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的编著,其原始材料当与甲骨卜辞同,是记叙文体,供占筮用。有时着意修饰,整齐其文,间亦用韵,盖为便于诵习。有时存其自然,仍为记事散文。一个卦或一条卦爻辞,有协韵的,有不协韵的。书中有民歌(如明夷初、中孚二),甚至还有仿民歌而创作的(渐卦),描叙事物,有富于艺术性的刻画。这些显示出作者吸取民间文学的哺育,颇有艺术素养。

清儒研究古音,取材于《周易》的韵文。顾炎武作《易音》,用《广韵》韵目标注,其今韵不符合于古音者才正其误而标古音。乾嘉学者于古音分部更加细密。段玉裁著《六书音均表》有《群经韵》,分十七部。其《群经韵分十七部表》,首标《易》音。江有诰著《群经韵读》,亦分十七部,而与段氏略有异同。顾有列一字数韵的,有仅注古音的。段分部又分声,江不分声,部则选用今韵韵目。段氏标举《周易》韵文较江氏为多。他认为有异爻相协的,取顾氏说。但也有少数江有而段无。

今取顾氏《易音》、段氏《群经韵》和江氏《易经韵读》,编《周易韵读》。用A、B、C等字母标志其协韵之文。凡同卦一韵的用A,换韵的用A、B、C等分别标志。一条卦爻辞有协有不协的,必列举全文。协韵以贞事辞为主,贞兆辞例不协韵,但也有少数协韵的。注音最好用标音符号,但古音究竟如何读法,还很难用标音符号标出。兹本清人之意勉强注上,不一定对,仅供参考[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