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少爷 十三个月 七月十八日 东柳树井

一诊 泄利将两月,呕吐,肌肤不温,舌绛无苔,面浮无华,两足浮肿而冷。脾已伤而胃亦受戕,势将慢脾,亟以温和运脾。病甚重,幸勿轻视。

淡附片 [钱五,盐水炒] 香砂枳术丸 [五钱,布包] 炮姜炭 [一钱] 鸡内金 [三钱,水炙] 淡吴萸 [四钱,川连七分同炒] 范志曲 [四钱,布包] 荷叶炭 [三钱] 淡干姜 [一钱] 土炒白术 [三钱] 连皮苓 [四钱] 上上紫油肉桂 [一分,研细末,匀两次冲服]

二诊 七月二十二日

屡投温中运脾,泄泻较为溏薄,胃纳渐有消息,恶心已止,浮肿渐消。两脉细弱无力,出屋则四肢清冷。脾闭重症,拟再以升阳温中,调补脾胃。

煨葛根 [一钱] 淡附片 [钱五,盐炒] 香砂六君子丸 [五钱,布包] 生甜冬术 [三钱] 扁豆花 [三钱] 绿升麻 [五分,川连七分 [95] ] 淡吴萸 [钱五] 霞天曲 [四钱,布包] 紫石英 [五钱,先煎] 建莲须 [三钱] 潞党参 [五钱,枳壳一钱同炒] 淡干姜 [一钱] 土炒白术 [三钱] 炮姜炭 [一钱] 生熟麦谷芽 [各五钱] 伏龙肝 [二两,煎汤代水] 上上紫油肉桂[二分,研细末,匀两次冲服]

三诊 七月二十七日 [96]

恶心已止,泄泻较为溏薄,次数亦减。两脉细弱无力,已能容纳米粥齘齿,腹痛阵作。病势渐渐有效,其如病久脾伤,诸宜小心为要。

潞党参 [五钱,枳壳五分,白米三钱同炒] 炙黑甘草 [一钱] 干姜 [一钱] 诃子肉 [三钱] 益智仁 [三钱] 野於术 [三钱] 淡吴萸 [钱五,川连七分同炒] 补中益气丸 [五钱,布包] 紫石英 [五钱,先煎] 建莲肉 [三钱] 云茯苓 [三钱] 淡附片 [钱五] 霞天曲 [四钱,布包] 生牡蛎 [五钱,先煎] 大红枣 [十枚] 杭白芍 [五钱,真茄楠末五厘同用] 伏龙肝 [二两,煎汤代水] 上上紫油肉桂 [97] [一分,研细末,匀两次冲服]

[1] 新会皮:即柑皮,又名广陈皮。

[2] 送:底本误作“次”。今据文义改正。

[3] 脘:底本作“腕”,形近致讹。今据文义改正。

[4] 连皮卷:疑“卷” 为“苓” 字传写之讹,待考。

[5] 芩.底本误作“苓”,形近致讹。今据文义改正。

[6] 桑枝一两同炒:底本脱“一” 字,今补入。“五诊” 亦用丝瓜络,旁注:“桑枝一两同炒”,可参。

[7] 真郁金:原书作“真金玉”,“金玉” 二字抄倒,今乙正。按,《泊庐医案》 原书遇笔画繁难之字,每以同音字代替,如以“玉” 代“郁( )” 便是,本次点校统一改为规范简化字。

[8] 香青蒿钱五:疑“五” 下脱“同炒” 二字。

[9] 棲:“栖” 的异体字。

[10] 嫩:底本误作“嗽”,今据文义改正。

[11] 小枳实一钱:据文义,“一钱” 后脱“同打” 二字。参见上文“三诊”。

[12] 香青蒿五钱:以下八诊作“香青蒿钱五同炒”,疑“五钱” 当作“钱五”,下脱“同炒” 二字。

[13] 风化硝钱五:据文义,“钱五” 后脱“同打” 二字。参见上文“五诊”。

[14] 休养静摄:原书“养” 上一字漫漶难辨,有人以钢笔描改为“休” 字; “摄” 字亦漫灭,尤难识别,有人描改为“挕”,据文义“挕” 当为“摄” 之俗讹。今暂作“休养静摄”,与文意吻合。

[15] 鲜枇杷叶:底本此药脱剂量,下文四诊之鲜枇杷叶为“三钱”,可参考。

[16] 莱菔子二钱:底本“二钱” 下有脱文,据文义,脱“同炒” 二字。下文“九诊” 条“家苏子” 下注“莱菔子二钱同炒”,可参考。

[17] 苦梗七分:疑“分” 下脱“同炒” 二字。汪逢春先生《泊庐医案》 中常以苦梗与小枳壳同炒,详本书各案。

[18] “苦”:底本误作“若”,形近致讹。今据文义改正。

[19] “芩”:底本误作“苓”,形近致讹。今据文义改正。

[20] 嫩钩钩:底本此药脱剂量。二诊方中嫩钩钩剂量为“三钱”,可参考。

[21] 嫩钩钩:原书作“嫩钩勾”。检全书“嫩钩钩” 出现六次,仅此处第三字作“勾”,显为讹误,今改正。

[22] 青皮钱五:据文义,“五” 下脱“炒” 字。下文“郑右” 案,方中有“赤芍药钱五”,下注小字“青皮一钱炒”,可资参考。

[23] 薤:原书作“韮”,此形近致讹,今改正。

[24] 橼:底本误作“橡”,有人描改为“橼” 字,所改是,今从之。

[25] 青皮一钱:参照前方,“钱” 下脱“炒” 字。

[26] 觇:音掺。观察之意。

[27] 真新绛屑:原书作“真新络肩”,“络肩” 为“绛屑” 之讹,今据文义改正。

[28] 狡:“” 字未见于诸字书,当系原书刻误。据文义,疑二字当作“狡悍”,待考。

[29] 粉草一钱:据文义,“钱” 下脱“同炒” 二字。检前方“制半夏” 下有“粉草一钱同炒” 六字,可资参考。

[30] 粉草钱五:据文义,“五” 下脱“同炒” 二字。

[31] 上上落水沉香:原书脱一“上” 字,今据本书各案补入。二诊、三诊、四诊同此,皆补入“上” 字。

[32] 秦艽钱五:底本“五” 下有脱文,疑脱“同炒” 二字。

[33] 王海藏: 即金元间赵州名医王好古( 约1200—1264)。王氏字进之,号海藏,博通经史,潜心医学, 曾任赵州医学教授,兼提举内医学。早年从易水张元素游,元素殁,复得师兄李果指授,深得张、李之学。

[34] 宜乎静养:“乎”,原书误作“呼”。今据文义改正。

[35] 不可见风,底本作“不可以风”,“以” 字误,今据文义改。

[36] 虚痨:底本此处标题与目录不同,今存。

[37] 至嘱千万:“嘱”,底本误作“属”。今据文义改正。以下五诊“嘱” 字同此。

[38] 枯子芩:底本作“柏子芩”,“柏” 字误。检三诊、四诊、五诊皆作“枯子芩”,今改。

[39] 此处脱剂量。

[40] 甘枸杞:“枸”,底本误作“杓”,形近致讹。今据文义改正。

[41] 沙蒺藜三钱:疑“三钱” 下有脱文,或“沙蒺藜” 三字当作大字。下文“四诊” 亦有此药, “ 沙蒺

[42] 吴萸七分:底本“七分” 下有脱文,疑脱“同炒” 二字。

[43] 药后下:检三诊、四诊皆作“药送下”,疑“后” 为“送” 讹。

[44] 四肢筋络未和:“和”,底本误作“合”。今据文义改正。

[45] 包刺:底本误作“去刺”,检全书多次以益元散、鲜荷叶同用,皆作“包刺”,今据改。

[46] 莶:底本误作“签”,形近致讹。今正。

[47] 丝瓜络三钱:底本“钱” 下有脱文。汪逢春先生医案中常以嫩桑枝与丝瓜络同炒,疑所脱为“同炒” 二字。

[48] 丝瓜络三钱:底本“钱” 下有脱文,疑脱“同炒” 二字。

[49] 建泻三钱:底本“钱” 下有脱文,疑脱“同炒” 二字。本书“肿胀” 类即作“同炒”.可参。

[50] 同包:疑“包” 为“炒” 误。初诊作“粗桂枝一钱、全当归五钱同炒”,可参。

[51] 建泻二钱:底本“钱” 下有脱文,疑脱“ 同炒” 二字。

[52] 香砂仁钱五:底本“五” 字下有脱文。参照以下“二诊”,所脱当为“同炒” 二字。

[53] 建泻三钱:底本“钱” 下有脱文,疑脱“同炒” 二字。

[54] 二十四日:底本六诊日期误作“二十八日”。检一至五诊皆隔日一诊,五诊为“二十三日”,故“八” 乃“四” 字之讹,今改正。以下七诊为“二十六日”, 亦可证原书之误。

[55] 一钱:底本误作“一两”。检本案五诊、七诊,皆作“柿蒂一钱”;又查全书各案,柿蒂出现九次,其中七处用量为一钱,二处为二钱,足证原书“两” 字为“钱” 之误,今改正。

[56] 胃纳不和味呃逆:疑“味” 字为衍文。

[57] 建泻三钱:底本“钱” 下有脱文,疑脱“同炒” 二字。二诊“连皮苓” 下“建泻三钱” 同此。

[58] 丝瓜络三钱:底本“钱” 下有脱文,疑脱“同炒” 二字。二诊“嫩桑枝” 下“丝瓜络三钱” 同此。

[59] 脉细弦而濡:底本脱“脉” 字,今据文义补入。

[60] 英:底本误作“荚”,今据本书“消渴” 章改。以下“莱菔英” 同。

[61] 瓜子皮:前有“冬瓜子”,疑此药为“冬瓜皮” 之误,待考。

[62] 运化中焦:“化”,底本误作“用”,今据文义改正。

[63] 八月十二日:原书脱“八月” 二字,今参照一诊、三诊日期补入。

[64] 黛:底本误作“党”,今参照前后数诊处方改正。

[65] 胃:底本误作“杳”,今据文义改正。

[66] 建泻二钱:底本“钱” 下有脱文,疑脱“同炒” 二字。

[67] 香砂仁:此下有脱文。二诊作“香砂仁钱五同炒”,疑脱“钱五同炒” 四字。

[68] 丝瓜络三钱:此下有脱文,疑脱“同炒” 二字。

[69] 贞:底本误作“贝”。形近致讹,今据文义改正。

[70] 炒:底本误作“砂”。此形近致讹,今据文义改正。

[71] 怀:底本误作“坏”。此形近致讹,今据文义改正。

[72] 鲜梨皮:据下文“去核切片”,疑“皮” 为衍文。以下二诊、王右案初诊“鲜梨皮” 同此。

[73] 苋麦冬:指产于浙江苋桥的麦冬。

[74] 苦梗七分:“分” 下当有脱文,疑脱“同炒” 二字。

[75] 丝瓜络三钱:“钱” 下当有脱文,疑脱“ 同炒” 二字。

[76] 四制香附三钱:底本“生熟麦芽各三钱” 之下重出 “四制香附三钱”,今删。

[77] 丝瓜络三钱:“钱” 下有脱文,疑脱“同炒” 二字。二诊“嫩桑枝” 下小字“丝瓜络三钱” 同此。

[78] 丝瓜络三钱:原书“钱” 下有脱文,疑脱“ 同炒” 二字。

[79] 透:底本误作“送”,形近致讹,今据文义改正。本节后“夏右(五十六岁)” 条, “料豆衣” 下正作“黄酒浸透”。

[80] 五月十六日:底本脱“五月” 二字,今参照一诊日期补入。

[81] 五钱:底本作“五岁”,“岁” 字误,今据文义改正。

[82] 钱三:疑“三” 为“五” 讹。检此前二诊至五诊皆有“方通草”,均作“钱五”,若六诊需调整药量,恐不会如此之微。

[83] 嫩前胡:“嫩”,底本误作“嗽”,形近致讹。今据文义改正。

[84] 保和丸:底本此药脱剂量。本书儿科各案中,保和丸用量多为四五钱,可资参考。

[85] 拟:底本误作“掇”,今据文义改正。

[86] 苏子霜:底本脱“苏” 字,今参照各案补入。

[87] 淡竹叶:底本作“淡竹茹”.“茹” 字误,今据本案初诊、二诊改正。

[88] 苦杏仁三钱,去皮尖:此八字在本方“家苏子” 下重出,今删。

[89] 赤:底本误作“珠”。检本书各案多作“赤苓皮”,或作“茯苓皮”,且此病人初诊用“赤茯苓四钱”,故改作“赤苓皮”。

[90] 方莲草:疑为“方通草” 之误,待考。

[91] 清解:底本误作“解清”,今据文义乙正。

[92] 两脉细弦而涩:底本脱“脉” 字,今据文义补入。

[93] 布包:底本脱此二字,今据本案二诊、三诊、四诊“橘半枳术丸” 补入。

[94] 同炒:底本脱此二字,今据四诊“制半夏” 后小字注文补入。

[95] 川连七分:底本“分” 下有脱文,疑脱“同炒” 二字。

[96] 七月二十七日:底本脱“七月” 二字,今据初诊、二诊日期补入。

[97] 上上紫油肉桂:底本脱“紫” 字,今据初诊、二诊处方补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