属的脏腑。
④ 所生病 指本经所属的脏腑由内因所发生的经脉病候。其症可见于脏腑本身及其所属经脉。
足厥阴之别名曰蠡沟,去内踝上五寸,别走少阳。其别者循经上睾,结于茎。其病气逆则睾肿卒疝,实则挺长热,虚则暴痒。取之所别。足厥阴之筋起于大指之上,上结于内踝之前,上循胻上,结内辅之上,下循阴股,结于阴器,结络诸筋。
春三月者,主肝胆青筋牵病①也。其源从少阴而涉足少阳,少阳之气始发,少阴之气始衰,阴阳怫郁于腠理,皮毛之病俱生,表里之疴因起。从少阳发动反少阴气,则脏腑受疠而生,其病相反。若腑虚则为阴邪所伤,腰背强急,脚缩不伸,胻中欲折,目中生花;若脏实则为阳毒所损,②前寒而后热,颈外双筋牵,不得屈伸,颈直背强,眼赤黄。若欲转动,合身回侧,故曰青筋牵病。方在伤寒上卷。
① 青筋牵病 病证名。指感受疫毒邪气所致的发热、颈项强急等病。《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夫疫病者……若春时应暖,而清气折之,则责邪在肝,病名青筋牵。”
② 用同“啬啬”,形容恶寒而有畏缩之状。《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中风……啬啬恶寒。”
扁鹊曰:灸肝肺二俞,主治丹毒牵病,当依源处治。调其阳,理其阴,脏腑之疾不生矣。
肝虚实第二肝胆俱虚实附③ 脉四条 方十一首 灸法一首
③ 肝胆……附 原无,据本书目录补。
肝实热
左手关上脉阴实者,足厥阴经也,病苦心下坚满,常两胁痛,息忿忿如怒状,名曰肝实热也。
治肝实热,阳气伏,邪热喘逆闷恐,目视物无明,狂悸,非意而言,竹沥泄热汤方
竹沥一升 麻黄三分 石膏八分 生姜 芍药各四分 大青 栀子仁 升麻 茯苓 玄参 知母各三分 生葛八分
上十二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二升半,去滓,下竹沥,煮两三沸,分三服。须利,下芒消三分,去芍药,加生地黄五分。《删繁方》无石膏生姜芍药生葛,用人参三分。
治肝实热,目痛,胸满,气急塞,泻肝前胡汤方
前胡 秦皮 细辛 栀子仁 黄芩 升麻 蕤仁 决明子各三两 苦竹叶切,一升 车前叶切,一升 芒消三两
上十一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下芒消,分三服。又一方有柴胡三两,共十二味。
治肝实热,梦怒虚惊,防风煮散方
防风 茯苓 萎蕤 白术 橘皮 丹参各一两三分 细辛二两 甘草一两 升麻 黄芩各一两半 大枣三七枚 射干一两 酸枣仁三分
上十三味治下筛,为粗散,以方寸两匕帛裹,以井花水二升煮,时时动裹子,煎取一升,分服之,日二。
治肝邪热,出言反常,乍宽乍急,远志煮散方
远志 射干 杏仁 大青各一两半 茯神 葛根 甘草 麦门冬各一两 芍药二两三分 桂心三分 石膏二两 知母 升麻各五分
上十三味治下筛,为粗散,以水二升五合煮竹叶一升,取汁,用煮药一匕半,煎取八合为一服,日二,以绵裹散煮之。
治邪热伤肝,好生悲怒,所作不定,自惊恐,地黄煎方
生地黄 淡竹叶 生姜 车前草 干蓝各切一升 丹参 玄参各四两 茯苓二两 石膏五两 赤蜜一升
上十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停冷下蜜,更煎三两沸,分三服。
肝胆俱实
左手关上脉阴阳俱实者,足厥阴与少阳经俱实也,病苦胃胀呕逆,食不消,名曰肝胆俱实也。
肝虚寒
左手关上脉阴虚者,足厥阴经也,病苦胁下坚,寒热,腹满不欲饮食,腹胀,悒悒不乐,妇人月经不利,腰腹痛,名曰肝虚寒也。
治肝气不足,两胁下满,筋急,不得大息,四肢厥冷,发抢心腹痛,目不明了,及妇人心痛乳痈,膝热消渴,爪甲枯,口面青者,补肝汤方
甘草 桂心 山茱萸各一两,《千金翼》作乌头 细辛 桃仁《千金翼》作蕤仁 柏子仁 茯苓 防风各二两 大枣二十四枚
上九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五升,去滓,分三服。
补肝散
治左胁偏痛,久宿食不消,并目昏,风泪出,见物不审,而逆风寒偏甚,消食破气,止泪方。
山茱萸 桂心 署预 天雄 茯苓 人参各五分 芎 白术 独活 五加皮 大黄各七分 防风 干姜 丹参 厚朴 细辛 桔梗各一两半 甘菊花 甘草各一两 贯众半两 橘皮三分 陈 麦曲 大麦蘖各一升
上二十三味治下筛,酒下方寸匕,日二。若食不消,食后服;若止痛,食前服之。
补肝酒
治肝虚寒,或高风眼泪等杂病,酿松膏酒方。松脂十斤细剉,以水淹浸一周日煮之,细细接取上膏,水竭更添之,脂尽更水,煮如前,烟尽去火停冷,脂当沉下。取一斤,酿米一石,水七斗,好曲末二斗,如家常酿酒法,仍冷下饭封一百日,脂米曲并消尽,酒香满一室,细细饮之。此酒须一倍加曲。
又方 取枸杞子捣碎,先纳绢袋中,率一斗枸杞子二斗酒渍讫,密封泥瓮勿泄,曝干,天阴勿出,三七日满,旦温酒服,任性饮,忌醋。
治肝虚寒,目,视物不明,谛视生花①,防风补煎方
① 谛视生花 尽目力审视时眼中生花。按“谛”,细察,详审。《说文解字•言部》:“谛,审也。”
防风 细辛 芎 白鲜皮 独活 甘草各三两 橘皮二两 大枣三七枚 甘竹叶切,一斗 蜜五合
上十味咀,以水一斗二升先煮九味,取四升,去滓,下蜜更煎两沸,分四服,日三夜一。若五六月,以燥器贮,冷水藏之。
治肝虚寒,胁下痛,胀满气急,目昏浊,视物不明,槟榔汤方
槟榔二十四枚 母姜七两 附子七枚 茯苓 橘皮 桂心各三两 桔梗 白术各四两 吴茱萸五两
上九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若气喘者,加芎三两、半夏四两、甘草二两。
肝虚,目不明 灸肝俞二百壮,小儿斟酌,可灸一二七壮。
肝胆俱虚
左手关上脉阴阳俱虚者,足厥阴与少阳经俱虚也,病如恍惚①,尸厥不知人,妄见,少气不能言,时时自惊,名曰肝胆俱虚也。
① 病如恍惚 元本、道藏本、四库本及《脉经》卷二第二“如”并作“苦”。
肝劳第三论一首 方二首
论曰:肝劳病者,补心气以益之,心旺则感于肝矣。人逆春气则足少阳不生,而肝气内变。顺之则生,逆之则死;顺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关格,病则生矣。治肝劳虚寒,关格劳涩,闭塞不通,毛悴色夭,猪膏酒方
猪膏 姜汁各四升
上二味以微火煎取三升,下酒五合和煎,分为三服。
治肝虚寒劳损,口苦,关节骨疼痛,筋挛缩,烦闷,虎骨酒补方。
虎骨一升,炙焦,碎如雀头 丹参八两 干地黄七两 地骨皮 干姜 芎各四两 猪椒根 白术 五加皮 枳实各五两
上十味咀,绢袋盛,以酒四斗浸四日,初服六七合,渐加至一升,日再服。
筋极第四筋虚实附② 论三首 方七首 灸法七首
② 筋虚实附 原无,据本书目录补。
论曰:夫六极者,天气通于肺,地气通于嗌③,风气应于肝,雷气动于心,谷气感于脾,雨气润于肾。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九窍为水注之气,所以窍应于五脏。五脏邪伤则六腑生极,故曰五脏六极也。
③ 嗌(yī 益) 咽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张景岳注:“嗌,咽也。”
论曰:凡筋极①者主肝也,肝应筋,筋与肝合,肝有病从筋生。又曰以春遇病为筋痹②,筋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肝,则阳气入于内,阴气出于外。若阴气外出,出则虚,虚则筋虚,筋虚则善悲,色青苍白见于目下。若伤寒则筋不能动,十指爪皆痛,数好转筋。其源以春甲乙日得之伤风,风在筋为肝虚风也。若阳气内发,发则实,实则筋实,筋实则善怒,嗌干。伤热则咳,咳则胁下痛不能转侧,又脚下满痛,故曰肝实风也。然则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减之,因其衰而彰之。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善治病者,病在皮毛肌肤筋脉而治之,次治六腑,若至五脏,则半死矣。
① 筋极 病证名,六极之一。《诸病源候论》卷三•虚劳候:“三日筋极,令人数转筋,十指爪甲皆痛,苦倦不能久立。”
② 筋痹 病名。以筋脉拘挛,骨节疼痛,屈伸不利为主证。《素问•长刺节论》:“病在筋,筋挛节痛,不可以行,名曰筋痹。”
扁鹊云:筋绝③不治九日死,何以知之。手足爪甲青黑,呼骂口不息。筋应足厥阴,足厥阴气绝则筋缩引卵与舌,筋先死矣。
③ 筋绝 病证名。指因筋脉败绝而致的唇青,舌卷卵缩等证。《灵枢经•经脉》:“足厥阴气绝则筋绝。”
治筋实极则咳,咳则两胁下缩痛,痛甚则不可转动,橘皮通气汤方
橘皮四两 白术 石膏各五两 细辛 当归 桂心 茯苓各二两 香豉一升
上八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
治筋实极则两脚下满,满而痛,不得远行,脚心如割筋断折,痛不可忍,丹参煮散方
丹参三两 芎 杜仲 续断 地骨皮各二两 当归 通草 干地黄 麦门冬 升麻 禹余粮 麻黄各一两十八铢 牛膝二两六铢
生姜切,炒取焦乾 牡蛎各二两 甘草 桂心各一两六铢
上十七味治下筛,为粗散,以绢袋子盛散二方寸匕,以井花水二升煮,数动袋子,煮取一升,顿服,日二。
治筋实极,手足爪甲或青或黄或黑乌黯,四肢筋急,烦懑,地黄煎方
生地黄汁三升 生葛汁 生玄参汁各一升 大黄 升麻各二两 栀子仁 麻黄 犀角各三两 石膏五两 芍药四两
上十味咀,以水七升煮七物,取二升,去滓,下地黄汁煎一两沸,次下葛汁等煎取三升,分三服,日再。
治筋虚极,筋痹,好悲思,颜色苍白,四肢嘘吸,脚手拘挛,伸动缩急,腹中转痛,五加酒方
五加皮一斤 枳刺①二升 大麻仁三升 猪椒根皮 丹参各八两 桂心 当归 甘草各三两 天雄 秦椒 白鲜 通草各四两 干姜五两 薏苡仁半升 芎五两
上十五味咀,以绢袋盛,清酒四斗渍,春夏四日,秋冬六七日,初服六七合,稍稍加,以知为度。
治筋虚极,则筋不能转,十指爪皆痛,数转筋,或交接过度,或病未平复交接,伤气内筋绝,舌卷唇青引卵缩,胻脉疼急,腹中绞痛,或便欲绝,不能饮食,人参酒方
人参 防风 茯苓 细辛 秦椒 黄芪 当归 牛膝 桔梗各一两半 干地黄 丹参 署预 钟乳 矾石各三两 山茱萸 芎各二两 白术 麻黄各二两半 大枣三十枚
五加皮一升 生姜切,炒干 乌麻碎,各二升
上二十二味咀,钟乳别以小袋子盛,以清酒二斗半浸五宿,温服三合,日再。无所闻,随意增进。一本无乌麻,用杜仲二两半。
① 枳刺 即枸橘刺,为芸香科植物枸橘的棘刺。能理气止痛。
治交接损,卵缩筋挛方 烧妇人月经衣灰,服方寸匕。
治筋绝方
熬蟹脑足髓纳疮中,筋即续。
劳冷气逆,腰髋冷痹,脚屈伸难 灸阳跷一百壮,在外踝下容爪。
腰背不便,转筋急痹,筋挛 灸第二十一椎,随年壮。
转筋,十指筋挛急不得屈伸 灸脚外踝骨上七壮。
失精筋挛,阴缩入腹相引痛 灸中封五十壮,在内踝前筋里宛宛中。
失精筋挛,阴缩入腹相引痛 灸下满各五十壮,老人加之,小儿随年壮。又云:此二穴,喉肿厥逆,五脏所苦,鼓胀,并悉主之。
转筋,胫骨痛不可忍 灸屈膝下廉横筋上三壮。
腹胀转筋 灸脐上一寸二十壮①。
① 二十壮 孙本、元本、道藏本、四库本并作“二七壮”。
坚癥积聚第五论一首 方四十四首 灸法六首
论曰:病有积有聚,何以别之?答曰:积者,阴气也;聚者,阳气也。故阴沉而伏,阳浮而动。气之所积名曰积,气之所聚名曰聚。故积者,五脏之所生;聚者,六腑之所成。故积者阴气也,其始发有常处,其痛一作病不离其部,上下有所终始,左右有所穷已。聚者阳气也,其始发无根本,上下无所留止,其痛无常处,谓之聚也。故以是别知积聚也。
经络受病,入于肠胃,五脏积聚,发伏梁②、息贲、肥气、否气③、奔豚。积聚之始生,至其已成奈何?曰:积之始生,得寒乃生,厥止乃成积④。人之善病肠中积者,何以候之?曰:皮薄而不泽,肉不坚而淖泽,如此则肠胃伤恶,恶则邪气留止积聚,乃作肠胃之积。寒温不次,邪气稍止,至其蓄积留止,大聚乃起。病有身体腰髀股胻皆肿,环脐而痛,是为何病?曰:病名伏梁。此风根也,不可动,动之为水溺涩之病,少腹盛,左右上下皆有根者,伏梁也。裹脓血,居肠胃之外,不可治,治之,每切按之致死。此下则因阴必下脓血,上则迫胃脘生王冰云当作出膈,夹胃脘内痈,此久病也,难疗。居脐上为逆,慎勿动亟夺,其气溢于大肠而著于肓,肓之原在脐下,故环脐而痛。
② 伏梁 病名。指脘腹部痞满肿块一类疾患。《素问•腹中论》:“病有少腹盛,上下左右皆有根……病名曰伏梁。”
③ 否气 病名,即“痞气”。为五积之一,属脾之积,因脾虚气郁,痞塞不通,留滞积结而致,症见胃脘部有肿块突起,状如覆盘,肌肉消瘦,四肢无力等。日久不愈,可发黄疸。
④ 厥止乃成积 《灵枢经•百病始生》作“厥乃成积”四字。
三台丸
治五脏寒热积聚,胪胀肠鸣而噫,食不生肌肤,甚者呕逆;若伤寒寒疟已愈,令不复发,食后服五丸,饮多者吞十丸。常服令人大小便调和,长肌肉方。
大黄熬 前胡各二两 消石 葶苈 杏仁各一升 厚朴 附子 细辛 半夏各一两 茯苓半两
上十味末之,蜜和,捣五千杵,服如梧子五丸,稍加至十丸,以知为度。
治男子女人百病虚弱劳冷,宿寒久癖及癥瘕积聚,或呕逆不下食,并风湿诸病,无不治之者,五石乌头丸方
钟乳炼 紫石英 硫黄 赤石脂 矾石 枳实 甘草 白术 紫菀 山茱萸 防风 白薇 桔梗 天雄 皂荚 细辛 苁蓉 人参 附子 藜芦各一两六铢 干姜 吴茱萸 蜀椒 桂心 麦门冬各二两半 乌头三两 厚朴 远志 茯苓各一两半 当归二两 枣膏五合 干地黄一两十八铢
上三十二味末之,蜜和,捣五千杵,酒服如梧子十丸,日三,稍加之。
治男子女人寒冷,腹内积聚,邪气往来,厥逆抢心,心痛痹闷,吐下不止,妇人产后羸瘦,乌头丸方
乌头十五枚 吴茱萸 蜀椒 干姜 桂心各二两半 前胡 细辛 人参 芎 白术各一两六铢 皂荚 紫菀 白薇 芍药各十八铢 干地黄一两半
上十五味末之,蜜丸。酒下如梧子十丸,日三,稍加之,以知为度。
治心腹疝瘕①,胁下及小腹满,坚痛有积,寒气入腹,使人腹中冷,发甚则上抢心,气满,食饮喜呕方
① 疝瘕 病名。《诸病源候论》卷二十•疝瘕候:“疝者痛也,瘕者假也。其病虽有结瘕而虚假可推移,故谓之疝瘕也。”
大黄 茯苓各一两半 吴茱萸 桂心 黄芩 细辛 人参 蜀椒 干姜各一两六铢 牡丹 甘草 芎 苁蓉虫各十八铢 芍药 防葵 虻虫 厚朴 半夏各一两 男发灰半两
上二十味末之,以蜜丸。服如梧子五丸,日再,渐加之。
恒山丸
治胁下邪气积聚,往来寒热,如温疟方。
恒山 蜀漆 白薇 桂心 鮀甲 白术 附子 鳖甲虫 贝齿各一两半 蜚虻②六铢
② 蜚虻 药名,即虻虫,为虻科昆虫复带虻或其他同属昆虫的雌性全虫。性味苦凉,有毒,能逐瘀,破积,通经,主治癥瘕,积聚,少腹蓄血,血滞经闭,扑损瘀血等。
上十一味末之,蜜丸如梧子。以米汁服五丸,日三。
又方 蒸鼠壤上熨之,冷即易。腹中切痛,炒盐半升令焦,纳汤中饮之,大吐瘥。若手足痛者,烧青布纳小口器中,熏痛处。
神明度命丸
治久患腹内积聚,大小便不通,气上抢心,腹中胀满,逆害饮食,服之甚良方。
大黄 芍药各二两
上二味末之,蜜丸。服如梧子四丸,日三,不知,可加至六七丸,以知为度。
治万病积聚方
七八月收蒺藜子不限多少,以水煮过熟,取滓曝令干,捣筛蜜丸。酒服如梧子七丸,以知为度。其汁煎如饴服之。
治胸中心下结积,食饮不消,陷胸汤方
大黄 栝楼实 黄连各二两 甘遂一两
上四味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五合,分三服。
太一神明陷冰丸
治诸疾,破积聚,心下支满,寒热鬼注,长病咳逆唾噫,避除众恶,杀鬼,逐邪气鬼击,客忤中恶,胸中结气,咽中闭塞,有进有退,绕脐恻恻随上下,按之挑手,心中愠愠如有虫状,毒注①相染灭门方。
① 毒注 病证名。指毒邪之气随饮食入人腹内,上至喉间,状如有物,吞吐不出,或游走身体,痛如锥刀所刺一类病证。详参《诸病源候论》卷二十四•毒注候。
雄黄油煮一日 丹砂 礜石② 当归 大黄各二两 巴豆一两 芫青五枚 桂心三两 真珠 附子各一两半 蜈蚣一枚 乌头八枚 犀角 鬼臼 射罔 黎芦各一两 麝香 牛黄 人参各半两 杏仁四十枚 蜥蜴一枚 斑猫七枚 樗鸡三七枚 地胆三七枚
② 礜石 道藏本、四库本并作“矾石”。
上二十四味末之,蜜和,捣三万杵,丸如小豆。先食饮服二丸,日二,不知稍加之。以药二丸安门户上,令众恶不近。伤寒服之,无不即瘥。若至病家及视病人,夜行独宿,服二丸,众恶不敢近。此方与第十七卷尸疰篇方重。
蜥蜴丸
治癥坚水肿,蜚尸遁尸,百注尸注,骨血相注③,恶气鬼忤,蛊毒邪气往来,梦寤存亡,留饮结积,虎狼所咬,猘犬所咋④,鸩毒⑤入人五脏,服药已消杀其毒。食不消,妇人邪鬼忤,亦能遣之方。
③ 蜚尸遁尸,百注尸注,骨血相注 病证名,约相当于痨瘵一类病证。详参《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三•尸病诸候及卷二十四•注病诸候。
④ 猘(zhì 制)犬所咋(zé 则) 狂犬所咬。按“猘”,疯狗。《广韵•祭韵》:猘,狂犬。“咋”,咬、啃。《正字通•口部》:“咋,啖也、啮也。”
⑤ 鸩(zhēn 针)毒 毒酒,毒药。《左传•闵公元年》:“宴安鸩毒,不可怀也。”孔颖达疏:“宴安自逸,若鸩毒之药,不可怀恋也。”
蜥蜴二枚 蜈蚣二枚 地胆五十枚虫三十枚 杏仁三十枚蜣螂十四枚 虻虫三十枚
朴消一两十八铢 泽漆 桃奴 犀角 鬼督邮 桑赤鸡⑥各十八铢 芍药 虎骨各一两半 甘草一两 巴豆一两十八铢 款冬花十八铢 甘遂一两六铢 干姜一两
⑥ 桑赤鸡 药名,疑即“桑鸡”。桑鸡一名桑耳,为寄生于桑树上的木耳。性味甘平,主治肠风痔血,崩漏带下等。
上二十味末之,别治巴豆杏仁如膏,纳药末研调,下蜜捣二万杵,丸如麻子。先食饮服三丸,日一,不知加之。不敢吐下者一丸,日一服。有人风冷注癖坚二十年者,得瘥。此方与第十七卷尸疰篇方重。
大五明狼毒丸
治坚癖痞在人胸胁,或在心腹方。
狼毒 干地黄各四两 附子 大黄 苁蓉 人参 当归各一两 半夏二两 干姜 桂心各一两半 细辛 五味子 蜀椒茹熬令烟尽,各一两 芫花 莽草 厚朴 防己 旋复花各半两 巴豆二十四枚 杏仁三十枚
上二十一味末之,蜜和,服如梧子二丸,日二夜一,以知为度。
小狼毒丸
治病与前同方。
狼毒三两 旋复花二两 附子 半夏 白附子茹各二两
上六味末之,蜜和捣五千杵,饮服如梧子三丸,加至十丸,日三。《肘后方》无半夏白附子茹,只三味。
狼毒丸
治坚癖方。
狼毒五两 半夏 杏仁各三两 桂心四两 附子 蜀椒 细辛各二两
上七味末之,别捣杏仁,蜜和,饮服如大豆二丸。
治暴坚久痞,腹有坚,甘遂汤方
甘遂 黄芩 芒消 桂心 细辛各一两 大黄三两
上六味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
治卒暴癥①,腹中有物坚如石,痛如斫刺,昼夜啼呼,不治,百日必死方 牛膝二斤咀,曝之令干,以酒一斗浸之,密塞器口煎取半,服半升,一服便吐去宿食,神效。
① 暴癥 病名。即突然发生的癥病。《诸病源候论》卷十九•暴癥候:“暴癥者,因脏腑虚弱,食生冷之物……结聚成块,卒然而起,其生无渐,名曰暴癥也。”
治卒暴癥方
取商陆根捣碎,蒸之,以新布籍腹上,以药铺著布上,以衣物覆其上,冷复易之,数日用之,旦夕勿息。
又方 蒜十片,取五月五日户上者,去皮 桂一尺二寸 灶中黄土如鸡子大一枚
上三味合捣,以淳苦酒和,涂布上以掩病处,不过三日消。凡蒜亦佳。《肘后方》不用桂。
野葛膏
治暴癥方。
野葛一尺 当归 附子 雄黄油煮一日 细辛各一两 乌头二两 巴豆一百枚 蜀椒半两
上八味咀,以大醋浸一宿,猪膏二斤煎附子色黄,去滓,纳雄黄粉,搅至凝,敷布上,以掩癥上,复以油重布上,复安十重纸,以熨斗盛火著上,常令热,日三夜二,须膏干益良。
消石大丸
治十二癥瘕,及妇人带下,绝产无子,并欲服寒食散而腹中有癥瘕实者,当先服大丸下之,乃服寒食散。大丸不下水谷,但下病耳,不令人困方。
消石六两,朴消亦得 大黄八两 人参 甘草各二两
上四味末之,以三年苦酒三升置铜器中,以竹箸柱器中,一升作一刻,凡三升作三刻,以置火上,先纳大黄,常搅不息,使微沸尽一刻,乃纳余药,又尽一刻,有余一刻,极微火使可丸如鸡子中黄。欲合药当先斋戒一宿,勿令小儿女人奴婢等见之。欲下病者用二丸。若不能服大丸者,可分作小丸,不可过四丸也。欲令大不欲令细,能不分为善。若人羸者可少食,强者不须食,二十日五度服,其和调半日乃下。若妇人服之,下者或如鸡肝,或如米汁正赤黑,或一升或三升。下后慎风冷,作一杯粥食之,然後作羹臛自养如产妇法,六月则有子。禁生鱼猪肉辛菜。若寒食散者,自如药法,不与此同,日一服。
土瓜丸
治诸脏寒气积聚,烦懑热,饮食中蛊毒,或食生物,及水中虫卵①生入腹而成虫蛇,若为鱼鳖,留饮宿食,妇人产瘕带下百病,阴阳不通利,大小便不节,绝伤堕落,寒热交结,唇口焦黑,身体消瘦,嗜卧少食,多魇,产乳胞中余疾,股里热,心腹中急结,痛引阴中方。
① 虫卵 “虫”原作“蛊”,据元本、四库本改。
土瓜根末 桔梗末各半升 大黄一斤,蒸二斗米下,暴干 杏仁一升
上四味末之,蜜丸如梧子。空腹饮服三丸,日三,不知加之,以知为度。
治凡所食不消方
取其余类烧作末,酒服方寸匕,便吐去宿食即瘥。有食桃不消作病者,以时无桃,就树间得槁桃烧服之,登时吐病出,甚良。
治卒食不消,欲成癥积方 煎艾汁如饴,取半升,一服之便刺吐,去宿食神良。《古今录验方》白艾五尺围一束,薏苡根一大把,二味煎。
治食鱼肉等成癥结在腹内,并诸毒气方 狗屎五升烧末,绵裹之,以酒一斗浸再宿,滤取清,分十服,日三服,三日使尽,随所食癥结即便出矣。
治杂中食瘀实不消,心腹坚痛者方 以水三升煮白盐一升令消,分三服,刺吐去食也。并治暴癥。
治癥坚,心下有物大如杯,不得食,食则腹满,心腹绞痛方
葶苈子 大黄各二两 泽漆四两
上三味末之,别研葶苈为膏,下二味捣五百杵,入蜜更捣千杵,服如梧子五丸,不知加之,日三服。
治少腹坚,大如盘,胸中胀,食不消,妇人瘦瘠者方 暖水服发灰一方寸匕,日再服,并灸肋端。
又方 饮服上好曲末方寸匕,日三瘥。又灸三焦俞,随年壮。
治伏梁气方
白马尿铜器中承取,旦旦服一升。
治癥瘕方
槲树白皮煎,令可丸服之,取知,病动若下,减之。
治患癥结病及瓜病,似瓜形日月形,或在脐左右,或在脐上下,若鳖在左右肋下或当心如合子大,复有手脚。治之法:先针其足,以椒熨之方 取一新盆子受一斗者,盆底钻一百二十孔,孔上著椒三合,上著一重纸,纸上著冷灰一升,灰上著热灰半升,上著刚炭火一斤,经一食顷,盆底热彻当病上,初安毡一重即安火盆,火盆大热以渐更加一重,若火更热不可忍,加至三重暂歇,一口冷饮,还上火消二分许即停,经三日勿著,及至七日决得顿瘥,然后食美食自补。若小不瘥,作露宿丸服之,方在第十六卷中。
治腹中积癥方
葶苈子一升熬,酒五升浸七日,服三合,日三。
治蛇癥①方
白马尾切长五分,以酒服方寸匕,大者自出;更服二分者一方寸匕,中者亦出;更服三分者一方寸匕,小者复出。不可顿作一服,杀人。马尾一本作马毛。
① 蛇癥 病名。因食蛇不消而致的癥病。一说即蛇瘕。详参《诸病源候论》卷十九•蛇瘕候。
治蛇癥,大黄汤方
大黄 茯苓各半两,一本作黄芩 乌贼骨二枚 皂荚六枚,如猪牙者 甘草如指大者一尺 芒消如鸡子一枚
上六味咀,以水六升煮三沸,去滓纳消,适寒温,尽服之,十日一剂,作如上法。欲服之宿无食,平旦服,当下病根也。
治鳖癥②,腹坚硬肿起,大如盘,睡卧不得方 取蓝一斤捣,水三升绞取汁,服一升,日二。
② 鳖癥 病名。因脾胃虚弱,遇冷不能消化而致,症见腹内结块,其形如鳖。详参《诸病源候论》卷十九•鳖癥候。
又方 蒴藋根白皮一握研取汁,以水和,顿服之。
又方 白马尿一升,鸡子三枚取白,合煎取二合,空腹顿服之,不移时当吐病出。
治食中得病为鳖癥,在心下,坚强方 鸡屎一升炒令黄,取五合,以酒一升浸,更取半捣为末,以所浸酒服方寸匕,日二,三日中作一剂。
治蛟龙病③ 开皇④六年三月八日,有人食芹得之,其人病发似癫痫,面色青黄,因食寒食饧过多,便吐出蛟龙⑤,有头及尾。从兹有人患此疾,令服寒食饧三斗,大验。山野人有啮虱在腹生长,为虱癥①病,治之方
③ 蛟龙病 病名。类似于今之肠寄生虫病。《金匮要略》卷下•果实菜谷禁忌并治:“春秋二时,龙带精入芹菜中,人偶食之为病,发时手青腹满,痛不可忍,名蛟龙病。”
④ 开皇 隋文帝杨坚年号,公元581—600年。
⑤ 蛟龙 此上元本、道藏本、四库本并有“状似”二字。
① 虱癥 病名。由体虱感染所患的癥病。详参《诸病源候论》卷十九•虱癥候。
故败篦子一枚 故败梳一枚
上二物各破为两分,各取一分烧为末,又取一分,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以服前烧末,顿服,斯须出矣。
治米癥②,常欲食米,若不得米,则胸中清水出方
② 米癥 病名。由喜食生米所致的虱病。详参《诸病源候论》卷十九•米癥候。
鸡屎一升 白米五合
上二味合炒令米焦,捣末,以水二升顿服取尽,须臾吐出病如研米,若无米当出痰,永憎米,不复食。
治肉癥,思肉不已,食讫复思者方 空腹饮白马尿三升,吐肉出。肉不出必死。
治发癥③,由人因食而入,久即胸间如有虫,上下去来,惟欲饮油,一日之中乃至三二升,不欲饮食者方 油一升,以香泽煎之,大④贮之,安病人头边,令口鼻临油上,勿令得饮,敷鼻面令有香气,当叫唤取饮,不得与之,必当疲极大睡,其发癥当从口出饮油,人专守视之,并置石灰一裹,见癥出,以灰粉手捉癥抽出,须臾抽尽,即是发也。初从腹中出,形如不流水中浓菜,随发长短,形亦如之。
③ 发癥 此下元本、道藏本、四库本并有“食中有癥不觉”六字。按“发癥”,病名。指由误食毛发所致的癥病。详参《诸病源候论》卷十九•发癥候。
④“”原作“劳”,今改。按“”,铜器。《集韵•豪韵》:“,,铜器。”
又方 酒三升煮猪脂二升三沸,一服一升,日二。白马尿服之亦佳,无马白牛亦得⑤。
⑤ 无马白牛亦得 道藏本、四库本并作“无白马尿,白牛尿亦得”九字。
癥瘕 灸内踝后宛宛中,随年壮。又灸气海百壮。
久冷及妇人癥瘕,肠鸣泄利,绕脐绞痛 灸天枢百壮,三报之,万勿针,穴在挟脐两边各二寸。
积聚坚满 灸脾募百壮,穴在章门季肋端。
心下坚,积聚冷胀 灸上脘百壮,三报之,穴在巨阙下一寸许。
积聚坚大如盘,冷胀 灸胃脘二百壮,三报之,穴在巨阙下二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