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法由病理而定,为中外医学一定之原则。麻为表气遏郁,皮毛闭塞,毒邪袭入营分,则治麻者自当解毒托邪透表,开皮毛以杀其势,为第一义。而麻可不出,尤须注意,消患无形,俾毒不遏成,不袭营分,无麻可出,斯为上乘。其次毒虽遏成,恰赴病机,俾表疏出快,毒化点收,移重就轻,化险为夷。如善用兵者,无赫赫之功斯可耳。若必毒邪燔炽,遍身密布,险证逆证蜂起,即治之如法,幸而获安,为焦头烂额之上客,斯为下矣。
魏征愿为良臣,勿为忠臣,予亦愿为无功之功,不为有功之功。前篇为主医学杂志笔政时作,以论体行之,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且有论无方,恐中人以下,如获石田。兹类辑麻证应用各方,加以解释,虽未足云穷神尽化,而大端已具于此。学者苟得其立方之意,化而裁之,天下无难治之麻。仲师《伤寒论》自序云,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此物此志也。至各方分两,皆新审定,以便一斑应用。权衡轻重缓急而加减之,是在医者。
麻杏石甘汤(《伤寒》)
麻黄二钱 杏仁二钱 石膏四钱 甘草一钱膏同用。伤寒且用石膏,况麻为热病,且石膏质虽重而气则轻,其臭清芳,功能解表,时贤张锡纯《衷中参西录》中,解释特详。或问发表过无弊乎?曰痘证表过气泄,不足起胀灌浆,斯为弊矣。麻一出了事,稍表过无弊,是麻证初起,以表为正法,麻黄为表之正药,麻杏石甘汤发为表之正剂。如惑春忌麻黄夏忌桂之俗说,又或拘于温病忌表,麻为温之变象,致令内遏生变,轻病变重,重病变死,此则咎由自取矣。但三日后,舌苔黄灰,液涸唇焦,鼻衄,咽喉肿痛,不可用昧黄,亦不可不申其禁。
按:此方为辛凉解表的剂,用之得当,效如桴鼓。仲师《伤寒论》此方治热甚于里,身无大热,外逼则汗出,内壅则喘急。肺合皮毛,肺郁不得不从大青龙汤之例,开皮毛以杀其势,而热甚又不可用姜桂,故用此方辛凉透达,面面俱到,而以治麻证初起,尤为天造地设。何以言之?麻发自肺,麻黄伐肺邪,杏仁利肺气,石膏清肺热,甘草补土生津益肺虚。药只四味,兼具四义,合之为辛凉解表,不燥不烈,不黏不滞,麻证初起,邪未入营,一解表无余事。岐伯云: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已,即此义也。上工欲治未病,须将此项紧要关头勘透,方有定识定力。或谓麻黄太猛,不知用于苦降杏仁、甘凉石膏、甘缓甘草之中,并不为猛。麻证初起,十九无汗,仲景《伤寒》用此方,在发汗后,为汗出,有汗犹用,无汗又何畏而不用乎?又或谓石膏太凉,不知与麻黄同用,并不为凉,伤寒表未解,里渐郁热,有小青龙加石膏法。热已遏成,又有大青龙法,均麻黄石
麻黄解肌汤方(《肘后》)
麻黄二钱 杏仁二钱 石膏四钱 甘草一钱
白芍一钱 升麻一钱
知母解肌汤方(《古今录验》)
麻黄二钱 葛根二钱 石膏四钱 甘草一钱
知母二钱
麻黄汤方(《广济》)
麻黄二钱 葛根二钱 栀子一钱五分
香豉二钱 葱白三茎
按:麻为毒热袭入营分,不以汗解,乃以麻解。热在气分,速开皮毛以杀其势,勿俾久遏成毒以入于营,则麻可不作,业于前麻杏甘石汤方下注明。此三方亦用麻黄,第一方即麻杏石甘汤全方,加升麻解毒,白芍调营;第二方邪入渐深,郁热渐重,故加葛根加知母;第三方邪既深入,且已及营,故既加葛根,又加栀豉。三方均以透表为目的,而邪浅邪深,气分营分,各有意义,亦治麻者所当取裁也。又邪方入营,眼明手快,透达而出,麻仍可不作,予经验亦多多矣。
麻黄粥方(《必效》)
麻黄三钱
煮去沫,去滓着米及豉为粥,温浴厚覆取汗。
麻黄人参汤方(东垣)
麻黄二钱 人参一钱
按:经云,温病虚甚死。麻为温之变象,麻证虚甚亦死。在《伤寒》里虚不能托邪外出,可用桂枝加附子汤,及麻黄附子细辛甘草汤。麻证热炽,岂堪再助其热。侣山堂类辨谓麻证虚者,宜用姜附,实重大错误。或者以既不宜姜附以助热,则宜用元麦以养阴,如黄坤载六经治法俱加元麦是。其实阴既虚甚,岂能骤复,化机凝滞,邪不得出,亦终必亡而已矣。而死里求生,非一面培养正气,一面托邪外出不可。二方其一以麻黄托邪,而以米豉和中解秽,温浴以鼓之,厚覆以促之;其一以麻黄驱邪,而用人参之大有力者,主持其间,人参扶正祛邪,为治疫要药,喻嘉言、徐灵胎均已论及。无粮之师,利于速战,此方其虚甚速战之利器乎!前四方为气分血分为实,此二方为邪实正虚。神而明之,入手治麻之能事毕矣。
麻黄散方(《麻科活人》)
麻黄二钱去根节水煮,滤去绿汁尽,用酒蜜拌炒如煤用
升麻二钱酒炒 人中黄一钱煅
牛蒡子二钱炒 蝉蜕十二个去头足
三拗汤方(《麻科活人》)
麻黄二钱不去节 杏仁二十粒连皮尖用 甘草一钱
按:上二方,出谢朴斋《麻科活人》。均用麻黄,其自注云:“前方治发热而麻欲出不出,毒邪内攻,吐泻,或作惊候。后方治麻初出,误行敛肺而壅。”咳逆喘急,是邪热已入营分,已成麻,麻已现点,考之麻科书,仍用麻黄,则麻黄为麻证入手之要药,洵不诬也。惜前方滤去绿汁,炒如煤,去其精华,而用其糟粕。后方不去节,惑于节能止汗俗说,均是中人以下知识。邪说诬民,由来已久,习俗移人,贤豪不免,可胜叹哉。
按《周礼》采毒药以供医事,有是病即用是药,用之得当,毒药胜于参苓;用之不当,参苓亦是毒药。后世空言平和,妄诩稳妥,致令紧要时间已过,坐失机宜,本有可治之方,酿成不治之候,此医之所以庸也。经方界限严,审病确,用药专,决无模棱游移。学者得其意以启化机,原有左宜右有之妙。但医学晦盲,邪说深中人心。予遇重证,每处经方,任劳任怨,而病者多瞠目掉舌而不敢服。孔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不可必得,故思其次,唐宋后之时方,亦有精当纯洁可用,得古人方学三昧者。兹再摭录数方,加以评论,为中人以下说法,为斯世病家救误,随所好而引之于道,读者应亦谅我也。(以下解表各方均不用麻黄)
葱豉汤方(《肘后》)
香豉三钱 葱白四茎
按:陈修园注此方云,夏季代麻黄汤用,时人喜其平稳,然曰夏季可代,则他三时不可代矣。惟此方简洁不支,《肘后》手笔,自是高人一格。夏季温服,或可透表取汗,但力量薄弱,不胜重病,且夏季皮毛开泄,麻证甚少,仲夏并无麻,此方无所用之。予变通此方,将香豉特别秘制,四时均可透表,药味甚少,小儿易服,收效亦甚大。麻未遏成者,服之可以不出,麻已遏成者,服之可以出快。不犯时人麻黄太猛冒险之弊,而收麻证入手圆满之功。即前方论所谓随所好而引于道也。(此项秘制香豉,武昌王府口街雷道济药号有卖。)
人参败毒散方(喻嘉言)
柴胡一钱五分 前胡一钱五分 羌活一钱五分
独活一钱五分 川芎一钱五分 枳壳一钱 茯苓二钱
人参七分 桔梗一钱 甘草八分
按:此亦时人喜其平稳之解表方也。方中无一药能败毒,而名败毒者,亦犹三味消毒散之意。消毒散用荆芥、牛蒡透表,毒从表消也。此方用二胡、二活、四复味透表,亦毒从表败也。托邪全赖正气,故方中加人参主持其间,人参能治疫,徐灵胎亦曾表彰。惟方中有川芎之燥烈,茯苓之渗利,而又无清透之品以监制,非麻证所宜,不可不知。麻证中如荆防败毒散、葛根败毒汤均由此方加减,一丘之貉,不再评论。
桑菊饮方(《温病条辨》)
桑叶二钱 菊花二钱 薄荷四分 杏仁二钱
桔梗一钱 芦根四钱 甘草八分
银翘散方(《温病条辨》)
银花三钱 连翘三钱 薄荷四分 桔梗一钱
牛蒡一钱五分 香豉二钱 芥穗八分
竹叶一钱五分 芦根四钱 甘草八分
按:上二方为时下解表最时行之方。桑菊饮为解表轻剂,银翘散为解表平剂,桑菊饮重在气分,银翘散重在血分。时俗用二方无分辨,不知有毫厘千里之别。麻未遏成,尚在气分,桑菊饮为当;麻已遏成,邪入营分,银翘散为宜。表邪重者,均当加麻绒六、八分,方为可靠。此二方即前麻杏石甘汤、广济麻黄汤中有栀子之变象,乃吴氏暗与古合也。
浮萍汤方(黄坤载)
浮萍三钱 丹皮三钱 芍药三钱
甘草一钱 生姜三钱 大枣三枚(擘)
按:此方出黄氏《四圣悬枢》。黄氏对于大人温病、小儿疹病均不用麻黄而用浮萍,谓浮萍可代麻黄。篇中分六经立方,如太阳之元霜丹、阳明之素雪丹、少阳之红雨丹、太阴之黄酥丹、少阴之紫玉丹、厥阴之苍霖丹,以及浮萍石膏汤、浮萍葛根汤、浮萍地黄汤等,均用浮萍,分六经立方。外观矩矱森森,其实似是而非。于仲师六经立方精意,丝毫不懂,而犹行僻而坚,放为大言,此诚医门介甫,误尽天下苍生。乃或者以浮萍可代麻黄,因畏麻黄猛烈不可用者,遂畏浮萍亦猛烈不可用。予前与某君议病方中,拟用浮萍,某君即谓浮萍发汗太过不可用,岂非咄咄怪事。甲乙二人善醉,甲曰饮酒少许即醉,乙曰啖馒头即醉,甲惊问故,乙曰馒头非下酒者乎!某君之畏浮萍,是啖馒头即醉之类也。尝与门人论及此事,未尝不太息痛恨于黄氏之作俑也。
按:以上乃麻证前半治法。治之得当,麻可不出,即出亦必顺,重者化轻,险者化夷,神而明之,道在是矣。至若毒邪燔炽,胸中闷闭,吐之而后出;阳明燥结,里气不化,下之而后出;津液灼干,枯涸滞塞,润之而后出。以及表气本通,伏邪内发,勿须发表,只在清透。凡此种种,均可于前论说处求之。论说中言之未尽者,于本文前面、后面、反面、旁面求之。或于《伤寒》太阳篇所以载六经方治之精意求之。自可随中奥窍,方化无穷,然此乃研究前半治法也。
若毒已遏成,麻已外出,毒化点收,不能不加以斡旋,变证、逆证不能不加以救济,再将应用各方,论列如下。
升麻鳖甲去雄黄蜀椒汤方(《金匮》)
升麻二钱 归须二钱 鳖甲四钱 甘草一钱
按:麻为毒邪遏郁,袭人营分,麻既成矣,自当解毒活血,开其闭结,调其中气。考之经方,此方甚为吻合。升麻解毒,归须、鳖甲通络散结,甘草和平,面面都到。或疑升麻升散不可用,不知升麻味微苦、气微寒,微苦则降,微寒则清,实为清降之品。因中空多筋,丽络交互,纹如秦艽、防己,能周转经脉,故原名周麻,以周转之,故能降而复能升,故又名升麻。后世医学晦盲,只知其升,不知其降,并不知其周,凡此皆荒经之过也。贤如谢璞斋,亦谓升麻升散,痘证可用,麻证不可用。白喉抉微,并视升麻如毒药,列入禁表。升麻而果大升特升也?吐脓血咽喉痛之阳毒、阴 毒,何 仲师用为 主药乎?且《伤寒》《金匮》中凡喉痛者均用升麻,又何为乎?又或疑鳖甲用早,引入阴分,此等俗说,耳所惯闻,不知麻为由阴出阳,岂尚未入阴分乎?鳖甲攻坚,升麻枢之外出,二者相用益彰。或改用犀角,或稍加犀角,解毒之力尤大。原方当归用须,取其入营通络。热重者加丹皮、连翘。此为麻证方出搜邪透邪之法,得其意而化裁之可也。
葛根黄连黄芩甘草汤方(《伤寒》)
葛根二钱黄连一钱黄芩一钱甘草八分
按:麻证以清透为主,原不宜早用苦寒。然麻证十九非咳即泻。其咳也,麻毒上攻也;其泻也,麻毒下陷也。倘毒陷太甚,阴液将竭,燎原莫遏,亦不得不用连芩以折之。上方为透外法,此方为清里法。透外者,须用鳖甲散结以通里;清里者,须用葛根升陷以顾表。学者均当着眼。
又按:此为麻之变证治法,陆九芝《四补斋医书》,谓温为阳明证,以此为治温开始之主方,则又非予之所敢苟同也。
栀子豉汤方(《伤寒》)
栀子三钱 香豉三钱
白虎汤方(《伤寒》)
石膏六钱 知母三钱 甘草一钱
粳米一勺
按:麻未成之先,先疏气分;将成之际,兼疏血分。前已详论。而既成之后,方出之时,气分热重者,宜清气分,血分热重者,宜清血分。清气分宜白虎汤,清血分宜栀子豉汤。表密不透者,各加浮萍二三钱。出齐时,浮萍仍可加入。须知浮萍无大发表力,而浮而载之,使之缓缓斡旋,毒化点收,则优为也。毒重者,土贝、银花、蟾酥、蝉蜕、人中黄均可酌加。又黄氏诸浮萍汤,此时可以酌用,盖方中有浮萍之浮载升越,而又多元参、麦冬、生地之益阴也。
清凉透邪法方(雷少逸)
芦根五钱 石膏六钱 连翘三钱
竹叶一钱五分 香豉三钱 绿豆衣三钱
按:麻证表实,固当发表;而表不实,则当清凉透邪,缓缓外托。此方为清凉透邪法,乃雷氏《时病论》中所订。雷氏自注云:凡清凉之剂,凉而不透者居多,惟此方清凉且透。芦根中空,透药也;石膏气轻,透药也;连翘之性升浮、竹叶生于枝上、淡豆豉之宣解、绿豆衣之轻清,皆透药也。伏邪得透,温热自达。雷氏此方,治麻证伏邪内发,而表不实者,原有可取。以其轻灵,而不板滞也。且麻证将齐未齐将收未收之际,不可着力,不可不着力,亦可借用此方斡旋。但雷氏谓此治温病无汗之主方,则期期以为不可。盖无汗当加麻黄,或从时尚加浮萍、荆芥、薄荷也。
清热保津法方(雷少逸)
连翘三钱 花粉三钱 石斛三钱
生地四钱 麦冬四钱 参叶八分
按:麻证其出甚快,惟内热甚重,灼干津液,舌上少津,苔黄而黑,有真阴告竭、液涸痉厥之患,自当清热保津立法。此方力量甚薄,用于热不大甚,津未大伤者,原可奏效。其体质素虚,病久后出麻津少者,亦可藉以清养。倘热邪燔炽,非吴鞠通五汁饮或千金生地汁调黄连末,甘寒苦寒合用,以制热淫所胜不为功。且五汁饮俱生用绞汁,叶香岩有云,凡热毒重者,煎剂不能奏效,洵有特识见到之言也。此证甚多,学者着眼。
参贝散方(《麻科活人》)
沙参二钱 土贝二钱 桔梗一钱 甘草五分
西河柳一钱五分
按:痘后出麻,其毒未尽泄于痘者,复泄于麻,故俗以盖痘麻呼之。且其毒甚轻,其出多顺,人以为美事。然亦有痘后正伤,复感时气疠毒出麻,邪实正虚,不易着手,此方乃治痘后麻之轻者,录之以备一格。
三仙散方(《麻科活人》)
红花八分 牛蒡子二钱 穿山甲三片炒珠
济生散方(《麻科活人》)
紫草茸一钱 梅蕊一钱 凤尾草一钱
郁金一钱 牛黄三分 穿山甲三片炒珠
蝉蜕十二个
为末,麦冬煎汤下一钱。
回生消毒散方(《麻科活人》)
牛蒡子二钱 地龙二钱 僵蚕一钱
贝母一钱 防风一钱 荆芥一钱
蟾酥三分
为末,淡竹叶煎汤下一钱。
六仙散方(《麻科活人》)
马蚁花二钱煅灰 藕节一两 莲肉二钱
苡仁二钱 石斛五钱 陈仓米五钱
为末,米汤下三钱。
按:上四方乃谢璞斋辑。第一方治麻发之不出,而以此方发之。第二方治麻欲出不出,而以此方透之。第三方既透且发,兼一二两方之长。第四方为善后调摄。均轻灵可喜,会而通之,既出且化,无余事矣。
首尾二方,尤有见地。首方未发责在表,既发宜出矣,而不出,则不责在表而责在里,方用牛蒡通络,红花活血,山甲攻坚,纯由里设法,直捣巢穴,此与达原饮同意,而单简灵活过之。尾方吐泻在麻毒已化之后,是为虚证,宜理脾安胃,然不可用参术姜半,只宜此方甘淡平缓清涩,此与二甲、三甲汤同意,而用药灵妙,变堵塞为调护,尤高一着。学者均当深究,庶免功亏一篑。最后十五分,生出种种枝节。
犀角地黄汤方(《麻科活人》)
生地二两捣汁 犀角一钱五分 丹皮三钱
白芍三钱 藕汁一两
茅根汤方(《麻科活人》)
茅根三钱 归须三钱 生地六钱 栀子一钱五分
黄芩一钱五分 百草霜一钱五分
白虎解毒汤方(《麻科活人》)
石膏八钱 知母三钱 花粉三钱
黄连一钱 黄芩一钱五分 栀子一钱五分
生地四钱 麦冬三钱 淡竹叶十片
犀角解毒汤方(《麻科活人》)
犀角一钱五分 黄连一钱 黄柏一钱五分
黄芩一钱五分 栀子一钱五分 生地四钱
丹皮二钱 赤芍二钱
按:麻证欲出不出,将出复收,前项方论已详。皆所以求其点出点化,合乎常度也。盖点出则毒出,点化则毒化,若将出之顷,正出之时,已出之后,而毒火燎原,不可向迩。即畅出而邪尤甚,变证顷刻蜂起,此际沃焦救焚,稍纵即逝。此四方甘寒、苦寒、咸寒合用,力量甚大,用之得当,亦可起死。过此以往,即为麻之变证,看变至如何程度,以法救之。变若太剧,虽有善者,无莫如之何矣。学者预为之所救炎炎之势于荧荧之始,斯可耳。又按四方均治热邪结实。第一方较为灵空,若不结实,而弥漫三焦,痹阻灵窍,须参叶香岩说,芳香逐秽宣窍,用牛黄丸、至宝丹、紫雪丹三方。惟三方有金箔,黄金、琥珀、玳瑁、珍珠、朱砂,坠降力大,若麻未全收,毒未全化,有一毫外证,未可姑试。否则内陷内攻,由经脉而脏腑,未有不速之死者。世俗以此三方为起死回生药,无论麻证非麻证,每至病重无救时,必服此药,服之无救,则曰真无救矣,讵不可笑之甚。予所以存其论而不录其方,摒之于麻证门之外也。
葶苈大枣泻肺汤方(《金匮》)
葶苈三钱研 大枣五枚
白散方(《肘后》)
川贝三钱 巴豆一钱 桔梗三钱
每服一钱。不泻进热粥;泻不止,进冷粥。
苇茎汤方(《千金》)
苇茎八钱 苡仁四钱 桃仁二钱 瓜瓣三钱
大黄牡丹皮汤方(《金匮》)
丹皮二钱 瓜瓣四钱 桃仁二钱 朴硝二钱
大黄一钱
按:麻证毒邪内陷,热退点收,无再出之望。或始终毒邪内闭未出,轻者咳逆气促,腹泻腹胀,此犹易治;重者喘逆胸高,音哑鼻煽,肺部蒸坏,壅而为痈,是为肺痈;又或肺移热于大肠,毒邪下迫,将肠蒸坏,是为肠痈。二痈既成,证为不治。肺痈用前三方以逐之,肠痈用第四方以攻之。倘溃烂部分尚小,犹可望生。最后十五分,肉袒相搏,险矣险矣。此等证遇不负责之果子先生,自托平稳,则百无一生矣。可治未治,此医之所以为庸也。
葶苈丸方(《麻科活人》)
葶苈一钱五分 防己二钱 杏仁二钱
牵牛子一钱五分 莱菔子三钱
备急丸方(《麻科活人》)
木香二钱 大黄一钱 牵牛一钱
为末,神曲合丸,绿豆大,楂肉汤下五七丸。
滑石汤方(《集验》)
滑石四钱 葶苈一钱 大黄一钱
水道散方(《千金》)
白芷二钱 甘遂五分
按:此四方第一方与上葶苈大枣泻肺汤同意。第二方与上大黄牡丹汤同意。但葶苈大枣泻肺汤一面用葶苈泻肺,一面用大枣顾中,而此方则兼用牵牛、莱菔攻中,是上而兼中之治。大黄牡丹汤注重在排脓血,此方注重在去积滞,其间大有分别。
又麻证初起,忌投攻下,非最后变证,已脱麻之范围者,绝对不用下法。常见麻科书中,及世俗治麻各方,初起即杂茯苓、车前等类,不知下小便与下大便同,均能牵掣麻毒不出,内陷生变。而对于最后变证,则又仅治大便,反置小便不顾,不知经脉互络,肺与大肠相表里,而气化同源。肺实与膀胱相感召,肺移热于大肠,则为泻痢,为秘结;肺移热于膀胱则为淋浊,为癃闭。故补集验滑石千金水道二方。滑石散以葶苈泻肺,大黄泻大便,滑石泻小便,一方三扼其要,意义周到,天造地设,为从来麻证方书所无。水道散单刀直入,滑润而不燥烈,且力量甚大,能肩钜任。小便闭较大便闭为急切,大便闭,或十日不更衣无所苦,小便闭三五日即不能耐,固不可不有此峻剂也。
秘本清胃散方(《麻科活人》)
生地四钱 丹皮二钱 当归二钱
黄连一钱 犀角一钱 连翘二钱
升麻一钱 甘草八分
生犀地黄汤方(《麻科活人》)
生地四钱 连翘二钱 元参二钱 黄连一钱 芥穗八分
升麻一钱 犀角一钱磨汁 甘草八分
马鸣散方(《麻科活人》)
人中白五钱煅 蚕退纸二钱 生五倍子一钱
明矾一钱研细 又五倍子一个盛明矾末于内焙枯用
同为细末,米泔水洗患处,以末搽之,日数次,以愈为度。
救苦散方(《麻科活人》)
人中白五钱煅 寒水石三钱 青黛五分
僵蚕一钱五分 黄柏一钱五分
冰片一钱五分 牛黄二分
为末,先以苦茶洗患处,然后以末搽上。
秘本化鼾丸方(《麻科活人》)
君子肉二钱 芦荟二钱 龙胆草二钱
五灵脂二钱 黄连二钱 川楝子二钱
乌梅四枚
为末,以乌梅去核捣烂,合丸白饮下。
金蟾丸方(《唐氏血证论》)
干蛤蟆四钱 胡黄连二钱 鹤虱二钱
雷丸二钱 芦荟二钱 豆蔻二钱
苦楝根二钱 芜荑二钱 雄黄二钱
清热除疳丸方(《麻科活人》)
黄连二钱 当归二钱 龙胆草一钱
川芎一钱 乌梅肉一钱五分 陈皮一钱五分
干蟾头一钱五分 君子肉一钱五分
为末,神钱糊合丸,米饮下。
天灵盖散方(《唐氏血证论》)
天灵盖三钱(檀香水洗酥炙) 槟榔二钱
阿魏一钱 麝香二分 安息香一钱
甘遂一钱 朱砂一钱
为末,用桃枝、柳枝、桑根皮、榴根皮、葱白、薤白、童便煎汤,送一二钱,忍吐待下,子时服,已时虫当下,更进一服除根。如泻不止,用龙骨、黄连末白汤下,以止之。
月华丸方
天冬三钱 麦冬三钱 生地三钱 山药二钱
百部三钱 川贝三钱 茯苓五钱 菊花二钱
沙参三钱 阿胶三钱 三七二钱 桑叶三钱
獭肝一具
按:麻为热毒袭入营分,麻点畅出,营邪得泄,清明在躬,无药有喜。倘毒未出,或出不净,内遏生变,则为逆矣。热毒熏蒸,或液涸神昏,或音哑鼻煽,甚则脏腑蒸坏,如前所述肺痈、肠痈之类,须以大药救之。过此以往,热毒煎熬,血液败坏,或成为疳,或化为虫,九死一生,险之险矣。以上九方,第一第二两方为牙疳内服之方,第三第四两方为牙疳外治之方。牙疳者,脏腑败坏,秽浊上熏,牙龈紫黑溃烂,为祸甚速,俗呼走马牙疳。曰走马,状其速也。治之得法,间有生者。第五第六两方为治虫之方。第七方为虫疳兼治之方。小儿麻后余邪未净,正气未复,最易停滞,由食生积,由积生热,由热生疳,由疳生虫,以此三方治之可矣。若麻毒甚炽,将血液灼干,郁久化虫。藉人之灵气为灵气,其虫灵怪难治,与大人痨瘵尸虫无异,故补第八方天灵盖散,方以大香大臭及最灵之物治之。然其药猛烈,非重证不可轻用,且用天灵盖,于道德上亦觉不安,或以虎头骨代之,再加鳗鱼骨亦可。第九方乃治麻后阴液大伤,久而未复,有虫而不大甚,故类集滋养之品,而加三七除瘀,以绝虫之源,獭肝通灵,以减虫之迹。麻后变证虽多,大端已备于此,学者会通诸方,亦可收之桑榆,建特殊之功,故录之以备一格。然予甚不愿病之至此,而有赫赫之功也。
竹叶石膏汤方(《伤寒》)
淡竹叶五钱 石膏四钱 人参一线 甘草一钱
麦冬二钱 半夏二钱 生姜二片
生脉散方(《千金》)
人参一钱 麦冬三钱 五味子十粒
骨皮五味饮子方(《外台》)
地骨皮二钱 知母二钱 麦冬二钱
竹沥二钱 白蜜四钱
乌梅饮方(《外台》)
乌梅二钱 葳蕤二钱 白蜜四钱
生姜一片
叶氏养胃方(《临证指南》)
生地三钱 石膏三钱 知母二钱
竹叶心三十片 粳米五钱 甘草一钱
叶氏养胃方二(《临证指南》)
桑叶一钱五分 沙参二钱 玉竹二钱
苡仁四钱 甘草一钱 糯米汤煎药
清燥养营汤方(《温病条辨》)
知母二钱 花粉二钱 当归二钱 白芍二钱
陈皮一钱 地黄汁八钱 甘草一钱
贝蒌养营汤方(《温病条辨》)
知母二钱 花粉二钱 贝母二钱 蒌实二钱
橘红一钱 白芍二钱 当归二钱 苏子一钱
琼玉膏方(《金鉴》)
生地汁一觔 白蜜一觔 人参四两
云苓十二两
生地汁合白蜜入磁瓶内,云苓、人参为末,和匀放水中煮三昼夜,悬井中一昼夜,取起仍煮半日,白汤化服。
辛字润肺膏(《十药神书》)
羊肺一具洗 杏仁四钱 柿霜五钱
真酥五钱 真粉三钱 白蜜一两
为末,搅匀入肺中炖熟食。
按:麻证前半治之得法,热毒外泄,一出了事。即热毒较重,其中略加斡旋,亦可重者化轻,后半即不服药亦可矣。而调养之法,不外甘凉补润,滋养阴液,清其余热,扶其正气。以上十方皆清润剂,首方竹叶石膏汤为仲师伤寒愈后调补所用,时贤谓为万病后调补之总方,而用治麻后阴伤,尤为吻合。叶香岩用此方有去参半法,在临证斟酌。其实去参半,则板滞不灵,力量较小,麻毒若净,可勿去也。第二方生脉散,酸甘化阴,滋补之力较大,但能滋而不能清,学者亦当分辨,盖亦用之麻毒净后为宜也。第三第四两方甘润为主,或与苦合化,或与酸合化,或兼涤痰,或兼化气,灵活而不板滞,柔润而不滋腻。《外台》载出许仁则,惜许氏之书不传,亦一代大手笔也。此二方麻证后用处甚多,学者所当着眼。第五第六叶氏养胃两方,甘平纯洁,虽无特别深意,却不支离,长乐陈氏素攻叶氏,所著医学实在易,亦不能不佩服此二方,而引用之,可见公道之自在人心也。第七第八两方本不欲收辑,因为世俗所推重,故不得不辨及。二方为吴鞠通《温病条辨》所纂,据云病后余焰尚在,阴液未复,大忌参芪苓术,宜清燥养营。予以为当归、陈皮、苏子尚嫌辛温,非余焰尚在所宜,不若竹叶石膏汤、生脉散、骨皮五味饮子、乌梅饮各方之纯也。第九第十两方,为最后服饵之方。末方以气血有情之物合剂,而仍灵空不滋腻,较黑白膏、大小定风珠、大补阴丸煎高多多矣。学者得其立方之意而审用之,麻之始终全体大用,透彻无遗矣。
又按:方论须分三段看。自麻杏甘石汤起,至浮萍汤止为一段,乃麻之前半治法。重在透表,所列皆透表正治之方。至若里气不通,外气不化,用吐用下而后外透之类,此属变法。先圣所谓禁方,能领悟者,无待予言,不能领悟者,即予言而用之。去道愈运,为祸愈烈,故一概不录,非有所隐也。自升麻鳖甲汤起,至六仙散为一段,乃麻之中半治法,缓缓斡旋,恰如分际,目的在点出毒出,点化毒化。有当用力者,有不当力者,谢安围棋,赵鼎鼾睡,此其时矣。在学自为领会耳。自葶苈大枣泻肺汤起,至辛字润肺膏止为一段,乃麻之后半治法,顺者不必药,即药也不过清之润之养之而已。逆证变证,非大药不能起死,且不能救者占多数。所谓虽有善者,无其如之何矣。麻不怕前半重,只怕后半逆,保赤者消患无形,勿令毒邪内陷,败坏而不可收拾,此则予之所馨香祀祷以求者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