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有问于一行子曰。雷祖帝统三十六天。而曰九天应元何也。
一行子曰。嘻。难言也。夫熠燿之明。不可以语日月之光。污池之水。不足以语江海之大。今子欲予言上帝伭文。是何异污池自多其水。熠燿自大其光也。不几河伯之见笑于海若乎。虽然。予尝志此经矣。夫老阳之数为九。帝位乎九天。显阳体也。应元者。上应元始祖劫一气。以分真也。九天在三十六天之上。统三十六天。表运行周天之度数也。经以玉枢宝名何也。曰玉之性。温润而坚。易象干为玉为金。亦健体也。枢者。机纽也。此经枢机阴阳。有超凡入圣之功。有起死回生之用。故曰枢也。诸经多言妙。独此经以宝名。亦犹释氏楞枷之以多罗宝名经。盖至珍至贵之辞耳。
玉清者何也。
曰元始祖气。虚无空洞自然之中也。重伭何也。曰伭之又伭。众妙之门。即佛经所谓如如。理极精深微妙。故必细议也。洞章者何也。曰洞伭洞虚洞空泂妙之灵章也。即碧瑶明晨书笈中所有。天尊宴坐朗诵。诸天帝君。闻而各各了悟。皆起坐而长吟步虚也。至于彩女仙姝。亦为之散花旋绕。游戏翠宫。于以见大道活泼流行之机。上帝此道。诸天诸仙此道。即彩女仙姝。亦无不同此道也。乐游既毕。而并集于七宝层台。盖入道有先后。造道有浅深。而至于得道。则同归而一致也。此序分也。
法会启请。必雷师皓翁者何也。
曰名以义兴也。皓翁者老人。老人者阳也。其曰雷师何也。盖帝出乎震。总五雷而临三界。统御十方。君道也。君明于上。师导于下。君师备矣。其颂天尊。先大慈而后大圣者何也。曰雷。天之义气。主行正令。人多疑其不慈。不知雷声鼓动。众庶品生。故仲春之月。雷乃发声。行天之仁也。其未说经。先赞雷师者何也。盖曰日曰岁。功无间断也。曰崇曰着。积累功深。有诸内者。形之外也。曰霁曰融。抱一纯密。无所出入也。曰证高真。曰阶妙道。功完行满。白日升天也。虽赞雷师。实言学道之士。当如是也。
扆名九凤丹霞何也。
九。阳数也凤。鸟也。鸟属火。为心之象。心色赤。丹霞为赤。元神所居。故曰天尊所坐也。举金光明如意者何也。金。刚物。喻智慧光明。摧伏一切无明烦恼。天魔外道也。此智慧光。随心运用。其出不穷。故曰如意也。
天尊寂然良久者何也。
曰。大道不在语言文字。昔须菩提宴坐林间。天帝释曰。尊者善说般若。即不言而言之妙也。其将说经。先述积劫之功。行愿力者何也。曰欲成大果。非具大愿不办也。
一称吾名。悉使超涣何也。
曰以事求之。天尊之威灵神化。如空谷传声。无响弗应。实有感而遂通之妙。昔普门大士。一闻众生称名。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即此义也。若以道言之。一念回光。万缘冰释。一心悔过。众罪消灭也。
无闻无见。即是真道何也。
曰大道冲漠无朕。体极深窈。儒云上天之载。无声无臭。道曰。道之为物。惟恍惟惚。释云。法无声色。其义一也。
闻见亦泯。惟尔而已何也。
曰。收视返听。真体独露也。尔尚非有何也。曰佛云因执有我。便有我相。四大各离。体为是谁。老子云。故致数车无车若不执有我。则尔亦不可得也。
道不可谈何也。
曰太上云。道可道非常道。关尹子曰。非有不可言。不可言即道。佛云。汝勿谓如来有所说法。故天不言而岁功成。品物亨也。
道既不可谈。而又曰以诚以默以柔者何也。
曰此求道之功也。道本真实无妄之理。流行于天地间。学道者。不诚。则虚妄不实。是以诚之为贵。然必密机深藏。非默则仁不能守之。易曰。柔顺利贞。君子攸行。太上曰。柔胜刚。故用柔而不用刚。其用不敝也。
似愚似纳似拙何也。
曰此言求道之心。当如是处其实。不居其华。而后可渐至于浑忘。即太上云。大智若愚。大辨若讷。大巧若拙。亦此意也。
知止知谨知微何也。
曰入道之初。必先知止。而后能去妄存诚。知谨而后能渊默自守。知微而后能妙用不忒。是以泰安定。圣智全。慧光生。而与道为一也。
道在天地天地不知何也。
曰未有天地。先有此道。既有天地。而成象成形。无非真一之气。主宰其中。惟其至一。所以不知。儒云精一。道云抱一。释云归一。学道之士。要知一归何处。一且假名。二于何有。
于道未始有以愚之浊之何也。
曰人性皆善。而资禀不齐。得道之人。宇宙在手。万化生身。患可智。浊可清。有不知其然者。非气数所能拘也。佛经云。凡夫者即非凡夫。此正宗分也。
天尊既为应元普化。而复云是九天贞明大圣何也。
曰贞者正也。正可闲邪。明可烛隐。大无不包。圣无弗通。故非贞明大圣。不足以施应元普化之功。非应元普化。亦无以见贞明大圣之妙之神也。
天尊观游于初六辛曰何也。
曰初六者。一阴初动之时。善恶消长之机。于此时戒慎恐惧。亟亟修省。儒谓之存道心防人心者此也。道谓之进阳火退阴符者此也。辛金也。于行为水之母。乃先天一气之数。欲人于金生之际。采取修炼也。又于常为义。义主刚决。因于此时。监观浮游。行雷令也。然万天同在监观之中。三界悉为浮游之境。亦可知天尊应元普化之广大矣。
此经既显道体。其学道希仙。逭九伭。释三灾。以及召九灵三精。调四肢六胍。并求嗣息。解诸不祥。皆宜诵此经何也。
曰诵经者。非终日喃喃呐呐。逐句宣读之谓也。亦非结社邀朋。戴黄冤。披鹤氅。学步虚声之谓也。所谓经者。即无闻无见之至道。此经生天生地生人物。在凡夫分中不减。在圣神位中不增。特人日习而不知。知之而不行。谓之不诵经耳。若真正好道之士。亲修密证。不起于座。瞬息之间。能转此经一藏。故曰行住坐卧。不离者个。若于纸上寻道法。决无是处也。盖诵经者。以诚而入。默而守。柔而用也。用诚似愚。默似纳。柔似拙。以驯致乎忘形忘我忘忘也。忘形者。事障断也。忘我者。理障断也。忘忘者。二障永灭。觉心清净也。粉碎虚空也。又忘形者。释谓之人空。忘我者。法空。忘忘者。空空也。夫是之谓真能诵经者也。
称天尊名。一声多声。咸得如意何也。
曰一声者。一念规中也。或五七声。以至千百声者。念兹在兹。名言兹在兹也。自同亲友者。修行伴侣。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也。正一道士者。心无邪曲之谓正。念不纷杂之谓一也。釂水馈花者。洗心清净。以神明其德也。如此诵经。便可以希仙。可以逭九伭。可以释三灾。可以伏九灵三精。可以调四肢六胍。可以禳五行九曜。可以疗沉痾痼疾。可以息官符。可以消口舌。可以制神煞。可以解孤阴寡阳。可以萧清庭户。推之而至于除瘟瘇蛊瘵。均无不可也。故一过以至数十百过。神清气爽。心广体胖也。令人不解真参实悟。第曰经在是。诵即在是。虽自以为诵经。而其实如未尝诵。故念至多遍。神气反耗。不得清爽也。
九灵三精何也。
曰。人身之精灵。见之于九宫三部者也。呼召者。用意修炼也。黄庭云。泥九百节皆有神。又曰呼踏庐问以自偿。保守完坚身受庆。故呼召吉庆也。自此以至终篇。皆流通分也。金刚经极赞人于经中受持。福胜七宝布施。正谓依义修行。若以为玉枢宝经在是。宣诵亦只在是。不惟不明于雷帝之旨。予恐一有未验。将谤经之念生矣。或曰。如子所言。将经文可不必诵乎。曰非也。上帝之说是经也。所以利万世也。理事双举。欲人于经中解义也。故曰。诵经须解义。解义始修行。茍解其义。身体而力行之。则诵愈有益。何求不遂。何愿不成。了玉枢前半部。可以悟道成真。了玉枢后半部。可以不远复。无衹悔。而得元吉。若不达其义。而止是章句之学。此正释迦所谓历劫多闻。不如一日修习无漏者也。
五神无主。四大不收何也。
曰五神者。五官之神。五官不能自为用。其中有主之者。仙经曰。譬如弄傀儡。中有一机柚是也。四大者。地水火风也。毛发爪指皮肤者地也。津液涎沫水也。暖气火也。运转动作者风也。然此四大。全要元神元气。为之主宰收摄。若元神昏散。视听淆乱。是五神无主宰也。元气耗斁。举止疲惫。是四大不收摄也。人能修道。则无此患。故宜诵此经也。
世谓地狱一十八重。而此云三十六狱何也。
曰若以佛经论之。亦不仅三十六狱。而此云然者。亦合周天之数也。凡人动与天合。便上升三十六天。如动与天违。即下沦三十六狱。出乎彼。则入乎此也。冥官七十二司。亦合每岁七十二候之数。子于一身求之。则无不得也。或曰。诚如子言矣。然嗣息难以必得。妖孽未可力祛。雨旸关乎天时。水火为无情之物。皆云宜诵此经何也。曰愈以见此经之为玉枢宝也。以事言之。谓人间夫妇。艰于嗣息者。有求必应。如观音普门品云。若欲求男。便生端正有相之男是也。以道言之。夫妇者坎离也。婚合者炼用戊己。使相配合也。孤阴寡阳。坎离不交媾。不能结圣胎也。生贤子者。既济之后。大丹巳成。十月胎圆。入圣基也。
或有冤愆鬼魅。致令难产何也。
曰魔境现前。碍正道也。卫房圣母者。黄婆也。默与抱送者。学道之士。于心魔起时。用智慧降伏。深修密证。如母护子也。
鼠妖蛇孽何也。
曰和气致祥。戻气致殃。妖孽之兴。多由于人事之失。亦或命运乖蹇之所招。若以道言之。蛇虫阴毒。凡人心中蕴尘烦恼。种种淫邪妄念。扰乱性灵。送妖嫁孽也。鬼精灭爽者。魔障消除也。人物咸宁者。六根清净。真元内固。释所谓度尽众生。方成菩提也。
荐魂爽。度祖伭。亦此经何也。
以理言之。北酆阴山。亦在人身。魂爽祖伭。不离当体。即事言之。此经冥阳普济。广利人天。一
子得道。九祖受荫也。
水陆行藏。此经康且吉者何也。
曰。无入而不自得也。作善降祥。自天知之。
亢旸积阴。一稽颡此经。即获甘澍。朗霁。然近代遇有旱涝。亦有祈祷不应者何也。
曰大凡仙经。皆显道妙。亦兼说灵应事功。若遇旱涝之时。矢志诚求。未有不应之理。茍弗敬弗诚。安能望报于天。且此经事理双举。若以理论。亢旸者。火燥也。积阴者。水寒也。赤鼠惊爇者。无明烦恼起也。海若洪水者。欲纵无制也。民生垫溺者。真性汩没也。故一念归正。而甘澍降。一点落黄庭也。普门品云。设入大火。火不能烧。又曰念彼观音力。波浪不能没。皆此意也。
诸经多言灵应之事。而诵之获报者亦甚多。今但略事说理何也。
曰不独宝经。诸经皆然。子特未之思耳。即如三元经。诵者极多。然发端于救苦大仙者。所以示修道之人。必先发慈悲度世之心。及说宝号。又是赤脚大仙请问者。所以示修道之人。非苦行不能有成也。若言事不言理。是谓拘滞。言理不言事。感应道空也。
又于静夜礼北辰者何也。
曰。静夜者。子之半。一阳气生。天心来复之机也。人身亦有子午。人心亦合璇玑。上帝欲人于一阳初动之时。运用伭功。故曰稽首北辰也。归命此经。投心北极者。谓既炼大丹。复礼北斗内外交修。方得天人道合也。
雷城十二门何也。
按地支十二宫分。为雷神出入之门。人身亦有十二宫分。为元神周流之门户也。并随天罡所指者。气机之妙用。运转无时停也。
罡星指丑在未何也。
曰丑未俱属土。未为南方相位。南方午火。乃心之位。心之所之为意。意之所至。气即至焉。意属脾土。故曰指丑而在未也。所指吉者。用生气以炼阳神也。所在凶者。用煞气以制阴魔也。见之寿可千岁者。一闻至道长生不灭也。盖人身一小天。知天之所有。即知人之有。
闻经灭罪何也。
曰此为中下之士。开迁善之门也。根具中下。禀赋愚浊。既为气数所囿。天命所梏。不知以诚入道。逐妄迷真。忠孝有亏。德行不修。造种种罪。身三恶业。杀盗淫也。口四恶业。两舌恶口。妄言绮语也。况秤斗不公不平。损人利己。杀生害命。以致罪深恶极。上干天怒。遂获勘形震尸之惨。而有卷水驱车之苦。如经开章所云。昼劳夕役。动有捶楚。皆是恶因所招恶果。一闻此经者。反邪归正。悔过自新也。其罪即灭者。迷即凡。悟即圣。放下屠刀。便成菩提也。
往昔劫中。神霄玉清真王。所曾宣说何也。
曰明先圣后圣。其道一也。至士授经。必剸金置币。盟天以传者。法不轻授也。出入起居。佩带此经者。道不可须臾离也。学道之士。内修真元。茍有一念懈弛。即如灌漏卮。终不得成就。故当身佩服。如子张之书诸绅也。虽遇险难。不及诵经。但一心称名。即仗天尊威神之力。而得解脱。感应道交。不思议也。
天尊既执金光明之如意。而复披发骑麟。以啸风鞭雷者何也。
曰如意者。智慧之力。体也。谈道则举如意。鞭雷者。威神之力。用也。施令则披发仗鞭。圣文神武。用各不同。动静合宜。全体皆道。然惟有如意之体。方能施鞭雷霆之用。而由体达用。利万物而不遗也。
天尊既为无上玉清真王。而复赤脚蹑层冰何也。
盖显法身清静。透体光洁。且威神之力。下彻九泉故赤足而履寒冰也。如彼银河水。可望而不可狎视。银河为河水之源。源远莫测。亦如天尊摄魔精之智慧。不可测也。千眼千月轮者。伭伭道体。无刹不现也。至于永飏天尊教。亦即诚入默守等之教。立誓永飏。则雷师之心。亦即玉清真王之心。所谓君臣道合者也。
此经传世。世人未知何也。
盖大道伭微。务在心领神会。世人泥文者多。解义者少。昩道者多。信道者少也。府有九天雷门使者。即掌雷城十二门之神。纠录典者。总理善恶青黑之籍者也。与廉访典者。同为九天采访之职。凡人生功过。纤悉必录。罔有遗者。复有四司。一掠不义之财。一逮积恶之辈。一司枉曲之幽情。一主祸福之报应。凡此诸神。即经首所序。内院中司。四府六院。及诸有司曹局之神。前属总序。兹乃分别言之。亦所以显鬼神明明赫赫。虽暗室屋漏。罔不周知。欲人知所畏惧。不以冥冥隳行也。
天花缤纷者何也。
曰以道言之。修炼功成。三花聚顶也。琼香缭绕者。自性真香。熏修不断也。又以见谈道至极。天女散香花供养。缤纷缭绕。此感彼应。征验不虚。亦与经首彩女仙姝。散花旋绕。前后相照应也。噫。人生世上。至道难闻。此经传世。幸而得之矣。信之者谁。幸而信矣。受之者谁。幸而受之矣。能奉之行之者谁。行者何。即以诚而入。默而守。柔而用也。用诚似愚。默似讷。柔似拙也。故经以信受奉行终焉。
或曰天尊九阳之气。自元始一气化形。似圣生之期。不可考。今世传誔于六月二十四日何也。
曰六月者。亦犹每月初六之义。盖先天一气之成数也。天之生数一。生数孤阳。不能生人。得地之六数以成之。乃能生人。易曰天地絪缊。万物化醇。男女媾精。万物化生。二十四日者。按二十四气之数。一岁十二月。共二十四气。人身亦然。故于此日生也。亦犹玉皇本行经云。玉帝诞于丙午年正月初九日午时。盖六十甲子。干支皆配五行。惟丙午干支俱属火。初九又是老阳之数。午时又属火。总显纯阳之体。正月取人生于寅。居一岁之首。谓之王月。故非此日不能生玉帝。均属道体之自然。无所容其拟议者也。或于是唯唯而退。右玉枢或问一卷。黄君一行所著。与吕祖经赞有相发明者。附载于后。为诵持是经者之一助。
壬戍重阳无我子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