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 | 作者 | 简介 |
---|---|---|
金丹四百字陆西星批注 | 陆西星 | 宋天台张紫阳真人着,明陆西星注解。 |
金丹四百字黄自如批注 | 黄自如 | 一卷,题张平叔撰,黄自如注。张伯端为北宋人,黄自如为南宋人。底本出处:《正统道藏》太玄部。 |
金丹四百字 | 张伯端 | 内丹歌诀。北宋张伯端撰。全篇正文四百字,五字为句,四句一韵,可分为二十首五言绝句,但内容上前后连贯,一气呵成。文字凝练简要,寓意深刻,高度概括了张氏内丹学说。作为内丹修炼的入门读物,历来很受丹家重视。篇前有序,凡一千三百余字,综述全丹修炼要义,对内丹术的术语和基本原理作了概括性阐明,与正文相辅相成,有助于加深对正文的理解。后人注说颇多,有宋代黄自如,明代彭好古、陆西星、李文烛、王一清以及清代刘一明等家。 |
丹阳神光灿 | 马钰 | 金人马钰(1123—1184)撰。一卷。钰有《洞玄金玉集》已著录。此集约成书于大定十五年(1175),计收诗词歌谣等九十九首。以劝世之作为主。历述全真教派源流、教义,宣扬弃俗入道、清静无为的精神。其中答赠之作居多。有社会名流、道士、道姑等。陈、魏、李、王诸女姑,“泾阳县二女姑一,“众女姑”等记载,可知金代道教内男女交游十分频繁,《劝女姑》有云:“至妙精微去处,在风邻月伴,两脚云根,寂静方知洞里别是乾坤。”道家男女的精神世界, 可见一斑。《劝道友》亦云:“怜妻爱妾,忧儿愁女,一心千头万绪;竞利争名,来往岂曾停住。如蜂采花成蜜为谁甜?”颇堪吟味。有一九六三年台北艺文印书馆影印《(正统)道藏》本。 |
洞玄金玉集 | 马钰 | 10卷,金马丹阳著。该书辑其所作诗歌千余首。主张清静无为,割断尘缘,色空俱忘,修炼性命。认为“命清得长生,性静能久视,神气相合,乃超生死。命乃气之名,性乃神之字,气是神之母,神是气之子,子母成真一,真一脱生死。”谓“酒色财气,攀缘爱念,忧愁思虑,非道识见”。“清心净意,养气全神,功昭引著,得做仙人”。主张脱尘离俗,色空俱忘,清静无为,修炼性命。 |
渐悟集 | 马钰 | 2卷,金马丹阳著。辑悟道、酬和、修炼等方面的诗词300多首。其中以涉及修炼内丹方面的诗词为最多。主张清心寡欲,保气养神,修炼内丹,以成仙道。收入《道藏》第786册。 |
丹阳真人直言 | 马钰 | 丹阳真人直言,金朝马钰撰。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正一部。此篇乃全真大师马丹阳在龙门山集会上为弟子讲道之言论,由其弟子记录整理成书。书中论述修道宗旨及修道者应注意事项,其要点有二。第一,修道须靠自己用力,别人代替不得。每日坐卧行住都是行道,「但能澄心遣欲,便是神仙」。第二,修道须养气全神。神全气固则法身轻举,永为神仙。 |
丹阳真人语录 | 马钰 | 丹阳真人语录,金朝全真道宗师马钰撰述,弟子王颐中编集。一卷,收入《正统道藏》太玄部。书中辑录马钰语录五十余条,皆宣扬全真教旨,倡言性命双修之内丹道。其说以清静无为为宗。谓道家千经万论,「可一言以蔽之曰清静」。清静者,清其心源,静其炁海。学道者于十二时中常清常静,不起纤毫尘念,「但自澄心遣欲,万缘不染,神炁冲和,便是道也」。又称:「学道者无他,务在养气而已。夫心液下降,肾气上升,至于脾,元炁氙氲不散,则丹聚矣。」总之,修真之要妙在养炁全神,须当屏尽万缘,表里清静,久久精专,神凝炁冲,三丹圆备,则神与道合,成仙证真。又称学道须断酒肉,除色欲 ,云游乞食,安贫忍辱,慈善谦下,行住坐卧皆存心于道,不可须臾离道。此全真家风,乃「钟吕自亲传」。书中多记述马钰行道诲徒琐事,间附王重阳、丘长春之言行。 |
道情诗词杂著 | 李西月 | 李涵虚祖师圆峤内篇第六卷,道情诗词杂著,长乙山人李涵虚著 皖江陈撄宁校订。 |
二懒开关心话 | 闵一得 | 斯二子不知何许人,亦不详其姓氏。阅其心话,殆养生家而将从事于南宫者。余见而录之,喜其言浅而深、粗而精,其间命意,似有所向,殆又非顽隐一流,趣味与余不二。爰去其不经,而存其常说,名之曰《二懒心话》。盖以一号懒翁,一号大懒。按其懒字,从心不从女,是有取夫赖心而学之义焉,是殆苏懒翁之流亚也。盖能从事夫天心道心者。 |
化胡经十二戒 | 佚名 | 老君曰:戒之不饮酒,常当莫念醉,五声味相和,混沌乱正气。戒之不食肉,心当莫念煞,含血有形类,元气所养活。 |
酒色财气四调 | 刘一明 | 酒色财气四调 寄调如梦令 |
老君二十七戒 | 佚名 | 中国道教道德戒条。据《云笈七签》卷三八,分为上九戒、中九戒、下九戒。其内容为:勿费用精神;勿食含血之物、乐其美色;勿伤王气;勿贪宝货;勿忘道;勿为妄动;勿枝形名道;勿杀生;勿贪功名。此为上九戒。勿为耳目鼻口所娱;常当谦让;举百事详心勿惚恫;勿学邪文;勿资身好衣美食;勿求名誉,勿贫高荣强求;勿轻躁;勿盈溢等。 |
内炼金丹心法 | 伍守阳 | 气功著作。不分卷。明伍冲虚撰于天启二年(1622年)。此书系统论述先天炁与后天气之区别;药物、鼎器之真实含义;筑基、炼己之秘诀奥窍、炼药之修习顺序;伏气、胎息之方法奥秘。说理浅近,对道家性命双修、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之法和盘托出。现存1989年北京出版社《金丹集成》排印本。 |
三宝大有金书 | 佚名 | 灵宝自然九天生神三宝大有金书。撰人不祥,系节录《九天生神章经》前半篇而成。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真部谱录类。与《洞玄灵宝自然九天生神章经》前二部分,即 “三宝大有金书“一篇和“三宝章”三首同。 |
上品丹法节次 | 闵一得 | 衡阳道人李德洽原述,金盖山人闵一得续纂,受业姪孙闵阳林校订。尝观红尘之中,纷纷扰扰,大抵皆汨于利欲,非滞功名事业,即自玩忽年华,不知复还本性;间有夙生智慧希求大道者,而机缘不偶,却遇庸流指引,陷入曲径旁蹊,终身莫悟。——此至道之不明于世也久矣!予因夙世良缘,幸遇真师,得参《上品丹法功夫节次》。今已效验,不敢自私,务为剪荆除棘、辟门引路,直指坦平大道,便人按步循行。如有好道之士,立心诚笃,信受无疑,须即澹嗜好、寡言语、省思虑、薄滋味、慎寒暑、均劳逸,以期志气清明,乃可希登仙品。 |
受持八戒斋文 | 佚名 | 刘宋朝陆先生修静上启:元始天尊,无极大道,感应灵圣,一切神明。今有善男子、善女人等,求欲受持八戒清斋一日一夜,用以检御身心,灭诸三业罪恼者。 |
天隐子 | 司马承祯 | 唐司马承祯撰。一卷。阐述道家养生术的具体过程和方法。分《神 仙》、《易简》、《渐门》、《斋戒》、《安处》、《存想》、《坐忘》、 《神解》等篇。该书着重阐述人如何长生成仙的问题。 《神仙》曰:“人生时禀得虚气,精明通悟,学无滞塞则谓 之神,宅神於内,遗照於外,自然异于俗人,则谓之神仙。”强调内修内省,以静坐结合行气吐纳为法,进入遐想的极乐世界。 |
仙佛合宗语录 | 伍守阳 | 内丹学著作。《仙佛合宗》之别本,明代伍守阳撰。前为论丹道9篇,伍守阳答朱太和十九问、伍太初六问、伍太一十九问、李羲人七问、伍守虚二问、顾与韬六问、评古类或问十三条、杂问三条及伍真人修仙歌。所论问题有药物、水源、采练、火候、沐浴、鼎炉、练精、练气、练神、还虚等。全书以问答方式写成,主要回答太和有关道家修炼的九个问题,故名。另外,本书又以阐“天仙正理直论”为旨,故名 《仙佛合宗》。本书兼用道、佛两家气功理论论述最初还虚、真意、真丹幼丹、火候足采大药天机、七日采大药天机、大药过关服食天机、守中、出神及神法、末后还虚、丘祖秘传、小周天歌诀等内容。书中以道释之论,来证性命双修之旨。自序云:「仙宗果位,了证长生;佛宗果位,了证无生。然而了证无生,必以了证长生为宾指;了证长生,必以了证无生为终始,所谓性命双修者也」。其内丹说以佛证仙,是明白无疑的。《仙佛合宗语录》为道家伍柳派内丹术传世经典,该典籍详解了水源清浊、火候采取、大药服食等内丹修炼具体操作,对后学实修有很好的借鉴意义。收在《重刊道藏辑要》与《道藏精华录》中。 |
太上升玄消灾护命妙经颂 | 司马承祯 | 太上升玄消灾护命妙经颂,唐代上清派宗师司马承祯撰。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赞颂类。卷首有作者自序,称赞《升玄护命经》义理玄深,并撰五言颂诗数首以发挥经义。按原经已袭取大乘佛教中观理论,讲述有无、色空之说。司马承祯颂诗则更进一步,取佛教天台宗心性之说释经。谓太上于此经中为众生直指心源真性,此真性乃随身自有,勿须外求。若不执有无,双泯空色,六根清静,性不染物,则「忘形归恍偬,神鬼不能窥」。从本篇可见隋唐道教重玄哲学汲取佛学愈加深入。 |
太上升玄说消灾护命妙经注 | 王道渊 | 太上升玄说消灾护命妙经注。元道士混然子王玠(字道渊)撰。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真部玉诀类。 |
太上升玄消灾护命妙经注 | 李道纯 | 太上升玄消灾护命妙经注。一卷。题“清庵莹蟾子李道纯注”。李道纯,元人。注文述存元始祖气、检摄因缘、离破差别境界之心法,劝人行持经功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真部玉诀类。 |
太上升玄消灾护命妙经 | 佚名 | 太上升玄消灾护命妙经。撰人不详,约出於南北朝末或隋唐之际。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真部本文类。《云笈七签》卷119录。元始天尊劝人洞观无空。 |
中极大戒 | 佚名 | 中极大戒:中极戒是元始天王授给太上高圣道君,以传太微天帝及太极高仙。此戒共三百条,称“中极三百大戒”。中极戒的内容非常详细,从言行举止到传授戒箓,无所不包,可谓道教最为详细的戒律之一。但中极戒中有的内容已不适应时代要求,则应区别对待。持初真戒时能毫无过犯,方许授中极戒。 |
太上老君清静心经 | 佚名 | 作者不详。今人考其产生于唐代。此经与《太上老君说常清静妙经》的部分文字雷同,而文字稍长,并有七言偈句。经文以清静心为得道之旨要,说明道所以能得在于自心,不能得道是因为“有心”,有心就生出贪欲、烦恼、妄想,于是流浪生死,与道相隔。《云笈七签》卷17录此经。该经与《太上老君说常清静妙经》内容相同,文字也大多相同。该经多出偈语。不知二经孰先孰后,也可能是同经的不同传本。 |