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男童 八月十九日

脾湿肝热两盛,汗出当风,遂致周身发风包作痒,脉大而滑数,右寸较盛,邪在皮毛,当凉化疏解。

生石膏 [六钱,研先煎] 麻黄梢 [二厘] 桃仁泥 [钱半] 全蝉衣 [五分] 地肤子 [三钱] 蒲公英 [三钱] 知母 [三钱] 通草 [一钱] 枯黄芩 [二钱] 栀子炭 [三钱] 龙胆草 [钱半] 滑石块 [三钱] 鲜茅根 [八钱] 杏仁泥 [三钱] 牛黄抱龙丸 [一粒,分化]

董女童 十一月二十三日

血分热盛,兼以脾湿汗出当风,遂致湿热遏于皮肤而发风包,烦甚,脉弦滑而数大,咳嗽声重,当辛凉疏化。

生石膏 [八钱,研先煎] 嫩麻黄 [三厘] 杏仁 [二钱] 桃仁 [二钱] 鲜芦根 [一两] 鲜茅根 [一两] 忍冬藤 [四钱] 忍冬花 [四钱] 龙胆草 [二钱] 地肤子[三钱] 生桑皮[三钱] 紫花地丁 [四钱] 黄花地丁 [四钱] 白鲜皮 [三钱] 僵蚕 [三钱] 知母 [三钱] 川黄柏 [三钱] 藕 [一两] 紫雪丹 [四分,分冲]

二诊 十一月二十八日

连晋前方药,症尚未痊,血分湿热过盛,解之尚未透达,皮肤郁阻仍甚,再依前方变通之。

生石膏 [八钱,研先煎] 嫩麻黄 [五厘] 杏仁 [二钱] 桃仁 [二钱] 鲜芦根 [一两] 鲜茅根 [一两] 忍冬藤 [五钱] 忍冬花 [五钱] 生桑皮 [三钱] 龙胆草 [二钱] 地肤子 [三钱] 地骨皮 [四钱] 僵蚕 [三钱] 知母 [三钱] 川黄柏 [三钱] 滑石块 [四钱] 薄荷 [一钱] 藕 [一两] 五福化毒丹 [四粒]

傅男童 七月十九日

血分湿热过盛,遏于皮肤,发为湿疮,兼发风块及腹痛,气为湿郁也。脉弦滑而数大,治当从血分清化之,兼调气机。

生鳖甲 [钱半] 地肤子 [三钱] 知母 [三钱] 大腹绒 [钱半] 生石膏 [五钱] 桑白皮 [三钱] 川黄柏 [二钱] 白通草 [一钱] 青蒿梗 [二钱] 滑石块 [四钱] 盐橘核 [三钱] 忍冬花 [三钱] 紫花地丁 [三钱] 薄荷 [一钱] 黄花地丁 [三钱] 五福化毒 丹[二粒,分化]

温男童 六月初十日

汗出当风,湿邪泛滥,身发风包,面部浮肿作痒,身烧,脉取弦滑而数,亟宜清渗疏化。

鲜苇根 [一两] 地肤子 [三钱] 青连翘 [三钱] 知母 [三钱] 嫩 白 芷 [一钱] 地骨皮 [三钱] 忍冬花 [四钱] 川黄柏 [三钱] 苏薄荷 [钱半] 焦栀子 [三钱] 川牛膝 [三钱] 滑石块 [四钱] 蒲公英 [四钱] 石决明 [六钱] 酒黄芩 [钱半] 鲜荷叶 [一个 [40] ] 鲜藕 [一两] 紫雪丹 [四分,分冲]

宋男幼 十二月初七日

肝胃热郁,脾湿遏于皮肤,背发风疹,兼泻绿矢,腹中时或作痛,手关纹紫长。拟清疏凉降实邪。

生石膏 [三钱,研先煎] 杏仁泥 [二钱] 冬桑叶 [二钱] 僵蚕 [二钱] 莲子心 [一钱] 知母 [二钱] 地肤子 [二钱] 薄荷叶 [二钱] 地骨皮 [二钱] 忍冬花 [二钱] 全蝉衣 [一钱] 小川连 [一钱] 益元散 [二钱,布包] 化毒丹 [一粒,和入]

[1] 底本缺初诊记录。

[2] 晋:同 “进”。《说文》:“晋,进也。”

[3] 第:转折连词,相当于“但是”。

[4] 西瓜翠衣:“衣”,诸本皆误作“皮”,今参照各案改为“衣”。

[5] 鲜芦根:底本、校本皆脱剂量,疑应作“一两”。

[6] 生黄柏:底本、校本皆脱剂量。疑为“三钱”,待考。

[7] 脘次痞痈:疑“痈” 为“痛” 讹。后文“ 胃脘痛” 类描述病症多称“脘次痞痛”。

[8] 板蓝根二钱:“二钱”,底本作“两钱”,今依全书体例改为“二钱”。

[9] 外感邪袭:“袭”,底本误作“裂”,今据校本改正。

[10] 薄荷叶:校本作“荷叶”,底本作“薄荷叶”。检本方有“鲜荷叶一个”,可证校本脱“薄” 字,今从底本。

[11] 四分,分冲:底本作“四分,四分”,下“四分” 笔误。今据校本改作“四分,分冲”。

[12] 清豁痰:底本、校本皆作“清豁痰” 三字。疑“清” 下脱“肺” 字。

[13] 戢:音及。收敛之意。《玉篇·戈部》:“戢,敛也。”

[14] 生石膏一两:校本脱此五字,今从底本。

[15] 穞豆衣: 亦称料豆衣,即黑大豆衣。

[16] 天竺黄二钱,上好:校本脱此七字,今从底本。

[17] 愈后近三月:“三月”,校本作“2个月”。今从底本。

[18] 龙骨三钱:校本作“龙骨二钱”。今从底本。

[19] 砂山药:疑“砂” 为 “炒” 讹。

[20] 口口:底本阙二字,待考。全书阙字尚有数处,皆以“口” 表示。

[21] 骽部:骽,古“腿” 字。

[22] 渐吊麻痹:“吊” 字疑有误。据文义,或系 “至” 字之讹。

[23] 奉男:疑“奉” 为“秦” 字之讹,待考。

[24] 宜清柔渗化, 各本皆脱 “清” 字 今据文义补入

[25] 去紫雪丹:据此四字,疑二诊脱“紫雪丹” ,待考。

[26] 闭经肺络:疑“经” 为“阻” 字之讹。诸本皆作“闭经肺络”。

[27] 逆:疑为“遂” 字之讹。

[28] 生研先煎:诸本皆误作“生研生煎”,后“生” 字为“先” 之误,今据本书各案“石决明” 条改正。又,本案二诊“石决明” 条下小字“生研先煎” 同此。

[29] 研先煎:底本作“研煎先”,“煎先” 二字误倒,今据校本乙正。

[30] 呼吸疾而粗:“疾”,急促之意。校本改作“呼吸急而粗”,义同。今从底本,仍作“呼吸疾而粗”。

[31] 黑饧丹:“饧” ,疑为“锡” 误。

[32] 体堕无力: 堕, 通“惰”。

[33] 大腹绒二钱:“二钱”,校本作“三钱”。今从底本。

[34] 泽泻二钱:校本作“泽泻三钱”,今从底本。

[35] 痠楚:校本误作“瘥楚”,今从底本。

[36] 心与小肠相表里:“里”,诸本皆误作“面”。据下文“表里不通” ,显为“里” 字之误,今改正。

[37] 土茅苍术:疑“茅” 为“炒” 讹。底本、校本皆作“土茅苍术”。

[38] 炙甘草五分:“五分” ,校本误作“主分”。今从底本。

[39] 服温之品:疑“温” 下脱“渗” 字。

[40] 鲜荷叶一个:校本作“鲜荷叶二个”,今从底本。

[41] 荷叶一个:校本作“荷叶二个”,今从底本。

[42] 黄柏三钱:“三钱”,校本作“二钱”,今从底本。

[43] 肝脾皆属:疑“属” 字误。据文义当作“虚” 字。

[44] 犀黄丸:诸本皆脱“丸” 字,今参照本书各案处方补入。

[45] 钱:校本作“大蓟三钱”,今从底本。

[46] 忍冬花四钱:校本脱“四” 字,今从底本。

[47] 生枳实:底本作“生松石”,今从校本。

[48] 麻黄梢三厘:“厘”,诸本皆作“梗”,此涉下“苏梗” 而误,今参照本书各案改为“厘”。

[49] 易:底本误作“宜”,今据文义改。

[50] 晚蚕砂四钱:“四钱”,校本作“三钱”,今从底本。

[51] 莲子心钱半:校本作“莲子七钱半”,“七” 为“心” 讹。今从底本。

[52] 汗出血滑,虚而有热:此八字底本、校本同,然“血滑” 费解,疑“滑” 为衍文,此二句或当作“汗出,血虚而有热”,待考。

[53] 全蝎一枚:校本作“全蝎二枚”,今从底本。

[54] 厚朴花二钱:“二钱”,校本作“三钱”。今从底本。

[55] 抑平肝醒化:此句费解,疑“抑” 为“宜” 误。

[56] 藕一两,带节七枚:前云“一两”,后称“七枚”, 当删其中之一。此类情况本案尚有数处,不逐一列举。

[57] 第口口尚不免:诸本“第” 下皆阙二字。

[58] 复因外感:“因”,底本误作“固”,今据校本改正。

[59] 当归身一钱:“一钱”,校本作“二钱”,今从底本。

[60] 十月二十三日:四诊与三诊皆为“十月二十三日”,必有一误。疑四诊为“二十五日”,以“三”、“五” 二字易混也,待考。

[61] 音哑仍不能急:疑“急” 为 “愈” 讹。

[62] 僵蚕一钱半:校本作“僵蚕二钱半”,今从底本。

[63] 荷叶一钱:校本作“荷叶二钱” ,今从底本。

[64] 肌肤消瘦口口:诸本此处皆阙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